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5.《材料的漂浮能力》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科學概念:讓學生知道什么是漂浮材料;知道不同材料的漂浮能力是不同的。2.科學思維:基于自己的生活知識制訂較為完整的探究漂浮材料的實驗方案。3.探究實踐: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從不同視角提出研究材料漂浮能力的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完成實踐探究。4.態(tài)度責任:了解漂浮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了解人類的需求是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動力,讓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教學重點認識漂浮材料;知道材料的漂浮能力不同。教學難點能基于自己的生活知識制訂比較完整的探究漂浮材料的實驗方案。教學準備木條、泡沫板、木板、石塊、鐵絲、易拉罐、沙子、橡皮泥、天平等教學過程一、生活切入導新課1.(課件出示古人使用木船的圖片。)談話:咱們的祖先非常了不起,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jīng)在使用木船。那么,他們?yōu)槭裁词褂媚静脑齑兀?br/>(學生交流。)引入課題:生活中還有什么材料可以在水中漂浮呢?今天,咱們就一起來研究材料的漂浮能力。(板書課題:15.材料的漂浮能力。)【設計意圖:利用圖片導入,快速調動學生思維,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能快速的引入到本課的學習中】二、探究活動1.觀察哪些物體可以在水中漂浮以及在水中漂浮的物體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1)展示實驗材料:易拉罐、木條、石塊、鐵絲、橡皮泥做的小船、泡沫板、沙子。引導學生把物體放入水中,找出在水中漂浮的物體。(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2)這些漂浮在水中的物體分別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小組內(nèi)觀察交流。(3)匯報交流,使學生認識漂浮在水中物體的制作材料。(4)師生小結:易拉罐、木條、橡皮泥做的小船、泡沫板能漂浮在水中,而石塊、鐵絲沉入水底。2.研究改變漂浮物的形狀對物體漂浮的影響。(1)談話: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知道了易拉罐、木條、橡皮泥做的小船、泡沫板能漂浮在水中,也知道了它們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如果任意改變它們的形狀,它們還能漂浮嗎?(學生猜想。)(2)師生討論改變漂浮物形狀的方法。(學生實驗,教師指導。)(3)匯報交流,使學生認識到有些物體能漂浮在水中,但改變形狀后就沉人了水底,如橡皮泥、鋁制易拉罐等;有些物體改變形狀后仍然漂浮在水中,如木條、泡沫板等。(4)師生小結:自然狀態(tài)下,有些材料在水中具有漂浮能力,而且它們的漂浮能力與形狀無關。這樣的材料屬于漂浮材料。【設計意圖:在探究改變漂浮物的形狀對物體的漂浮影響,培養(yǎng)學生善于動腦思考的習慣,充分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將實驗結果與其他小組比較,能有更深刻的理解。】3.比較不同漂浮材料的漂浮能力。(1)提問:不同漂浮材料的漂浮能力相同嗎?(學生猜想。)(2)討論設計實驗方案:比較木板和泡沫板的漂浮能力。(3)匯報交流實驗方案。(注意木板、泡沫板的大小、形狀要完全一樣,重點突出這是對比實驗。為了保證實驗的科學嚴謹,教師應該交待采用的沙子一定是等量的,哪個板先沉入水中,哪個板漂浮能力就弱。)(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并指導學生填寫實驗記錄單。)實驗記錄單實驗名稱:_______ 第 ____小組(4)匯報交流發(fā)現(xiàn)。師生小結:大小、形狀完全相同的泡沫板比木板漂浮能力強,不同漂浮材料的漂浮能力是不同的。4.漂浮材料在生活中的應用。提問:人們利用材料的漂浮能力可以做什么呢?引導學生舉例,然后教師用視頻或圖片資料補充,使學生了解漂浮材料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主要用途。【設計意圖:在實驗中得出結論,學會用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想。