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預習篇 】 2024年七年級生物下冊 7.2 探究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 導學案(學生版+教師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預習篇 】 2024年七年級生物下冊 7.2 探究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 導學案(學生版+教師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七年級生物下冊 預習篇
7.2 探究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
1.環境污染的類型:
(1)大氣污染
(2)土壤污染
(3)固體廢棄物污染
(4)水污染
(5)噪聲污染
2.酸雨:
pH<5.6的雨水
(1)對生物的危害:
①酸雨使土壤中的養分發生化學變化,從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②酸雨使河流和湖泊酸化,從而影響魚蝦等水生生物的生長發育。
③酸化的水源威脅人們的健康。
④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葉,嚴重時使成片的植物死亡。
(2)預防措施:通過凈化裝置減少燃燒煤、石油等燃燒時污染物的排放。
(3)形成原因:主要是人為地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酸性物質造成的。我國主要是因大量燃燒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注意:造成我國酸雨形成的主要氣體不僅有二氧化硫,還有二氧化氮等氣體。
2.溫室效應增強和全球氣候變暖:
(1)全球環境問題:除了酸雨外,還包括溫室效應增強等。
(2)溫室效應。
①原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氣體,既能使太陽光順暢地透射到大地,又能截留和吸收地表放散出的熱量。
②溫室效應增強的原因: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排放量增加。
③危害:氣候變暖,冰川加速融化,農作物減產和多種生物的生存危機。
④措施: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多植樹造林等。
注意: 1、溫室效應并不只是由二氧化碳引起的,還有其他氣體,如水蒸氣。
2、不要誤認為溫室效應就是對人類不利:溫室效應增強雖會對人類有害,但一定的溫室效應有利于地球保持相對穩定的氣溫。
3.其他的環境污染:
(1)有毒有害物質:排入水中后接觸人體,可能會增加基因突變概率,誘發癌癥。
(2)重金屬污染物:如水中、土壤中的汞、鎘、砷,會通過食物鏈積累,最終危害人體健康。
(3)水污染防治: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原則,優先保護飲用水水源,嚴格控制各種污染物進入河流湖泊。
(4)臭氧層破壞:原因:含氮廢氣的排放使人得皮膚癌或白內障預防措施:控制或減少使用氟利昂減少含氮廢氣的排放。
1.“總結”是一種好的學習方法,小明用表格的方式對生物知識進行了總結,描述正確的是( )
A.觀察小魚尾鰭血液流動的變化時,通常要用高倍鏡進行觀察
B.探究酸雨對生物的影響時,可以用食醋和清水配置模擬酸雨
C.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時,應該先滴加碘液再來水浴加熱
D.兒童體內缺少含鐵的無機鹽,會患雞胸、X形或O形腿等病
【答案】B
【分析】醋酸是一種較為溫和的弱酸,相對具有腐蝕性的鹽酸和硫酸更安全,對環境的影響較小,實驗完成后容易處理。因此在配置“模擬酸雨”時,將食醋與清水混合,用pH試紙測量濃度。
【詳解】A.觀察小魚尾鰭血液流動的變化時,通常要用低倍鏡進行觀察,低倍鏡視野更大,容易發現物像,A錯誤。
B.結合分析可知,探究酸雨對生物的影響時,可以用食醋和清水配置模擬酸雨,B正確。
C.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時,應該先水浴加熱,再滴加碘液驗證是否還有淀粉,C錯誤。
D.兒童體內缺少含鈣的無機鹽,會患雞胸、X形或O形腿等病,D錯誤。
故選B。
2.探究“酸雨對生物的影響”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A.觀察法 B.調查法 C.探究實驗法 D.分類法
【答案】C
【分析】(1)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
(2)調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過程中進行的,通過訪問、座談、問卷、測驗和查閱書面材料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對象的材料。
(3)探究實驗法就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過有目的、有步驟的實驗操作和觀察,記錄、分析,發現或驗證科學結論。
(4)分類法是指將類或組按照相互間的關系,組成系統化的結構,并體現為許多類目按照一定的原則和關系組織起來的體系表,作為分類工作的依據和工具。
