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1.生物的棲息地 授課時間 月 日 (星期 )課型 新授課 第 1 課時(共 2 課時)教材分析 第1課是《生物的棲息地》。本課通過觀察池塘里有哪些生物,池塘為這些生物的生存提 供了哪些條件,使學生初步知道池塘是生物的一種棲息地。在此基礎上制作一個模擬池塘的生 態瓶,運用生態瓶研究池塘為生物生存提供了哪些條件,使學生建立池塘環境中生物與生物、 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聯系,知道池塘是生活在這里的動植物的棲息地。學情分析 學生在之前的科學學習中,已經對生物和非生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在已有認知中,對生物生存的必要條件:水、陽光、空氣、食物有一定的認識。在思維方面,也初步具有分析、綜合、歸納、概括的能力。教學目標 1.學生基于觀察實驗,能描述池塘棲息地里的生物與非生物。說出棲息地為生物的生存生長發育及繁殖提供陽光空氣水食物和庇護所等條件。 2.學生分析池塘為生物生存提供了哪些生存條件,進行歸納概括。 3.觀察生活在池塘里的動植物,列舉池塘為它們提供的生存條件,從而在滿足生存的基本條件下,學生能分工協作制作生態瓶。并如實做好持續的觀察記錄。 4.基于事實與他人交流,說出生物的棲息地的重要性。教學重點 學生基于觀察實驗,能描述池塘棲息地里的生物與非生物。說出棲息地為生物的生存生長發育及繁殖提供陽光空氣水食物和庇護所等條件。教學難點 學生能制作生態瓶,并用生態瓶建立模型。板書設計 1.生物的棲息地 池塘為動物和植物提供的生存條件 青蛙植物蜻蜓魚棲息地為生物提供的基本條件:陽光、空氣、水、食物、庇護所教學過程 問題引領下的主要學習任務、師生活動及設計意圖提出和聚焦問題 根據課頁提出以下問題。生物的棲息地有什么不同?棲息地為生物提供了哪些生存條件? 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 預設:棲息地為生物提供了水、食物、家園等條件。 【設計意圖:通過這些提問,喚醒學生對動植物及其生活環境的關注與思考,了解學生對生物棲息地的認知,引起學生探究生物與棲息地之間關系的興趣,聚焦本節課要研究的問題。】 科學實踐活動:池塘為生物提供了哪些生存條件 觀察池塘里的動物和植物 1.觀察池塘棲息地,這里有哪些生物與非生物? 以某種生物為例,說一說池塘棲息地為它提供了哪些基本的生存條件。 學生討論交流。預設:池塘為野鴨提供了水、食物、活動場地等。 2.引導學生通過思考動物和植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之間可能存在的聯系,初步認識到池塘環境,為生活在這里的動植物提供了必要的基本生存條件。同時,通過交流過程中學生呈現的不同已有認知,形成認知沖突,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池塘棲息地與動植物關系的學習動機。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引導,以描述動物植物和非生物的具體任務,促進學生觀察,描述池塘環境。】 制作一個生態瓶 提出下列問題 怎么制作一個生態瓶? 學生討論、交流 學生為制作生態瓶準備器材。學生將容器清洗干凈,沒有油漬等污染物。在安全的條件按下采集自然水域的水。 指導學生制作生態瓶 我們準備了哪些材料?其中哪些是動物?哪些是植物? 我們準備的這些材料應該怎樣放入瓶中?提示放入植物和動物的順序,注意放入動物時要等水基本澄清的狀態。 做好的生態瓶應該放到什么地方?要注意些什么? 預設:生態瓶放置的地方既要光線充足,又要避免陽光的直射,也盡量不要隨意搬運生態瓶,避免傷害小動物。 指導學生觀察生態瓶 將生態瓶放置一段時間。觀察生態瓶中的動植物處于相對平衡狀態的現象。 學生觀察,不同小組可以改變不同的條件觀察,觀察前作出預測,持續觀察一段時間并認真記錄觀察到的現象,根據實驗現象交流。 【設計意圖:基于親身觀察,研究生物棲息地為生物提供的各種條件。】作業布置 觀察生態瓶中,各生物的生存情況,并進行觀察記錄。教 學 反 思 我認為需要改進的幾個方面: 課程設計:在課程設計方面,我注意到有些學生可能對生物棲息地的概念不太了解,因此在課程開始時,我花了更多的時間解釋這個概念。 互動環節:我發現學生們的互動參與度較低。我計劃采用更多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方式來提高課堂互動性,鼓勵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同時,我也考慮設置更多的實際應用案例,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生物棲息地的概念。 評價方式:評價學生對生物棲息地課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無法全面評估學生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