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我們知道的植物》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我們知道的植物》選自教育科學出版社小學科學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植物》第一課時。【教材分析】選擇植物作為科學學習的起點,是因為學生對植物具有天然的親近感和好奇心,這會為他們的主動學習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礎。本單元的學習資源豐富,易得,也便于教師組織教學。《植物》單元屬于2022年版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課程內容“(五)生命系統的構成層次、(六)生物體的穩態與調節”范圍,對應課程標準中的學習內容及學段內容要求如下:課程內容 學習內容 內容要求1-2年級(五)生命系統的構成層次 5.2地球上存在動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類型的生物 ③說出周圍常見植物的名稱及特征。課程內容 學習內容 內容要求1-2年級(六)生物體的穩態與調節 6.1植物能制造和獲取養分來維持自身的生存 ①說出植物的生存和生長需要水、陽光和空氣。《我們知道的植物》是2017年教科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植物》單元的起始課。本課的學習立足于學生對植物的原有認識,學習活動主要包括四個:1.說說我們知道的植物;2.找找大圖中哪些是植物;3.討論塑料花是不是植物;4.種一棵植物。通過這四個活動,一方面使學生感受植物的多樣性,另一方面幫助學生認識植物是有生命的。種植一棵植物既激發學生觀察植物的興趣,讓學生持久地投身于觀察、研究植物的活動中,又為后續的討論積累實證。聚焦板塊:通過植物實物盆栽,學生開始走進植物世界,領略科學的魅力,產生學習的興趣,引發學生對植物、對大自然的喜愛。探索板塊:先是通過活動一“說說我們知道的植物”,啟發學生回憶并交流原有知識,借助“班級記錄表”將他們對植物的初始想法記錄下來,以便后期整理。再是活動二“找一找、數一數圖中的植物”,學生在辨認的過程中認識到植物分布廣泛、具有多樣性。辨識“蝴蝶是植物嗎?”,學生再說判斷理由,初步認識植物和動物的不同。研討板塊:通過“比一比,說一說”尋找證據,判斷“塑料花是植物嗎 ”,意在引導學生使用證據,提升對植物的認識。拓展板塊:通過“種一棵植物”,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植物是有生命的,進一步觀察和感受生命的生長和變化過程。【學情分析】一年級學生剛剛接觸科學課,對植物的認識主要來自于圖書、家庭、幼兒園種植或對周圍環境的下意識觀察。在幼兒園里接觸和認識植物的時候,也會接觸到植物根、莖、葉這些詞匯。所以,他們對植物的認識已經很豐富,只是比較粗淺和零碎,他們很可能不能準確地認識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是生長變化的等本質特征。從能力上看,一年級學生不能夠完成系統的科學觀察;動手操作能力不強,在種植活動中可能需要教師更多關注;識字量不足,在記錄時更適合用畫圖的形式;團隊合作意識較弱,自我控制力不強,學習習慣、表達能力、傾聽習慣等都需要培養;有意注意保持時間不長,首次嘗試長期科學觀察,持久地投身于觀察、研究植物的活動,需要教師的關注與重視。【教學目標】科學觀念:通過認識常見的植物,知道植物會生長的特征,認識到植物是有生命的。科學思維:運用比較的方法,能區別植物與塑料花的不同,嘗試概括出植物具有生命的本質特征。探究實踐:在種植一棵植物過程中,能運用多種感官觀察植物,描述和記錄植物的外部形態特征變化。態度責任:在觀察植物的過程中,能傾聽、樂于表達和分享有關植物的信息,增進認識和研究植物的興趣,培養珍愛生命、愛護生命、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教學重點】能識別植物,并能說出一些常見植物的名稱及簡單描述其特征。【教學難點】1、通過植物和塑料花的對比觀察,學習用證據支持自己的看法;2、種植一棵植物并持續觀察記錄。【教學準備】教師準備:班級記錄表、塑料花每組一盆、大蒜、綠蘿枝條、多肉葉片、綠豆、向日葵籽等。學生準備:每組帶一盆植物用于美化教室并在課上觀察(提前與班主任溝通)、學生活動手冊等。【授課學時】一課時【教學過程】教學活動 使用學具教具 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 實現指標 積累詞匯 設計意圖聚焦: 觀察教師帶來的幾盆盆栽,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植物。 盆栽 了解植物在生活中很常見,能識別植物。 