【詳解】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其酸性成分主要是硫酸,也有硝酸和鹽酸等。酸雨主要由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經過復雜的大氣化學反應,被雨水吸收溶解而成。在做此實驗的過程中,一般利用食醋和清水配制的“模擬酸雨”,與清水形成對照實驗,則結合分析可知,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探究實驗法,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3.環保工作者利用水生植物防治“水華”的實驗結果如下表所示,為了達到降低該水體中氮、磷的最佳效果,應投放的兩種植物是(  )
植物種類 浮水植物甲 浮水植物乙 沉水植物丙 沉水植物丁
氮吸收量(克/平方米) 22.30 3.51 14.61 1.53
磷吸收量(克/平方米) 1.70 0.32 3.22 1.52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乙和丁
【答案】C
【分析】由圖可知,植物甲單位水體面積氮的吸收量最大,植物丙單位水體面積磷的吸收量最大,甲、乙、丙、丁均為生產者
【詳解】四種浮游植物中,甲對氮的吸收量最大,丙對磷的吸收量最大,故為達到降低自然水體中的氮、磷的最佳效果,應該投放植物甲和丙,這兩種植物吸收氮、磷比較多,能達到降低該水體中氮、磷的最佳效果,因此ABD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
故選C。
4.下列措施與聚焦“空氣污染”主題不相符的是(  )
A.提倡綠色出行,發展公共交通 B.退耕田還森林還草原
C.提倡使用太陽能等清潔能源 D.及時處理作物秸稈、就地焚燒
【答案】D
【分析】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環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壞其它生物的生存環境。從目前看,大多活動都是破壞性的。
【詳解】A.提倡綠色出行,發展公共交通,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環境,減少對環境的污染,A不符合題意。
B.退耕還林還草,增加植被,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環境,B不符合題意。
C.提倡使用太陽能等清潔能源,能夠節約能源,減少釋放二氧化碳等氣體,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環境,C不符合題意。
D.處理作物秸稈、就地焚燒,及時處理作物秸稈、就地焚燒,會加重空氣污染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不能緩解溫室效應,D符合題意。
故選D。
5.2023年10月5日,日本正式開始排放第二批次的福島核污水,預計持續17天,排放量7800噸左右。關于核污水排放事件敘述正確的是( )
A.不會影響福島周邊的城市生態系統 B.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質對海洋生物造成影響
C.人類可以輕易地恢復它 D.受影響的海洋生物可以遷到別處
【答案】B
【分析】生物從周圍環境中吸收并不斷積累某種元素(如放射性元素)或難以分解的化合物,使該物質在生物體內的濃度超過環境中濃度的現象稱為生物富集。
【詳解】A.地球上生態系統的類型多種多樣,這些生態系統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著密切的聯系。例如,大氣中的氧氣、二氧化碳、水等物質會隨著大氣在全球范圍內流動,不會局限在某一個生態系統中。故排放到海洋生態系統中的放射性物質會影響福島周邊的城市生態系統,A錯誤。
B.放射性物質會破壞生物的細胞結構,引起基因突變,損害生物的神經系統,海洋生物會受放射性污染導致死亡或變異,影響到全球魚類遷徙,海洋生物都會受到影響,無法遷到別處,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了巨大沖擊,對漁業和旅游業產生負面影響,造成嚴重經濟損失,B正確,D錯誤。
C.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人類難以恢復它,C錯誤。
故選B。
6.在下列各種環境中生活的人,最容易患咽炎的是(  )
A.在街上工作的交警
B.林場中的林業工人
C.種菜的菜農
D.農村的小學生
【答案】A
【分析】空氣污染的途徑主要有兩個:有害氣體和粉塵。影響空氣質量的因素有工業生產排放的廢氣、運輸工具排放的尾氣、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燃料的燃燒以及其它生產生活活動產生的塵埃等。空氣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人體的健康狀態。
【詳解】咽是人體氣體與食物的共同通道,有害空氣與食物會影響人的咽,使人患咽炎。林場中的林業工人、種菜的菜農、農村的小學生接觸到有害物質的可能性小,而在街上工作的交警接觸到運輸工具排放的尾氣的機會大,所以,在街上工作的交警最容易患咽炎,因此BCD錯誤,A正確。
故選A。
