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一課 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的發展思維導圖繪制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構成了社會基本矛盾。這一矛盾貫穿著人類社會始終。(2)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狀況,是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這一規律決定著社會形態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動著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生產力: 生產力是指人類在生產活動中改造自然、創造物質財富和提供服務的能力。它包括三個基本要素:勞動者(具有勞動技能的人)、勞動資料(如工具、機器等)和勞動對象(自然資源和其他生產資料)。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推動社會形態更替的根本動力。生產關系: 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總和,特別是關于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及相互關系、以及勞動產品的分配方式等。它是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直接決定著其他社會關系的性質。經濟基礎: 經濟基礎是指由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的生產力所決定的、占主導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它構成了社會的經濟結構,是整個社會的基礎層面。經濟基礎的變化會引發上層建筑的相應變革。上層建筑: 上層建筑是由經濟基礎所決定的政治、法律、哲學、藝術、宗教、道德、文化等各種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機構等非直接生產性的社會關系。上層建筑既反映特定經濟基礎的要求,又服務于并維護這一經濟基礎的存在和發展,兩者之間存在辯證統一關系。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上層建筑也會隨之調整以適應新的經濟基礎。生產力: 想象一下一個村莊里的村民們共同種田養魚。生產力就好比是村民們擁有的農具、種子(技術手段),他們的勞動技能以及土地、水源等自然資源。簡單來說,生產力就是人們用什么工具、技術和資源來創造財富(比如食物、衣物等)的能力。生產關系: 生產關系就像村民們在種田捕魚過程中形成的“規則”。比如,誰擁有土地(土地公有還是私有)、大家怎么分工合作(有的人犁地,有的人播種,有的人收割),還有最終糧食和魚怎么分配(按勞分配,還是按需分配,或是按照某種產權制度分配)。這些“規則”決定了村民之間在生產和生活中的相互作用與地位。經濟基礎: 經濟基礎就像是支撐整個村莊運行的基礎框架,它是由當前生產力所決定的那些關鍵性的“規則”集合起來的。也就是說,如果村民們主要靠集體耕作并且共享勞動成果,那么這種公有制的生產關系就構成了這個村莊的經濟基礎。上層建筑: 上層建筑則是圍繞著經濟基礎建立起來的各種社會結構和制度,包括村長制定的法律、規章制度(比如規定了耕地權和收獲物分配方式的村規民約),以及村里人們的思想觀念、文化信仰(如提倡集體主義的價值觀或宗教信仰)。這些非直接生產的部分都是為了維護現有經濟基礎而服務的。比如說,如果經濟基礎是公有制,那上層建筑可能就會有相應的法律規定來保護集體財產和公平分配的原則。原始社會:①地位: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初階段,也是最低級階段。②生產力狀況:生產力水平非常低下③生產關系特點:1、(生產資料歸誰所有)共同勞動,共同占有生產資料;2、(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與相互聯系)在生產中結成平等互助的關系;3、(產品如何分配)平均分配勞動產品。④(經濟基礎、生產力)發展階段:1、舊石器時代:大部分時間處于舊石器時代,采集天然食物新時期時代原始畜牧業和農業出現,采集轉變為生產。⑤(上層建筑)原始社會氏族管理方式:在原始社會,按照血緣關系結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單位。在氏族制度下,人們通過氏族議事會管理集體事務,一切大事都在議事會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討論決定。到了原始社會晚期,一些近親的氏族構成部落,有的部落聯合起來組成部落聯盟。⑥原始社會解體:私有制產生:原始社會未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個體勞動逐漸盛行。原來以氏族為單位的共同勞動,被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勞動代替,生產資料相應地由氏族公有轉歸家庭私有。最早歸家庭私有的主要是生產工具和牲畜,后來土地也變成私有財產,這標志著私有制的確立。△注:私有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標志著私有制的確立:生產資料由氏族公有轉歸家庭私有,土地變成私有財產。演進過程:生產工具改進→生產力發展→個體勞動盛行→生產資料私有→貧富分化→階級→國家1.2023年11月8日,“遠古江南·海陸山河 -- 河姆渡文化發現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向公眾開放。展覽分為“古渡新聲”“潮起東南”“探海溯源”三個部分,展出河姆渡遺址、田螺山遺址等出上的陶器、石器、骨器、貝器、木器、編織物等文物324件(套)。下列關于河姆渡文化時期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人們的勞動技能低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初階段②生產工具和牲畜變為私有財產,私有制正式確立③人類進入了新石器時代,原始畜牧業和農業開始出現④人們在生產中結成平等互助的關系,平等分配勞動產品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馬克思主義把人類歷史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個階段。下列對材料解讀正確的是( )①原始社會是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理想社會②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貫穿人類社會發展始終③階級斗爭是推動奴隸社會等階級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④生產力是最活躍的因素,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戰國初期,魏國國君魏文侯任用李悝盡地力之教,發展生產、改革地制,使農民進一步擺脫與宗法制(用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鞏固國家統治的制度)相適應的井田制(中國古代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的束縛。以家為單位,“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的農民小土地所有制成為當時社會經濟的一大顯著特征。這說明( )A. 氏族為單位的共同勞動被家庭為單位的個體勞動代替B. 井田制已經退出歷史舞臺,封建制生產關系全面施行C. 農民小土地所有制適應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狀況D. 土地生產資料由國有轉歸家庭私有,標志著私有制確立奴隸社會:①奴隸制生產關系的特點: 1、(生產資料歸誰所有)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并完全占有奴隸;2、(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與相互聯系)奴隸毫無人身自由,在奴隸主的強制下勞動;3、(產品如何分配)奴隸的全部產品都歸奴隸主占有和支配,奴隸主只給奴隸最低限度的生活資料。②奴隸社會的主要矛盾: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之間的矛盾。☆特別提醒: 奴隸社會的基本矛盾不能等同于奴隸社會的主要矛盾。