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邏輯與思維 知識點總結-2024屆高考政治一輪復習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三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邏輯與思維 知識點總結-2024屆高考政治一輪復習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三

資源簡介

高中思想政治
選擇性必修 3:邏輯與思維
一切都無分別,真假混在一起,落在這樣境界的人實際不能說出也不會說出任何可以明了的事物。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
在一個共和國,由于公民所接受的是理性與說服力而不是暴力的引導,推理的藝術就是最重要的。
——【美】托馬斯·杰斐遜
目 錄
第一單元 樹立科學思維觀念 - 1 -
第一課 走進思維世界 - 1 -
第二課 把握邏輯要義 - 3 -
第三課 領會科學思維 - 6 -
第二單元 遵循邏輯思維規則 - 7 -
第四課 準確把握概念 - 7 -
第五課 正確運用判斷 - 10 -
第六課 掌握演繹推理方法 - 15 -
第七課 學會歸納與類比推理 - 19 -
第三單元 運用辯證思維方法 - 21 -
第八課 把握辯證分合 - 21 -
第九課 理解質量互變 - 22 -
第十課 推動認識發展 - 22 -
第四單元 提高創新思維能力 - 24 -
第十一課 創新思維要善于聯想 - 24 -
第十二課 創新思維要多路探索 - 25 -
第十三課 創新思維要力求超前 - 25 -
第一單元 樹立科學思維觀念
走進思維世界
思維的含義與特征
思維的含義
1.思維的含義
(1)廣義:=意識,既包括感性認識也包括理性認識。
感性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現象和外部聯系的反映,是認識的初級階段。
理性認識是對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的反映,是認識的高級階段。
無論是感性認識還是理性認識都有正確與錯誤之分。
(2)狹義:=理性認識。
2.科學的思維方式
(1)戰略思維:高瞻遠矚、統籌全局,善于把握事物發展總體趨勢和方向。
(2)歷史思維:以史為鑒、知古鑒今,善于運用歷史眼光認識發展規律、指導現實工作。
(3)辯證思維:承認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善于抓住關鍵、洞察事物發展規律。
(4)系統思維:抓住整體,抓住要害,不失原則地采取靈活有效的方法處置事務。
(5)創新思維:破除迷信、超越常規,善于因時制宜、知難而進、開拓創新。
(6)法治思維: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準繩,崇尚法治、尊重法律。
(7)底線思維:客觀地設定最低目標,立足最低點,爭取最大期望值。
(二)思維的特征
1.差異性(一千個人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2.共同性
(1)間接性(人類學家根據古生物化石和其他有關資料,可以推知人類進化的規律。)
(2)概括性(把棗樹、蘋果樹、梨樹等根據其根、莖、葉、果等共性統稱為果樹。)
(3)能動性(醫生通過病人的訴說和表現推測他可能患有什么疾病并制定治療方案。)
3.思維和實踐的關系:思維在實踐中產生,在實踐中發展,又反作用于實踐。正確的思維能夠幫助人們在實踐中實現預期的目的。
思維形態及其特征
思維的基本形態
1.思維形態的分類
(1)從思維的方向看:發散思維、聚合思維
(2)從思維對認識對象的思考角度看:綜合思維、分析思維
(3)從思維反映認識對象的方式看:辯證思維、形而上學思維
(4)根據思維運行的基本單元的不同:抽象思維、形象思維——思維的基本形態
【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
、
思維基本形態的特征
1.抽象思維
(1)含義:以概念、判斷和推理等反映認識對象,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2)特征:基本單元的概念性、運行方式的推導性、思維表達的嚴謹性。
2.形象思維
(1)含義:在感覺、知覺和表象的基礎上,運用聯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認識對象,觸及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2)特征:基本單元的形象性、運行方式的想象性、思維表達的情感性。
3.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關系
(1)都是根據思維運行的基本單元劃分的思維形態。
(2)二者都源于實踐。
(3)二者的區分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4)二者關系密切、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形象思維是抽象思維的基礎,抽象思維依賴于形象思維,形象思維有待于上升到抽象思維,抽象思維對形象思維有制約和指導作用。
4.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都屬于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
把握邏輯要義
“邏輯”的多種含義
“邏輯”的不同用法
1.=“規律”(要把握科學研究的邏輯)
2.=“邏輯規律與規則”(寫文章要合乎邏輯)
3.=認識問題的某種“思維方法”(強盜邏輯)
4.=“邏輯學”(邏輯很難學)
(二)狹義邏輯學與廣義邏輯學
1.狹義邏輯學:研究思維形式結構及其規律的形式邏輯。
2.廣義邏輯學:含有狹義邏輯學和研究辯證思維中的規律、規則與方法的辯證邏輯。
【形式邏輯與辯證邏輯】
形式邏輯與辯證邏輯分別側重于形式與內容兩個方面,科學思維要做到形式正確、內容真實,既符合邏輯規律,又符合客觀規律。
3.形式邏輯特別關注推理問題。
(1)推理是由前提和結論構成的。
(2)從真前提推出真結論,并不取決于思想的具體內容,而是取決于思想的形式結構。
4.形式邏輯的核心任務:把握從真前提推導出真結論的規律和規則。
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
同一律:思維的確定性要求
1.公式:“A 是 A”
2.含義: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的論斷“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3.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每一思想必須保持自身同一性
4.違反同一律要求的邏輯錯誤:“偷換概念”“偷換論題”
5.運用同一律的理由: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確定性的思維。同一律正是對思維進行確定的思維規律。
【偷換概念】
示例1
消費者:“你這有好茶嗎?”
老板:“我這全是好茶,從來不賣變質的茶?!?br/>示例 2
甲:“乙說謊了?!?br/>乙:“誰說謊就是在說不存在的東西,而不存在的東西是無法說的,所以,沒有人說謊。”
【偷換論題】
示例 1
警察:“你為什么騎車帶人?不懂交通規則嗎?”
騎車人:“我以前騎車從未帶過人,這是第一次?!?br/>示例 2
甲:“你的酒中有蒼蠅?!?br/>乙:“我們這兒的蒼蠅喝不了多少酒?!?br/>(二)矛盾律:思維的一致性要求
1.公式:“A 不是非 A”
2.含義: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的論斷“A”和它的否定論斷“非 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3.要求:在同一時間、從統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 A”,不能斷定它們都成立。
4.違反矛盾律要求的邏輯錯誤:“自相矛盾”(思維中出現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辯證法所講的事物的客觀矛盾。)
5.運用矛盾律的理由: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維。要避免思維出現不融貫一致的邏輯錯誤,就要遵守矛盾律的要求。
【自相矛盾】
示例1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韓非子·難一》
示例 2
“嚴謹觸碰電線!千伏高壓,一觸即死,違者法辦?!?br/>示例 3
畫一個方的圓。
示例 4
這幾周的軍訓太緊張了,但已經不知不覺地過去了。
示例 5
那個青年將近 20 多歲。
示例 6
不等速的等速運動。
(三)排中律:思維的明確性要求
1.公式:“A 或者非 A”
2.含義:在同一時間、從統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 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3.要求:在同一時間、從統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 A”,不能斷定它們都不成立。不能同時否認“A”,又否認“非 A”,對“是”與“非”各大五十大板。
4.違反排中律要求的邏輯錯誤:“兩不可”(特殊情況:投票棄權不違反排中律。)
5.運用排中律的理由: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明確性的思維。邏輯思維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邏輯錯誤,也要反對在“是”與“非”之間騎墻居中,在矛盾關系的論斷之間持“兩不可”的態度,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
【兩不可】
示例1
甲:“下周去天平山看紅葉,你去嗎?”
