資源簡介 《用手來測量》教學設計【教學內容】《用手來測量》選自教育科學出版社小學科學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比較與測量》第三課時。【教材分析】比較和測量是科學研究的基礎,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技能。在第2課的學習中學生遇到了兩個問題:誰的青蛙跳得遠?這個問題通過用紙帶做比較能夠得到結果。跳得最遠的青蛙到底跳了多遠呢?這個問題用比較的方法就解決不了了,當需要用數據來表達的時候就要用到測量這個方法了。在本課中,學生將通過使用非標準單位測量桌子的高度和長度,完成從比較活動到測量活動的轉變,認識到測量是被測量的物體和某一種標準的比較,比較的結果用數據來描述。在測量中需要關注公平、準確、方便等因素。通過活動,學生將體驗生活中常用的一種測量方法,即用拇指和中指間的距離(拃)來測量。學生認識到“拃”是一個非標準單位,用其測量的結果具有多樣性和不準確性。在測量過程中,學生同樣會用紙帶替代桌子的高度進行測量,這會鞏固學生對起點與終點的認識,加深學生對公平比較的理解。同時學生將認識到測量單位首尾相連對測量準確的重要性,并會發現因為各人手指長度不同而導致了測量結果的不同。教材中安排了聚焦、探索和研討三個環節。首先,聚焦環節——讓學生認識“拃”這個用手測量時特有的單位,即拇指和中指間的最大距離稱為一拃,要與“一虎口”區分開。需要學生反復實踐、體會和理解。探索環節——用紙帶替代桌子的高度進行測量,學生會互相合作,在紙帶上從起點開始一拃一拃地量,量一拃畫一條線,首尾相連做標記。探索環節——收集數據、做班級記錄、進行數據分析(如果學生學會用“多一點點”的詞語來表達,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是非常棒的,因為他們已經意識到測量的單位和要測量的物體并不完全匹配)。這一環節非常重要,學生會通過觀察數據和測量紙帶思考:“測量的結果一樣嗎?為什么會不一樣?”。學生會發現用手作為工具進行測量,可以測出物體的長短,但是由于測量時每一拃的長度不固定,會變化,從而導致測量的結果不準確;另外,每個人手指長度不同,每一拃的標準也不同,結果都不一樣,也無法準確知道測量結果。雖然測量的結果不太準確,但是在測量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能,那就是一個測量工具是有相應的測量單位的,并且這個單位要首尾相連、不斷重復,這樣才能得出結果。【學情分析】一年級學生剛剛入學,是從幼兒園到正規學校教育的過渡期,對于具體形象的事物具有較強的興趣。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身體的一些部位能夠幫助我們測量”學生是有一定認識的,生活中小朋友可能用手臂或者腳對自己家里的物品進行過測量,但是對于“一拃”卻比較陌生。所以,針對一年級的學生,教師需要反復強化學生的認知。在本課教學中,我們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這與剛步入一年級的小朋友的認知水平和實踐能力密切相關,對此進行了分析:認知起點一年級學生認知水平處于啟蒙階段,學習的動機還不夠明確,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由于學生所特有的年齡特點,學生的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維為主,基本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技能也很欠缺,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學習方法的滲透,從點點滴滴入手,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學習方法的指導,獲得成功的學習經驗,并逐步內化為學習策略。語言表達特點一年級學生愿意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所作所為。但詞匯量不豐富,直觀地描述事物時,需要耐心傾聽,在描述中發現不合邏輯的地方,需要糾正。學生用的詞匯比較少,所以很多常用詞要教給他們,有些要解釋成概念。3.預測在本課中,“預測”這個詞首次出現,小朋友不完全明白什么叫預測,他們會認為就是猜,因此在這一環節,教師不要只做名詞解釋,而是要帶著他們做預測。比如,先觀察自己的“一拃”有多長,再觀察代表桌子高度的紙帶有多長,邊看邊比一比,做出基本的預測。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強調仔細觀察和比對。4.合作在這一單元的活動中,“合作”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合作的質量、默契的程度將直接影響課程完成的質量,但這一點正是一年級學生的弱點。對于剛開始上科學課的學生,不太懂得合作,因此,教師訓練學生如何進行合作時不能只停留在一句話、一個詞上,要有具體的指導。如在活動開始前明確要求:一個人用手量,另一個人檢查是否首尾相連、畫線、標數等。教師要指導學生分工合作,并在活動中時刻關注每一個學生是否都投入到活動中,對不恰當的分工提出意見。5.