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屆高考地理二輪復習課時教學學案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屆高考地理二輪復習課時教學學案含答案

資源簡介

第一部分 專題一 地球運動規律
專題一 地球運動規律
考題示例 命題情境 考點聚焦 命題趨勢
2023·全國乙卷T9 日本海附近的琿春與內陸的遼源各日最高氣溫時刻(北京時間)的月均值差異 地方時、區時計算 1.近三年,該部分知識的考查都是以選擇題形式出現,難度中等。 2.命題情境通常以熱點事件或生產、生活中的自然現象為素材,并輔助以簡單的示意圖。 3.重點考查時間的計算、晝夜長短變化規律、正午太陽高度的實際應用等知識。 4.備考中,應當加強基本概念和必備知識的理解,掌握地球運動基本規律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復習時不必過分加大知識的深度和難度
2023·浙江卷T19~T20 2021年2月19日農歷正月初八,某同學觀測到了日、月同天景象,且位于(0°,105°W)的地點可觀測到月球正在地平線落下 地方時、區時計算
2022·廣東卷T7~T8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將我國3名航天員順利送入中國空間站。2022年4月16日,航天員安全返回地球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及其應用
2021·河北卷T7~T8 家住某城(36.5°N,116°E)的小明,秋分時節搬進了新樓房,書房的采光變化 太陽方位與晝夜長短變化
2021·廣東卷T10 我國搭載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的長征5號B等三枚運載火箭先后發射升空 地方時、區時計算
考點1 時間計算與日期變更
命題視角一:時間計算
(2022·江蘇卷)國際空間站距地面約420 km,每90分鐘環繞地球一周??臻g站反射陽光,在一定條件下,人們肉眼可以看到明亮的光點劃過天空。下圖為“國際空間站某時段軌跡和某時刻位置示意圖”,圖中陰影表示黑夜。讀圖,完成1~3題。
1.空間站到達北京上空約需(  )
A.15分鐘 B.30分鐘
C.45分鐘 D.60分鐘
2.空間站到達北京上空時,北京時間大致是(  )
A.9:40 B.10:10
C.10:40 D.11:10
3.空間站從圖示位置飛行1小時,在這期間能看到空間站的地點是(  )
A.圣地亞哥 B.卡馬國
C.馬維爾拉 D.上海
[思維過程]
第1題,
第2題,
第3題,
[解析] 第1題,由圖可知北京與國際空間站經度大致相差180°,所以國際空間站到達北京上空是大致繞地球旋轉了一半,由材料可知國際空間站每90分鐘環繞地球一周,所以空間站到達北京上空約需45分鐘。故C項正確,A、B、D項錯誤。第2題,由下圖可知,晨線與赤道的交點與120°E相距約為60°,晨線與赤道的交點地方時為6時,則北京時間此時約為10:00,結合上面分析,可知空間站到達北京上空時,北京時間大致為10:45,故C項正確,A、B、D項錯誤。
3.據材料可知,國際空間站90分鐘環繞地球1周,則1小時可繞行2/3的路程,空間站到達卡馬國上空時,正值該地黑夜,國際空間站與地面較近,此時無法反射到太陽光,不能被肉眼觀察到,排除B項。到達馬維爾拉上空時,正處于黎明,人們可以用肉眼觀察到空間站,C項符合題意;空間站約90分鐘環繞地球一周,從圖示位置飛行1小時,不會經過圣地亞哥,排除A項;當國際空間經過上海時,為白晝,由于太陽光線太強,可能用肉眼無法看見,排除D項。故答案選C。
[答案] 1.C 2.C 3.C
命題視角二:日期變更
(2022·浙江卷)攝影愛好者在南半球某地朝西北固定方向拍攝太陽照片,拍攝時間為K日及其前、后第8天的同一時刻。圖1為合成后的照片,圖2為地球公轉軌道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
1.K日地球位置位于圖2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拍攝時間為北京時間5點,全球處于不同日期的范圍之比約為(  )
A.1∶1 B.1∶5
C.2∶5 D.3∶5
[思維過程]
第1題,
第2題,
[解析] 第1題,閱讀圖文材料,結合知識,K日前、后八天太陽位置重合,證明K日處于中間,能拍攝這種現象只能是在太陽直射南、北回歸線前后,材料中顯示拍攝的是西北方向,故太陽直射的是北半球,因此K日應為太陽直射北回歸線當日,為夏至日;觀察圖2,①處于近日點1月初,對應的②③之間為遠日點7月初,結合地球公轉方向,②為夏至日,B項正確,故選B。第2題,根據題意,北京時間為5點,新的一天零點經線應該在45°E(120°E-|5-0|×15=45°),因此新的一天為180°-45°=135°,而舊的一天范圍為180°+45°=225°,比例135∶225=3∶5,D項正確,故選D。
[答案] 1.B 2.D
1.地方時和區時的計算方法
(1)利用經緯網計算時間。
(2)利用特殊地方時計算時間。
2.日期變更
(1)圖示日期變更。
(2)地球上不同日期范圍的確定。
新的一天:從0時經線向東到180°經線。
舊的一天:從0時經線向西到180°經線。
新舊一天范圍比:。
3.行程時間的計算
例:一架飛機于當地時間6月7日8時從甲地(120°E)起飛,經過10小時飛行到達乙地(30°E),經計算到達時乙地當地時間為6月7日12時。
(2023·高郵高三期末)2022年卡塔爾世界杯決賽于當地時間(東三區)12月18日18時在多哈(51°34′E,25°15′N)進行。上海的王先生及家人計劃到現場全程觀看決賽。下表為“王先生查詢的從上海某機場至多哈機場的國際航班部分信息”。據此,完成1~2題。
航班 出發日期 起飛時間 飛行時間
① 12月17日 16:45 9小時50分鐘(直飛)
② 12月17日 13:25 34小時35分鐘(含轉機時間)
③ 12月18日 16:45 9小時50分鐘(直飛)
④ 12月18日 11:30 36小時05分鐘(含轉機時間)
1.根據航班信息,推測王先生及其家人選擇的航班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決賽開始時,地球表面的晨昏線(圖中虛線)最接近(  )
解析:第1題,根據材料可知,卡塔爾使用的是東三區的區時,北京時間是東八區的區時,根據時間東早西晚的計算原則,東八區比東三區早5個小時。2022年卡塔爾世界杯決賽于當地時間(東三區)12月18日18時進行,因此上海的王先生及家人選擇的航班必須在北京時間12月18日23點前到達多哈機場。根據表中四個航班起飛時間和飛行時間可以計算出,航班①到達多哈機場的北京時間是18日2時35分;航班②到達多哈機場的北京時間是19日0時;航班③到達多哈機場的北京時間是19日2時35分;航班④到達多哈機場的北京時間是19日23時35分。因此,考慮到要提前到達,最合理的航班是航班①,故A項正確,B、C、D項錯誤。故選A。第2題,東三區的區時是45°E經線上的地方時,決賽于當地時間(東三區)12月18日18時進行,此時,多哈(51°34′E)的地方時約為18時26分;該日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晝短夜長,多哈位于北半球,也是晝短夜長;18時26分時多哈已經進入黑夜,但是進入黑夜不久,晨昏線的昏線位于多哈西側;昏線呈西北—東南方向延伸(確保北半球晝短夜長),故圖中B圖晨昏線的位置與當日晝夜分布一致,B項正確,A、C、D項錯誤。故選B。
答案:1.A 2.B
(2023·廣東一模)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南部發生強烈地震,余震不斷,災情嚴重,北京時間2月7日22時許,中國救援隊從北京出發飛赴地震災區,于當地時間(東三區區時)2月8日4時30分抵達阿達納市。下圖示意2023年2月6—8日土耳其部分地區地震震中位置。據此,完成第3題。
3.中國救援隊所乘航班從北京到阿達納市的飛行時間約為(  )
A.6小時 B.11小時
C.13小時 D.16小時
解析:東八區區時北京時間2月7日22時中國救援隊出發,阿達納市所在的東三區區時比東八區區時晚5小時,時間少5小時,所以中國救援隊出發時的當地東三區的區時應是2月7日17時,而飛機于當地東三區區時2月8日4時30分到達,由2月7日17時到2月8日4時30分,經過了11小時30分,四個選項中最接近這個時間的是B選項的11小時,B項正確,A、C、D項錯誤。故選B。
答案:B
(2023·天津濱海三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北京時間10日21時22分,搭載天舟六號貨運飛船的長征七號遙七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發射。天舟六號入軌后順利完成狀態設置,于北京時間2023年5月11日5時16分,成功對接于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后向端口。據此,完成4~5題。
4.天舟六號成功對接時,新的一天約占全球的比例(  )
A.20% B.40% C.0% D.80%
5.從天舟六號成功發射到成功與空間站對接,推測下列說法最正確的是(  )
A.渤海灣潮水涌向海岸
B.堪培拉溫度逐漸上升
C.巴黎樹影逐漸變長
D.紐約當地太陽高度角逐漸變大
解析:第4題,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天舟六號成功對接時,為北京時間2023年5月11日5時16分,此時0時經線對應的經度約為45°E,新的一天大約所占經度為135°,約占全球的37.5%,B最接近,故選B。第5題,根據所學知識,農歷二十一日,21:00前后恰逢干潮(即低潮,潮落),因此從天舟六號成功發射到與空間站對接期間,恰逢潮落,潮水遠離海岸,排除A項;堪培拉為東十區,因此天舟六號發射到成功對接,對應本地時間為5月10日23點22分到5月11日7時16分,溫度先降低然后上升,排除B項;巴黎時區為東一區,因此天舟六號發射到成功對接,對應本地時間為5月10日14點22分到5月10日22時16分,巴黎太陽高度不斷減小,樹影應不斷變長,C項正確;紐約為西五區,因此天舟六號發射到成功對接,對應本地時間為5月10日8點22分到5月10日16時16分,太陽高度角應先增大,然后減小,排除D項。故選C。
答案:4.B 5.C
考點2 晝夜長短的變化
命題視角:晝夜長短及其變化
(2022·浙江卷)我國某中學生在學校附近通過天文觀測,繪制出北極星光線與正午太陽光線之間夾角α的年變化曲線,下圖為該曲線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題。
 符合“晝變短,夜比晝長”條件的時段是(  )
                  
A.甲至乙 B.乙至丙
C.丙至丁 D.丁至戊
[思維過程]
[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極星光線與地面的夾角為當地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在夏至日達到最大值,所以北半球北極星光線與正午太陽光線的夾角α,在夏至日達到最小值,冬至日達到最大值,根據圖示信息可知,丙為夏至日,甲、戊為冬至日,乙為春分日,丁為秋分日,北半球符合“晝變短,夜比晝長”的是秋分日到冬至日,應是圖中的丁至戊,D項正確,A、B、C項錯誤,所以選D。