乙:“誰說我不去?”
甲:“你去,請登記吧。”
乙:“我要是去,早就登記了。”
甲:“那么,你是不去呀?!?br/>乙:“我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示例 2
他說他自己既不是男性也不是女性。
示例 3
甲:“所有的人都說謊,而有些人會講真話?!?br/>乙:“那么講真話的人有沒有說謊?”
甲:“以上我的觀點都不對?!?br/>6.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區別
矛盾律論斷 A 和非 A 必有一假,可以以真推假,常用于反駁,適用于矛盾關系和反對關系。
排中律論斷 A 和非 A 必有一真,可以以假推真,常用于證明,只適用于矛盾關系。
【判斷矛盾關系和反對關系】
兩個概念間的關系是矛盾關系還是反對關系,關鍵是看它們對于屬概念是否具有排中的性質。若有,即為矛盾關系;若沒有,則為反對關系。例如“有效合同”和“無效合同”具有排中屬性,不存在騎墻居中的第三種合同,為矛盾關系;“贊成票”和“反對票”不具有排中屬性,存在騎墻居中的第三種情況即“棄權票”,為反對關系。
7.邏輯基本規律的來源和意義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這些基本規律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對認識客觀事物的正確思維活動的總結。它們不是邏輯學家頭腦中固有的,也不是哪個權威規定的。人們通過無數次的社會實踐,既認識到了客觀事物的規律,也認識到了思維自身的規律。實踐證明,只有遵循形式邏輯基本規律的思維,才有可能成為科學的思維,而違背形式邏輯基本規律的思維,不可能是科學的思維。
領會科學思維
科學思維的含義與特征
(一)科學思維的含義
1.科學思維的條件
任何思維都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1)內容真實: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
(2)形式正確:必須遵循斯維登規則與規律。
2.含義
符合認識規律、遵循邏輯規則的思維,能夠達到正確認識結果的思維,與不科學思維相對立。
3.不科學思維的特征
(1)主觀臆斷
(2)不合邏輯
(3)片面僵化
(二)科學思維的特征
1.追求認識的客觀性(新發展理念)
2.結果具有預見性(五年規劃)
3.結果具有可檢測性
學習科學思維的意義
學習科學思維的思維素養意義
1.有利于我們糾正邏輯錯誤,駁斥詭辯,捍衛真理。
【真理與謬誤的關系】
(1)真理和謬誤是對立的。真理是主觀對客觀的正確反映,即與客觀對象相符合的認識;謬誤則是同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相違背的認識,是主觀對客觀的歪曲反映。
(2)真理和謬誤又是統一的。一方面,真理和謬誤相互依存,它們都以對方的存在為前提;另一方面,真理和謬誤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真理與謬誤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人的認識是不斷糾正謬誤和把握真理的過程。
2.有利于我們把握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
3.有利于我們把握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從而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提高我們的創新能力。
(二)學習科學思維的思想政治意義
1.有助于我們認清社會發展規律和階段性特征,正確認識不同的社會實踐中的國情和世情,準確把握我們所在的歷史方位,提高我們的政治站位,提升我們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覺悟。
2.有助于我們發揚科學精神,積極投身于當代中國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以銳意進取的態度和負責任的行動促進社會和諧,助力國家強盛和民族復興。
第二單元 遵循邏輯思維規則
準確把握概念
一、概念的概述
(一)概念的含義
1.屬性的含義:事物的性質和關系統稱為屬性。
2.屬性的分類
(1)本質屬性:一事物成為自身并使該事物同其他事物區別開來的內部規定性。
(2)非本質屬性:對事物不具決定意義的屬性。
通過揭示事物的本質屬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維形式。
(二)概念的基本特征
1.內涵: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屬性,它反映事物“質”的規定性,說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種事物究竟“是什么”。
2.外延: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質屬性的事物的范圍。它說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種事物“有哪些”。
3.內涵和外延的關系
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任何概念都是內涵和外延的統一。概念的內涵確定了,在一定條件下,概念的外延就可以由之而確定;反之,概念的外延確定了,在一定條件下,概念的內涵也可以因此而確定。具有從屬關系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之間存在著一種反變關系。內涵越大,外延越??;內涵越小,外延越大。
示例
“三角形”與“直角三角形”是具有從屬關系的概念?!爸苯侨切巍钡膬群取叭切巍钡膬群?,它在“三角形”的內涵的基礎上增加了“有一個角是直角”的界定,因而“直角三角形”的外延比“三角形”的外延小,它在“三角形”的外延中排除了“銳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反之“三角形”的內涵比“直角三角形”的內涵小,其外延比“直角三角形”的外延大。
4.概念外延之間的關系
(1)相容關系
①全同關系:兩個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
②種屬關系或屬種關系:一個概念的外延是另一個概念的外延的一部分,外延小的概念為種概念,外延大的概念為屬概念。(例:白馬與馬,馬是屬概念,白馬是種概念。)
③交叉關系:兩個概念之間有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例:運動員與學生)
(2)不相容關系(全異關系)
兩個概念在所指范圍上不具有相同部分,則為不相容關系。(例:水果與交通工具)
(3)特殊的不相容關系——矛盾關系與反對關系
①矛盾關系:兩個具有全異關系的概念包含在一個屬概念中,并且它們的外延之和等于該屬概念的外延。(例:白馬與非白馬、成年人與未成年人、有罪與無罪、工作日與節假日)
②反對關系:兩個具有全異關系的概念包含在一個屬概念中,并且它們的外延之和小于該屬概念的外延。(例:白馬和黑馬、贊成票和反對票、教科書與小說)
二、明確概念的方法
明確內涵的方法——下定義
1.下定義的方法:種差+屬概念
2.定義的結構:被定義項+定義聯項+定義項(種差+屬概念)
(例:工業部門是指由社會分工而分離出來的、專門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總和。)
3.下正確定義的要求
具備相應的科學知識,正確地認識對象,把握其本質屬性。
遵循必要的邏輯規則。
①定義項與被定義項的外延必須全同。否則,就會犯“定義過寬”或“定義過窄”的邏輯錯誤。
【定義過寬】
工業部門就是社會生產部門。
氣象衛星是航天器。
當雅典學園中柏拉圖的繼承者最終決定把“人”定義為“無羽毛的兩足動物”時,他們的批評者第歐根尼把一只雞的毛拔光后,把它從墻上扔進了學園。一個無羽毛的兩足動物出現在他們面前,但它肯定不是人。這個定義就過寬了。傳說,為了使定義變窄些,他們在定義中加了短語“長有寬指(趾)甲”。