7.PM2.5是造成霧霾的主要因素,呼吸道對其幾乎沒有凈化作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PM2.5是通過擴散作用由外界空氣進入肺泡的
B.PM2.5吸入人體后,干擾肺部的氣體交換,引發哮喘等疾病
C.由于人體的組織細胞進行呼吸作用,釋放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時消耗掉了大量的氧氣,所以人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氧氣的。
D.減少霧霾改善空氣質量的根本措施是大規模植樹造林
【答案】B
【分析】(1)PM2.5,指粒徑小于等于2.5微米的可入肺顆粒物,是造成霧霾天氣的“元兇”。它主要源于燃燒后的物質,如燃煤、工業廢氣和汽車尾氣等,通常含有重金屬等有毒物質。
(2)霧霾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大氣空氣氣壓低,空氣不流通;地面灰塵大、空氣濕度低;汽車尾氣等污染物的排放;工廠制造的二次污染以及冬季二氧化碳的排放等等。
【詳解】A.PM2.5是通過呼吸運動由外界進入肺泡的,A錯誤。
B.霧霾對身體的各個器官都有危害,主要危害還是對呼吸系統的危害。霧霾是指空中浮游大量塵粒和煙粒等有害物質。因為受到氣壓等氣候條件的影響,城市中空氣污染物不易擴散,加重了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物質的毒性,這些有害物一旦被人體吸入,就會刺激并破壞呼吸道黏膜,破壞呼吸道黏膜防御能力,對人體的呼吸系統造成損傷,引發哮喘等疾病,B正確。
C.人體呼出的氣體中氧氣的含量多于二氧化碳的含量,C錯誤。
D.減少霧霾提高空氣質量的根本措施是對主要污染源進行控制,包括對揚塵污染控制、機動車尾氣污染控制、燃煤污染控制、區域聯防聯控等,D錯誤。
故選B。
8.全球性大氣污染主要表現在( )
A.酸雨、霧霾、生物入侵
B.酸雨、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
C.溫室效應、白色污染、臭氧層破壞
D.臭氧層破壞、含鉛廢物、酸雨
【答案】B
【分析】人類活動的加劇,嚴重破壞了生物圈的環境,比如大氣污染,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酸雨、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破壞。
【詳解】A.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大氣降水,是大氣受污染的一種表現;霧霾是指空中浮游大量塵粒和煙粒等有害物質;生物入侵是指某種生物從外地自然傳入或人為引種后成為野生狀態,并對本地生態系統造成一定危害的現象,生物入侵不屬于大氣污染,A錯誤。
B.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大氣降水,是大氣受污染的一種表現;溫室效應主要是由于人類大量開發和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氣中過多排放二氧化碳引起的;人類過多地使用氯氟烴類化學物質是破壞臭氧層的主要原因,臭氧層破壞屬于大氣污染,B正確。
C.由B選項可知,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屬于大氣污染;白色污染是對廢塑料污染環境現象的一種形象稱謂,不屬于大氣污染,C錯誤。
D.臭氧層破壞、酸雨屬于大氣污染;含鉛廢物嚴重影響人體健康和動植物生長,但不屬于大氣污染,D錯誤。
故選B。
9.以下科學探究活動中利用了對照實驗方法的是( )
A.觀察菜豆種子結構
B.調查校園中植物種類
C.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
D.測定種子發芽率
【答案】C
【分析】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①實驗法;②觀察法;③調查法;④收集和分析資料等等。
【詳解】A.觀察法是在自然狀態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計劃,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輔助工具,對客觀事物進行系統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發現和驗證科學結論。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錄像機、攝像機等工具,有時還需要測量。觀察菜豆種子結構用觀察法,A錯誤。
B.調查法是指通過一定的途徑,深入實際了解特定事物以獲得第一手資料并完成科技活動的方式。調查校園中植物種類用調查法,B錯誤。
C.對照實驗是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這個不同的條件,就是唯一變量。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用對照實驗方法,除了光以外,其他條件相同且適宜,C正確。
D.實驗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過有目的、有步驟的實驗操作和觀察、記錄分析,發現或驗證科學結論,測定種子發芽率屬于實驗法,但不是對照實驗方法,D錯誤。
