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建生命體的“積木”》一、教學內容本課遵從認識微小個體的主要進程,采用遞進式的邏輯結構,從發現細胞到認識細胞的多種形狀,展開兩個部分的內容。第一部分,發現細胞,其中包括三個活動:1. 采用圖文結合的形式,指導學生依次借助放大鏡、手持顯微鏡觀察人的手背皮膚和洋蔥鱗片內表皮,發現它們的特點,為第二個活動的展開做好鋪墊。2. 引導學生通過交流,找出顯微鏡下看到的手背皮膚和洋蔥鱗片內表皮的共同之處,為下文介紹細胞打下基礎。3. 介紹胡克發現細胞的資料,指導學生了解科學家發現細胞的過程。第二部分,觀察人體細胞圖片,引導學生發現細胞有多種形狀,認識到細胞的多樣性。二、教學目標1. 比較用放大鏡和顯微鏡觀察所獲得的信息,找到手背皮膚和洋蔥鱗片內表皮的共同點。2. 通過觀察植物、動物以及人體各種細胞的圖片,知道細胞的種類、形狀、大小具有多樣性。3. 通過提取資料中的重要信息,知道胡克是第一位發現細胞的科學家。三、重點與難點重點:了解細胞是動物、植物、細菌的基本組成單位。 難點:描繪不同細胞的形狀。四、教學準備教師材料:傳統顯微鏡、洋蔥、鑷子、載玻片、蓋玻片、碘酒、滴管、介紹白細胞形狀變化的視頻。學生分組材料:放大鏡、手持顯微鏡。五、教學過程1. 導入:展示圖片列表:欣賞北宋畫家張擇端之手的《清明上河圖》,思考人的皮膚是否也像拼圖一樣由一些小單位組成。引出觀察對象:洋蔥鱗片內表皮。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洋蔥鱗片內表皮的組成單位。2. 觀察:學生用放大鏡觀察洋蔥鱗片內表皮,分享觀察結果。學生使用手持顯微鏡觀察洋蔥鱗片內表皮,記錄觀察結果。教師展示顯微鏡下的洋蔥鱗片內表皮圖片,引導學生比較不同工具下的觀察結果。用放大鏡和顯微鏡觀察手背皮膚和洋蔥鱗片內表皮可以獲得以下共同點:(1)都由細胞組成:手背皮膚和洋蔥鱗片內表皮都是由許多細胞組成的。(2)細胞形狀相似:在放大鏡和顯微鏡下,可以看到手背皮膚和洋蔥鱗片內表皮的細胞形狀相似,都呈現出多邊形或不規則形狀。(3)細胞間有間隔:無論是手背皮膚還是洋蔥鱗片內表皮,細胞之間都存在一定的間隔。需要注意的是,放大鏡和顯微鏡的放大倍數不同,因此在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更細微的結構。通過比較用放大鏡和顯微鏡觀察所獲得的信息,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手背皮膚和洋蔥鱗片內表皮的結構和組成。3. 講解細胞的發現史:介紹胡克發現細胞的過程,引導學生了解科學家的探索精神。羅伯特·胡克發現細胞的過程可以說是一個偶然的事件。 胡克當時對軟木的特性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想知道為什么軟木塊的質量很輕,并且可以不沾水。于是他在自制的復式顯微鏡下觀察了軟木塞薄片(死亡植物的細胞壁),發現它是由許多蜂窩狀的中空的小室構成的,并將這種小室命名為“細胞”。 胡克發現細胞后,生物學研究便進入了細胞這個微觀領域。他又觀察了葉片的表皮和樹枝的橫切面,提出活的植物體也有相似的結構,并指出活的植物細胞內充滿了流動的綠色汁液。4. 觀察細胞圖片:展示不同細胞的圖片,包括動物細胞、植物細胞和細菌細胞,讓學生觀察并描述它們的形狀和特點。引導學生思考不同細胞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動物細胞:沒有細胞壁,細胞質中無液泡和葉綠體。動物細胞具有不規則的形狀。植物細胞:有細胞壁,細胞質中有液泡,綠色部分含有葉綠體。植物細胞的形狀有多種,例如:球體、多面體、紡錘體和柱狀體等。細菌細胞:細菌外層有細胞壁和細胞膜,內部有細胞質和遺傳物質DNA。與動植物細胞不同的是,細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細菌的細胞形態有球狀、桿狀、螺旋狀等。5. 總結:強調細胞是生命體的基本組成單位,細胞的形狀和功能具有多樣性。布置作業:讓學生回家后使用顯微鏡觀察不同的細胞樣本,并記錄下它們的形狀和特點。 以上教學設計僅供參考,你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修改和調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