【定義過窄】工業部門就是從事機器制造的社會生產部門。
②定義項不能直接或間接地包含被定義項。否則,就會犯“同語反復”或“循環定義”的邏輯錯誤。
【同語反復】形式主義者就是形式主義地觀察和處理問題的人。
【循環定義】
所謂原因就是引起結果出現的現象;而結果就是由原因所引起的現象。
偶數是奇數加一得到的整數;奇數是偶數加一得到的整數。
③定義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否定形式只是說明被定義項不是什么,而沒有揭示它究竟是什么。違反這一邏輯規則,就會犯“否定定義”的邏輯錯誤。
【否定定義】高中生不是社會青年。
【可以使用否定定義的情況】
當某些事物的特有屬性正好處于缺乏某種屬性時,也就可以而且必須從對象缺乏某種屬性方面來揭示該對象的特有屬性。
示例
奇數是不能被 2 整除的整數。
禿頭是指頭上沒有頭發。
孤兒是沒有父母的孩子。
④定義不能用比喻。否則,就會犯“比喻定義”的邏輯錯誤。
【比喻定義】醫生是白衣天使。
⑤定義不能用歧義的、晦澀的語言來表述。
【晦澀定義】網是在交點之間有等距離空隙的任何柵格狀的或交叉成 X 形的東西。
(二)明確外延的方法——劃分
1.劃分的含義:把一個屬分為幾個種的邏輯方法。劃分由母項和子項構成。
2.正確劃分的方法
(1)必須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對象之間的客觀關系。
(2)要遵循劃分的邏輯規則。
①子項的外延之和必須等于母項的外延。否則,就會犯“劃分不全”或“多出子項”的邏輯錯誤。
【劃分不全】選票分為贊成票和棄權票。
【多出子項】文學作品包括詩歌、小說、散文、戲劇、音樂、雕塑等。
②在同一次劃分中,只能用同一個標準。否則,就會犯“劃分標準不一”的邏輯錯誤。
【劃分標準不一】參加會議的人有工人、農民、青年和婦女。
③劃分應該逐級進行,不能越級。否則,就會犯“越級劃分”的邏輯錯誤。
【越級劃分】農田里種有棉花、黃麻和糧食作物。
④子項的外延必須為不相容關系,否則,就會犯“子項相容”的邏輯錯誤。
【子項相容】戰爭分為常規戰爭和世界戰爭。
這個劃分不僅犯了劃分標準不一的錯誤,還犯了子項相容的錯誤。常規戰爭與世界戰爭是相容的,存在既是常規戰爭又是世界戰爭的戰爭。歷史上的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常規戰爭。
正確運用判斷
判斷的概述
判斷及其基本特征
1.含義:對認識對象有所判定的思維形式。
2.基本特征
(1)對認識對象有所判定(方式:肯定、否定)
(2)有真假之分
(3)斷定和真假的關系:有斷定就會有真假
3.判斷真假的檢驗標準:社會實踐
(二)判斷的表達與類型
1.判斷的表達:通過語句
2.判斷的類型
(1)簡單判斷:包括性質判斷、關系判斷
(2)復合判斷:包括聯言判斷、選言判斷、假言判斷
示例 1
他是中學校長。——性質判斷
示例 2
甲和乙是兄妹。——關系判斷。
示例 3
魯迅不僅是一位文學家,還是一位思想家?!撗耘袛?br/>示例 4
如果某個數不能被 2 整除,它就不是偶數。——假言判斷
示例 5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選言判斷
正確運用簡單判斷
正確運用性質判斷
1.性質判斷(直言判斷)的含義:斷定認識對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種性質的簡單判斷。
2.特點: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條件
3.組成:
(1)量項:表示主項被斷定范圍(全稱、特稱、單稱)
(2)主項:表示斷定對象(S)
(3)聯項:連接主項和謂項(是、不是)
(4)謂項:表示斷定對象性質(P)
4.種類
(1)依據判斷的質:肯定判斷、否定判斷
(2)依據判斷的量:全稱判斷、特稱判斷、單稱判斷
5.基本形式:全稱肯定判斷(SAP,所有 S 是 P)、全稱否定判斷(SEP,沒有 S 是 P | 所有 S 不是 P)、特稱肯定判斷(SIP,有 S 是 P)、特稱否定判斷(SOP,有 S 不是 P)、單稱肯定判斷(SaP)、單稱否定判斷(SeP)
示例
量項 主項 聯項 謂項
全稱肯定判斷(A) 所有 正方形 均為 四邊形
全稱否定判斷(E) 沒有 罪犯 是 好人
特稱肯定判斷(I) 有些 大學生 是 黨員
特稱否定判斷(O) 有些 中學生 不是 球迷
單稱肯定判斷(SaP) 吳京 是 演員
單稱否定判斷(SeP) 這個人 不是 警察
6.注意問題
(1)不能缺少主項和謂項,否則判斷就不完整.
(2)避免主項與謂項配合不當,否則不能如實地反映事物狀況,容易造成誤解。
(3)要準確地使用量項和聯項,以保證判斷的“質”與“量”都準確無誤。
7.量、質與周延性
判斷種類 命題 名稱 量 質 周延性
全稱肯定判斷 所有 S 是 P A 全稱 肯定 僅 S 周延
全稱否定判斷 沒有 S 是 P E 全稱 否定 S、P 都周延
特稱肯定判斷 有些 S 是 P I 特稱 肯定 S、P 都不周延
特稱否定判斷 有 S 不是 P O 特稱 否定 僅 P 周延
單稱肯定判斷 這個 S 是 P SaP 單稱 肯定 僅 S 周延
單稱否定判斷 這個S 不是 P SeP 單稱 否定 S、P 都周延
(二)正確運用關系判斷
1.關系判斷的含義:判定認識對象之間關系的判斷。
2.組成:關系者項、關系項、量項
注意:對于不同的關系者來說,誰在前、誰在后,會影響關系判斷的性質
3.關系判斷的種類
(1)對稱性關系:對稱關系、反對稱關系、非對稱關系
(2)傳遞性關系:傳遞關系、反傳遞關系、非傳遞關系
【對稱關系】甲與乙有某種關系,乙與甲也有某種關系。
甲和乙是同學。
一小時等于六十分鐘。
【反對稱關系】甲與乙有某種關系,乙與甲無某種關系。
甲比乙大三歲。
【非對稱關系】甲與乙有某種關系,乙與甲有可能有、可能無某種關系
甲認識乙。
甲信任乙。
【傳遞關系】甲與乙有某種關系,乙與丙有某種關系,甲與丙也有某種關系。
甲比乙長得高,乙比丙長得高。
甲與乙是同齡人,乙與丙是同齡人。
【反傳遞關系】甲與乙有某種關系,乙與丙有某種關系,甲與丙無某種關系。
甲是乙的兒子,乙是丙的兒子。
【非傳遞關系】甲與乙有某種關系,乙與丙有某種關系,甲與丙可能有、可能無某種關系。
甲認識乙,乙認識丙。
甲與乙是朋友,乙與丙是朋友。
正確運用復合判斷
復合判斷及其種類
1.含義: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斷的判斷。
2.組成:聯結詞、支判斷(p、q、r)
示例
如果螞蟻搬家(p),那么天要下雨(q)。
【聯結詞與命題形式】
日常聯結詞 真值聯結詞 符號 命題形式
并且 合取 ∧ p∧q
或者 析取 ∨ p∨q
如果……那么…… 蘊含 → p→q
當且僅當 等值 p q
并非 否定 ﹁ ﹁p
3.種類:聯言判斷、選言判斷、假言判斷
(二)正確運用聯言判斷
1.含義:斷定對象的幾種情況同時存在的判斷。
2.組成:至少包含兩個聯言支。
3.常用聯結項:“并且”“既……又……”“不但……而且……”“雖然……但是……”
示例
她不僅會彈鋼琴,還會跳舞。
4.聯言判斷的聯結項有時可以省略
5.聯言判斷的真假:當且僅當,組成它的聯言支都是真的,聯言判斷為真,如果有一個聯言支為假,聯言判斷為假。
【聯言判斷真值表】
p q p∧q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假
假 假 假
“一假則假”
6.正確運用聯言判斷的意義:有助于人們將認識對象的多種情況綜合起來進行考慮,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況,從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斷更為恰當。
(三)正確運用選言判斷
1.含義:斷定對象的可能情況的判斷。
2.組成:至少包括兩個選言支
3.選言判斷的聯結項一般不能省略
4.選言判斷中選言支之間的關系與選言判斷的真假
(1)相容選言判斷:選言支斷定的情況可以同時并存,聯結項:“或者……或者……”
① 真:選言支中至少有一個是真,也可以都是真
② 假:沒有選言支是真
【相容選言判斷真值表】
p q p∨q
真 真 真
真 假 真
