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青島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三課《日晷》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科學觀念目標:知道日晷是根據一天中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律進行計時的一種儀器。了解日晷計時的方法。科學思維目標:在教師引導下,能利用材料制作日晷模型,會使用日晷模型計時。探究實踐目標: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制作日晷模型、使用日晷模型計時表現出探究興趣。態度責任目標:了解日晷對古代人類生活方式的影響。【教學重難點】認識日晷是根據一天中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律進行計時的一種儀器。日晷對應當地時間的調整方法。【教學準備】手表、指北針、已經做好的日晷模型。【教學過程】情境導入師:同學們,現在幾點了?學生看教室的表夠回答。師:我們一節課40分鐘,下課的時間是什么時候,你能告訴老師嗎 學生回答。師:我們知道幾點上課,幾點下課,是什么在幫助我們?生:是鐘表。師:鐘表在我們的生活中重要不重要?生:重要,沒有鐘表我們就不知道時間。師:同學們想一想,古人沒有鐘表,他們是怎么知道時間的呢?生:他們通過看太陽的位置來分辨時間。生:古人也有計時工具。師:你知道古人有什么計時工具嗎?生:有日晷、水鐘等。師:古時候雖然還沒有鐘表,但是我們古代的勞動人民,用他們的智慧也創造出了自己的計時工具,比如日晷,這是古代最早的計時工具之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日晷。板書課題。探究新知活動一:認識日晷。課件出示日晷的照片。師:這就是日晷,對于日晷,你有什么疑問?生:日晷是怎樣計時的。生:日晷是誰發明的呢?生:日晷的發明原理是什么?師:同學們提的問題都很有意義,現在我們就一起來探究日晷里面的科學原理。師:在探究之前,我們必須先好好認識它一下,你想先從什么地方來認識它呢?生:從它的組成部分。師:觀察圖片,誰能說一下日晷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呢?課件出示圖片,學生仔細觀察。生:日晷是由一根針和一個面組成的,那個面上還有一些標識。師:你說的那根針,在日晷里我們叫做晷針,那個面,我們叫做晷面。日晷是由晷針,晷面組成的。總結:日晷通常由晷針(表)和晷面(帶刻度的表座)組成。板書。拓展資料:日晷通常由一個銅制指針(晷針)和一個石制圓盤(晷面)組成。晷針垂直穿過圓盤的中心,而晷面則放置在石臺上,使其平面平行于地球的赤道面。這樣的設置使得晷針的上端對準北天極,下端對準南天極。師:觀察日晷,你還發現了什么?生:我發現晷針垂直于晷面,晷面是傾斜的。師:你猜想一下,日晷是怎樣計時的?生:我認為在晷面上的變化舉行計時。出示資料。總結:日晷是一種利用太陽光線的照射來計時的古老工具,它通過觀察太陽光線在特定時間的投射角度來確定時刻。拓展資料:當太陽的光線照在晷面上時,晷針的影子會投射到晷面上的不同位置。由于晷面的刻度是不均勻的,這些移動的影子可以被看作是現代時鐘的指針,而晷面則是時鐘的表面,從而顯示出當前的時間。例如,早晨時分,晷針的影子可能接近卯時附近的刻度;隨著一天的進展,晷針的影子會在不同的時辰對應的刻度之間移動。活動二:做日晷模型。出示實驗器材。師:你能用桌面上放的材料自己制作一個日晷嗎?材料:剪刀、雙面膠、30度三角板、量角器、卡紙、牙簽。學生自備:鉛筆、橡皮。學生討論制作方案。交流討論,確定最終的制作方案。步驟:在紙板上用量角器畫出半個圓,每隔15度做1個記號,最后把這些記號連接起來。2、另外半個圓用相同方法做。3、剪一條寬4cm,長35cm的紙帶,按三角尺的角度折好并黏住。做成底座。4、把日晷面貼在底座上,在日晷面中間插上牙簽,就完成了簡易日晷的制作。使用自制日晷計時。使用方法30度角在下,60度角在上,在地面放好。日晷面朝正北。指針的影子指向哪里,就是幾點。因為這是一個為期為一個白天的觀測活動,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幫助學生首先調整好當前時間日晷的晷針在晷面影子位置,提示學生接下來觀測注意相關問題,提醒學生觀察日晷上的示數是否與當地時間一致,并多次檢驗日晷上的示數與當地時間是否一致。提醒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象。三、全課小結師:這節課你都學到了什么?談一談你的收獲。四、課外拓展師: 查找資料,了解古代還有哪些計時方法。學生積極交流,教師適時出示燃香計時、沙漏、漏刻等圖片,向學生簡單介紹,并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課后學習活動,并提示學生將課后學習活動做好相關記錄,延伸課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