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大單元四 地表形態的塑造大概念認知體系問題導思一、1.沉積巖 變質巖 巖漿 噴出巖2.冷卻凝固 外力 變質 重熔再生3.提示:二、1.提示:地質構造:甲處為背斜,乙處為向斜。地貌類型:甲處為谷地,形成原因是背斜頂部受張力,裂隙發育,易被侵蝕成谷地;乙處為山嶺,形成原因為向斜槽部受擠壓,不易被侵蝕,常形成山嶺。2.提示:斷裂是物體受力變形,當應力達到破裂強度時,物體就會斷開,使物體的連續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壞;而斷層屬于斷裂的一種,斷層是有明顯位移的斷裂。三、1.風化 堆積2.崎嶇 地質 缺乏 貧瘠 少3.穩定 沉積 抬升 下蝕 穩定 沉積大單元主題突破主題1[典題導悟]1~2.解析:第1題,由圖可知,巖漿巖位于斷層線延伸區域,且兩側巖層發生錯位,可判斷巖漿巖沿斷層F侵入,①正確;從圖例中讀取巖層的新老關系,可知圖中區域巖層中間老、兩翼新,地質構造為背斜,說明巖漿巖切穿的是背斜軸部,②正確、③錯誤;巖漿巖沿斷層F侵入,由背斜軸部切穿所有巖層,侵入了寒武紀巖層,因此巖漿巖形成時間晚于寒武紀,④錯誤。A正確。第2題,該地區先是經過固結成巖作用形成多層沉積巖(巖層);形成的巖層受到擠壓,褶皺隆升出現背斜構造;圖中的斷層穿過背斜軸部,說明斷層形成時間晚于褶皺形成時間。因此,該地區經歷的地質過程為固結成巖—褶皺隆升—斷層錯位,C正確。答案:1.A 2.C[培優演練]1~2.解析:第1題,讀圖可知,該地貌景觀地層有明顯的層理結構,屬于沉積巖,石英巖屬于變質巖,花崗巖屬于巖漿巖,排除C、D;圖中巖石有顆粒度較大的礫石夾雜在砂巖當中,屬于砂礫巖,石灰巖沒有粗大的礫石,A正確,B錯誤。故選A。第2題,由材料可知,紅色地層形成時期,當地主要受信風、副高控制,氣候應為暖干,D正確。故選D。答案:1.A 2.D3.解析:由所學知識可知,若甲為印度洋板塊,則乙為亞歐板塊,丙為太平洋板塊,丁為南極洲板塊,戊為非洲板塊。故甲(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形成的喜馬拉雅山脈應位于甲、乙板塊間,A正確,B、C、D錯誤。故選A。答案:A4~5.解析:第4題,根據材料中信息可知,早期,隨著板塊擠壓,現今烏蘭盆地地區由北向南流動的辮狀河道沉積開始廣泛發育,說明地勢北高南低,河流可能發育于北側的宗務隆山,此時宗務隆山已經形成;水系向東流入現今共和盆地的低洼地帶,此時獨立的烏蘭盆地還未形成;烏蘭盆地形成后,因鄂拉山的抬升,形成柯柯鹽湖和茶卡鹽湖;中新世晚期,牦牛山劇烈隆起,山南的查查盆地構造形成,說明此時受到板塊擠壓影響,地殼斷裂下陷形成牦牛大斷裂。第5題,因鄂拉山的隆升導致獨立的烏蘭盆地形成,水系逐漸分離,無法東流逐漸積水成湖,鹽分富集形成柯柯鹽湖,因此鄂拉山的隆升起到關鍵作用;牦牛大斷裂活動與牦牛山隆升在中新世晚期發生,晚于柯柯鹽湖的形成;宗務隆山的隆起時間最早,此時烏蘭盆地還未形成,因此對柯柯鹽湖的形成作用較小。答案:4.A 5.D主題2[典題導悟]1.解析:根據材料“①②③分別與入湖河流構成獨立水系”可知,湖水無法通過河道直接流出,隨著鹽分不斷積累,形成咸水湖,該地為地中海北岸,屬于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燥,湖水主要輸出方式為蒸發,D正確,排除A、B、C。故選D。答案:D2.解析:科研小組預測兩條河流會發生襲奪,襲奪關系為甲河襲奪乙河。這一判斷基于以下幾個觀測結果:在距河源5 km內,甲河的落差更大,流速更快,侵蝕能力更強。甲河流域的巖石節理發育,壓實和成巖作用相對較弱,因此巖石的抗侵蝕能力較弱。甲河的源頭海拔更高,可能會率先切開分水嶺,襲奪乙河,形成襲奪關系。答案:甲河襲奪乙河。理由:距河源5 km內甲河落差更大,流速更快,侵蝕能力更強;甲河流域節理發育,壓實和成巖作用弱,巖石抗侵蝕能力弱;甲河源頭海拔更高,易率先切開分水嶺,襲奪乙河。[培優演練]1~3.解析:第1題,根據材料可知,河流襲奪指分水嶺一側的河流奪取了另一側河流上游段的現象。圖中縱向河流向與谷地走向和山地走向平行;橫向河流向與山地走向垂直,溯源侵蝕嚴重,將加速切穿分水嶺,有利于橫向河襲奪縱向河,最終形成橫向水系,C正確,A、B、D錯誤。第2題,河流襲奪是地勢較低襲奪地勢較高的,侵蝕力強的襲奪侵蝕力弱的。背斜山的隆升使橫向河的落差增大,河流的溯源侵蝕增強,加快襲奪形成,A正確。向斜谷的變化對橫向河源頭的溯源侵蝕影響不大,B、D錯誤。背斜山凹陷,橫向河落差減小,溯源侵蝕減弱,不利于河流襲奪的形成,C錯誤。第3題,河流襲奪發生后,縱向河河道變短,水量減少,其下游成為斷頭河,A、B、C錯誤。橫向河河道變長,水量增大,流域擴大,D正確。答案:1.C 2.A 3.D4.解析:第(1)題,大分水嶺為板塊碰撞擠壓形成,使得其河流水系沿大分水嶺向西流動;從圖中可以看到科拉林地壘,說明該地曾在地質時期受斷層運動影響,地殼斷裂抬升形成地壘;圖中河流自大分水嶺向西流動,該河段為河流上游,地勢起伏大,河流流速快,地表受流水向下侵蝕作用影響,形成河谷地貌;根據材料可知,該段古河道河底有大量沉積物,說明其還存在流水沉積作用。第(2)題,受板塊擠壓碰撞影響,澳大利亞東側形成大分水嶺,其山脈西部發育多條支流;由于澳大利亞東部為大分水嶺,西部為大自流盆地,地勢東高西低,支流向西流淌匯集,形成雅斯河;受斷層作用影響,地殼抬升,形成科拉林地壘,大分水嶺以西的支流無法注入雅斯河,雅斯河的支流被阻斷;被阻斷支流逐漸匯集形成喬治湖,原有古河道及科拉林地壘成為雅斯河上游地區,原有水系被分割成兩個部分。答案:(1)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地殼斷裂抬升。外力作用:流水(河流)侵蝕、流水(河流)沉積。(2)板塊擠壓碰撞,形成大分水嶺,山脈西部發育多條支流;地勢東高西低,支流向西匯集;地殼抬升,形成科拉林地壘,大分水嶺以西支流被阻斷;被阻斷支流匯集成喬治湖,原有古河道和科拉林地壘成為雅斯河上游地區。主題3[典題導悟]1~2.解析:第1題,該河段的地質構造情況應該相差不大,A錯誤;河流的階段性下切會加深河床,但不會使河床抬升,B錯誤;由圖可知,推測的原始河床縱剖面變化較為均勻,地形差異不大,C錯誤;該河段位于青藏高原東南部,地勢落差大,且受到西南季風影響,降水較為豐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多發。由材料可知,該河段近幾十年來,有湖泊發育,推斷應當為滑坡、泥石流搬運的物質堵塞河道形成的多個堰塞湖,堰塞湖的存在導致不同河段河床泥沙淤積變多,河床抬升,形成階梯狀的形態,D正確。故選D。第2題,由圖可知,在第Ⅱ段河床,縱剖面①→②→③河床的海拔不斷升高,河床不斷變淺,說明從2007年到未來,河床泥沙淤積的速度大于河床被侵蝕的速度,導致河床堆積物變多,河床變淺,A正確;侵蝕大于淤積,會導致河床加深,B錯誤;侵蝕—淤積平衡,河床的深度應該維持不變,C錯誤;持續不斷侵蝕會導致河床加深,D錯誤。故選A。答案:1.D 2.A[培優演練]1~2.解析:第1題,該地位于亞馬孫河流域,主要氣候類型為熱帶雨林氣候,降水量較大,A錯誤;不能反映湖島適宜森林生長的信息,B錯誤;根據圖示信息可知,江心洲是江心灘不斷增大淤高形成的,說明江心洲形成的河道泥沙含量較高,沙源豐富,而湖島是在沙洲的尾端泥沙沉積形成,泥沙沉積較少,說明沙源不足,C正確;根據材料信息“上覆蓋著季節性被洪水淹沒的洪泛森林”可知,河流為季節性泛濫,D錯誤。故選C。第2題,根據圖示信息可知,湖島是在沙洲的尾端泥沙沉積形成,說明河流流速較慢,以沉積作用為主,D正確;河流落差大、水流縮窄,都會導致河流流速加快,不利于泥沙沉積,A、B錯誤;未反映基巖的相關信息,C錯誤。故選D。答案:1.C 2.D3~5.解析:第3題,讀1984~2020年年均沖淤量變化曲線并結合圖示可知,在1984~1992年間,新橋水道在1984~1990年年均沖淤量為正值,表示以淤積為主;1990~1992年年均沖淤量為負值,表示以沖刷為主,所以1984~1992年,新橋水道淤積大于沖刷,先淤積后沖刷,以淤積為主,B正確,A、C、D錯誤。故選B。第4題,由材料可知,1998年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長江徑流量增多,沖刷增強,輸沙量增加,B錯誤,C正確;長江三峽大壩建成于2003年,D錯誤;長江徑流量增多,漲潮流動力的影響相對減弱,A錯誤。故選C。第5題,讀1984~2020年年均沖淤量變化曲線并結合圖示可知,2003~2020年期間,年均沖淤量主要為正值,新橋水道整體以淤積為主,則隨著水道淤積加重,水道會變淺、向海移動,①③對,④錯;當水道以沖刷為主時,水道才會變深、變寬,②錯。綜上分析可知,D正確,A、B、C錯誤。故選D。答案:3.B 4.C 5.D主題4[典題導悟]1~3.解析:第1題,圖示河流有四級階地,對應T0、T1、T2、T3四個平坦面,平坦面上的沉積物源于河流挾帶的礫石。由于洪水期河水僅能淹沒T0,因此礫石還會繼續在此沉積(或堆積),T0的面積仍在擴大。由于T1、T2、T3平坦面位置高于洪水期河流水面,所以礫石無法在此沉積。故選A。第2題,河流沉積物具有明顯的分選性。通常,流速大,沉積物顆粒較大;流速小,沉積物顆粒較小。礫石的平均礫徑T3>T0>T2>T1,說明T3時期沉積物顆粒最大,河流流速最快。故選A。第3題,由于構造抬升,侵蝕基準面相對下降,為河流下切侵蝕提供了動力,因此該平坦面分布在不同高度的原因在于構造抬升引起的河流下切;圖中提供的信息顯示河流在不同高度具有平坦面,表明河流在不同時期一定經過一段時間的側向侵蝕期,得以有時間形成寬度不同的平坦面,因此河流不是持續下切,而是通過間歇性的抬升形成不同高度的平坦面,故選D。答案:1.A 2.A 3.D[培優演練]1~2.解析:第1題,根據材料信息“2015年在河谷T3階地上發現的古人類聚落遺址中含有大量羊距骨、馬肋骨等”,說明T3時期該遺址所在位置水草豐茂,能為牲畜提供大量的飼料,B正確。第2題,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圖示河流的左岸沒有T1階地,右岸有T1階地,說明兩岸地殼差異性升降,D正確。答案:1.B 2.D主題5[典題導悟]解析:青藏高原氣候高寒,但該地的深切河谷地勢相對較低,氣候較溫暖,適宜人類居?。簧焦瘸隹跊_(洪)積扇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種植業發展;山坡與山麓草地廣布,發展畜牧業的條件優越;河流為沿岸的生產生活提供水源;河谷平原地勢平坦,利于生產建設活動的開展。答案:相對于海拔較高的高原,深切河谷地勢較低,氣候較溫暖;山谷出口沖(洪)積扇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種植業發展;山坡與山麓有良好的天然牧場,發展畜牧業的條件優越;河流為沿岸的生產生活提供水源;河谷平原地勢平坦,利于生產建設活動的開展。[培優演練]1~2.解析:第1題,讀題可知,材料中Ⅲ期沖(洪)積扇對應的是全新世晚期,且其上的河流為現今存在的河流,因此河流的沉積作用仍在繼續,沖(洪)積扇的面積仍將擴大,A正確;Ⅲ期沖(洪)積扇是沉積年代最晚的,規模較小,B、C錯誤;讀圖可知,Ⅲ期沖(洪)積扇是獨立存在的,未在山前相互連接,D錯誤。第2題,由材料可知,構造活動對沖(洪)積扇的形成、演化影響更大,該地沖(洪)積扇的規模依次減小,意味著構造活動減弱,即山前斷裂活動減弱,山體抬升速率減小,河床與平原區的相對高度減小,水動力條件減弱,造成大青山山前沖(洪)積扇規模較小,B正確。答案:1.A 2.B3.解析:第(1)題,結合所學知識,閱讀圖文材料可知,新疆位于我國的西北地區,深居內陸,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天然綠洲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形成,因此主要制約因素為水源,且其在山前傾斜平原上的分布特點是沿河流分布。第(3)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山前傾斜平原上部沉積物顆粒大,地下水埋藏深,不適合發展農業,但靠近河流,水源較充足,可建設灌渠,填入客土來發展農業;中部顆粒較細,地下水埋藏較淺,加上地形平坦,適合進行農業開墾;下部地下水埋藏淺,加上當地氣候干旱,蒸發旺盛,地表鹽堿化程度較高,不適宜農業種植,但可選擇耐鹽牧草,發展畜牧業。第(4)題,閱讀圖文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人工綠洲的擴展主要是受人類活動的影響,首先是農田等的灌溉,農用地的不斷增加,將會增大人工綠洲的面積,影響擴展的速度和方向;區域內城鎮化建設用地的不斷增加,以及建設的方向,將影響城鎮的方向,從而影響人工綠洲的擴展速度和方向;區域內水源是限制性因素,因此灌溉工程建設的方向和速度,將大大影響人口和農業用地的方向,從而影響綠洲的擴展方向;人工防護林的建設,也會影響綠洲的擴展方向。答案:(1)水源 位于傾斜平原的中下部;沿河流(地下水出露地表處)分布;呈點狀、塊狀或條帶狀。(3)①上部以礫石為主,不適宜開墾,但水源充足,可橫向挖溝或填入客土發展種植業;②中部地形平坦,土質疏松,地下水豐富,適宜進行開墾;③下部土地鹽堿化嚴重,不適宜開墾,可種植耐鹽牧草發展畜牧業。(4)鼓勵移民等政策促進人口增長、聚落形成與發展,產業活動等影響人工綠洲擴展速度;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修建渠道等水利工程影響人工綠洲擴展方向。主題6[典題導悟]1~2.解析:第1題,由材料可知,黃河小北干流為堆積性游蕩河道,主要是河道不同部位沖淤狀況存在差異,導致河槽中的水流散亂,從而形成堆積性游蕩河道。與黃河下游河段相比,黃河小北干流河段的水量并不大,排除A、B;黃河小北干流流經黃土高原地區,該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導致該河段河流含沙量大,加上該地區地勢落差較小,河流以堆積作用為主;黃河的補給來源主要是大氣降水,受大氣降水季節變化的影響,該河段河流流量季節變化大。綜上,可排除C、D正確。故選D。第2題,由上題分析和所學知識可知,在順直、寬淺、落差較小的河道中,易形成堆積性游蕩河道;河流水量的大小與堆積性游蕩河道的形成關系較小,但河流水量的季節變化與堆積性游蕩河道的形成有關,①錯誤;有支流匯入的河段,受干流頂托作用的影響,支流挾帶的泥沙容易在干支流交匯處淤積,易使河道擺動,但黃河小北干流中段與南北兩段相比,無主要支流匯入,②錯誤;受沿岸地形地貌及巖石抗侵蝕能力的影響,黃河小北干流中段河道較窄,從而導致該河段河道擺動范圍較小,③④正確。故選C。答案:1.D 2.C[培優演練]答案:(1)珠江三角洲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降水量豐富,徑流量大;降水季節變化大,多暴雨,易引發洪水,溢流分汊。(2)傳統淤地方式淤積速度過慢,耗時過長,無法及時滿足當地經濟發展和土地開發利用的需求。(3)植樹造林、緩坡修梯田等保持水土、減少泥沙來源;興修水庫等,調節徑流量的季節變化;疏通河道等,減少泥沙沉積。主題7[典題導悟]1~2.解析:第1題,由材料“盆狀或圓盤狀沉積體”可知,蓮花盆的形成需要含有碳酸氫鈣的滴水不斷滴到洞穴池塘中,導致池水自滴點向四周外溢,從而形成盆狀,故①正確,②錯誤;由材料“在溶洞的薄層水中由水底向上發育”可知,蓮花盆的形成需要有平整的洞底,能形成淺水池,且有相對穩定的沉積環境,如相對靜止的薄層水,故③錯誤,④正確。故選B。第2題,由上題分析可知,蓮花盆的形成需要有平整的洞底,能形成淺水池,且有相對穩定的沉積環境,故平坦的河床可以提供大量符合條件的平坦的地形,從而形成薄層水環境,有利于發育大規模蓮花盆群,B正確;曲折的河道不能說明流速緩慢,故A錯誤;充足的水汽和豐富的泥沙對形成喀斯特地貌沒有什么直接作用,C、D錯誤。故選B。點睛:蓮花盆發育的最主要條件是:有平整的洞底,能形成淺水池;洞頂有流量較大的滴水;池水位和蓮花盆便于同步地從洞底向上生長。