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北冥有魚》選自內篇《逍遙游》莊子,名周,字子休,戰國時宋國蒙人。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老子并稱“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莊子》一書是莊子及其后學的著作,又稱《南華經》,現存33篇,包括內篇7、外篇15、雜篇11,人們評價這本書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道家的主要精神是自然,莊子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其自然,清靜無為”。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主旨:本文想象奇特,意境開闊。通過鯤鵬變化和鵬飛南冥兩故事,說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條件,都要有所依憑的道理,闡發了作者追求絕對精神自由的思崇尚想。1.鯤鵬的形象如何 作者是怎樣描寫這一形象的 碩大無比,力大無窮,志存高遠,善借長風。從體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動范圍大這四個方面極寫鯤鵬形象磅礴壯觀。用夸張的手法描述鯤鵬,“不知其幾千里也” 言其形,“若垂天之云” 言其翼, “北冥”“南冥” “九萬里” 言其活動天地,極言鯤鵬形體之大、變化之神奇、飛騰時氣勢之壯觀。2. “野馬”“塵埃”的運動依靠什么 寫它們有什么作用 “野馬”“塵埃” 的運動也必須依靠氣息。用它們和鵬相比,說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條件,它們的活動都是有所憑借的,都沒有達到絕對自由的境界。3.你怎樣理解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 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這句話的內容 天空湛藍,這是它真正的顏色嗎 還是因為天空高遠沒法看到它的盡頭呢 鵬鳥向下看,不過也就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樣罷了。鵬鳥從天空看地面和人們仰視天空看到的是一樣的,都不能看到“正色”, 都受距離限制,說明了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都是有局限性的。4.文中引用《齊諧》的話有什么作用。借《齊諧》中的話來證明對鵬的描寫是真實可信的。5. 本文善于通過形象的比喻、夸張來說理,請結合文章內容具體說明。①“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鵬之背 ,不知其幾千里也”兩句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極言鯤鵬身軀之大,想象奇特豐富,為下文大鵬往南海遷徙的時候,需憑借六月的大風才能離開做鋪墊。②“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運用了夸張和比喻的修辭手法,把鵬的翅膀比作懸掛在天空的云,描摹出磅磺的氣勢和雄渾的景象。③“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此句運用豐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張,描寫了鯤鵬振翼拍水,盤旋飛向九萬里高空的形象,這一形象能激發人的豪情壯志,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擊”“摶”等字傳神、生動,讓人產生豐富的想象和聯想。6.莊子的文章意境開闊,想象奇特,能夠運用大量幻想的、傳說的和現實的事例來闡明自己的觀點,使文章充滿浪漫主義色彩。請談談你對本文的想象的理解。一是在想象中夸張 ,如在想象鯤鵬形象時,作者極寫鯤鵬之大...”.. ,營造浩大的聲勢和廣闊的意境。二是在想象中進行對比,極寫鯤鵬之大,與之對應的,作者又舉出了野馬、塵埃等“小”的事物,以大小對立來闡述“萬物皆有所待”的道理。三是在想象中寄寓了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于“逍遙”境界的想象和創造,并將這種想象具體化、形象化,其中蘊含了自己對理想的熱烈追求。7.“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的鯤鵬給了你什么啟示 鵬鳥展翅高飛、威力無比、氣勢宏大,搏擊于天空,啟示我們要胸懷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勇于搏擊,敢于追求。8.文章借鯤鵬的寓言說明了什么道理 說明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條件,它們的活動都是有所憑借的。9.成語:鵬程萬里、扶搖直上、大鵬展翅《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外篇《秋水》1、課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莊子與惠子在濠梁之上游玩時進行的一次辯論,即濠梁之辯。2、莊子與惠子在濠梁之上圍繞什么問題展開了辯論?雙方各持怎樣的觀點?魚之樂。莊子認為,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惠子認為,莊子無從得知魚的快樂。3、莊子堅持認為“出游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了他怎樣的心境?莊子認為魚“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4、在這場辯論中莊子是如何化解惠子的發難的?莊子把“安知”,解釋成“哪里知道”,而惠子本意是“怎么(能)知道”。莊子偷換概念,避重就輕,化解了發難,其機智靈活的形象躍然紙上。4、請試分析莊子和惠子這兩個人物的性格特征。莊子:巧辯、尚美、超然、注重感情,從詩意的角度看世界。惠子:力辯 、求真、拘泥、注重邏輯,從科學的角度看世界。6、莊子的一生崇尚自由、追求天性,這篇寓言,你覺得莊子是想告訴我們什么呢?