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熱傳導》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科學觀念】了解熱傳導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科學思維】1.知道熱能從一個物體傳到另一個物體。2.了解熱總是從高溫物體傳向低溫物體。【探究實踐】1.能基于所學知識,對熱傳導現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2.能基于所學知識,制訂熱傳導的探究實驗計劃,并展開探究活動。3.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實驗結果。能提出探究熱傳遞的途徑的大致思路并實施探究實驗。【態度責任】1.能大膽質疑,從不同視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完成探究。2.在科學探究活動中主動與他人合作,積極參與交流和討論,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態度。教學重點:1.知道熱能從一個物體傳導另一個物體,并總是從高溫部分傳向低溫部分。2.引導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探究固體中熱是怎樣傳遞的,各種物體傳熱本領有什么不同。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探究熱能在固體中傳遞。教學過程一、生活場景導入,提出問題,進行猜測師:(出示一個瓷杯)如果在杯子里倒上熱水,杯子會有什么變化?生(猜測):杯子變熱了(師板書)(杯子倒入熱水后,讓學生向前摸杯子并說出杯子的變化。)師:水是熱的,杯子也變熱了,對于這種現象,你有什么問題嗎 生:杯子是怎么變熱的?熱是怎么傳到杯子上來的?(師在板書后加問號)師:對,熱在像杯子這樣的物體中是怎樣傳遞的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二、探究熱在固體中的傳遞1、針對問題,作出假設生:是水的熱量傳到了杯子上師:是怎樣傳到杯子上的呢?直接傳到了杯子的外壁嗎?(生思考)生:先傳到杯子的內壁,又傳到杯子的外壁 ......師:這只是我們源于生活經驗的猜測,能看見嗎?生:不能。師:怎樣才能“看到”呢?大家知道,當風吹過的時候,我們只能感覺到,但如果借助其他物體,例如當旗子飄動的時候,當水面泛起波紋的時候,我們就知道風從那里經過了。要看到熱在物體中怎么傳過去,我們也可以借助其他物體。根據生活經驗,你們認為可以借助什么材料?生:借助水。師:怎么借?生:水遇到熱會蒸發。師:很好,能借助前面的知識解決問題。生:蠟燭融化變成蠟油。師:剛才同學們都動腦思考了,老師這兒為每個小組準備了這樣的材料,我們來認識一下,(蠟燭、牙簽、帶孔銅棒固定在支架上、酒精燈、火柴、鋁片(覆蓋有石蠟的鋁片)、試管夾、鐵架臺)2、分組討論,設計實驗小組討論,利用這些材料我們怎樣來設計實驗,比較直觀地看到熱是怎樣傳遞的呢?師:剛才同學們討論得非常熱烈,哪個小組說說你的方法?生:銅棒粘上牙簽,看哪個先掉。師:學要用幾根?為什么?生:想看看熱是怎樣傳遞的?師:加熱銅棒的哪個位置?(生演示)師:有沒有其他方法?生:蠟燭油抹鋁片,用夾子夾住。師:蠟燭融化說明什么?生:熱傳到這里。師:加熱鋁片什么地方?生:夾一角或中心。師: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師:實驗時,應注意什么?(生交流)師:對于這個實驗,老師也有幾點小提示,我們一起來看大屏幕。(溫馨提示)①.用酒精燈要規范操作,加熱時,要使用酒精燈的外焰加熱。用完后用燈帽蓋滅。堅決不能用嘴吹滅。②.給物體加熱時,注意加熱的時間不要過長,觀察到現象后就可以結束加熱,加熱時物體不要來回晃動,要固定到一點加熱,以免發生危險。