答案:1.B 2.B[培優演練]1~2.解析:第1題,邊石壩是在水池內水沿著固定邊界進行碳酸鈣沉積,屬于流水沉積地貌。圖中含有碳酸氫鈣的水滴在下滴過程中,隨著溶解于水滴中的二氧化碳析出,促使碳酸鈣沉積,形成石鐘乳。所以最可能與圖中邊石壩伴生的地貌是石鐘乳,C正確。殘丘是平原上殘留的孤立山丘,受外力侵蝕形成,A錯。石林屬于流水侵蝕地貌,B錯。角峰屬于冰川侵蝕地貌,D錯。故選C。第2題,圖中含有碳酸氫鈣的水滴在下滴過程中砸向洞壁,沿洞壁向池中流動補給池水,沿洞壁流動的水在流動過程中,水中的二氧化碳析出,促使碳酸鈣沉積,形成邊石壩,所以空氣中高二氧化碳含量也促進其形成,而池水的水位基本穩定,避免水位變化大對洞壁邊石壩沉積處的侵蝕,促進了邊石壩的形成,A、B、C均不符合題意。邊石壩的形成與池水排泄方式關系不大,D符合題意。故選D。答案:1.C 2.D3~4.解析:第3題,讀圖可知,在四個階段中②區域的峰林不太明顯,可知②為該區域喀斯特地貌的初期階段,即②是最先形成的,④中的峰林相對于②來說較為典型,相對于①③來說又不太典型,可知④形成在②之后。讀圖可知,①出現了堆積物,而③既有碎石堆,也有峽谷發育,可知③是四個階段中發育最成熟的,因此③是最后形成的。該地區地貌的形成過程是②④①③,B項正確。第4題,水熱條件越好,地下喀斯特地貌發育的越典型,A錯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喀斯特地貌區地下可溶性巖層的厚度越大,地下可溶性巖石被溶蝕的力度越大,即地下喀斯特地貌發育的強度越大,因此導致該地區地下喀斯特地貌不發育的主要原因是巖層可溶性比較弱,C正確。表層土壤淺薄、森林覆蓋率高低和地下喀斯特地貌發育程度幾乎沒有關系,B、D錯誤。答案:3.B 4.C主題8[典題導悟]1~2.解析:第1題,雅丹地貌是典型的風蝕地貌。圖示景觀出現在新疆東部,該地區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區,降水少,晝夜溫差大,風力較大。布滿“小蘑菇”的殘丘巖壁,最可能是由于該地區晝夜溫差大、物理風化作用強而形成的;同時,該地區風力較大,風力侵蝕作用明顯,加上巖壁表面巖性不一,巖石表面易被侵蝕的部分被侵蝕掉,而較堅硬的部分較少被侵蝕而保留下來,成為“小蘑菇”,C正確。在陡峭的崖壁上,搬運和沉積作用較弱,A、B、D錯誤。第2題,由材料可知,該雅丹地貌區位于新疆東部,位于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而空氣稀薄為位于我國地勢第一級階梯的青藏高原的典型特點,①錯誤;雅丹地貌為風蝕地貌,我國西北內陸地區地表沙質沉積物多,植被稀少,距離冬季風源地較近,風力較大,因此風沙強勁,②正確;新疆深居內陸,遠離海洋,降水少,氣候極度干旱,③正確;滑坡主要發生在我國西南地區,雅丹地貌區氣候干旱,滑坡分布不廣,④錯誤。B正確。答案:1.C 2.B[培優演練]解析:第(1)題,從圖1所示風蝕粗化過程可以看出,風蝕過程初期,地表松散層的表層(最靠近地表的薄層,實際厚度1~2厘米)和淺層粗細顆粒物的組成是一致的(圖1左);隨著風蝕過程的進行,細顆粒物流失,粗顆粒物在表層聚集(圖1中),表層細顆粒物含量的降低導致在同等風力條件下,地表可被風蝕的物質(細顆粒物)減少,風蝕強度下降;在風蝕的后期,地表基本被粗顆粒物覆蓋(圖1右),風力對這些粗顆粒物已經無能為力,在這種情況下,風蝕強度就非常小了。第(2)題,根據圖2可看出,風化指數西部大、東部小,北部大、南部小。(如果答“西北部大,東南部小”也是正確的。)風蝕粗化指數大,表示表層與淺層粗顆粒物的差異大,也就是改變大,換句話說,已經發生的風蝕強烈。風蝕量的絕對大小與風力大小、地表物質組成和地表覆蓋度有關,風力大、地表組成物質細、覆蓋差者,風蝕強。地表組成物質本身的差異也有可能導致粗化指數的差異,但材料并沒有提供這方面的信息,而且粗化指數比較的是表層和淺層的差值,所以地表物質組成的差異可以不考慮。這樣,西部、北部粗化指數大的原因就是風力大、植被覆蓋小。圖2南部標有雅魯藏布江,河谷地區受地形干擾,風力分散。第(3)題,圖示區域冬季風力強勁,地表干燥,耕作導致表層和淺層充分混合,因此風蝕強度大。而風蝕粗化指數是表層和淺層粗、細顆粒含量之比,由于耕作導致表層和淺層充分混合,兩層粗、細顆粒的含量差別極小,因此耕作的結果是風蝕粗化指數基本不變。第(4)題,要求提出因地制宜的風蝕防治措施,應特別關注“因地制宜”。本小題其實是開放的,回答也應該比較宏觀,無法特別具體。西部、北部粗化指數大,也就意味著地表已經形成了粗顆粒層,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而且這些地區海拔高、降水量小、風力大、人口密度低,因此這些地區保持自然狀況就是最好的因地制宜措施。南部和東部粗化指數較小,其風蝕強度可能比較大。這是西藏主要的糧食產區,為保護耕地減少風蝕,可采用留茬(增加風蝕季節的地表覆蓋)、免耕等措施。在圖示區域的東部,還有大量的草場,可通過限制放牧等措施,保護地表,減輕風蝕。答案:(1)早期細顆粒物所占比例大,地表松散層風蝕強;隨著細顆粒物所占比例減少,粗顆粒物所占比例增加,地表松散層風蝕強度逐漸減弱。(2)分布特征:西部大,東部??;北部大,南部小。原因:西部、北部風力強勁、植被覆蓋度小。(3)耕作使表層和淺層充分混合(表層細顆粒物增多),疏松,強風蝕季節植被覆蓋度小,風蝕強度大;表層和淺層粗顆粒物含量基本一致,風蝕粗化指數基本不變。(4)東部、南部:可因地制宜采用礫石覆蓋、耕地留茬、免耕、限制放牧等措施,保護地表,減輕風蝕。西部、北部:地表礫石覆蓋度高,風蝕強度小,可維持自然狀態。主題9[典題導悟]1~3.解析:第1題,吐魯番風沙危害嚴重,尤其是春季,逢春季,吐魯番便風沙肆虐,給農業造成嚴重危害,春季露天苗圃栽培中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大風天氣,A正確;嚴寒、干旱、雨雪不容易在春季出現,B、C、D錯誤。故選A。第2題,由材料“除了小部分植物因氣候等原因引種失敗外”可知,如果引種氣候相似地區的作物,則不會因氣候因子失敗,哈薩克斯坦、阿根廷、蒙古與吐魯番地區有相似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沙特阿拉伯是熱帶沙漠氣候,與吐魯番氣候差異較大,引種不易成功,B正確,A、C、D錯誤。故選B。第3題,建設吐魯番沙漠植物園的主要目的是繁殖培育固沙植物,促進荒漠化防治,繁殖培育藥用植物,發展沙漠產業,①③正確;發展沙漠旅游業主要是針對沙漠景觀,不需要大力培育觀賞植物,②錯誤;提取抗病耐寒基因,豐富青藏地區作物品種不適合在該沙漠種植園進行,該種植園引種和收集荒漠區的植物,開展繁殖培育工作,④錯誤。故選A。答案:1.A 2.B 3.A[培優演練]解析:第(1)題,結合圖甲可知,沙丘主要分布在東湖的東北方位,由于沙丘的沙源是湖泊在枯水期時河床裸露提供,且在盛行風的吹拂下,在遇到普若崗日冰原地形阻擋時風力變緩的情況下逐漸堆積形成的,因此可以判斷該地盛行風向為西南風。如下圖結合圖甲和所學知識可知,該沙丘沙源主要來自河湖底部(流水堆積)和冰川退縮之后,裸露的巖石在風化作用和冰川作用的條件下形成的。第(2)題,冬季青藏高原降水較少,冰川融化量少,河流和湖泊進入枯水期,河床裸露,沙源豐富。根據所學知識,冬季青藏高原多大風天氣,對沙源的搬運能力較強,易在風力小的地方形成沙丘。結合材料可知沙丘表面水分條件較好,冬季沙丘表面凍結,不易遭受外力侵蝕,因此沙丘移動緩慢。第(3)題,根據所學知識,腐殖質層為動植物死亡之后演變而來,因此有腐殖質層存在,即意味著該地氣候暖濕;砂層的存在則意味著當時氣候惡劣,植被稀疏,氣候應該為干冷的氣候。答案:(1)箭頭指向東北(西南風)。主要外力作用:流水沉積、冰川沉積、風化作用。(2)冬季河床裸露(或者植被稀疏),沙源豐富;風力強勁,沉積作用強;冬季溫度低,(沙丘表面水分好)沙丘表面凍結,不易被侵蝕。(3)變化特點:暖濕與干冷交替。判斷依據:腐殖質層與砂層交替分布。主題10[典題導悟]解析:含鋯重砂礦物1~3月在高潮線以上有大量沉積的原因,主要與海水搬運能力和含鋯重砂礦物量有關。南半球沿海夏季受颶風影響較多,經常出現風暴潮,風暴潮具有強大的搬運能力,可以將低潮線附近的含鋯重砂礦物搬運到高潮線以上堆積。1~3月該區域主要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降水量較大,河流徑流量大,侵蝕搬運能力增強,含鋯重砂礦物更多地被搬運至沿海地區。答案:1~3月為南半球夏季,易受颶風影響,風暴潮多發,搬運能力強,將低潮線附近的含鋯重砂礦物向上搬運到高潮線以上堆積;該時段該區域主要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降水量大,河流徑流量大,侵蝕能力強,搬運的含鋯重砂礦物多,向海搬運的物質多。[培優演練]解析:本題以海岸線的變化為背景,涉及海岸線位置變化方向、幅度及原因、陸面變化等知識點,主要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以及綜合思維、區域認知等學科素養。第(1)題,先指出海平面和消融區陸面的垂直變化方向。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冰蓋消融,冰川融水進入海洋導致海平面上升;由材料可知,冰蓋消融形成的消融區內,冰蓋重力導致的巖層形變緩慢恢復,可推測消融區巖層形變緩慢恢復導致陸面上升。海岸線水平變化方向隨著海面和陸面的變化而變化,當冰蓋消融較快時,大量冰川融水流入海洋,則海平面上升幅度快,超過陸面上升幅度,海岸線向陸地方向推進;當冰蓋消融后,冰川融水減少,陸面上升幅度超過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線向海洋方向退縮。第(3)題,由圖可知,乙站所在區域海平面上升,從人類活動角度入手分析,如溫室氣體大量排放加劇全球變暖,導致冰川融化和海水熱膨脹,從而導致海平面上升;乙站位于密西西比河河口三角洲,流域內水庫等水利工程建設,導致河口三角洲泥沙來源減少,三角洲萎縮,海岸線向陸地推進。第(4)題,由材料可知,甲站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巖海岸區,由圖可知,甲地海平面下降,可推測甲地海岸線向南移動,基巖海岸較陡峭,故海岸線在水平方向上變化幅度較小;乙站位于墨西哥灣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由圖可知,乙地海平面上升,故海岸線向北移動,由于河口三角洲地勢平緩,故海岸線在水平方向上變化幅度較大。答案:(1)海平面上升,消融區陸面上升。冰蓋消融期,海平面上升幅度超過陸面上升幅度,海岸線向陸地方向推進;冰蓋消融后,陸面上升幅度超過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線向海洋方向退縮。(3)大量排放溫室氣體,導致氣候變暖,加速冰川消融和海水熱膨脹,導致海平面上升;密西西比河流域內水利設施攔水攔沙,導致河口三角洲萎縮,海岸線向陸地推進。(4)甲站區域位于太平洋北岸,海平面下降,海岸線向南移動,由于基巖海岸陡峭,海岸線在水平方向上變化幅度較??;乙站區域南側臨海,海平面上升,海岸線向北移動,由于三角洲地勢平緩,在水平方向上變化幅度較大。主題11[典題導悟]解析:第(1)題,由圖示結合材料可知,自下往上,由黏土層到石灰巖層的變化,黏土層一般在淡水環境中形成,石灰巖層一般在咸水環境中形成,說明湖水減少變咸;再到風砂層,而風成砂巖形成時氣候較干旱,說明湖水變干,由湖相沉積變成風砂相沉積。由圖可知,甲地石灰巖層頂部海拔高于乙地,表明露出湖面時甲地海拔高于乙地,且甲地石灰巖層厚度小于乙地,表明甲地先于乙地停止咸水沉積。綜合上面分析可推知古河干涸過程中甲處比乙處先露出海面。第(2)題,P處下游水位低于上游水位,由于受內力作用的構造活動,如地殼運動,導致P處以上河段地殼上升,P處以下河段地殼下降,地勢落差變大,流水侵蝕,下切加劇,使P處河段變深,使得古湖外泄出海。第(3)題,從化石角度看:在P處北側附近可以尋找化石,均為陸地生物化石,尋找不到海洋生物化石;從古海岸線角度看:在P處附近尋找古海岸線,尋找能夠代表古海岸線的地理事物,如貝殼堤等,進一步對比P處南側海岸線海拔與北側湖相沉積層的海拔,南側海岸線海拔低于北側;從湖相沉積層角度看:在P處北側尋找沉積剖面,沒有海相沉積物,沉積巖層沒有海水作用的痕跡,就表明P處北側附近沒有海洋入侵。答案:(1)自下往上,由黏土層到石灰巖層的變化,說明湖水減少(變咸);再到風砂層,說明湖水變干(由湖相沉積變成風砂相沉積)。甲地石灰巖層頂部海拔高于乙地,表明露出湖面時甲地海拔高于乙地。(或甲地石灰巖層厚度小于乙地,表明甲地先于乙地停止沉積。)(2)P處下游水位低于上游水位,受內力作用影響,P處以上河段地殼上升,以下河段地殼下降,地勢落差變大,流水下切、侵蝕作用增強,P處河段變深,使得古湖外泄入海。(3)化石:在P處北側附近尋找海洋生物化石,均為陸地生物化石(沒有海洋生物化石、遺跡或遺骸)。古海岸線:在P處南側(北側)尋找古海岸線(或替代海岸線的事物,如貝殼堤等),南側海岸線海拔低于北側(或北側沒有海岸線)。沉積特征:在P處北側尋找海洋沉積剖面,沒有海相沉積(沉積巖層沒有海水作用的痕跡)。[培優演練]解析:黃河與若爾蓋古湖貫通的形成過程:地殼抬升運動,強烈的構造運動形成斷裂帶;古黃河河水沿斷裂帶發育,河流上游侵蝕作用強,流水不斷進行溯源侵蝕和下蝕,切開若爾蓋湖盆;若爾蓋古湖上游正處于溫暖濕潤時期,來水量增多,水量大,湖泊水位上升,湖水沿斷裂帶下泄,使得黃河與若爾蓋古湖貫通。答案:強烈的構造運動形成斷裂帶;古黃河沿斷裂帶發育,不斷溯源侵蝕和下蝕,切開若爾蓋湖盆;若爾蓋古湖上游正處于溫暖濕潤時期,來水量增多,湖泊水位上升,湖水沿斷裂帶下泄。主題12[典題導悟]1~2.解析:第1題,2013年為第一次泥石流,泥石流爆發前,溝口內空間較大,可容納的殘留物較多,因而沖出量較少,C正確;雨水沖刷作用強,徑流的搬運能力也強,沖出量大,A錯誤;河道彎曲程度弱,洪水排泄暢通,流水搬運能力強,挾帶的泥沙多,沖出量大,B錯誤;土壤含水量低,不易形成泥石流,D錯誤。故選C。第2題,由圖可知,溝口河流受地轉偏向力影響,溝口西岸為侵蝕岸,東岸為沉積岸,泥石流形成的沉積物在溝口的東西并不是對稱分布的,C錯誤;泥石流形成的沖積物在溝口的東側沉積多,故最高點偏東,B錯誤;由于溝口的西側受地轉偏向力影響,以侵蝕為主,沉積物的層面較平直,東側以沉積為主,沉積面凹凸不平,A正確,D錯誤。故選A。答案:1.C 2.A[培優演練]1~3.解析:第1題,據圖可知,滑坡體運動的方向一般是由高處向低處,結合等高線和圖中指向標可知,該滑坡的滑動方向是由西北向東南,B正確,A、C、D錯誤。故選B。第2題,據圖分析可知,175 m以上的區域等高線由高值凸向低值,說明該處為谷地,受到降水形成的地表徑流影響,滑坡物質不斷被流水所侵蝕,導致滑坡體物質發生位移變形,D正確,A、B、C錯誤。故選D。第3題,根據材料可知,該滑坡受到降水影響較大,由此可知,第一年的5~9月為雨季,降水較為集中,滑坡體移動范圍應該較大;而后9月~第二年的6月,長江流域降水較少,滑坡體移動較為緩慢;第二年6~8月為雨季,在降水的影響下,滑坡體開始較快移動;11月~第三年5月,此時降水較少,滑坡體移動較為緩慢;最后第三年5月后雨季再次到來,滑坡體又開始較快移動。由此可知,C選項能夠反映該滑坡積累位移變化特征;A、B選項無法反映冬夏季節降水變化對滑坡體的影響,A、B錯誤;D選項與冬夏季節該地區降水變化特征不符,D錯誤。故選C。答案:1.B 2.D 3.C4.解析:設問要求從自然原因分析泥石流災害。一般從板塊位置、地形、降水、泥沙、石塊物質來源等方面回答。答案:那波利和蒙特雷所在區域地處板塊交界附近,有地勢起伏較大的溝谷地形;有大量松散的堆積物;山地降水集中,多暴雨且強度大。(共143張PPT)大單元四 地表形態的塑造問題導思一、巖石圈的物質循環1.主要巖石類型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侵入巖,E________。2.主要地質作用①________,②________作用,③________作用,④________。3.繪圖在下圖實線上標注箭頭,表示巖石圈物質循環。