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們應以一種詩意的眼光,從容閑適的心境來看待世界。7、莊子一生詩意從容、物我相融的觀點感染啟發了很多人,你能否列舉兩例。辛棄疾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柳宗元 “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雖有嘉肴》《禮記二則》選自《禮記正義》,《禮記》,儒家經典之一,亦稱《小戴禮》或《小戴禮記》,相傳為西漢戴圣編寫。《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義道德教科書,戰國至秦漢之間儒家的作品。◆主旨:本文運用類比論證、比喻論證、道理論證,指出“教”和“學”的關系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論證了“教學相長”的道理,告訴了我們實踐出真知。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作者怎樣進行論述的 “教學相長”,即.“教”與“學”相互促進,“教”是“學”的另一種形式。論證思路:首先,作者用類比論證切入話題,先以“嘉肴”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 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的道理(從反面闡述學夕的重要性) ;然后,再對舉“學”與“教”所產生的“知不足”和“知困”兩種情境,并進一步解釋,將論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學相長”的結論;最后引用《兌命》的話印證觀點。2.作者開頭為什么要從 “雖有嘉肴”寫起 類比論證、比喻論證。運用類比論證的方法,以嘉肴喻至道,從吃飯引申到學習,指出學習的重要性;再引出下文對“教”與“學”關系的論述,進而論證中心論點;使文章通俗易懂,能夠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3.課文結尾引用 《兌命》的話,有什么作用 道理論證。“學學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學習的一半”,引用《兌命》中的話,進一步充分有力地論證了“教學相長” 的道理,這是對本文觀點的補充說明;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4.本文中的“教”與“學”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如何理解“教學相長”這一觀點 )“教學相長”是一個人學習成長的過程:一方面,“學然后知不足” ,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 而后“自強”。 在同一主體的身上,學與教互相推動,互相促進。現代教學意義上:“教”和“學”是兩個主體,“教學相長” 強調的是教師和學生的互相促進。5.“教學相長” 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試結合自己的學習經驗,談談看法。“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①要去主動學習,不學,就無法獲得知識,也無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沒有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機會。②要善于互助學習,當其他同學遇到問題的時候,要學會幫助他們解決問題,這樣也能明白自己不足的地方,同時提升自我。《大道之行也》1、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綱領性說明)?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2、本文闡述的大同社會有哪些基本特征? 人人都受到社會的關愛。全社會親如一家,各種年齡段的人都有適當的安排,對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體現出了社會的關愛。(滿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穩定的職業,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織,豐衣足食。(滿足發展的需要)貨盡其用,人盡其力。人們在共同的生產勞動中,應珍惜勞動產品,無自私自利之心。(滿足精神愉悅的需要)3、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大同:可以理解為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大道之行也:是指執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4、本文描述大同社會的人才選拔制度與福利保障體系是怎樣的?人才選拔: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福利保障: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5、你對文章所描寫的“大同”社會有怎樣的認識?文中“大同”社會是一個至善至美的社會,那里的人們有著純潔無邪的心理,互助合作,和睦相處,沒有勾心斗角,更沒有 盜竊亂賊,人與人之間平等、公正、互愛。“大同”社會同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哪些異、同?【同】 兩者都描繪了理想的社會藍圖,“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據“大同”社會的體制構想出來的。【異】 “大同”社會追求的不是局部的富足和諧,而是整個社會的富足和諧。 陶淵明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則有小國寡民傾向,更多透露出被世事所累時的逃避心理。《馬說》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的一篇文章,原為韓愈所作《雜說》的第四篇。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韓愈,字退之,。