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青島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 18《鐵生銹》教學設計教材分析:鐵生銹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物質變化現象。通過本課教學讓學生形成:鐵生銹是一種化學變化,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鐵生銹的原因與水和空氣共同作用有關等科學概念。因此本課設計了“觀察鐵銹”、“探究鐵生銹的原因”兩個實驗活動。活動 1引導學生通過觀察鐵和鐵銹的顏色、光澤度、空隙、手感等方面的不同,收集足夠的證據,確定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活動 2包括兩個過程:首先是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常見的鐵生銹的現象,通過對這些生銹環境進行觀察和思考,推測鐵生銹的原因;然后引導學生嘗試設計實驗,運用對比研究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測,找出鐵生銹的真正原因。教學目標:1.初步學會運用實驗的方法解決問題;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能做控制變量的簡單探究性試驗,探究鐵生銹的條件。能利用簡單表格整理有關鐵生銹的資料;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2.愿意合作與交流;通過實驗探究,體驗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樂于用學到的知識改善自己和周圍人們的生活;關心日常生活中的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教學重難點:自主設計實驗方案,探究鐵生銹的原因教學準備教學準備:教師準備:試管架、試管、鑷子、鐵釘、燒杯、鹽、醋、課件、記錄單等。學生準備:生銹的鐵釘或其他金屬等。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1.教師出示圖片:同學們你們看,這些鐵制品有什么共同點?(生銹了)2.學生交流:生活中,你在哪里看到過鐵生銹的現象?3.教師課件補充身邊生銹的圖片4.質疑:鐵生銹的現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你想研究關于鐵生銹的什么問題?(學生交流)5.總結:同學們的問題可真多!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鐵生銹(板書課題)二、觀察比較,認識鐵銹1.同學們你們也帶來了一些生了銹的鐵制品,與沒有生銹的鐵比較,鐵銹是什么樣子的?它和鐵有什么不同?小組內觀察一下,完成實驗記錄單一。2.溫馨提示:在對比之前,先看看要求(課件出示要求)A.仔細觀察,并用簡潔的詞記錄好實驗記錄單;B. 實驗時要注意安全C、如果你的手上有傷口,請不要接觸到鐵銹!3. 學生交流:哪個小組交流一下你們的發現?4.教師總結:你們的觀察可真仔細。鐵制品生銹的部分叫鐵銹,它是一種暗紅色的疏松物質,容易剝落。它是一種新的物質。鐵銹特別容易吸收水分,使鐵爛的更快。那你知道鐵生銹是一種什么變化嗎?(化學變化)三、實驗探究,了解鐵銹活動活動一:探究鐵生銹的條件(一)猜想假設1.提問:鐵為什么會生銹呢?鐵生銹和什么有關?根據你們的生活經驗猜猜看。2.匯報交流。(二)制定實驗方案3.這些只是你們的猜想,用什么方法來驗證猜想呢?實驗必須得有一個完善的實驗方案。請各組參照課本中的想法也來設計一個實驗方案。一定要想明白你們選擇的對比環境是什么?相同條件是什么?不同條件又是什么?4.學生討論設計方案,并記錄。5.交流方案:我們選兩個小組到展臺上交流你們的方案。要求:其他組同學要認真聽,并對其他小組設計的方案進行分析、評價,提出改進的建議。6.教師總結:根據剛才各小組制定的方案和改進建議,我們達成了共識。實驗中我們用的是相同的試管,具有同等光澤的鐵釘,不同的是試管中的物質,可以選擇空氣、水、鹽水、醋等。(三)組裝實驗裝置7.請各小組利用手中的材料把你們的實驗裝置組裝好,貼上標簽,放入試管架上。溫馨提示:A、小組成員之間要注意分工,協調有序。B、請用鑷子將鐵釘放入試管中,動作要輕。盡量不要將水灑出。8.學生動手組裝器材9.教師總結:同學們的實驗態度非常認真,真像個小科學家。但由于鐵生銹需要較長的時間,我們當堂是看不到實驗現象的,所以需要同學們課下注意觀察,并做好觀察記錄,填寫實驗記錄單二,大約一周后,我們再進行交流。(四)觀看實驗結果,得出實驗結論10.教師出示提前做的實驗,學生觀察,交流:你看到了什么?為什么 1號沒有生銹?11.得出結論:鐵在潮濕的空氣中受水分、氧氣、二氧化碳的作用,發生化學反應,表面很容易生銹。還有不少原因使鐵容易生銹。如水中有鹽、酸性物質、鐵制品表面不干凈、粗糙等。所以說鐵生銹所需要的條件主要是----水、空氣和酸、堿、鹽。四、拓展活動提問:這節課,我們一起探究了鐵生銹的條件,生活中還有哪些金屬會生銹,課下,請同學們繼續探究。板書設計鐵生銹化學變化鐵—————————→鐵銹青島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 18《鐵生銹》課后反思《鐵生銹》這節課,我有效設置學習情境,以科學探究為核心,適時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大膽猜測、設計實驗方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1.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到有問題呢?教師必須啟發學生主動想象,使他們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本節課我先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讓他們了解到鐵會生銹,接著揭示課題,讓他們提出自己想了解的問題,并選擇要研究的問題:鐵為什么生銹?2.利用小組合作形式,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鐵生銹需要什么條件呢?教師首先鼓勵學生大膽猜測,然后引導他們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實驗方案,充分發揮小組成員的智慧。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選擇不同的研究內容,對鐵生銹需要的幾個可能的條件分別驗證。3.引導學生課外觀察、記錄,體現了教學的開放性鐵生銹與水、空氣或接觸酸、堿、鹽等條件有關,這項實驗在課堂 40分鐘內是不可能完成的,大約需要一周時間。因此,在學生設計合理的實驗方案后,我鼓勵他們課下進行詳細觀察,并提醒他們做好觀察記錄,讓他們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用科學事實、數據說話,培養他們尊重事實、尊重證據的態度。在這節課中我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歸納起來有以下兩點一是聯系生活不夠。鐵生銹在生活中是例子很多,如果讓學生充分的聯系生活,就會發現鐵生銹的環境。對于鐵生銹的原因的推測就很容易。二是小組成員參與合作學習的熱情不高。課堂上我發現小組合作流于形式,成為部分學生的“獨角戲”。分析其原因,部分小組則由于成員性格內向,成員之間很難開口交流;而一些小組有時成員對交流探討的問題不感興趣,導致成員之間不交流。在以后的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對各小組成員進行合理搭配,進行明確分工,做到各負其責。并且要選擇恰當的時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合作活動結束后,對各小組的長處及時給予表揚,以此來激發學生合作的熱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