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節 地球的圈層結構》教學設計教學課題 第三節 地球的圈層結構 課時安排 1課時課型 新授教材分析本節課是2019湘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地理一》第一章第三節《地球的圈層結構》,是承上啟下的一節內容,旨在為后面四章自然環境不同要素的學習奠定知識基礎。 在本章中學生學習了有關“宇宙中的地球”后,學生面臨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什么是自然環境”。本節要求以“宇宙——地球——自然環境”的認識思路,設計了在宏觀了解地球圈層及結構中來認識。自然環境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上表述。從宏觀上了解地球的結構,進而了解自然環境的組成,這也是本節的根本要求。課程目標: 運用示意圖,說明地球的圈層結構學習目標1.了解地震波的基本特征,了解科學家利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內部結構的基本方法。 2.運用示意圖,說出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依據及各圈層的特點。 3.結合資料及示意圖,說出地球外部各圈層的特點,理解自然環境要素是相互聯系和相互滲透的。 4、通過舉例說明人類活動對地球各圈層產生影響,幫助學生樹立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形成人地協調觀。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用圖示的方法認識地球各圈層的位置關系。 教學難點:地震波劃分地球內部圈層的依據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地理人擅長“談天說地”前面我們學習了地球所處宇宙環境,及太陽對地球的影響。那今天我們就說說“地“ 地球的圈層結構包括外部圈層和內部圈層。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人們對地球外部圈層的研究逐步深入,“可謂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無所不能。但至今對我們地球的內部了解卻知之甚少。可謂”入地無門?!霸凇叭氲責o門”的情況下,科學家是如何探測地球內部奧秘的? 回顧地球的宇宙環境,及太陽對地球的影響,思考研究地球內部的方法 回顧復習 設疑思考引出新課講授新課 展示人類了解地球內部的方法,引出地震和地震波 學生聽講 讓學生了解研究地球內部的難度展示檢測試題 學生回答 熟悉教材播放地震自救小視頻 學生觀看,學習 提高同學們對地震這一自然災害的防災減災意識,增強學生的畫面感,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給同學們展示橫縱波的動畫演示、同學完成表格。 教師發言:雖然地震波造成了巨大的破壞,給人們帶來深刻的災難,但它卻是照亮地球內部的一盞明燈,是通往地球外部的信史。 地震波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不同介質所能傳播的地震波也不同,因此,我們能通過地震波的反饋來推測地球的內部結構和物質組成。 思考、分析、組織答案 學生通過填寫表格整理和完善思路,增強知識的總結歸納能力 把過渡到通過地震波的反饋來推測地球的內部結構和物質組成。引導規范學生讀圖1-18,比較橫縱波的不同及在地球內部傳播時波速的變化。 學生讀圖、比較 提高學生讀圖能力,理解地球內部圈層劃分的依據去展示地球內部圈層的幾個問題,讓同學們帶著問題,讀教材25-26了解地球內部圈層的物質組成和結構特點。 學生閱讀教材,找出問題答案,并回答 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合作探究 教師發布學習任務一 小組合作探究 請同學們將以下地理事物標注在右圖中,以理解它們之間的位置關系。(其中A、B為不連續界面) 莫霍面 上地幔 外核 內核 古登堡面 地殼 下地幔 巖石圈 (2)請結合圈層結構示意圖及地殼厚度的分布規律,并分析我國 青藏高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及東海的地殼厚度有什么差異 小組合作探究 提高同學們合作探究的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對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示意圖的理解。過渡承轉 在我們目之所及的地表自然環境又有何特點呢?過渡:在地球的外部還存在著許多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圈層,他們共同構成了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展示學習任務單中預習部分有關地球外部圈層特征的表格,讓同學訂正內容 學生訂正 幫助學生梳理教材,初步了解外部圈層的特征合作探究 學習任務二 認識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巖石圈及其相互聯系 自然景觀涉及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巖石圈 找出照片中主要事物, 將找出的事物按照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巖石圈進行分類 思考各事物之間的聯系 小組討論完成 發揮小組的合作優勢,通過探討各事物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綜合思維。延伸升華 讓同學列舉人類活動對地球各圈層的影響 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舉例說明 培養學生保護自然、愛護自然的意識,落實人地協調的發展觀。教師點撥 大氣圈、水圈、生物圈與巖石圈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共同構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當然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也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人類不合理的生產生活方式會對自然環境產生負面影響。我們將在后面的各章中對構成自然環境的四大圈層進行深入了解。只有按自然規律辦事,合理適應、利用、改造自然,我們才能可持續的發展下去。 學生聽講,并反思知識小結 梳理主干知識,突出重點。課堂練習 展示一組選擇題,讓學生當堂練習 學生練習,并回答 提高學生對內容的應用能力。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1、在課程環節中應該注意教師高質量的引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積極性; 2、把握上課節奏,突出教學重難點,避免平鋪直入 3、在案例和試題的選擇上應盡量向高考的要求靠攏,突出在情境教學中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