[答案] D
1.解答晝夜長短類題目的思維流程
2.“三看”定晝夜長短狀況及其變化
(1)一看“太陽直射點半球”定晝夜長短狀況,如下圖所示:
(2)二看“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定晝夜長短的變化,如下圖所示:
(3)三看“極晝、極夜”定晝夜長短及其變化:
①北半球出現極晝現象,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南半球各地反之。
②北半球出現極夜現象,北半球各地晝短夜長,南半球各地反之。
③北半球極晝范圍擴大,北半球各地晝變長夜變短,南半球反之。
④北半球極夜范圍擴大,北半球各地晝變短夜變長,南半球反之。
3.晝夜長短計算的三大技巧
(1)計算方法。
晝長時間=日落時間-日出時間=2×(12-日出時間)=2×(日落時間-12)=24-夜長
(2)應用技巧。
①白天,日出、日落時間關于12點對稱;②夜晚,日出、日落時間關于0點對稱;③上午時長=下午時長;④前半夜時長=后半夜時長。如圖所示:
(2023·湖南郴州二模)下圖示意不同地點一年中晝夜長短的變化情況(圖中陰影部分表示黑夜)。據此,完成1~2題。
1.下列四地中,地球自轉線速度最小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乙、丁兩地(  )
A.都位于北半球
B.全年正午太陽高度相同
C.互為對跖點
D.晝夜長短變幅相同
解析:第1題,甲地全年晝夜平分,位于赤道上。乙地夏至日晝短夜長,且夜長18個小時,說明位于南半球中緯度地區。丙地冬至日出現極夜現象,說明位于北極圈以內。丁地夏至晝長夜短,晝長18小時,說明位于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地球自轉線速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所以緯度越高,線速度越小。所以丙地線速度最小,C項正確,A、B、D項錯誤。故選C。第2題,由上題分析可得,乙地位于南半球,A項錯誤。乙、丁兩地關于赤道對稱,所以除二分日外,正午太陽高度并不相同,B、C項錯誤。由圖可知,兩地晝夜長短變幅相同,D項正確。故選D。
答案:1.C 2.D
(2023·常州高三期末)“在哪兒能看到中國第一縷陽光”,撫遠、溫嶺等地競相自稱是中國第一縷陽光的照射地。下圖為我國四個縣級行政區一年內日出時間示意圖。據此,完成3~5題。
3.圖中與臺東、撫遠、溫嶺、虎林相吻合的依次是(  )
A.甲、丁、乙、丙 B.丙、乙、丁、甲
C.乙、丁、甲、丙   D.丁、甲、丙、乙
4.根據圖文材料可知(  )
A.臺東夏至日晝夜長短差值大于冬至日
B.四地中除溫嶺外均有最早見日出機會
C.撫遠和虎林不能同時看到第一縷陽光
D.春分當天虎林將比撫遠更早看到日出
5.撫遠一年中晝長最短大約為(  )
A.10小時10分 B.9小時25分
C.7小時58分 D.6小時04分
解析:第3題,結合所學可知,北半球各地在夏至日晝長達到一年中最大值,且緯度越高晝越長。讀圖可知,甲、乙、丙、丁四地中,夏至日時甲、乙日出早,晝更長,丙、丁日出晚,晝更短,故結合臺東、撫遠、溫嶺、虎林緯度可知,甲、乙代表緯度較高的虎林和撫遠,兩地經度差異小,撫遠緯度更高,晝更長,日出更早,故甲是撫遠,乙是虎林;溫嶺和臺東經度差異小,溫嶺緯度更高,晝更長,日出更早,故丙為溫嶺,丁為臺東。故選D。第4題,結合所學可知,一個地區冬至日和夏至日的晝夜情況相反,即夏至日的晝長等于冬至日的夜長,故夏至日晝夜長短差值與冬至日相等,A項錯誤;結合圖中不同日期四地日出時間可知,溫嶺(丙)與其他三地相比,在一年內均沒有日出最早的時候,而其余三地都有日出比其他地區早的日期,B項正確;讀圖可知,撫遠和虎林的日出時間曲線有交點,且交點的日出時間早于其他兩地,故撫遠和虎林能同時看到第一縷陽光,C項錯誤;春分日全球均為地方時6點日出,越偏東日出越早,讀圖可知,撫遠比虎林更偏東,春分日出更早,D項錯誤。故選B。第5題,結合第3題分析可知,甲曲線代表撫遠,其夏至日時白晝最長,讀圖可知,夏至日時撫遠大致日出北京時間3:00,讀圖可知撫遠大致位于我國最東部,經度大約為135°E,故日出時為其地方時4:00,則其夏至日晝長為(12-4)×2=16小時,夜長為8小時。結合所學可知,對于同一地區來說,夏至日和冬至日晝夜情況相反,撫遠冬至日晝長達一年中最短,且冬至日晝長等于夏至日夜長,即大約為8小時,故C項正確,A、B、D項錯誤。故選C。
答案:3.D 4.B 5.C
考點3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命題視角: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及其應用
(2022·廣東卷)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將我國3名航天員順利送入距離地表約400 km的中國空間站。2022年4月16日,航天員安全返回地球。據此,完成1~2題。
1.符合航天員駐留期間空間站繞太陽運動角速度大小變化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駐留期間,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塔與廣州市區廣州塔兩地每天正午太陽高度的差值(  )
A.先變大后變小
B.先變小后變大
C.持續不斷變大
D.始終保持不變
[思維過程]
第1題,
第2題,
[解析] 第1題,根據開普勒第二定律地球繞日公轉,近日點(1月初)角速度大,遠日點(7月初)角速度慢,空間站繞日公轉也符合開普勒第二定律,從2021年10月16日-2022年1月初(近日點,角速度最大)-2022年4月16日,空間站繞太陽運動角速度變化為先變快后變慢,①符合題意。第2題,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取決于某地與直射點之間的距離變化。駐留期間,假設太陽直射點為α,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緯度為X,廣州塔緯度為Y,正午太陽高度角之差為H,當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時,H=90°-(α+X)-[90°-(α+Y)]=Y-X;當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時H=90°-(X-α)-[90°-(Y-α)]=Y-X;由公式推導可得,駐留期間兩地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差值為兩地的緯度差,這是恒定的值。
[答案] 1.A 2.D
1.解答正午太陽高度類題目的思維流程
2.突破正午太陽高度的三大判斷技巧
(1)分布看“遠近”——遠小近大。
距離直射點所在的緯線越近,正午太陽高度越大;反之,正午太陽高度越小。
(2)變化看“移動”——來增去減。
太陽直射點向某地所在的方向移來時,該地的正午太陽高度逐漸增大;太陽直射點遠離某地時,該地的正午太陽高度逐漸減小。
(3)位置看“數值”——關注最值。
3.掌握正午太陽高度的三大規律
(1)對稱規律:以太陽直射的緯線為對稱軸,在其南北對稱分布的緯線上,正午太陽高度相等。
(2)相等規律:極點的太陽高度(包括正午太陽高度)等于直射點的緯度。
(3)互余規律:出現極晝、極夜的最低緯度與直射點緯度互余。
4.掌握正午太陽高度的兩大應用
(1)計算樓間距、樓高:為了更好地保證各樓層都有良好的采光,樓與樓之間應當保持適當距離。以我國為例,如下圖,南樓高度為h,該地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為H,則最小樓間距L=h/tanH。
(2)計算太陽能熱水器的角度:為了更好地利用太陽能,應不斷調整太陽能熱水器與樓頂平面之間的夾角,使太陽光與受熱板成直角。其夾角α和正午太陽高度H的關系:α+H=90°。
(2023·湛江一模)下表為二分二至日前后甲、乙兩城市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統計表。據此,完成1~2題。
城市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甲城市 64° 87.5° 64° 40.5°
乙城市 46° 69.5° 46° 22.5°
1.甲、乙兩城市的緯度差值為(  )
A.18° B.24° C.38° D.44°
2.某城市的夜晚時間與乙城市白晝時間相等,則該城市的經緯度位置可能是(  )
A.44°N,175°E B.44°S,70°W
C.46°S,175°E D.46°S,70°W
解析:第1題,根據表中信息,可以判斷出甲乙兩地在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在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小,因此可以判斷出甲乙兩城市位于北半球。由于某地某時的太陽高度角(H)=90°-(當地緯度-太陽直射點緯度)。北緯為正,南緯為負。根據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公式可知,兩地的正午太陽高度差為兩地的緯度差。所以由表可知,甲、乙城市的緯度差為18°。所以A項正確,B、C、D項錯誤。故選A。第2題,根據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公式可知,乙城市位于44°N,由于緯度數值相同,南北相反的兩點一地的夜晚時間與另一地的白晝時間相同,所以44°S緯線上的任何城市的夜長均與乙城市晝長相等,所以則該城市的經緯度位置可能是44°S,70°W,所以B項正確。A、C、D項錯誤。故選B。
答案:1.A 2.B 
(2023·江蘇南通期末)我國某城市中學生結合觀測資料,繪制出該地二至日正午太陽光線示意圖(下圖),角α、β相差40°。據此,完成3~5題。
3.該城市可能是(  )
A.海口 B.北京 C.南通 D.廣州
4.該地正午太陽高度年變化幅度為(  )
A.20° B.40° C.43.5° D.47°
5.夏至日,當地太陽視運動軌跡是(  )
解析:第3題,正午太陽光照只能在正南或正北方位,如圖中的太陽光線在二至日分別從正南和正北照射而來,當太陽直射點位置在當地以北時,正午太陽方位是正北;當太陽直射點位置在當地以南時,正午太陽方位是正南;因為我國屬于北半球,所以在夏至日時正午太陽在正北,在冬至日時正午太陽在正南,這說明當地緯度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四個選項中只有??谠谀媳被貧w線之間,A項正確,B、C、D項錯誤。故選A。第4題,由于??谠跓釒Х秶鷥龋陜日缬刑栔鄙洮F象,所以年內最大正午太陽高度為90°,太陽高度角在β時為夏至日,∠β=90°-(23.5°-海口緯度);太陽高度角在α時為冬至日,∠α=90°-(23.5°+??诰暥?;由∠β-∠α=40°,可知海口緯度為20°N,所以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α=90°-(23.5°+20°)=46.5°,而冬至日時是??谀陜茸钚≌缣柛叨冉?,故該地正午太陽高度年變化幅度為90°-46.5°=43.5°,C項正確,A、B、D項錯誤。故選C。第5題,夏至日全球除極晝夜地區,都日出東北,日落西北,A圖日出正東,日落正西,應為二分日,A項錯誤;夏至日全球除極晝夜地區,都是日出東北,日落西北,且海口20°N位于北回歸線以南,??谙闹寥照缣柗轿粦谡保珺圖符合要求,B項正確;夏至日全球除極晝夜地區,都是日出東北,日落西北,C圖日出東南,日落西南,應為北半球冬半年,C項錯誤;??谙闹寥照缣柗轿粦谡?,D圖正午太陽方位在正南,D項錯誤。故選B。
