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6.《有趣的食物鏈》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讓學生了解生物鏈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并能夠舉例說明食物鏈中的生物如何相互依賴。2.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增強學生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識。教學重點:生物鏈的概念及其在自然界的重要性。教學難點:保護生物鏈平衡的意義和方法。教學準備:教師:實驗材料,如模擬食物鏈的卡片或實物。學生:課前閱讀生物鏈相關資料。教學時間:一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展示一段有關自然界食物鏈的視頻,激發學生的興趣。2.讓學生預測視頻中顯示的生物之間可能存在的關系。3.分析書上的問題:田野上的這些生物分別被誰吃了?它們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食物關系?二、知識講解1.闡明生物鏈的定義,解釋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角色和光合作用。(1)食物鏈:生物之間普遍存在著吃與被吃的關系,這種關系像鏈條一樣,把一些生物緊密地聯系起來,生物學家把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叫作食物鏈。(2)生產者:在自然界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植物叫生產者。(3)消費者:以植物或其他動物為食的動物叫消費者。(4)分解者:還有一類生物專門以動植物殘骸、垃圾甚至糞便為食,它們代謝的物質又可以被植物吸收,成為植物重要的營養來源,這類生物被稱為分解者。(5)光合作用:大多數植物可以自己制造“食物”,它們利用太陽光的能量,以葉子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根吸收的水為原料,生產出糖類和氧氣,這就是光合作用。2.通過食物鏈示例圖,講解不同生物間的依賴關系。3.畫出海洋生物的食物鏈。三、小組合作小組活動:學生分組使用卡片模擬建立一個食物鏈,觀察記錄生物鏈的組成。1.選取上圖中的一種生物制作名簽,每個同學抽取一張并代表該生物。2.握住幾根毛線的一頭,另一頭遞給與你代表的生物存在食物關系的其他“生物”。以此類推,嘗試使每個同學都有毛線與其他同學相連。3.當去除“食物網”中的一種“生物”后,代表該生物的同學把毛線放下。教師指導,確保學生能正確理解食物鏈中生物間的依賴關系。四、分享與探討1.各小組展示自己的食物鏈模型,并解釋其中的關系。2.討論在現實生活中如何觀察到這樣的生物鏈。3.思考問題:去除一種生物后, 有多少種生物受到了影響?4.小組討論這個活動說明食物網中的生物各起什么作用?五、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1.討論破壞生物鏈可能帶來的后果。2.啟發學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物鏈的平衡。3.思考問題,如果沒有分解者,世界將會變成什么樣?六、作業布置讓學生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生物鏈,制作一張簡單的圖示,并寫下對這個生物鏈的理解和對環境保護的思考。五、課后反思1.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和作業完成情況,了解他們是否真正掌握了生物鏈的概念和重要性。2.思考如何在接下來的課程中繼續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