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做功的快慢》教學設計教材分析 本節課《做功的快慢》是滬科版八年級第十章第四節內容,八年級學生剛學習功內容,這節課為后面所學的內容做鋪墊,又鞏固上一節的知識點。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求知欲旺盛,學習新內容需要用有趣的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能力。教學目標 通過實驗,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以及學習興趣。 學會比較物體做功的快慢。 了解生活中功率的例子。教學重難點 1.做功的快慢。 2.公式的計算。教學工具 希沃、小方塊、停表教學方法 實驗法、講授法、小組合作探究法教學流程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新課導入 情境1:小游戲——搬運小方塊誰做功比較快? 要求:設計甲乙兩組,把相同小方塊從教室地板搬運到桌子上面放好,看看誰最快? 甲組:相同數量的方塊,比較所用的時間 乙組:時間相同,比較搬運方塊的數量 過渡銜接: 那如果時間不一樣,做的功也不一樣,那又如何比較做功的快慢呢? 非常好,看來同學都有預習了,那現在就進入我們本節課所學的內容吧——.做功的快慢 兩名同學上來比賽,用停表記錄各自所用的時間。 回答搬運相同物體,所用時間越少做功越快; 時間相同,搬運物體數量越多做功越快; 回答功率 用比賽方式情境引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求知欲。新課教學 利用3分鐘自主完成導學案《目標檢測》部分。 目標檢測: 1.功率:把一段時間內做的 與做功所用的 的比。 2.計算公式: 3.單位: 4.意義: 檢測學生的預習情況以及對本節課的內容新課教學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同學們完成得非常好,預習得不錯,值得表揚。 剛才我們做了小游戲,我們知道了時間不同,做得功也不同,我們就引入功率來比較做功的快慢。 引導學生從功率概念找出計算公式,單位,物理意義。 1.定義:把一段時間內做的 與做功所用的 的比。 2.計算公式: 公式變形:W= ; t= 。 3.單位: 4.意義: 。 說出了定義,計算公式以及公式變形,單位以及單位換算以及功率物理意義。 培養學生總結歸納、分析能力。用2分鐘自行閱覽課本P200 說出一些動物和交通工具的功率 學生踴躍發言列舉生活中常見動物以及工具的功率。 給學生機會發現物理來源于生活學以致用 例題1:一輛汽車發動機的功率是5000W,汽車勻速直線行駛,10min做了多少功? 利用公式計算并上黑板講解做題思路。 培養學生做題分析能力以及鍛煉學生膽量。課堂檢測 用3分鐘完成導學案《課堂檢測》 作答 鞏固當堂知識點課堂小結 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分享本節課所學的內容 培養學生總結歸納能力作業布置 完成P201 1~4題 作業分層布置,落實雙減要求。板書設計 第四節 做功的快慢 1.定義:把一段時間內做的功與做功所用的時間的比。 2.計算公式: 公式變形:W= t= 。 3.單位: 4.意義:表示做功的快慢。教學反思 本節課內容比較簡單,新課引入部分可以用速度——運動快慢引入作比較,學生對于公式的運用還比較生疏,所以重點放在利用公式計算,以及公式變形的計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