答案:3.A 4.C 5.Bc
微專題1 太陽視運動
1.太陽視運動
太陽視運動軌跡是以觀測點為中心,目視太陽在天球上運行的軌跡。太陽周日視運動實質上是地球自轉運動的反映。不同季節太陽方位不同,如圖所示。
圖中北極星的仰角為40°,故該地緯度為40°N,正午太陽位于正南天空,①②③分別為該地夏至日、二分日、冬至日的太陽視運動軌跡。
2.太陽視運動及其變化規律
(1)日出、日落方位。
太陽直射點位置  非極晝區 極晝地區
北半球 東北日出、西北日落 正北日出、正北日落
赤道 正東日出、正西日落
南半球 東南日出、西南日落 正南日出、正南日落
注:極點上全天太陽高度不變。
(2)日出、日落方位的變化。
①北半球緯度越高,夏半年日出、日落方位越偏北,冬半年越偏南。
②直射北半球時,直射點緯度越高,日出、日落方位越偏北;直射南半球時,直射點緯度越高,日出、日落方位越偏南。
(3)正午太陽的方位(極點與極夜地區除外)。
①直射點以北地區;太陽始終位于正南。
②直射點以南地區:太陽始終位于正北。
③在直射點上:太陽始終位于正上空。
(4)一天當中太陽的方位變化(以北半球為例,極晝、極夜地區除外)。
①春分、秋分:正東、東南、正南、西南、正西。
②直射點在北半球:東北、正東、東南、正南、西南、正西、西北。
③直射點在南半球:東南、正南、西南。
3.太陽視運動與物體影子
(1)影子長短:與太陽高度大小呈負相關,日出時影子最長,之后變短;正午時影子最短,之后變長;日落時影子最長;直射點上無影子。
(2)影子方向:與太陽方位相反。
(3)影子移動方向:與太陽視運動方向相反,呈順時針在地面上移動。
(2023·湖北黃岡聯考)下圖為某地一天中太陽視運動軌跡示意圖,當北京時間為5點時,太陽運動至③位置時,測得當時太陽高度角θ為50°。據此,完成1~2題。
1.太陽在這一天中的運動過程為(  )
A.②—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①
C.④—③—②—①—④
D.③—②—①—④—③
2.該地的地理坐標是(  )
A.(65°N,135°W) B.(65°S,45°E)
C.(65°S,135°W) D.(65°N,45°E)
解析:第1題,圖示地區這一天出現極晝現象,且正午時刻太陽位于正南,故此日太陽從正北方向升起,經正南,然后從正北方向落下。因為相對于太陽,地球是自西向東自轉運動的,所以太陽視運動的方向和地球自轉運動的方向正好相反,因而運動的方向是自東向西,所以①-②-③-④-①符合題意,B項正確,A、C、D項錯誤;故選B。第2題,該地正午太陽方位位于正南,可知為北半球。該日正午太陽高角為50°,根據計算公式H=90°-兩者之間的緯度差(太陽直射點與出現極晝的緯度互余),若直射點的緯度為X,出現極晝的緯度則為90°-X,所以H=90°-(90°-X-X),則X=25°,出現極晝的緯度為65°,當地的緯度為65°N,B、C項錯誤;當北京時間為5點時,當地為12點,算出經度為135°W,D項錯誤,A項正確;故選A。
答案:1.B 2.A
(2023·江蘇如皋一模)北京某中學開展觀測影長變化的地理實踐活動,下圖為某日三個時刻拍攝的同學影子的照片,其中有一張為北京時間12:00拍攝。據此,完成3~5題。
3.下列日期中,該日可能是(  )
A.1月1日 B.4月1日
C.7月1日 D.10月1日
4.圖示照片拍攝時間的先后排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
5.若烏魯木齊(87°E)某學校同日開展活動測量該日最短影長,拍攝時間應選擇北京時間(  )
A.9:48 B.13:44
C.14:00 D.14:12
解析:第3題,根據材料可知,該中學位于北京,北京時間12:00約為當地正午時分,同學影長為三張照片中最短,結合圖片可知③為正午時分拍攝,而圖中同學影長明顯長于身高,說明該地此時正午太陽高度小于45°,結合正午太陽高度計算公式可知,太陽直射點此時位于5°S以南區域,因此該日可能為1月1日或10月1日;10月1日離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約有7~8天,由于太陽直射點每月約移動8個緯度,因此10月1日太陽直射點約位于2°S附近,D項錯誤,A項正確;4月1日、7月1日這兩天太陽位于北半球,B、C項錯誤。故選A。第4題,根據所學可知,北京位于北回歸線以北地區,正午時分太陽位于正南方,影朝正北方。結合圖③可知,該同學右手朝南,左手朝北,正面朝東,背面朝西,因此圖①影朝東北,太陽位于西南方向,為下午時分;圖2影朝西北,太陽位于東南方向,為上午時分。因此圖示照片拍攝時間的先后排序是②③①,C項正確,A、B、D項錯誤。故選C。第5題,根據所學可知,測量某日最短影長應選擇當地正午時分,即地方時12時,烏魯木齊位于87°E,與東八區中央經線120°E相差33個經度,時間上相差2小時12分鐘,由于北京位于烏魯木齊的東方,故當烏魯木齊地方時為12時時,北京時間為14時12分,D項正確,A、B、C項錯誤;故選D。
答案:3.A 4.C 5.D
專題強化練(一) 地球運動規律
單項選擇題(共15小題)
(2023·茂名二模)中國空間站在距離地表約400千米的接近北極方向的正圓軌道上運行,繞地球一圈約90分鐘??臻g站軌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夾角約42°(如下圖所示)。據此,完成1~2題。
1.在中國空間站上,航天員一天能看到日出的次數是(  )
A.4次 B.8次
C.16次 D.24次
2.下列城市中,中國空間站不能飛越其正上空的是(  )
A.北京 B.上海
C.新加坡 D.莫斯科
解析:第1題,觀測者在地球上,24小時內經歷1次晝夜,可觀測到1次日出;中國空間站繞地球一圈約90分鐘,即約1.5個小時,因此24小時內經歷16次晝夜,能看到16次日出,C項正確,A、B、D項錯誤。故選C。第2題,由材料可知,空間站軌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夾角約為42°,說明空間站可飛越的區域在南北緯42°之間。由于地球自轉周期是1日(24小時),空間站繞地球一圈約90分鐘,空間站繞地球運行的周期與地球自轉周期不同,因此在長期運行過程中,空間站可飛越南北緯42°之間所有區域的正上空。北京的緯度約為40°N,上海的緯度約為31°N,新加坡的緯度約為1°N,莫斯科的緯度約為56°N,四個城市中只有莫斯科的緯度不在南北緯42°之間,因此空間站不能飛越莫斯科正上空,D項符合題意,A、B、C項不符合題意。故選D。
答案:1.C 2.D
(2023·唐山一模)北京時間2023年1月1日6時30分許,浙江舟山(30°N,122°E)朱家尖海灘迎來新年的第一縷陽光(圖a);6時50分許,在我國領土最東端附近的黑龍江撫遠(48°N,134°E),旭日從地平線上緩緩升起(圖b)。據此,完成3~4題。
3.撫遠迎接新年第一縷陽光的時間要比舟山晚一些,主要原因在于兩地的(  )
A.經度差異 B.緯度差異
C.海拔差異 D.天氣差異
4.新年當天,撫遠和舟山相比(  )
A.撫遠正午太陽高度較高
B.舟山正午時刻更早
C.撫遠日出方位角更偏南
D.舟山黑夜長度更長
解析:第3題,新年1月1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晝短夜長,且緯度越高晝越短夜越長,撫遠緯度比舟山高18°,相對于舟山晝更短,表現為日出時刻比舟山晚一些,B項正確;撫遠位于舟山以東,越向東時刻越早,如果兩地在同一緯線,則撫遠日出時刻更早,所以造成撫遠日出時刻較舟山晚的原因不是經度差異,A項錯誤;本題中沒有關于兩地海拔和天氣的差異,無法判斷,C、D項錯誤。故選B。第4題,新年1月1日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舟山更接近太陽直射點緯度,所以此日舟山正午太陽高度更大,A項錯誤;任意一地的正午時刻都是12時,越向東時刻越早,所以應是撫遠的正午時刻更早到來,B項錯誤;撫遠和舟山都位于北溫帶地區,日出方位越偏南說明晝長越短,此日撫遠的晝長短于舟山,所以撫遠日出方位角更偏南,C項正確;此日撫遠的晝長短于舟山,撫遠黑夜長度更長,D項錯誤。故選C。
答案:3.B 4.C
(2023·海南高三期末)北京時間2022年10月9日7時43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夸父一號”(見下圖),“夸父一號”的出現將填補我國在太陽探測專用衛星方面的空白,同時可為宇宙空間天氣預警提供支持。據此,完成5~6題。
5.拍攝圖示照片時,拍攝者面向(  )
A.東南偏東 B.東北偏東
C.正東 D.正西
6.“夸父一號”發射時,地球上(  )
A.大部分地區處于白天
B.大部分地區處于黑夜
C.8日和9日的范圍比例接近1∶1
D.大部分地區處于10月9日
解析:第5題,根據材料可知,拍攝圖示照片時,北京時間2022年10月9日7時43分,即已知120°E為10月9日7時43分,則酒泉衛星發射中心(100°E)為10月9日6時23分,恰逢日出不久。10月9日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此時,北半球日出東南,且東偏南度數較小。從圖中可以看出,拍攝者面向太陽,故面向東南,且偏東,A項正確,B、C、D項錯誤。故選A。第6題,由于地球自身既不發光也不透明,故出現晝夜現象,理論上講,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故晝半球與夜半球范圍大致相同,A、B項錯誤?!翱涓敢惶枴卑l射時,為北京時間2022年10月9日7時43分,9日的范圍是從9日0時所在的經線向東到180°經線,故用地方時計算方法算出0時經線所在經度,即可判斷8日與9日的范圍。根據地方時計算方法可知,時差為7小時43分鐘,轉換為經度差115°45′,0時經線為4°15′E,則9日范圍為4°15′E向東到180°,可知,8日和9日的范圍比例接近1∶1,C項正確。9日范圍小于180°,故地球上10月9日范圍不到一半,D項錯誤。故選C。
答案:5.A 6.C
(2023·菏澤一模)下表示意貴州興義與山東菏澤兩地地理坐標和某日日落時刻(北京時間)。據此,完成7~8題。
地點 地理坐標 日落時刻
貴州興義 25°N,104°E 18:50
山東菏澤 35°N,116°E X
7.該日最可能是(  )
A.2月10日 B.5月10日
C.9月10日 D.12月10日
8.表中X可能是(  )
A.17:54  B.18:10
C.18:42  D.18:58
解析:第7題,結合表中數據分析,貴州興義日落時刻為北京時間18:50,根據其與120°E的經度差異計算可知,其地方時為17:46,在18點前日落,晝長小于12小時,可知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為北半球冬半年,B、C項錯誤;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之間,又因日落地方時接近18時,所以該日應該接近春秋分日,2月10日符合題意,A項正確,D項錯誤;所以選A。第8題,山東菏澤的緯度位置高于貴州興義,所以其冬半年晝長小于興義,日落地方時應該在17:46之前,菏澤地方時17:46對應北京時間18:02,所以其日落時刻應該在18:02之前,A項正確,B、C、D項錯誤。所以選A。
