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 說“木葉”課程標準/素養目標 學習目標 重點難點1.語言建構與運用: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思維發展與提升: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3.審美鑒賞與創造: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象。 4.文化傳承與理解:創設美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詩的熱情,使學生感受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喚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1.體會文中所舉詩句的意蘊,借鑒文中觀點嘗試分析更多的詩句。 2.把握基本觀點,總結主旨。 3.梳理文中所說“木葉”與“樹葉”的不同特征,品味詩詞意象背后的意趣。 重點:品味文中詩句,理解古代詩歌中“木葉”意象的意蘊;比較“木”與“樹”的不同,把握“木”的藝術特征; 難點:感悟詩歌中意象所表現出的豐富意蘊,提高詩歌的閱讀欣賞能力。作者背景常識林庚(1910—2006),字靜希,福建福州人。現代詩人、古代文學學者、文學史家,北京大學教授。1933年畢業于清華大學中文系,后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作為一名學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詩、楚辭、文學史等方面,顯示出詩人、學者的獨有特色。在唐詩和楚辭的研究中卓有建樹,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氣象”。主要作品:《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春野與窗》《問路集》。0林庚從1933年在清華大學給朱自清當助教開始,執教將近半個世紀,深受學生喜愛,請查找資料,講一個關于林庚從教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最后一課。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為他安排了一堂“告別課”。盡管從1933年在清華大學給朱自清當助教開始,林庚已經執教半個世紀,但他的講課題目還是幾經更換才定下,講課內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準備了一個多月。這一課,講的是“什么是詩”。講課那天,他穿一身經過精心設計的黃色衣服,配黃皮鞋,頭發一絲不亂。照錢理群的說法,“美得一上臺就震住了大家”。然后,他款款講來,滔滔不絕。但是,課后當錢理群送他回家,他一進門便倒下,大病一場。20世紀80年代,詩壇呈現出萎靡不振的景象,專門發表詩歌的報紙、雜志寥寥無幾。針對這種現狀,林庚曾說:“當代詩歌的路子不對……詩歌的語言,是藝術的語言,詩化的語言,精練的語言,需要從日常的生活語言中不斷進行提煉,既不能脫離生活語言,又要超越生活語言。”他寫的《說“木葉”》一文,正是通過對古代詩歌中“木”字的藝術特征的闡釋,說明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特點。文學評論文學評論又叫“文藝評論”,既是指運用一定的理論和方法對各種文學現象進行探討、體會、評價的科學研究活動,又是指反映這種研究成果的一種文章樣式。其任務在于揭示藝術現象中的審美價值和思想意義,探討藝術創作的方法和規律,提高文藝創作的水平;幫助讀者正確理解作品,提高讀者的藝術欣賞能力,培養健康的藝術情趣。文藝評論包括詩歌評論、小說評論、散文評論、戲劇評論、影視評論等。1.依據你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補充空缺部分。《說“木葉”》一文中,作者林庚分析了中國古典詩歌用“木葉”而不用“樹葉”,又由“木葉”發展為“落木”的原因,深入挖掘“木葉”中“木”字所蘊含的意境,從而闡發了“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的特點。2.自主閱讀,理清思路理解概念,把握內容[學習情境]中國古代有“立象以盡意”的說法,黑格爾關于美與藝術的定義,與詩的意象理論也是相通的:“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意象不是一般的形象,而是主、客觀融為一體的形象。中國詩學一向重視“意”與“象”的關系,意象成為詩人情思的載體。本文細致入微地分析“樹葉”“木葉”“落葉”“落木”等意象的不同意味,探討中國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學習時要注意理解。1.結合有關詩句,體會“樹葉”與“木葉”、“落葉”與“落木”的區別和不同意味,了解其所營造出的詩歌意境的差別,完成下表。角度 概念 場合 形象 顏色 觸覺 意蘊 聯想木、木葉、落木樹、葉、樹葉、落葉[答案]角度 概念 場合 形象 顏色 觸覺 意蘊 聯想木、木葉、落木 秋天 單純、疏 朗、空闊 黃 干燥 飄零 離人的嘆息,游子的漂泊樹、葉、樹葉、落葉 春夏 繁茂、飽 滿、綿密 綠 濕潤 纏綿 密密層層的濃蔭,纏綿的情感2.結合文中引用的詩句,分析“樹”與“木”、“落葉”與“落木”、“木葉”與“落木”的區別,完成下表。詞語 引用詩句 區別“樹”與 “木” “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午陰嘉樹清圓。” “樹”有①________之意;“木”則②________,有③________的因素,有④________的意蘊。“落葉”與 “落木” “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 “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落葉”與“落木”相比,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葉”與 “落木”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繁茂的枝葉、枝葉綠色飽滿 ②疏朗、干燥 ③落葉 ④悲愁 ⑤葉片飽含水分,缺少飄零之意 ⑥“落木”比“木葉”更顯得空闊,少了“葉”便少了清秋的綿密之意。而“木葉”是疏朗與綿密的交織3.“落木”與“落葉”有怎樣不同的意味?以曹植《美女篇》為例,“落葉”是春夏之交飽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落木”呢,則比“木葉”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落木”比“木葉”更顯得空闊,少了”葉“,便少了清秋的綿密之意,完全是一片悲涼與凄清。“木”在形象上有兩個藝術特征:其一:“木”比“樹”更顯得單純,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樹干,而且還暗示了它的顏色,可能是透著黃色,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任務二 理解詞句的含義[學習情境]《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在具體的語境中分析句子的含意和作用,包括分析句子的深層含意,體味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句子的表達作用等。本文作為一篇分析中國古典詩歌的文藝評論,詞句運用內涵豐富。學習時,要注意深入理解。3.閱讀文本,回答下面的問題。(1)而事實又正是這樣的,自從屈原以驚人的天才發現了“木葉”的奧妙,此后的詩人們也就再不肯輕易把它放過,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詩歌的語言中,乃又不僅限于“木葉”一詞而已。為什么說屈原是“驚人的天才”?“木葉”的奧妙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驚人的天才”是因為只有從屈原開始,才吟唱出了具有“木葉”的鮮明形象的動人詩句,這一鮮明形象,影響了此后歷代詩人,許多為人傳誦的詩篇正是從這里得到了啟發,所以說,他是“驚人的天才”。“木葉”的奧妙何在?即第五、六段中“木葉”的暗示形象意義,使人聯想到樹干帶有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因此也有飄零之意,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它是“木”與“葉”的統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是一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形象,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2)然則“高樹”則飽滿,“高木”則空闊,這就是“木”與“樹”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如何理解這句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木”就是“樹”,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形象意義上不同,“木”一般是在秋風葉落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空闊、單純;而“樹”則要借助樹葉的多來表達飽滿的感情。(3)課文第五段“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暗示性”是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所謂“暗示性”,就是指詞語的形象色彩和聯想意義。從字面上講,“木”就是“樹”,二者是同一概念,但兩個詞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聯想也不同。“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說木質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樹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質的葉子。“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這排斥也就暗示著落葉。賞析文本的表現手法[學習情境]本文屬于人文社會科學論著,闡釋的是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本是一個深奧的理論問題。但是作者卻選擇了一個很小的角度,從“木葉”這個習見的普通詞語入手,采用比較分析的方法,發微探幽,層層深入,把深奧的文學理論附麗并滲透于有關“木葉”的詩句的品讀中,使讀者不知不覺參悟了深蘊其中的道理,走進了詩歌殿堂。學習時要注意賞析文本的表現手法。4.《說“木葉”》采用了怎樣的分析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文章的一個重要特征是采用比較分析的方法,引領讀者一起進入“樹葉”與“木葉”的不同意境,品味“木葉”的形象魅力。在比較分析的過程中,采用由現象到本質、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思維模式。先由詩句總結“木葉”出現的場合,再由此深入講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由于作者緊扣詩句,并對詩句意境進行想象挖掘,使讀者也一同進入詩歌鑒賞的境界,自然就學會品味詩歌的內部和外部語言。5.林庚既是一位深諳詩歌妙道的學者,也是一位暢游詩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代詩人關于“木葉”的詩句,揣摩一下這對于闡發道理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一是作引子,引出議論話題;二是作為例證,使得析理有憑有據;三是調節文氣,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內涵。文本聯讀同樣是學者的論作,《中國建筑的特征》和《說“木葉”》在語言運用方面有何異同?請簡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共同點:作為說明性文本,這兩篇文章在語言上都注意到遣詞造句的準確性與嚴密性,體現出作者的嚴謹。不同點:《中國建筑的特征》除語言簡明、嚴密、準確外,還合理設喻,比如“大文章”“小品”等比喻的使用,化抽象為具體,讀來平易親切。《說“木葉”》最突出的特點是善于“賣關子”,即不直接拋出觀點,而是憑借出色的問題意識,在別人視若無睹之處提出有重大意義的問題,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和探究意愿。6.知識拓展:景象(含意象和意境)——融情造境意 象“意”——詩人的思想、情感、意念(主觀情意)“象”——物象、景象(客觀物象)意象是滲透著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是“意”與“象的統一。意象是詩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東西,是詩人感情的載體。意象具有某些特定含義,在鑒賞詩歌時要注意把握。意 境意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詞中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意象和意境的聯系:(1)一個意象構成一個意境,詠物詩大多如此。如王冕的《白梅》只描寫了白梅一種景物;(2)意象組合(列錦、交叉)形成意境,即由多個意象構成一幅生活圖景,形成一個整體的意境,從而表達一種基調或某種氛圍.。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采用多個意象來描繪圖景的典范之作。意象和意境的區別:意象+意象=意境意象是構成詩歌意境的一些具體的、細小的單位。是一個個具體可感的表意的典型物象。意境的范圍比較大,通常指整首詩,幾句詩,或一句詩所造成的境界,是一個整體概念,是“象外之境”,它是一種需要讀者借助外在的藝術形象表達,通過聯想和想象,融入自己的心理體驗才能悟出來的情調和境界。注意:意象和意境是互相依存的,但并非所有的意象組合都能構成一個意境,正確地把握二者關系,還需要讀者的聯想和想象來溝通景與情、情與理的關系。【例】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鳥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杜甫《漫成一絕》——明月、風燈、宿鷺、跳魚等意象有機地組合成一幅清幽、靜謐的意境。命題模式:(1)某幾句詩描寫了什么樣的景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2)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3)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4)從“情”和“景”的角度對某首詩或詞作一賞析。一、 找意象 意象大都是一個名詞性詞語如果是主謂式或動賓式,則轉成名詞結構,如“柳細花紅”轉換為“細柳”“紅花”二、 抓內涵 與特征 動詞 要從動態感、形象感、包孕性上去體味形容詞 把握其外在特征,如聲、色、形(殘、圓)、味等,注意意象的時令色彩抓住“意”“象”契合點,由外在特征入手,挖掘其內在品質及獨有情味三、 析作用 意象 渲染氣氛,奠定基調,營造意境(意境上)創設情境,提供背景(環境上)襯托人物,鋪墊蓄勢(人物塑造)表情達意,感發興寄(感情上)結構上的線索作用(結構上)四、 寫作技巧 總結 表現手法:(烘托和渲染、白描和工筆、對比和襯托、比興手法、象征手法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對比、夸張、借代、用典、對偶等)。觀察和描寫的角度(正面和側面、實寫和虛寫、動景與靜景、遠景與近景、形色聲味等) 。色調:冷暖、喜悅、悲涼、清新、明麗、灰暗等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繪的外在形象畫面,具有鮮活,明麗和昂揚向上色調的,其內在形象情感則是高昂樂觀的;反之,外在形象畫面具有陰暗、凄冷和低沉色調的,其內在形象情感則是低沉傷感的。(還有反襯的情形)答題步驟:第一步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 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既要忠實于原詩,又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詩意。第二步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表述,例如孤寂冷清、雄渾壯闊、蕭瑟凄涼、幽靜空靈、恬淡閑適、清新自然、安謐嫻靜、蒼涼曠遠、高遠深邃等。注意要能恰切的吻合景物的特點和情調。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作用。 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表述,例如孤寂冷清、雄渾壯闊、蕭瑟凄涼、幽靜空靈、恬淡閑適、清新自然、安謐嫻靜、蒼涼曠遠、高遠深邃等。注意要能恰切的吻合景物的特點和情調。第四步分析作者使用的表現手法和技巧。【描景】——【析境】——【傳情言志或作用】——【技巧】找出文本中對應部分,將圖示中的空缺部分補充完整。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古詩很少用“樹葉” ②概念上:相差無幾題組A 基礎過關練閱讀下文,完成各題。材料一:①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九歌》)自從屈原歌唱出這動人的詩句,它的鮮明的形象,影響了此后歷代的詩人們,許多為人傳誦的詩篇正是從這里得到了啟發。如謝莊《月賦》說:“洞庭始波,木葉微脫。”陸厥的《臨江王節士歌》又說:“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在這里我們看見“木葉”是那么突出地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②“木葉”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也就是“樹葉”,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說明的。可是問題卻在于我們在古代的詩歌中為什么很少看見用“樹葉”呢?③首先我們似乎應該研究一下,古代的詩人們都在什么場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說,都在什么場合“木”字才恰好能構成精妙的詩歌語言?自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之中,此后的詩人們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④要說明“木”字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的,“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聯想,所謂“午陰嘉樹清圓”(周邦彥《滿庭芳》),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然則“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為它們之間太多的一致,“樹葉”也就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在習于用單音詞的古典詩歌中,因此也就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了。至于“木葉”呢,則全然不同。這里又還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⑤“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樹干,而且還會帶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樹的顏色,即就樹干而論,一般乃是褐綠色,這與葉也還是比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說不定,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閂、棍子、桅桿等,就都是這個樣子,這里帶著“木”字的更為普遍的性格。盡管在這里“木”是作為“樹”這樣一個特殊概念而出現的,而“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卻依然左右著這個形象,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落下的絕不是碧綠柔軟的葉子,而是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中的黃葉,因為那黃葉還是靜靜地長滿在一樹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雖然具有“木葉”微黃的顏色,卻沒有“木葉”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飄零之意。“木葉”所以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屬于沉沉的陰天,這是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⑥“木葉”之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金。(林庚《說“木葉”》)材料二:①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說:“木”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呢? 大量的古詩證明“木”與秋天似乎并無必然聯系。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榮”,就是指春夏季枝葉繁茂的樹。李白的《梁園吟》寫道;“荒城虛照碧山月,古木盡入蒼梧云。”其中的“木”就是寫夏季高大茂盛的樹。還有杜甫有名的詩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韋應物的“春深草木稠”(《游靈巖寺》),寫的都是春天長勢挺拔、生機盎然的樹,但都未用“樹”而用“木”。②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說:“樹”就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陰的聯想呢?其實也不然。“樹”也常常被古詩人用來描寫枝干枯禿、少葉或無葉的疏朗的形象的,比如杜甫寫深秋景色的詩句“黃牛峽靜灘聲轉,白馬江寒樹影稀”(《送韓十四江東覷省》);馬戴的詩句“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灞上秋居》),用的卻是“樹”。李白的有些詩也是如此,如“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灞陵行送別》),“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秋下荊門》),“烏鸞啄人腸,街飛上掛枯樹枝”(《戰城南》);而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秋思》)則更是眾所周知的了。③至于古人為何喜歡用“木葉”或“落木”而不“樹葉”呢? 筆者認為可以這樣解釋:“木”“落”“葉”在古代漢語中都是入聲字,入聲是一個短促的調子,“木葉”或“落木”讀起來朗朗上口,有種擲地有聲的鏗鏘的律美。還有可能是因為“木”字在書面語中用得較多。“樹”字在口語中用得較多,“木葉”比“樹葉”莊重些。更為重要的是,“木葉”最初出現于屈原作品中,“詩騷”向來被參為經典,加上“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一句,優美動人,意境渾然,被譽為“千古言秋之租”(胡應麟語),“木葉”也便成為一個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寫詩文用“木葉”,不僅顯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詩歌的文化內涵。(李睿《也說“木葉”》)1.材料一第④段中加點字“暗示性”在文中具體指2.下列關于材料一的內容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落葉”作為“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最早是屈原發現并運用到詩歌創作中的。