沉積巖變質巖巖漿噴出巖冷卻凝固外力變質重熔再生二、內力作用與地貌1.讀圖,在圖中填出甲、乙兩處地質構造名稱,并據圖分析甲、乙兩處構造地貌的成因。 2.斷裂和斷層有什么區別?提示:地質構造:甲處為背斜,乙處為向斜。地貌類型:甲處為谷地,形成原因是背斜頂部受張力,裂隙發育,易被侵蝕成谷地;乙處為山嶺,形成原因為向斜槽部受擠壓,不易被侵蝕,常形成山嶺。提示:斷裂是物體受力變形,當應力達到破裂強度時,物體就會斷開,使物體的連續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壞;而斷層屬于斷裂的一種,斷層是有明顯位移的斷裂。三、外力作用與地貌1.外力作用風化堆積2.喀斯特地貌崎嶇地質缺乏貧瘠少3.河流階地穩定沉積抬升下蝕穩定沉積主題1 內力作用與地貌 典題導悟[2023·浙江1月卷,13~14]下圖為某地地質圖。據此完成1~2題。1.圖中巖漿巖( )①沿斷層F侵入 ②切穿背斜軸部③切穿向斜軸部 ④早于寒武紀形成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答案:A 解析:由圖可知,巖漿巖位于斷層線延伸區域,且兩側巖層發生錯位,可判斷巖漿巖沿斷層F侵入,①正確;從圖例中讀取巖層的新老關系,可知圖中區域巖層中間老、兩翼新,地質構造為背斜,說明巖漿巖切穿的是背斜軸部,②正確、③錯誤;巖漿巖沿斷層F侵入,由背斜軸部切穿所有巖層,侵入了寒武紀巖層,因此巖漿巖形成時間晚于寒武紀,④錯誤。A正確。2.該地區經歷的地質過程是( )A.褶皺隆升—固結成巖—斷層錯位B.固結成巖—斷層錯位—褶皺隆升C.固結成巖—褶皺隆升—斷層錯位D.褶皺隆升—斷層錯位—固結成巖答案:C解析:該地區先是經過固結成巖作用形成多層沉積巖(巖層);形成的巖層受到擠壓,褶皺隆升出現背斜構造;圖中的斷層穿過背斜軸部,說明斷層形成時間晚于褶皺形成時間。因此,該地區經歷的地質過程為固結成巖—褶皺隆升—斷層錯位,C正確。主干精講1.內力作用與地貌的關系2.板塊運動與地貌板塊相對移動方向 對地球表面的影響 舉例 邊界類型板塊張裂 形成裂谷或海洋 東非大裂谷、紅海、大西洋 生長邊界板塊擠壓碰撞 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 形成巨大的褶皺山脈 喜馬拉雅山脈、阿爾卑斯山脈 消亡邊界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 大洋板塊因密度大、位置低,俯沖到大陸板塊之下形成海溝;大陸板塊受擠上拱,隆起成島弧和海岸山脈 太平洋西部島弧、海溝;安第斯山脈3.地質構造類試題的解題思路4.巖層新老關系判讀培優演練[2023·浙江6月卷,3~4]如圖為廣東某丹霞地貌景觀圖,該地貌主要發育于白堊紀的紅色地層。該地質時期,當地主要受信風、副高控制。據此完成1~2題。1.該地貌景觀的物質組成是( )A.砂礫巖 B.石灰巖 C.石英巖 D.花崗巖答案:A 解析:讀圖可知,該地貌景觀地層有明顯的層理結構,屬于沉積巖,石英巖屬于變質巖,花崗巖屬于巖漿巖,排除C、D;圖中巖石有顆粒度較大的礫石夾雜在砂巖當中,屬于砂礫巖,石灰巖沒有粗大的礫石,A正確,B錯誤。故選A。2.該紅色地層形成時期的氣候特征為( )A.冷濕 B.暖濕 C.冷干 D.暖干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紅色地層形成時期,當地主要受信風、副高控制,氣候應為暖干,D正確。故選D。3.[2022·上海卷]圖中甲為印度洋板塊(箭頭表示板塊運動方向),甲與亞歐板塊碰撞形成的喜馬拉雅山脈位于( )A.甲、乙板塊間B.甲、丙板塊間C.甲、丁板塊間D.甲、戊板塊間答案:A解析:由所學知識可知,若甲為印度洋板塊,則乙為亞歐板塊,丙為太平洋板塊,丁為南極洲板塊,戊為非洲板塊。故甲(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形成的喜馬拉雅山脈應位于甲、乙板塊間,A正確,B、C、D錯誤。故選A。[2023·青島模擬]柴達木盆地東緣構造運動活躍。早期,隨著板塊擠壓,現今烏蘭盆地地區由北向南流動的辮狀河道沉積開始廣泛發育,水系向東流入現今共和盆地的低洼地帶。之后因鄂拉山的隆升,水系逐漸分離。中新世晚期,牦牛山劇烈隆起,山南的查查盆地構造形成。下圖示意柴達木盆地東緣地質構造。據此完成4~5題。4.圖示區域下列地理景觀中最早形成的是( )A.宗務隆山 B.茶卡鹽湖C.牦牛大斷裂 D.烏蘭盆地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中信息可知,早期,隨著板塊擠壓,現今烏蘭盆地地區由北向南流動的辮狀河道沉積開始廣泛發育,說明地勢北高南低,河流可能發育于北側的宗務隆山,此時宗務隆山已經形成;水系向東流入現今共和盆地的低洼地帶,此時獨立的烏蘭盆地還未形成;烏蘭盆地形成后,因鄂拉山的抬升,形成柯柯鹽湖和茶卡鹽湖;中新世晚期,牦牛山劇烈隆起,山南的查查盆地構造形成,說明此時受到板塊擠壓影響,地殼斷裂下陷形成牦牛大斷裂。5.對柯柯鹽湖的形成起到關鍵作用的是( )A.牦牛大斷裂活動 B.牦牛山隆升C.宗務隆山的隆起 D.鄂拉山隆升答案:D解析:因鄂拉山的隆升導致獨立的烏蘭盆地形成,水系逐漸分離,無法東流逐漸積水成湖,鹽分富集形成柯柯鹽湖,因此鄂拉山的隆升起到關鍵作用;牦牛大斷裂活動與牦牛山隆升在中新世晚期發生,晚于柯柯鹽湖的形成;宗務隆山的隆起時間最早,此時烏蘭盆地還未形成,因此對柯柯鹽湖的形成作用較小。主題2 河流水系的演變典題導悟[2023·全國甲卷,6]下圖顯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別與入湖河流構成獨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發現,①②③南側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積,研究表明該地曾發生過水系重組。據此完成第1題。1.推測①②③的湖泊類型、湖水主要輸出方式分別為( )A.淡水湖、下滲 B.淡水湖、蒸發C.咸水湖、下滲 D.咸水湖、蒸發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①②③分別與入湖河流構成獨立水系”可知,湖水無法通過河道直接流出,隨著鹽分不斷積累,形成咸水湖,該地為地中海北岸,屬于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燥,湖水主要輸出方式為蒸發,D正確,排除A、B、C。故選D。2.[2023·湖南卷,19(2)]閱讀圖文材料,完成問題。甲河與乙河發源于某山地兩側(如圖)。某科研小組調研發現,甲河流經地區的巖石節理發育、壓實和成巖作用相對較弱。科研小組預測兩條河流會發生襲奪。請判斷襲奪關系,并說明理由。(6分)答案:甲河襲奪乙河。理由:距河源5 km內甲河落差更大,流速更快,侵蝕能力更強;甲河流域節理發育,壓實和成巖作用弱,巖石抗侵蝕能力弱;甲河源頭海拔更高,易率先切開分水嶺,襲奪乙河。解析:科研小組預測兩條河流會發生襲奪,襲奪關系為甲河襲奪乙河。這一判斷基于以下幾個觀測結果:在距河源5 km內,甲河的落差更大,流速更快,侵蝕能力更強。甲河流域的巖石節理發育,壓實和成巖作用相對較弱,因此巖石的抗侵蝕能力較弱。甲河的源頭海拔更高,可能會率先切開分水嶺,襲奪乙河,形成襲奪關系。主干精講1.河流侵蝕河流=河水+河道,河流侵蝕作用,體現了河水對地表的塑造。這個過程中,河水是作用力,河道是作用對象。分析時,先找到與河水、河道的相關變量,如流速、水量、巖性等,然后再把每一個變量與結果之間的關系整理出來,這樣分析的思路就非常清晰了。2.河流水系的演變3.河流襲奪河流襲奪是指分水嶺一側的河流奪取了分水嶺另一側河流上游段的現象。從成因上有兩種主要類型:類型 形成過程主動式襲奪 主要由外力作用(溯源侵蝕)造成。不對稱的分水嶺兩坡分別發育有河流,低位河溯源侵蝕一般較強,一旦切穿分水嶺,就可能奪取另一坡河流上游段的河水,完成了河流的襲奪被動式襲奪 由內力作用(局部構造隆起)造成。通常是河流流經谷地的某一段,由于構造隆起,當河流下切侵蝕量小于抬升量時,河流被迫改道或倒流,注入另一河流中去培優演練河流襲奪指分水嶺一側的河流奪取了另一側河流上游段的現象。下圖示意某流域河流襲奪模式及地層剖面。據此完成1~3題。1.圖示河流變遷模式中( )A.縱向河襲奪橫向河B.縱向河流向與谷地走向垂直C.橫向河襲奪縱向河D.橫向河流向與山地走向一致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河流襲奪指分水嶺一側的河流奪取了另一側河流上游段的現象。圖中縱向河流向與谷地走向和山地走向平行;橫向河流向與山地走向垂直,溯源侵蝕嚴重,將加速切穿分水嶺,有利于橫向河襲奪縱向河,最終形成橫向水系,C正確,A、B、D錯誤。2.有利于圖中河流襲奪的地質過程是( )A.背斜山隆升 B.向斜谷凹陷C.背斜山凹陷 D.向斜谷隆升答案:A 解析:河流襲奪是地勢較低襲奪地勢較高的,侵蝕力強的襲奪侵蝕力弱的。背斜山的隆升使橫向河的落差增大,河流的溯源侵蝕增強,加快襲奪形成,A正確。向斜谷的變化對橫向河源頭的溯源侵蝕影響不大,B、D錯誤。背斜山凹陷,橫向河落差減小,溯源侵蝕減弱,不利于河流襲奪的形成,C錯誤。3.河流襲奪發生后( )A.縱向河河道變長 B.橫向河成為斷頭河C.縱向河水量增大 D.橫向河流域擴大答案:D解析:河流襲奪發生后,縱向河河道變短,水量減少,其下游成為斷頭河,A、B、C錯誤。橫向河河道變長,水量增大,流域擴大,D正確。4.[2022·山東卷]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古雅斯河發源于澳大利亞大分水嶺西側,構造運動導致其水系發生了演變(如圖)。(1)指出與古河道形成有關的主要內、外力作用。(3分)答案: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地殼斷裂抬升。外力作用:流水(河流)侵蝕、流水(河流)沉積。解析:大分水嶺為板塊碰撞擠壓形成,使得其河流水系沿大分水嶺向西流動;從圖中可以看到科拉林地壘,說明該地曾在地質時期受斷層運動影響,地殼斷裂抬升形成地壘;圖中河流自大分水嶺向西流動,該河段為河流上游,地勢起伏大,河流流速快,地表受流水向下侵蝕作用影響,形成河谷地貌;根據材料可知,該段古河道河底有大量沉積物,說明其還存在流水沉積作用。(2)說明圖中水系的演化過程。(8分)答案:板塊擠壓碰撞,形成大分水嶺,山脈西部發育多條支流;地勢東高西低,支流向西匯集;地殼抬升,形成科拉林地壘,大分水嶺以西支流被阻斷;被阻斷支流匯集成喬治湖,原有古河道和科拉林地壘成為雅斯河上游地區。解析:受板塊擠壓碰撞影響,澳大利亞東側形成大分水嶺,其山脈西部發育多條支流;由于澳大利亞東部為大分水嶺,西部為大自流盆地,地勢東高西低,支流向西流淌匯集,形成雅斯河;受斷層作用影響,地殼抬升,形成科拉林地壘,大分水嶺以西的支流無法注入雅斯河,雅斯河的支流被阻斷;被阻斷支流逐漸匯集形成喬治湖,原有古河道及科拉林地壘成為雅斯河上游地區,原有水系被分割成兩個部分。主題3 沖淤平衡典題導悟[2022·廣東卷]河床縱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點的連線剖面。青藏高原東南部的帕隆藏布江某段河床縱剖面呈階梯狀形態;近幾十年來,在該河段有湖泊發育。如圖示意該段河床縱剖面形態。據此完成1~2題。1.第Ⅰ段河床縱剖面階梯狀形態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 A.地質構造差異抬升 B.河流的階段性下切C.原始河床地形差異 D.滑坡、泥石流作用答案:D 解析:該河段的地質構造情況應該相差不大,A錯誤;河流的階段性下切會加深河床,但不會使河床抬升,B錯誤;由圖可知,推測的原始河床縱剖面變化較為均勻,地形差異不大,C錯誤;該河段位于青藏高原東南部,地勢落差大,且受到西南季風影響,降水較為豐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多發。由材料可知,該河段近幾十年來,有湖泊發育,推斷應當為滑坡、泥石流搬運的物質堵塞河道形成的多個堰塞湖,堰塞湖的存在導致不同河段河床泥沙淤積變多,河床抬升,形成階梯狀的形態,D正確。故選D。2.在第Ⅱ段河床,縱剖面①→②→③的發育過程反映該段河床( )A.淤積大于侵蝕 B.侵蝕大于淤積C.侵蝕—淤積平衡 D.持續不斷侵蝕答案:A解析:由圖可知,在第Ⅱ段河床,縱剖面①→②→③河床的海拔不斷升高,河床不斷變淺,說明從2007年到未來,河床泥沙淤積的速度大于河床被侵蝕的速度,導致河床堆積物變多,河床變淺,A正確;侵蝕大于淤積,會導致河床加深,B錯誤;侵蝕—淤積平衡,河床的深度應該維持不變,C錯誤;持續不斷侵蝕會導致河床加深,D錯誤。故選A。主干精講1.原理在任一時段內,某河段泥沙的淤積量與沖刷量的差額等于該時段泥沙的沖淤變化量,即沖淤變化量=淤積量-沖刷量,根據沖淤變化量可以研判該河段的沖淤狀態及河流地貌的變化。(1)(2)與河流地貌的關系河段 沖淤關系 流水作用 地貌上游 淤積量<沖刷量 沖刷、侵蝕為主 河床加深,形成峽谷等侵蝕地貌;側蝕加強,河床加寬;溯源侵蝕加強,河流加長中游 淤積量=沖刷量 側蝕、搬運為主 河道擺動、游蕩,形成廣闊的沖積平原下游 淤積量>沖刷量 淤積為主 河床抬高、變淺、改道;河口形成三角洲、沙洲、沙壩等堆積地貌2.影響沖淤的因素其他因素如降水量、植被覆蓋率、工程建設等多通過影響上述因素進而影響沖淤關系。3.沖淤關系的時間變化同一河段可能在洪水期與枯水期之間存在沖淤交替。時間段 沖淤關系 流水作用 地貌 示意圖洪水期 淤積量<沖刷量 沖刷、下蝕為主 河床加深、展寬枯水期 淤積量>沖刷量 淤積為主 河床抬高培優演練[2023·遼寧校聯考一模]江心洲,江河中的沙洲島,由河漫灘相和河床相沉積形成的。江心灘不斷增大淤高而成?!昂u”是指擁有與河道隔離的獨立水體的江心洲。圖1示意亞馬孫河支流內格羅河某典型“湖島”的發育過程,圖2示意“湖島”剖面形態,“湖島”上覆蓋著季節性被洪水淹沒的洪泛森林。據此完成1~2題。1.與一般的江心洲相比,“湖島”的形成反映出當地( )A.降水量少 B.適宜森林生長C.沙源不足 D.河流常年泛濫答案:C 解析:該地位于亞馬孫河流域,主要氣候類型為熱帶雨林氣候,降水量較大,A錯誤;不能反映湖島適宜森林生長的信息,B錯誤;根據圖示信息可知,江心洲是江心灘不斷增大淤高形成的,說明江心洲形成的河道泥沙含量較高,沙源豐富,而湖島是在沙洲的尾端泥沙沉積形成,泥沙沉積較少,說明沙源不足,C正確;根據材料信息“上覆蓋著季節性被洪水淹沒的洪泛森林”可知,河流為季節性泛濫,D錯誤。故選C。2.形成“湖島”的河段( )A.落差大 B.水流縮窄C.基巖裸露 D.流速較慢答案:D解析:根據圖示信息可知,湖島是在沙洲的尾端泥沙沉積形成,說明河流流速較慢,以沉積作用為主,D正確;河流落差大、水流縮窄,都會導致河流流速加快,不利于泥沙沉積,A、B錯誤;未反映基巖的相關信息,C錯誤。故選D。[2023·廣州市一模]新橋水道是長江口崇明島南側河道中的深水溝槽,其沖淤變化受入海徑流、漲潮流等因素影響。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水以及2003年長江三峽大壩蓄水發電都對新橋水道產生了重要影響。下圖反映1984~2020年新橋水道年平均沖淤變化。據此完成3~5題。3.1984~1992年,新橋水道( )A.沖淤平衡 B.淤積為主C.先沖后淤 D.沖刷為主答案:B 解析:讀1984~2020年年均沖淤量變化曲線并結合圖示可知,在1984~1992年間,新橋水道在1984~1990年年均沖淤量為正值,表示以淤積為主;1990~1992年年均沖淤量為負值,表示以沖刷為主,所以1984~1992年,新橋水道淤積大于沖刷,先淤積后沖刷,以淤積為主,B正確,A、C、D錯誤。故選B。4.1998年,引起新橋水道沖淤量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漲潮流動力增強,沖刷增強B.長江輸沙量減小,淤積減少C.長江徑流量增多,沖刷增強D.