故選C。
10.為探究酸雨對小麥種子萌發的影響,某小組同學在兩個培養皿中鋪上吸水紙,再各放入30粒已浸泡過的小麥種子。每天定時向培養皿中分別噴灑清水和pH=5.5的“模擬酸雨”,定時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培養7天后的實驗結果如下圖所示。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A.可用食醋和清水配制供實驗用的模擬酸雨
B.選取實驗種子時不用考慮種子是否存在損傷
C.實驗用多粒小麥種子做實驗可以避免偶然性
D.實驗結果證明:“模擬酸雨”對小麥種子的萌發有抑制作用
【答案】B
【分析】對照實驗: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就是對照組。
【詳解】A.酸雨是由于人類大量使用含硫量很高的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燃燒后產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氣中經過復雜的化學反應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氣溶膠,或為云、雨、雪、霧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為酸雨。實驗中可用食醋和清水配制供實驗用的模擬酸雨,A正確。
B.種子萌發的自身條件是具有完整的、有活力的胚以及供胚發育所需的營養物質,在測定種子發芽率時,應選取飽滿、未損傷的種子作實驗材料,B錯誤。
C.在實驗中每組多粒小麥種子而不能太少,是因為避免發生偶然性,影響實驗結果,C正確。
D.由坐標圖可以看出,pH5.6組中小麥種子的萌發數低于清水組中小麥種子的萌發數,則說明“模擬酸雨”對小麥種子的萌發有抑制作用,D正確。
故選B。
11.水俁病是指人或其他動物食用了含被重金屬“汞”污染的魚貝類以后,“汞”侵入腦神經細胞而引起的一種綜合性疾病,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公害病之一、“水俁病”于1953年首先在日本九州熊本縣水俁鎮發生,當時由于病因不明,故稱之為水俁病。

(1)上圖為“汞”進入人體的途徑之一、根據上圖分析可知:當含“汞”的化工廢水進入生態系統后,“汞”可能會通過 不斷積累,危害生態系統中的許多生物,最終威脅人類自身。
(2)水俁病爆發以后,人們便幾乎停止了對魚蝦的捕撈,而水俁灣生態系統中的魚蝦等生物的數量并沒有因人類停止捕撈而出現爆發式的增長,當地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均處于 的狀態,這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 能力。
(3)廢電池內含有鉛汞鎘等重金屬元素,每天城市里都能產生大量的廢電池。我們能不能將棄廢電池集中收集并掩埋在城郊無人居住的荒地中? 。你的判斷理由是: 。
【答案】(1)食物鏈或食物網
(2) 相對穩定 自動調節/自我調節
(3) 不能 埋地下會污染大片的地下水和周圍的環境,廢電池無論裸露在大氣中還是深埋在地下,其重金屬成分都會隨滲液溢出,造成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最終會危害人類健康
【分析】在生態系統中,有害物質可以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不斷積累,其濃度隨著營養級別的升高而逐步增加,這種現象叫生物富集。
【詳解】(1)在食物鏈中,有毒物質沿食物鏈流動逐級積累,營養級越低有毒物質積累越少,營養級越高有毒物質積累越多。“汞”可能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危害生態系統中的許多生物,最終威脅人類自身。
(2)由題干可知,當地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這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當外界因素的干擾超過了這種限度時,生態系統就會遭到破壞。
(3)不能將棄廢電池集中收集并掩埋在城郊無人居住的荒地中。埋在地下會污染大片的地下水和周圍的環境,廢電池無論裸露在大氣中還是深埋在地下,其重金屬成分都會隨滲液溢出,造成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最終會危害人類健康。
12.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PM2.5被認為是造成霧霾天氣的“元兇”。研究表明,PM2.5不易被阻擋,被吸入人體后通過肺泡直接進入循環系統,危害人體健康。PM2.5可以由硫和氮的氧化物轉化而成,這些氣體污染物的來源于人類對化石燃料(煤、石油等)和垃圾的燃燒,及汽車尾氣的排放等。如圖是人體內氣體交換過程和呼吸過程中肺內氣壓變化的示意圖。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甲圖中A處表示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進行①時,膈肌處于 狀態,胸廓容積會擴大,此時肺內氣壓小于外界氣壓,如乙圖中 段變化。