③.物體加熱完畢后,溫度較高,千萬不要用手直接去摸,以免燙傷,要等物體冷卻后再進行處理。④.小組分工合作,認真操作,仔細觀察,及時填寫好記錄單。3、動手操作,驗證猜想師:大家清楚了嗎?好,開始。(小組領材料開始實驗)4、分析現象,得出結論師:好,剛才同學們就像個小科學家一樣,研究得可真投入,我們一起來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看看誰最會傾聽別人的發言。(匯報實驗結果)生:鋁片蠟燭油從中間開始融化。生:鋁片加熱一角,向四面八方融化。師:從什么地方開始傳 生:熱沿著鋁片從溫度高的地方向溫度低的地方傳。師:你匯報很詳細。生:加熱銅棒,從外向里傳熱。師:你怎么知道?生:火柴從外依次掉下。師:還有哪個小組也做了這個實驗,有不同嗎?師: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都是從溫度高傳向溫度低的地方傳。師出示課件展示熱從銅棒一端傳到另一端,從鋁片的中心向外傳遞和從一角向外傳遞的過程。師:熱可以沿著物體從溫度高向溫度低的地方傳遞,這種方式叫傳導。5、回歸主題,解釋現象師:再看杯子,你能利用我們得出的實驗結論,解釋杯子為什么變熱嗎?生:熱水溫度高,杯壁低。生:從溫度高的地方傳向溫度低的地方。生:水的熱先傳遞到杯子的內壁,又傳遞到杯子的外壁,我們摸杯子時,就感覺到杯子變熱了。(也可以由教師說)三、拓展延伸1 、新的認識引發新的問題師:(出示不同材料的杯子紙的、鋁的、玻璃的、塑料的)熱可以以熱傳導的方式傳遞,現在我在幾個杯子里倒入熱水,會怎么樣?生:杯子會變熱師:那你覺得它們變熱的速度會一樣嗎?生:(猜測)不一樣,最熱的會是 ......倒上熱水,學生上前驗證,并匯報結果。生對于這種現象提出自己的問題:為什么會不一樣熱呢?并加以猜測:材料不同,傳熱的能力不同2、利用材料再次驗證師出示材料,小組討論實驗方案,并匯報補充。師:木棒、鋁棒、玻璃棒、塑料棒、熱水、燒杯,你能利用這些材料比較傳熱本領嗎?生:都放燒杯里。師:對,做一做才能知道。師:哪種容易傳遞?哪種不容易傳遞。生:鋁容易傳遞熱,木頭、塑料不容易傳遞熱。生:不同的材料傳熱能力不同。師:各種物體傳熱本領不同,像銅、鋁容易傳熱叫做熱的良導體,木頭、塑料等不容易傳熱的物體叫做熱的不良導體。(課件出示最不容易傳熱的幾種材料)生提出:羽毛、棉花最不容易傳熱,為什么我們穿著還覺得很暖和呢?其他同學解釋:不容易傳熱才能保存我們身體的熱量,讓我們覺得暖和。3、利用所學,解釋生活師:我們來看:(教師課件出示鍋、杯子等物品)師:鍋為什么是鐵或鋁的?生:應用熱的良導體,更利于食物的加工。師:鍋把為什么是塑料的?生:應用熱的不良導體,不燙手。師:熱傳導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無處不在。它對人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所以人們有時候利用熱傳導,有時候阻止熱傳導。當需要傳熱的時候,就用熱的良導體材料,不需要傳熱和防止熱量散發的時候,就用熱的不良導體材料。四、分享收獲,課外延伸師:同學們,把你今天的收獲和大家分享一下!(生展示)師:(出示本節的思維導圖)這一節課我們認識了熱傳導現象,了解不同物體傳導熱的能力是不同的等知識。學習知識是為了更好的服務我們的生活,你愿意利用今天學到的知識,設計一個不燙手的、便于攜帶的杯子嗎?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課下完成。下課。五、板書設計《熱傳導》教學反思這節課共涉及到了三個實驗,我考慮到這三個實驗的目的都是讓學生明白熱在固體物質中傳遞的方向是從較熱的一端傳向較冷的一端,如果就這樣按部就班的做完三個實驗會讓學生覺得枯燥無味,缺乏探究精神。