答案:7.A 8.A
(2023·汕頭二模)開車進出隧道路段時,光線強度變化過大會導致出現一瞬間的視線缺失,常通過隧道口照明弱化此現象,但能耗較高。陜西平鎮高速公路隧道應用太陽光反射照明,以順光照明的方式直接將太陽光投射至隧道入口以達成照明效果。如圖(a)為當地安裝實景圖,如圖(b)為反射裝置模式圖。據此,完成9~10題。
9.在晴天經過無照明隧道時視線丟失最明顯的情況通常是(  )
A.夏季正午 出洞
B.冬季正午 出洞
C.夏季傍晚 進洞
D.冬季傍晚 進洞
10.若僅考慮晝長,該裝置冬季應用條件最好的地區為(  )
A.重慶 B.西安
C.長春 D.???br/>解析:第9題,結合材料可知,當光照強度變化較大時會出現一瞬間的視線缺失;結合所學可知,夏季正午太陽輻射最強,隧道內外強度變化最大,因此視線丟失最明顯,A項正確;冬季正午,夏季傍晚和冬季傍晚太陽輻射強度都沒有夏季正午強,因此視覺丟失沒有那么明顯,B、C、D項錯誤。故選A。第10題,結合題干要求,主要是考慮晝長因素;結合所學可知,冬季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北半球緯度越低,晝長越長;結合選項可知,??诰暥茸畹?,晝長最長,應用條件最好,D項正確,A、B、C項錯誤。故選D。
答案:9.A 10.D
(2023·清遠高三期末)牛津郡(51.5°N,1.2°W)位于英格蘭南部,四周被丘陵環繞,中部為寬廣的河谷盆地,最高點海拔260 m(白馬丘陵)。下圖示意當地時間2022年11月28日某時刻,在牛津郡的白馬丘陵拍攝的日落景觀。據此,完成11~12題。
11.圖示河流的流向大致為(  )
A.自西北流向東南 B.自東南流向西北
C.自東北流向西南 D.自西南流向東北
12.該日當地太陽視運動軌跡為(  )
A.東北—正北—西北 B.東北—正南—西北
C.東南—正南—西南 D.東南—正北—西南
解析:第11題,此地位于北緯51.5度,時間是11月28日,屬于此地的冬季,根據所學知識可判斷,此時當地的日落位置是西南方向,圖中河流流向從日落方向向相反方向流動,所以流向大致為從西南流向東北,D項正確。A、B、C項錯誤。故選D。第12題,此地位于北緯51.5度,沒有出現極晝極夜現象,此時屬于當地的冬季,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所以太陽自東南方向日出,并且從南方的天空轉向西南方向,C項正確,A、B、D項錯誤。故選C。
答案:11.D 12.C
(2023·江蘇南通一模)阿根廷隊榮獲第22屆世界杯冠軍后,眾多球迷齊聚該國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方尖碑廣場(34°20′S,58°30′W)共同慶祝。下圖為“北京時間12月19日2時05分方尖碑廣場球迷慶祝照片”。阿根廷實際使用的時間比其首都所在時區的區時快1小時。據此,完成13~15題。
13.此時,阿根廷為12月(  )
A.18日13:05 B.19日14:05
C.18日15:05 D.19日13:05
14.此時,方尖碑的日影方向為(  )
A.東偏南 B.東偏北
C.南偏西 D.西偏北
15.該日,當地正午太陽高度與此時太陽高度的差值約為(  )
A.10° B.20°
C.30° D.40°
解析:第13題,北京時間(東八區)12月19日2時05分,方尖碑廣場(34°20′S,58°30′W)位于西四區,兩地相差12小時,方尖碑廣場時間為T=24+2:05-12=14:05,日期為12月18日,B、D兩項錯誤;阿根廷實際使用的時間比其首都所在時區的區時快1小時。所以阿根廷時間為12月18日15:05,A項錯誤,C項正確,故選C。第14題,方尖碑廣場時間為12月18日14:05。當天,太陽東南升,西南落,正午太陽位于正北,14:05太陽位于西北,日影朝向東南,A項正確。第15題,根據圖中信息,比較塔長與影子長度,推測當時14:05太陽高度約為60°(影長約斜邊的一半),12月18日太陽直射點大概運行到23°S,當天正午太陽高度為H=90°-(34°-23°)=79°,那么當地正午太陽高度與此時太陽高度的差值約為19°,所以選B。
答案:13.C 14.A 15.B
專題二 大氣運動規律
考題示例 命題情境 考點聚焦 命題趨勢
2023·廣東卷T9~T10 2019年長沙探空氣球記錄太陽短波輻射變化 大氣的垂直分層和大氣受熱過程 1.常創設人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對自然環境改變案例為背景,如溫室大棚、防霜凍灌水、地膜覆蓋、噴灑煙霧等情境,考查對大氣受熱過程原理進行遷移分析。 2.以氣候、大氣環流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為背景資料,對大氣環流分布,大氣環流對自然環境產生的影響進行考查。 3.以天氣系統對人們生產生活、天氣的影響為背景,考查天氣系統對天氣、工業、農業等的影響
2022·遼寧卷T14~T16 冬奧會賽場氣溫分布 大氣的受熱過程
2022·廣東卷T5~T6 南嶺國家森林公園某山頂大氣汞含量的日變化和季節變化 熱力環流
2022·廣東卷T9~T10 北半球中高緯度超強氣旋總頻數空間分布 大氣環流
2021·山東卷T14~T15 越南沿海地區的“克拉天氣” 氣候成因、特征與分布規律
2022·江蘇卷T7~T8 北美部分地區受鋒面氣旋影響出現降溫 鋒面系統和鋒面氣旋
考點1 大氣熱力作用
命題視角:大氣受熱過程與氣溫
(2022·遼寧卷)為保障2022北京冬奧會順利進行,氣象部門提前在云頂和古楊樹賽場建立自動觀測氣象站。圖1示意云頂賽場甲、乙氣象站和古楊樹賽場丙、丁氣象站的位置。圖2為各氣象站2019年1—3月平均氣溫的日變化圖。據此,完成1~2題。
1.據圖可知(  )
A.白天古楊樹賽場比云頂賽場最高氣溫低
B.傍晚云頂賽場比古楊樹賽場降溫速率快
C.夜間氣溫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D.古楊樹賽場比云頂賽場晝夜溫差大
2.丙氣象站夜間氣溫低是由于(  )
A.冷空氣聚集多 B.水汽蒸發強
C.海平面氣壓低 D.降水量較大
[思維過程]
第1題,
第2題,
[解析] 第1題,根據圖示信息可知,白天古楊樹賽場丙、丁的最高氣溫高于云頂賽場甲、乙,A項錯誤;傍晚古楊樹賽場丙、丁降溫速率快于云頂賽場甲、乙,B項錯誤;根據圖示信息可知,丁地海拔高于丙地,其夜間氣溫高于丙地,C項錯誤;古楊樹賽場丙、丁的晝夜溫差大于云頂賽場甲、乙,D項正確。第2題,根據圖示信息可知,丙地海拔較低,為山谷地形,該地位于我國東部季風區,冬季受西北風影響顯著,來自西北方向的冷空氣受到地形的阻礙,在丙地不斷聚集,導致丙地氣溫較低,A項正確;該地冬季氣溫較低,水汽蒸發弱,B項錯誤;海平面氣壓對于丙地夜間氣溫影響小,C項錯誤;該地為溫帶季風氣候,冬季降水較小,D項錯誤。
[答案] 1.D 2.A
大氣受熱過程原理的應用
(1)解釋農業生產中的一些技術措施。
①我國北方地區利用溫室大棚生產反季節蔬菜。
②深秋利用煙霧防霜凍。
③干旱、半干旱地區果園中鋪沙或鵝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發,還能增加晝夜溫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積累等。
(2)根據大氣受熱過程原理,分析晝夜溫差大小。
主要從地勢高低、天氣狀況、下墊面性質幾方面分析。
①地勢高低:地勢高→大氣稀薄→白天大氣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氣的保溫作用都弱→晝夜溫差大。
②天氣狀況:晴朗的天氣條件下,白天大氣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氣的保溫作用都弱→晝夜溫差大。
③下墊面性質:下墊面的比熱容大→增溫和降溫速度都慢→晝夜溫差小,如海洋的晝夜溫差一般小于陸地。
(3)利用大氣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區太陽能的豐富與否。
①高海拔地區。
―→―→―→
②內陸地區。
③四川盆地。
(2023·深圳一模)2021年5月,面積達4 320平方千米的A-76冰山從南極洲羅恩冰架脫落,隨后開始緩慢漂移。下圖示意A-76冰山脫落位置及周邊海域地理環境。據此,完成1~2題。
1.導致A-76冰山在脫落后出現a→b→c位置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
①海陸輪廓?、跇O地東風?、鄣剞D偏向力?、芪黠L漂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A-76冰山對所經海域?!獨庀嗷プ饔玫挠绊懼饕憩F為(  )
A.下墊面反射率減小
B.大氣逆輻射增強
C.水汽輸送量增大
D.大氣吸收的海面熱量減少
解析:第1題,由圖可知,導致A-76冰山在脫落后出現a→b→c位置變化主要是逆時針轉動,一方面受到極地東風的影響向西運動,一方面受到海陸輪廓的阻擋,下部無法移動,而上部向西移動,最終形成a→b→c位置變化,①②正確;地轉偏向力不是其運動的動力,③錯誤;西風漂流緯度更低,④錯誤。A項正確、B、C、D項錯誤。故選A。第2題,A-76冰山使得區域反射率增加,A項錯誤;氣溫降低,故大氣輻射和逆輻射都減少,B項錯誤;氣溫降低,蒸發減弱,水汽輸送量減少,大氣吸收的海面熱量減少,C項錯誤,D項正確。故選D。
答案:1.A 2.D
3.(2023·福建三明一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冰凍圈是地球系統中水體處于凍結狀態的負溫圈層,主要分布在地球兩極和部分高山地區,是體現氣候變化最為敏感和明顯的證據。它為人類提供淡水資源供給、水文和生態調節等各種惠益,也帶來雪崩、泥石流等嚴峻挑戰。隨著全球變暖和溫室效應現象的出現,冰凍圈范圍正在發生變化,這不僅影響自然系統,也將對全球的人文、經濟、社會產生深刻影響。下圖是1979—2019年北極海冰和南極海冰范圍的變化圖。
(1)冰凍圈范圍變化是溫室效應導致氣候變暖而造成的。分析其形成機制。
(2)為保障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倡議實施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經濟模式。簡述可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題,從大氣受熱過程角度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太陽輻射為短波輻射,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氣體能大量吸收長波輻射,二氧化碳對可見光有高度透過性,對地面長波紅外線輻射有高度吸收性,并通過大氣長波輻射將大部分能量返還地面,補充地面能量損失,產生對地面保溫作用。大氣中二氧化碳增加,吸收的地面輻射增加,產生的大氣逆輻射增加,保溫作用增強。從人類活動影響角度分析,人類生產生活中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產生了大量二氧化碳;破壞自然界植被,光合作用減弱,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二氧化碳增加,溫室效應增強,加快全球大氣溫度的上升,產生和加劇氣候變暖,氣溫升高,導致冰雪融化,造成全球冰凍圈范圍的不斷縮減。第(2)題,調整優化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清潔(可再生)新能源,如積極推進核電建設、使用太陽能、水能、潮汐能等清潔能源,減少使用化石燃料,減少CO2排放。利用科學技術,發展煤炭氣化、液化技術,提高石化能源的利用率,節約能源消耗,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植樹造林,增加植被覆蓋率,充分發揮光合作用,改善和提升植被對二氧化碳的吸收消化能力。加強環保宣傳,提高公眾的節能環保意識,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減少能源廢棄物排放,出行時盡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降低個人能源消耗,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加強國際合作,發達地區與非發達地區發揮優勢互補,加強技術、資金等方面的合作,有效實施減緩全球變暖的措施等。