B.一般人無法輕易地察覺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力量,是因為缺乏詩人的敏感和修養。C.“木”有“木頭”的典型性,因而影響著我們更多地想起樹干,而很少會想到葉子。D.“樹”與“葉”的形象完全一致,古人就用“樹”或“葉”代替“樹葉”。3.根據兩則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把“洞庭波兮木葉下”寫“雨中黃葉樹”對比,凸顯“木葉”有“微黃”“干燥”的特點。B.材料二通過大量詩句有力地反駁了材料一的觀點,表明材料一的論證存在一定的片面性。C.材料一以“木”暗示著“顏色”為例,目的是闡明古典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藝現象。D.兩則材料都具有明確的問題意識,這不僅增強了論述的針對性,還能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4.下列詩句不能作為材料二論據的一項是( )A.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王維《積雨輞川莊作》)B.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黃庭堅《清明》)C.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常建《破山寺后禪院》)D.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5.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觀點,分析古人作詩多用“木葉”而不用“樹葉”的原因。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九歌》)自從屈原吟唱出這動人的詩句,它的鮮明的形象,影響了此后歷代的詩人們,許多為人傳誦的詩篇正是從這里得到了啟發。如謝莊《月賦》說:“洞庭始波,木葉微脫。”陸厥的《臨江王節士歌》又說:“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歌山。”在這里我們看見“木葉”是那么突出地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木葉”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也就是“樹葉”,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說明的,可是問題卻在于我們在古代的詩歌中為什么很少看見用“樹葉”呢?首先我們似乎應該研究一下,古代的詩人們都在什么場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說都在什么場合“木”字才恰好能構成精妙的詩歌語言?自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之中,此后的詩人們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木”仿佛本身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它的第一個藝術特征。要說明“木”它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的,“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陰的聯想。所謂“午陰嘉樹清圓”(周邦彥《滿庭芳》),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然則“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為它們之間太多的一致,“樹葉”也就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在習于用單詞的古典詩歌中,因此也就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匯了。至于“木葉”呢,則全然不同。這里又還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了樹干,而且還會帶來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樹的顏色,即就樹干而論,一般乃是褐綠色,這與葉也還是比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說不定,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栓、棍子、桅桿等,就都是這個樣子;這里帶著“木”字的更為普遍的性格。盡管在這里“木”是作為“樹”這樣一個特殊概念而出現的,而“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卻依然左右著這個形象,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落下絕不是碧綠柔軟的葉子,而是寒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中的黃葉,因為那黃葉還是靜靜地長滿在一樹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雖然是具有“木葉”微黃的顏色,卻沒有“木葉”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飄零之意。“木葉”所以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屬于沉沉的陰天:這是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葉”之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里。(摘編自林庚《說“木葉”》)材料二: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說:“木”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呢?大量的古詩證明“木”與秋天似乎并無必然聯系。陶淵明的《歸去來兮鋅》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榮”,就是指春夏季枝葉繁茂的樹。李白的《梁園吟》寫道:“荒城虛照碧山月,古木盡入蒼梧云。”其中的“木”就是寫夏季高大茂盛的樹。還有杜甫有名的詩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韋應物的“春深草木稠”(《游靈巖寺》,寫的都是春天長勢挺拔、生機盎然的樹,但都未用“樹”而用“木”。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說:“樹”就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陰的聯想呢?其實也不然。“樹”也常常被古詩人用來描寫枝干枯禿、少葉或無葉的疏朗的形象的,比如杜甫寫深秋景色的詩句“黃牛峽靜灘聲轉,白馬江寒樹影稀”(《送韓十四江東覷省》),馬戴的詩句“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灞上秋居》),用的卻是“樹”。李白的有些詩也是如此,如“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灞陵行送別》),“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秋下荊門》),“烏鳶啄人腸,銜飛上掛枯樹枝”(《戰城南》):而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秋思》)則更是眾所周知的了。至于古人為何喜歡用“木葉”或“落木”而不“樹葉”呢?筆者認為可以這樣解釋:“木”“落”“葉”在古代漢語中都是入聲字,入聲是一個短促的調子,“木葉”或“落木”讀起來朗朗上口,有種擲地有聲的鏗鏘的韻律美。還有可能是因為“木”字在書面語中用得較多。“樹”字在口語中用得較多,“木葉”比“樹葉”莊重些。更為重要的是,“木葉”最初出現于屈原作品中,“詩騷”向來被奉為經典,加上“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一句,優美動人,意境渾然,被譽為“千古言秋之祖”(胡應麟語),“木葉”也便成為一個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寫詩文用“木葉”,不僅顯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詩歌的文化內涵。(摘編自李睿《也說“木葉”》)6.下列關于材料一的內容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落葉”作為“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最早是屈原發現并運用到詩歌創作中的。B.“樹”與“葉”的形象一致,古詩又喜用單詞,所以經常會用“樹”或“葉”來代替“樹葉”。C.一般人無法輕易地察覺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力量,是因為缺乏詩人的敏感和修養。D.“木”有“樹”和“木頭”雙重形象,因而影響著我們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葉子。7.根據兩則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通過“洞庭波兮木葉下”與“雨中黃葉樹”的對比,凸顯了“木葉”具有“微黃”“干燥”的特點。B.材料二通過大量的詩句有力地反駁了材料一的觀點,表明材料一的論證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觀性。C.材料一以“木”暗示著“落葉”和“顏色”為例,目的是闡明古典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藝現象。D.兩則材料都具有明確的問題意識,這不僅增強了論述的針對性,還能夠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8.下列詩句不能作為材料二論據的一項是( )A.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王維《積雨輞川莊作》)B.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沈佺期《古意》)C.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D.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王維《過香積寺》)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林庚先生的《說“木葉”》開頭引用屈原《九歌》中的名句,說明“木葉”已成為詩人筆下頗受鐘愛的形象。對于為什么會造成這種詩歌語言現象,林先生認為關鍵在于一個“木”字:“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林先生認為要說明“木”何以有這個特征,就涉及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木”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具有一般“木頭“木料”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使我們更多地想到了樹干。林先生還談到了“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木”所暗示的顏色。“木”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但筆者認為這樣說并不恰當。人們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樹。人們看到“樹”首先想到的也是一棵樹。由“木”想到“木頭”“木料”等,是現代人的聯想方式,古代詩人寫詩時恐怕不是如此,至于由“木”想到門閂、棍子、桅桿等,并由此產生一種“微黃與干燥之感”,也顯得同樣牽強。那么,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說:“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呢?大量的古詩證明并非如此簡單。“木”與秋天并無必然聯系。比如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榮”,就是指春夏季枝葉繁茂的樹。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說,“樹”就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聯想”呢?事實證明不是這樣。詩中寫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樹”的,比如杜甫寫深秋景色的詩句“黃牛峽靜灘聲轉,白馬江寒樹影稀”(《送韓十四江東覲省》,用的就是“樹影”而非“木影”。可見“木”也可以是充滿活力,枝繁葉茂的,而“樹”也可能是葉落飄零,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干的。如劉禹錫的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酬樂天揚州初逄席上見贈》,此詩“樹“木”對舉,和林先生的說法恰恰相反:行將枯萎的樹不用“木”而用“樹”,生機勃勃的樹不用“樹”卻用“木”。因此,古人詩句詠及樹的形象,或用“木”,或用“樹”,而不大可能有林先生所說的那么多差別和講究,本來并不復雜的道理,我們不必想那么深奧,“木葉”和“樹葉”在形象上并沒有什么差別。至于古人喜歡用“木葉”或“落木”而不用“樹葉”,筆者認為可以這樣解釋。首先,“木”“落”“葉”在古代漢語中都是入聲字,入聲是一個短促的調子,“木葉”或“落木”讀起來朗朗上口,有種擲地有聲的鏗鏘的韻律美。其次,可能是因為“木”字在書面語中用得較多,“樹”字在口語中用得多,“木葉”就比“樹葉”莊重些。更為重要的是,“木葉”最初出現于屈原作品中,“詩騷”向來被奉為經典,加上“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一句,優美動人,意境渾然,被譽為“千古言秋之祖”(胡應麟語),“木葉”也便成為一個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寫詩文用“木葉”不僅顯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詩歌的文化內涵。(摘編自李睿《也說“木葉”》)材料二“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九歌》)自從屈原歌唱出這動人的詩句,它的鮮明的形象,影響了此后歷代的詩人們,許多為人傳誦的詩篇正是從這里得到了啟發。“木葉”是那么突出地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木葉”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也就是“樹葉”,可是我們在古代的詩歌中為什么很少看見用“樹葉”呢?“樹葉”為什么從來就無人過問呢?至少從來就沒有產生過精彩的詩句。這里關鍵顯然在“木”這一字。首先我們似乎應該研究一下,古代的詩人們都在什么場合才用“木”字呢?自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之中,此后的詩人們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吳均《答柳惲》)和“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曹植《野田黃雀行》),這里的“高樹多悲風”卻并沒有落葉的形象,而“寒風掃高木”則顯然是落葉的景況了。前者正要借滿樹葉子的吹動,表達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這里葉子越多,感情才越飽滿;而后者卻是一個葉子越來越少的局面,所謂“掃高木”者豈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闊嗎?然則“高樹”則飽滿,“高木”則空闊,這就是“木”與“樹”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這里要比“樹”更顯得單純,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要說明“木”字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聯想。然則“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為它們之間太多的一致,“樹葉”也就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在習于用單音詞的古典詩歌中,因此也就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匯了。至于“木葉”呢,則全然不同。這里又還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樹干,而且還會帶來“木”所暗示的頏色性。樹的顏色,即就樹干而論,一般乃是褐綠色,這與葉也還是比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說不定,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它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是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葉”之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金。(摘編自林庚《說“木葉”》,有刪改)9.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認為人們見到“木”一般想到的是樹,由“木”想到“木頭”,是現代人的聯想,古代詩人寫詩時不是如此。B.材料一是一篇駁論文,文章先立后破,破立結合,層層深入,環環相扣,論證結構條理清楚。C.材料二認為“高樹”和“高木”的形象不同,“高樹”飽滿,“高木”空闊,這就是“木”與“樹”的不同之處。D.材料二多處使用了如“可能”“似乎”“十分”“全然”等可能性或肯定性的修飾語,看似矛盾,其實并不矛盾,體現了作者議論的嚴謹。10.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內容判斷,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屈原《九歌》中的“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但是二者的作用卻并不相同。B.雖然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但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卻能把語言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成就豐富多彩的詩歌世界。C.材料二的寫作目的是闡述“木葉”與“樹葉”在概念上相去無幾,在藝術形象上卻有一字千金的差別。D.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論述“木葉”時,觀點不同,這啟發我們鑒賞詩歌可從相同意象的不同角度思考。11.下列各項中,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的觀點的一項是( )A.“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B.“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C.“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楊萬里《小池》)D.“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無名氏《庭中有奇樹》)12.材料一認為古人喜歡用“木葉”或“落木”而不用“樹葉”的原因有哪些?請簡要概括。13.材料二在論證上有哪些特點?請簡要說明。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材料一:林庚先生的《說“木葉”》開頭引用屈原《九歌》的名句,說明“木葉”已成為詩人筆下頗受鐘愛的形象。對于為什么會造成這種詩歌語言現象,林先生認為關鍵在于一個“木”字:“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林先生認為要說明“木”何以有這個特征,就涉及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木”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具有一般“木頭”“木料”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使我們更多地想到了樹干。林先生還談到了“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木”所暗示的顏色。“木”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但筆者認為這樣說并不恰當。人們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樹。人們看到“樹”首先想到的也是一棵樹。由“木”想到“木頭”“木料”等,是現代人的聯想方式,古代詩人寫詩時恐怕不是如此,至于由“木”想到門閂、棍子、桅桿等,并由此產生一種“微黃與干燥之感”,也顯得同樣牽強。那么,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說:“木”“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呢?大量的古詩證明并非如此簡單。“木”與秋天并無必然聯系。比如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榮”,就是指春夏季枝葉繁茂的樹。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說,“樹”就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聯想”呢?事實證明不是這樣。詩中寫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樹”的,比如杜甫寫深秋景色的詩句“黃牛峽靜灘聲轉,白馬江寒樹影稀”(《送韓十四江東覲省》),用的就是“樹影”而非“木影”。可見“木”也可以是充滿活力,枝繁葉茂的,而“樹”也可能是葉落飄零,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干的。如劉禹錫的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此詩“樹”“木”對舉,和林先生的說法恰恰相反:行將枯萎的樹不用“木”而用“樹”,生機勃勃的樹不用“樹”卻用“木”。因此,古人詩句詠及樹的形象,或用“木”,或用“樹”,而不大可能有林先生所說的那么多差別和講究,本來并不復雜的道理,我們不必想那么深奧,“木葉”和“樹葉”在形象上并沒有什么差別。至于古人喜歡用“木葉”或“落木”而不用“樹葉”,筆者認為可以這樣解釋。首先,“木”“落”“葉”在古代漢語中都是入聲字,入聲是一個短促的調子,“木葉”或“落木”讀起來朗朗上口,有種擲地有聲的鏗鏘的韻律美。其次,可能是因為“木”字在書面語中用得較多,“樹”字在口語中用得多,“木葉”就比“樹葉”莊重些。更為重要的是,“木葉”最初出現于屈原作品中,“詩騷”向來被奉為經典,加上“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一句,優美動人,意境渾然,被譽為“千古言秋之祖”(胡應麟語),“木葉”也便成為一個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寫詩文用“木葉”不僅顯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詩歌的文化內涵。(摘編自李睿《也說“木葉”》)材料二:“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九歌》)自從屈原歌唱出這動人的詩句,它的鮮明的形象,影響了此后歷代的詩人們,許多為人傳誦的詩篇正是從這里得到了啟發。