水利工程建成后,淤積增多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1998年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長江徑流量增多,沖刷增強,輸沙量增加,B錯誤,C正確;長江三峽大壩建成于2003年,D錯誤;長江徑流量增多,漲潮流動力的影響相對減弱,A錯誤。故選C。5.2003~2020年期間,新橋水道整體( )①變淺?、谧儗挕、巯蚝R苿印、芟蛏嫌我苿?br/>A.①④ B.②③C.②④ D.①③答案:D解析:讀1984~2020年年均沖淤量變化曲線并結合圖示可知,2003~2020年期間,年均沖淤量主要為正值,新橋水道整體以淤積為主,則隨著水道淤積加重,水道會變淺、向海移動,①③對,④錯;當水道以沖刷為主時,水道才會變深、變寬,②錯。綜上分析可知,D正確,A、B、C錯誤。故選D。主題4 河流階地典題導悟[全國Ⅰ卷]下圖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單側斷面。該河段兩岸依次分布著海拔不同的四個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積著河流沉積礫石。礫石的平均礫徑T3>T0>T2>T1。洪水期河水僅能淹沒T0。據此完成1~3題。1.面積仍在擴大的平坦面是( )A.T0 B.T1C.T2 D.T3答案:A 解析:圖示河流有四級階地,對應T0、T1、T2、T3四個平坦面,平坦面上的沉積物源于河流挾帶的礫石。由于洪水期河水僅能淹沒T0,因此礫石還會繼續在此沉積(或堆積),T0的面積仍在擴大。由于T1、T2、T3平坦面位置高于洪水期河流水面,所以礫石無法在此沉積。故選A。2.該斷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時期為( )A.T3形成時期 B.T2形成時期C.T1形成時期 D.T0形成時期答案:A 解析:河流沉積物具有明顯的分選性。通常,流速大,沉積物顆粒較大;流速小,沉積物顆粒較小。礫石的平均礫徑T3>T0>T2>T1,說明T3時期沉積物顆粒最大,河流流速最快。故選A。3.推測該河段所在區域的地殼經歷了( )A.持續下降 B.持續抬升C.間歇性下降 D.間歇性抬升答案:D解析:由于構造抬升,侵蝕基準面相對下降,為河流下切侵蝕提供了動力,因此該平坦面分布在不同高度的原因在于構造抬升引起的河流下切;圖中提供的信息顯示河流在不同高度具有平坦面,表明河流在不同時期一定經過一段時間的側向侵蝕期,得以有時間形成寬度不同的平坦面,因此河流不是持續下切,而是通過間歇性的抬升形成不同高度的平坦面,故選D。主干精講1.概念:河流階地是指在地質作用下,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灘或河床)上升超出一般洪水水位,呈階梯狀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河流階地的形成過程如下:①多級階地中,位置越高的形成時間越早,反之越晚。②在多級階地的形成過程中,地殼作間歇性上升運動。③階地面上沉積物粒徑越大,說明河漫灘形成時河流流速越快,反之越慢。2.研究河流階地的意義(1)階地位于河流附近,水源充足。(2)階地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發展農業。(3)階地地勢平坦,建筑施工難度低。(4)階地往往與河流堆積作用有關,河流從上游挾帶的泥沙,含有多種重金屬砂礦,如金、錫在階地堆積富集形成礦床。(5)通過對河床兩岸階地巖層的研究,可以推測該地的地質運動,如褶皺、斷層等。培優演練[2023·湖南湘潭市高三期末]地質時期,新疆喀什河中游發育了4級階地(如圖T1、T2、T3和T4),呈兩側不對稱分布。2015年在河谷T3階地上發現的古人類聚落遺址中含有大量羊距骨、馬肋骨等。下圖為喀什河谷斷面與不同時期形成的階地分布。據此回答1~2題。1.推測T3時期,古人類選擇該遺址生存主要是由于( )A.沿河而居,便于捕魚B.水草豐茂,宜于放牧C.土壤肥沃,利于農耕D.地勢較高,氣候涼爽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信息“2015年在河谷T3階地上發現的古人類聚落遺址中含有大量羊距骨、馬肋骨等”,說明T3時期該遺址所在位置水草豐茂,能為牲畜提供大量的飼料,B正確。2.喀什河谷兩側階地的不對稱發育,反映本區經歷了( )A.大規模的巖漿活動 B.基巖差異性風化C.人類翻耕表層土地 D.地殼差異性升降答案:D解析: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圖示河流的左岸沒有T1階地,右岸有T1階地,說明兩岸地殼差異性升降,D正確。主題5 沖積扇典題導悟[2023·海南卷,1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雅魯藏布江流域河谷深切,相對高差約6 000米,有些山谷出口形成了較大規模的沖(洪)積扇。當地居民因地制宜,依山而居,開墾農田、飼養牲畜(如圖)。利用所學地理知識,分析居民在該地定居生活的原因。(10分)答案:相對于海拔較高的高原,深切河谷地勢較低,氣候較溫暖;山谷出口沖(洪)積扇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種植業發展;山坡與山麓有良好的天然牧場,發展畜牧業的條件優越;河流為沿岸的生產生活提供水源;河谷平原地勢平坦,利于生產建設活動的開展。解析:青藏高原氣候高寒,但該地的深切河谷地勢相對較低,氣候較溫暖,適宜人類居??;山谷出口沖(洪)積扇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種植業發展;山坡與山麓草地廣布,發展畜牧業的條件優越;河流為沿岸的生產生活提供水源;河谷平原地勢平坦,利于生產建設活動的開展。主干精講1.沖積扇形成過程與特征2.沖積扇應用(1)地下水的開發沖積扇頂部地下水位較高,埋藏較深。越往扇緣,地下水位越低,埋藏越淺,直到在扇緣外圍涌出形成泉。如建設“坎兒井”進行自流引水。(2)交通建設遵循山區交通線走向與等高線大致平行的原則,因沖積扇上的等高線大致呈以扇頂為圓心的同心圓狀,故途經沖積扇的交通線,大致是與扇緣平行的圓弧狀。(3)農業生產沖積扇雖然面積不大,但從扇頂到扇緣的水、土差異明顯,發展農業的條件差異性較大,可以按照立體農業開發模式充分利用沖積扇。地形部位 農業生產山地 扇頂之上的山區,地形崎嶇,坡度大,土壤發育程度低,不宜開墾,原生林較多,可以栽種用材林、生態林扇頂 沉積物顆粒粗大,多礫石粗砂,土壤發育程度極低;缺少水分,難以發展農業,多任由耐旱灌木叢、野草生長扇中 地下水較深,比較干燥,農作物難以成活,多發展根系發達的林果業扇緣 地勢低,土質細,是聚落、工礦業主要的用地。地下水埋藏較淺,可以發展種植業(4)聚落選址沖積扇地區由于土壤條件和水源條件比周邊山區好,所以發展農業的區位相對優越,成為山區人口分布和聚落布局的理想區域。一些古村落、城鎮就分布在沖積扇上。培優演練[2023·重慶模擬]發育于大青山的河流由北向南跨過大青山山前斷裂帶流入呼包盆地,之后形成沖(洪)積扇。全新世以來,大青山山前發育了三期沖(洪)積扇,分別對應全新世早期、全新世中期和全新世晚期。沖(洪)積扇的形成、演化受構造活動、氣候作用等的影響,但構造活動對沖(洪)積扇形成、演化的影響更大。據此完成1~2題。1.與Ⅰ、Ⅱ期相比,Ⅲ期沖(洪)積扇( )A.面積仍將擴大 B.規模最大C.沉積年代最早 D.連接成沖積扇群答案:A 解析:讀題可知,材料中Ⅲ期沖(洪)積扇對應的是全新世晚期,且其上的河流為現今存在的河流,因此河流的沉積作用仍在繼續,沖(洪)積扇的面積仍將擴大,A正確;Ⅲ期沖(洪)積扇是沉積年代最晚的,規模較小,B、C錯誤;讀圖可知,Ⅲ期沖(洪)積扇是獨立存在的,未在山前相互連接,D錯誤。2.全新世以來,大青山山前三期沖(洪)積扇規模依次減小,其主要原因是( )A.山地降水減少B.大青山抬升幅度減小C.全球氣候變暖D.上游植被覆蓋率提高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構造活動對沖(洪)積扇的形成、演化影響更大,該地沖(洪)積扇的規模依次減小,意味著構造活動減弱,即山前斷裂活動減弱,山體抬升速率減小,河床與平原區的相對高度減小,水動力條件減弱,造成大青山山前沖(洪)積扇規模較小,B正確。3.[2023·浙江6月卷,28(1)(3)(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6分)材料一 綠洲是干旱氣候區的特有景觀,經過人類活動長期影響,部分天然綠洲和荒漠演變為人工綠洲。人工綠洲主要由農田、人工水域、村鎮和綠洲城市等組成。天山北麓洪積、沖積作用形成山前傾斜平原,其上堆積的巨厚第四紀沉積物為地下水的儲存、運移提供了良好的空間,是新疆人工綠洲分布較集中的區域。材料二 圖1為天山北麓部分地區略圖,圖2為洪積—沖積扇示意圖,圖3為天山北麓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某剖面示意圖。(1)制約天然綠洲分布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說出山前傾斜平原上天然綠洲的分布特點。(4分)水源答案:位于傾斜平原的中下部;沿河流(地下水出露地表處)分布;呈點狀、塊狀或條帶狀。解析:結合所學知識,閱讀圖文材料可知,新疆位于我國的西北地區,深居內陸,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天然綠洲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形成,因此主要制約因素為水源,且其在山前傾斜平原上的分布特點是沿河流分布。(3)簡析山前傾斜平原上、中、下部分別開墾農用地的適宜性。(6分)答案:①上部以礫石為主,不適宜開墾,但水源充足,可橫向挖溝或填入客土發展種植業;②中部地形平坦,土質疏松,地下水豐富,適宜進行開墾;③下部土地鹽堿化嚴重,不適宜開墾,可種植耐鹽牧草發展畜牧業。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山前傾斜平原上部沉積物顆粒大,地下水埋藏深,不適合發展農業,但靠近河流,水源較充足,可建設灌渠,填入客土來發展農業;中部顆粒較細,地下水埋藏較淺,加上地形平坦,適合進行農業開墾;下部地下水埋藏淺,加上當地氣候干旱,蒸發旺盛,地表鹽堿化程度較高,不適宜農業種植,但可選擇耐鹽牧草,發展畜牧業。(4)分析影響人工綠洲擴展速度和方向的人類活動。(6分) 答案:鼓勵移民等政策促進人口增長、聚落形成與發展,產業活動等影響人工綠洲擴展速度;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修建渠道等水利工程影響人工綠洲擴展方向。解析:閱讀圖文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人工綠洲的擴展主要是受人類活動的影響,首先是農田等的灌溉,農用地的不斷增加,將會增大人工綠洲的面積,影響擴展的速度和方向;區域內城鎮化建設用地的不斷增加,以及建設的方向,將影響城鎮的方向,從而影響人工綠洲的擴展速度和方向;區域內水源是限制性因素,因此灌溉工程建設的方向和速度,將大大影響人口和農業用地的方向,從而影響綠洲的擴展方向;人工防護林的建設,也會影響綠洲的擴展方向。主題6 辮狀水系典題導悟[全國Ⅰ卷]黃河小北干流是指黃河禹門口至潼關河段,全長132.5千米。該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匯入;河道擺動頻繁,沖淤變化劇烈,為典型的堆積性游蕩河道。下圖為“黃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1.黃河小北干流為堆積性游蕩河道,是因為該河段河流( )A.流量大、含沙量季節變化小B.流量大、含沙量季節變化大C.含沙量大、流量季節變化小D.含沙量大、流量季節變化大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黃河小北干流為堆積性游蕩河道,主要是河道不同部位沖淤狀況存在差異,導致河槽中的水流散亂,從而形成堆積性游蕩河道。與黃河下游河段相比,黃河小北干流河段的水量并不大,排除A、B;黃河小北干流流經黃土高原地區,該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導致該河段河流含沙量大,加上該地區地勢落差較小,河流以堆積作用為主;黃河的補給來源主要是大氣降水,受大氣降水季節變化的影響,該河段河流流量季節變化大。綜上,可排除C、D正確。故選D。2.黃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擺動范圍較小的主要影響因素有( )①河水流量 ②支流匯入③沿岸地貌 ④兩岸巖性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C解析:由上題分析和所學知識可知,在順直、寬淺、落差較小的河道中,易形成堆積性游蕩河道;河流水量的大小與堆積性游蕩河道的形成關系較小,但河流水量的季節變化與堆積性游蕩河道的形成有關,①錯誤;有支流匯入的河段,受干流頂托作用的影響,支流挾帶的泥沙容易在干支流交匯處淤積,易使河道擺動,但黃河小北干流中段與南北兩段相比,無主要支流匯入,②錯誤;受沿岸地形地貌及巖石抗侵蝕能力的影響,黃河小北干流中段河道較窄,從而導致該河段河道擺動范圍較小,③④正確。故選C。主干精講1.河道特點河槽斷面寬淺,江心多沙洲,水流散亂,沙洲迅速移動和變形,主流位置遷徙不定的河道稱游蕩性河道,這種河道平面上水流散亂、形似發辮,稱為“辮狀水系”,特點是多分支、寬深比大、彎曲度小、散亂無章、變化迅速。 2.形成形成條件 ①河道相對平直、地形平坦開闊;②河床較淺,水位低;③上游來水含沙量大;④流量不穩定,暴漲暴落,如旱澇頻發,河流改道頻繁過程 洪水期 在流水侵蝕、搬運作用下,洪水從上游帶來大量的泥沙,并沿許多深泓線堆積,形成水下淺灘枯水期 許多淺灘出露水面,成為沙島,沙島與沙島之間是多股的河道,它們時分時合,交織如辮下個洪水期 有些沙島不被淹沒繼續露出水面,有些被淹沒的沙島則可能被流水斜切而過,沙島上形成新的河道3.對人類的影響不利影響 ①防洪:游蕩型河道常處于淤積堆高狀態,洪水上漲時易使大堤潰決,泛濫成災。②航運:枯水期時航道易淤積,水淺不利航行有利影響 辮狀水系是一道壯麗的景觀,可作為旅游資源發展旅游業培優演練[2023·山東臨沂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明代以來,珠江口兩岸地區的人們因地制宜,開發了促淤造田的農業生產模式:先修筑堤壩,后種植耐鹽的咸小草,經過多年淤成沙田,用以種植水稻。清朝時期,珠江口只有虎門、蕉門、橫門、磨刀門、虎跳門和崖門“六門入海”,1900年前后洪奇門形成,1959年堵海工程完成后出現雞啼門,至此“三江匯集、八門入海”的格局形成。下圖示意珠江口八大門地理位置及其周邊環境。(1)從氣候角度分析珠江三角洲河道分汊多的原因。(4分)答案:珠江三角洲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降水量豐富,徑流量大;降水季節變化大,多暴雨,易引發洪水,溢流分汊。答案:傳統淤地方式淤積速度過慢,耗時過長,無法及時滿足當地經濟發展和土地開發利用的需求。答案:植樹造林、緩坡修梯田等保持水土、減少泥沙來源;興修水庫等,調節徑流量的季節變化;疏通河道等,減少泥沙沉積。(2)有專家反對在珠三角城市建設過程中沿用傳統的淤地方式,請說明理由。(4分)(3)滄海桑田的變化會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簡述要保證珠江流域“八門入海”格局不變需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主題7 喀斯特地貌典題導悟[2023·新課標卷,7~8]蓮花盆是一種獨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觀。它是在溶洞的薄層水中由水底向上發育的盆狀或圓盤狀沉積體(如圖)。