經過一番認真思考,我打算先給這三個實驗一個定位:第一個實驗為導入,主要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明白熱是可以在物體之間傳遞的,從而引入這節課的主題“熱究竟是怎樣傳遞的 ”第二個實驗為探究部分,讓學生通過親自實驗,知道熱在銅棒上的傳遞方向是從溫度較高的一端逐步傳遞到溫度較低的一端。第三個實驗是進一步研究,通過觀察金屬片上蠟的熔化情況,進一步總結出熱傳遞的這個重要性質: 熱總是從較熱的一端傳向較冷的一端,并且認識到熱傳遞是一個從熱源中心向四周各個方向逐漸擴散的過程。在設計導入實驗的時候,我直接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在一個瓷杯子里面倒入熱水,讓學生觸摸感受倒水前、倒水后立即和倒水后一分鐘杯壁溫度的變化。讓學生先說出溫度的變化,然后思考:熱在固體中是如何傳遞的 這樣很自然地引入新課題。第二個實驗是讓學生能看到或感覺到熱的傳遞方向。設計這個實驗的時候在材料的選擇上著實費了一番功夫。開始時用的是火柴梗和蠟燭油,實驗時效果不明顯甚至出現和理論不符的情況;后來改為牙簽和凡士林,效果尚可,但時間過長;最后把凡士林改為了一種護手液,效果較好。為了讓學生既動了腦筋又能圓滿完成實驗,我提出讓孩子們先小組討論怎樣利用桌上現有的材料設計一個實驗,使我們能觀察到熱的傳遞方向 通過前一個實驗,同學們已有了較濃厚的興趣,這次更是積極地想辦法,在匯報中,我并沒有直接指出他們的不足。讓其他組的同學更清楚地意識到做實驗時還得更加細心,我覺得孩子們的收獲不小。第三個實驗是通過觀察熱在金屬片上的傳遞方向,進一步研究熱傳遞的方向。教材上設計有兩個實驗:1、從金屬片的中心處加熱。2、從金屬片邊緣的一個點加熱。觀察蠟的熔化情況,并思考熱在金屬片中是怎樣傳遞的 有前面實驗做基礎,我充分相信孩子們能很圓滿地完成實驗,在輕松、愉快的交流中,學生很輕松、自然地就總結出了熱傳遞的這個重要性質: 從較熱的一端傳向較冷的一端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傳遞到另一部分,得出了熱傳遞的概念。為了讓學生更清楚地明白不同材料導熱性能不同,我又給學生提供了金屬棒、玻璃棒、塑料棒和木棒等材料,讓學生們探究它們的導熱性能如何?通過實驗學生們清楚的知道了不同材料的導熱性是不同的,這樣更有利于他們理解生活中的材料導熱性不同的應用。進一步激發了他們學習科學的興趣。縱觀本節課,我認為值得肯定的地方有:1、在做每個實驗之前先讓學生自己動腦筋想辦法,有助于培養他們的探究精神。特別是第二個實驗先讓學生充分預設在加熱后,哪一個牙簽會先掉下來 然后通過實驗來驗證我們的猜測,得出科學的結論,起到培養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和仔細觀察積極參與其中的樂趣。通過實驗結果與之前猜測的異同,使學生真正獲得了“屬于他們自己的知識”達到了感性到理性的升華。通過學生親自實踐,能最終總結出這一課所要揭示的科學概念,可見學生對這部分的知識已經“消化”了。2、在上本節課之前,由于教師作了較充分的準備,幾個實驗都親自實踐了一下,所以發現了實驗裝置的一些不足,及時做了修改,使實驗現象更加明顯,也更便于學生實際操作,因此本節課的三個實驗都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3、在實驗中,老師充分考慮到安全因素,及時提醒學生注意使用酒精燈的安全及加熱時的安全,控制了不安全的因素。教師還提示學生不要讓蠟油滴到桌子上,用白紙接住。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4、整堂課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實驗中學生敢想、敢做、敢說,達到了實驗的真正目的。不足之處:整個過程時間沒把握好,先松后緊,教師的語言表述不夠精練。學生交流的時間不充分,如果克服了上述問題,效果會更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