“木葉”是那么突出地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木葉”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也就是“樹葉”,可是我們在古代的詩歌中為什么很少看見用“樹葉”呢?“樹葉”為什么從來就無人過問呢?至少從來就沒有產生過精彩的詩句。這里關鍵顯然在“木”這一字。首先我們似乎應該研究一下,古代的詩人們都在什么場合才用“木”字呢?自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之中,此后的詩人們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吳均《答柳惲》)和“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曹植《野田黃雀行》),這里的“高樹多悲風”卻并沒有落葉的形象,而“寒風掃高木”則顯然是落葉的景況了。前者正要借滿樹葉子的吹動,表達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這里葉子越多,感情才越飽滿;而后者卻是一個葉子越來越少的局面,所謂“掃高木”者豈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闊嗎?然則“高樹”則飽滿,“高木”則空闊,這就是“木”與“樹”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這里要比“樹”更顯得單純,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要說明“木”字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聯想。然則“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為它們之間太多的一致,“樹葉”也就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在習于用單音詞的古典詩歌中,因此也就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匯了。至于“木葉”呢,則全然不同。這里又還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樹干,而且還會帶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樹的顏色,即就樹干而論,一般乃是褐綠色,這與葉也還是比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說不定,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它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是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葉”之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金。(摘編自林庚《說“木葉”》,有刪改)14.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認為人們見到“木”一般想到的是樹,由“木”想到“木頭”,是現代人的聯想,古代詩人寫詩時不是如此。B.材料一是一篇駁論文,文章先立后破,破立結合,層層深入,環環相扣,論證結構條理清楚。C.材料二認為“高樹”和“高木”的形象不同,“高樹”飽滿,“高木”空闊,這就是“木”與“樹”的不同之處。D.材料二多處使用了如“可能”“似乎”“十分”“全然”等可能性或肯定性的修飾語,看似矛盾,其實并不矛盾,體現了作者議論的嚴謹。15.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屈原《九歌》的“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但是二者的作用卻并不相同。B.雖然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但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卻能把語言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成就豐富多彩的詩歌世界。C.材料二的寫作目的是闡述“木葉”與“樹葉”在概念上相去無幾,在藝術形象上卻有一字千金的差別。D.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論述“木葉”時,觀點不同,這啟發我們鑒賞詩歌可從相同意象的不同角度思考。16.下列各項中,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A.“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B.“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C.“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楊萬里《小池》)D.“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無名氏《庭中有奇樹》)17.材料一認為古人喜歡用“木葉”或“落木”而不用“樹葉”的原因有哪些?請簡要概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①從“木葉”發展到“落木”,其中關鍵顯然在“木”這一字,其與“樹葉”或“落葉”的不同,也正在此。“樹葉”可以不用多說,在古詩中很少見人用它;就是“落葉”,雖然常見,也不過是一般的形象。原來詩歌語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點就會差得很多;而詩歌語言之不能單憑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見。從概念上說,“木葉”就是“樹葉”,原沒有什么可以辯論之處;可是到了詩歌的形象思維之中,后者則無人過問,前者則不斷發展;像“無邊落木蕭蕭下”這樣大膽的發揮創造性,創造出那千古流傳形象鮮明的詩句;這形象,其實又都在這一個“木”字上,然則這一字的來歷豈不大可思索嗎?在這里我們就不得不先來分析一下“木”字。②首先我們似乎應該研究一下,古代的詩人們都在什么場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說都在什么場合“木”字才恰好能構成精妙的詩歌語言;事實上他們并不是隨處都用的,要是那樣,就成了“萬應錠”了。而自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之中,此后的詩人們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吳均的《答柳惲》說:“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這里用“高樹”是不是可以呢?當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黃雀行》就說:“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這里的“高樹多悲風”卻并沒有落葉的形象,而“寒風掃高木”則顯然是落葉的景況了。前者正要借滿樹葉子的吹動,表達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這里葉子越多,感情才越飽滿;而后者卻是一個葉子越來越少的局面,所謂“掃高木”者豈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闊嗎?然則“高樹”則飽滿,“高木”則空闊;這就是“木”與“樹”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這里要比“樹”更顯得單純,所謂“枯桑知天風”這樣的樹,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③要說明“木”它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它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著我們;它之富于感染性啟發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的,“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陰的聯想。所謂:“午陰嘉樹清圓。”(周邦彥《滿庭芳》)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然則“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為它們之間太多的一致,“樹葉”也就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在習于用單詞的古典詩歌中,因此也就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匯了。至于“木葉”呢,則全然不同。這里又還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④“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了樹干,而且還會帶來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樹的顏色,即就樹干而論,一般乃是褐綠色,這與葉也還是比較相近的;至于“木” 呢,那就說不定,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栓、棍子、桅桿等,就都是這個樣子;這里帶著“木”字的更為普遍的性格。盡管在這里“木”是作為“樹”這樣一個特殊概念而出現的,而“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卻依然左右著這個形象,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落下絕不是碧綠柔軟的葉子,而是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葉,因為那是春夏之交飽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也不同于:“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中的黃葉,因為那黃葉還是靜靜地長滿在一樹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雖然是具有“木葉”微黃的顏色,卻沒有“木葉”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飄零之意;而且它的黃色由于雨的濕潤,也顯然是變得太黃了。“落木”比“木葉”顯得空闊,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然則“木葉”與“落木”又還有著一定的距離,它乃是“木”與“葉”的統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一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形象。這卻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⑤“木葉”之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金。(選自林庚先生的《說“木葉”》,有修改)18.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從概念上說,木葉,也就是樹葉,這是不需要多加說明,可是在古代的詩歌中,很少看見用樹葉,這就說明二者有不同之處,詩歌語言不能單憑借概念。B.“木葉”最初出現于屈原作品中,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后人寫詩文用“木葉”,不僅準確傳達出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而且增添了詩歌的文化內涵。C.“落葉何翩翩”“雨中黃葉樹”兩句詩中的葉子形象,在顏色上和觸覺上都與木葉有差別,所以這兩句詩營造的意境也與“洞庭波兮木葉下”的意境不同。D.“木葉”與“落葉”雖一字之差,但其內涵相去甚遠。雖然“樹”與“木”在原有的含義方面極為相似,但延伸至藝術領域,二者差別十分明顯。19.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詩句中的“落木”,無疑是從屈原九歌中的“木葉”意象發展來的。B.在古詩中詩人不用“樹葉”和“落葉”作為意象,因為其形象一般,會使得詩歌語言不夠精妙,可見差一點就會差很多了。C.無論“木葉”還是“落葉”,從詩歌暗示性的角度來講,其含義都是相通的,但這不代表兩個意象可以互相轉換。D.屈原將“木葉”形象賦予了湘夫人,杜甫將“落木”氣質賦予了秋天,這樣的選擇取決于詩人對詩歌藝術特征的精準把握。20.下面對詩歌語言中的暗示性問題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語言暗示性所傳達的形象和色彩同生活環境和文化環境密切相關,不同的語言文字傳遞出不同的信息,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理解也不相同。B.“日暮風吹,葉落依枝”足以說明“葉”的纏綿,根據詩歌語言暗示性特點,這不僅是葉的纏綿,還是詩人自己的纏綿和不舍。C.“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中“疏影”指梅花枝干的形態,“暗香浮動”指梅花散發的清香時而飄來,暗示梅花的清新雅致。D.古典詩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約定俗成的意義,木、葉如此,其它意象也如此。因此透過詩歌語言暗示性能掌握詩歌語言的密碼。21.《說木葉》以豐富的疑問句來推進文本的思考,請簡要分析選文第②段中疑問句如何推動文章脈絡的發展。22.林庚先生是一位詩人,他擅長在作品中運用“詩化的語言”,請結合選文第④段簡要分析“詩化的語言”特點。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按字面解釋,“木”就是“樹”,“木葉”也就是“樹葉”。可為何古詩中少見用“樹葉”呢?這當然可以說是詩人們文字洗煉的緣故。然而一遇見“木葉”,情況就顯然不同,詩人們爭取通過“木葉”來寫出流傳人口的名句。可見洗煉并不能作為“葉”字獨用的理由,那么“樹葉”為什么無人過問呢?自從屈原在《九歌》里吟唱出了“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一句,發現了“木葉”的奧妙,此后的詩人們便將其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詩歌的語言中,又不僅限于“木葉”一詞,如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從“木葉”到“落木”,其中關鍵顯然在“木”字。詩歌語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概念,差一點就會差得很多,而詩歌語言之不能單憑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見。那么,古代的詩人們都在什么場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說,都在什么場合“木”字才恰好能構成精妙的詩歌語言呢?自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之中,此后的詩人們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例如吳均的《答柳惲》說:“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這里用“高樹”是不是可以呢?當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黃雀行》說:“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這里的“高樹多悲風”卻并沒有落葉的形象,而“寒風掃高木”則顯然是落葉的景況了。“高樹多悲風”借滿樹葉子的吹動,表達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這里葉子越多,感情才越飽滿;而“寒風掃高木”卻是一個葉子越來越少的局面,所謂“掃高木”者豈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闊嗎?然則“高樹”則飽滿,“高木”則空闊,這就是“木”與“樹”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這里要比“樹”更顯得單純,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要說明“木”字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詩人們將語言形象中的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形成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更多地想起樹干,而很少會想到葉子。而“樹”呢?它具有繁茂的枝葉,它與“葉”都帶有濃蔭的聯想。所謂“午陰嘉樹清圓”,這里的“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由此可見,“樹葉”并不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些什么,而“木葉”則全然不同。這里又還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木”不但讓我們想起樹干,而且還帶來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樹的顏色,就樹干而論,一般是褐綠色,這與葉也比較相近。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著黃色,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如我們所習見的門閂、棍子等。這種關于“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使“木葉”帶上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有著疏朗清秋的氣息。至于“落木”,則比“木葉”還顯得空闊,它連“葉”字所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摘編自林庚《說“木葉”》)材料二:移情作用是極端的凝神注視的結果,它是否發生以及發生時的深淺程度都隨人隨時隨境而異。詩文的妙處往往都從移情作用得來。例如“菊殘猶有傲霜枝”句的“傲”,“相看兩不厭,惟有敬亭山”句的“相看”和“不厭”,都是原文的精彩所在,也都是移情作用的實例。從移情作用,我們可以看出內在的情趣常和外來的意象相融合而互相影響。每個詩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兩個要素。情趣是可比喻而不可直接描繪的實感,如果不附麗到具體的意象上去,就根本沒有可見的形象。我們抬頭一看,或是閉目一想,無數的意象就紛至沓來,不成章法,不具生命,必須有情趣來融化它們,貫注它們,才內有生命,外有完整形象。這個道理也可以適用于詩的欣賞。比如說姜夔的“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一句詞便含有一個情景契合的境界,他在寫這句詞時,須先從自然中見到這種意境,感到這種情趣,然后把它傳達出來,這個過程既是在創造也是在欣賞。作為欣賞者,我必須要使用心靈綜合作用,融入自己的情趣,從詞句中領略出姜夔原來所見到的境界,我既是在欣賞也是在創造。因為有創造作用,我所見到的意象和所感到的情趣和姜夔所見到和感到的便不能絕對相同,也不和任何其他讀者所見到和感到的絕對相同。每人所能領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經驗的返照,而性格、情趣和經驗是彼此不同的。不但如此,同是一首詩,你今天讀它所得的和你明天讀它所得的也不能完全相同,因為性格、情趣和經驗是生生不息的。詩與其他藝術作品都各有物質的和精神的兩方面。物質的方面如印成的詩集,它除了受天時和人力的損害以外,大體是固定的。精神的方面就是情景契合的意境,時時刻刻都在“創化”中。真正的詩的境界是永遠新鮮的。(摘編自朱光潛《詩論》)23.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樹”與“葉”的形象十分一致,而詩人們為了追求文字的洗煉,常常將“葉”字獨用,所以古詩中很少見到“樹葉”這一意象。B.“木”能夠讓人想到樹干,同時因其在視覺和觸覺方面具有普遍的潛在的暗示性,為“木葉”帶上了落葉的微黃干燥之感。C.情趣需附麗于意象方能具體可見,意象需由情趣貫注才能擁有生命和完整形象,兩者相輔相成,詩文的妙處由此而生。D.因為性格、情趣和經驗存在個體差異且生生不息,故讀同一首詩,每個人所見的意象與作者和其他讀者都不完全相同。24.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屈原首創了“木葉”,此后的詩人們便將其一用再用。這種做法和朱光潛所說的“真正的詩的境界是永遠新鮮的”的觀點矛盾。B.“菊殘猶有傲霜枝”中的“傲”是詩人凝神注視菊花殘枝時,人的感情與菊花殘枝的特點互相融合之后所產生的移情的效果。C.朱光潛認為“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一句情景契合,是因為他讀詩時先從自然中見到意境,感到情趣,然后把它傳達出來。D.藝術都各有物質的和精神的兩個方面,物質方面是固定的,精神方面卻時刻都在“創化”,這是因為讀者既在創造也在欣賞。25.下列有關《紅樓夢》內容的表述,最不適合作為實例來支撐材料二“移情作用”的一項是( )A.薛寶釵吟詠“好鳳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借柳絮紛飛抒發自己的心志。B.黛玉寫《葬花詞》,將青春少女的惜春傷春嘆春的情緒移注于落花之上。C.《代別離·秋窗風雨夕》中淅瀝的雨聲仿若融合了黛玉凄涼哀婉的心境。D.判詞“霽月難逢,彩云易散”暗示風流靈巧的晴雯薄命早逝的悲慘結局。26.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寫內容都與“意象”有關,但論述的側重點有所不同,請簡要概括。27.林庚在比較“高樹多悲風”與“寒風掃高木”兩句詩時,獲得了“高樹”飽滿、“高木”空闊的感知,這給我們欣賞詩歌提供了哪些啟示?請結合兩則材料談談你的看法。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材料一:中國傳統的“象”,一開始就跟某一種具體的東西相關,是最接近“隱喻”的,事實上“象”就是一個隱喻性的名詞。“隱喻”最主要的特點就是人的經歷性、經驗性,把人們曾經的某種經驗、經歷借助另一種東西表達出來。“象”對原始的具體經驗的留存,使它有別于西方的“意象”“印象”(image)。從象形的角度來考察漢語語境下的“意象”的“象”的生成可以看出,“象”的經驗性、具體性,甚至是我們后面看到的所謂的“觸物性”——跟具體事物相接觸后的經驗性,構成了“意象”之“象”的第一個特性,這也是“意象”的第一個特性。“象”為什么會成為一種具有特別代表意義的文字符號?古代先民描繪動物的文字符號很多,為什么獨獨只有“象”的符號從同樣是對實物的繪形演變成一個表述人們的想象活動的名詞?《韓非子》說:“人希見生象也。”“象”這種動物,后人能見到的太少。對于使用這個符號的人來說,人們因很少見到實物所以只能去想象。其他的呢?犬、馬、豬、牛、虎等,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還依然能直接見到,無須想象。所以《韓非子》又說:“案其圖以想其生也。”借助“象”的繪形去想象這樣一種動物——“想象”的意義便醞釀其中。“象”的符號也就成了一種從具體而變為想象進而變為抽象的經驗和經歷的表達。我們通過追溯“象”的字源意義,可以看出漢語傳統的“意象”和在西方“image”概念下滋生出的“意象”“印象”的區別——兩者在原始意義上,或在隱喻意義上完全不同。源于“象”的中國傳統“意象”的原始意義指的是某種具體存在(“大象”);我們所知道的“image”則指的是人的大腦對萬事萬物的一種反映、一種印象。兩者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中國傳統“意象”最終生成為一個審美范疇,其中“象”的隱喻意義,也就是它對一個物體的“具體描繪”的特性,依然被保留在后來的“意象”范疇里面,這個特性是西方人的“意象”(image)所不具備的。如果硬要說西方的“image”也有某種具象性的話,那一定是有其他的因素參與進來。我們還可以通過與文藝學的重要范疇“象征”一詞做對比來加深對中國傳統意象的理解。源自西方的“象征”(symbol)最早指的是雙方之間的某種契約:把一個木板分成兩塊,各拿一半作為約定,合在一起,便是完成一個契約——借助某個符號化的“象”(木板)來驗證和實現其所代表的意義——這就是“象征”最早的含義。