廣西某溶洞數百米長的洞穴中,分布著百余座大小不一的蓮花盆,最大的蓮花盆直徑達9米。據此完成1~2題。1.形成蓮花盆需要( )①水自洞頂不斷滴落?、谒囟幢诰徛凉B出③不斷流動的薄層水?、芟鄬o止的薄層水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答案:B 解析:由材料“盆狀或圓盤狀沉積體”可知,蓮花盆的形成需要含有碳酸氫鈣的滴水不斷滴到洞穴池塘中,導致池水自滴點向四周外溢,從而形成盆狀,故①正確,②錯誤;由材料“在溶洞的薄層水中由水底向上發育”可知,蓮花盆的形成需要有平整的洞底,能形成淺水池,且有相對穩定的沉積環境,如相對靜止的薄層水,故③錯誤,④正確。故選B。2.曾經流過該段溶洞的地下河為發育大規模蓮花盆群提供的關鍵條件是( )A.曲折的河道 B.平坦的河床C.充足的水汽 D.豐富的泥沙答案:B解析:由上題分析可知,蓮花盆的形成需要有平整的洞底,能形成淺水池,且有相對穩定的沉積環境,故平坦的河床可以提供大量符合條件的平坦的地形,從而形成薄層水環境,有利于發育大規模蓮花盆群,B正確;曲折的河道不能說明流速緩慢,故A錯誤;充足的水汽和豐富的泥沙對形成喀斯特地貌沒有什么直接作用,C、D錯誤。故選B。點睛:蓮花盆發育的最主要條件是:有平整的洞底,能形成淺水池;洞頂有流量較大的滴水;池水位和蓮花盆便于同步地從洞底向上生長。主干精講1.喀斯特地貌類型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峰林、峰叢、溶蝕洼地等;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等。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條件巖石條件 地表附近有節理發育的致密石灰巖氣候條件 溫暖濕潤地下水條件 地下水循環通暢培優演練[2023·山東煙臺三模]邊石壩是在水池內水沿著固定邊界(例如洞壁)進行碳酸鈣沉積,形成的邊石壩的生長發育程度可反映洞內古環境水文遷移狀況。下圖為貴州丹寨金瓜洞某一邊石壩形成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1.最可能與圖中邊石壩伴生的地貌是( )A.殘丘 B.石林C.石鐘乳 D.角峰答案:C 解析:邊石壩是在水池內水沿著固定邊界進行碳酸鈣沉積,屬于流水沉積地貌。圖中含有碳酸氫鈣的水滴在下滴過程中,隨著溶解于水滴中的二氧化碳析出,促使碳酸鈣沉積,形成石鐘乳。所以最可能與圖中邊石壩伴生的地貌是石鐘乳,C正確。殘丘是平原上殘留的孤立山丘,受外力侵蝕形成,A錯。石林屬于流水侵蝕地貌,B錯。角峰屬于冰川侵蝕地貌,D錯。故選C。2.關于圖中邊石壩的形成條件錯誤的是( )A.池水的水位基本穩定B.空氣中高二氧化碳含量促進其形成C.池水的補給以滴水為主D.池水排泄主要是靠徑流外泄答案:D解析:圖中含有碳酸氫鈣的水滴在下滴過程中砸向洞壁,沿洞壁向池中流動補給池水,沿洞壁流動的水在流動過程中,水中的二氧化碳析出,促使碳酸鈣沉積,形成邊石壩,所以空氣中高二氧化碳含量也促進其形成,而池水的水位基本穩定,避免水位變化大對洞壁邊石壩沉積處的侵蝕,促進了邊石壩的形成,A、B、C均不符合題意。邊石壩的形成與池水排泄方式關系不大,D符合題意。故選D。[2023·廣東珠海高三期末]施秉喀斯特地貌區位于貴州省東部的施秉縣北部,該區域內沒有大型的溶洞,地下喀斯特地貌也不發育,僅在陡崖上分布有一些巖層和直徑小于1 m的溶蝕小洞。該區域植被繁茂,物種豐富,森林覆蓋率達94%。下圖為施秉喀斯特地貌發育演化示意圖。讀圖,完成3~4題。3.推測該地區地貌的形成過程是( )A.①③④② B.②④①③C.③①②④ D.②①④③答案:B 解析:讀圖可知,在四個階段中②區域的峰林不太明顯,可知②為該區域喀斯特地貌的初期階段,即②是最先形成的,④中的峰林相對于②來說較為典型,相對于①③來說又不太典型,可知④形成在②之后。讀圖可知,①出現了堆積物,而③既有碎石堆,也有峽谷發育,可知③是四個階段中發育最成熟的,因此③是最后形成的。該地區地貌的形成過程是②④①③,B項正確。4.導致該地區地下喀斯特地貌不發育的主要原因是( )A.水熱條件好 B.表層土壤淺薄C.巖層可溶性弱 D.植被稀疏答案:C解析:水熱條件越好,地下喀斯特地貌發育的越典型,A錯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喀斯特地貌區地下可溶性巖層的厚度越大,地下可溶性巖石被溶蝕的力度越大,即地下喀斯特地貌發育的強度越大,因此導致該地區地下喀斯特地貌不發育的主要原因是巖層可溶性比較弱,C正確。表層土壤淺薄、森林覆蓋率高低和地下喀斯特地貌發育程度幾乎沒有關系,B、D錯誤。主題8 風蝕地貌典題導悟[2023·浙江1月卷,3~4]新疆東部某雅丹地貌區,環境惡劣,被視為“畏途”。某同學隨科考人員在該地研學旅行時,拍攝了布滿“小蘑菇”的殘丘巖壁照片(如圖所示)。據此完成1~2題。1.巖壁上“小蘑菇”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為( )A.沉積、搬運 B.搬運、風化C.風化、侵蝕 D.侵蝕、沉積答案:C 解析:雅丹地貌是典型的風蝕地貌。圖示景觀出現在新疆東部,該地區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區,降水少,晝夜溫差大,風力較大。布滿“小蘑菇”的殘丘巖壁,最可能是由于該地區晝夜溫差大、物理風化作用強而形成的;同時,該地區風力較大,風力侵蝕作用明顯,加上巖壁表面巖性不一,巖石表面易被侵蝕的部分被侵蝕掉,而較堅硬的部分較少被侵蝕而保留下來,成為“小蘑菇”,C正確。在陡峭的崖壁上,搬運和沉積作用較弱,A、B、D錯誤。2.該雅丹地貌區被視為“畏途”的主要原因有( )①空氣稀薄 ②風沙強勁③氣候極度干旱 ④滑坡分布廣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該雅丹地貌區位于新疆東部,位于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而空氣稀薄為位于我國地勢第一級階梯的青藏高原的典型特點,①錯誤;雅丹地貌為風蝕地貌,我國西北內陸地區地表沙質沉積物多,植被稀少,距離冬季風源地較近,風力較大,因此風沙強勁,②正確;新疆深居內陸,遠離海洋,降水少,氣候極度干旱,③正確;滑坡主要發生在我國西南地區,雅丹地貌區氣候干旱,滑坡分布不廣,④錯誤。B正確。主干精講1.影響風蝕強弱的因素2.雅丹地貌的形成3.根據雅丹地貌的壟脊走向判斷風向壟脊的走向與盛行風向一致,迎風坡一側受風力侵蝕明顯,坡度較陡。如下圖。培優演練[2023·全國甲卷,3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風蝕粗化是風蝕導致地表松散層細顆粒物流失,粗顆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現象。其過程如圖1所示,某科研小組通過比較地表松散層表層和淺層的粗、細顆粒物含量,構建了風蝕粗化指數。該指數數值越大,說明表層比淺層粗顆粒物含量越高。圖2顯示青藏高原南部(針對風蝕)采樣點粗化指數的分布。(1)說明風蝕粗化過程中地表松散層風蝕強度的變化。(6分)答案:早期細顆粒物所占比例大,地表松散層風蝕強;隨著細顆粒物所占比例減少,粗顆粒物所占比例增加,地表松散層風蝕強度逐漸減弱。解析:從圖1所示風蝕粗化過程可以看出,風蝕過程初期,地表松散層的表層(最靠近地表的薄層,實際厚度1~2厘米)和淺層粗細顆粒物的組成是一致的(圖1左);隨著風蝕過程的進行,細顆粒物流失,粗顆粒物在表層聚集(圖1中),表層細顆粒物含量的降低導致在同等風力條件下,地表可被風蝕的物質(細顆粒物)減少,風蝕強度下降;在風蝕的后期,地表基本被粗顆粒物覆蓋(圖1右),風力對這些粗顆粒物已經無能為力,在這種情況下,風蝕強度就非常小了。(2)指出圖2所示區域風蝕粗化指數的空間分布特征,并解釋其原因。(8分)答案:分布特征:西部大,東部??;北部大,南部小。原因:西部、北部風力強勁、植被覆蓋度小。解析:根據圖2可看出,風化指數西部大、東部小,北部大、南部小。(如果答“西北部大,東南部小”也是正確的。)風蝕粗化指數大,表示表層與淺層粗顆粒物的差異大,也就是改變大,換句話說,已經發生的風蝕強烈。風蝕量的絕對大小與風力大小、地表物質組成和地表覆蓋度有關,風力大、地表組成物質細、覆蓋差者,風蝕強。地表組成物質本身的差異也有可能導致粗化指數的差異,但材料并沒有提供這方面的信息,而且粗化指數比較的是表層和淺層的差值,所以地表物質組成的差異可以不考慮。這樣,西部、北部粗化指數大的原因就是風力大、植被覆蓋小。圖2南部標有雅魯藏布江,河谷地區受地形干擾,風力分散。(3)分析耕作對風蝕和風蝕粗化指數的影響。(6分)答案:耕作使表層和淺層充分混合(表層細顆粒物增多),疏松,強風蝕季節植被覆蓋度小,風蝕強度大;表層和淺層粗顆粒物含量基本一致,風蝕粗化指數基本不變。解析:圖示區域冬季風力強勁,地表干燥,耕作導致表層和淺層充分混合,因此風蝕強度大。而風蝕粗化指數是表層和淺層粗、細顆粒含量之比,由于耕作導致表層和淺層充分混合,兩層粗、細顆粒的含量差別極小,因此耕作的結果是風蝕粗化指數基本不變。(4)提出圖2所示區域因地制宜的風蝕防治措施。(4分)答案:東部、南部:可因地制宜采用礫石覆蓋、耕地留茬、免耕、限制放牧等措施,保護地表,減輕風蝕。西部、北部:地表礫石覆蓋度高,風蝕強度小,可維持自然狀態。解析:要求提出因地制宜的風蝕防治措施,應特別關注“因地制宜”。本小題其實是開放的,回答也應該比較宏觀,無法特別具體。西部、北部粗化指數大,也就意味著地表已經形成了粗顆粒層,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而且這些地區海拔高、降水量小、風力大、人口密度低,因此這些地區保持自然狀況就是最好的因地制宜措施。南部和東部粗化指數較小,其風蝕強度可能比較大。這是西藏主要的糧食產區,為保護耕地減少風蝕,可采用留茬(增加風蝕季節的地表覆蓋)、免耕等措施。在圖示區域的東部,還有大量的草場,可通過限制放牧等措施,保護地表,減輕風蝕。主題9 沙丘典題導悟[2022·海南卷]在治理吐魯番風沙的過程中,中國科學院的科研人員克服各種困難,建設了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引種和收集荒漠區的植物,開展繁殖培育工作。除了小部分植物因氣候等原因引種失敗外,目前已成功引種栽培500多種植物。據此完成1~3題。1.春季露天苗圃栽培中面臨的最大困難是( )A.大風 B.嚴寒 C.干旱 D.雨雪答案:A 解析:吐魯番風沙危害嚴重,尤其是春季,逢春季,吐魯番便風沙肆虐,給農業造成嚴重危害,春季露天苗圃栽培中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大風天氣,A正確;嚴寒、干旱、雨雪不容易在春季出現,B、C、D錯誤。故選A。2.引種栽培失敗的荒漠植物最有可能源于( )A.哈薩克斯坦 B.沙特阿拉伯C.阿根廷 D.蒙古答案:B 解析:由材料“除了小部分植物因氣候等原因引種失敗外”可知,如果引種氣候相似地區的作物,則不會因氣候因子失敗,哈薩克斯坦、阿根廷、蒙古與吐魯番地區有相似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沙特阿拉伯是熱帶沙漠氣候,與吐魯番氣候差異較大,引種不易成功,B正確,A、C、D錯誤。故選B。3.建設吐魯番沙漠植物園的主要目的是( )①繁殖培育固沙植物,促進荒漠化防治②繁殖培育觀賞植物,發展沙漠旅游業③繁殖培育藥用植物,發展沙漠產業④提取抗病耐寒基因,豐富青藏地區作物品種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解析:建設吐魯番沙漠植物園的主要目的是繁殖培育固沙植物,促進荒漠化防治,繁殖培育藥用植物,發展沙漠產業,①③正確;發展沙漠旅游業主要是針對沙漠景觀,不需要大力培育觀賞植物,②錯誤;提取抗病耐寒基因,豐富青藏地區作物品種不適合在該沙漠種植園進行,該種植園引種和收集荒漠區的植物,開展繁殖培育工作,④錯誤。故選A。主干精講1.沙丘的形成(1)沙源豐富(2)動力搬運 (3)沙粒堆積2.流動沙丘的危害(1)沙埋:埋壓農田、村莊、工礦、鐵路、公路、水源。(2)風蝕:土壤肥力下降;大風襲擊(毀壞房屋、刮倒作物、摧毀電線桿等)。(3)污染大氣:沙石、浮塵彌漫,空氣渾濁,危害人體健康。(4)影響生產、生活:影響交通出行與安全、室外作業等。3.沙丘的治理培優演練[2023·山東省淄博市一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的普若崗日冰原(圖甲)海拔多在5 500米以上,隨著冰川退縮,普若崗日冰原邊緣發育了新月形沙丘群,沙丘表面水分條件較好。冬季時沙丘個體規模增長快,但是移動速度慢。圖乙示意該地區新月形沙丘的發展及結構。甲乙(1)在圖甲方框中用→畫出當地的盛行風向,并指出該區域沙丘沙源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4分)答案:箭頭指向東北(西南風)。主要外力作用:流水沉積、冰川沉積、風化作用。解析:結合圖甲可知,沙丘主要分布在東湖的東北方位,由于沙丘的沙源是湖泊在枯水期時河床裸露提供,且在盛行風的吹拂下,在遇到普若崗日冰原地形阻擋時風力變緩的情況下逐漸堆積形成的,因此可以判斷該地盛行風向為西南風。如下圖結合圖甲和所學知識可知,該沙丘沙源主要來自河湖底部(流水堆積)和冰川退縮之后,裸露的巖石在風化作用和冰川作用的條件下形成的。(2)分析冬季時該區域沙丘個體規模增長快、移動速度慢的原因。(6分)答案:冬季河床裸露(或者植被稀疏),沙源豐富;風力強勁,沉積作用強;冬季溫度低,(沙丘表面水分好)沙丘表面凍結,不易被侵蝕。解析:冬季青藏高原降水較少,冰川融化量少,河流和湖泊進入枯水期,河床裸露,沙源豐富。根據所學知識,冬季青藏高原多大風天氣,對沙源的搬運能力較強,易在風力小的地方形成沙丘。結合材料可知沙丘表面水分條件較好,冬季沙丘表面凍結,不易遭受外力侵蝕,因此沙丘移動緩慢。(3)依據圖乙信息,推測該區域沙丘發育過程中氣候的變化特點并指出判斷依據。(4分)答案:變化特點:暖濕與干冷交替。判斷依據:腐殖質層與砂層交替分布。解析:根據所學知識,腐殖質層為動植物死亡之后演變而來,因此有腐殖質層存在,即意味著該地氣候暖濕;砂層的存在則意味著當時氣候惡劣,植被稀疏,氣候應該為干冷的氣候。主題10 海岸線典題導悟[2023·湖南卷,20(2)]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鋯是一種戰略性稀有重金屬。莫桑比克鋯砂礦資源豐富,其成礦物質主要來源于前寒武紀火成巖。含鋯重砂礦物多在海岸帶低潮線附近富集,1~3月在高潮線以上也有大量沉積。下圖示意采礦區及所在區域。含鋯重砂礦物1~3月在高潮線以上有大量沉積,請作出合理解釋。(6分)答案:1~3月為南半球夏季,易受颶風影響,風暴潮多發,搬運能力強,將低潮線附近的含鋯重砂礦物向上搬運到高潮線以上堆積;該時段該區域主要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降水量大,河流徑流量大,侵蝕能力強,搬運的含鋯重砂礦物多,向海搬運的物質多。解析:含鋯重砂礦物1~3月在高潮線以上有大量沉積的原因,主要與海水搬運能力和含鋯重砂礦物量有關。南半球沿海夏季受颶風影響較多,經常出現風暴潮,風暴潮具有強大的搬運能力,可以將低潮線附近的含鋯重砂礦物搬運到高潮線以上堆積。1~3月該區域主要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降水量較大,河流徑流量大,侵蝕搬運能力增強,含鋯重砂礦物更多地被搬運至沿海地區。主干精講海岸線是指海洋與陸地的界線,形態不一,有的平直,有的曲折,并且在不斷變化中。1.海岸線形態海岸線有的平直(如非洲大陸),有的彎曲、破碎(如歐洲)。其形成因素及影響如下:2.海進與海退 海進(海侵) 海退海陸變遷 陸→濱海→淺海→深海 深?!鷾\?!