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韓昌黎集》,本文選自《韓愈文選》。按課文原句填空:1、揭示伯樂對千里馬命運起決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領起全文作用)2、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是: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3、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5、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刻畫食馬者愚妄淺薄的形象)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6、全文的主旨句:其真不知馬也。7、有一位名人曾說過:“世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由此我們可想到《馬說》的一句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主題: 本文以伯樂和千里馬為喻,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揭露了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埋沒摧殘人才的現象,寄寓了作者對人才遭屈辱、被埋沒的感慨、悲憤之情。本文采用的寫法是托物寓意。文中的“伯樂”是能識別人才的人;“千里馬”是比人才;“食馬者”是昏庸的封建統治者。3、找出文中描寫“食馬者”平庸、 愚妄淺薄的語句,并說明其所用的修辭方法有作用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諷,把“食馬者”的平庸無能寫得淋漓盡致,增強了語言的氣勢。4、在當今社會,你認為“千里馬”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 首先應該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具有堅強的意志。其次應該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這樣你于能在競爭中游刃有余。再次,還應該具有毛遂自薦的勇氣,自信是成功的一半。5、結合《馬說》中韓愈的觀點,說說你對人才問題的看法。(1)要重視人才的選拔和培養。(2) 要善于用人所長,發揮人才的價值。(3)對人才要給予優厚的待遇。6、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①社會現實:反映了社會上并不缺少有才能的人,但是由于沒有人發現、善待和重用,他們往往被埋沒。②情感:寄托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之情和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憤懣和控訴。《石壕吏》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三吏”“三別”分別是:《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石壕吏》是古體詩中的五言古詩。古體詩:也叫古詩或古風,唐代以來指區別于近體詩(律詩、絕)的一種詩體①句數沒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有的只有二、三、四句,多的可達百句以上。②每句字數也無嚴格限制,一般是五、七言,也有四言、六言、八言、九言、雜言。③用韻靈活自由。古體詩也要求押韻,但比較自由靈活。對平仄和對仗也沒有什么要求。1、簡概《石壕吏》內容,用本詩中的詞簡括老婦人一家各個人的遭遇。內容: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婦人充數的故事。遭遇:三男戍,二男死; 孫方乳,媳無裙;翁逾墻,婦夜往。2、、“夜捉人”:為什么夜間出動: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二表明縣吏“捉人”手段狠毒,在人們已經入睡的黑夜,突然襲擊。3、為什么說“捉人”不說征兵招兵點兵:“捉”字暗示當時百姓不愿意去當兵,但是官吏不顧及百姓們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強迫別人當兵;捉字表現了官吏們的兇殘和霸道。4、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兩個“一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對比);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叫囂隳突的橫蠻氣勢,并為老婦以下的訴說制造出悲憤的氣氛。人物形象老婦:悲憤凄苦,哀婉可憐(三男二死都喪子之苦,衣不蔽體的貧困之苦,自請服役的應征之苦);②老嫗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動從軍,有勇于承擔的精神。石壕村的縣吏:開頭出現,中間便隱入幕后,從“夜捉人”可見差役突然襲擊,手段狠毒,野蠻兇狠。“一何怒”中“一何”加重了感彩,“呼”“怒”再次強調差役的可以看出吏態度蠻橫,兇暴無比。《石壕吏》因其構思的巧妙而成為杜甫“三吏”“三別”中流傳最廣的詩歌,請結合文本進行分析。①明暗結合:明寫老婦,暗寫差役,明寫所見所聞,暗寫所思所感②藏問于答③對比鮮明④反復的修辭詩人思想矛盾: 詩人并未出面阻止差役的行為,這反映了詩人當時既憂國又憂民的思想矛盾:面對差役的強征,他不能勸阻,因為他希望能平叛安史之亂;但他又寫出了老婦一家的悲慘遭遇,揭示戰爭背景下百姓的苦難這又表明他為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而深感悲痛在這糾葛的矛盾中,他有口難言,更苦不堪言。8、詩歌情感:全詩通過詩人的見聞,詳寫老婦的痛苦申訴,描繪出:①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②揭露、抨擊了官吏的橫暴③表露了作者對時局的憂慮④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歌行體主旨:詩人通過描寫自己的悲慘遭遇和困苦凄涼的生活,表達了憂國憂民,關心民間疾苦的濟世情懷和兼懷天下的博大胸襟。