答案:(1)大氣受熱過程角度: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氣體對可見光(太陽短波輻射)有高度透過性,對地面長波紅外線輻射有高度吸收性,通過大氣長波輻射將大部分能量返還地面,補充地面能量損失,產生對地面保溫作用。
人類活動影響角度:人類(生產、生活)活動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破壞自然界植被,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濃度)升高;加快全球大氣溫度的上升,產生和加劇溫室效應和氣候變暖,造成全球冰凍圈范圍的不斷縮減。
(2)減少使用化石燃料,減少CO2排放;發展煤炭氣化(液化技術),提高石化能源的利用率(節能減排,減少能耗);大力發展清潔(可再生)新能源(積極推進核電建設,使用清潔能源),調整和改善能源利用結構;植樹造林(增加植被覆蓋率),改善和提升植被對二氧化碳的吸收消化能力;提高公眾的節能環保意識(減少能源廢棄物排放,盡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國際合作,實施全球變暖減緩措施等。
考點2 熱力環流與大氣環流
命題視角一:熱力環流
(2022·全國乙卷)我國一海濱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陸風明顯。下圖示意當日該市不同高度的風隨時間的變化。據此,完成1~2題。
1.當日在觀測場釋放一只氦氣球,觀測它在1千米高度以下先向北飄,然后逐漸轉向西南。釋放氣球的時間可能為(  )
A.1時 B.7時 C.13時 D.19時
2.據圖推測,陸地大致位于海洋的(  )
A.東北方 B.東南方
C.西南方 D.西北方
[思維過程]
第1題,
第2題,
[解析] 第1題,氦氣的密度小于空氣的密度,故釋放氣球后氣球在垂直方向上會上浮,在水平方向上會受大氣的水平運動風的影響,先向北飄,故當時風向為偏南風,受偏南風的影響飄向北,隨著海拔的上升,再轉向西南,故隨后應受東北風的影響飄向西南,由圖可知,13時該地近地面吹偏南風,隨著海拔的上升吹東北風。故C項正確,1時、7時、19時和該風向不對應,故A、B、D項錯誤,故答案選C。第2題,由熱力環流的原理可知海陸風白天吹海風,夜間吹陸風。根據海陸風形成的原理,對圖進行分析,夜間到清晨陸地氣溫低,應該為高壓,此時近地面風向整體自北向南,說明陸地偏北。下午氣溫較高時,近地面風從東、南方向吹來。此時陸地升溫快為低壓。水體氣溫低為高壓,近地面風從水體吹向陸地即從東、南方向吹向陸地。綜上所述,故推斷陸地總體在水體的西北方向。故D項正確,A、B、C項錯誤。故答案選D。
[答案] 1.C 2.D
命題視角二:大氣環流
(2022·廣東卷)某研究統計了50°N以北地區1979—2016年發生的所有氣旋,并將中心氣壓值最低的前5%的氣旋定義為超強氣旋。下圖示意該地區1979—2016年超強氣旋總頻數空間分布。據此,完成1~2題。
1.影響圖中北大西洋地區超強氣旋生成的氣壓帶、風帶主要是(  )
①副極地低氣壓帶 ②副熱帶高氣壓帶 
③極地東風帶?、苁⑿形黠L帶 ⑤東北信風帶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2.冬季甲區域的超強氣旋比乙區域多發,從洋流的影響考慮,是因為甲區域(  )
A.寒流的范圍更廣 B.離岸流規模更大
C.暖流的勢力更強 D.沿岸上升流更盛
[思維過程]
第1題,
第2題,
[解析] 第1題,從圖中超強氣旋總頻率空間分布圖中可以看到,在北大西洋中超強氣旋頻率最高的位置出現在60°N~70°N之間。副極地低氣壓帶位于60°N到北極圈附近,與超強氣旋頻率最高的位置接近,①正確。副熱帶高氣壓帶位于回歸線與30度附近,并不在超強氣旋頻率最高的位置附近,②錯誤。極地東風帶與盛行西風帶分別位于副極地低氣壓帶兩側,與超強氣旋頻率最高的位置較為接近,③④正確。東北信風帶位于北半球低緯度地區,位置差異明顯,⑤錯誤。①③④正確,故選A。第2題,甲區域與乙區域均位于北半球中高緯地區,此處的洋流,甲為北大西洋暖流,乙為北太平洋暖流。二者皆為暖流與寒流并無關聯,A項錯誤。北大西洋暖流與北太平洋暖流,從成因來看均屬風海流,受盛行西風帶影響顯著,與離岸流、上升補償流并無關聯,B、D項錯誤。墨西哥灣圓弧狀的陸地輪廓對于墨西哥灣暖流的阻擋較小,墨西哥灣暖流順著北美大陸南側往東流動,直接進入廣闊的大西洋海域,墨西哥灣暖流加上盛行西風的推動作用,一定程度上使甲區域暖流更強,C項正確。故選C。
[答案] 1.A 2.C
 利用熱力環流原理判讀相關地理要素
(1)溫壓關系:熱低壓,冷高壓(如甲、乙兩地所示)。
(2)風壓關系:水平方向上,風總是從高氣壓吹向低氣壓。(如圖中M、N處風向所示)。
(3)等壓面的凹凸關系:高高低低原則(如圖中甲、丙是高壓)
(4)判斷下墊面的性質。
①判斷陸地與海洋(湖泊):夏季,氣溫偏高為陸地、氣溫偏低為海洋(湖泊)。冬季,氣溫偏高為海洋(湖泊)、氣溫偏低為陸地。
②判斷裸地與綠地:裸地同陸地,綠地同海洋。
③判斷城區與郊區:氣溫偏高為城區、氣溫偏低為郊區。
④判斷近地面天氣狀況和氣溫日較差。
等壓面下凹地區,氣壓低,多陰雨天氣,日較差小,如圖中乙地;
等壓面上凸地區,氣壓高,多晴朗天氣,日較差大,如圖中甲地。
(2023·湛江二模)我國西南地區某市江山交錯,起伏劇烈,多喀斯特地貌,常年多霧。下圖示意該市1965—2015年四季降水變化趨勢。據此,完成1~2題。
1.該市降水主要集中在(  )
A.冬春季節 B.春夏季節
C.夏秋季節 D.秋冬季節
2.該市降水從東北至西南遞減,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
A.季風、河流 B.地形、光照
C.河流、光照 D.季風、地形
解析:第1題,根據圖中信息可知,我國西南地區降水主要集中于春季和夏季,秋季和冬季降水較少,故選B。第2題,根據材料可知,該地位于我國西南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主要是來自季風攜帶海洋上的濕潤氣流,同時該地區江山交錯起伏劇烈,多喀斯特地貌,本地降水區域差異受地形影響,因此,該市降水從東北到西南遞減主要影響因素是季風和地形,D項正確;河流和光照對該地區降水影響較小,排除A、B、C項。故選D。
答案:1.B 2.D
3.(2023·天津一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爪哇島人口稠密,是印度尼西亞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塞梅魯火山1818年以來發生過55次噴發,當地時間2021年12月4日,該火山發生劇烈噴發,噴出的巨大濃煙高達12 000米,成噸的火山灰被拋向空中,火山灰富含鉀鈣鎂鐵等礦物質。
材料二:芝馬努河上的加蒂格迪大壩是中國和印度尼西亞兩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合作投資建設的水利工程項目,2015年大壩建成蓄水,2019年大壩一期水力發電工程落成使用。下圖(a)為芝馬努河流域示意圖,(b)為該流域降水柱狀圖。
說明芝馬努河流域的降水的時間分布特征和形成原因。
解析:降水特征可通過降水柱狀圖讀出,讀圖(b)可知,芝馬努河流域降水總量大,季節變化大,6—10月降水少,11月—次年5月降水多。成因可結合大氣環流、地形等角度分析;該地位于7°S附近,11月—次年5月,赤道低氣壓帶南移,受赤道低壓帶影響,盛行上升氣流,降水多;此時北半球東北信風越過赤道,偏轉成西北風,帶來大量水汽,芝馬努河流域位于山地北坡迎風坡,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多。6—10月受東南信風影響,山地北坡處于東南信風的背風坡,帶來的水汽少,降水較少。
答案:降水特征:季節變化大,6—10月降水少,11月—次年5月降水多。成因:11月—次年5月,受赤道低壓帶影響,降水多;北半球東北信風越過赤道,偏轉成西北風,帶來大量水汽,山地迎風坡(地形抬升),降水多。6—10月受東南信風影響,山地背風坡,降水較少。
考點3 常見的天氣系統
命題視角:鋒面氣旋
(2022·江蘇卷)2022年3月25—30日,北美部分地區受到冷空氣影響,出現降溫。如圖為“冷空氣影響期間降溫范圍及31日地面天氣形勢圖”。讀圖,完成1~2題。
1.影響圖中降溫區分布特點的因素是(  )
A.海陸位置 B.地形格局
C.植被覆蓋 D.洋流性質
2.因受暖鋒影響,31日最可能降水區域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思維過程]
第1題,
第2題,
[解析] 第1題,閱讀圖文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美大陸地形西側是世界最長的山系北段落基山脈,圖示區域中東側是美國的阿巴拉契亞山脈,中間是廣闊的平原地形,材料顯示該時段北美受冷空氣的影響,出現圖示降溫的區域為中央大平原區域,因此主要受到地形格局的影響,故B項正確;海陸位置影響,應該是沿海和內陸的差異,一般呈現遞增或遞減,但圖示區域并不是沿海與內陸的差異,故A項錯誤;北美大陸中,美國的中部和東部植被覆蓋率都較高,故C項錯誤;洋流性質影響海洋沿岸地區,但是圖示區域降溫不是沿海,故D項錯誤。答案選擇B。第2題,觀察圖中信息可知,圖中出現鋒面氣旋,受來自北面冷空氣的影響,甲乙兩處氣溫迅速下降,形成冷鋒,故A、B項錯誤;根據北半球氣旋逆時針方向旋轉,丙處受到來自西北的冷氣團和東南的暖氣團相遇影響,形成冷鋒系統,冷鋒屬于鋒后降雨,丙處位于鋒前,不會發生降雨,故C項錯誤;丁處受到南面暖氣團和北面冷氣團的相遇形成暖鋒,暖鋒是鋒前降雨,丁位于鋒前,若是水汽足夠,最有可能發生降水,故D項正確。答案選D。
[答案] 1.B 2.D
降水類型和形成條件
(1)降水的概念: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強調的是從天而降的過程,因此,霧和霜不屬于大氣降水。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
(2)降水的類型。
①對流雨:對流雨顧名思義就是空氣對流運動產生的,由于近地面空氣強烈受熱,濕熱空氣上升,氣溫降低,水汽冷卻凝結形成的降水。它形成的前提條件是地面在太陽輻射的作用下強烈增溫,促使近地面空氣溫度快速升高,密度變小,開始做上升運動。
分布:赤道附近,中緯度大陸夏季午后;
特點:強度大、歷時短、范圍??;