(2)甲圖中B處表示肺與血液的氣體交換,④表示某氣體從肺泡進入血液,需要經過 層細胞,完成B過程是通過氣體擴散實現的。
(3)甲圖中C處表示的是血液與組織細胞的氣體交換,為細胞的生命活動提供了氧氣,血液流經C處時,血液變為 血。
(4)冬天上課,關閉門窗較長時間后,同學們會出現打“呵欠”、臉發紅發燙的現象,主要原因是教室空氣中 (填⑤或⑥)較多。
(5)請你針對PM2.5的來源,提出兩點減少大氣中PM2.5的建議 。
【答案】(1) 收縮 ab
(2)2/兩/二
(3)靜脈
(4)⑥
(5)保護環境,植樹造林或保護環境,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等(從保護環境的角度即可,要求表達清晰,意思完整)
【分析】甲圖中,A處表示的是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過程,B處表示的是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過程,C處表示的是血液與組織細胞的氣體交換。①吸氣、②呼氣、③二氧化碳、④氧氣、⑤氧氣、⑥二氧化碳。圖乙中,ab段表明肺內氣壓低于外界大氣壓,是吸氣時肺內氣壓的變化;bc段表明肺內氣壓高于外界大氣壓,是呼氣時肺內氣壓的變化。
【詳解】(1)甲圖中①表示吸氣,②表示呼氣,在進行①過程中,膈肌收縮,膈頂下降,胸廓容積會擴大,此時肺內氣壓小于外界氣壓。圖乙ab段表明肺內氣壓低于外界大氣壓,是吸氣時肺內氣壓的變化。
(2)甲圖中B處表示肺與血液的氣體交換,完成此過程通過氣體擴散作用實現的。③表示二氧化碳從血液擴散到肺泡,④表示氧氣從肺泡擴散到血液,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是一層扁平的上皮細胞,故氧氣從肺泡進入血液需要通過兩層細胞。
(3)甲圖中的C為表示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氣體交換,由于組織細胞里氧氣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因此,動脈血流經各組織處的毛細血管時,血液中的氧氣與血紅蛋白分離,再擴散到組織細胞里,同時,組織細胞里的二氧化碳擴散到血液中,經過這樣的氣體交換,流經組織的動脈血就變成了含氧氣較少的靜脈血。
(4)上課門窗關閉較久后,由于教室內學生較多,呼吸消耗的氧和產生的二氧化碳較多,血液中的⑥二氧化碳增多會刺激呼吸中樞產生打哈欠現象。
(5)PM2.5可以由硫和氮的氧化物轉化而成,這些氣體污染物的來源于人類對化石燃料(煤、石油等)和垃圾的燃燒,及汽車尾氣的排放等,針對PM2.5的來源,提出減少大氣中PM2.5的建議如:節能減排;嚴格控車;低碳生活等。
13.“碳中和”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也成為代表委員們討論的熱詞。所謂碳達峰就是指二氧化碳年總量的排放在某一個時期達到歷史最高值。當在一定時期內,通過植樹、節能減排、碳捕集、碳封存、產業調整等方式抵消人為產生的二氧化碳實現二氧化碳凈排放為零,也就實現了碳中和。如圖為生態系統的碳循環示意圖,甲~戊表示生物成分,①~④表示生理或化學過程,→表示嘆的流動方向。請據圖分析:

(1)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增多會造成 ,全球氣候變暖給人類生存帶來危害。
(2)通過植樹造林實現“碳中和”,實際是利用植物的①光合作用的過程,使生物圈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的濃度處于相對平衡狀態,簡稱 。
(3)若此生態系統受到某種有毒物質的污染,一段時間后, 體內有毒物質的含量最高。
(4)該生態系統中流動的能量最終來源于 。
【答案】(1)溫室效應
(2)碳—氧平衡
(3)丁
(4)太陽能
【分析】觀圖可知甲是生產者、乙、丙、丁是消費者、戊是分解者、①表示光合作用、②表示分解作用、③表示燃燒、④表示呼吸作用。
【詳解】(1)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增多,導致了溫室效應。使全球氣候變暖,給人類生存帶來危害。
(2)綠色植物通過圖中①光合作用,還能夠不斷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氣體,制造氧氣排到大氣中,維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3)圖中的食物鏈:甲→乙→丙→丁;有毒物質沿著食物鏈積累,營養級別越高,體內有毒物質含量越高。食物鏈中營養級最高的是丁,因此若此生態系統受到某種有害物質污染,一段時間后,體內有害物質含量最高的生物是丁,這種現象稱為生物富集。
(4)在生態系統中只有綠色植物才能進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陽能。因此生態系統中能量最終來源是太陽能。
14.微塑料是一種直徑小于5mm的塑料顆粒,它進入生物體內后不易降解。所引發的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某中學生物興趣小組通過調查研究,在一淡水流域中也發現了微塑料,并繪制出了該生態系統部分生物的食物網。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該食物網中共有 條食物鏈。
(2)該食物網中蜻蜓的幼蟲和沼蝦的關系是 。
(3)從生態系統組成成分分析。圖中食物網沒有表示出來的生物成分是 。
