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表內除法(一) 單元解讀一、鏈接課標理念:《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總體目標”中描述:“經歷數與代數的抽象、運算與建模等過程,掌握數與代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要求:《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內容” 的第一學段中提出:“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能運用數與及數的運算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并能對結果的實際意義做出解釋。”“能熟練地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和表內乘除法。”能力素養:《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評價建議”中提出:“20以內的加減法和表內乘除法口算計算速度要求8~10題/分。”單元目標(一)知識技能:1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平均分及除法運算的含義,能進行平均分。會讀、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2.使學生初步認識乘法、除法之間的關系,能夠比較熟練地用 2~6 的乘法口訣求商。3.使學生會用畫圖、語言敘述等方式表征理解問題和分析問題的過程,能運用加法、減法,乘法和除法解決簡單的的實際問題。(二)數學思想和方法:通過會用畫圖、語言敘述等方式表征理解問題和分析問題。(三)數學素養:借助畫圖、語言敘述等表征方式,能更準確、更具體的數學語言描述生活中的數學現象,進行數學交流。情感態度:結合教學使學生受到愛學習、愛勞動、愛護大自然的教育;同時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內容分析:(一)教學內容:平均分、除法的含義、用2-6口決求商和用所學的除法運算解決問題。(二)編排意圖:1.“除法的初步認識”分為兩個層次。(1)以生活中常見的“每份同樣多”的實例和活動情境,讓學生通過對比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教材通過讓學生參與平均分的活動,探索平均分的方法,認識平均分的兩種不同情況:等分和包含。同時通過讓學生操作、說一說,圈一圈等方式理解“平均分”,既重視平均分的過程,也注重對平均分結果的認識和表述。(2)在建立“平均分”概念的基礎上引出除法運算,說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教材結合具體事例和活動情境,在“平均分”的基礎上,通過觀察、動手操作、研討等學習活動,讓學生逐步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這樣編排可以讓學生充分參與“平均分”的活動,既為學生認識“除法”積累豐富的感性知識,又促進學生對除法產生“親切感”,使后面對除法的認識“水到渠成”。2.用 2~6 的乘法口訣求商的編排,教材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按被除數從小到大的順序分成被除數不超過 12 和被除數不超過 36 兩段。(1)被除數不超過 12,即所用的乘法口訣中積不超過 12。先教學被除數小的除法計算,便于學生充分利用學過的連加、連減、乘法的基礎和“平均分”物品的實敗經驗,探索求商的方法。教材中呈現了小猴分桃后的直觀圖,體現出除法與乘法的聯系,便于學生理解用乘法口訣求商的道理,也為進一步學習用 2~6 的乘法口訣求商奠定基礎。(2)被除數不超過 36,即所用的乘法口訣中積不超過 36。這部分教材,突出了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是用乘法口訣求積的逆思考,學生初學時往往感到困難。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教材第19頁例2呈現情境圖作為形象支撐,先出現乘法算式4×6=24,再出現兩個除法算式 24+4=口、24+6=口,促使學生領會乘法、除法的關系,為學生用“四六二十四”這句乘法口訣想商打開“通道”。教材中設計的看算式寫乘法口訣練習和有關聯的一乘兩除一組的計算練習,都是為了讓學生理解和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3.在解決問題部分:教材通過對比的方式使學生加深對除法含義的認識,學生可以通過面圖,語言敘述等不同的方式表征問題結構,重點是突出對數量關系的分析和把握,學生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根據運算的意義選擇算法,又可以使學生在實際應用中進一步領會除法運算的含義。通過解答后的回顧與反思,滲透用乘法檢驗除法的方法,并通過比較,讓學生體會用除法解答的兩種情況的問題其本質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進而加深學生對除法含義的理解。(三)本單元教學的重點:讓學生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用 2~6 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及解決問題。本單元教學的難點:除法的含義,用除法話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四、學情分析在生活中,小學生有分物品的經歷,但缺少平均分的實踐經驗。因此,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在頭腦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成為本節課的重點,亦是關鍵所在。五、教學策略1.教學要始終圍繞學生的活動展開,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主體這一理念,給學生創設良好的活動空間。教師要盡量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在動手分一分,圈一圈,說一說,填一填中感悟平均分的意義,同時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讓學生在匯報交流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2.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已有經驗。例如:本節內容例1中的分糖果:把6塊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多數學生受平時生活經驗的影響,往往都會把6塊糖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2塊。這樣的話,平均分的概念中心:“每份分得同樣多”就不能通過直觀對比而得到,學生很難建立平均分的直觀表象。因此,在教學時,可以采用小組活動方式來分糖果,并且提出“看哪個小組分的方法多?”這一帶比賽性質的活動要求,就會很容易得出三種不同的分配結果。從而使學生通過直觀對比,得出平均分的概念。3.注重平均分的過程和方法。在教學例2時,讓學生動手分橘子(用學具代替),一定要讓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物品的過程,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在頭腦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在實際操作時,學生可能受乘法口訣“三六十八”的影響,直接每盤放3個。這時教師可以追問:你為什么這樣分?讓學生講明分的道理。然后教師再問全體學生:如果在我們不明確每份分幾個的情況下,怎樣分才能保證做到平均分呢?引導學生找到可以一個一個地分;也可以先2個2個地分的平均分方法。通過充分參與平均分的過程,學生會意識到被分物體總數較小的時候,為確保做到平均分,可以一個一個地分;如果被分物體總數較大的時候,為確保做到平均分,也可以多個多個地分。這樣一來,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掌握平均分物品的方法。4.動手操作和語言表達要有機地結合。在教學時,教師不但要注重學生動手去分、去操作,還要重視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不要成為“啞巴數學”,光會做不會說。因此在每個操作環節,都要給學生表達的機會,要讓學生學會用數學語言表達平均分的過程、方法和結果。六、課時安排1.平均分 (2課時)2.除法的初步認識 (1課時)3.認識除法各部分名稱 (1課時)4.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 (1課時)5.解決問題 (1課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