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③國家的產生: 隨著原始社會的解體,逐漸形成了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奴隸主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必然遭到奴隸的反抗。奴隸主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建立起軍隊、法庭、監獄等暴力機關。這樣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國家——奴隸制國家就產生了。演進過程:生產工具改進→生產力發展→個體勞動盛行→生產資料私有→貧富分化→階級→國家④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階級統治的工具。※標志著人類進入階級社會的確立:奴隸制國家的出現評價: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是歷史的進步:判斷一種社會形態代替另一種社會形態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的主要標準: 是看生產關系是否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是否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的歷史意義:奴隸制生產關系的建立,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后,金屬工具的廣泛應用、城市的出現、文字的發明和應用、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等,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擺脫了蒙昧野蠻的狀態,邁入了文明時代,是歷史的進步。△注: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文字和城市的出現。1.馬克思認為私有制不是從來就有的,并非天賦的或是與“人之本性”相適應的完美制度,而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社會生產力水平發展到人們生產的物質生活資料除了滿足自身與自身所屬共同體的基本需要外還有一定的剩余時才必然產生的。下列關于私有制的說法正確的是()①土地變成私有財產,標志著私有制的確立②私有制取代原始社會的公有制是歷史的退步③私有制的產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④階級以及國家的出現是私有制產生的前提條件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渡頭古城遺址位于湖南省郴州市臨武縣。2023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該遺址開展了系統的考古調查,出土三國時期吳國簡牘等近1萬枚,出土簡牘有“黃武六年”“嘉禾二年”等紀年,為臨武縣的行政文書,內容涉及臨武縣行政區劃、賦稅、戶籍、屯田、礦冶等。這些考古發現佐證了( )①三國時期的臨武縣地區已邁入文明時代的門檻②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國家出現于我國的三國時期③收取地租是三國時期統治階級剝削被統治階級的主要方式④三國時期的統治階級完全占有生產資料并占有被統治階級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碩鼠》和《憫農》是反映不同社會時期人們生活狀況的典型詩歌。下列對這兩首詩所反映的社會時期的特點描述正確的是( )碩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逝將去女,適彼樂國…… ——《詩經·國風·魏風》 憫農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代李紳序號 《碩鼠》反映的社會時期特點 《憫農》反映的社會時期特點① 生產資料和奴隸歸奴隸主所有 農民和土地歸地主所有② 邁入了文明時代的門檻 鐵制農具得到廣泛使用和推廣③ 出現文字的發明和應用 開始出現腦力和體力勞動的分工④ 全部勞動產品歸奴隸主支配 地主占有大部分勞動成果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現有的考古資料表明,人類經歷了長達上百萬年之久的原始社會。在漫長的原始社會里,人類一直奉行“平均分配”制度。導致“平均分配”制度解體的最根本原因是( )A.物質產品不夠豐富 B.產生了土地等生產資料私有制C.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 D.原始社會被奴隸社會所取代封建社會:①產生時間:奴隸社會后期,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時,出現了封建制生產關系②生產力特點:鐵制農具得到廣泛使用和推廣,耕作技術有了顯著進步;水利事業有了較大發展;手工業進一步發展,冶鐵業成為最主要的手工業部門;商業和城市逐漸發展起來。③生產關系的特點: 1、(生產資料歸誰所有)地主占有絕大部分土地,通過地租等方式,占有農民大部分勞動成果。2、(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與相互聯系)相對于奴隸,農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勞動工具甚至有自己的-點土地。3、(產品如何分配)勞動成果除地租外能留下一部分歸自己支配。④地主階級削農民的基礎: 封建土地所有制⑤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主要方式:經濟上:地租。其他:高利貸、搖役政治上:建立在封建經濟基礎上的封建國家,其顯著特征:君主專制、等級森嚴思想上:封建迷信、封建道德、君權神授⑥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這兩個階級之間的矛盾。1.宋朝詩人張俞在《蠶婦》中寫到“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下列對詩歌中描述的社會現象理解正確的有( )①社會分工不同是導致農民貧困的根本原因②農民的勞動成果全部都需要用來繳納地租③農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并屈從地主的奴役④封建制生產關系影響勞動者生產的積極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發布了2023年度國內十大考古新聞。其中我國在南海深處發現兩處明代沉船,開創了我國深海考古新篇章,實證了我國開發、利用、往來南海的歷史事實,對中國海洋史、陶瓷史、海外貿易史、海上絲綢之路等的研究具有突破性貢獻。下列對沉船所處年代描述正確的是( )①勞動者擁有一定的人身自由,能夠比較自主地勞動②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是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③等級森嚴,鼓吹“君權神授”,鉗制著勞動人民的思想④金屬工具的廣泛使用、城市的出現和繁榮促進了生產力發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戰國初期,魏國國君魏文侯任用李悝盡地力之教,發展生產、改革地制,使農民進一步擺脫與宗法制(用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鞏固國家統治的制度)相適應的井田制(中國古代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的束縛。以家為單位,“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的農民小土地所有制成為當時社會經濟的一大顯著特征。這說明( )A.氏族為單位的共同勞動被家庭為單位的個體勞動代替B.井田制已經退出歷史舞臺,封建制生產關系全面施行C.農民小土地所有制適應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狀況D.土地生產資料由國有轉歸家庭私有,標志著私有制確立4.唐代詩人張籍在《野老歌》中寫道:“老農家貧在山住,耕種山田三四畝。苗疏稅多不得食,輸入官倉化為土。歲暮鋤犁傍空室,呼兒登山收橡實。西江賈客珠百斛,船中養犬長食肉。”