(4)假設微塑料沿著該食物網傳遞,則一段時間后,體內微塑料積累最多的生物是 。
(5)分析上述材料,為減少微塑料的產生及對生物的危害,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
a.選擇可降解材料代替塑料
b.對塑料制品進行分類回收
c.經常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d.尋找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
(6)調查發現該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種類和數量保持相對穩定,說明該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 能力,但這種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答案】(1)7/七
(2)捕食和競爭
(3)分解者
(4)白鷺
(5)c
(6)自動調節/自我調節
【分析】食物鏈書寫的原則是:食物鏈中只包含生產者和消費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鏈以生產者開始,以最高營養級結束;食物鏈中的箭頭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圖中的食物鏈有:浮游藻類→蜻蜓幼蟲→鳙魚→白鷺,浮游藻類→蜻蜓的幼蟲→沼蝦→白鷺,浮游藻類→鳙魚→白鷺,浮游藻類→水蚤→蜻蜓的幼蟲→鳙魚→白鷺,浮游藻類→水蚤→蜻蜓的幼蟲→沼蝦→白鷺,浮游藻類→水蚤→鳙魚→白鷺,浮游藻類→水蚤→沼蝦→白鷺。
【詳解】(1)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這種關系的,所以食物鏈中不應該出現分解者。食物鏈的正確寫法是: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最高級消費者,注意起始點是生產者,結合分析可知,該食物網中共有7條食物鏈。
(2)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的現象叫做捕食,沼蝦以蜻蜓的幼蟲為食,因此是捕食關系;兩種生物相互爭奪資源和空間等現象叫競爭,沼蝦和蜻蜓的幼蟲都以水蚤為食,因此它們之間還有競爭關系。
(3)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細菌和真菌);食物網中的浮游藻類是生產者,鳙魚、白鷺等動物屬于消費者,所以食物網沒有表示出來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
(4)生態系統中的有毒物質會沿食物鏈不斷積累,因此營養級別最高的生物,其體內積累的有毒物質會最多;該食物網中白鷺的營養級最高,因此微塑料沿著該食物網傳遞,則一段時間后,體內微塑料積累最多的生物是白鷺。
(5)a.選擇可降解材料代替塑料,避免塑料制品造成的“白色污染”,a不符合題意。
b.對塑料制品進行分類回收,可以節約能源,還能減少微塑料的產生及對生物的危害,b不符合題意。
c.經常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會使大量的塑料進入環境造成“白色污染”,也會加大微塑料的產生及對生物的危害,c符合題意。
d.尋找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能減少“白色污染”,凈化環境,d不符合題意。
(6)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雖然在不斷地變化著,但是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這說明生態系統其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任何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來干擾超出了這個限度,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就會遭到破壞。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七年級生物下冊 預習篇
7.2 探究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
1.環境污染的類型:
(1)大氣污染
(2)土壤污染
(3)固體廢棄物污染
(4)水污染
(5)噪聲污染
2.酸雨:
pH<5.6的雨水
(1)對生物的危害:
①酸雨使土壤中的養分發生化學變化,從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②酸雨使河流和湖泊酸化,從而影響魚蝦等水生生物的生長發育。
③酸化的水源威脅人們的健康。
④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葉,嚴重時使成片的植物死亡。
(2)預防措施:通過凈化裝置減少燃燒煤、石油等燃燒時污染物的排放。
(3)形成原因:主要是人為地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酸性物質造成的。我國主要是因大量燃燒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注意:造成我國酸雨形成的主要氣體不僅有二氧化硫,還有二氧化氮等氣體。