形成:濕熱空氣強烈受熱膨脹上升。
②地形雨:當濕潤空氣遇地形阻擋,被迫沿迎風坡爬升,空氣中的水汽因冷卻凝結形成降水,叫做地形雨。世界雨極——印度的乞拉朋齊,就是位于喜馬拉雅山脈的南麓,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受到地形的阻擋,向上爬升,產生地形雨,從而造就了年降水量超過20 000毫米的雨極。
分布:山地迎風坡;
特點:強度較大,時間較長;
形成:濕熱空氣受地形阻擋上升。
③鋒面雨:近地面冷暖兩股氣團交匯,冷氣團冷而重,位于下方,暖氣團暖而輕,做上升運動,位于上方,在暖空氣上升的過程中,冷卻凝結,形成降水,稱為鋒面雨。
分布:中緯度地區;
特點:歷時長,范圍廣,強度?。?br/>形成:冷暖氣團相遇,暖空氣被抬升。
④臺風雨:臺風雨是形成于熱帶洋面上,暖濕空氣強烈旋轉上升,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不斷旋轉被帶到陸地形成的一種降水類型。(熱帶氣旋雨)
分布:低緯度大陸東部沿海;
特點:歷時短,強度大;
形成:海洋上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
(3)降水形成的條件。
①要有充足的水汽;
②要使氣流能夠抬升并冷卻凝結;
③要有較多的凝結核,凝結核是指促使空氣中水汽凝結的微粒。
(2023·福建漳州三模)臺風過境時造成的低氣壓,海面高度變化等均會引起垂向地表位移(即地表形變)。臺風引起的地表形變是大氣、海洋等不同負荷效應共同作用的結果。下圖為2018年9月臺風“山竹”過境廣東臺山海宴鎮前后引起的大氣負荷(單位地表大氣承重)效應引起的垂向形變。據此,完成1~2題。
1.臺風“山竹”登錄海宴鎮的時間為(  )
A.13日 B.16日
C.19日 D.22日
2.臺風登陸時(  )
A.大氣負荷減小,地表抬升
B.大氣負荷增加,地表抬升
C.氣壓降低,地表下降
D.氣壓升高,地表下降
解析:第1題,通常以臺風中心位置代表臺風所在位置,臺風屬于氣旋,其中心氣壓會明顯低于周邊地區,圖中16日出現明顯的低壓,應該是臺風中心到達的時間,即山竹登陸海宴鎮的時間為16日,B項正確,A、C、D項錯誤。故選B。第2題,臺風登陸時,大氣負荷減小,對地表的壓制作用減小,引起地表垂直回彈(抬升),大氣負荷與地表垂向形變呈負相關,A項正確,B、C、D項錯誤。故選A。
答案:1.B 2.A
(2023·福建三模)阿克蘇地處天山南坡,塔里木盆地北側,2019年8月出現一場持續3天左右的大風天氣,風速忽大忽小具有階段性。大風天氣時,天山南坡鋒面發育,鋒前觸發了強對流,翻山氣流下沉補償了對流上升的空氣。下圖示意阿克蘇本場大風天氣風速較大時典型的環流形勢。讀圖,完成3~5題。
3.本次鋒面觸發了強對流,主要因為鋒面(  )
A.長度大 B.坡度陡
C.維持時間長 D.兩側差異大
4.與對流氣團相比,翻山氣流的性質是(  )
A.冷而干 B.冷而濕
C.暖而干 D.暖而濕
5.本場大風天氣具有階段性,根本上看是由于階段性的(  )
A.水汽供應 B.受熱對流
C.氣流入侵 D.鋒面擺動
解析:第3題,由圖可知,強對流出現在鋒面南側(鋒前)。由于鋒面坡度大,鋒前暖空氣急劇抬升,形成強大的對流,B項正確;鋒面長度在垂直于地面的方向,無法判斷,故A項錯誤;維持時間長主要是受地形約束,與強對流關系不大,故C項錯誤;強對流只出現在鋒面南側,與北側無關,故D項錯誤。因此選B。第4題,由于鋒面南側是鋒前,所以鋒面自北向南移動,推測翻山氣流為冷空氣,下沉過程中逐漸變干。故翻山氣流的性質是冷而干,A項正確,B、C、D項錯誤,故選A。第5題,本場大風關鍵在于翻山下沉氣流與冷鋒觸發的大風疊加,因此大風具有階段性,說明翻山下沉氣流具有階段性,或者對流抬升具有階段性,C項正確,而對流抬升主要是因為鋒面陡峭,而不是受熱對流,與階段性的天氣和水汽供應,鋒面擺動關系不大。A、B、D項錯誤,故選C。
答案:3.B 4.A 5.C
考點4 氣候成因、特征與分布規律
命題視角:影響氣候的因素
(2021·河北卷)冰川物質平衡是指某時期冰川固、液態水的收支狀況,它是冰川對氣候變化最直接的響應。下表為兩山區不同朝向冰川物質平衡情況,下圖表示兩山區冰川物質平衡隨時間的變化。據此,完成1~3題。
地區 冰川代號 朝向 物質平衡毫米/年
天山 T1 N -423
T2 NE -116
T3 W 261
阿爾卑斯山 H1 N -455
H2 NE -381
H3 NW 56
H4 SE 27
1.導致兩山區不同坡向冰川物質平衡差異的主要因素為(  )
A.到海距離 B.主導風向
C.冰川覆蓋 D.山地坡度
2.1990年以后,兩山區冰川的變化指示出(  )
A.天山冰川消融量較大
B.天山冰川擴張更明顯
C.二者的平均雪線高度都在上升
D.阿爾卑斯山冰川積累速度較快
[思維過程]
第1題,
第2題,
[解析] 第1題,本題主要考查區域自然地理特征。如表中信息所示,天山西坡冰川物質平衡值為正值,說明冰川增加,其主要與西風帶來的水汽受地形抬升形成較多降水有關,阿爾卑斯山西北坡和東南坡物質平衡值為正值,冰川增加,是受西風帶影響所致,因此導致其冰川物質平衡差異的主要因素是主導風向,B項正確;與到海距離、冰川覆蓋、山地坡度關系較小,A、C、D項錯誤。故選B項。第2題,本題主要考查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由圖可知,1990年以后,兩山區冰川物質平衡均為負值,兩山區冰川都呈減少趨勢,即二者的平均雪線高度都在上升,C項正確;天山冰川消融量較阿爾卑斯山小,A項錯誤;讀圖可知,天山冰川在退縮,B項錯誤;阿爾卑斯山冰川消融速度較快,D項錯誤。故選C項。
[答案] 1.B 2.C
分析影響某地氣溫高低的因素
(1)緯度:緯度低,太陽高度角大,輻射強,氣溫高;
緯度高,太陽高度角小,輻射弱,氣溫低。
(2)氣壓帶: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下沉氣流,晴朗天氣多,氣溫高;
受副極地低氣壓帶控制,盛行上升氣流,陰雨天氣多,氣溫低;
風帶:①大陸西部:(30°~40°冬季、40°~60°全年)受盛行西風帶控制(帶來暖濕氣流),氣溫高;
②高緯地區:(極圈以內地區)受極地東風帶控制,氣溫低;
③大陸東部:靠近冬季風源地,氣溫低;遠離風源地,氣溫高。
(3)地形:①海拔:海拔高氣溫低;海拔低氣溫高;
②坡向:處于陰坡氣溫低;陽坡,氣溫高;
③谷地:易盛行下沉氣流,氣溫增高;夜晚山坡冷空氣下沉堆積,(谷底氣溫降低)。
河谷若深且狹長,空氣對流弱,熱量不易擴散。
④盆地:地形封閉,冷(熱)空氣不易擴散,氣溫低(高)。
⑤對冷空氣:迎冷空氣一側,受山脈阻攔,冷空氣堆積,氣溫低。
背冷空氣一側,受山脈阻擋,冷空氣影響小,且易形成焚風,氣溫高。
(4)洋流:受暖流影響,增溫作用明顯,氣溫高;
受寒流影響,降溫作用明顯,氣溫低。
(5)下墊面:冰雪反射率大,氣溫低;
裸地比熱容小,升溫快;湖區、庫區、植被豐富區比熱容大,有調溫作用。
(6)海陸位置:臨海受海洋調節,升溫慢,降溫慢;內陸受大陸影響,升溫快,降溫快。
(7)天氣:云雨天多,太陽輻射削弱作用強,氣溫降低;
晴天多,太陽輻射削弱作用少,氣溫升高。
(2023·深圳一模)西沙群島中的某珊瑚島有明顯的旱雨兩季,島上以常綠灌木為主。島上土壤表層40厘米為鳥糞堆積層。40~160 cm深的土壤在12月至次年3月會形成干土層。下圖示意該島的植被根系吸水深度分配的年變化。據此,完成1~2題。
1.西沙群島的雨季(  )
A.緩慢開始,持續6個月
B.緩慢開始,持續3個月
C.迅速爆發,持續6個月
D.迅速爆發,持續3個月
2.12月至次年3月,40~160 cm深處土層變干的主要原因是(  )
①降水較少?、诟滴铡、壅舭l旺盛
④透水性差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第1題,圖中橫坐標表示月份,縱坐標表示吸水量,圖例表示不同深度的吸水量;由材料可知島上土壤表層40厘米為鳥糞堆積層;結合圖例可讀出,4月到9月0~40 cm的表層吸水量迅速增加,10月至次年3月吸水量減少,可推測出雨季迅速爆發,持續6個月,故選C。第2題,12月至次年3月降水較小,植物根系吸收量大,導致40~160 cm深處土層變干,①②正確;12月至次年3月為冬季,蒸發量相對較小,③錯誤;透水性季節差異較小,④錯誤。①②正確,故選A。
答案:1.C 2.A
(2023·廣東一模)逆溫是指對流層大氣中氣溫隨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現象,從地面開始的逆溫稱為接地逆溫,從離地面一定高度處開始的逆溫稱為懸浮逆溫。逆溫厚度是指出現逆溫現象上、下限的高度差。下圖反映甘肅省酒泉市2009—2018年8時和20時平均逆溫厚度的年內變化。據此,完成3~5題。
3.逆溫厚度年內變化最小的是(  )
A.8時懸浮逆溫 B.20時懸浮逆溫
C.8時接地逆溫 D.20時接地逆溫
4.8時接地逆溫厚度比20時接地逆溫厚度大,原因是8時(  )
A.地面溫度較低
B.大氣的對流較強
C.太陽輻射較弱
D.大氣逆輻射較強
5.影響夏季與冬季逆溫厚度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
A.風速 B.晝夜長短
C.降水 D.氣溫日較差
解析:第3題,逆溫厚度年內變化是指一年內平均逆溫厚度最高的月份與平均厚度最低的月份的平均厚度之差,根據圖中信息,結合所學內容可以判斷出20時懸浮逆溫厚度年內變化小于200,8時懸浮逆溫,8時接地逆溫與20時接地逆溫厚度年內變化均大于200,所以逆溫厚度年內變化最小的是20時懸浮逆溫,所以B項正確。A、C、D項錯誤。故選B。第4題,由于逆溫是指對流層大氣中氣溫隨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現象,所以逆溫層下冷上熱,近地面的溫度低,會導致近地面大氣溫度低,有利于接地逆溫層的形成,會導致接地逆溫層較厚,因此8時地面溫度較低會導致8時接地逆溫厚度比20時接地逆溫厚度大,A項正確。逆溫形成時,大氣較為穩定,大氣對流強會導致逆溫厚度較低,B項錯誤。8時是白天,有太陽光照,太陽輻射較強,20時是夜晚,太陽輻射較弱,C項錯誤。大氣逆輻射較強會導致地面溫度較高,不利于逆溫的形成,所以會導致逆溫厚度降低,D項錯誤,故選A。第5題,由于逆溫是指對流層大氣中氣溫隨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現象,所以逆溫層下冷上熱,近地面的溫度低,會導致近地面大氣溫度低,有利于接地逆溫層的形成,會導致接地逆溫層較厚,由于冬季夜晚長,地面輻射冷卻強,所以逆溫厚度較大,夏季夜晚短,地面輻射冷卻弱,所以逆溫厚度較小,因此影響夏季與冬季逆溫厚度差異的主要因素是晝夜長短,B項正確。影響逆溫出現的主要原因是大氣的溫度,風速與降水對逆溫的形成影響較小,A、C項錯誤。逆溫厚度主要受近地面溫度影響,近地面溫度越低厚度越大,與氣溫日較差關系較小,D項錯誤,故選B。
答案:3.B 4.A 5.B
微專題2 氣象災害及其防治
1.主要氣象災害
類型 分布 成因 影響
熱帶氣旋 孟加拉灣北部及沿海地區、中國東南沿海、日本和東南亞國家、加勒比海和美國東部海岸 廣闊的暖洋面(熱帶、副熱帶);充足的水汽;下熱上冷的不穩定大氣層 狂風、暴雨、風暴潮
寒潮 北半球中高緯地區的深秋到初春季節 大范圍的強冷空氣入侵活動 出現氣溫驟降、大風、雨雪、霜凍等,有時還帶來暴風雪、沙暴
2.中國的主要氣象災害及防治措施
災害 多發地區 多發季節 成因 特點 防治措施
臺風 東南沿海 夏秋 熱帶洋面上形成的一種強烈的熱帶氣旋 狂風暴雨 及時預報,做好臺風過境的準備,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營造沿海防護林,提高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