鸀I?!?br/>主要原因 ①構造運動:陸地下沉(海平面上升);②氣候變化:氣候變暖導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③海浪侵蝕:入海河流挾帶的泥沙減少、河口泥沙淤積減弱或者失去泥沙來源,海岸會被海浪侵蝕而后退 ①陸地上升(海平面下降);②冰期時,陸上冰川不能回歸海洋,海平面下降;③入海河流挾帶大量泥沙物質,在河口因地勢平坦、海水頂托等作用,流速降低,大量泥沙淤積,海岸線向海洋方向延伸沉積物 ①海進期間的海水由淺變深;②陸相沉積(如砂礫巖)逐漸演變成海陸交互相沉積和海相沉積(如石灰巖);③沉積物下粗上細(一般下部為砂礫巖,上部為石灰巖) ①海退期間的海水由深變淺;②海相沉積逐漸演變為海陸交互相沉積和陸相沉積;③地層沉積物下細上粗(一般下部為石灰巖,上部為碎屑巖)3.海岸線變化的原因其他因素一般通過影響上述因素而發生作用。4.海岸線地貌描述思路(1)海岸線前進:海岸線向海洋前進,陸地面積增大,海平面下降。(2)海岸線后退:海岸線向陸地后退,陸地面積縮小,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3)入海泥沙變化與泥沙堆積、海水侵蝕的關系:①入海泥沙多,流水堆積作用強,海水侵蝕弱;海底變淺。②入海泥沙少,海水侵蝕強,流水堆積作用弱;海底變深。培優演練[2022·全國乙卷,37(1)(3)(4)]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影響海岸線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區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積、地殼運動、人類活動等導致的陸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蓋消融形成的消融區內,冰蓋重力導致的巖層形變緩慢恢復,持續影響著該范圍的海岸線位置。距今約1.8萬年,北美冰蓋開始消融,形成廣大消融區。下圖顯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巖海岸區)、乙(位于墨西哥灣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兩站監測的海平面的相對變化。海平面的相對變化是陸面和海平面共同變化的結果。(1)分別指出冰蓋消融導致的海平面、消融區陸面的垂直變化,并說明兩者共同導致的海岸線水平變化方向。(6分)答案:海平面上升,消融區陸面上升。冰蓋消融期,海平面上升幅度超過陸面上升幅度,海岸線向陸地方向推進;冰蓋消融后,陸面上升幅度超過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線向海洋方向退縮。解析:本題以海岸線的變化為背景,涉及海岸線位置變化方向、幅度及原因、陸面變化等知識點,主要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以及綜合思維、區域認知等學科素養。先指出海平面和消融區陸面的垂直變化方向。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冰蓋消融,冰川融水進入海洋導致海平面上升;由材料可知,冰蓋消融形成的消融區內,冰蓋重力導致的巖層形變緩慢恢復,可推測消融區巖層形變緩慢恢復導致陸面上升。海岸線水平變化方向隨著海面和陸面的變化而變化,當冰蓋消融較快時,大量冰川融水流入海洋,則海平面上升幅度快,超過陸面上升幅度,海岸線向陸地方向推進;當冰蓋消融后,冰川融水減少,陸面上升幅度超過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線向海洋方向退縮。(3)說明導致乙站所在區域海岸線變化的主要人為影響方式。(6分)答案:大量排放溫室氣體,導致氣候變暖,加速冰川消融和海水熱膨脹,導致海平面上升;密西西比河流域內水利設施攔水攔沙,導致河口三角洲萎縮,海岸線向陸地推進。解析:由圖可知,乙站所在區域海平面上升,從人類活動角度入手分析,如溫室氣體大量排放加劇全球變暖,導致冰川融化和海水熱膨脹,從而導致海平面上升;乙站位于密西西比河河口三角洲,流域內水庫等水利工程建設,導致河口三角洲泥沙來源減少,三角洲萎縮,海岸線向陸地推進。(4)分析甲站區域與乙站區域海岸線水平變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異。(6分)答案:甲站區域位于太平洋北岸,海平面下降,海岸線向南移動,由于基巖海岸陡峭,海岸線在水平方向上變化幅度較小;乙站區域南側臨海,海平面上升,海岸線向北移動,由于三角洲地勢平緩,在水平方向上變化幅度較大。解析:由材料可知,甲站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巖海岸區,由圖可知,甲地海平面下降,可推測甲地海岸線向南移動,基巖海岸較陡峭,故海岸線在水平方向上變化幅度較小;乙站位于墨西哥灣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由圖可知,乙地海平面上升,故海岸線向北移動,由于河口三角洲地勢平緩,故海岸線在水平方向上變化幅度較大。主題11 地質作用過程分析典題導悟[2023·福建卷,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古生物化石、環境沉積對于研究地質變遷歷史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沉積物中常含有古生物化石。距今約135萬年前澳大利亞墨累—達令盆地內形成巨大古湖,古湖經由P處入海。后因氣候變化,古湖萎縮,至現代形成墨累—達令河。該地氣候一直呈現干濕交替的狀況。甲、乙兩處分別有沉積層,其中黏土層一般在淡水環境中形成,石灰巖層一般在咸水環境中形成,風成砂巖形成時氣候較干旱。(1)根據自然條件(巖層特點)分析,推測古河干旱化,和古河干涸過程中甲處比乙處先露出海面的依據。(8分)解析:由圖示結合材料可知,自下往上,由黏土層到石灰巖層的變化,黏土層一般在淡水環境中形成,石灰巖層一般在咸水環境中形成,說明湖水減少變咸;再到風砂層,而風成砂巖形成時氣候較干旱,說明湖水變干,由湖相沉積變成風砂相沉積。由圖可知,甲地石灰巖層頂部海拔高于乙地,表明露出湖面時甲地海拔高于乙地,且甲地石灰巖層厚度小于乙地,表明甲地先于乙地停止咸水沉積。綜合上面分析可推知古河干涸過程中甲處比乙處先露出海面。答案:自下往上,由黏土層到石灰巖層的變化,說明湖水減少(變咸);再到風砂層,說明湖水變干(由湖相沉積變成風砂相沉積)。甲地石灰巖層頂部海拔高于乙地,表明露出湖面時甲地海拔高于乙地。(或甲地石灰巖層厚度小于乙地,表明甲地先于乙地停止沉積。)(2)由于P處海拔較高,古湖曾無排泄口,后來古湖沖破P處排泄入海,請從內外力角度,分別分析對古湖南流入海的原因。(6分) 答案:P處下游水位低于上游水位,受內力作用影響,P處以上河段地殼上升,以下河段地殼下降,地勢落差變大,流水下切、侵蝕作用增強,P處河段變深,使得古湖外泄入海。解析:P處下游水位低于上游水位,由于受內力作用的構造活動,如地殼運動,導致P處以上河段地殼上升,P處以下河段地殼下降,地勢落差變大,流水侵蝕,下切加劇,使P處河段變深,使得古湖外泄出海。(3)研究表明P處北側附近沒有海洋入侵的痕跡,現作為野外科考隊,欲尋找證據證明,請從兩個方面分別論證說明。(6分) 答案:化石:在P處北側附近尋找海洋生物化石,均為陸地生物化石(沒有海洋生物化石、遺跡或遺骸)。古海岸線:在P處南側(北側)尋找古海岸線(或替代海岸線的事物,如貝殼堤等),南側海岸線海拔低于北側(或北側沒有海岸線)。沉積特征:在P處北側尋找海洋沉積剖面,沒有海相沉積(沉積巖層沒有海水作用的痕跡)。解析:從化石角度看:在P處北側附近可以尋找化石,均為陸地生物化石,尋找不到海洋生物化石;從古海岸線角度看:在P處附近尋找古海岸線,尋找能夠代表古海岸線的地理事物,如貝殼堤等,進一步對比P處南側海岸線海拔與北側湖相沉積層的海拔,南側海岸線海拔低于北側;從湖相沉積層角度看:在P處北側尋找沉積剖面,沒有海相沉積物,沉積巖層沒有海水作用的痕跡,就表明P處北側附近沒有海洋入侵。主干精講1.地質作用過程判讀 2.地質作用過程形成解題答題思路主線(1)判斷地貌類型大框架:侵蝕?堆積?物質運動遷移(明框架)(2)總結物質來源:內力?原有?(說源頭)(3)哪些要素之間發生相互作用?(結合材料看要素)(4)主要動力是誰?怎么“修飾”地表(誰帶動,怎么帶)(5)有運動說運動盡頭(帶到哪)(6)下結論:形成了什么地表形態(有頭有尾說好結論)培優演練[2023·福建寧德市質檢]閱讀圖文資料,完成要求。若爾蓋盆地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為青藏高原抬升過程中形成的一個斷陷盆地,屬高原寒溫帶濕潤季風氣候,濕地廣布。若爾蓋盆地地質歷史時期曾為湖泊,在新構造活動強烈的東昆侖大斷裂和距今3.7萬年前溫暖濕潤的氣候綜合影響下,古湖外泄與黃河干流貫通,形成了現代黃河水系格局。下圖示意若爾蓋盆地地理位置及水系分布。描述黃河與若爾蓋古湖貫通的形成過程。(6分)答案:強烈的構造運動形成斷裂帶;古黃河沿斷裂帶發育,不斷溯源侵蝕和下蝕,切開若爾蓋湖盆;若爾蓋古湖上游正處于溫暖濕潤時期,來水量增多,湖泊水位上升,湖水沿斷裂帶下泄。解析:黃河與若爾蓋古湖貫通的形成過程:地殼抬升運動,強烈的構造運動形成斷裂帶;古黃河河水沿斷裂帶發育,河流上游侵蝕作用強,流水不斷進行溯源侵蝕和下蝕,切開若爾蓋湖盆;若爾蓋古湖上游正處于溫暖濕潤時期,來水量增多,水量大,湖泊水位上升,湖水沿斷裂帶下泄,使得黃河與若爾蓋古湖貫通。主題12 地質災害典題導悟[2023·福建卷,15~16]溝口的沖出量與溝內殘留物有關,2013、2019、2020年分別發生三次泥石流,其降水依次下降,泥石流量分別為11.50、11.91、11.02平方米。據此回答1~2題。1.2013年沖出量較少是由于泥石流爆發前( )A.雨水沖刷作用較強 B.河道彎曲程度減弱C.溝口內空間較大 D.土壤含水量較低答案:C 解析: 2013年為第一次泥石流,泥石流爆發前,溝口內空間較大,可容納的殘留物較多,因而沖出量較少,C正確;雨水沖刷作用強,徑流的搬運能力也強,沖出量大,A錯誤;河道彎曲程度弱,洪水排泄暢通,流水搬運能力強,挾帶的泥沙多,沖出量大,B錯誤;土壤含水量低,不易形成泥石流,D錯誤。故選C。2.PQ切面堆積物為( )答案:A解析:由圖可知,溝口河流受地轉偏向力影響,溝口西岸為侵蝕岸,東岸為沉積岸,泥石流形成的沉積物在溝口的東西并不是對稱分布的,C錯誤;泥石流形成的沖積物在溝口的東側沉積多,故最高點偏東,B錯誤;由于溝口的西側受地轉偏向力影響,以侵蝕為主,沉積物的層面較平直,東側以沉積為主,沉積面凹凸不平,A正確,D錯誤。故選A。主干精講1.滑坡、崩塌與泥石流的關系(1)概念①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巖體由于某種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②崩塌:是指較陡的斜坡上的巖土體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的地質現象。③泥石流:是山區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種挾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2)三者關系滑坡、崩塌與泥石流的關系十分密切,易發生滑坡、崩塌的區域也易發生泥石流,只不過泥石流的爆發多了一項必不可少的水源條件。再者,崩塌和滑坡的物質經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體物質來源?;?、崩塌還常常在運動過程中直接轉化為泥石流,或者滑坡、崩塌發生一段時間后,其堆積物在一定的水源條件下生成泥石流。即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災害,泥石流與滑坡、崩塌有著許多相同的觸發因素。2.泥石流的形成條件(1)固體碎屑物來源豐富①地形地質:風化碎屑物、斷層破碎物、坡體堆積物、崩塌物、冰磧物、滑坡松散物、古老泥石流的堆積物等。②人類活動:濫伐山林造成水土流失、堆放的尾礦、工程渣土等。(2)突發性巨大水流①暴雨:泥石流爆發的主要動力。②快速融水:增溫迅速,冰川融水或積雪融水短時期增加,是高海拔地區泥石流的主要動力。③堤壩潰決:堰塞湖或水庫潰決,水量集中挾帶著松散的堰塞體很容易形成泥石流。(3)坡度較大的溝谷溝谷上、中、下游地區的形態分別影響了泥石流的貯集、運動和停淤,如下表所示:溝谷部位 形態特點 對泥石流的影響溝谷上游 山高坡陡,三面環山、一面出口的地形,容易崩塌 是泥石流的貯集區:水和固體碎屑物質匯集處,為泥石流提供物質基礎溝谷中游 狹窄、陡深、順直的峽谷 泥石流的運動區:有利于泥石流快速通過溝谷下游 開闊平坦的山前平原或較寬闊的河谷 泥石流的停淤區:有利于泥石流物質堆積3.滑坡的形成條件(1)不穩定的山坡形態:如較陡的坡面。(2)巖土軟弱面:如巖體中的裂隙和松軟夾層。(3)觸發因素:如地下水、地表水、降水對巖土軟弱面的潤滑作用,以及地震、河流侵蝕、人工活動等對坡體穩定性的破壞。培優演練[2023·濟南市一模]八字門滑坡(下圖)是三峽庫區重點監測滑坡之一,由于每年受強降雨或持續性降雨影響,目前該滑坡仍處于位移變形狀態。據此完成1~3題。1.八字門滑坡體滑動方向是( )A.由東北向西南 B.由西北向東南C.由西南向東北 D.由東南向西北答案:B 解析:據圖可知,滑坡體運動的方向一般是由高處向低處,結合等高線和圖中指向標可知,該滑坡的滑動方向是由西北向東南,B正確,A、C、D錯誤。故選B。2.目前八字門滑坡發生位移變形的主要海拔范圍在( )A.145 m以下 B.145 m~156 mC.156 m~175 m D.175 m以上答案:D 解析:據圖分析可知,175 m以上的區域等高線由高值凸向低值,說明該處為谷地,受到降水形成的地表徑流影響,滑坡物質不斷被流水所侵蝕,導致滑坡體物質發生位移變形,D正確,A、B、C錯誤。故選D。3.推測八字門滑坡積累位移變化特征大致為( )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該滑坡受到降水影響較大,由此可知,第一年的5~9月為雨季,降水較為集中,滑坡體移動范圍應該較大;而后9月~第二年的6月,長江流域降水較少,滑坡體移動較為緩慢;第二年6~8月為雨季,在降水的影響下,滑坡體開始較快移動;11月~第三年5月,此時降水較少,滑坡體移動較為緩慢;最后第三年5月后雨季再次到來,滑坡體又開始較快移動。由此可知,C選項能夠反映該滑坡積累位移變化特征;A、B選項無法反映冬夏季節降水變化對滑坡體的影響,A、B錯誤;D選項與冬夏季節該地區降水變化特征不符,D錯誤。故選C。4.[2022·海南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圖1為意大利那波利和美國蒙特雷的地理位置圖。圖2為意大利那波利和美國蒙特雷的氣候資料圖。兩地所在區域均位于泥石流災害高風險區,據圖分析其自然原因。(6分) 答案:那波利和蒙特雷所在區域地處板塊交界附近,有地勢起伏較大的溝谷地形;有大量松散的堆積物;山地降水集中,多暴雨且強度大。解析:設問要求從自然原因分析泥石流災害。一般從板塊位置、地形、降水、泥沙、石塊物質來源等方面回答。大單元四 地表形態的塑造大概念認知體系體系重構問題導思一、巖石圈的物質循環1.主要巖石類型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侵入巖,E________。2.主要地質作用①________,②________作用,③________作用,④________。3.繪圖在下圖實線上標注箭頭,表示巖石圈物質循環。二、內力作用與地貌1.讀圖,在圖中填出甲、乙兩處地質構造名稱,并據圖分析甲、乙兩處構造地貌的成因。2.斷裂和斷層有什么區別?三、外力作用與地貌1.外力作用2.喀斯特地貌3.河流階地大單元主題突破主題1 內力作用與地貌 典題導悟[2023·浙江1月卷,13~14]下圖為某地地質圖。據此完成1~2題。1.圖中巖漿巖( )①沿斷層F侵入 ②切穿背斜軸部③切穿向斜軸部 ④早于寒武紀形成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2.