2.溫室效應增強和全球氣候變暖:
(1)全球環境問題:除了酸雨外,還包括溫室效應增強等。
(2)溫室效應。
①原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氣體,既能使太陽光順暢地透射到大地,又能截留和吸收地表放散出的熱量。
②溫室效應增強的原因: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排放量增加。
③危害:氣候變暖,冰川加速融化,農作物減產和多種生物的生存危機。
④措施: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多植樹造林等。
注意: 1、溫室效應并不只是由二氧化碳引起的,還有其他氣體,如水蒸氣。
2、不要誤認為溫室效應就是對人類不利:溫室效應增強雖會對人類有害,但一定的溫室效應有利于地球保持相對穩定的氣溫。
3.其他的環境污染:
(1)有毒有害物質:排入水中后接觸人體,可能會增加基因突變概率,誘發癌癥。
(2)重金屬污染物:如水中、土壤中的汞、鎘、砷,會通過食物鏈積累,最終危害人體健康。
(3)水污染防治: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原則,優先保護飲用水水源,嚴格控制各種污染物進入河流湖泊。
(4)臭氧層破壞:原因:含氮廢氣的排放使人得皮膚癌或白內障預防措施:控制或減少使用氟利昂減少含氮廢氣的排放。
1.“總結”是一種好的學習方法,小明用表格的方式對生物知識進行了總結,描述正確的是( )
A.觀察小魚尾鰭血液流動的變化時,通常要用高倍鏡進行觀察
B.探究酸雨對生物的影響時,可以用食醋和清水配置模擬酸雨
C.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時,應該先滴加碘液再來水浴加熱
D.兒童體內缺少含鐵的無機鹽,會患雞胸、X形或O形腿等病
2.探究“酸雨對生物的影響”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A.觀察法 B.調查法 C.探究實驗法 D.分類法
3.環保工作者利用水生植物防治“水華”的實驗結果如下表所示,為了達到降低該水體中氮、磷的最佳效果,應投放的兩種植物是(  )
植物種類 浮水植物甲 浮水植物乙 沉水植物丙 沉水植物丁
氮吸收量(克/平方米) 22.30 3.51 14.61 1.53
磷吸收量(克/平方米) 1.70 0.32 3.22 1.52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乙和丁
4.下列措施與聚焦“空氣污染”主題不相符的是(  )
A.提倡綠色出行,發展公共交通 B.退耕田還森林還草原
C.提倡使用太陽能等清潔能源 D.及時處理作物秸稈、就地焚燒
5.2023年10月5日,日本正式開始排放第二批次的福島核污水,預計持續17天,排放量7800噸左右。關于核污水排放事件敘述正確的是( )
A.不會影響福島周邊的城市生態系統 B.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質對海洋生物造成影響
C.人類可以輕易地恢復它 D.受影響的海洋生物可以遷到別處
6.在下列各種環境中生活的人,最容易患咽炎的是(  )
A.在街上工作的交警
B.林場中的林業工人
C.種菜的菜農
D.農村的小學生
7.PM2.5是造成霧霾的主要因素,呼吸道對其幾乎沒有凈化作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PM2.5是通過擴散作用由外界空氣進入肺泡的
B.PM2.5吸入人體后,干擾肺部的氣體交換,引發哮喘等疾病
C.由于人體的組織細胞進行呼吸作用,釋放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時消耗掉了大量的氧氣,所以人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氧氣的。
D.減少霧霾改善空氣質量的根本措施是大規模植樹造林
8.全球性大氣污染主要表現在( )
A.酸雨、霧霾、生物入侵
B.酸雨、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
C.溫室效應、白色污染、臭氧層破壞
D.臭氧層破壞、含鉛廢物、酸雨
9.以下科學探究活動中利用了對照實驗方法的是( )
A.觀察菜豆種子結構
B.調查校園中植物種類
C.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
D.測定種子發芽率
10.為探究酸雨對小麥種子萌發的影響,某小組同學在兩個培養皿中鋪上吸水紙,再各放入30粒已浸泡過的小麥種子。每天定時向培養皿中分別噴灑清水和pH=5.5的“模擬酸雨”,定時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培養7天后的實驗結果如下圖所示。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A.可用食醋和清水配制供實驗用的模擬酸雨
B.選取實驗種子時不用考慮種子是否存在損傷
C.實驗用多粒小麥種子做實驗可以避免偶然性
D.實驗結果證明:“模擬酸雨”對小麥種子的萌發有抑制作用
