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 題 1 《古詩三首 村晚》 統編版 五年級下冊 第一單元 第3課時學 校 授課班級 授課教師學習目標 1.會認“漪”1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村晚》。 3.理解古詩《村晚》的意思,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 重難點 理解詩句,想象畫面,體會詩中蘊含的樂趣。學情分析 高年級的古詩教學,要重視指導學生立足詩的內容,充分領悟詩人的情感,然而詩的語言是濃縮的精華,加之詩人的創作背景學生根本無法體驗,所以,不能單單逐句理解詩句的意思,而應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后感悟詩情。教學輔助 1.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學習任務一:導入新課、自讀詩歌1.朗讀詩歌村晚[宋]雷震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猜讀詩題3.“村晚”的意思就是鄉村的傍晚,所以這首詩描繪的是鄉村傍晚的景色。4.學習古詩的方法借助注釋;聯系古詩猜想意思;結合課文插圖理解、想象;想象畫面時加入動作、心情,體會作者的感受。5.運用這些方法自學古詩《村晚》能正確、流利地朗誦古詩。利用注釋、聯系生活實際和插圖理解詩意。學習任務二:自學詩歌、理解詩意1.初讀詩歌2.理解詩意自由讀一讀,對照注釋,說說每句詩是什么意思。3.品讀詩歌4.自學古詩5.理解詩意池塘周圍長滿了綠綠的青草,塘水漫上了堤岸,太陽落山了,這日落的景色倒映在冰涼的池水中。牧童橫坐在牛背上,隨意用短笛吹著不成調的樂曲。6.品析詩歌A.景:草、水、山、日人:歸、橫、吹牧童騎牛吹笛晚歸圖B.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再讀一讀這兩句詩,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景色?顏色+修辭手法(比喻、擬人)=生動形象C.你從“草滿池塘水滿陂”中的兩個“滿”字體會到了什么?答:池水高漲,青草茂盛D.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詩意:在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里,池水高漲。太陽正要落山,紅紅的火球好像被遠山銜在嘴里,倒映在清涼的水波中。7.想像畫面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池塘周圍長滿了綠綠的青草,藍藍的池水漫上堤岸。夕陽漸漸西沉,太陽在兩山間露出半個小腦袋,就像被青山含著的紅寶石。這日落的美景倒映在池塘微微蕩漾的冰涼水波中。8.品析詩歌你從“山銜落日浸寒漪”中的“銜”感受到了什么?擬人,山與落日挨得很近,欲落未落9.理解詩意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詩意:放牛回家的孩子橫坐在牛背上,拿著短笛隨意地吹奏。學習任務三:品析詩歌、想像畫面1.想像畫面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這時,一個小牧童橫坐在牛背上準備回家,他一邊欣賞著周圍的美景,一邊拿出短笛,放在嘴邊,隨意地吹奏著不成曲調的樂曲,他是多么的悠閑、快樂啊!2.品析詩歌悠閑自在 輕松愉悅鄉村的晚景多美啊!——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的生活多么悠閑自在呀!——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3.《村晚》一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綠草、碧水、遠山、落日等。將這些景物組合起來,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夕陽西下,青山和夕陽相互映襯,池塘水草豐美,水面泛起金色的光芒,牧童正橫坐在牛背上隨意地吹著手中的笛子。學習任務四:概括主題、拓展延伸1.概括主題《村晚》這首古詩描寫了鄉村傍晚時的美景,給人一種無限的遐想,特別是牧童騎在牛背上隨意吹著短笛的悠閑自在,讓人無比向往。2.比較異同三首古詩的內容有什么相同之處?又有什么不同之處?相同:這三首古詩都寫了兒童的生活,第一首寫了童孫學種瓜,第二首寫了稚子弄冰,第三首寫了牧童橫牛背、信口吹短笛。不同:兒童活動的環境各異,第一首是農忙時的村莊,第二首是寒冬時的村莊,第三首是夕陽西下的池塘邊。幻燈片343.拓展延伸小練筆:想一想自己上學或者放學路上的情景,仿照《村晚》寫一首體現自己生活情趣的小詩。4.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