“象征”具有某種“預先注入”的意義,也就是“事先約定好”的意義。后來“象征主義”的“象征”越來越像“意象”了,尤其是越來越像我們傳統意義上的“意象”。“象征”不僅具有預定的意義,“象征”意象本身還會滋生出新的意義,也就是說每一個“象征”在某種意義上都是一個新的意象,一個新的語義世界。這一點跟中國傳統的“意象”內涵是接近的。但“象征”的這個新義是從哪里來的呢?很顯然不是從它的詞源來的,而是后來人們在象征活動中,通過一種哲學性認知強加進來的、在西方原本的語言環境下,“image”和“象征”在詞源上都找不到跟我們傳統“意象”相近的那個意義。(摘編自熊開發《中國古典文學意象研究》)材料二:要說明“木”字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它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著我們,它之富于感染性啟發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聯想,然則“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為它們之間太多的一致,“樹葉”也就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在習于用單音詞的古典詩歌中,因此也就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子。“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樹干,而且還會帶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樹的顏色,即就樹干而論,一般乃是褐綠色,這與葉也還是比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說不定,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盡管在這里“木”是作為“樹”這樣一個特殊概念而出現的,而“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卻依然左右著這個形象,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摘編自林庚《說“木葉”》)28.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隱喻”在文中指某一具體的東西中暗含著人們曾經的某種經驗、經歷,中國傳統的“象”是最接近“隱喻”的。B.“意象”的第一個特性由經驗性、具體性、觸物性構成,在“意象”里,保存著對物體的“具體描繪”的特性。C.“象征”最早具有某種“預先注入”的意義后來在某種意義上能像中國傳統“意象”一樣滋生出新的語義世界。D.詩人理解了詞語概念中的意義,就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并創造出豐富多彩的言說。29.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由《韓非子》可知,“象”這種動物在人們的生活中少見,所以人們需要通過想象去感知“象”的實物存在,于是便醞釀出“想象”的意義。B.西方的“image”在沒有其他因素參與進來的前提下.不具有某種具象性的特征,因此也就無法生成為一種審美范疇。C.西方“象征”的新義不是從詞源發展來的,而是通過哲學性認知強加進來的,在某方面接近中國傳統的“意象”內涵。D.“樹”與“葉”形象十分一致,都讓人聯想到密密的濃蔭,但因為古典詩歌用詞的獨特性,“樹”“葉”兩個字很少連在一起。30.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因為曾經發生的赤壁之戰,“赤壁”在古詩詞中、經常暗含著古戰場的影子,也會讓人想到周瑜指揮若定的儒將形象。B.《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中的“落木”會讓我們想起樹干,而不是葉子,從而描寫了秋天的樹疏朗的形象。C.《致云雀》中的“云雀”具有積極昂揚志向高遠的象征意義,在詞源中與中國傳統意象中“鯤鵬”的意義相近。D.“通靈寶玉”是《紅樓夢》中的典型意象,蘊含多重內涵與意義,了解它就能洞察《紅樓夢》的深刻內涵。31.請根據材料一對“觸物性”的解讀:跟具體事物相接觸后的經驗性,談談你對材料二“木”這一意象“觸物性”的理解。32.在中國古代詩歌中,詩人都善于運用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思。在鑒賞詩歌“意象”的含義時,我們應注意哪些方面?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理解。題組B 能力提升練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九歌》)自從屈原吟唱出這動人的詩句,它的鮮明的形象,影響了此后歷代的詩人們,許多為人傳誦的詩篇正是從這里得到了啟發。如謝莊《月賦》說:“洞庭始波,木葉微脫。”陸厥的《臨江王節士歌》又說:“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歌山。”在這里我們看見“木葉”是那么突出地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木葉”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也就是“樹葉”,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說明的,可是問題卻在于我們在古代的詩歌中為什么很少看見用“樹葉”呢?首先我們似乎應該研究一下,古代的詩人們都在什么場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說都在什么場合“木”字才恰好能構成精妙的詩歌語言?自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之中,此后的詩人們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木”仿佛本身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它的第一個藝術特征。要說明“木”它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的,“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陰的聯想。所謂“午陰嘉樹清圓”(周邦彥《滿庭芳》),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然則“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為它們之間太多的一致,“樹葉”也就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在習于用單詞的古典詩歌中,因此也就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匯了。至于“木葉”呢,則全然不同。這里又還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了樹干,而且還會帶來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樹的顏色,即就樹干而論,一般乃是褐綠色,這與葉也還是比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說不定,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栓、棍子、桅桿等,就都是這個樣子;這里帶著“木”字的更為普遍的性格。盡管在這里“木”是作為“樹”這樣一個特殊概念而出現的,而“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卻依然左右著這個形象,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落下絕不是碧綠柔軟的葉子,而是寒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中的黃葉,因為那黃葉還是靜靜地長滿在一樹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雖然是具有“木葉”微黃的顏色,卻沒有“木葉”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飄零之意。“木葉”所以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屬于沉沉的陰天:這是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葉”之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里。(摘編自林庚《說“木葉”》)材料二: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說:“木”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呢?大量的古詩證明“木”與秋天似乎并無必然聯系。陶淵明的《歸去來兮鋅》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榮”,就是指春夏季枝葉繁茂的樹。李白的《梁園吟》寫道:“荒城虛照碧山月,古木盡入蒼梧云。”其中的“木”就是寫夏季高大茂盛的樹。還有杜甫有名的詩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韋應物的“春深草木稠”(《游靈巖寺》,寫的都是春天長勢挺拔、生機盎然的樹,但都未用“樹”而用“木”。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說:“樹”就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陰的聯想呢?其實也不然。“樹”也常常被古詩人用來描寫枝干枯禿、少葉或無葉的疏朗的形象的,比如杜甫寫深秋景色的詩句“黃牛峽靜灘聲轉,白馬江寒樹影稀”(《送韓十四江東覷省》),馬戴的詩句“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漏上秋居》),用的卻是“樹”。李白的有些詩也是如此,如“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灞陵行送別》),“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秋下荊門》),“烏鸞啄人腸,銜飛上掛枯樹枝”(《戰城南》):而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秋思》)則更是眾所周知的了。至于古人為何喜歡用“木葉”或“落木”而不“樹葉”呢?筆者認為可以這樣解釋:“木”“落”“葉”在古代漢語中都是入聲字,入聲是一個短促的調子,“木葉”或“落木”讀起來朗朗上口,有種擲地有聲的鏗鏘的韻律美。還有可能是因為“木”字在書面語中用得較多。“樹”字在口語中用得較多,“木葉”比“樹葉”莊重些。更為重要的是,“木葉”最初出現于屈原作品中,“詩騷”向來被奉為經典,加上“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一句,優美動人,意境渾然,被譽為“千古言秋之祖”(胡應麟語),“木葉”也便成為一個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寫詩文用“木葉”,不僅顯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詩歌的文化內涵。(摘編自李睿《也說“木葉”》)33.下列關于材料一的內容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落葉”作為“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最早是屈原發現并運用到詩歌創作中的。B.“樹”與“葉”的形象一致,古詩又喜用單詞,所以經常會用“樹”或“葉”來代替“樹葉”。C.一般人無法輕易地察覺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力量,是因為缺乏詩人的敏感和修養。D.“木”有“樹”和“木頭”雙重形象,因而影響著我們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葉子。34.根據兩則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通過“洞庭波兮木葉下”與“雨中黃葉樹”的對比,凸顯了“木葉”具有“微黃”“干燥”的特點。B.材料二通過大量的詩句有力地反駁了材料一的觀點,表明材料一的論證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觀性。C.材料一以“木”暗示著“落葉”和“顏色”為例,目的是闡明古典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藝現象。D.兩則材料都具有明確的問題意識,這不僅增強了論述的針對性,還能夠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35.下列詩句不能作為材料二論據的一項是( )A.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王維《積雨輞川莊作》)B.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沈佺期《古意》)C.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常建《破山寺后禪院》)D.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王維《過香積寺》)36.簡要分析材料一的論證思路。37.根據材料二,簡要概括古人作詩喜用“木葉”而不用“樹葉”的原因。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要說明“木”字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的,“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聯想。所謂“午陰嘉樹清圓”(周邦彥《滿庭芳》)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然則“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摘編自林庚《說“木葉”》材料二聯想意義也是最易誤用而生流弊。聯想起于習慣,習慣老是喜歡走熟路。熟路誘惑性最大,人們對它的抵抗力最低,一人走過,人人就都跟著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濫,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濫,也是如此。才子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談風景必是“春花秋月”,敘離別不離“柳岸灞橋”。像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它們是從前人所謂“套語”,我們所謂“濫調”。一件事物發生時立即使你聯想到一些套語濫調,而你也就安于套語濫調,毫不斟酌地使用它們,并且自鳴得意,這就是近代文藝心理學家所說的“套板反應”。一個人的心理習慣如果老是傾向“套板反應”,就根本與文藝無緣。因為就作者說,“套板反應”和創造的動機是仇敵;就讀者說,它引不起新鮮而真切的情趣。一個作者在用字用詞上面離不掉“套板反應”,在運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個人生態度方面也就難免如此。(摘編自朱光潛《咬文嚼字》38.下面對于“暗示性”和“套板反應”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語言的暗示性是隱含在概念背后的,要理解它需要留心細讀,借助想象和聯想。B.表示意象的詞語和意象后面的暗示性具有本質上的關聯,否則意象的暗示性不會產生。C.套板效應起源于人們的習慣性聯想,人喜歡走熟路,又喜歡從眾,語言就不免平滑俗濫,所以作者在遣詞造句上要避免使用聯想意義。D.近代文藝心理學家們認為,人們遇見某些事物會立即聯想到一些套語濫調,并毫不斟酌地加以使用,就是“套板效應”。39.有人對林庚先生《說“木葉”》里的觀點提出商榷。下面的詩句不能證明林庚先生《說“木葉”》的基本觀點的一句是( )A.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秦觀《三月晦日偶題》)B.關西又落木,心事復如何。(賈島《原上秋居》)C.滿庭木葉愁風起,透幌紗窗惜月沈。(魚玄機《冬夜寄溫飛卿》)D.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40.林庚認為理解詩歌語言的暗示性需要“想起”“聯想”,而朱光潛認為“聯想意義也是最易誤用而生流弊”。你怎么理解兩位先生的觀點?閱讀下文,完成各題。①“木葉”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也就是“樹葉”,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說明的。可是問題卻在于:我們在古代的詩歌中為什么很少看見用“樹葉”呢?其實“樹”倒是常見的,例如屈原在《橘頌》里就說:“后皇嘉樹,橘徠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隱士》里又說:“桂樹叢生兮山之幽。”無名氏古詩里也說:“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可是為什么單單“樹葉”就不常見了呢?一般的情況,大概遇見“樹葉”的時候就都簡稱之為“葉”。例如說:“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蕭綱《折楊柳》)“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陶淵明《擬古》)這當然還可以說是由于詩人們文字洗煉的緣故,可是這樣的解釋是并不解決問題的,因為一遇見“木葉”的時候,情況就顯然不同起來。詩人們似乎都不再考慮文字洗練的問題,而是盡量爭取通過“木葉”來寫出流傳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柳惲《搗衣詩》)“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沈佺期《古意》)可見洗練并不能作為“葉”字獨用的理由,那么“樹葉”為什么從來就無人過問呢?至少從來就沒有產生過精彩的詩句。而事實又正是這樣的,自從屈原以驚人的天才發現了“木葉”的奧妙,此后的詩人們也就再不肯輕易把它放過,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詩歌的語言中,乃又不僅限于“木葉”一詞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詩中說:“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這里的“落木”無疑正是從屈原《九歌》中的“木葉”發展來的。按“落木蕭蕭下”的意思當然是說樹葉蕭蕭而下,照我們平常的想法,那么“葉”字似乎就不應該省掉。例如我們無妨這么說“無邊落葉蕭蕭下”,豈不更為明白嗎?然而天才的杜甫卻寧愿省掉“木葉”之“葉”而不肯放棄“木葉”之“木”,這道理究竟是為什么呢?事實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賦》里已經說過:“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這里與《九歌》的關系是脈絡分明的。而杜甫之后,黃庭堅又繼續了杜甫的發展,寫出《登快閣》那首詩中的名句:“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這里我們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詞確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詩人們在前人的創造中學習,又在自己的學習中創造,使得中國詩歌語言如此豐富多彩,這不過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②從“木葉”發展到“落木”,其中關鍵顯然在“木”這一字,其與“樹葉”或“落葉”的不同,也正在此。“樹葉”可以不用多說,在古詩中很少見人用它;就是“落葉”,雖然常見,也不過是一般的形象。原來詩歌語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點就會差得很多,而詩歌語言之不能單憑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見。從概念上說,“木葉”就是“樹葉”,原沒有什么可以辯論之處。可是到了詩歌的形象思維之中,后者則無人過問,前者則不斷發展。像“無邊落木蕭蕭下”這樣大膽地發揮創造性,難道不怕死心眼的人會誤以為是木頭自天而降嗎?而我們的詩人杜甫,卻寧可冒這危險,創造出那千古流傳、形象鮮明的詩句。這冒險,這形象,其實又都在這一個“木”字上,然則這一字的來歷豈不大可思索嗎?在這里我們就不得不先來分析一下“木”字。③首先我們似乎應該研究一下,古代的詩人們都在什么場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說,都在什么場合“木”字才恰好能構成精妙的詩歌語言?事實上他們并不是隨處都用的,要是那樣,就成了“萬應錠”了。而自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之中,此后的詩人們無論謝莊、陸厥、柳惲、王褒、沈佺期、杜甫、黃庭堅,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吳均的《答柳惲》說:“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這里用“高樹”是不是可以呢?當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黃雀行》就說:“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這里的“高樹多悲風”卻并沒有落葉的形象,而“寒風掃高木”則顯然是落葉的景況了。前者正要借滿樹葉子的吹動,表達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________________這就是“木”與“樹”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這里要比“樹”更顯得單純,所謂“枯桑知天風”這樣的樹,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④要說明“木”字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它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著我們,它之富于感染性啟發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的,“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聯想。所謂“午陰嘉樹清圓。”(周邦彥《滿庭芳》)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然則“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為它們之間太多的一致,“樹葉”也就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在習于用單詞的古典詩歌中,因此也就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匯了。至于“木葉”呢,則全然不同。這里又還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41.將下列編號語句依次填入第③段中空白處,語意連貫的一項是( )①而后者卻是一個葉子越來越少的局面,②所謂“掃高木”者豈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闊嗎?③這里葉子越多,感情才越飽滿;④“高木”則空闊,⑤然則“高樹”則飽滿,A.①②③⑤④ B.③①②⑤④ C.③①②④⑤ D.①③⑤④②42.下列詩句不能證明第④段中“木”特點的一項是( )A.風高群木落,夜久數星流B.木葉漸驚年,錦字因絡緯C.萬木云深隱,連山雨未開D.天秋木葉下,月冷莎雞悲43.請結合全文內容,分析為何第①段中劃直線句“九月寒砧催木葉第9課 說“木葉”課程標準/素養目標 學習目標 重點難點1.語言建構與運用: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思維發展與提升: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3.