透過詩詞可以解讀出封建社會( )①農民有自己的勞動工具②苛捐雜稅是剝削農民的主要方式③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基礎④統治者鼓吹“君權神授”鉗制了勞動人民的思想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所作的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捕蛇者說》正是他的名篇。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 問之,則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而鄉鄰之生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徙,饑渴而頓踣。”此處描述的社會現象表明,在封建社會( )①生產力的無序發展,使社會貧富分化嚴重②沉重的賦役加劇了階級矛盾和社會危機③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是造成農民貧困生活的根源④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基礎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資本主義社會:①資本主義的產生:封建社會后期,隨著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封建社會內部萌生出來。②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特點: 1、(生產資料歸誰所有)資本家占有一切生產資料;2、(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與相互聯系)失去生產資料的勞動者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受雇于資本家,成為雇傭工人。3、(產品如何分配)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占有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建立,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第一,要有大批失去生產資料、有人身自由、能夠自由出賣勞動力的人;第二,要有開辦資本主義企業所必需的大量貨幣當作資本。④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工業革命的發生和完成的意義:帶來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巨大飛躍,促進了人類思想的解放,使科學、教育、文化的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⑤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基本特征:生產相對過剩(如房地產市場價格過高導致普通消費者買不起房,即使住房需求真實存在,也會表現為相對過剩的現象。)主要表現是:大量商品賣不出去,大量生產資料被閑置,大批生產企業、銀行破產,大批工人失業,生產迅速下降,信用關系被破壞,整個社會生活陷入混亂。原因: a.直接原因: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以及個別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性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b.根本原因:在于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這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⑥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這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資本主義社會一切矛盾和沖突的總根源。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發展,貫穿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始終,決定著資本主義的命運。⑦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有三種基本形式:經濟斗爭、政治斗爭和思想理論斗爭1.馬克思說:“一切現實的危機的最終原因始終是:群眾貧窮和群眾的消費受到限制,而與此對立,資本主義生產卻竭力發展生產力,好像只有社會的絕對的消費能力才是生產力發展的界限。”資本主義社會之所以會產生經濟危機,是因為( )①資本主義社會處處充滿著血腥和毫無人性的剝削與壓迫②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③資本主義社會是歷史的倒退和社會變革失敗的產物④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的矛盾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2.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有財產多一些,不會消除奴隸的從屬關系和對他們的剝削,同樣也不會消除雇傭工人的從屬關系和對他們的剝削,由于資本積累而提高的勞動價格,實際上不過表明,雇傭工人為自己鑄造的金鎖鏈已經夠長夠重,容許把它略微放松一點。”這表明( )①雇傭工人同奴隸一樣處于被剝削地位,被“金鎖鏈”鎖住毫無人身自由②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在階級關系上表現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③雇傭工人勞動價格的提高改善了階級關系,使資本主義長久地存在下去④資產階級緩和階級矛盾的措施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私有制及其剝削關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毛澤東說:“資本主義是靠剝削和壓迫本民族廣大的人民百姓以滿足自己那貪得無厭的私利。”對上述論斷解讀正確的是( )A.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標志著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B.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帶來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巨大飛躍C.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發生無法克服的周期性經濟危機D.資本家憑借占有一切生產資料,從而占有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4.自上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并沒有通過資本主義自身的調節機制而消除,而是更加頻繁地發生,并且更多地是以金融危機為導火索,這也驗證了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危機的判斷。導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是( )A.資產階級的工業化和生產資料公有制之間的矛盾B.資本主義國家不能通過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解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C.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D.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5.美國硅谷銀行和第一共和銀行倒閉影響不斷發酵,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危機。《今日美國》報道,美國近190家銀行面臨倒閉的風險。下列對于美國銀行掀起的倒閉風潮認識正確的是( )①危機發生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②危機是其制度本身無法克服的并會重創美國經濟③一定程度上反映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生產絕對過剩④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資本主義社會一切矛盾沖突的總根源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對于資本主義世界來說,2023年并不平靜。