寒潮 青藏高原以外的廣大地區 冬半年,以春秋兩季最嚴重 強冷空氣迅速入侵 大風、雨雪,凍害時間長,范圍廣,春秋季節危害最大 加強警報,做好防寒準備
春旱 華北 3—5月 夏季風未到,降水少;氣溫回升快,蒸發旺盛 空氣干燥,土壤缺水,河湖水位下降 選擇耐旱作物;開展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引水灌溉;改進耕作制度等
伏旱 長江中下游地區 7月 梅雨過后,受單一的副熱帶高氣壓控制 天氣酷熱少雨,抗旱任務艱巨 組織抗旱,若有臺風雨形成可能緩解旱情
風沙天氣 東北、華北、西北 冬春兩季,以春季最嚴重 西北季風吹揚,干旱地區的沙塵向東南方向擴散 風大,大氣含沙量大,能見度低,影響范圍廣,一般與寒潮路徑相同 營造防護林,退耕還林還草
倒春寒 東部季風區 3—5月 極地大陸氣團勢力強盛 春季出現強低溫和風雪天氣 地膜覆蓋等
[思維拓展] 我國主要氣象災害的時空分布規律
(1)時間分布規律。
(2)空間分布規律。
3.氣象災害的相關性
(1)我國氣象災害成因的相關性。
(2)華北地區氣象災害多發的原因。
(2023·永州三模)雹災是指冰雹降落造成的災害,冰雹是一種堅硬的球狀、錐狀或形狀不規則的固態降水。我國冰雹天氣大多出現在春夏季節,也可能在盛夏強烈而持久的雷暴中降落,難以提前預報。下圖示意冰雹形成過程。據此,完成1~3題。
1.冰雹形成的必備條件有(  )
①云內水分充沛,有較厚不穩定層
②云內氣流上升強烈且不均勻
③云層垂直厚度與凍結層一致
④有積雨云,且受地形強烈抬升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冰雹天氣難以預測是因其(  )
①降水量大 ②降水歷時長?、鄢掷m時間短
④局地性強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4月4日,永州多地突降冰雹,最大的冰雹竟和雞蛋差不多大。有關此次雹災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冰雹融化容易造成城市內澇
B.冷暖氣流劇烈交匯上升形成冰雹
C.興建水利工程可以減少雹災發生
D.將造成今年永州水稻大規模減產
解析:第1題,依據材料,冰雹是在強對流天氣影響下產生的,需要氣流強烈上升且不穩定,水分充沛能夠凝結為較大的冰晶,在下降過程中不能完全融化,從而形成冰雹。當云層垂直厚度與凍結層一致,空氣中的水汽會凝結,但不一定會形成冰雹,還要考慮近地面大氣的溫度,冰雹是強對流的產物,和地形雨的形成機制不同,綜上所述,①②正確,排除B、C、D項。故選A。第2題,冰雹天氣難以預測的主要原因是持續時間短,分布區域小。冰雹不是一個常見的、持續性的天氣過程,故③④正確,排除A、B、C項。故選D。第3題,冰雹的危害,主要是冰雹降落時,由于重量大、速度快,造成的農作物、建筑物等的經濟損失甚至人員傷害,B項正確。城市內澇主要考慮城市排水系統的完善程度和降水強度,冰雹逐漸融化對城市排水系統的壓力不大,排除A項;興建水利工程主要是為了降低洪澇災害,排除C項;冰雹產生區域較小,不會造成水稻的大規模減產,排除D項。故選B。
答案:1.A 2.D 3.B
4.(2022·浙江卷,節選)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每年的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黃淮地區經常會出現一種高溫、低濕并伴有一定風速的干熱風災害天氣。這種天氣一般是在當地受東移的高壓控制,近地面吹西南風時發生。干熱風天氣出現時間較短。圖1為皖、蘇兩省年平均干熱風日數分布圖。圖2為圖1中宿州的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
材料二 冬小麥喜溫、喜涼、耐旱,生長期怕濕澇。4-6月是黃淮地區冬小麥的拔節至成熟時期,需水量較大,期間常遇干熱風災害天氣,農民曾用大水漫灌方式進行防治,但帶來許多問題。
(1)從天氣角度,分析黃淮地區5至6月干熱風災害形成的原因。
(2)指出用大水漫灌方式防治干熱風災害可能帶來不利影響。
解析:第(1)題,從材料中可以看到干熱風一般是受東移的高壓控制,受高氣壓控制氣流以下沉運動為主,降水少,晴天多;五六月份太陽直射點逐步向北運動,太陽高度角逐漸增大,受高壓控制,其以晴天為主,氣溫上升速度快,溫差進一步增大,氣壓梯度力增大,風速較大,地表水分迅速蒸發,形成低濕天氣。第(2)題,從材料中可以看到4—6月份是黃淮海地區冬小麥拔節至成熟的關鍵時期,此時需水量較大,若此時用大水漫灌的方式來防治干熱風,會造成水資源大量的浪費,易造成水資源短缺的狀況;同時冬小麥生長期怕濕澇,大水漫灌會影響冬小麥生長期品質,可能造成冬小麥減產;從材料中可以看到干熱風是一種出現時間較短的災害,其受災時間短,且大水漫灌易造成地表大量積水,在短暫的干熱風之后,其排水的工程量相對較大;同時華北地區春季氣溫回升速度快,地表多大風,蒸發旺盛,大水漫灌易造成當地地下水位上升,加劇該地的鹽堿化。
答案:(1)氣流下沉,天氣晴朗;氣溫上升快,風速較大,蒸發旺盛。  
(2)水資源短缺,易造成浪費;產生濕澇,不利小麥生長;受災時間短,災后排水工程量大;抬高地下水位,易產生土壤鹽堿化。
專題強化練(二) 大氣運動規律
一、單項選擇題(共12小題)
(2023·永州三模)比濕是指在一團濕空氣中,水汽的質量與該團空氣總質量的比值,是記錄大氣水汽狀況的指標。如果不考慮背景風(盛行風)的影響,水庫局部氣流對水汽的水平輸送是影響比濕的重要因素,當空氣水平流動較弱時,強烈的空氣對流則會導致近地面比濕降低。下圖示意密云水庫周邊等高線地形圖(單位:米,黑點為氣象測站),以及水庫周邊比濕的日變化過程。據此,完成1~2題。
1.夜間水庫南比濕明顯大于水庫北,直接影響因素是(  )
A.氣溫日變化 B.山風與陸風
C.海拔高度差 D.降水日數
2.關于水庫周邊比濕日變化的說法正確的是(  )
A.3:00水庫南水平輸送較強
B.10:00水庫南對流擴散較強
C.15:00水庫北水平輸送較弱
D.20:00水庫北對流擴散較強
解析:第1題,該庫區夜間氣溫南北相差較小,所以氣溫并非直接影響因素,A項錯誤;夜間水庫北比濕明顯小于水庫南,受山谷風影響,具體受山風與陸風疊加,導致水平氣流向南運動,使得北部空氣對流強烈,比濕降低,B項正確;通過等高線分析可知水庫南北都在同一海拔,所以海拔高度排除,C項錯誤;本題中并未分析降水,且庫區面積較小,局部降水依然會覆蓋庫區,所以降水并非直接影響因素,D項錯誤;故選B。第2題,從圖上可以看出3:00處水庫南的比濕小,所以水平輸送并不強,A項錯誤;10:00處水庫南的比濕下降,但是比濕變化平穩,且數值較高,所以對流擴散并不是很強,B項錯誤;15:00處水庫北的比濕較高且呈上升趨勢,說明空氣水平運動強烈,C項錯誤;20:00前水庫北的比濕高,但是卻呈急速下降趨勢,所以空氣對流強烈,D項正確。故選D。
答案:1.B 2.D
(2023·信陽二模)橫斷山區位于青藏南原東南部,氣候有明顯的垂直變化。橫斷山區陰坡和陽坡的最大積雪覆蓋率平均出現在3月,且陰坡最大積雪覆蓋率大于陽坡。下圖示意2001—2019年橫斷山區不同高程的平均積雪覆蓋率年際變化。讀圖,完成3~4題。
3.與其他高程相比,橫斷山區海拔1 000 m以下的地區平均積雪覆蓋率較低,原因最可能是(  )
A.垂直落差大,積雪容易滑落
B.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多發
C.滑雪場廣布,人類活動頻繁
D.氣溫高,積雪難以形成和留存
4.橫斷山區陰坡最大積雪覆蓋率大于陽坡,主要是因為陰坡(  )
A.氣溫高 B.受冬季風影響大
C.水汽多 D.多為穩定性積雪
解析:第3題,一般情況下,接近山頂的地區坡度更陡,垂直落差更大,A項錯誤;全球氣候變暖對各海拔都有一定影響,不是只針對低海拔,B項錯誤;材料并未顯示海拔1 000 m以下的地區是否分布著滑雪場,C項錯誤;與其他高程相比,橫斷山區海拔1 000 m以下的地區氣溫較高,降雪天氣較少,積雪較少,加之春、夏季氣溫升高較快,海拔較低處的積雪易融化,難以留存,導致該地區平均積雪覆蓋率較低,D項正確。故選D。第4題,陰坡受到的太陽輻射較少,氣溫較陽坡低,加之受冬季風影響顯著,寒冷的冬季風以及陰坡的位置更利于積雪的累積,A項錯誤,B項正確;橫斷山區水汽主要從東南或西南來,陽坡的水汽多,C項錯誤;穩定性積雪不是最主要的因素,D項錯誤;故選B。
答案:3.D 4.B
(2023·漳州二模)梅雨是東亞夏季風活動的重要事件,與東亞上空大尺度環流有著密切關聯。東亞梅雨的開始和結束與亞洲上空南支西風急流的兩次北跳關系密切。平均而言,這兩次北跳分別發生在6月上旬和7月初,對應著江淮流域梅雨起始和結束,下表示意湖北省梅雨期降雨量超過700 mm的年份梅雨特征。據此,完成5~7題。
年份 入梅日期 出梅日期 梅雨長度(天) 日平均雨量 (mm/天) 降水異常中心(偏多1倍以上)
1969 6月7日 7月21日 44 16.3 宜昌及鄂東
1996 5月27日 7月22日 56 13.2 十堰東北部、荊州東部、鄂東北北部及鄂東南
2016 6月19日 7月21日 32 22.1 鄂西南、江漢、鄂東
2020 6月8日 8月1日 54 15.3 鄂西南、江漢、鄂東北、鄂東南北部
5.表中湖北省梅雨降雨量最大的年份是(  )
A.1969年 B.1996年
C.2016年 D.2020年
6.與2016年相比、湖北省2020年梅雨異常的總體特征表現為(  )
A.梅雨期長,降水強度大
B.梅雨期長,降水強度小
C.梅雨期短,降水強度大
D.梅雨期短,降水強度小
7.2020年亞洲上空南支西風急流的第二次北跳可能發生在(  )
A.7月上旬 B.7月中旬
C.7月下旬 D.8月上旬
解析:第5題,結合所學知識,利用表中日平均雨量乘以梅雨長度即可算出各年的梅雨降雨量,通過對比可知湖北省梅雨降雨量最大的年份為2020年826.2 mm。答案D項正確。第6題,結合所學知識,讀表可知,與2016年相比,2020年湖北省梅雨時間入梅早,出梅晚,梅雨長度更長,因此雨帶更穩定,但日平均雨量較少,因此總體降水強度更小。答案B項正確。第7題,根據材料可知,梅雨的開始和結束與亞洲上空南支西風急流的兩次北跳密切相關,對應著江淮流域梅雨的起始和結束,說明亞洲上空南支西風急流第一次北跳對應梅雨起始,第二次北跳對應梅雨結束。讀表可知,2020年梅雨結束為8月1日,因此亞洲上空南支西風急流第二次北跳應該在此之前的一段時間,所以選擇7月下旬。答案C項正確。
答案:5.D 6.B 7.C
(2023·德陽三模)盛行風攜帶潮濕空氣遇山地抬升冷卻,常形成云。波多黎各島地處北緯18°附近,北臨大西洋,南濱加勒比海,中央山脈橫貫東西,較高海拔區域常被云層浸沒。通過對中央山脈迎風坡向675 m、1 006 m監測區的云進行觀測統計,得到正常年份與干旱年份夜間云出現概率(下圖)。據此,完成8~9題。
8.影響1 006 m與675 m區域云出現概率差異較大的主要因素是(  )
A.坡度 B.植被
C.風力 D.氣溫
9.與正常年份相比,干旱年份該山地迎風坡云層(  )
A.云頂高度下降 B.水平范圍擴大
C.云底高度上升 D.夜間變化減少
解析:第8題,根據材料可知,潮濕空氣冷卻常形成云。一般氣溫隨著海拔升高而降低,1 006 m比675 m海拔更高,氣溫更低,更有利于水汽凝結成云,因此影響1 006 m與675 m區域云出現概率差異較大的主要因素是氣溫,而坡度、 植被、 風力都不是主要因素,綜上所述,D項正確,A、B、C項錯誤,故選D。第9題,與正常年份相比,干旱年份空氣中水汽量少,因此山地迎風坡的云量較正常年份少,水平范圍縮小,B項錯誤;云層分布在更高海拔氣溫更低處,因此云頂高度和云底高度均上升,A項錯誤,C項正確;讀圖可知,對比正常年份與干旱年份夜間云出現概率可知,干旱年云層夜間變化幅度更大,D項錯誤。故選C。
