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青山處處埋忠骨》導學案一、學習目標:認識本課的生字,理解詞語的意思。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一代偉人毛澤東作為父親和主席的兩方面不同尋常的情感。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毛主席的胸懷,體會毛主席“無產階級革命事業高于一切”的情懷。二、學習重難點:重點: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體會毛主席的內心世界。難點:體會詩句的含義,感受毛主席的胸懷和情感。三、學習過程:預習課文,了解背景。請同學們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毛澤東和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背景,為更好地理解課文做準備。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為劃分對日本占領地區受降范圍,經蘇、美協商,在朝鮮,以北緯三十八度線(以下簡稱三八線)為界,以北為蘇軍受降區,以南為美軍受降區。1948年8月15日,在朝鮮半島南部大韓民國成立,9月9日,北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在朝鮮半島上出現了兩個不同性質的政權,形成南北分裂、對立的局面。圍繞朝鮮統一問題,雙方之間的斗爭日益尖銳化,三八線上武裝沖突日增,局勢日趨緊張。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同時,思考以下問題:本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表達了毛主席怎樣的情感?《青山處處埋忠骨》主要講了毛澤東的愛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戰爭中光榮犧牲后,毛澤東驚悉這個噩耗后極度痛苦的心情和對岸英遺體是否歸葬的抉擇過程,表現了毛澤東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懷。全文以毛澤東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索,先寫彭德懷從朝鮮發出來的有關毛岸英犧牲的電報內容和毛澤東收到電報后的巨大悲痛;再寫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遺體,而金日成主席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鮮的意見分歧,面對這兩種抉擇,毛澤東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將愛子葬于朝鮮的艱難、痛楚的決定;之后寫毛澤東強忍悲痛,在電報上寫下了“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的批示。文章截取最能表現人物精神境界的一個片段,通過細節描寫反映出毛澤東的崇高境界,展示了他凡人的情懷和不同凡人的胸懷,讀后讓人肅然起敬。細讀課文,深入理解。請同學們再次閱讀課文,邊讀邊畫出描寫毛主席動作、語言、神態的句子,并體會其含義。同時,結合詩句“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談談自己的理解。“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這句詩,深深地觸動了我對英勇犧牲與家國情懷的思考。這句詩意味著,對于為國捐軀的烈士們來說,他們的忠骨無論埋葬在何處,都能得到應有的尊敬和紀念,而不必非要將他們的遺體運回故鄉。首先,“青山處處埋忠骨”一句,表達了對于烈士們無私奉獻精神的贊美。青山,寓意著祖國的大好河山,而忠骨則象征著那些為了保衛國家、民族和人民利益而英勇犧牲的烈士們。無論他們是在戰場上英勇殺敵,還是在和平時期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奮斗終身,他們的忠骨都將永遠與祖國的青山共存。其次,“何須馬革裹尸還”一句,則進一步強調了烈士們的犧牲精神和家國情懷。在古代,馬革裹尸是一種對于陣亡將士的極高禮遇,意味著將他們的遺體運回故鄉安葬。然而,這句詩卻反其道而行之,認為烈士們的犧牲和奉獻已經超越了個人和家鄉的范疇,成為了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財富。因此,即使不能將他們的遺體運回故鄉,他們的英名和事業也將永載史冊,激勵后人繼續前行。在我看來,這句詩不僅是對烈士們的贊美和緬懷,更是對家國情懷和犧牲精神的深刻詮釋。在當今社會,我們仍然需要這種精神來支撐我們的國家和民族不斷前行。無論是面對外部的挑戰和威脅,還是內部的困難和矛盾,我們都需要有一種為了國家和民族利益而勇于犧牲和奉獻的精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民族的偉大復興。小組討論,分享交流。請同學們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閱讀體會,分享自己的感悟。通過互相學習,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拓展延伸,情感升華。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對“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的理解和感悟。同時,可以搜集其他表現毛主席胸懷和情感的詩歌或故事,與同學分享。四、檢測與反饋:檢查學生的生字詞掌握情況,抽查部分學生進行朗讀。請學生談談通過閱讀課文和詩句“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的理解和感悟。布置課后作業:請同學們將閱讀體會和感悟寫下來,字數不少于200字。五、總結:通過學習《青山處處埋忠骨》這篇課文,我們了解了毛澤東作為父親和主席的不同尋常的情感,感受到了他無產階級革命事業高于一切的情懷。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夠牢記這段歷史,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教后反思:在完成《青山處處埋忠骨》這一課的教學后,我深感收獲良多,同時也意識到了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我認識到在教授這類具有深厚歷史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文章時,前期的背景鋪墊至關重要。通過引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毛澤東和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背景,學生們能夠更好地理解課文中的情感表達和人物行為。這一點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繼續加強。我還意識到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對“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的理解和感悟,學生們能夠更好地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情感,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然而,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在引導學生理解詩句含義時,部分學生的理解還不夠深入,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學中更加注重引導學生的深度思考。同時,在課堂氛圍的營造方面還有待加強,需要更加注重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綜上所述,通過本次教學,我深刻認識到了在閱讀教學中要注重背景鋪墊、自主閱讀、情感體驗等方面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努力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情感體驗,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