假 真 真
假 假 假
“一真則真”
【注意】
1.生活中的“或者”表示二選一,如:放學后去打籃球或者看電影。邏輯學中的“或者”表示幾個部分中的至少一個,如:身體不好,或者是由于有病,或者是由于缺少鍛煉,或者是由于營養不良。
2.選言支之間可以沒有關系,如:太陽是熱的或者天上有飛機。
(2)不相容選言判斷:選言支斷定的情況只能有一種存在,聯結項:“要么……要么……”
① 真:選言支中有且只能有一個是真。
② 假:兩個或兩個以上選言支是真,或沒有選言支是真。
【不相容選言判斷真值表】
p q p q
真 真 假
真 假 真
假 真 真
假 假 假
“有且只有一個真方為真,全真全假則為假”
5.正確運用選言判斷的意義:不僅有助于我們準確地表達對象的各種可能的情況,而且能夠明確解決問題的范圍和路徑。
6.注意
(1)要根據認識對象的實際情況,確定應該使用相容還是不相容選言判斷,不能誤用。
(2)要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盡量把對象的可能情況都揭示出來,不要遺漏有選擇價值的可能情況。
(四)正確運用假言判斷
1.含義:斷定事物某情況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況存在(或不存在)的條件的判斷,又叫條件判斷。
2.組成:由表示條件關系的兩個判斷組成。(前件、后件)
3.聯結項:“如果……那么……”“只有……才……”“……當且僅當……”
4.類型
(1)充分條件假言判斷:有前必有后
示例
如果他是罪犯,那么他到過犯罪現場。
如果天下雨,那么會議延期。
【充分條件假言判斷真值表】
p q p→q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真
假 假 真
(2)必要條件假言判斷:有后必有前
示例
只有年滿 18 周歲,才具有選舉權。
只有鄉下人才長壽。
【必要條件假言判斷真值表】
p q p→q
真 真 真
真 假 真
假 真 假
假 假 真
(3)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有前必有后,沒前必沒后
示例
如果一個三角形的三條邊都相等,那么這個三角形的三個角都相等。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真值表】
p q p→q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假
假 假 真
5.假言判斷的真假:不取決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決于判斷所揭示的事物之間的條件關系能否成立。有時,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但事物情況之間確實存在著某種條件聯系,這樣的判斷仍然是真的。
6.正確運用假言判斷的前提:掌握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況之間的條件關系。
掌握演繹推理方法
推理與演繹推理概述
(一)推理的含義與種類
1.含義:從一個或幾個已有的判斷(即前提)推出一個新判斷(即結論)的思維形式。
2.推理的構成:前提、結論、推理結構(前提和結論之間的邏輯聯系方式)
3.分類
(1)按照哲學認識論個別與一般的關系:演繹推理、歸納推理、類比推理
(2)按照形式邏輯前提與結論是否有必然聯系:必然推理、或然推理
必然推理:
①演繹推理:從一般性前提推出個別性結論(一般 → 特殊)
示例
大前提:知識分子都是應該受到尊重的。
小前提:教師是知識分子。
結論:教師都應該受到尊重。
②完全歸納推理
示例
前提:在一個平面內,鈍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 180°,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銳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結論:平面三角形內角和為180°。
或然推理:
①歸納推理(完全歸納推理除外):從個別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結論(特殊 → 一般)
示例
前提:(-1)1=-1,(-1)2=1,(-1)3=-1,(-1)4=1……
結論:-1 的奇次冪等于-1,-1 的偶次冪等于 1。
②類比推理:從一般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結論(一般 → 一般、特殊 → 特殊)
示例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取義者也?!睹献印?br/>(二)演繹推理的邏輯要義
1.演繹推理的含義:力求從前提必然地得出結論的推理
2.必備條件
(1)前提是真實的判斷
(2)推理結構正確
簡單判斷的演繹推理方法
性質判斷換質位推理
1.性質判斷換質推理(換質法)
(1)含義:通過改變已知性判斷的“質”而得出一個新判斷的推理。
(2)規則
①不改變前提判斷的主項和量項。
②改變前提判斷的質(肯改否;否改肯)。
③找出前提性質判斷中與謂項相矛盾概念,用它作為結論性質判斷的謂項。
示例:
所有物體都是運動的。 → 所有物體都不是靜止的(不運動的)。
死讀書不是正確的讀書方法。 → 死讀書是不正確的(錯誤的)讀書方法。
2.性質判斷換位推理(換位法)
(1)含義:通過改變已知性質判斷的主項和謂項的位置而得出一個新判斷的推理。
(2)周延與不周延
判斷種類 主項 謂項
全稱肯定判斷 周延 不周延
全稱否定判斷 周延 周延
特稱肯定判斷 不周延 不周延
特稱否定判斷 不周延 周延
單稱肯定判斷 周延 不周延
單稱否定判斷 周延 周延
(3)規律
①不改變前提判斷的聯項(肯是肯;否是否)。
②將前提判斷的主項和謂項的位置互換。
③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項,在換位后也不能周延。
總結
(1)全稱肯定判斷:不能直接進行換位換位,換位后需轉換為特稱肯定判斷。“所有的 A 都是 B?!?→ “有的 B 是 A?!?br/>示例
所有的文學都是藝術。 → 有的藝術是文學。
(2)特稱否定判斷:不能進行換位。
示例
有些人不是相聲演員。 → 有些相聲演員不是人。( X )
(3)全稱否定判斷、特稱肯定判斷:可以直接換位。“所有的 A 都不是 B?!?→ “所有的 B 都不是 A。”“有的 A 是 B。” → “有的 B 是 A?!?br/>3.運用換質法和換位法的作用:改變語句形式或語氣;調整或強調認識重點。
三段論推理
1.含義:以兩個已知的性質判斷為前提,借助一個共同的項推出一個新的性質判斷的推理。
2.規律
(1)只能有三個不同的項。大項、小項和中項必須分別出現兩次。
(2)中項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
(3)前提中不周延的項在結論中不得周延。
(4)兩個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結論;結論為否定,當且僅當,前提中有一否定。
示例
大前提:凡是真理都是正確的。
小前提:進化論是真理。
結論:進化論是正確的。
3.幾種錯誤
(1)“四概念”錯誤。
(2)“中項不周延”錯誤。
(3)“大項不當擴大”、“小項不當擴大”錯誤。
復合判斷的演繹推理方法
(一)聯言推理及其方法
1.含義:依據聯言判斷的邏輯性質進行的推理。
2.方法:如果所有聯言支為真,則聯言判斷為真(合成式);如果聯言判斷為真,則所有聯言支都為真(分解式)。
示例
實現中國夢需要我的努力。
實現中國夢需要你的努力。
實現中國夢需要他的努力。
所以,實現中國夢需要你、我、他的共同努力。
(合成式)
示例
魯迅是偉大的文學家,也是偉大的思想家。
所以,魯迅是偉大的思想家。
(分解式)
(二)選言推理及其方法
1.含義:依據選言判斷的邏輯性質進行的推理。
2.類型:相容的選言推理、不相容的選言推理。
3.方法