法國巴黎因要求提高薪資的游行示威而引發騷亂,德國國營事業員工為謀求加薪反復罷工……而更加諷刺的是,截止2023年9月,歐美國家已向烏克蘭累計軍援超過2000億美元,烏克蘭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下列對材料中的現象認識正確的是( )①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完全可以通過罷工進行調和②軍援烏克蘭的行徑體現了資本掠奪和貪婪的本性③沒有俄烏沖突就不會發生上述類似的罷工抗議事件④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導致上述國家罷工頻發的總根源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請你運用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有關知識分析“它的瓦解不需依賴外力,而是被自身的問題壓垮”。(為什么資本主義終將被社會主義所代替 )①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在資本主義社會的體現,是資本主義社會一切矛盾和沖突的總根源。②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發展,貫穿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始終,決定著資本主義的命運。生產社會化的程度越高,資本生產資料、勞動產品就越集中在少數資本家的手里,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尖銳化就越不可避免。③因此,資本主義的瓦解不需依賴外力,而是被自身的問題壓垮。資本主義終究要被社會主義取代,雖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這是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1、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條件:①思想來源:空想社會主義。②歷史前提: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工人運動的興起。③理論基石: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對空想社會主義的歷史評價:①空想社會主義具有歷史進步性。看到了資本主義的弊端,對資本主義進行揭露和批判,同時表達對未來理想社會的訴求。空想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來源。②歷史局限性。空想社會主義之所以是空想,是因為他們僅僅從理性正義等原則出發揭露資本主義的弊端;他們主張階級調和,反對階級斗爭,看不到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無產階級的力量。所以,他們沒有找到社會變革的正確主體(人民群眾)和正確途徑(階級斗爭)。2、科學社會主義的兩大理論基石: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唯物史觀:是馬克思、恩格斯批判繼承了德國古典哲學的合理成分而創立的嶄新學說。其主要內容是: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唯物史觀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揭示了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作用,揭示了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發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們對美好社會的追求建立在科學認識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剩余價值學說的主要內容:剩余價值就是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那部分價值;剩余價值成為資本家各種利潤的來源。馬克思創立了剩余價值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運行的特殊規律。重要意義: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莫定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石,使社會主義實現了由空想到科學的偉大飛躍。3、科學社會主義誕生的標志——《共產黨宣言》的發表。《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及歷史價值①分析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與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科學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必然性。②總結了工人運動的經驗和教訓,第一次系統論述了無產階級政黨的性質、特點、任務和策略原則,闡明了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的必要性。③闡述了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理想目標: 消滅階級和階級對立,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使全體社會成員全面發展。社會主義運動從理論到實踐①成功:1917 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理論、運動到實踐、制度的偉大跨越,開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根據2022 版教材修改)②社會主義從一國到多國的實踐。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社會主義在世界范圍內獲得大發展,實現了從一國實踐到多國實踐的歷史性飛躍。曲折:20 世紀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出現嚴重曲折。③正確看待社會主義的發展:理論角度: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看,社會主義終將代替資本主義是不可逆轉的;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看,共產主義一定要實現的信念是不可動搖的。實踐角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實踐與發展,在 21 世紀煥發出強大生命力。4、為什么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繼承和發展(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當代化的結晶,科學社會主義具有與時俱進、與世俱進的品格,它總是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在當代的應用和發展,是當代化中國化的科學社會主義,具有當代內涵和當代特征。(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對現代文明優秀成分的積極吸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立足中國國情,吸收其合理因素,賦予其中國特質和中國形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當代性”,是它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又一重要原因。1.2023年夏,中國人民大學新版錄取通知書陸續發到2023級新生手中。打開錄取通知書的函匣,就能看到一本《共產黨宣言》和成仿吾老校長五次翻譯《共產黨宣言》的故事。中國人民大學改進錄取通知書發放的做法對該校新生的教育價值是( )①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②從理性原則出發,揭露資本主義的弊端③代表無產階級根本利益,舍棄自身利益④領悟中國共產黨人追求真理的精神品格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2.