11.水俁病是指人或其他動物食用了含被重金屬“汞”污染的魚貝類以后,“汞”侵入腦神經細胞而引起的一種綜合性疾病,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公害病之一、“水俁病”于1953年首先在日本九州熊本縣水俁鎮發生,當時由于病因不明,故稱之為水俁病。

(1)上圖為“汞”進入人體的途徑之一、根據上圖分析可知:當含“汞”的化工廢水進入生態系統后,“汞”可能會通過 不斷積累,危害生態系統中的許多生物,最終威脅人類自身。
(2)水俁病爆發以后,人們便幾乎停止了對魚蝦的捕撈,而水俁灣生態系統中的魚蝦等生物的數量并沒有因人類停止捕撈而出現爆發式的增長,當地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均處于 的狀態,這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 能力。
(3)廢電池內含有鉛汞鎘等重金屬元素,每天城市里都能產生大量的廢電池。我們能不能將棄廢電池集中收集并掩埋在城郊無人居住的荒地中? 。你的判斷理由是: 。
12.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PM2.5被認為是造成霧霾天氣的“元兇”。研究表明,PM2.5不易被阻擋,被吸入人體后通過肺泡直接進入循環系統,危害人體健康。PM2.5可以由硫和氮的氧化物轉化而成,這些氣體污染物的來源于人類對化石燃料(煤、石油等)和垃圾的燃燒,及汽車尾氣的排放等。如圖是人體內氣體交換過程和呼吸過程中肺內氣壓變化的示意圖。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甲圖中A處表示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進行①時,膈肌處于 狀態,胸廓容積會擴大,此時肺內氣壓小于外界氣壓,如乙圖中 段變化。
(2)甲圖中B處表示肺與血液的氣體交換,④表示某氣體從肺泡進入血液,需要經過 層細胞,完成B過程是通過氣體擴散實現的。
(3)甲圖中C處表示的是血液與組織細胞的氣體交換,為細胞的生命活動提供了氧氣,血液流經C處時,血液變為 血。
(4)冬天上課,關閉門窗較長時間后,同學們會出現打“呵欠”、臉發紅發燙的現象,主要原因是教室空氣中 (填⑤或⑥)較多。
(5)請你針對PM2.5的來源,提出兩點減少大氣中PM2.5的建議 。
13.“碳中和”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也成為代表委員們討論的熱詞。所謂碳達峰就是指二氧化碳年總量的排放在某一個時期達到歷史最高值。當在一定時期內,通過植樹、節能減排、碳捕集、碳封存、產業調整等方式抵消人為產生的二氧化碳實現二氧化碳凈排放為零,也就實現了碳中和。如圖為生態系統的碳循環示意圖,甲~戊表示生物成分,①~④表示生理或化學過程,→表示嘆的流動方向。請據圖分析:

(1)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增多會造成 ,全球氣候變暖給人類生存帶來危害。
(2)通過植樹造林實現“碳中和”,實際是利用植物的①光合作用的過程,使生物圈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的濃度處于相對平衡狀態,簡稱 。
(3)若此生態系統受到某種有毒物質的污染,一段時間后, 體內有毒物質的含量最高。
(4)該生態系統中流動的能量最終來源于 。
14.微塑料是一種直徑小于5mm的塑料顆粒,它進入生物體內后不易降解。所引發的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某中學生物興趣小組通過調查研究,在一淡水流域中也發現了微塑料,并繪制出了該生態系統部分生物的食物網。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該食物網中共有 條食物鏈。
(2)該食物網中蜻蜓的幼蟲和沼蝦的關系是 。
(3)從生態系統組成成分分析。圖中食物網沒有表示出來的生物成分是 。
(4)假設微塑料沿著該食物網傳遞,則一段時間后,體內微塑料積累最多的生物是 。
(5)分析上述材料,為減少微塑料的產生及對生物的危害,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
a.選擇可降解材料代替塑料
b.對塑料制品進行分類回收
c.經常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d.尋找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
(6)調查發現該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種類和數量保持相對穩定,說明該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 能力,但這種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原县| 苍梧县| 定陶县| 伊通| 枣庄市| 沾益县| 麟游县| 隆昌县| 寿宁县| 铜陵市| 神池县| 威远县| 乌拉特后旗| 武义县| 于田县| 建湖县| 吉首市| 教育| 资溪县| 英德市| 宽甸| 青浦区| 瑞昌市| 凌云县| 健康| 内丘县| 长兴县| 大城县| 闵行区| 鄂托克旗| 五大连池市| 太仆寺旗| 涿鹿县| 百色市| 涞源县| 揭西县| 达日县| 德惠市| 讷河市| 河北省| 分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