審美鑒賞與創造: 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象。 4.文化傳承與理解:創設美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詩的熱情,使學生感受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喚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1.體會文中所舉詩句的意蘊,借鑒文中觀點嘗試分析更多的詩句。 2.把握基本觀點,總結主旨。 3.梳理文中所說“木葉”與“樹葉”的不同特征,品味詩詞意象背后的意趣。 重點:品味文中詩句,理解古代詩歌中“木葉”意象的意蘊;比較“木”與“樹”的不同,把握“木”的藝術特征; 難點:感悟詩歌中意象所表現出的豐富意蘊,提高詩歌的閱讀欣賞能力。。作者背景常識林庚(1910—2006),字靜希,福建福州人。現代詩人、古代文學學者、文學史家,北京大學教授。1933年畢業于清華大學中文系,后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作為一名學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詩、楚辭、文學史等方面,顯示出詩人、學者的獨有特色。在唐詩和楚辭的研究中卓有建樹,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氣象”。主要作品:《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春野與窗》《問路集》。林庚從1933年在清華大學給朱自清當助教開始,執教將近半個世紀,深受學生喜愛,請查找資料,講一個關于林庚從教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最后一課。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為他安排了一堂“告別課”。盡管從1933年在清華大學給朱自清當助教開始,林庚已經執教半個世紀,但他的講課題目還是幾經更換才定下,講課內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準備了一個多月。這一課,講的是“什么是詩”。講課那天,他穿一身經過精心設計的黃色衣服,配黃皮鞋,頭發一絲不亂。照錢理群的說法,“美得一上臺就震住了大家”。然后,他款款講來,滔滔不絕。但是,課后當錢理群送他回家,他一進門便倒下,大病一場。20世紀80年代,詩壇呈現出萎靡不振的景象,專門發表詩歌的報紙、雜志寥寥無幾。針對這種現狀,林庚曾說:“當代詩歌的路子不對……詩歌的語言,是藝術的語言,詩化的語言,精練的語言,需要從日常的生活語言中不斷進行提煉,既不能脫離生活語言,又要超越生活語言。”他寫的《說“木葉”》一文,正是通過對古代詩歌中“木”字的藝術特征的闡釋,說明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特點。文學評論文學評論又叫“文藝評論”,既是指運用一定的理論和方法對各種文學現象進行探討、體會、評價的科學研究活動,又是指反映這種研究成果的一種文章樣式。其任務在于揭示藝術現象中的審美價值和思想意義,探討藝術創作的方法和規律,提高文藝創作的水平;幫助讀者正確理解作品,提高讀者的藝術欣賞能力,培養健康的藝術情趣。文藝評論包括詩歌評論、小說評論、散文評論、戲劇評論、影視評論等。1.依據你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補充空缺部分。《說“木葉”》一文中,作者林庚分析了中國古典詩歌用“木葉”而不用“樹葉”,又由“木葉”發展為“落木”的原因,深入挖掘“木葉”中“木”字所蘊含的意境,從而闡發了“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的特點。2.自主閱讀,理清思路理解概念,把握內容[學習情境]中國古代有“立象以盡意”的說法,黑格爾關于美與藝術的定義,與詩的意象理論也是相通的:“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意象不是一般的形象,而是主、客觀融為一體的形象。中國詩學一向重視“意”與“象”的關系,意象成為詩人情思的載體。本文細致入微地分析“樹葉”“木葉”“落葉”“落木”等意象的不同意味,探討中國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學習時要注意理解。1.結合有關詩句,體會“樹葉”與“木葉”、“落葉”與“落木”的區別和不同意味,了解其所營造出的詩歌意境的差別,完成下表。角度 概念 場合 形象 顏色 觸覺 意蘊 聯想木、木葉、落木樹、葉、樹葉、落葉[答案]角度 概念 場合 形象 顏色 觸覺 意蘊 聯想木、木葉、落木 秋天 單純、疏 朗、空闊 黃 干燥 飄零 離人的嘆息,游子的漂泊樹、葉、樹葉、落葉 春夏 繁茂、飽 滿、綿密 綠 濕潤 纏綿 密密層層的濃蔭,纏綿的情感2.結合文中引用的詩句,分析“樹”與“木”、“落葉”與“落木”、“木葉”與“落木”的區別,完成下表。詞語 引用詩句 區別“樹”與 “木” “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午陰嘉樹清圓。” “樹”有①________之意;“木”則②________,有③________的因素,有④________的意蘊。“落葉”與 “落木” “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 “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落葉”與“落木”相比,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葉”與 “落木”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繁茂的枝葉、枝葉綠色飽滿 ②疏朗、干燥 ③落葉 ④悲愁 ⑤葉片飽含水分,缺少飄零之意 ⑥“落木”比“木葉”更顯得空闊,少了“葉”便少了清秋的綿密之意。而“木葉”是疏朗與綿密的交織3.“落木”與“落葉”有怎樣不同的意味?以曹植《美女篇》為例,“落葉”是春夏之交飽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落木”呢,則比“木葉”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落木”比“木葉”更顯得空闊,少了”葉“,便少了清秋的綿密之意,完全是一片悲涼與凄清。“木”在形象上有兩個藝術特征:其一:“木”比“樹”更顯得單純,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樹干,而且還暗示了它的顏色,可能是透著黃色,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任務二 理解詞句的含義[學習情境]《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在具體的語境中分析句子的含意和作用,包括分析句子的深層含意,體味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句子的表達作用等。本文作為一篇分析中國古典詩歌的文藝評論,詞句運用內涵豐富。學習時,要注意深入理解。3.閱讀文本,回答下面的問題。(1)而事實又正是這樣的,自從屈原以驚人的天才發現了“木葉”的奧妙,此后的詩人們也就再不肯輕易把它放過,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詩歌的語言中,乃又不僅限于“木葉”一詞而已。為什么說屈原是“驚人的天才”?“木葉”的奧妙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驚人的天才”是因為只有從屈原開始,才吟唱出了具有“木葉”的鮮明形象的動人詩句,這一鮮明形象,影響了此后歷代詩人,許多為人傳誦的詩篇正是從這里得到了啟發,所以說,他是“驚人的天才”。“木葉”的奧妙何在?即第五、六段中“木葉”的暗示形象意義,使人聯想到樹干帶有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因此也有飄零之意,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它是“木”與“葉”的統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是一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形象,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2)然則“高樹”則飽滿,“高木”則空闊,這就是“木”與“樹”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如何理解這句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木”就是“樹”,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形象意義上不同,“木”一般是在秋風葉落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空闊、單純;而“樹”則要借助樹葉的多來表達飽滿的感情。(3)課文第五段“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暗示性”是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所謂“暗示性”,就是指詞語的形象色彩和聯想意義。從字面上講,“木”就是“樹”,二者是同一概念,但兩個詞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聯想也不同。“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說木質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樹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質的葉子。“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這排斥也就暗示著落葉。賞析文本的表現手法[學習情境]本文屬于人文社會科學論著,闡釋的是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本是一個深奧的理論問題。但是作者卻選擇了一個很小的角度,從“木葉”這個習見的普通詞語入手,采用比較分析的方法,發微探幽,層層深入,把深奧的文學理論附麗并滲透于有關“木葉”的詩句的品讀中,使讀者不知不覺參悟了深蘊其中的道理,走進了詩歌殿堂。學習時要注意賞析文本的表現手法。4.《說“木葉”》采用了怎樣的分析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文章的一個重要特征是采用比較分析的方法,引領讀者一起進入“樹葉”與“木葉”的不同意境,品味“木葉”的形象魅力。在比較分析的過程中,采用由現象到本質、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思維模式。先由詩句總結“木葉”出現的場合,再由此深入講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由于作者緊扣詩句,并對詩句意境進行想象挖掘,使讀者也一同進入詩歌鑒賞的境界,自然就學會品味詩歌的內部和外部語言。5.林庚既是一位深諳詩歌妙道的學者,也是一位暢游詩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代詩人關于“木葉”的詩句,揣摩一下這對于闡發道理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是作引子,引出議論話題;二是作為例證,使得析理有憑有據;三是調節文氣,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內涵。文本聯讀同樣是學者的論作,《中國建筑的特征》和《說“木葉”》在語言運用方面有何異同?請簡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共同點:作為說明性文本,這兩篇文章在語言上都注意到遣詞造句的準確性與嚴密性,體現出作者的嚴謹。不同點:《中國建筑的特征》除語言簡明、嚴密、準確外,還合理設喻,比如“大文章”“小品”等比喻的使用,化抽象為具體,讀來平易親切。《說“木葉”》最突出的特點是善于“賣關子”,即不直接拋出觀點,而是憑借出色的問題意識,在別人視若無睹之處提出有重大意義的問題,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和探究意愿。6.知識拓展:景象(含意象和意境)——融情造境意 象“意”——詩人的思想、情感、意念(主觀情意)“象”——物象、景象(客觀物象)意象是滲透著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是“意”與“象的統一。意象是詩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東西,是詩人感情的載體。意象具有某些特定含義,在鑒賞詩歌時要注意把握。意 境意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詞中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意象和意境的聯系:(1)一個意象構成一個意境,詠物詩大多如此。如王冕的《白梅》只描寫了白梅一種景物;(2)意象組合(列錦、交叉)形成意境,即由多個意象構成一幅生活圖景,形成一個整體的意境,從而表達一種基調或某種氛圍.。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采用多個意象來描繪圖景的典范之作。意象和意境的區別:意象+意象=意境意象是構成詩歌意境的一些具體的、細小的單位。是一個個具體可感的表意的典型物象。意境的范圍比較大,通常指整首詩,幾句詩,或一句詩所造成的境界,是一個整體概念,是“象外之境”,它是一種需要讀者借助外在的藝術形象表達,通過聯想和想象,融入自己的心理體驗才能悟出來的情調和境界。注意:意象和意境是互相依存的,但并非所有的意象組合都能構成一個意境,正確地把握二者關系,還需要讀者的聯想和想象來溝通景與情、情與理的關系。【例】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鳥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杜甫《漫成一絕》——明月、風燈、宿鷺、跳魚等意象有機地組合成一幅清幽、靜謐的意境。命題模式:(1)某幾句詩描寫了什么樣的景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2)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3)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4)從“情”和“景”的角度對某首詩或詞作一賞析。一、 找意象 意象大都是一個名詞性詞語如果是主謂式或動賓式,則轉成名詞結構,如“柳細花紅”轉換為“細柳”“紅花”二、 抓內涵 與特征 動詞 要從動態感、形象感、包孕性上去體味形容詞 把握其外在特征,如聲、色、形(殘、圓)、味等,注意意象的時令色彩抓住“意”“象”契合點,由外在特征入手,挖掘其內在品質及獨有情味三、 析作用 意象 渲染氣氛,奠定基調,營造意境(意境上)創設情境,提供背景(環境上)襯托人物,鋪墊蓄勢(人物塑造)表情達意,感發興寄(感情上)結構上的線索作用(結構上)四、 寫作技巧 總結 表現手法:(烘托和渲染、白描和工筆、對比和襯托、比興手法、象征手法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對比、夸張、借代、用典、對偶等)。觀察和描寫的角度(正面和側面、實寫和虛寫、動景與靜景、遠景與近景、形色聲味等) 。色調:冷暖、喜悅、悲涼、清新、明麗、灰暗等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繪的外在形象畫面,具有鮮活,明麗和昂揚向上色調的,其內在形象情感則是高昂樂觀的;反之,外在形象畫面具有陰暗、凄冷和低沉色調的,其內在形象情感則是低沉傷感的。(還有反襯的情形)答題步驟:第一步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 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既要忠實于原詩,又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詩意。第二步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表述,例如孤寂冷清、雄渾壯闊、蕭瑟凄涼、幽靜空靈、恬淡閑適、清新自然、安謐嫻靜、蒼涼曠遠、高遠深邃等。注意要能恰切的吻合景物的特點和情調。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作用。 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表述,例如孤寂冷清、雄渾壯闊、蕭瑟凄涼、幽靜空靈、恬淡閑適、清新自然、安謐嫻靜、蒼涼曠遠、高遠深邃等。注意要能恰切的吻合景物的特點和情調。第四步分析作者使用的表現手法和技巧。【描景】——【析境】——【傳情言志或作用】——【技巧】找出文本中對應部分,將圖示中的空缺部分補充完整。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古詩很少用“樹葉” ②概念上:相差無幾題組A 基礎過關練閱讀下文,完成各題。材料一:①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九歌》)自從屈原歌唱出這動人的詩句,它的鮮明的形象,影響了此后歷代的詩人們,許多為人傳誦的詩篇正是從這里得到了啟發。如謝莊《月賦》說:“洞庭始波,木葉微脫。”陸厥的《臨江王節士歌》又說:“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在這里我們看見“木葉”是那么突出地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②“木葉”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也就是“樹葉”,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說明的。可是問題卻在于我們在古代的詩歌中為什么很少看見用“樹葉”呢?③首先我們似乎應該研究一下,古代的詩人們都在什么場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說,都在什么場合“木”字才恰好能構成精妙的詩歌語言?自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之中,此后的詩人們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④要說明“木”字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的,“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聯想,所謂“午陰嘉樹清圓”(周邦彥《滿庭芳》),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然則“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為它們之間太多的一致,“樹葉”也就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在習于用單音詞的古典詩歌中,因此也就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了。至于“木葉”呢,則全然不同。這里又還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⑤“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樹干,而且還會帶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樹的顏色,即就樹干而論,一般乃是褐綠色,這與葉也還是比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說不定,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閂、棍子、桅桿等,就都是這個樣子,這里帶著“木”字的更為普遍的性格。盡管在這里“木”是作為“樹”這樣一個特殊概念而出現的,而“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卻依然左右著這個形象,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落下的絕不是碧綠柔軟的葉子,而是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中的黃葉,因為那黃葉還是靜靜地長滿在一樹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雖然具有“木葉”微黃的顏色,卻沒有“木葉”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飄零之意。“木葉”所以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屬于沉沉的陰天,這是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⑥“木葉”之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金。(林庚《說“木葉”》)材料二:①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說:“木”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呢? 大量的古詩證明“木”與秋天似乎并無必然聯系。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榮”,就是指春夏季枝葉繁茂的樹。李白的《梁園吟》寫道;“荒城虛照碧山月,古木盡入蒼梧云。”其中的“木”就是寫夏季高大茂盛的樹。還有杜甫有名的詩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韋應物的“春深草木稠”(《游靈巖寺》),寫的都是春天長勢挺拔、生機盎然的樹,但都未用“樹”而用“木”。②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說:“樹”就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陰的聯想呢?其實也不然。“樹”也常常被古詩人用來描寫枝干枯禿、少葉或無葉的疏朗的形象的,比如杜甫寫深秋景色的詩句“黃牛峽靜灘聲轉,白馬江寒樹影稀”(《送韓十四江東覷省》);馬戴的詩句“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灞上秋居》),用的卻是“樹”。李白的有些詩也是如此,如“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灞陵行送別》),“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秋下荊門》),“烏鸞啄人腸,街飛上掛枯樹枝”(《戰城南》);而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秋思》)則更是眾所周知的了。③至于古人為何喜歡用“木葉”或“落木”而不“樹葉”呢? 筆者認為可以這樣解釋:“木”“落”“葉”在古代漢語中都是入聲字,入聲是一個短促的調子,“木葉”或“落木”讀起來朗朗上口,有種擲地有聲的鏗鏘的律美。還有可能是因為“木”字在書面語中用得較多。“樹”字在口語中用得較多,“木葉”比“樹葉”莊重些。更為重要的是,“木葉”最初出現于屈原作品中,“詩騷”向來被參為經典,加上“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一句,優美動人,意境渾然,被譽為“千古言秋之租”(胡應麟語),“木葉”也便成為一個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寫詩文用“木葉”,不僅顯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詩歌的文化內涵。(李睿《也說“木葉”》)1.材料一第④段中加點字“暗示性”在文中具體指2.下列關于材料一的內容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落葉”作為“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最早是屈原發現并運用到詩歌創作中的。B.一般人無法輕易地察覺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力量,是因為缺乏詩人的敏感和修養。C.“木”有“木頭”的典型性,因而影響著我們更多地想起樹干,而很少會想到葉子。