該地區經歷的地質過程是( )A.褶皺隆升—固結成巖—斷層錯位B.固結成巖—斷層錯位—褶皺隆升C.固結成巖—褶皺隆升—斷層錯位D.褶皺隆升—斷層錯位—固結成巖主干精講1.內力作用與地貌的關系2.板塊運動與地貌板塊相對移動方向 對地球表面的影響 舉例 邊界類型板塊張裂 形成裂谷或海洋 東非大裂谷、 紅海、大西洋 生長邊界板塊 擠壓 碰撞 大陸板塊與 大陸板塊 形成巨大的褶皺山脈 喜馬拉雅山脈、阿爾卑斯山脈 消亡邊界大陸板塊與 大洋板塊 大洋板塊因密度大、位置低,俯沖到大陸板塊之下形成海溝;大陸板塊受擠上拱,隆起成島弧和海岸山脈 太平洋西部島弧、海溝;安第斯山脈3.地質構造類試題的解題思路4.巖層新老關系判讀培優演練[2023·浙江6月卷,3~4]如圖為廣東某丹霞地貌景觀圖,該地貌主要發育于白堊紀的紅色地層。該地質時期,當地主要受信風、副高控制。據此完成1~2題。1.該地貌景觀的物質組成是( )A.砂礫巖 B.石灰巖C.石英巖 D.花崗巖2.該紅色地層形成時期的氣候特征為( )A.冷濕 B.暖濕 C.冷干 D.暖干3.[2022·上海卷]圖中甲為印度洋板塊(箭頭表示板塊運動方向),甲與亞歐板塊碰撞形成的喜馬拉雅山脈位于( )A.甲、乙板塊間 B.甲、丙板塊間C.甲、丁板塊間 D.甲、戊板塊間[2023·青島模擬]柴達木盆地東緣構造運動活躍。早期,隨著板塊擠壓,現今烏蘭盆地地區由北向南流動的辮狀河道沉積開始廣泛發育,水系向東流入現今共和盆地的低洼地帶。之后因鄂拉山的隆升,水系逐漸分離。中新世晚期,牦牛山劇烈隆起,山南的查查盆地構造形成。下圖示意柴達木盆地東緣地質構造。據此完成4~5題。4.圖示區域下列地理景觀中最早形成的是( )A.宗務隆山 B.茶卡鹽湖C.牦牛大斷裂 D.烏蘭盆地5.對柯柯鹽湖的形成起到關鍵作用的是( )A.牦牛大斷裂活動 B.牦牛山隆升C.宗務隆山的隆起 D.鄂拉山隆升主題2 河流水系的演變典題導悟[2023·全國甲卷,6]下圖顯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別與入湖河流構成獨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發現,①②③南側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積,研究表明該地曾發生過水系重組。據此完成第1題。 1.推測①②③的湖泊類型、湖水主要輸出方式分別為( )A.淡水湖、下滲 B.淡水湖、蒸發C.咸水湖、下滲 D.咸水湖、蒸發2.[2023·湖南卷,19(2)]閱讀圖文材料,完成問題。甲河與乙河發源于某山地兩側(如圖)。某科研小組調研發現,甲河流經地區的巖石節理發育、壓實和成巖作用相對較弱。科研小組預測兩條河流會發生襲奪。請判斷襲奪關系,并說明理由。(6分)主干精講1.河流侵蝕河流=河水+河道,河流侵蝕作用,體現了河水對地表的塑造。這個過程中,河水是作用力,河道是作用對象。分析時,先找到與河水、河道的相關變量,如流速、水量、巖性等,然后再把每一個變量與結果之間的關系整理出來,這樣分析的思路就非常清晰了。2.河流水系的演變3.河流襲奪河流襲奪是指分水嶺一側的河流奪取了分水嶺另一側河流上游段的現象。從成因上有兩種主要類型:類型 形成過程主動式襲奪 主要由外力作用(溯源侵蝕)造成。不對稱的分水嶺兩坡分別發育有河流,低位河溯源侵蝕一般較強,一旦切穿分水嶺,就可能奪取另一坡河流上游段的河水,完成了河流的襲奪被動式襲奪 由內力作用(局部構造隆起)造成。通常是河流流經谷地的某一段,由于構造隆起,當河流下切侵蝕量小于抬升量時,河流被迫改道或倒流,注入另一河流中去培優演練河流襲奪指分水嶺一側的河流奪取了另一側河流上游段的現象。下圖示意某流域河流襲奪模式及地層剖面。據此完成1~3題。1.圖示河流變遷模式中( )A.縱向河襲奪橫向河B.縱向河流向與谷地走向垂直C.橫向河襲奪縱向河D.橫向河流向與山地走向一致2.有利于圖中河流襲奪的地質過程是( )A.背斜山隆升 B.向斜谷凹陷C.背斜山凹陷 D.向斜谷隆升3.河流襲奪發生后( )A.縱向河河道變長 B.橫向河成為斷頭河C.縱向河水量增大 D.橫向河流域擴大4.[2022·山東卷]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古雅斯河發源于澳大利亞大分水嶺西側,構造運動導致其水系發生了演變(如圖)。(1)指出與古河道形成有關的主要內、外力作用。(3分)(2)說明圖中水系的演化過程。(8分)主題3 沖淤平衡典題導悟[2022·廣東卷]河床縱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點的連線剖面。青藏高原東南部的帕隆藏布江某段河床縱剖面呈階梯狀形態;近幾十年來,在該河段有湖泊發育。如圖示意該段河床縱剖面形態。據此完成1~2題。1.第Ⅰ段河床縱剖面階梯狀形態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 A.地質構造差異抬升 B.河流的階段性下切C.原始河床地形差異 D.滑坡、泥石流作用2.在第Ⅱ段河床,縱剖面①→②→③的發育過程反映該段河床( )A.淤積大于侵蝕 B.侵蝕大于淤積C.侵蝕—淤積平衡 D.持續不斷侵蝕主干精講1.原理在任一時段內,某河段泥沙的淤積量與沖刷量的差額等于該時段泥沙的沖淤變化量,即沖淤變化量=淤積量-沖刷量,根據沖淤變化量可以研判該河段的沖淤狀態及河流地貌的變化。(1)(2)與河流地貌的關系河段 沖淤關系 流水作用 地貌上游 淤積量< 沖刷量 沖刷、侵 蝕為主 河床加深,形成峽谷等侵蝕地貌;側蝕加強,河床加寬;溯源侵蝕加強,河流加長中游 淤積量= 沖刷量 側蝕、搬 運為主 河道擺動、游蕩,形成廣闊的沖積平原下游 淤積量> 沖刷量 淤積為主 河床抬高、變淺、改道;河口形成三角洲、沙洲、沙壩等堆積地貌2.影響沖淤的因素其他因素如降水量、植被覆蓋率、工程建設等多通過影響上述因素進而影響沖淤關系。3.沖淤關系的時間變化同一河段可能在洪水期與枯水期之間存在沖淤交替。時間段 沖淤關系 流水作用 地貌 示意圖洪水期 淤積量< 沖刷量 沖刷、下 蝕為主 河床加 深、展寬枯水期 淤積量> 沖刷量 淤積為主 河床抬高培優演練[2023·遼寧校聯考一模]江心洲,江河中的沙洲島,由河漫灘相和河床相沉積形成的。江心灘不斷增大淤高而成。“湖島”是指擁有與河道隔離的獨立水體的江心洲。圖1示意亞馬孫河支流內格羅河某典型“湖島”的發育過程,圖2示意“湖島”剖面形態,“湖島”上覆蓋著季節性被洪水淹沒的洪泛森林。據此完成1~2題。 1.與一般的江心洲相比,“湖島”的形成反映出當地( )A.降水量少 B.適宜森林生長C.沙源不足 D.河流常年泛濫2.形成“湖島”的河段( )A.落差大 B.水流縮窄C.基巖裸露 D.流速較慢[2023·廣州市一模]新橋水道是長江口崇明島南側河道中的深水溝槽,其沖淤變化受入海徑流、漲潮流等因素影響。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水以及2003年長江三峽大壩蓄水發電都對新橋水道產生了重要影響。下圖反映1984~2020年新橋水道年平均沖淤變化。據此完成3~5題。3.1984~1992年,新橋水道( )A.沖淤平衡 B.淤積為主C.先沖后淤 D.沖刷為主4.1998年,引起新橋水道沖淤量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漲潮流動力增強,沖刷增強B.長江輸沙量減小,淤積減少C.長江徑流量增多,沖刷增強D.水利工程建成后,淤積增多5.2003~2020年期間,新橋水道整體( )①變淺?、谧儗挕、巯蚝R苿印、芟蛏嫌我苿?br/>A.①④ B.②③C.②④ D.①③主題4 河流階地典題導悟[全國Ⅰ卷]下圖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單側斷面。該河段兩岸依次分布著海拔不同的四個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積著河流沉積礫石。礫石的平均礫徑T3>T0>T2>T1。洪水期河水僅能淹沒T0。據此完成1~3題。1.面積仍在擴大的平坦面是( )A.T0 B.T1C.T2 D.T32.該斷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時期為( )A.T3形成時期 B.T2形成時期C.T1形成時期 D.T0形成時期3.推測該河段所在區域的地殼經歷了( )A.持續下降 B.持續抬升C.間歇性下降 D.間歇性抬升主干精講1.概念:河流階地是指在地質作用下,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灘或河床)上升超出一般洪水水位,呈階梯狀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河流階地的形成過程如下:①多級階地中,位置越高的形成時間越早,反之越晚。②在多級階地的形成過程中,地殼作間歇性上升運動。③階地面上沉積物粒徑越大,說明河漫灘形成時河流流速越快,反之越慢。2.研究河流階地的意義(1)階地位于河流附近,水源充足。(2)階地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發展農業。(3)階地地勢平坦,建筑施工難度低。(4)階地往往與河流堆積作用有關,河流從上游挾帶的泥沙,含有多種重金屬砂礦,如金、錫在階地堆積富集形成礦床。(5)通過對河床兩岸階地巖層的研究,可以推測該地的地質運動,如褶皺、斷層等。培優演練[2023·湖南湘潭市高三期末]地質時期,新疆喀什河中游發育了4級階地(如圖T1、T2、T3和T4),呈兩側不對稱分布。2015年在河谷T3階地上發現的古人類聚落遺址中含有大量羊距骨、馬肋骨等。下圖為喀什河谷斷面與不同時期形成的階地分布。據此回答1~2題。1.推測T3時期,古人類選擇該遺址生存主要是由于( )A.沿河而居,便于捕魚B.水草豐茂,宜于放牧C.土壤肥沃,利于農耕D.地勢較高,氣候涼爽2.喀什河谷兩側階地的不對稱發育,反映本區經歷了( )A.大規模的巖漿活動 B.基巖差異性風化C.人類翻耕表層土地 D.地殼差異性升降主題5 沖積扇典題導悟[2023·海南卷,1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雅魯藏布江流域河谷深切,相對高差約6 000米,有些山谷出口形成了較大規模的沖(洪)積扇。當地居民因地制宜,依山而居,開墾農田、飼養牲畜(如圖)。利用所學地理知識,分析居民在該地定居生活的原因。(10分)主干精講1.沖積扇形成過程與特征2.沖積扇應用(1)地下水的開發沖積扇頂部地下水位較高,埋藏較深。越往扇緣,地下水位越低,埋藏越淺,直到在扇緣外圍涌出形成泉。如建設“坎兒井”進行自流引水。(2)交通建設遵循山區交通線走向與等高線大致平行的原則,因沖積扇上的等高線大致呈以扇頂為圓心的同心圓狀,故途經沖積扇的交通線,大致是與扇緣平行的圓弧狀。(3)農業生產沖積扇雖然面積不大,但從扇頂到扇緣的水、土差異明顯,發展農業的條件差異性較大,可以按照立體農業開發模式充分利用沖積扇。地形部位 農業生產山地 扇頂之上的山區,地形崎嶇,坡度大,土壤發育程度低,不宜開墾,原生林較多,可以栽種用材林、生態林扇頂 沉積物顆粒粗大,多礫石粗砂,土壤發育程度極低;缺少水分,難以發展農業,多任由耐旱灌木叢、野草生長扇中 地下水較深,比較干燥,農作物難以成活,多發展根系發達的林果業扇緣 地勢低,土質細,是聚落、工礦業主要的用地。地下水埋藏較淺,可以發展種植業(4)聚落選址沖積扇地區由于土壤條件和水源條件比周邊山區好,所以發展農業的區位相對優越,成為山區人口分布和聚落布局的理想區域。一些古村落、城鎮就分布在沖積扇上。培優演練[2023·重慶模擬]發育于大青山的河流由北向南跨過大青山山前斷裂帶流入呼包盆地,之后形成沖(洪)積扇。全新世以來,大青山山前發育了三期沖(洪)積扇,分別對應全新世早期、全新世中期和全新世晚期。沖(洪)積扇的形成、演化受構造活動、氣候作用等的影響,但構造活動對沖(洪)積扇形成、演化的影響更大。據此完成1~2題。1.與Ⅰ、Ⅱ期相比,Ⅲ期沖(洪)積扇( )A.面積仍將擴大 B.規模最大C.沉積年代最早 D.連接成沖積扇群2.全新世以來,大青山山前三期沖(洪)積扇規模依次減小,其主要原因是( )A.山地降水減少B.大青山抬升幅度減小C.全球氣候變暖D.上游植被覆蓋率提高3.[2023·浙江6月卷,28(1)(3)(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6分)材料一 綠洲是干旱氣候區的特有景觀,經過人類活動長期影響,部分天然綠洲和荒漠演變為人工綠洲。人工綠洲主要由農田、人工水域、村鎮和綠洲城市等組成。天山北麓洪積、沖積作用形成山前傾斜平原,其上堆積的巨厚第四紀沉積物為地下水的儲存、運移提供了良好的空間,是新疆人工綠洲分布較集中的區域。材料二 圖1為天山北麓部分地區略圖,圖2為洪積—沖積扇示意圖,圖3為天山北麓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某剖面示意圖。(1)制約天然綠洲分布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說出山前傾斜平原上天然綠洲的分布特點。(4分)(3)簡析山前傾斜平原上、中、下部分別開墾農用地的適宜性。(6分)(4)分析影響人工綠洲擴展速度和方向的人類活動。(6分)主題6 辮狀水系典題導悟[全國Ⅰ卷]黃河小北干流是指黃河禹門口至潼關河段,全長132.5千米。該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匯入;河道擺動頻繁,沖淤變化劇烈,為典型的堆積性游蕩河道。下圖為“黃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1.黃河小北干流為堆積性游蕩河道,是因為該河段河流( )A.流量大、含沙量季節變化小B.流量大、含沙量季節變化大C.含沙量大、流量季節變化小D.含沙量大、流量季節變化大2.黃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擺動范圍較小的主要影響因素有( )①河水流量 ②支流匯入③沿岸地貌 ④兩岸巖性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主干精講1.河道特點河槽斷面寬淺,江心多沙洲,水流散亂,沙洲迅速移動和變形,主流位置遷徙不定的河道稱游蕩性河道,這種河道平面上水流散亂、形似發辮,稱為“辮狀水系”,特點是多分支、寬深比大、彎曲度小、散亂無章、變化迅速。2.形成形成 條件 ①河道相對平直、地形平坦開闊;②河床較淺,水位低;③上游來水含沙量大;④流量不穩定,暴漲暴落,如旱澇頻發,河流改道頻繁過程 洪水期 在流水侵蝕、搬運作用下,洪水從上游帶來大量的泥沙,并沿許多深泓線堆積,形成水下淺灘枯水期 許多淺灘出露水面,成為沙島,沙島與沙島之間是多股的河道,它們時分時合,交織如辮下個洪 水期 有些沙島不被淹沒繼續露出水面,有些被淹沒的沙島則可能被流水斜切而過,沙島上形成新的河道3.對人類的影響不利 影響 ①防洪:游蕩型河道常處于淤積堆高狀態,洪水上漲時易使大堤潰決,泛濫成災。②航運:枯水期時航道易淤積,水淺不利航行有利 影響 辮狀水系是一道壯麗的景觀,可作為旅游資源發展旅游業培優演練[2023·山東臨沂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明代以來,珠江口兩岸地區的人們因地制宜,開發了促淤造田的農業生產模式:先修筑堤壩,后種植耐鹽的咸小草,經過多年淤成沙田,用以種植水稻。清朝時期,珠江口只有虎門、蕉門、橫門、磨刀門、虎跳門和崖門“六門入海”,1900年前后洪奇門形成,1959年堵海工程完成后出現雞啼門,至此“三江匯集、八門入?!钡母窬中纬?。下圖示意珠江口八大門地理位置及其周邊環境。(1)從氣候角度分析珠江三角洲河道分汊多的原因。(4分)(2)有專家反對在珠三角城市建設過程中沿用傳統的淤地方式,請說明理由。