(1)相容的選言推理:如果否定一部分選言支,則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選言支;如果肯定一部分選言支,則不能必然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選言支。
示例
這件事或者是甲干的,或者是乙干的。
這件事不是甲干的。
所以,這件事是乙干的。
(正確推理)
這件事或者是甲干的,或者是乙干的。
這件事是甲干的。
所以,這件事不是乙干的。
(錯誤推理)
(2)不相容的選言推理:肯定一部分,否定一部分;否定一部分,肯定一部分。
示例
某個實數,要么是有理數,要么是無理數。
這個實數是有理數。
所以,這個實數不是無理數。
(三)假言推理及其方法
1.含義:依據假言判斷的邏輯性質進行的推理。
2.類型:充分條件假言推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充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
3.方法
(1)充分條件假言推理:前真后必真;后假前必假。
示例
如果天下雨,那么地就濕。
天下雨了。
所以,地濕了。
(肯定前件式)
如果天下雨,那么地就濕。
地沒濕。
所以,天沒下雨。
(否定后件式)
(2)必要條件假言推理:前假后必假;后真前必真。
示例
只有年滿十八周歲,才有選舉權。
某人不滿十八周歲。
所以,某人沒有選舉權。
(否定前件式)
只有年滿十八周歲,才有選舉權。
某人有選舉權。
所以,某人已滿十八周歲。
(3)充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前真后必真,前假后必假;后真前必真,后假前必假。
示例
當且僅當,周日才放假。
今天放假。
所以,今天是周日。
學會歸納與類比推理
歸納推理及其方法
歸納推理的含義
1.含義:以一些個別性或特殊性知識,推出一般性的結論。
2.類型
(1)完全歸納推理(不屬于或然推理)
(2)不完全歸納推理(屬于或然推理)
①簡單枚舉歸納推理:根據事物多次重復,得出一般性結論,一旦出現相反情況,推理的結論就會被推翻。
②科學歸納推理:根據因果關系推理,可靠性更高
歸納推理的方法
1.保證完全歸納推理真實可靠的條件
(1)斷定個別對象的每個情況都是真實的。
(2)所涉及的認識對象,一個都不能漏。
2.提高不完全歸納推理結論可靠程度的方法:尋找因果關系
(1)求同法:如果被考察的現象a出現在多個場合中,而在這些場合中只有一個有關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這個共同因素A與被考察的現象a有因果聯系。
示例
英國一家農場曾有近10萬只雞和鴨,由于吃了發霉的花生而患病死去。用這種飼料喂養的羊、貓、鴿子等,也先后患病死去。有人在實實驗室里觀察白鼠吃了發霉花生后的反應,結果,白鼠患了肝病??茖W家發現,發霉的花生中含有黃曲霉素。他們推斷:黃曲霉素是致病物質。
(2)求異法:如果被考察的現象a在第一場合出現,在第二場合中不出現,而在這兩個場合之間只有一點不同,即第一場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場合沒有這個因素A, 其他有關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這個因素A與被考察的現象a有因果聯系。
示例
有人把一定數量的白薯種分為兩部分 一部分先用溫水浸過,另一部分則不經過這道程序。 結果用溫水浸種的那塊白薯地的產量比未經過浸種的產量要高。由于其他條件都相同,此人由此得出結論:用溫水浸白薯種是白薯增產的原因。
(3)共變法:如果被考察現象a有某些變化,有一個因素A也隨之發生一定的變化,那么,這個相關因素A與被考察的現象a有因果聯系。
示例
對一個物體加熱,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隨著溫度不斷升高,物體的體積會不斷膨脹。由此,人們得出結論:物體受熱與物體體積膨脹有因果聯系。根據這一原理,人們制造了體溫計、氣壓表等。
(4)求同求異共變法:如果在某一現象出出現的幾個場合中,只有一個共同的情況,在這一現象不出現的另外幾個場合中都沒有這個情況, 那么,這種情況可能就是這個現象出現的原因。
示例
古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注意到:得腳氣病的往往是富人,窮人患此病的很少。他通過進一步觀察、比較后發現,窮人的勞作、生活等情況各有差別,但窮人的食物中多谷糠、麩皮;富人的生活情況也各有差別,但富人吃的精米白面都把谷糠、麩皮去掉了。于是,他試著用谷糠和麥麩治療腳氣病,果然有效。
(5)剩余法:我們考察某一復雜現象產生的原因,如果已知它的原因在某個特定范圍內,又知道這個原因只是部分原因,那么,其他原因目可能就是這一復雜現象產生的剩余原因。
示例
科學家發現,從大氣中分離出來的氮氣的密度與從含氮物質制得的氮氣的密度存在微小的差別。他們猜想從大氣中分離出來的氮氣一定含有未知的氣體。經過反復測定,從大氣中分離出來的氮氣中包含氬氣。
類比推理及其方法
(一)類比推理的含義
1.含義: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在一些屬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它們在其他屬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
2.依據:聯系的客觀性和普遍性。
3.類比推理是或然推理。
(二)類比推理的方法
1.方法:模擬方法
2.依據:事物之間相同或相似的屬性(要素、結構、功能)
3.提高類比推理的可靠程度
(1)類比的根據越多越好。
(2)作為類比推理根據的相同屬性越是接近本質屬性,相同屬性與推出屬性之間的相關程度越高,結論的可靠程度就越高。
(3)前提中確認的屬性不應該有與結論相互排斥的屬性。一旦前提中出現與結論相互排斥的屬性,就不能推出結論。
4.作用
(1)類比推理在科學技術創新中具有前鋒的作用。
(2)類比推理可以幫助我們創新性地解決他人思想上的困難,糾正他人認識中的錯誤。
示例
1.惠更斯的光的波動說就是通過水波和聲波把光和水、光和聲音相類比而提出的。
2.哈維把人的心臟與水泵相比,提出了血液循環學說。
3.魯班由被鋸齒形的草葉劃破手,經過類比推理發明了木工工具之一——鋸。
4.奧地利醫生奧恩布魯格發明叩診法也利用了類比推理,他的父親是酒商,經常用手指叩擊酒桶,通過回聲來估量桶內的酒量,他由此想到叩擊人的胸腔,通過回聲可以了解病人體內的病變,于是發明了叩診法。
第三單元 運用辯證思維方法
我們的事業越是向縱深發展,就越要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
——習近平
把握辯證分合
一、辯證思維的含義與特征
(一)辯證思維的含義
1.含義: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其實質合核心是運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對立統一中把握事物。
2.辯證認識事物的必要性
(1)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世界是普遍聯系、變化發展著的(客觀基礎)。在認識過程中,人們需要將普遍聯系著的對象及其各個部分、各種性質、各種關系,相對地獨立起來、區別開來,分別地加以研究,這樣才能獲得具體、深刻的認識。這是認識過程中的必經階段。
(2)如果完全切斷事物及其各個部分、各種性質之間的聯系,就不能正確地反映事物的本來面貌。如果認為事物是一成不變的,事物之間的界限都是絕對分明和固定不變的,并把這種看法變成一種世界觀、方法論,就是形而上學思維。
(3)認識應該反映客觀事物變化發展的規律。事物以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相結合的方式存在,由多要素構成,有多層次、多方面的屬性。我們認識事物,不僅要分別認識事物的各個局部、各種層次、各個階段以及個別屬性,而且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及發展趨勢。這就需要辯證思維。
3.辯證思維的發展歷程
(1)古代樸的素辯證思維
(2)近代唯心主義的辯證思維