D.“樹”與“葉”的形象完全一致,古人就用“樹”或“葉”代替“樹葉”。3.根據兩則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把“洞庭波兮木葉下”寫“雨中黃葉樹”對比,凸顯“木葉”有“微黃”“干燥”的特點。B.材料二通過大量詩句有力地反駁了材料一的觀點,表明材料一的論證存在一定的片面性。C.材料一以“木”暗示著“顏色”為例,目的是闡明古典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藝現象。D.兩則材料都具有明確的問題意識,這不僅增強了論述的針對性,還能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4.下列詩句不能作為材料二論據的一項是( )A.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王維《積雨輞川莊作》)B.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黃庭堅《清明》)C.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常建《破山寺后禪院》)D.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5.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觀點,分析古人作詩多用“木葉”而不用“樹葉”的原因。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九歌》)自從屈原吟唱出這動人的詩句,它的鮮明的形象,影響了此后歷代的詩人們,許多為人傳誦的詩篇正是從這里得到了啟發。如謝莊《月賦》說:“洞庭始波,木葉微脫。”陸厥的《臨江王節士歌》又說:“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歌山。”在這里我們看見“木葉”是那么突出地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木葉”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也就是“樹葉”,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說明的,可是問題卻在于我們在古代的詩歌中為什么很少看見用“樹葉”呢?首先我們似乎應該研究一下,古代的詩人們都在什么場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說都在什么場合“木”字才恰好能構成精妙的詩歌語言?自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之中,此后的詩人們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木”仿佛本身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它的第一個藝術特征。要說明“木”它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的,“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陰的聯想。所謂“午陰嘉樹清圓”(周邦彥《滿庭芳》),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然則“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為它們之間太多的一致,“樹葉”也就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在習于用單詞的古典詩歌中,因此也就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匯了。至于“木葉”呢,則全然不同。這里又還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了樹干,而且還會帶來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樹的顏色,即就樹干而論,一般乃是褐綠色,這與葉也還是比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說不定,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栓、棍子、桅桿等,就都是這個樣子;這里帶著“木”字的更為普遍的性格。盡管在這里“木”是作為“樹”這樣一個特殊概念而出現的,而“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卻依然左右著這個形象,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落下絕不是碧綠柔軟的葉子,而是寒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中的黃葉,因為那黃葉還是靜靜地長滿在一樹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雖然是具有“木葉”微黃的顏色,卻沒有“木葉”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飄零之意。“木葉”所以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屬于沉沉的陰天:這是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葉”之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里。(摘編自林庚《說“木葉”》)材料二: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說:“木”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呢?大量的古詩證明“木”與秋天似乎并無必然聯系。陶淵明的《歸去來兮鋅》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榮”,就是指春夏季枝葉繁茂的樹。李白的《梁園吟》寫道:“荒城虛照碧山月,古木盡入蒼梧云。”其中的“木”就是寫夏季高大茂盛的樹。還有杜甫有名的詩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韋應物的“春深草木稠”(《游靈巖寺》,寫的都是春天長勢挺拔、生機盎然的樹,但都未用“樹”而用“木”。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說:“樹”就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陰的聯想呢?其實也不然。“樹”也常常被古詩人用來描寫枝干枯禿、少葉或無葉的疏朗的形象的,比如杜甫寫深秋景色的詩句“黃牛峽靜灘聲轉,白馬江寒樹影稀”(《送韓十四江東覷省》),馬戴的詩句“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灞上秋居》),用的卻是“樹”。李白的有些詩也是如此,如“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灞陵行送別》),“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秋下荊門》),“烏鳶啄人腸,銜飛上掛枯樹枝”(《戰城南》):而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秋思》)則更是眾所周知的了。至于古人為何喜歡用“木葉”或“落木”而不“樹葉”呢?筆者認為可以這樣解釋:“木”“落”“葉”在古代漢語中都是入聲字,入聲是一個短促的調子,“木葉”或“落木”讀起來朗朗上口,有種擲地有聲的鏗鏘的韻律美。還有可能是因為“木”字在書面語中用得較多。“樹”字在口語中用得較多,“木葉”比“樹葉”莊重些。更為重要的是,“木葉”最初出現于屈原作品中,“詩騷”向來被奉為經典,加上“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一句,優美動人,意境渾然,被譽為“千古言秋之祖”(胡應麟語),“木葉”也便成為一個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寫詩文用“木葉”,不僅顯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詩歌的文化內涵。(摘編自李睿《也說“木葉”》)6.下列關于材料一的內容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落葉”作為“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最早是屈原發現并運用到詩歌創作中的。B.“樹”與“葉”的形象一致,古詩又喜用單詞,所以經常會用“樹”或“葉”來代替“樹葉”。C.一般人無法輕易地察覺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力量,是因為缺乏詩人的敏感和修養。D.“木”有“樹”和“木頭”雙重形象,因而影響著我們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葉子。7.根據兩則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通過“洞庭波兮木葉下”與“雨中黃葉樹”的對比,凸顯了“木葉”具有“微黃”“干燥”的特點。B.材料二通過大量的詩句有力地反駁了材料一的觀點,表明材料一的論證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觀性。C.材料一以“木”暗示著“落葉”和“顏色”為例,目的是闡明古典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藝現象。D.兩則材料都具有明確的問題意識,這不僅增強了論述的針對性,還能夠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8.下列詩句不能作為材料二論據的一項是( )A.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王維《積雨輞川莊作》)B.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沈佺期《古意》)C.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D.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王維《過香積寺》)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林庚先生的《說“木葉”》開頭引用屈原《九歌》中的名句,說明“木葉”已成為詩人筆下頗受鐘愛的形象。對于為什么會造成這種詩歌語言現象,林先生認為關鍵在于一個“木”字:“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林先生認為要說明“木”何以有這個特征,就涉及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木”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具有一般“木頭“木料”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使我們更多地想到了樹干。林先生還談到了“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木”所暗示的顏色。“木”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但筆者認為這樣說并不恰當。人們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樹。人們看到“樹”首先想到的也是一棵樹。由“木”想到“木頭”“木料”等,是現代人的聯想方式,古代詩人寫詩時恐怕不是如此,至于由“木”想到門閂、棍子、桅桿等,并由此產生一種“微黃與干燥之感”,也顯得同樣牽強。那么,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說:“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呢?大量的古詩證明并非如此簡單。“木”與秋天并無必然聯系。比如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榮”,就是指春夏季枝葉繁茂的樹。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說,“樹”就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聯想”呢?事實證明不是這樣。詩中寫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樹”的,比如杜甫寫深秋景色的詩句“黃牛峽靜灘聲轉,白馬江寒樹影稀”(《送韓十四江東覲省》,用的就是“樹影”而非“木影”。可見“木”也可以是充滿活力,枝繁葉茂的,而“樹”也可能是葉落飄零,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干的。如劉禹錫的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酬樂天揚州初逄席上見贈》,此詩“樹“木”對舉,和林先生的說法恰恰相反:行將枯萎的樹不用“木”而用“樹”,生機勃勃的樹不用“樹”卻用“木”。因此,古人詩句詠及樹的形象,或用“木”,或用“樹”,而不大可能有林先生所說的那么多差別和講究,本來并不復雜的道理,我們不必想那么深奧,“木葉”和“樹葉”在形象上并沒有什么差別。至于古人喜歡用“木葉”或“落木”而不用“樹葉”,筆者認為可以這樣解釋。首先,“木”“落”“葉”在古代漢語中都是入聲字,入聲是一個短促的調子,“木葉”或“落木”讀起來朗朗上口,有種擲地有聲的鏗鏘的韻律美。其次,可能是因為“木”字在書面語中用得較多,“樹”字在口語中用得多,“木葉”就比“樹葉”莊重些。更為重要的是,“木葉”最初出現于屈原作品中,“詩騷”向來被奉為經典,加上“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一句,優美動人,意境渾然,被譽為“千古言秋之祖”(胡應麟語),“木葉”也便成為一個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寫詩文用“木葉”不僅顯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詩歌的文化內涵。(摘編自李睿《也說“木葉”》)材料二“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九歌》)自從屈原歌唱出這動人的詩句,它的鮮明的形象,影響了此后歷代的詩人們,許多為人傳誦的詩篇正是從這里得到了啟發。“木葉”是那么突出地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木葉”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也就是“樹葉”,可是我們在古代的詩歌中為什么很少看見用“樹葉”呢?“樹葉”為什么從來就無人過問呢?至少從來就沒有產生過精彩的詩句。這里關鍵顯然在“木”這一字。首先我們似乎應該研究一下,古代的詩人們都在什么場合才用“木”字呢?自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之中,此后的詩人們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吳均《答柳惲》)和“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曹植《野田黃雀行》),這里的“高樹多悲風”卻并沒有落葉的形象,而“寒風掃高木”則顯然是落葉的景況了。前者正要借滿樹葉子的吹動,表達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這里葉子越多,感情才越飽滿;而后者卻是一個葉子越來越少的局面,所謂“掃高木”者豈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闊嗎?然則“高樹”則飽滿,“高木”則空闊,這就是“木”與“樹”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這里要比“樹”更顯得單純,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要說明“木”字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聯想。然則“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為它們之間太多的一致,“樹葉”也就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在習于用單音詞的古典詩歌中,因此也就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匯了。至于“木葉”呢,則全然不同。這里又還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樹干,而且還會帶來“木”所暗示的頏色性。樹的顏色,即就樹干而論,一般乃是褐綠色,這與葉也還是比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說不定,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它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是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葉”之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金。(摘編自林庚《說“木葉”》,有刪改)9.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認為人們見到“木”一般想到的是樹,由“木”想到“木頭”,是現代人的聯想,古代詩人寫詩時不是如此。B.材料一是一篇駁論文,文章先立后破,破立結合,層層深入,環環相扣,論證結構條理清楚。C.材料二認為“高樹”和“高木”的形象不同,“高樹”飽滿,“高木”空闊,這就是“木”與“樹”的不同之處。D.材料二多處使用了如“可能”“似乎”“十分”“全然”等可能性或肯定性的修飾語,看似矛盾,其實并不矛盾,體現了作者議論的嚴謹。10.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內容判斷,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屈原《九歌》中的“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但是二者的作用卻并不相同。B.雖然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但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卻能把語言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成就豐富多彩的詩歌世界。C.材料二的寫作目的是闡述“木葉”與“樹葉”在概念上相去無幾,在藝術形象上卻有一字千金的差別。D.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論述“木葉”時,觀點不同,這啟發我們鑒賞詩歌可從相同意象的不同角度思考。11.下列各項中,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的觀點的一項是( )A.“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B.“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C.“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楊萬里《小池》)D.“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無名氏《庭中有奇樹》)12.材料一認為古人喜歡用“木葉”或“落木”而不用“樹葉”的原因有哪些?請簡要概括。13.材料二在論證上有哪些特點?請簡要說明。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材料一:林庚先生的《說“木葉”》開頭引用屈原《九歌》的名句,說明“木葉”已成為詩人筆下頗受鐘愛的形象。對于為什么會造成這種詩歌語言現象,林先生認為關鍵在于一個“木”字:“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林先生認為要說明“木”何以有這個特征,就涉及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木”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具有一般“木頭”“木料”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使我們更多地想到了樹干。林先生還談到了“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木”所暗示的顏色。“木”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但筆者認為這樣說并不恰當。人們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樹。人們看到“樹”首先想到的也是一棵樹。由“木”想到“木頭”“木料”等,是現代人的聯想方式,古代詩人寫詩時恐怕不是如此,至于由“木”想到門閂、棍子、桅桿等,并由此產生一種“微黃與干燥之感”,也顯得同樣牽強。那么,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說:“木”“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呢?大量的古詩證明并非如此簡單。“木”與秋天并無必然聯系。比如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榮”,就是指春夏季枝葉繁茂的樹。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說,“樹”就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聯想”呢?事實證明不是這樣。詩中寫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樹”的,比如杜甫寫深秋景色的詩句“黃牛峽靜灘聲轉,白馬江寒樹影稀”(《送韓十四江東覲省》),用的就是“樹影”而非“木影”。可見“木”也可以是充滿活力,枝繁葉茂的,而“樹”也可能是葉落飄零,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干的。如劉禹錫的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此詩“樹”“木”對舉,和林先生的說法恰恰相反:行將枯萎的樹不用“木”而用“樹”,生機勃勃的樹不用“樹”卻用“木”。因此,古人詩句詠及樹的形象,或用“木”,或用“樹”,而不大可能有林先生所說的那么多差別和講究,本來并不復雜的道理,我們不必想那么深奧,“木葉”和“樹葉”在形象上并沒有什么差別。至于古人喜歡用“木葉”或“落木”而不用“樹葉”,筆者認為可以這樣解釋。首先,“木”“落”“葉”在古代漢語中都是入聲字,入聲是一個短促的調子,“木葉”或“落木”讀起來朗朗上口,有種擲地有聲的鏗鏘的韻律美。其次,可能是因為“木”字在書面語中用得較多,“樹”字在口語中用得多,“木葉”就比“樹葉”莊重些。更為重要的是,“木葉”最初出現于屈原作品中,“詩騷”向來被奉為經典,加上“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一句,優美動人,意境渾然,被譽為“千古言秋之祖”(胡應麟語),“木葉”也便成為一個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寫詩文用“木葉”不僅顯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詩歌的文化內涵。(摘編自李睿《也說“木葉”》)材料二:“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九歌》)自從屈原歌唱出這動人的詩句,它的鮮明的形象,影響了此后歷代的詩人們,許多為人傳誦的詩篇正是從這里得到了啟發。“木葉”是那么突出地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木葉”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也就是“樹葉”,可是我們在古代的詩歌中為什么很少看見用“樹葉”呢?“樹葉”為什么從來就無人過問呢?至少從來就沒有產生過精彩的詩句。這里關鍵顯然在“木”這一字。首先我們似乎應該研究一下,古代的詩人們都在什么場合才用“木”字呢?