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自由民和奴隸、貴族和平民、領主和農奴、行會師傅和幫工,一句話,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始終處于相互對立的地位,進行不斷的、有時隱蔽有時公開的斗爭,而每一次斗爭的結局是整個社會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爭的各階級同歸于盡。上述論斷( )①屬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重要內容②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運行的特殊規律③表明階級是社會經濟生活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④闡述了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發展中的巨大作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毛澤東強調:我們說馬克思主義是對的,決不是因為馬克思這個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為他的理論,在我們的實踐中,在我們的斗爭中,證明了是對的,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材料表明( )①馬克思主義既是科學的理論也是實踐的理論②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③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④毛澤東思想是馬列主義同中國實際“第二次結合”的產物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公元19世紀4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突飛猛進和工人運動的蓬勃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和在工人運動中的傳播,使得空想社會主義日漸失去了市場,走完了自己的生命歷程。空想社會主義雖然消亡了,但其依然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為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提供了思想來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空想社會主義未揭露資本主義的弊端,支持階級斗爭,反對階級調和B.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工人運動的興起,是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歷史前提C.空想社會主義實現了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到現實的歷史性飛躍D.空想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石5.傅立葉主張以他設計的“和諧制度”來代替資本主義制度。他理想的“和諧社會”,是由一個個有組織的合作社組成,它的名稱叫“法郎吉”。他幻想著有朝一日統治階級或大富翁能夠良心發現,掏出錢來幫助他建立一個理想中的“人人平等”的社會。這表明空想社會主義( )①認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可以調和②僅從理性、正義原則出發,設想不合理③缺乏社會實踐,帶有純粹空想的性質④沒有找到消滅資本主義社會的強大力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積極推動者、自覺開拓者。根據“世界社會主義歷史進程”圖示,可得出的正確判斷是( )①空想社會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建立提供了堅實的實踐基礎②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社會主義實現了由空想到科學的偉大飛躍③蘇聯解體警示社會主義國家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以及共產黨的領導不動搖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學習經典著作,感受思想力量。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內容豐富、意蘊深遠,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源和基礎。我們要認清和領會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革命性、科學性,把握經典著作蘊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征。以下表述正確的是( )①唯物史觀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②剩余價值學說從經濟學角度揭示了剩余價值的來源③《德意志意識形態》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④《共產黨宣言》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馬克思認為,生產資料作為商品被買來的時候,它的價格與價值相等。所以是不變資本;但是勞動力被買來的時候價格,并不等于勞動力提供的勞動價值,勞動力是可變資本;經過生產過程,最終商品的價值與投入的資本之間形成了一個差額。這個差額就是( )A.商品價格 B.勞動價值 C.剩余價值 D.工人工資9.下圖為國際社會主義運動整體發展趨勢的示意圖,其中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數字處對應關于社會主義的內容正確的是( )A.理論到實踐、一國到多國,空想到科學B.空想到科學、理論到實踐、一國到多國C.實踐到理論,空想到科學,一國到多國D.空想到科學、多國到一國、理論到實踐10.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這個重要論斷,深刻詮釋了中國共產黨“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與馬克思主義“行”之間的辯證關系。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①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社會歷史實踐中與時俱進、豐富發展②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歷史上最完美的科學理論體系③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④馬克思主義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提供解決問題的具體路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1.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馬克思主義就沒有中國共產黨。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是黨的鮮明品格和獨特優勢,是黨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所在。關于馬克思主義,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①中國共產黨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應運而生的②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思想前提③中國共產黨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才能把握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④保持馬克思主義蓬勃生機關鍵在于掌握它的基本觀點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