(3)科學形態的辯證思維
(二)辯證思維的特征
1.整體性
(1)依據:任何認識對象都是由它的各個要素、各種聯系構成的有機整體。
(2)要求:辯證思維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將認識對象的各個要素、各種聯系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在頭腦中再現出來,并從整體角度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3)從不同角度理解整體性的含義
①“此”與“彼”的關系:整體性的辯證思維能夠科學地處理“此”與“彼”之間的關系。事物之間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此”與“彼”之間既是相互獨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對立雙方經過中間環節而相互過渡。
②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辯證思維能夠科學地處理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整體與部分因為有了對方才能夠存在,而不是孤立地存在著。
③存在層次的關系:事物的整體總是相對而言的。辯證思維是把多層次、多視角的認識綜合起來,整體性地思考問題的。
辯證思維強調整體性,但不排斥局部的獨立性。
2.動態性
(1)依據:客觀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人們的思維要正確地反映事物實際存在的過程,就必須以動態的方式去思考認識對象。
(2)要求:用變化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用矛盾運動的觀點看問題。
(3)意義:動態性的辯證思維能夠科學地把握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事物隨著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事物內部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定著事物發展的方向。我們只有用動態性的辯證思維看問題,才能把握事物變化發展的規律。
辯證思維強調動態性,但不排斥相對的靜態性。
辯證思維在整體性與獨立性,動態性與靜態性的對立統一中把握事物。
3.辯證思維用實踐的觀點看問題
凡未經實踐檢驗的認識。決不能輕信和盲從。這是辯證思維同唯心主義詭辯論的根本區別。
詭辯論示例
人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竟畔ED】克拉底魯
二、分析與綜合及其辯證關系
(一)分析與綜合的含義
1.分析
(1)含義:把認識對象分解為各個部分、各個要素、各個層次,或者把認識對象的復雜的發展過程分解為若干階段,分別加以認識的一種思維方法。
(2)必要性:復雜多樣的客觀事物是以有機整體的方式存在和發展的。為了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人們需要把認識對象的各個部分、要素暫時地分割開來,把被考察的部分、要素從對象整體中抽取出來。只有這樣,才能逐步“解剖”認識對象。
【注意】如果認識停留在分析階段,就會使事物在我們的頭腦中處于肢解的狀態,而不能獲得全面的認識。因此,需要通過綜合把分析中所得到的各部分聯成一個整體。
(3)常用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功能分析、因果分析
(4)優點和局限
分析方法將注意力集中在問題的“點”上,力圖把具體的“點”認識透徹,其優點是精確。但是,如果認識只局限在問題的“點”上,就難免產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片面認識。
2.綜合
(1)含義:把認識對象的各個部分、各個要素、各個層次和不同發展階段,按照其固有的聯系聯結和統一起來進行考察的思維方法。
(2)必要性:要形成對事物整體的認識,必須把通過分析得到的對事物的各個部分、各個要素、各個層次,以及事物發展過程中的若干階段的認識,按照對象所固有的聯系重新組合起 來,這就需要運用綜合方法。
(3)不同領域綜合和哲學綜合的關系:不同的認識領域,有著不同的認識目的和綜合范圍。在科學研究中,人們常常運用結構綜合和功能綜合等多種方法,獲得對研究對象整體結構、所具功能的認識,從整體上把握具體研究對象的性質和規律。哲學中的綜合,旨在把握物質世界的本質和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
(4)特征:整體性。綜合方法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各部分之間的聯系上。
(5)綜合與分析辯證地統一起來的必要性:任何一次綜合的結果都只是對認識對象相對完整的認識,只是對現實原型的近似描述。只有將分析與綜合辯證地統一起來,才能全面而又深刻地把握認識對象。
(6)綜合在實踐和思維中同樣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因
認識的目的在于把握整體,綜合過程的實質是從部分走向整體,從簡單走向復雜,從思維抽象走向思維具體。
思維抽象的例子:數字系統、科學定律、概念分類
思維具體的例子:圖像化思維、實例分析、科學實驗
(二)分析與綜合的辯證關系
1.辯證關系
分析是綜合的基礎,綜合是分析的先導;分析為綜合做準備,而綜合的結果又指導人們繼續對事物進行新的分析。分析與綜合是方向相反卻相輔相成的對立統一關系。辯證的分析與綜合是客觀事物的矛盾在思維中的反映。辯證的分析與綜合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的體現。
2.辯證的分析與綜合的客觀基礎(決定因素)
(1)分析與綜合之所以相互依賴,歸根到底取決于客觀事物的矛盾多樣性和矛盾統一性的相互依賴。
(2)事物的各個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兩方面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構成了事物矛盾的總體,使事物成為多種規定性的統一體。
(3)人們要深刻地認識事物,就必須認識事物矛盾,認識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轉化,這樣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3.正確地進行分析與綜合的要求
(1)辯證地理解和運用分析與綜合方法,要在分析的基礎上揭示事物的整體,在綜合得到的整體中指導分析。
(2)我們要學會在分析與綜合的對立統一中,推動認識不斷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
理解質量互變
一、認識質量互變規律
(一)質量互變規律的含義
1.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
2.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體現并保存量變的成果,并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
(二)遵循質量互變規律
以統一性的觀念正確把握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量變與質變、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性與間斷性的關系。
二、把握適度原則
(一)適度的含義
1.度:一事物保持自身質的穩定性的量的限度。
2.關節點(臨界點):事物量變達到的極限,引起質變的節點。
(二)掌握適度原則
1.保持事物的質,把事物的變化控制在度的范圍內。(適度思維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義的消極的思維方式。)