答案:8.D 9.C
(2023·河北統考)索科特拉島位于阿拉伯半島南約350公里,西距索馬里半島240公里,1 800萬年前與大陸分離。沙漠玫瑰(如下圖)是該島特有物種,扎根于巖石縫隙中,四季均可生長?;ㄆ诔掷m1個多月,需水較多,舊葉凋落,主要消耗來自莖干儲存的水分和養料。下列圖表示意索科特拉島沙漠玫瑰和索科特拉島2020年各月的極端溫度和降水天數。據此,完成10~12題。
類別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極端高溫 27° 27° 29° 31° 32° 31° 28° 28° 29° 28° 28° 27°
極端低溫 20° 20° 21° 24° 25° 24° 23° 23° 23° 23° 23° 21°
2020年降水天數 1 2 1 8 1 0 0 1 0 15 14 9
10.索科特拉島7、8月極端氣溫特征影響因素是(  )
A.海水 B.洋流
C.地形 D.天氣
11.推斷,索科特拉島上沙漠玫瑰開花時間為(  )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
12.與索科特拉島上的沙漠玫瑰相比,盆栽的沙漠玫瑰(  )
A.根系更龐大 B.花期更短
C.花色更艷麗 D.枝葉更多
解析:第10題,從表中可以看出7、8月份溫差小,極端溫度低。從區域特征可知與索馬里寒流降溫有關。因此排除A、C、D項,選B。第11題,該地為熱帶沙漠氣候,植物生長受水分影響,從表格數據看出10月—4月降水天數較多,為儲存水分和養料時間。文字信息顯示花期需要較多儲存水分,可以推斷為雨季后期。故推斷為3月。6、9月干旱少雨,不符合需水較多條件。12月正值雨季中期,葉片不應凋落。故B、C、D項錯誤,選A。第12題,沙漠玫瑰的自然生長環境干旱,家中盆栽的環境,水分更充足,土壤肥力更高,根系規模小,花期更長,A、B項排除;室內種植,光照更弱,花色艷麗性差,C項排除;水分充足,枝葉更多,D項正確,選D。
答案:10.B 11.A 12.D
二、綜合題(共2道題)
13.(2023·廣東預測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圣克魯斯島位于南美洲海岸以西約1 000千米的赤道上,是加拉帕戈斯群島第二大島,受洋流和風的相互作用,具有獨特的氣候特征。在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下,島上的氣候分為明顯的熱季(1—5月)和涼季(6—12月)。圣克魯斯島低地氣候干燥,擁有該島67%的特有物種。中央山峰的東南坡海拔400米以上的高地多茂密的云霧林,在涼季出現云霧,尤其是涼季初期出現成層云霧,不易擴散。云霧林的林冠攔截云水,不僅滿足了云霧林生長需求,還對低地生態系統具有重要意義,觀測表明,近年來厄爾尼諾事件頻發,極大地影響了圣克魯斯島的氣候特征,對高地和低地植被造成了不同的威脅。圖1示意圣克魯斯島的位置,圖2示意低地和高地降水量的季節變化。
(1)分析東南坡高地在涼季初期出現成層云霧的原因。
(2)說明厄爾尼諾事件對圣克魯斯島氣候的影響。
(3)分別簡述厄爾尼諾頻發對圣克魯斯島高地和低地原生植被的威脅。
解析:第(1)題,涼季出現在6—12月,氣壓帶、風帶位置北移,東南信風北移,圣克魯斯島受東南信風控制明顯;圣克魯斯島東南部海域位于秘魯寒流北上的路徑上,受秘魯寒流影響,水溫低;東南信風將寒流冷卻的空氣帶到圣克魯斯島,在地形的抬升下;氣流溫度降低,水汽易凝結,易形成云霧;底部的冷空氣與上部較暖空氣形成逆溫層,使得大氣穩定,云霧難以消散,而出現成層云霧。第(2)題,厄爾尼諾事件時,海水異常升溫,使得圣克魯斯島附近海域水溫升高,使得水面輻射增強,氣溫偏高,導致熱季延長;熱季該地區受赤道低壓控制,受厄爾尼諾事件的影響對流更加旺盛,降水增多,該地區多強對流暴雨,使得降水的變率加大;涼季,由于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東南信風減弱,逆溫層結較弱,高地云霧減少,水汽來源減少,降水減少。第(3)題,由上題分析可知,厄爾尼諾事件頻繁發生,使得高地濕度降低,使高地喜陰濕的植被退化;低地降水增加,水分條件得到改善,使得喜水的物種入侵,降低耐干旱物種的競爭優勢。
答案:(1)涼季初期氣壓帶、風帶位置偏北,圣克魯斯島受東南信風控制明顯;圣克魯斯島東南部海域受秘魯寒流影響,水溫低,東南信風將寒流冷卻的空氣帶到圣克魯斯島;氣流抬升過程中溫度降低,水汽凝結;與上部較暖空氣形成逆溫層,大氣穩定,云霧成層,不易擴散。
(2)厄爾尼諾事件時,圣克魯斯島附近海域水溫升高,地面輻射增強,氣溫偏高,熱季延長;熱季(赤道低壓控制時),對流更加旺盛,降水增多,多強對流暴雨,降水的變率加大。涼季,由于東南信風減弱,逆溫層結較弱,高地云霧減少,(水汽來源減少,)降水減少。
(3)高地濕度降低,喜陰濕的植被退化;低地水分條件改善,(對水分要求較高的)物種入侵,降低耐干旱物種的競爭優勢。
14.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2022年夏天,我國出現了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大、綜合強度強的高溫干旱天氣。尤其是長江流域的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許多氣象觀測站的日最高氣溫達到或突破歷史極值。據8月15日的天氣預報,吐魯番盆地(最低海拔-153米)和四川盆地的重慶北碚氣溫將分別達到42.7 ℃和44.5 ℃。據專家分析,全球變暖和天氣系統異常是導致今夏高溫的主要原因,若人類不積極應對,今后這樣的高溫天氣等極端事件將越來越多。
(1)指出導致我國中東部高溫的天氣系統并說明其產生高溫的原因。
(2)簡析吐魯番盆地和四川盆地兩個高溫區成因的差異。
(3)持續高溫干旱天氣使長江流域許多城市電力緊缺,試從電力供應的角度分析原因。
(4)對于“人類是否應該調整能源消費結構來應對全球變暖”這一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并說明理由。
解析:第(1)題,我國中東部長江地區,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的影響,氣流下沉,降水少,晴天多,大氣的削弱作用弱,太陽輻射強,氣溫高。全域高溫,水平氣壓梯度力小,風力小,熱量不易散失。第(2)題,四川盆地地區,緯度低太陽高度角大,太陽輻射強;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的影響,氣流下沉,晴天多降水少,大氣的削弱作用弱,氣溫高。吐魯番盆地位于我國西北內陸,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晴天多,晝長更長,太陽輻射多;深居內陸,地勢更低,氣候大陸性強,地表巖石裸露,沙漠廣布,裸地和沙漠的比熱容小,夏季升溫快。第(3)題,電力的產生方式主要有火力發電(煤等可燃燒物)、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核能發電、氫能發電、水力發電等。南方主要發電方式為水電和火電。根據材料可知今年夏季旱情嚴重,大氣降水少,河流補給少,徑流量減少,導致水力發電不足,水電發電量同比下降?;鹆Πl電利用化石燃料在燃燒時產生的熱能轉化為電力,在較短的時間內相對穩定,總發電能力下降,供電壓力加大。第(4)題,本題是開放題,言之有理即可。贊同方表述能源消費結構對溫室效應的積極作用,通過能源消費結構改變,提高能源利用率,減少人們焚燒化石燃料和石油等化學物,溫室氣體排放減少,控制全球變暖增速,減少極端天氣。反對方應表述能源消費結構調整難度大、成本高,新能源開發利用不穩定,技術相對不成熟,影響人們正常生產、生活,同時存在其他方式如植樹造林、建設海洋牧場發揮固碳作用來降低溫室氣體的含量,緩解全球變暖。
答案:(1)副熱帶高氣壓帶。多晴天,獲得太陽輻射多;風力小,且盛行下沉氣流,熱量難以擴散。
(2)四川盆地:緯度較低(太陽高度大),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吐魯番盆地:晝長更長,日照時間更長;地勢更低;深居內陸,地表荒漠廣布,夏季升溫快。
(3)該區域電力供應以火電和水電為主;持續高溫干旱天氣使河湖水量銳減,水力發電量減少;火力發電能力在較短的時間內相對穩定;總發電能力下降,供電壓力加大。
(4)應該:全球變暖主要是因為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增加,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若全球繼續變暖,氣象災害將更加嚴重;能源開發利用技術的進步能夠支持能源消費結構的調整。
不應該:煤炭、石油等能源穩定性強,利于應對極端天氣,能源消費結構調整成本高;全球變暖的成因和影響存在很多爭論,能源消費結構調整未必有意義;人類可以通過植樹造林、節約能源等方式降低溫室氣體的含量。
專題三 水體運動規律
考題示例 命題情境 考點聚焦 命題趨勢
2023·廣東卷T17 日本海的海水運動變化 海水運動 1.以熱點材料、區域地圖及相關水文現象為命題情境,考查水循環的地理意義,理解水平衡原理及其影響等內容。 2.選取區域河流或湖泊的水文現象及相關研究成果為命題情境,考查陸地水體的補給及河湖水文環境的演變的特點及成因。 3.以區域地圖、洋流圖等為命題情境,對?!獨庀嗷プ饔眠M行探究,綜合考查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2023·山東卷T6~T7 墨西哥灣沿岸的馬德雷湖的湖水鹽度和帕德雷島南北兩側的水體出入口處的表層水流動方向 湖水鹽度與海水運動 
2023·北京卷T5~T6 暴雨引發的洪水攜帶泥沙進入湖泊后,沉積形成砂質紋層。某地湖泊中砂質紋層出現頻次與厄爾尼諾事件頻次正相關 ?!獨庀嗷プ饔谩?br/>2022·全國乙卷T7~T8 黃河桃花峪附近花園口水文站監測數據 河流的水文特征 
2022·浙江卷T23 對塔里木河下游某地部分地理要素剖面示意圖分析判斷 水循環與水平衡 
2022·山東卷T13~T15 亞得里亞海的洋流 海水運動
2021·浙江卷T28 通過非洲部分區域略圖、①河附近兩測站年內降水量分配圖,考查河流類型及原因 河流的水文特征 
2021·廣東卷T17 羅斯洋流 海水運動
考點1 水循環與水平衡
命題視角:水循環與水平衡
(2022·浙江卷)下圖為塔里木河下游某地部分地理要素剖面示意圖。該地的地下水主要靠地表徑流補給。據此,完成下題。
圖中,相對于荒漠(  )
A.河岸林地地下水含鹽量低
B.耕地地下水埋藏較深
C.河岸林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拉孜县| 东乡族自治县| 贵德县| 晋中市| 晋中市| 通化县| 会宁县| 宁津县| 株洲县| 城固县| 江阴市| 赣州市| 华蓥市| 上林县| 宁远县| 大丰市| 崇仁县| 汾阳市| 长子县| 剑川县| 咸宁市| 河西区| 赫章县| 浦东新区| 涿州市| 竹山县| 刚察县| 滕州市| 江阴市| 乐业县| 红桥区| 商都县| 宁武县| 龙江县| 赤峰市| 华宁县| 舒兰市| 垣曲县| 贵定县| 阿尔山市| 宜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