一級:我能識別盆栽屬于植物; 二級:我想探究更多植物的奧秘; 植物 一年級學生在幼兒時期就比較熟悉周圍環境中的植物,通過識別植物的實物盆栽,可以快速把學生帶入植物世界,開始學習。探索與研討: 活動一 說說我們知道的植物。 說一說自己知道的植物。 2.描述植物的特征。 核心素養點:理性思維、實事求是。 班級 記錄表 能說出一些常見植物的名稱并簡單描述其特征。 我能試著說出一些常見植物的名稱并簡單描述其特征。 一級:我能說出一些常見植物的名稱; 二級:我能簡單描述植物的特征; 三級:我對植物世界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 丁香樹、 小草、 綠蘿、 菊花等 了解學生對植物的前概念,教師盡量啟發學生回憶并交流原有的認知,為整個單元的后續學習做鋪墊。活動二: 找找大圖中哪些是植物。 找出圖中的植物,并圈一圈。 這些植物有哪些的共同特點? 石頭上的蝴蝶是植物嗎?為什么? 核心素養點:理性思維、勇于探究。 圖片 鉛筆 能識別植物,并簡單描述植物的特征。 我能找到圖中的植物,用筆圈出它們,并試著找出植物的共同特征。 一級:我能找到圖中的植物,并用鉛筆圈出它們; 二級:我能找到一個植物的共同特征; 三級:我能找到多個植物的共同特征。 有葉子、 會開花、 會長大、 不會動等 這個活動指向了植物與環境,通過圈畫植物,讓學生感受自然界中植物的多樣性,進而尋找植物的共同特征,鼓勵學生從多方面比較蝴蝶與植物,用證據支持自己的想法,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活動三: 塑料花是植物嗎?說明理由。 核心素養點:勇于探究、批判質疑、理性思維。 植物 塑料花 1.將植物和塑料花進行對比觀察,學習用證據支持自己的看法。 2.意識到植物具有生命體的特征,產生認識植物的濃厚興趣。 我能判斷塑料花是否是植物,并說出我的理由。 一級:我能判斷塑料花不是植物。 二級:我能找到一種塑料花不是植物的證據。 三級:我能找到多種塑料花不是植物的證據。 不會長大、 不會死亡、 沒有生命等 通過對比植物和塑料花,讓學生親身經歷尋找塑料花不是植物的證據,訓練學生有理有據說明想法的能力,面向全體學生來培養學生用證據證明的實證意識。拓展: 種一棵植物。 介紹植物的兩種種植方法:土培和水培。 學生自主選擇植物,回家種植。 記錄學生活動手冊第一周的內容。 核心素養點:長期觀察、尊重生命、愛護環境 學生活動手冊 能嘗試種植一棵植物,觀察、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 2.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環境,給我們帶來美的感受。 我能嘗試種植一棵植物,并堅持觀察、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細心照顧植物。 一級:我能種植一棵植物。 二級:并堅持觀察、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 三級:我能關心、愛護植物,感受到植物給我們帶來的美。 土培 水培 觀察 記錄 此板塊是對課堂學習的延伸,目的是讓學生在親自種植一棵植物后,在照顧植物的過程中堅持長期觀察植物,活動手冊是為了培養學生長期記錄的習慣,為整個單元的后續學習有效鋪墊。【作業設計】1.在活動手冊P2的“第1周”中畫好要種植的植物開始的樣子。建議:水培:大蒜、番薯、綠蘿枝條等。 土培:瓜子、多肉葉片、綠豆等。2.每天觀察植物的變化,每周上完科學課后在活動手冊上記錄一次,把植物生長變化的特點畫下來。要求:水培的植物要畫出水面上和水中植物的樣子;土培的植物泥土用灰色框表示,畫出泥土上面植物的變化。【板書設計】我們知道的植物樹 花 草 蔬菜有葉子、會開花、會長高、不會動、要澆水……【教學反思】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學情特點,學生在幼兒園里接觸和認識植物的時候,認知比較粗淺和零碎,他們很可能不能準確地認識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是生長變化的等本質特征。所以在課上經歷發現植物共同特征、對比觀察了植物和塑料花后,將證據意識延伸到課堂之外,種植并長期觀察、記錄一棵植物。本課記錄的是學生自己種植的植物的生長過程。一周一次的記錄將使學生逐步積累起對植物生長變化的直接經驗,滲透"植物是活'的"這一概念。一周一次的記錄也將成為學生證明"植物是生物"的真實證據。本課的記錄表一共有6個方框,需要學生記錄自己種植的植物連續6周的生長變化過程。第一個方框,應該記錄第一天種下的植物的初始情況,用示意圖或照片記錄,以后每隔7天記錄一次。教師需要及時提醒學生,使其逐步養成按時記錄的好習慣。種植植物和記錄植物6周的生長變化,這是教科書設計的一條重要線索,貫穿整個單元,其目的是讓學生親自觀察、體驗到植物是"活"的、是有生命的,指向本單元需要達成的單元目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