2.改變事物的質,積極創造條件,促成質變。
推動認識發展
一、不做簡單肯定或否定
(一)簡單肯定或否定的危害
1.肯定與否定的含義
(1)肯定:一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即肯定一事物自身的方面。
(2)否定:促使一事物滅亡的方面,即促使一事物轉化為他事物的方面。
2.肯定與否定的關系
(1)對立
①肯定方面處于優勢時,事物保持原有的性質和自身的存在。
②否定方面取得支配地位時,事物就會改變自己的根本性質,實現對自身的否定。
(2)統一
①肯定中包含否定。
②否定中包含肯定。
3.要求及錯誤
根據事物內部肯定方面與否定方面之間的辯證關系,我們看待事物、解決問題不能簡單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否則,就會陷于主觀的、極端的思維方式,犯形而上學
的錯誤。
(二)堅持辯證的否定觀
1.辯證的否定具有肯定與否定的雙重性。
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相對于肯定階段來說,否定階段是較后也是較高的環節。它包含著肯定,同時又具有比肯定更為豐富的內容,更能體現事物發展的辯證法。
【注意】辯證的否定不僅包含對肯定的否定,而且包含對否定的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只有堅持這種"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的過程,才能完整地把握事物自我運動、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辯證性。
2.要把握肯定與否定的辯證關系。
作為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否定,是對舊事物整體、舊矛盾統一體的否定。沒有對這一整體、統一的否定,舊事物就不能滅亡,新事物就不能產生。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絕不是對舊事物整體、舊矛盾統一體的肯定與保留,而是對舊事物整體、舊矛盾統一體中合理因素的肯定與保留;即使對合理因素的保留,也不是原封不動地將它照搬到新事物之中,而是經過改造,把它們包含在新事物之中。
二、體會認識發展的歷程
(一)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
1.感性具體
(1)含義:感性具體的認識,是一種直觀的整體表象,是事物多種多樣的現象和外部聯系在頭腦中的反映。
(2)局限及要求
感性具體雖然是對事物整體的認識,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還沒有揭示事物的內部聯系和本質。由于沒有把握本質與現象相統一的事物整體,因而它對事物的認識還不完全。認識要向前發展,就需要運用思維抽象。
2.思維抽象
(1)含義:從多樣性統一的事物整體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質規定,或者從其個性中抽取其共性的思維活動。
(2)環節:分離、提純、簡略化、理想化
①分離是思維抽象的起始環節,是暫時不考慮研究對象與其他對象之間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樣的聯系,而將其與其他對象分割開來、從與其他對象的聯系中抽離出來。
示例
在地球大氣層的自然狀態下,自由落體運動受著空氣阻力因素的干擾,人們直觀看到的現象是重物比輕物先落地。因此,亞里士多德得出了重物體比輕物體先落地的結論。伽利略依靠思維抽象,在思想上撇開空氣阻力的因素,設想在純粹狀態下的落體運動,從而得出了自由落體定律,認為如果不計空氣阻力,輕重物體的自由下落速度是相同的,即重力加速度的大小都是相同的,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結論。
②提純是思維抽象的關鍵環節,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擾人們認識的因素,以便在某種單一的狀態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質和規律。
示例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是排除非本質因素,對人和自然關系的本質概括。
③簡略化是表述思維抽象結果的環節,是對單一狀態下的認識事物的結果進行簡要化處理,或對認識結果的一種簡略表達。
示例
伽利略發現的自由落體定律,可以用一個公式表達:S=1/2gt2
④理想化是思維抽象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在思維中對認識對象存在狀態的純然構想。
示例
在幾何學中,“點”沒有大小,“線”沒有寬度,“面”沒有厚度。
(3)局限及要求
人們通過思維抽象形成的是對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認識,還不能把握事物整體的本質和規律。認識不能停留在思維抽象階段。要在思想中再現活生生的、內容豐富的具體事物,認識必須發展到思維具體。
(二)從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
1.思維具體的含義與特征
(1)含義:思維具體是指在理性認識的層次上反映事物具體整體的認識,是人們在思維中把事物各個方面的本質規定按照其內在聯系綜合起來,形成關于事物整體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正確的思維具體是形成真理性認識的前提)
(2)特征:思維具體是多樣性統一的事物整體在思維中的再現,表現為具有豐富內涵的科學概念。思維具體是思維活動的結果,而不是起點。
2.思維上升的環節
從思維抽象發展到思維具體,需要正確地選擇思維上升的環節。
(1)起點
要選擇一個合適的上升起點。這樣的起點應是某一認識領域里最簡單、最基本的概念,是對研究對象的基本單位的反映。它能以“胚芽”的形式,包含著研究對象整個發展過程中的一切矛盾。把這個“胚芽”擴展開來,就能展現出一個完整的對象。
(2)橋梁
升的起點,往往是某一認識對象的矛盾焦點。隨著認識的發展,起點中所包含的種種矛盾會逐一展現出來。這些一一展現出來的矛盾是認識發展的環節,也是思維從抽象逐步走向具體的橋梁。
(3)終點
思維從最一般的抽象規定開始,通過各個上升環節,達到再現事物多樣性的統一。最終完成的思維具體是飛躍的終點,它是對認識對象整體本質和規律的認識。
3.思維過程的兩個階段
感性具體是認識的起點,只停留在事物外部現象上。認識要向前發展,就要進入思維抽象。思維抽象只是停留在對事物的某一方面、某一部分或某種共性的認識上,還沒有達到對本質和現象相統一的事物整體的認識。認識要深化,就需要進入思維具體階段。
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再從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思維過程的這兩個階段相互依賴、不可分割。
第四單元 提高創新思維能力
第十一課 創新思維要善于聯想
創新思維的含義與特征
(一)創新思維的含義
1.含義:人們在實踐中破除迷信、超越陳規,有所發現、有所發明的思維活動。
2.創新思維是綜合能力的體現(創新思維的產生)
(1)以實踐為基礎。
(2)對前人和他人成果的繼承
3.思維方式
創新思維中既有邏輯思維活動,也有想象等非邏輯思維的活動;既要運用常規的思維方法,也要運用一些非常規的思維方法,如逆向思維方法等。
示例
竹筒奶茶
茅臺咖啡
(二)創新思維的特征
1.思路具有多向性。
2.步驟具有跨越性。
3.結果具有獨特性。
(三)“新”的表現與檢驗標準
1.表現
(1)思路新
(2)方法新
(3)結果新
2.檢驗標準:實踐。
聯想思維的含義與方法
(一)聯想思維的含義
1.含義:將記憶中對不同事物的認識進行聯結與思考的思維活動。
聯想思維是依據事物之間相似、接近或對比的關系,將對看上去毫無關聯的事物的認識進行可能的聯結。