自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之中,此后的詩人們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吳均《答柳惲》)和“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曹植《野田黃雀行》),這里的“高樹多悲風”卻并沒有落葉的形象,而“寒風掃高木”則顯然是落葉的景況了。前者正要借滿樹葉子的吹動,表達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這里葉子越多,感情才越飽滿;而后者卻是一個葉子越來越少的局面,所謂“掃高木”者豈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闊嗎?然則“高樹”則飽滿,“高木”則空闊,這就是“木”與“樹”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這里要比“樹”更顯得單純,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要說明“木”字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聯想。然則“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為它們之間太多的一致,“樹葉”也就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在習于用單音詞的古典詩歌中,因此也就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匯了。至于“木葉”呢,則全然不同。這里又還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樹干,而且還會帶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樹的顏色,即就樹干而論,一般乃是褐綠色,這與葉也還是比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說不定,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它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是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葉”之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金。(摘編自林庚《說“木葉”》,有刪改)14.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認為人們見到“木”一般想到的是樹,由“木”想到“木頭”,是現代人的聯想,古代詩人寫詩時不是如此。B.材料一是一篇駁論文,文章先立后破,破立結合,層層深入,環環相扣,論證結構條理清楚。C.材料二認為“高樹”和“高木”的形象不同,“高樹”飽滿,“高木”空闊,這就是“木”與“樹”的不同之處。D.材料二多處使用了如“可能”“似乎”“十分”“全然”等可能性或肯定性的修飾語,看似矛盾,其實并不矛盾,體現了作者議論的嚴謹。15.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屈原《九歌》的“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但是二者的作用卻并不相同。B.雖然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但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卻能把語言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成就豐富多彩的詩歌世界。C.材料二的寫作目的是闡述“木葉”與“樹葉”在概念上相去無幾,在藝術形象上卻有一字千金的差別。D.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論述“木葉”時,觀點不同,這啟發我們鑒賞詩歌可從相同意象的不同角度思考。16.下列各項中,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A.“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B.“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C.“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楊萬里《小池》)D.“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無名氏《庭中有奇樹》)17.材料一認為古人喜歡用“木葉”或“落木”而不用“樹葉”的原因有哪些?請簡要概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①從“木葉”發展到“落木”,其中關鍵顯然在“木”這一字,其與“樹葉”或“落葉”的不同,也正在此。“樹葉”可以不用多說,在古詩中很少見人用它;就是“落葉”,雖然常見,也不過是一般的形象。原來詩歌語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點就會差得很多;而詩歌語言之不能單憑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見。從概念上說,“木葉”就是“樹葉”,原沒有什么可以辯論之處;可是到了詩歌的形象思維之中,后者則無人過問,前者則不斷發展;像“無邊落木蕭蕭下”這樣大膽的發揮創造性,創造出那千古流傳形象鮮明的詩句;這形象,其實又都在這一個“木”字上,然則這一字的來歷豈不大可思索嗎?在這里我們就不得不先來分析一下“木”字。②首先我們似乎應該研究一下,古代的詩人們都在什么場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說都在什么場合“木”字才恰好能構成精妙的詩歌語言;事實上他們并不是隨處都用的,要是那樣,就成了“萬應錠”了。而自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之中,此后的詩人們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吳均的《答柳惲》說:“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這里用“高樹”是不是可以呢?當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黃雀行》就說:“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這里的“高樹多悲風”卻并沒有落葉的形象,而“寒風掃高木”則顯然是落葉的景況了。前者正要借滿樹葉子的吹動,表達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這里葉子越多,感情才越飽滿;而后者卻是一個葉子越來越少的局面,所謂“掃高木”者豈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闊嗎?然則“高樹”則飽滿,“高木”則空闊;這就是“木”與“樹”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這里要比“樹”更顯得單純,所謂“枯桑知天風”這樣的樹,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③要說明“木”它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它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著我們;它之富于感染性啟發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的,“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陰的聯想。所謂:“午陰嘉樹清圓。”(周邦彥《滿庭芳》)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然則“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為它們之間太多的一致,“樹葉”也就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在習于用單詞的古典詩歌中,因此也就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匯了。至于“木葉”呢,則全然不同。這里又還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④“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了樹干,而且還會帶來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樹的顏色,即就樹干而論,一般乃是褐綠色,這與葉也還是比較相近的;至于“木” 呢,那就說不定,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栓、棍子、桅桿等,就都是這個樣子;這里帶著“木”字的更為普遍的性格。盡管在這里“木”是作為“樹”這樣一個特殊概念而出現的,而“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卻依然左右著這個形象,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落下絕不是碧綠柔軟的葉子,而是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葉,因為那是春夏之交飽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也不同于:“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中的黃葉,因為那黃葉還是靜靜地長滿在一樹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雖然是具有“木葉”微黃的顏色,卻沒有“木葉”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飄零之意;而且它的黃色由于雨的濕潤,也顯然是變得太黃了。“落木”比“木葉”顯得空闊,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然則“木葉”與“落木”又還有著一定的距離,它乃是“木”與“葉”的統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一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形象。這卻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⑤“木葉”之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金。(選自林庚先生的《說“木葉”》,有修改)18.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從概念上說,木葉,也就是樹葉,這是不需要多加說明,可是在古代的詩歌中,很少看見用樹葉,這就說明二者有不同之處,詩歌語言不能單憑借概念。B.“木葉”最初出現于屈原作品中,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后人寫詩文用“木葉”,不僅準確傳達出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而且增添了詩歌的文化內涵。C.“落葉何翩翩”“雨中黃葉樹”兩句詩中的葉子形象,在顏色上和觸覺上都與木葉有差別,所以這兩句詩營造的意境也與“洞庭波兮木葉下”的意境不同。D.“木葉”與“落葉”雖一字之差,但其內涵相去甚遠。雖然“樹”與“木”在原有的含義方面極為相似,但延伸至藝術領域,二者差別十分明顯。19.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詩句中的“落木”,無疑是從屈原九歌中的“木葉”意象發展來的。B.在古詩中詩人不用“樹葉”和“落葉”作為意象,因為其形象一般,會使得詩歌語言不夠精妙,可見差一點就會差很多了。C.無論“木葉”還是“落葉”,從詩歌暗示性的角度來講,其含義都是相通的,但這不代表兩個意象可以互相轉換。D.屈原將“木葉”形象賦予了湘夫人,杜甫將“落木”氣質賦予了秋天,這樣的選擇取決于詩人對詩歌藝術特征的精準把握。20.下面對詩歌語言中的暗示性問題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語言暗示性所傳達的形象和色彩同生活環境和文化環境密切相關,不同的語言文字傳遞出不同的信息,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理解也不相同。B.“日暮風吹,葉落依枝”足以說明“葉”的纏綿,根據詩歌語言暗示性特點,這不僅是葉的纏綿,還是詩人自己的纏綿和不舍。C.“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中“疏影”指梅花枝干的形態,“暗香浮動”指梅花散發的清香時而飄來,暗示梅花的清新雅致。D.古典詩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約定俗成的意義,木、葉如此,其它意象也如此。因此透過詩歌語言暗示性能掌握詩歌語言的密碼。21.《說木葉》以豐富的疑問句來推進文本的思考,請簡要分析選文第②段中疑問句如何推動文章脈絡的發展。22.林庚先生是一位詩人,他擅長在作品中運用“詩化的語言”,請結合選文第④段簡要分析“詩化的語言”特點。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按字面解釋,“木”就是“樹”,“木葉”也就是“樹葉”。可為何古詩中少見用“樹葉”呢?這當然可以說是詩人們文字洗煉的緣故。然而一遇見“木葉”,情況就顯然不同,詩人們爭取通過“木葉”來寫出流傳人口的名句。可見洗煉并不能作為“葉”字獨用的理由,那么“樹葉”為什么無人過問呢?自從屈原在《九歌》里吟唱出了“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一句,發現了“木葉”的奧妙,此后的詩人們便將其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詩歌的語言中,又不僅限于“木葉”一詞,如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從“木葉”到“落木”,其中關鍵顯然在“木”字。詩歌語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概念,差一點就會差得很多,而詩歌語言之不能單憑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見。那么,古代的詩人們都在什么場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說,都在什么場合“木”字才恰好能構成精妙的詩歌語言呢?自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之中,此后的詩人們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例如吳均的《答柳惲》說:“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這里用“高樹”是不是可以呢?當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黃雀行》說:“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這里的“高樹多悲風”卻并沒有落葉的形象,而“寒風掃高木”則顯然是落葉的景況了。“高樹多悲風”借滿樹葉子的吹動,表達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這里葉子越多,感情才越飽滿;而“寒風掃高木”卻是一個葉子越來越少的局面,所謂“掃高木”者豈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闊嗎?然則“高樹”則飽滿,“高木”則空闊,這就是“木”與“樹”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這里要比“樹”更顯得單純,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要說明“木”字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詩人們將語言形象中的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形成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更多地想起樹干,而很少會想到葉子。而“樹”呢?它具有繁茂的枝葉,它與“葉”都帶有濃蔭的聯想。所謂“午陰嘉樹清圓”,這里的“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由此可見,“樹葉”并不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些什么,而“木葉”則全然不同。這里又還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木”不但讓我們想起樹干,而且還帶來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樹的顏色,就樹干而論,一般是褐綠色,這與葉也比較相近。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著黃色,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如我們所習見的門閂、棍子等。這種關于“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使“木葉”帶上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有著疏朗清秋的氣息。至于“落木”,則比“木葉”還顯得空闊,它連“葉”字所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摘編自林庚《說“木葉”》)材料二:移情作用是極端的凝神注視的結果,它是否發生以及發生時的深淺程度都隨人隨時隨境而異。詩文的妙處往往都從移情作用得來。例如“菊殘猶有傲霜枝”句的“傲”,“相看兩不厭,惟有敬亭山”句的“相看”和“不厭”,都是原文的精彩所在,也都是移情作用的實例。從移情作用,我們可以看出內在的情趣常和外來的意象相融合而互相影響。每個詩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兩個要素。情趣是可比喻而不可直接描繪的實感,如果不附麗到具體的意象上去,就根本沒有可見的形象。我們抬頭一看,或是閉目一想,無數的意象就紛至沓來,不成章法,不具生命,必須有情趣來融化它們,貫注它們,才內有生命,外有完整形象。這個道理也可以適用于詩的欣賞。比如說姜夔的“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一句詞便含有一個情景契合的境界,他在寫這句詞時,須先從自然中見到這種意境,感到這種情趣,然后把它傳達出來,這個過程既是在創造也是在欣賞。作為欣賞者,我必須要使用心靈綜合作用,融入自己的情趣,從詞句中領略出姜夔原來所見到的境界,我既是在欣賞也是在創造。因為有創造作用,我所見到的意象和所感到的情趣和姜夔所見到和感到的便不能絕對相同,也不和任何其他讀者所見到和感到的絕對相同。每人所能領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經驗的返照,而性格、情趣和經驗是彼此不同的。不但如此,同是一首詩,你今天讀它所得的和你明天讀它所得的也不能完全相同,因為性格、情趣和經驗是生生不息的。詩與其他藝術作品都各有物質的和精神的兩方面。物質的方面如印成的詩集,它除了受天時和人力的損害以外,大體是固定的。精神的方面就是情景契合的意境,時時刻刻都在“創化”中。真正的詩的境界是永遠新鮮的。(摘編自朱光潛《詩論》)23.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樹”與“葉”的形象十分一致,而詩人們為了追求文字的洗煉,常常將“葉”字獨用,所以古詩中很少見到“樹葉”這一意象。B.“木”能夠讓人想到樹干,同時因其在視覺和觸覺方面具有普遍的潛在的暗示性,為“木葉”帶上了落葉的微黃干燥之感。C.情趣需附麗于意象方能具體可見,意象需由情趣貫注才能擁有生命和完整形象,兩者相輔相成,詩文的妙處由此而生。D.因為性格、情趣和經驗存在個體差異且生生不息,故讀同一首詩,每個人所見的意象與作者和其他讀者都不完全相同。24.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屈原首創了“木葉”,此后的詩人們便將其一用再用。這種做法和朱光潛所說的“真正的詩的境界是永遠新鮮的”的觀點矛盾。B.“菊殘猶有傲霜枝”中的“傲”是詩人凝神注視菊花殘枝時,人的感情與菊花殘枝的特點互相融合之后所產生的移情的效果。C.朱光潛認為“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一句情景契合,是因為他讀詩時先從自然中見到意境,感到情趣,然后把它傳達出來。D.藝術都各有物質的和精神的兩個方面,物質方面是固定的,精神方面卻時刻都在“創化”,這是因為讀者既在創造也在欣賞。25.下列有關《紅樓夢》內容的表述,最不適合作為實例來支撐材料二“移情作用”的一項是( )A.薛寶釵吟詠“好鳳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借柳絮紛飛抒發自己的心志。B.黛玉寫《葬花詞》,將青春少女的惜春傷春嘆春的情緒移注于落花之上。C.《代別離·秋窗風雨夕》中淅瀝的雨聲仿若融合了黛玉凄涼哀婉的心境。D.判詞“霽月難逢,彩云易散”暗示風流靈巧的晴雯薄命早逝的悲慘結局。26.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寫內容都與“意象”有關,但論述的側重點有所不同,請簡要概括。27.林庚在比較“高樹多悲風”與“寒風掃高木”兩句詩時,獲得了“高樹”飽滿、“高木”空闊的感知,這給我們欣賞詩歌提供了哪些啟示?請結合兩則材料談談你的看法。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材料一:中國傳統的“象”,一開始就跟某一種具體的東西相關,是最接近“隱喻”的,事實上“象”就是一個隱喻性的名詞。“隱喻”最主要的特點就是人的經歷性、經驗性,把人們曾經的某種經驗、經歷借助另一種東西表達出來。“象”對原始的具體經驗的留存,使它有別于西方的“意象”“印象”(image)。從象形的角度來考察漢語語境下的“意象”的“象”的生成可以看出,“象”的經驗性、具體性,甚至是我們后面看到的所謂的“觸物性”——跟具體事物相接觸后的經驗性,構成了“意象”之“象”的第一個特性,這也是“意象”的第一個特性。“象”為什么會成為一種具有特別代表意義的文字符號?古代先民描繪動物的文字符號很多,為什么獨獨只有“象”的符號從同樣是對實物的繪形演變成一個表述人們的想象活動的名詞?《韓非子》說:“人希見生象也。”“象”這種動物,后人能見到的太少。對于使用這個符號的人來說,人們因很少見到實物所以只能去想象。其他的呢?犬、馬、豬、牛、虎等,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還依然能直接見到,無須想象。所以《韓非子》又說:“案其圖以想其生也。”借助“象”的繪形去想象這樣一種動物——“想象”的意義便醞釀其中。“象”的符號也就成了一種從具體而變為想象進而變為抽象的經驗和經歷的表達。我們通過追溯“象”的字源意義,可以看出漢語傳統的“意象”和在西方“image”概念下滋生出的“意象”“印象”的區別——兩者在原始意義上,或在隱喻意義上完全不同。源于“象”的中國傳統“意象”的原始意義指的是某種具體存在(“大象”);我們所知道的“image”則指的是人的大腦對萬事萬物的一種反映、一種印象。兩者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中國傳統“意象”最終生成為一個審美范疇,其中“象”的隱喻意義,也就是它對一個物體的“具體描繪”的特性,依然被保留在后來的“意象”范疇里面,這個特性是西方人的“意象”(image)所不具備的。如果硬要說西方的“image”也有某種具象性的話,那一定是有其他的因素參與進來。我們還可以通過與文藝學的重要范疇“象征”一詞做對比來加深對中國傳統意象的理解。源自西方的“象征”(symbol)最早指的是雙方之間的某種契約:把一個木板分成兩塊,各拿一半作為約定,合在一起,便是完成一個契約——借助某個符號化的“象”(木板)來驗證和實現其所代表的意義——這就是“象征”最早的含義。“象征”具有某種“預先注入”的意義,也就是“事先約定好”的意義。后來“象征主義”的“象征”越來越像“意象”了,尤其是越來越像我們傳統意義上的“意象”。“象征”不僅具有預定的意義,“象征”意象本身還會滋生出新的意義,也就是說每一個“象征”在某種意義上都是一個新的意象,一個新的語義世界。這一點跟中國傳統的“意象”內涵是接近的。