(4分)(3)滄海桑田的變化會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簡述要保證珠江流域“八門入海”格局不變需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主題7 喀斯特地貌典題導悟[2023·新課標卷,7~8]蓮花盆是一種獨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觀。它是在溶洞的薄層水中由水底向上發育的盆狀或圓盤狀沉積體(如圖)。廣西某溶洞數百米長的洞穴中,分布著百余座大小不一的蓮花盆,最大的蓮花盆直徑達9米。據此完成1~2題。1.形成蓮花盆需要( )①水自洞頂不斷滴落?、谒囟幢诰徛凉B出③不斷流動的薄層水?、芟鄬o止的薄層水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2.曾經流過該段溶洞的地下河為發育大規模蓮花盆群提供的關鍵條件是( )A.曲折的河道 B.平坦的河床C.充足的水汽 D.豐富的泥沙主干精講1.喀斯特地貌類型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峰林、峰叢、溶蝕洼地等;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等。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條件巖石條件 地表附近有節理發育的致密石灰巖氣候條件 溫暖濕潤地下水條件 地下水循環通暢培優演練[2023·山東煙臺三模]邊石壩是在水池內水沿著固定邊界(例如洞壁)進行碳酸鈣沉積,形成的邊石壩的生長發育程度可反映洞內古環境水文遷移狀況。下圖為貴州丹寨金瓜洞某一邊石壩形成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1.最可能與圖中邊石壩伴生的地貌是( )A.殘丘 B.石林C.石鐘乳 D.角峰2.關于圖中邊石壩的形成條件錯誤的是( )A.池水的水位基本穩定B.空氣中高二氧化碳含量促進其形成C.池水的補給以滴水為主D.池水排泄主要是靠徑流外泄[2023·廣東珠海高三期末]施秉喀斯特地貌區位于貴州省東部的施秉縣北部,該區域內沒有大型的溶洞,地下喀斯特地貌也不發育,僅在陡崖上分布有一些巖層和直徑小于1 m的溶蝕小洞。該區域植被繁茂,物種豐富,森林覆蓋率達94%。下圖為施秉喀斯特地貌發育演化示意圖。讀圖,完成3~4題。3.推測該地區地貌的形成過程是( )A.①③④② B.②④①③C.③①②④ D.②①④③4.導致該地區地下喀斯特地貌不發育的主要原因是( )A.水熱條件好 B.表層土壤淺薄C.巖層可溶性弱 D.植被稀疏主題8 風蝕地貌典題導悟[2023·浙江1月卷,3~4]新疆東部某雅丹地貌區,環境惡劣,被視為“畏途”。某同學隨科考人員在該地研學旅行時,拍攝了布滿“小蘑菇”的殘丘巖壁照片(如圖所示)。據此完成1~2題。1.巖壁上“小蘑菇”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為( )A.沉積、搬運 B.搬運、風化C.風化、侵蝕 D.侵蝕、沉積2.該雅丹地貌區被視為“畏途”的主要原因有( )①空氣稀薄 ②風沙強勁③氣候極度干旱 ④滑坡分布廣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主干精講1.影響風蝕強弱的因素2.雅丹地貌的形成3.根據雅丹地貌的壟脊走向判斷風向壟脊的走向與盛行風向一致,迎風坡一側受風力侵蝕明顯,坡度較陡。如下圖。培優演練[2023·全國甲卷,3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風蝕粗化是風蝕導致地表松散層細顆粒物流失,粗顆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現象。其過程如圖1所示,某科研小組通過比較地表松散層表層和淺層的粗、細顆粒物含量,構建了風蝕粗化指數。該指數數值越大,說明表層比淺層粗顆粒物含量越高。圖2顯示青藏高原南部(針對風蝕)采樣點粗化指數的分布。(1)說明風蝕粗化過程中地表松散層風蝕強度的變化。(6分)(2)指出圖2所示區域風蝕粗化指數的空間分布特征,并解釋其原因。(8分)(3)分析耕作對風蝕和風蝕粗化指數的影響。(6分)(4)提出圖2所示區域因地制宜的風蝕防治措施。(4分)主題9 沙丘典題導悟[2022·海南卷]在治理吐魯番風沙的過程中,中國科學院的科研人員克服各種困難,建設了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引種和收集荒漠區的植物,開展繁殖培育工作。除了小部分植物因氣候等原因引種失敗外,目前已成功引種栽培500多種植物。據此完成1~3題。1.春季露天苗圃栽培中面臨的最大困難是( )A.大風 B.嚴寒 C.干旱 D.雨雪2.引種栽培失敗的荒漠植物最有可能源于( )A.哈薩克斯坦 B.沙特阿拉伯C.阿根廷 D.蒙古3.建設吐魯番沙漠植物園的主要目的是( )①繁殖培育固沙植物,促進荒漠化防治②繁殖培育觀賞植物,發展沙漠旅游業③繁殖培育藥用植物,發展沙漠產業④提取抗病耐寒基因,豐富青藏地區作物品種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主干精講1.沙丘的形成(1)沙源豐富(2)動力搬運(3)沙粒堆積2.流動沙丘的危害(1)沙埋:埋壓農田、村莊、工礦、鐵路、公路、水源。(2)風蝕:土壤肥力下降;大風襲擊(毀壞房屋、刮倒作物、摧毀電線桿等)。(3)污染大氣:沙石、浮塵彌漫,空氣渾濁,危害人體健康。(4)影響生產、生活:影響交通出行與安全、室外作業等。3.沙丘的治理培優演練[2023·山東省淄博市一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的普若崗日冰原(圖甲)海拔多在5 500米以上,隨著冰川退縮,普若崗日冰原邊緣發育了新月形沙丘群,沙丘表面水分條件較好。冬季時沙丘個體規模增長快,但是移動速度慢。圖乙示意該地區新月形沙丘的發展及結構。甲乙(1)在圖甲方框中用→畫出當地的盛行風向,并指出該區域沙丘沙源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4分)(2)分析冬季時該區域沙丘個體規模增長快、移動速度慢的原因。(6分)(3)依據圖乙信息,推測該區域沙丘發育過程中氣候的變化特點并指出判斷依據。(4分)主題10 海岸線典題導悟[2023·湖南卷,20(2)]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鋯是一種戰略性稀有重金屬。莫桑比克鋯砂礦資源豐富,其成礦物質主要來源于前寒武紀火成巖。含鋯重砂礦物多在海岸帶低潮線附近富集,1~3月在高潮線以上也有大量沉積。下圖示意采礦區及所在區域。含鋯重砂礦物1~3月在高潮線以上有大量沉積,請作出合理解釋。(6分)主干精講海岸線是指海洋與陸地的界線,形態不一,有的平直,有的曲折,并且在不斷變化中。1.海岸線形態海岸線有的平直(如非洲大陸),有的彎曲、破碎(如歐洲)。其形成因素及影響如下:2.海進與海退海進(海侵) 海退海陸 變遷 陸→濱海→淺海→深海 深海→淺?!鸀I?!?br/>主要 原因 ①構造運動:陸地下沉(海平面上升); ②氣候變化:氣候變暖導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③海浪侵蝕:入海河流挾帶的泥沙減少、河口泥沙淤積減弱或者失去泥沙來源,海岸會被海浪侵蝕而后退 ①陸地上升(海平面下降); ②冰期時,陸上冰川不能回歸海洋,海平面下降; ③入海河流挾帶大量泥沙物質,在河口因地勢平坦、海水頂托等作用,流速降低,大量泥沙淤積,海岸線向海洋方向延伸沉 積 物 ①海進期間的海水由淺變深; ②陸相沉積(如砂礫巖)逐漸演變成海陸交互相沉積和海相沉積(如石灰巖); ③沉積物下粗上細(一般下部為砂礫巖,上部為石灰巖) ①海退期間的海水由深變淺; ②海相沉積逐漸演變為海陸交互相沉積和陸相沉積; ③地層沉積物下細上粗(一般下部為石灰巖,上部為碎屑巖)3.海岸線變化的原因其他因素一般通過影響上述因素而發生作用。4.海岸線地貌描述思路(1)海岸線前進:海岸線向海洋前進,陸地面積增大,海平面下降。(2)海岸線后退:海岸線向陸地后退,陸地面積縮小,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3)入海泥沙變化與泥沙堆積、海水侵蝕的關系:①入海泥沙多,流水堆積作用強,海水侵蝕弱;海底變淺。②入海泥沙少,海水侵蝕強,流水堆積作用弱;海底變深。培優演練[2022·全國乙卷,37(1)(3)(4)]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影響海岸線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區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積、地殼運動、人類活動等導致的陸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蓋消融形成的消融區內,冰蓋重力導致的巖層形變緩慢恢復,持續影響著該范圍的海岸線位置。距今約1.8萬年,北美冰蓋開始消融,形成廣大消融區。下圖顯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巖海岸區)、乙(位于墨西哥灣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兩站監測的海平面的相對變化。海平面的相對變化是陸面和海平面共同變化的結果。(1)分別指出冰蓋消融導致的海平面、消融區陸面的垂直變化,并說明兩者共同導致的海岸線水平變化方向。(6分)(3)說明導致乙站所在區域海岸線變化的主要人為影響方式。(6分)(4)分析甲站區域與乙站區域海岸線水平變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異。(6分)主題11 地質作用過程分析典題導悟[2023·福建卷,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古生物化石、環境沉積對于研究地質變遷歷史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沉積物中常含有古生物化石。距今約135萬年前澳大利亞墨累—達令盆地內形成巨大古湖,古湖經由P處入海。后因氣候變化,古湖萎縮,至現代形成墨累—達令河。該地氣候一直呈現干濕交替的狀況。甲、乙兩處分別有沉積層,其中黏土層一般在淡水環境中形成,石灰巖層一般在咸水環境中形成,風成砂巖形成時氣候較干旱。(1)根據自然條件(巖層特點)分析,推測古河干旱化,和古河干涸過程中甲處比乙處先露出海面的依據。(8分)(2)由于P處海拔較高,古湖曾無排泄口,后來古湖沖破P處排泄入海,請從內外力角度,分別分析對古湖南流入海的原因。(6分)(3)研究表明P處北側附近沒有海洋入侵的痕跡,現作為野外科考隊,欲尋找證據證明,請從兩個方面分別論證說明。(6分)主干精講1.地質作用過程判讀2.地質作用過程形成解題答題思路主線(1)判斷地貌類型大框架:侵蝕?堆積?物質運動遷移(明框架)(2)總結物質來源:內力?原有?(說源頭)(3)哪些要素之間發生相互作用?(結合材料看要素)(4)主要動力是誰?怎么“修飾”地表(誰帶動,怎么帶)(5)有運動說運動盡頭(帶到哪)(6)下結論:形成了什么地表形態(有頭有尾說好結論)培優演練[2023·福建寧德市質檢]閱讀圖文資料,完成要求。若爾蓋盆地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為青藏高原抬升過程中形成的一個斷陷盆地,屬高原寒溫帶濕潤季風氣候,濕地廣布。若爾蓋盆地地質歷史時期曾為湖泊,在新構造活動強烈的東昆侖大斷裂和距今3.7萬年前溫暖濕潤的氣候綜合影響下,古湖外泄與黃河干流貫通,形成了現代黃河水系格局。下圖示意若爾蓋盆地地理位置及水系分布。描述黃河與若爾蓋古湖貫通的形成過程。(6分)主題12 地質災害典題導悟[2023·福建卷,15~16]溝口的沖出量與溝內殘留物有關,2013、2019、2020年分別發生三次泥石流,其降水依次下降,泥石流量分別為11.50、11.91、11.02平方米。據此回答1~2題。1.2013年沖出量較少是由于泥石流爆發前( )A.雨水沖刷作用較強 B.河道彎曲程度減弱C.溝口內空間較大 D.土壤含水量較低2.PQ切面堆積物為( )主干精講1.滑坡、崩塌與泥石流的關系(1)概念①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巖體由于某種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②崩塌:是指較陡的斜坡上的巖土體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的地質現象。③泥石流:是山區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種挾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2)三者關系滑坡、崩塌與泥石流的關系十分密切,易發生滑坡、崩塌的區域也易發生泥石流,只不過泥石流的爆發多了一項必不可少的水源條件。再者,崩塌和滑坡的物質經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體物質來源?;隆⒈浪€常常在運動過程中直接轉化為泥石流,或者滑坡、崩塌發生一段時間后,其堆積物在一定的水源條件下生成泥石流。即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災害,泥石流與滑坡、崩塌有著許多相同的觸發因素。2.泥石流的形成條件(1)固體碎屑物來源豐富①地形地質:風化碎屑物、斷層破碎物、坡體堆積物、崩塌物、冰磧物、滑坡松散物、古老泥石流的堆積物等。②人類活動:濫伐山林造成水土流失、堆放的尾礦、工程渣土等。(2)突發性巨大水流①暴雨:泥石流爆發的主要動力。②快速融水:增溫迅速,冰川融水或積雪融水短時期增加,是高海拔地區泥石流的主要動力。③堤壩潰決:堰塞湖或水庫潰決,水量集中挾帶著松散的堰塞體很容易形成泥石流。(3)坡度較大的溝谷溝谷上、中、下游地區的形態分別影響了泥石流的貯集、運動和停淤,如下表所示:溝谷 部位 形態特點 對泥石流的影響溝谷 上游 山高坡陡,三面環山、一面出口的地形,容易崩塌 是泥石流的貯集區:水和固體碎屑物質匯集處,為泥石流提供物質基礎溝谷 中游 狹窄、陡深、順直的峽谷 泥石流的運動區:有利于泥石流快速通過溝谷 下游 開闊平坦的山前平原或較寬闊的河谷 泥石流的停淤區:有利于泥石流物質堆積3.滑坡的形成條件(1)不穩定的山坡形態:如較陡的坡面。(2)巖土軟弱面:如巖體中的裂隙和松軟夾層。(3)觸發因素:如地下水、地表水、降水對巖土軟弱面的潤滑作用,以及地震、河流侵蝕、人工活動等對坡體穩定性的破壞。培優演練[2023·濟南市一模]八字門滑坡(下圖)是三峽庫區重點監測滑坡之一,由于每年受強降雨或持續性降雨影響,目前該滑坡仍處于位移變形狀態。據此完成1~3題。 1.八字門滑坡體滑動方向是( )A.由東北向西南 B.由西北向東南C.由西南向東北 D.由東南向西北2.目前八字門滑坡發生位移變形的主要海拔范圍在( )A.145 m以下 B.145 m~156 mC.156 m~175 m D.175 m以上3.推測八字門滑坡積累位移變化特征大致為( )4.[2022·海南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圖1為意大利那波利和美國蒙特雷的地理位置圖。圖2為意大利那波利和美國蒙特雷的氣候資料圖。兩地所在區域均位于泥石流災害高風險區,據圖分析其自然原因。(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4屆新教材高考地理二輪復習大單元四地表形態的塑造學案.docx 2024屆新教材高考地理二輪復習大單元四地表形態的塑造答案.doc 2024屆新教材高考地理二輪復習大單元四地表形態的塑造課件.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