①時間和空間途徑的聯結是外在聯結。
②性質途徑的聯結是內在聯結。
示例
仿生學
2.產生的條件
(1)哲學依據:事物之間的聯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
(2)生理基礎:人的大腦會根據主體的需要、興趣、知識結構、個人經歷等,將其對事物的認識進行歸檔,分門別類地儲存在記憶之中。
(3)主體需要:當主體面臨需要解決的問題時,大腦會根據問題的性質,利用某種契機,對相關事物的認識進行聯結,產生回憶,在觸類旁通的探索中尋求問題的解決。
3.特征
(1)跨越的聯結性
(2)非邏輯制約的暢想性
3.衡量依據:“聯結”的速度、“暢想”得到的結果的數量
4.提高途徑:自覺訓練、積極應用
(二)聯想思維的方法
1.遷移
(1)含義:將不同認識對象的性質、作用等進行位置變遷與功能移植,以尋求解決問題的新思路。
(2)作用
①遷移可以為創新思維開拓可能的思路。
②遷移能夠為創新思維搭建由此及彼的橋梁。
影響學習遷移的因素
主觀因素:智力、年齡、認知結構、學生對學習和學校的態度等。
客觀因素:學習材料的特性、教師的指導、學習情景的相似性等因素。
2.想象
(1)含義:在頭腦中對已有的事物表象進行加工、改造,通過重新組合而產生新的事物形象的思維過程。
(2)特點
以通過感知形成的表象為基本材料,但不是表象的簡單再現,而是對表象進行積極的在再加工、再組合,所產生的主觀形象不一定直接反映現實對象。
(3)方式
①把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可以填補經驗知識的空白,幫助人們找出不同對象之間可能具有的關聯,還可以給抽象的認識對象建立起富有創造性的新形象。
②提出“假如”式的問題——有助于打破人們對事物原有聯系方式認識的局限性,幫助人們創造出多種多樣的“虛擬世界”,豐富人們的認識內容和精神世界。
(4)作用
想象可以幫助人們明確創新思維的目標,促使人們一更高漲的熱情和堅韌的意志投入創新活動之中。
第十二課 創新思維要多路探索
一、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的方法
(一)發散思維的方法
1.含義:根據已知的事物信息,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思考,以尋求解決問題的多樣性答案的思維方式。
2.哲學依據:事物的多樣性。
3.目的:在有限的時間內,提出盡量多的問題解決思路,以求高效。
4.方法
(1)檢核表法(適用個人,設想問題,仔細檢查)
(2)信息交合法(適用個人,不同信息組合)
(3)頭腦風暴法(會議形式開展,會議原則:延遲評判、以量求質)
(二)聚合思維的方法
1.含義: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把眾多信息逐步引導到條理化的邏輯思路中,以便得出合乎邏輯的解決問題的方案。
2.哲學依據:不同事物具有相似性、可通約性。
3.方法:需要多次運用比較、分析、抽象、歸納、演繹、綜合等邏輯思維方法。
二、逆向思維的含義與作用
(一)逆向思維的含義
1.含義:反向求索(反向法)
2.哲學依據:矛盾規律。
3.方法
(1)對事物結構順序的已有認知進行反向思考。(結構逆向)
示例
換位思考
(2)對已有的有關事物存在狀態的認識作轉換性思考。(狀態逆向)
示例
根據鋸和刨發明電刨。
(3)對已有的有關事物功能的認識作反向思考。(功能逆向)
示例
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
(4)對已有的有關事物之間因果關系的認識作交換性思考。(因果逆向)
示例
民間故事:一位母親有兩個兒子,大兒子開染布坊,小兒子做雨傘生意。每天,這位老母親都愁眉苦臉,天下雨了怕大兒子染的布沒法曬干;天晴了又怕小兒子做的傘沒有人買。一位鄰居開導她,叫她反過來想:雨天,小兒子的傘生意做的紅火;晴天,大兒子染的布很快就曬干。這位老母親立即眉開眼笑,活力再現。
(二)發揮思維正逆互補的作用
1.逆向思維應當合“理”
2.正向思維是逆向思維的基礎
3.正向思維與逆向思維辯證互補的必要性
有意識地將兩個或多個對立面聯系在一起思考,正反補充,可以打破單方面性質的限制,避免思維的僵化和極端化,更有可能發現事物的新功能和新作用,產生創新性的成果。
小結: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正向思維與逆向思維的辯證關系:不是孤立的,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第十三課 創新思維要力求超前
一、超前思維的含義與特征
(一)超前思維的含義
1.含義:超前思維是在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事物的歷史和現狀的基礎上,從事物發展的現實情況出發,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發展狀態,運用合理的推理和想象,判斷事物未來發展趨勢的思維。
示例
1915 年,愛因斯坦就已經預言了黑洞的存在。100多年后的今天,經過全球天文學家的不斷探索,人類首次 用 黑 洞 真容驗證了百年前的預言。
2.哲學依據:規律、意識的能動性。
3.表現
“先知先覺”是超前思維的表現。從人們的認識狀態和認識對象的存在狀態之間的關系看,人的思維既可能近似于等同地反映事物的存在狀態,也可能以超前或落后的方式反映事物的存在狀態。
4.生成的思想條件
(1)超前思維是有超前意識的思維。超前意識是不滿足于現狀的意識,是居安思危的意識,是自覺地站得更高、看得更遠的意識,是追求事物發展更好、更優、更強的意識。
(2)善于反思、勇于質疑是超前意識的基本品質。沒有反思,不敢質疑,就不會有超前意識,更不會有超前思維。
(二)超前思維的特征
1.探索性
2.預測性
3.不確定性
(1)客觀原因:指向未來。
(2)主觀原因:認識有正確和錯誤、深刻和膚淺之分。
(3)要求:立足實踐,把握規律,創造條件。
【注意】超前思維需要經過實踐檢驗,從而驗證其合理性和科學性。但這并不意味著,只有經過實踐檢驗的超前思維才是科學合理的。超前思維中的科學和合理成分即使不經過實踐的檢驗,也是客觀存在的。
二、超前思維的方法與意義
(一)超前思維的方法
1.矛盾分析法
2.推理和想象
3.注重調查研究
4.以事物發展的狀況為依據
【調查研究方法】
調查研究方法包括調查和研究兩個部分。調查是通過信息收集、問卷發放等途徑具體實施。研究是對調查得到的材料進行分析、綜合,以便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調查和研究是認識事物發展情況的兩個過程,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綜合調查與研究可以真實、深刻、全面掌握事物發展情況。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無論過去還是現在,調查研究都是中國共產黨科學決策和執政的基本功,是中國共產黨的謀事之基、成事之道。
(二)超前思維的意義
1.哲學層面
(1)有助于人們能動地認識世界
(2)有助于人們趨利避害、防患于未然,成功地改造世界
(3)能使人們通過前瞻性思考,把握事物發展狀態,幫助人們規劃和調整思路,從而進行正確的決策,抓住有利的發展機遇
2.個人層面
利用超前思維的前瞻性功能,有利于我們規劃成長成才的方案。
3.社會層面
(1)有利于企業開發供給側的產品和市場。
(2)有利于社會繪制更為全面合理的服務藍圖.
(3)有利于國家和民族進行科學的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芮城县| 渑池县| 广东省| 嘉定区| 方城县| 巴南区| 舞阳县| 南木林县| 封开县| 洞头县| 赤壁市| 合水县| 漳浦县| 临沭县| 南澳县| 桑植县| 尤溪县| 凤凰县| 平潭县| 邯郸市| 紫阳县| 汉寿县| 屏边| 龙岩市| 济南市| 晋州市| 揭东县| 临猗县| 茌平县| 南部县| 竹北市| 拜泉县| 额尔古纳市| 盈江县| 香格里拉县| 景泰县| 泽库县| 周口市| 宁安市| 永济市| 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