做“一拃”的手勢對于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部分學生做一拃會有些難度,總會和“一虎口”混淆,課堂上多練習,讓兩人互相檢查,幫助同伴糾正不正確的手勢。這樣做,也有利于學生發現他們手的大小不同,每人的一拃都不太一樣,為達到本課的目標埋下伏筆。【教學目標】《用手來測量》屬于2022版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設置13個學科核心概念中的“12.技術、工程與社會”范圍,對應的課程標準中具體學段內容要求和學業質量描述如下:學段 學習內容 內容要求1-2 年級 12.3科學、技術、工程相互影響與促進 初步體驗利用工具可以更好地進行觀察與測量。學段 學業質量描述1-2 年級 能從對身邊具體現象與事物的觀察、比較中提出感興趣的問題,作出簡單猜想,借助多種感官和簡單的工具,觀察并描述具體事物與現象的外在特征及構成要素,能對這些特征和現象進行簡單的比較、分類,并簡要交流探究過程與結論。因此,基于對課程標準中具體學段內容要求和學業質量描述以及教材與學情的認識與分析,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1.科學觀念:通過學習,知道“拃”是張開的拇指到中指間的長度,測量時每一拃要首尾相連。測量可以量化比較結果。2.科學思維:在教師的指導下,會觀察、比較紙帶上的標記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并能依據證據說明自己的觀點。3.探究實踐: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對桌子的高度進行預測;借助紙帶用手來測量桌子的高度,并標記測量過程。4.態度責任:意識到細致的一拃一拃的測量可以使測量結果更準確,體會到合作學習的重要性。意識到比較和測量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教學重點】規范的用“拃”來測量桌子的高度。【教學難點】對于測量的結果能夠從多個維度進行分析與思考。【教學策略及方法】一年級學生進入小學,新的學習和生活對孩子們來說充滿了好奇,同時他們年齡小,好動、易興奮、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40分鐘的課堂學習對于他們來說確實很難!本課我將運用講授法、示范法、實驗法、討論法開展教學活動。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了兩個挑戰小游戲,以挑戰游戲作為主線,由易到難,由淺入深,逐步規范測量的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究的興趣。【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紙帶、剪刀。學生準備:每兩位學生一條紙帶、一把剪刀、一支記號筆。【授課學時】一課時【教學過程】教學活動 使用學 具教具 教 學 目 標 學 習 目 標 實 現 指 標 積 累 詞 匯 設 計 意 圖聚焦: 1.上節課,我們一起玩了一個“青蛙跳一跳”的游戲。還記得我們是怎樣知道哪個青蛙跳得最遠嗎?怎么才能知道青蛙到底跳了多遠呢? 2.聚焦話題:測量,使比較更準確。我們的身體也可以作為測量工具。(播放視頻) 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探究一下“用手來測量”(板書)。 請學生說一說手是由哪些部位組成的? 5.認識“一拃”并學會用拃來測量。 (把手張開后大拇指到中指的最大距離是一拃) 6.說一說、練一練相互檢查、糾錯。 圖片 視頻 手 知道測量可以量化比較結果。 認識“拃”是張開的拇指到中指間的長度。 我能與同伴練一練、說一說什么是“一拃”并相互檢查,糾正錯誤。 預設:“畫起跳線”“在紙帶上畫出青蛙跳了多遠”“將紙帶擺在一起,起點對齊,比一比哪個最長”。 層級一:會做一拃的手勢; 層級二:在層級一的基礎上能說出一拃是“把手張開后大拇指到中指的最大距離”; 層級三:在層級一和層級二的基礎上能夠幫助同伴糾正錯誤。 測量 拃 單位 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所以,用一小段視頻,快速聚焦,引出手是一種測量工具,進而認識“一拃”。 針對一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通過反復說練來強化學生對“一拃”的認識。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興趣。探索: 1.預測:觀察自己的一拃有多長,再觀察一下桌子的高度,預測桌子的高度大約有幾拃并記錄在活動手冊上。 挑戰一:用紙帶幫助測量。 為了便于在測量中做記號,我們要用一條紙帶匹配桌子的高度。 活動要求:1.確定起點和終點;2.與桌子的高度要一致;3.用線做好標記;4.剪掉多余的紙帶。 挑戰二:測量紙帶的長度。 播放微課用拃測量的方法。 活動提示:(1)用同一只手測量。 (2)前一拃的指尖與下一拃的指尖必須緊緊相連。 (3)量完一拃就在結尾處畫線作為記號。 活動要求: (1)兩人合作完成。(一人完成后,另外一名同學在紙帶另一測按照同樣的方法完成測量和記錄。) (2)每人測量兩次,做好標記。 (3)記錄測量結果。分別記錄在紙帶和手冊上。(例如紙帶最終測量是4拃多,不到5拃,可記錄為4+。) 4.學生開始測量,教師巡視指導。 核心素養點:勇于探索 手 紙帶 課桌 記號筆 剪刀 活動手冊 圖片 微課 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對桌子的高度進行預測。 體會到合作學習的重要性。 借助紙帶用手來測量桌子的高度,并標記測量過程。 我能與同伴合作,用紙帶測量出課桌的高度。 我能與同伴合作,規范的用拃測量出紙帶的長度并做好記錄。 層級一:能與同伴合作確定好起點和終點,并做好標記; 層級二:在層級一的基礎上,裁剪后的紙帶與桌子的高度一致。 層級一:能與同伴合作,規范的用拃測量; 層級二:在層級一的基礎上做好標記; 層級三: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 預測 緊接第一板塊,先引出“預測”這個科學詞匯,對于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不完全明白什么是預測,先讓學生了解怎樣去預測,然后再對桌子的高度進行比較合理的預測。讓學生明白預測是要有依據的。 在探究活動中利用微課幫助學生科學規范的用拃測量的方法,直觀、形象,清晰、易懂,符合一年級學生學習的特點。 通過本環節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使學生意識到合作學習的重要性。研討: 選擇幾組測量結果有差距的紙帶貼在黑板上。 2.討論怎樣比較才公平?調整紙帶使起點對齊。 3.分析測量數據,發現測量的結果不同。分析是什么原因導致測量結果不一樣。 4.討論同一個同學的一拃,為什么兩次的測量結果不一樣? 5.研討用拃測量的優點和不足。 教師總結: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學會了用拃作為標準物進行測量,可以測出物體的長短。由于我們測量時每一拃的長度不固定,導致測量的結果不準確。另外,每個人手指長度不同,每一拃的標準不同,測量的結果都不一樣,也無法準確知道測量結果。 核心素養點:批判質疑、理性思維 記錄好的紙帶 在教師的指導下,會觀察、比較紙帶上的標記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能依據證據說明自己的觀點。 意識到細致的一拃一拃的測量可以使測量結果更準確。 我能仔細觀察比較紙帶,思考發現的問題,并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 層級一:能仔細觀察比較紙帶; 層級二:發現問題后,能主動思考; 層級三: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 預設: 1.每個人的手指長度不同; 2.用紙帶匹配桌子高度時是否出現誤差; 3.是否使用了同一根手指測量; 4.是否做到了一拃緊連著一拃; 5.每一拃的長度是否相等; 6.優點:方便測量; 不足:測量的結果不準確。 本活動承接上一版塊,因為有了上一節課的學習,學生知道了比較測量紙帶時要秉承公平的原則,從起點開始比較。 教師引導學生從實驗的每一步驟去反思。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觀點。希望學生在研討中形成這樣一個觀念——測量是為了使比較更準確,而用手測量讓比較方便了,但由于每人手指長度不同,導致測量結果不夠準確,我們需要解決這個問題。這樣設計更符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在研討活動中,培養學生學會找出差異性,體會利用證據和想象推理解決問題。拓展: 1.用拃測量身邊感興趣物體的長或者高。 2.思考:測量時,怎樣解決測量單位長短不同的問題 核心素養點:理性思維 意識到比較和測量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 我能規范的用拃測量測量身邊感興趣物體的長或者高。 層級一:能規范的用拃測量測量身邊感興趣物體的長或者高。 層級二:在層級一的基礎上,能將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層級三:能夠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 這個板塊聯系生活實際,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深思,為下節課的教學埋下伏筆。板 書 設 計 用手來測量 拃 首尾相連 (學生做好記錄的紙帶6組) 科學詞匯反思 以及 改進 措施 學生學習過程 存在的問題 改進意見及措施【課堂作業設計】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本課設計了分層課堂作業,基礎作業是測量課桌的高度,提高作業是用拃測量身邊感興趣物體的長或者高。使學生意識到比較和測量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同時有意識思考解決測量單位長短不同的方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