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元(整體)備課第 一 單元單元(主題) 第一單元 生物與環境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學生親生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學生了解認識自然界的興趣,幫助學生初步形成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局部與整體、多樣性與共同性統一的觀點,形成熱愛大自然、愛護生物的情感。 (二)理論依據 以科學課課程標準和建構主義為理論依據。本單元屬于生命科學領域中,認識生物最后單元。要建立課程標準中要求的生命科學領域高年級段與生物相關的概念。背景分析課標要求 五.生命系統構成層次 5.6生態系統由生物與非生物環境共同構成 舉例說出常見的棲息地為生物提供光、 空氣、水、適宜的溫度和食物等基本條件。 七.生物與環境相適應 7.1生物能適應其生存環境 舉例說出動物在氣候、食物、空氣和 水源等環境變化時的行為。 十一.人類活動與環境 11.3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正確認識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結核實例,說明人類不合理的開發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提出保護環境的建議,參與保護環境的行動。 關注野生動物和瀕危植物的保護,拒絕瀕危動植物及其產品貿易,認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內容分析 本單元是六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也是本套教科書中生命科學領域的最后一個單元。 本單元是讓學生知道常見的棲息供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和食物等基本需要; 認識到人與自然環境應該和諧共生,保護身邊多種多樣的生物非常重要。圍繞這些內容,本單元設計了 3課,即第1課、第2課和第3課。 第1課是《生物的棲息地》。本課通過觀察池塘里有哪些生物,池塘為這些生物的生存提 供了哪些條件,使學生初步知道池塘是生物的一種棲息地。在此基礎上制作一個模擬池塘的生 態瓶,運用生態瓶研究池塘為生物生存提供了哪些條件,使學生建立池塘環境中生物與生物、 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聯系,知道池塘是生活在這里的動植物的棲息地。 第2課是《動物對環境的適應》,本課先讓學生找一找蚯蚓,觀察蚯蚓的生活環境。然后, 讓學生觀察蚯蚓的身體,記錄蚯蚓的身體結構特征,進而思考這樣的身體結構對蚯蚓生活在這 樣的環境中有什么幫助,建立起結構與功能相聯系的觀念。在此基礎上設計實驗,探究蚯蚓在 明和暗、干和濕兩種不同環境中的行為。最后,運用案例分析,引導學生認識動物在適應環境 變化時有哪些行為。 第3課是《保護生物與環境》。本課主要運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使學生認識到在一定空間 內,生物與生物、生物與非生物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構成了一個生態系統;一個生態系統中 的生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相互依存。如果一個生態系統中的某個要素發生變化,這個生 態系統會發生改變,影響生物的生存。丿學生認識到動植物之間、動植物與環境之間的聯系,可 以激發他們保護物種、保護生態環境幽識。本課最后引導學生討論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 義,希望學生能夠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已經要步入初中,它們學習科學課已經有了六年的知識儲備,思維和動手能力都已經又會讓你打的提高。學生在低、中年段,學生已經認識到生命世界包含動物和植物等多種生物類群;初步了解植物和動物的生存都需要一定的條件,如營養物質、適宜的溫度、水和空氣等,在此基礎上,生物個體都能夠生長、發育和繁殖后代,從而使這些生物類群得以延續;初步認識植物能適應環境、動物也能適應季節變化以維持生存等。教學目標與重點、難點教學目標 (一) 科學觀念 1.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知道生物的棲息地是為生物提供生存、生長發育和繁殖所需要的基本條件的環境。生 物棲息地包括陽光、空氣、水、食物和庇護所等基本條件。 2.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知道動物對環境有適應能力,并能簡要描述常見動物為適應環境變化和維持個體生存而逐漸形成的獨有形態特征和自我保護方式。 3.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知道一定空間內的生物與歩物、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生態系統;認識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加舉一些生物走向滅絕的原因及其對其他生物的影響。 (二) 科學思維 1.主要運用觀察、模擬實驗、資料分析、比較和歸納的方法,從具體到抽象,從典型到共性,從局部到整體,逐步認識棲息地的功能、動物的適應性、生態系統結構和生態系統平衡的概念。 2.學生能通過對比實驗,觀察、描述生態瓶中棲息地對動物生存的重要性。 3.比較蚯蚓在干濕、明暗等不同環境中的反應行為,具有開展對比實驗的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 科學探究 1.學生能用生態瓶做棲息地的模擬實驗,探究棲息地中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用 模擬的方法研究生物生存的基本條件。 2.學生能搜集不同生態系統的資料,分析在某一生態系統中生活著哪些生物,說明其中的生物與環境如何相互影響。 3.學生能運用案例分析一些生物滅絕的原因并探討其帶來的影響,具有分析推理與表達交流的能力。 (四)態度責任 1.學生在實驗中能分工協作,共同完成實驗任務,并在實驗過程中準確描述、如實記錄。 2.學生在各種活動中能與同學相互交流,積極分析、推理且大膽質疑,能用證據支持自己的觀點,并樂于 傾聽別人的意見,善于表達自己的想法。 3.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探究活動具有參與保護生物與環境的意識,愿意采取行動保護生物和生態環境。教學重點 1.舉例說出常見的棲息地為生物提供光、 空氣、水、適宜的溫度和食物等基本條件。 2.舉例說出動物在氣候、食物、空氣和 水源等環境變化時的行為。 3.正確認識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結核實例,說明人類不合理的開發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提出保護環境的建議,參與保護環境的行動。 4.關注野生動物和瀕危植物的保護,拒絕瀕危動植物及其產品貿易,認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教學難點 1.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知道動物對環境有適應能力,并能簡要描述常見動物為適應環境變化和維持個體生存而逐漸形成的獨有形態特征和自我保護方式。 2.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知道一定空間內的生物與歩物、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生態系統;認識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加舉一些生物走向滅絕的原因及其對其他生物的影響。 3.運用多種思維方法,例如觀察、模擬實驗、資料分析、比較和歸納的方法,從具體到抽象,從典型到共性,從局部到整體,逐步認識棲息地的功能、動物的適應性、生態系統結構和生態系統平衡的概念。 4.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探究活動具有參與保護生物與環境的意識,愿意采取行動保護生物和生態環境。整體教學框架(流程圖)作業設計規劃及作業內容1. 請結合科學課的學習,探究蚯蚓與生活環境之間的關系,按要求回答問題。 1.1這個實驗要研究的問題是什么?(3%) 1.2這個實驗的預測是什么?(3%) 1.3你通過這個實驗能觀察到的現象是什么?(3%) 1.4根據這個實驗現象,你能得出的結論是什么?(3%) 很多動物在氣候、食物、空氣和水源等環境發生變化時,其行為也會發生變化,如燕子的秋去春來。請你列舉其他動物是怎樣適應環境的? 3.學生在做生態瓶的實驗,請你仔細閱讀下面的資料后回答問題? 3.1 制作生態瓶前,同學們進行了討論,哪些同學的觀點是正確的?哪些同學的觀點是錯誤的?(6%) 正確的: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錯誤的: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3.2 小月在生態瓶里投放了一些魚食,從“生態系統”的角度來看,該做法是否合理?為什么? 3.3 制作生態瓶的過程中,需要為生物的生活提供哪些基本條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