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7.《做個生態瓶》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能與小組同學合作制作簡易的科學探究所需的生態瓶,并對生態瓶中生物關系做出科學解釋。2.知道科學探究涉及提出問題、解答問題,能將自己研究的結果與已有的科學結論作比較,反思自己的探究過程,正確修訂自己的探究方案。3.實際生活中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對所遇到的現象做出判斷和解釋,并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提高生活水平。4.樂于與他人合作交流、尊重事實、珍愛生命。教學重點:能與小組同學合作制作簡易的科學探究所需的生態瓶,并對生態瓶中生物關系做出科學解釋。教學難點:知道科學探究涉及提出問題、解答問題,能將自己研究的結果與已有的科學結論作比較,反思自己的探究過程,正確修訂自己的探究方案。教學準備:1.生態瓶(缸)樣本(或相關圖片、課件)。2.供學生實驗所需的小型水生動植物及玻璃或透明塑料容器。教學時間:一課時。教學過程:一、提出探究問題(一)新知引入: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的含義1.生物連同它們周圍的環境叫作生態系統。2.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如果植物、動物及微生物的數量維持在一定的水平且變化不大,這種狀態就叫作生態平衡。(二)提出問題:如果我們模仿自然界的池塘做一個簡易的小生物瓶,要如何選擇水生生物種類?(三)讓學生拿出自備的容器,如果讓你用手中的容器做一個小生態瓶,你認為還應該考慮哪些因素?(四)出示生態瓶(缸)樣本,如果將生態瓶放在教室的講臺上,你認為動植物能正常生長嗎?為什么?二、制作水域生態瓶(一)做水域生態瓶,模擬水域生態系統。1.取些池塘里的水,放到大塑料瓶里。2.在瓶子底部鋪些沙子,栽些水草,再放幾條小魚到瓶子里。3.密封瓶子,把它放在窗臺上。(二)預測問題,不喂食,瓶子里的魚可以活多久?放更多或更大的魚到瓶子里,情況會怎樣?(三)分小組展開討論。各小組匯報討論結果,集體訂正、教師小結評講。學生將討論結果記錄下來。三、制作陸地生態瓶(一)做個做陸生態瓶,陸地生態系統。1.在大口塑料瓶里放一些濕潤的土壤,鋪平。2.在瓶子里種一些低矮的小草,放幾只小蟲。3.蓋緊瓶蓋,把它放在窗臺上。(二)預測問題,不打開蓋子,瓶子里的小草可以活多久?(三)分小組展開討論。各小組匯報討論結果,集體訂正、教師小結評講。學生將討論結果記錄下來。四、填寫制作生態瓶活動記錄表。完成記錄表的小組展示給大家看,大家認為合格者,該小組所有同學可以在課本上規定地方畫三面小紅旗。評選小生態瓶設計得既有科學性又有藝術性的小組,該小組所有同學可以畫四面小紅旗。五、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升華1.閱讀書中“捕殺海獺的后果”,提取關鍵信息,并思考人類是如何破壞生態平衡的?2.了解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的例子:過度放牧、大量噴灑農藥等,向學生詢問,你還知道哪些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的例子?(例如:20世紀50年代中國曾大量捕殺麻雀,致使一些地區蟲害嚴重。再如:1906年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卡巴森林為保護鹿群而捕殺肉食動物,導致鹿群大量繁殖,最后沒有食物,瀕臨滅絕。)六、課堂小結1.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建立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的概念。2.制作生態瓶,進一步理解生態平衡的含義。3.認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