2.詩歌第一句用“怒號”來形容秋風,寫出了秋風的什么特點?“怒”字把秋風擬人化,寫秋風聲勢之盛,卷走屋上茅草,突出了秋風的猛烈無情。3.第二、三、四、五句使用了哪些動詞?產生了怎樣的表達效果?“卷、飛、渡、灑、掛、罥、飄轉”這幾個動詞刻畫了風吹茅草的情狀,突出了秋風迅猛的特點,形象地表現了秋風破屋的慘狀。流露了詩人內心的痛苦和焦灼之情,也從側面寫出詩人艱難窘迫的處境。4.賞析“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寫出了一種茅草漫天飛舞、無處不在的奇景,雖無一語直接寫風,卻讓人感到風的肆虐,動態十足,驚心動魄。5.第二段中的“歸來倚杖自嘆息”,作者在嘆息什么?一嘆自己命苦,茅屋被風吹破。接下來的日子怎么過?二嘆周圍的人苦,還有很多像自己一樣的窮苦人;嘆兒童幼稚,不明詩人苦衷;三嘆戰亂給人民造成的痛苦。6、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所展現的畫面。畫面:過了一會兒,風停了,天空中的云像墨一樣黑,此時已是深秋時節,天色陰沉迷蒙,漸漸黑了下來。景物描寫。作用:一是實寫自然環境,交代了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描寫風定云起、天色昏黑的情景,并渲染了大雨將至、陰沉迷蒙氛圍;二是烘托出詩人悲凄愁苦的心境,為下文寫詩人憂國憂民的偉大胸襟蓄勢。長夜沾濕何由徹” 該如何理解?“長夜”一語雙關,既指何時才能度過這漫長雨夜,挨到天亮;又指國家混亂的政局,人民深重的災難,何時才是盡頭啊。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賞析“雨腳如麻未斷絕”運用了比喻的修辭,將秋雨比作麻,生動形象的寫出了秋雨的細密連綿,表現了詩人焦急愁苦的心情。賞析“鐵”比喻、夸張。把又冷又硬的被子比作鐵,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被子的破舊、硬和冷,表現出詩人生活的窘迫。體會“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所抒發的情感。詩人推已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廣廈”,都能安居樂業,表達了詩人關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懷和憂國憂民的深沉情感以及兼懷天下的遠大理想。(議論、抒情)體會“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所抒發的情感。詩人直抒胸臆,寫出了詩人對天下寒士的無限關懷,表達了詩人飽覽民生疾苦、體察人間冷暖的濟世情懷。《賣炭翁》樂府體主旨:此詩描寫了一個賣炭老人謀生的困苦,通過賣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的腐敗本質,對統治者掠奪人民的罪行給予了有力的鞭撻與抨擊,諷刺了當時腐敗的社會現實,表達了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1、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有“詩魔”之稱,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又與劉禹錫并稱“劉白”。2、“請對“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作簡要賞析。“身上衣正單”,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賣炭翁卻在凍得發抖的時候,一心盼望天氣更冷,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寄托在“賣炭得錢”上,“可憐”二字傾注了無限同情。這一極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真實地反映出老翁的悲慘境遇。3、“曉駕炭車輾冰轍”中的“輾”有什么表達作用 “輾”既寫出了賣炭翁的辛苦,又寫出了牛車的重量,說明了賣炭翁的勤勞。4、“翩翩兩騎來是誰”中的“翩翩”一詞表現了宮使怎樣的形象?“翩翩”本意是形容輕快灑脫的情狀。這里表現了宮使得意忘形、驕橫無理的樣子,與賣炭翁為生活操勞的凄慘的個人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揭露了唐代“宮市”的罪惡。5、“宮使驅將惜不得”,“惜不得”寫出賣炭翁怎樣的心態和地位?他能反抗嗎?說明賣炭翁雖萬般不舍卻又無可奈何的心理。不能,只能忍氣吞聲,也說明他是處在受壓迫受剝削的無力反抗的地位。(對比)6、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他的“苦”?燒炭苦: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外貌描寫:年老體弱、勞動艱辛)生活苦: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設問)運炭苦:夜 來城一尺雪,曉駕炭車碾冰轍(環境 動作描寫)心里苦: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宮使驅將惜不得 (心理描寫:艱難無奈、矛盾心理)6、《賣炭翁》一詩中多處運用了對比,請分別找出,并說說各自的作用。“一車炭,千余斤”與“半匹紅紗一丈綾” 對比,寫出了宮使掠奪的殘酷;“牛困人饑”與“翩翩兩騎”對比,反襯出勞動者與統治者境遇的懸殊:勞動者的艱辛,宮使的得意忘形、驕橫無理;“衣正單”與“愿天寒”對比,寫出賣炭翁買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艱難處境。7、“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試從人物描寫的角度,分析這句話的表達效果。外貌描寫。 著重從顏色上加以點染,形象地描繪出賣炭翁的生存狀態:一是勞動的艱辛,一是年歲已老。“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運用了什么描寫方法?有什么作用?動作描寫,“把”“稱”“叱”“牽”幾個動詞形象地描繪出宮使仗勢凌人、蠻不講理、霸道兇殘的丑惡嘴臉和強盜行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