但“象征”的這個新義是從哪里來的呢?很顯然不是從它的詞源來的,而是后來人們在象征活動中,通過一種哲學性認知強加進來的、在西方原本的語言環境下,“image”和“象征”在詞源上都找不到跟我們傳統“意象”相近的那個意義。(摘編自熊開發《中國古典文學意象研究》)材料二:要說明“木”字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它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著我們,它之富于感染性啟發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聯想,然則“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為它們之間太多的一致,“樹葉”也就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在習于用單音詞的古典詩歌中,因此也就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子。“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樹干,而且還會帶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樹的顏色,即就樹干而論,一般乃是褐綠色,這與葉也還是比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說不定,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盡管在這里“木”是作為“樹”這樣一個特殊概念而出現的,而“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卻依然左右著這個形象,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摘編自林庚《說“木葉”》)28.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隱喻”在文中指某一具體的東西中暗含著人們曾經的某種經驗、經歷,中國傳統的“象”是最接近“隱喻”的。B.“意象”的第一個特性由經驗性、具體性、觸物性構成,在“意象”里,保存著對物體的“具體描繪”的特性。C.“象征”最早具有某種“預先注入”的意義后來在某種意義上能像中國傳統“意象”一樣滋生出新的語義世界。D.詩人理解了詞語概念中的意義,就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并創造出豐富多彩的言說。29.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由《韓非子》可知,“象”這種動物在人們的生活中少見,所以人們需要通過想象去感知“象”的實物存在,于是便醞釀出“想象”的意義。B.西方的“image”在沒有其他因素參與進來的前提下.不具有某種具象性的特征,因此也就無法生成為一種審美范疇。C.西方“象征”的新義不是從詞源發展來的,而是通過哲學性認知強加進來的,在某方面接近中國傳統的“意象”內涵。D.“樹”與“葉”形象十分一致,都讓人聯想到密密的濃蔭,但因為古典詩歌用詞的獨特性,“樹”“葉”兩個字很少連在一起。30.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因為曾經發生的赤壁之戰,“赤壁”在古詩詞中、經常暗含著古戰場的影子,也會讓人想到周瑜指揮若定的儒將形象。B.《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中的“落木”會讓我們想起樹干,而不是葉子,從而描寫了秋天的樹疏朗的形象。C.《致云雀》中的“云雀”具有積極昂揚志向高遠的象征意義,在詞源中與中國傳統意象中“鯤鵬”的意義相近。D.“通靈寶玉”是《紅樓夢》中的典型意象,蘊含多重內涵與意義,了解它就能洞察《紅樓夢》的深刻內涵。31.請根據材料一對“觸物性”的解讀:跟具體事物相接觸后的經驗性,談談你對材料二“木”這一意象“觸物性”的理解。32.在中國古代詩歌中,詩人都善于運用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思。在鑒賞詩歌“意象”的含義時,我們應注意哪些方面?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理解。參考答案:1.詞語的形象色彩和聯想的意義。2.B 3.C 4.D 5.①“木”本身含有落葉的因素;②“木”容易讓人想起樹干,透著“黃色”和“干燥”的因素,而“樹”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③“木”“落”“葉”在古代漢語中都是入聲字,入聲是一個短促的調子,“木葉”或落木”讀起來朗朗上口,有種擲地有聲的鏗鏘的韻律美;④“木”字在書面語中用得較多,“樹”字在口語中用得較多,“木葉”就比“樹葉”莊重些;⑤“木葉”意味深厚,用“木葉”,不僅顯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詩歌的文化內涵。【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詞語含義的能力。結合原文“‘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的,‘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可知,“暗示性”在文中具體指詞語的形象色彩和聯想的意義。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A.“……第一個藝術特征,最早是屈原發現并運用到詩歌創作中的”錯誤,結合原文“自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之中,此后的詩人們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可知,屈原只是第一次在詩作中運用“木葉”,并非發現“第一個藝術特征”,選項“最早是屈原發現并運用到詩歌創作中的”曲解文意。C.“‘木’有‘木頭’的典型性,因而影響著……”錯誤,結合原文“‘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可知,影響我們更多地想起樹干,而很少會想到葉子的是“木”的潛在形象,選項“‘木’有‘木頭’的典型性,因而影響著”因果不當。D.“古人就用‘樹’或‘葉’代替‘樹葉’”錯誤,結合原文“然則‘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為它們之間太多的一致,‘樹葉’也就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在習于用單音詞的古典詩歌中,因此也就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了”可知,原文是說很少見“樹葉”這個詞匯。選項“古人就用‘樹’或‘葉’代替‘樹葉’”曲解文意。故選B。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C.“目的是闡明古典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藝現象”錯誤,結合原文“‘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要說明‘木’字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樹干,而且還會帶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盡管在這里‘木’是作為‘樹’這樣一個特殊概念而出現的,而‘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卻依然左右著這個形象,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可知,材料一是借用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特點來說明“木”具有“落葉”和“顏色”的潛在因素。選項“闡明古典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藝現象”曲解文意。故選C。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結合原文“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說:‘木’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呢? 大量的古詩證明‘木’與秋天似乎并無必然聯系”可知,材料二認為“木”與“秋天”沒有必然聯系。A.“夏木”指夏天的樹,與秋天沒有關系,可以證明材料二觀點。B.“雨足郊原草木柔”,春雨充沛,滋潤郊野曠原,使草木變得青綠柔美,與秋天沒有關系,可以證明材料二觀點。C.“禪房花木深”的“木”是繁茂的,也并非秋天樹木的枯槁,可以證明材料二觀點。D.“無邊落木蕭蕭下”,落葉一望無際蕭蕭墮下,“落木”指秋天的落葉,這與材料二觀點相反,所以無法證明材料二的觀點。故選D。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結合“自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之中,此后的詩人們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可知,“木”本身含有落葉的因素;結合“‘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聯想”可知,“木”容易讓人想起樹干,透著“黃色”和“干燥”的因素,而“樹”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結合“‘木’‘落’‘葉’在古代漢語中都是入聲字,入聲是一個短促的調子,‘木葉’或‘落木’讀起來朗朗上口,有種擲地有聲的鏗鏘的律美”可知,“木”“落”“葉”在古代漢語中都是入聲字,入聲是一個短促的調子,“木葉”或落木”讀起來朗朗上口,有種擲地有聲的鏗鏘的韻律美;結合“還有可能是因為‘木’字在書面語中用得較多。‘樹’字在口語中用得較多,‘木葉’比‘樹葉’莊重些”可知,“木”字在書面語中用得較多,“樹”字在口語中用得較多,“木葉”就比“樹葉”莊重些;結合“更為重要的是,‘木葉’最初出現于屈原作品中,‘詩騷’向來被參為經典……不僅顯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詩歌的文化內涵”可知,“木葉”意味深厚,用“木葉”,不僅顯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詩歌的文化內涵。6.C 7.C 8.B【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A.“……第一個藝術特征,最早是屈原發現并運用到詩歌創作中的”錯誤。由材料一可知,屈原只是第一次在詩作中運用“木葉”,并非發現“第一個藝術特征”。B.“經常會用‘樹’……來代替‘樹葉’”錯誤。原文的表述是“……‘樹葉’也就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在習于用單詞的古典詩歌中,因此也就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匯了”,這里是說“樹葉”和“葉”之間的關系,可見不是“樹”代替“樹葉”。D.“‘木’有‘樹’和‘木頭’雙重形象,因而影響著……”錯誤。影響我們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葉子的是“木”的潛在形象。故選C。7.本題考查學生比較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C. “材料一以‘木’暗示著‘落葉’和‘顏色’為例,目的是闡明古典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藝現象”錯誤。選項說反了,材料一應該是借用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特點來說明“木”具有“落葉”和“顏色”的潛在因素。故選C。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由“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說:‘木’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呢?大量的古詩證明‘木’與秋天似乎并無必然聯系”可知,材料二認為“木”與“秋天”沒有必然聯系。A.“夏木”指夏天的樹,與秋天沒有關系,可以證明材料二觀點;C.“禪房花木深”中的“木”是繁茂的,并非秋天樹木的枯槁,可以證明材料二觀點;D.“古木”參天,極為茂盛,也并非秋天樹木的枯槁,可以證明材料二的觀點;B.“九月寒砧催木葉”意思是“九月里,寒風過后,在急切的搗衣聲中,樹葉紛紛下落”,“木葉”指寒風中的落葉,也是秋天的落葉,這與材料二觀點相反,所以無法證明材料二的觀點。故選B。9.D 10.C 11.B 12.①“木”“落”“葉”都是入聲字,讀起來朗朗上口,有韻律美。②“木葉”在語體上比“樹葉”莊重些。③“木葉”是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可以使詩歌古雅,具有文化內涵。 13.①文章引用屈原的詩句引出話題:“木葉”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②結構上采用遞進式結構,主體部分論證“木”的藝術特征及其原因,層次清晰,層層深入。③論證方法上運用了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列舉含“木葉”的例子,在“木葉”和“樹葉”的對比中把論證推向深入。【解析】9.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古代詩人寫詩時不是如此”錯誤,說法絕對,原文為“古代詩人寫詩時恐怕不是如此”,帶有推測語氣;B.“文章先立后破”錯誤,文章先引述林庚觀點,接著批駁,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屬于先破后立;C.“認為‘高樹’和‘高木’的形象不同……這就是‘木’與‘樹’的不同之處”錯誤,原文說的是“‘木’就是‘樹’”“這就是‘木’與‘樹’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強調二者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選項以偏概全。故選D。10.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文本信息、內容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C.“材料二的寫作目的是……卻有一字千里的差別”錯誤,材料二的寫作目的是闡述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故選C。1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A.“木落雁南度”的“木”寫木葉漸脫,北雁南飛的秋季景象,與“木”帶有落葉因素和疏朗的清秋氣息相同,適用于材料二;B.“古木陰中系短篷”中的“木”寫春季的高大古樹,枝繁葉茂,綠樹成蔭,說明“木”與秋天并無必然聯系,也表明“樹”和“木”沒有大的差別,可以反駁林庚的觀點,適用于材料一;C.“樹陰照水愛晴柔”中的“樹”寫初夏水面上的柔枝婆娑,樹蔭深綠,與“木”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帶來疏朗的清秋的氣息不同,適用于材料二;D.“庭中有奇樹”中的“樹”寫春天庭院嘉美的樹,滿樹綠葉,茂密花朵,生氣勃勃,沒有“木”的微黃與干燥之感,也沒有“木葉”的疏朗的清秋氣息,適用于材料二。故選B。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從“首先,‘木’‘落’‘葉’在古代漢語中都是入聲字,入聲是一個短促的調子……讀起來朗朗上口,有種擲地有聲的鏗鏘的韻律美”可知,“木”“落”“葉”都是入聲字,調子短促,讀起來朗朗上口,有韻律美。從“其次,可能是因為‘木’字在書面語中用得較多,‘樹’字在口語中用得多,‘木葉’就比‘樹葉’莊重些”可知,“木葉”在語體色彩上要比“樹葉”莊重些。從“更為重要的是……‘木葉’也便成為一個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寫詩文用‘木葉’不僅顯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詩歌的文化內涵”可知,“木葉”是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不僅使詩歌顯得古雅,而且增添詩歌的文化內涵。1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論證特點的能力。從引出話題的方式來看,由材料二第一段“‘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九歌》)……‘木葉’是那么突出地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來看,文章引用屈原的詩句引出話題:“木葉”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從論證結構上看,材料二采用了遞進式的結構,第一二段為第一部分,列舉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個現象,就是“木葉”成為詩人筆下鐘愛的形象,而“木葉”形象的關鍵在一個“木”字;第三至五段為第二部分,也是主體部分,說明了“木”的兩個藝術特征,以及為什么有這些特征;最后一段是小結,強調理解“木”的藝術形象的重要性:一字之差,差別千里。層次分明,層層深入,條理清晰。從論證方法來看,運用舉例論證,如“例如‘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吳均《答柳惲》)和‘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曹植《野田黃雀行》),……則顯然是落葉的景況了”,論證“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運用對比論證,如“樹的顏色,即就樹干而論,一般乃是褐綠色,這與葉也還是比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說不定,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將“樹”與“木”從顏色和質地上作了對比,來論證“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14.D 15.C 16.B 17.①“木”“落”“葉”都是入聲字,讀起來朗朗上口,有韻律美。②“木葉”在語體上比“樹葉”莊重些。③“木葉”是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可以使詩歌古雅,具有文化內涵。【解析】14.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古代詩人寫詩時不是如此”錯誤,說法絕對,原文“古代詩人寫詩時恐怕不是如此”帶有推測語氣;B.“文章先立后破”錯誤,文章先引述林庚觀點,接著批駁,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屬于先破后立;C.“認為‘高樹’和‘高木’的形象不同……這就是‘木’與‘樹’的不同之處”錯誤,以偏概全,原文“‘木’就是‘樹’”“這就是‘木’與‘樹’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強調二者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故選D。1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C.“材料二的寫作目的是闡述‘木葉’與‘樹葉’在概念上相去無幾,在藝術形象上卻有一字千里的差別”錯誤,材料二的寫作目的是闡述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故選C。16.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A.“木落雁南度”的“木”寫木葉漸脫,北雁南飛的秋季景象,與“木”帶有落葉因素和疏朗的清秋氣息相同,適用于材料二;B.“古木陰中系短篷”中的“木”寫春季的高大古樹,枝繁葉茂,綠樹成蔭,說明“木”與秋天并無必然聯系,也表明“樹”和“木”沒有大的差別,可以反駁林庚的觀點,適用于材料一;C.“樹陰照水愛晴柔”中的“樹”寫初夏水面上的柔枝婆娑,樹蔭深綠,與“木”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帶來疏朗的清秋的氣息不同,適用于材料二;D.“庭中有奇樹”中的“樹”寫春天庭院嘉美的樹,滿樹綠葉,茂密花朵,生氣勃勃,沒有“木”的微黃與干燥之感,也沒有“木葉”的疏朗的清秋氣息,適用于材料二。故選B。1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從“首先,‘木’‘落’‘葉’在古代漢語中都是入聲字,入聲是一個短促的調子……讀起來朗朗上口,有種擲地有聲的鏗鏘的韻律美”可知,“木”“落”“葉”都是入聲字,調子短促,讀起來朗朗上口,有韻律美。從“其次,可能是因為‘木’字在書面語中用得較多,‘樹’字在口語中用得多,‘木葉’就比‘樹葉’莊重些”可知,“木葉”在語體色彩上要比“樹葉”莊重些。從“更為重要的是……‘木葉’也便成為一個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寫詩文用‘木葉’不僅顯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詩歌的文化內涵”可知,“木葉”是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不僅使詩歌顯得古雅,而且增添詩歌的文化內涵。18.C 19.B 20.D 21.①第二段的第一個問句“古代的詩人們都在什么場合才用‘木’字呢?”,承上啟下,承接上段“不得不先來分析‘木’字”,啟發讀者對“木”字使用場合的思考,把文章言說的中心鎖定在“木”字的分析上;②接著在說明自屈原之后詩人們選用“木”意象不是偶然的情況,推出第二個疑問“這里用‘高樹’是不是可以呢”,推動讀者進一步思考,在比較“高樹”與“高木”中理解“木”意象的內涵,進而段落的意脈也更進一層;③最后推出“所謂‘掃高木’者豈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闊嗎”這個疑問句,引發讀者在思考中比較,得出“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作者就是通過這些疑問句的推動,讓讀者在逐層推進中接近作者的觀點。 22.①語言形象、生動。如描寫樹葉落下,作者想象到“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再如“木”與“葉”的統一,作者比喻為“一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形象”。②引用詩句,增加文化韻味。如引用曹植《美女篇》、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等詩句。③句式靈活,整散結合。既使用了整句“它不同于……也不同于……”,節奏朗朗上口,也使用不規則的散句,靈動活潑;還使用了“碧綠柔軟”“窸窣飄零”等整齊的四字詞語形成對比。【解析】18.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在顏色上和觸覺上都與木葉有差別”錯誤。依據原文“它雖然是具有‘木葉’微黃的顏色,卻沒有‘木葉’的干燥之感”可知雨中黃葉樹在顏色上與木葉相同,但卻沒有干燥之感。故選C。19.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在古詩中詩人不用樹葉和落葉作為意象”錯誤。第一段“‘樹葉’可以不用多說,在古詩中很少見人用它;就是‘落葉’,雖然常見,也不過是一般的形象”可知選項過于絕對。故選B。2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D.“因此透過詩歌語言暗示性能掌握詩歌語言的密碼”錯誤。依據原文“從概念上說,‘木葉’就是‘樹葉’,原沒有什么可以辯論之處;可是到了詩歌的形象思維之中,后者則無人過問,前者則不斷發展”可知雖然意象具有相對的穩定意義,透過它們我們可以看到詩人注入的感情以及其中暗含的旨趣和情調,但還不能說掌握了詩歌意象語言的密碼,因為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詩的世界也是變化的。故選D。2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9.《說“木葉”》(原卷版).docx 9.《說“木葉”》(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