能拓展思維,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存在的聯(lián)系。】三、拓展活動1.談話:你們知道生活中還哪些在水中下沉的材料?用這樣的材料制作的物品能浮在2.小組交流:選用哪種在水中下沉的材料?制作什么樣的物品能在水中漂浮?水中嗎?3.提出要求:課下,請根據(jù)你們小組的設計找一找需要的材料,試著做一做,下次上課時匯報。【設計意圖:創(chuàng)新思維,課外拓展,豐富學生的知識能力,升華思想意識。】板書設計材料的漂浮能力1.觀察漂浮材料2.改變形狀3.不材料漂浮能力不同4.漂浮材料在生活中的應用15.材料的漂浮能力隨堂練習題一、填空題1.物體在水中的漂浮狀態(tài)與組成它的( )有關。2.大小和形狀相同的泡沫塑料塊和木塊放入水中,他們浮出水面的高度( )。3.泡沫塑料塊地漂浮能力要比木塊漂浮能力( )。4.材料具有的漂浮能力是相對( )。二、判斷題1.泡沫塑料塊兒能在水中漂浮。 ( )2.所有材料漂浮物體的承重能力都是一樣的。( )3.同一種材料,不同大小的物體承重能力不同。( )三、選擇題1.下列漂浮能力最強的是( )A.鐵 B.木條 C.陶瓷2.把材料放入水中,出現(xiàn)“先浮后沉”的現(xiàn)象的是( )A.紙 B.木條 C.塑料教學反思:本節(jié)課是具體到本節(jié)《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課里,主要是通過幫助學生逐步形成預設—實驗一—觀察記錄分析歸納一發(fā)現(xiàn)的科學探究的方法與過程,充分培養(yǎng)學生尊重事實的科學品質。上課的開始我先讓學生把材料進行分類。在學生動手實驗前我讓學生先對材料進行預測。在挑選材料的時候,我考慮到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有限,盡量選取生活中普遍的、常見的,但判斷起來又有一定難度的材料,如:回形針、鐵釘、三角尺等。學生通過表格的幫助,分小組討論并推測出物體沉浮的情況。我讓每個小組的學生上來匯報,總結出學生對每件材料的預測情況,并指出學生有異議的材料,指導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特別注意,這樣既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又鍛煉了他們的表達,讓他們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在學生作出實驗結果的報告時,我注意讓他們對照預測結果,思考使自己預測錯誤的原因,并引導學生講出影響物體沉浮的原因: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構成的材料有關,與形狀無關。使學生經(jīng)歷“觀察—發(fā)現(xiàn)—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一、本節(jié)課的成功之處:1、我比較順利地實施了自己的教學設計,層次比較清楚(主要分沉浮實驗與探究木材特兩部分)。課堂上老師幽默風趣的講解,對教學設計比較精細,廣征博引,使課堂氣氛較活躍。盡管是異地取班參賽,第一次接觸該班學生,但學生都能積極參與,發(fā)言者較多且出彩。2、實驗指導較到位。實驗之前,我讓學生先認識實驗器材,并把實驗要求(沉與浮的判斷標準和實驗步驟對學生進行了提示,主要是課件出示及教師講解一遍。進入正式實驗時,學生參與度很高,實驗氛圍較濃厚,且這一實驗過程比較適時,時間把握較好。最后是對實驗器材的整理,這一步每個小組都做得很好,實驗后,實驗器材擺放得非常整齊。3、這一課中進行的實驗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這一過程可以幫助學生逐步形成預設一實驗觀察記錄—分析歸納一發(fā)現(xiàn)的科學探究的方法與過程,充分培養(yǎng)學生尊重事實的科學品質。二、以后教學需努力之處:1、這一節(jié)課還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給學生討論的時間不夠多。在觀察更多物體的沉浮這一環(huán)節(jié),在學生觀察完并匯報了結果后,應該給多一些時間讓他們自己討論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選擇實驗的材料種類還可以再增加一些。除了原本實驗中準備好的實體的塑料、金屬、木材各兩種外,還可以讓學生猜一猜、試一試我們身邊的物體,如橡皮、橡皮泥等,這樣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積累更多不同的材料在水中沉浮的認識,更加有利于學生建立材料與沉浮之間的關系。2、細節(jié)處理還有待改進。學生匯報時,一個學生在上面讀他們小組的實驗結果,匯報內(nèi)容比較簡單,什么物品是沉的還是浮的,再加上學生匯報的聲音不夠響亮,因此這樣的效果并不好,這都是以后教學需要注意的地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