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 水里的植物核心素養※能發現圖片中植物的形態特征,識得一些在池塘中生活的水生植物。※結合討論、觀察、探究實驗的結果,在分析現象中發現水葫蘆、金魚藻、蓮適應水環境的結構特征。※通過提取閱讀資料中的信息,知道紅樹適應海水環境的結構特征:長有許多支持根和呼吸根。※了解一些水生植物的結構特征。重點※準確描述池塘水生植物的形態和生長位置。難點教學內容本課聚焦水環境,以水生植物為認識對象,通過觀察、討論、動手探究、閱讀等一系列活動展開學習。本課教學內容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展現池塘里多種水生植物的生活景象,在介紹它們的名稱的同時,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典型植物的形態和它們分別是生活在水中、水面還是水底,以確定本課的研究對象。第二部分,以縮小的人工水環境——水族箱為觀察對象,啟發并鼓勵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為下一部分內容的展開奠定基礎。第三部分,以探究為主要形式,研究具體的水生植物適應水中生活的本領,由三個動手活動組成。活動一,探究水葫蘆漂浮的秘密。包括提出假設和驗證假設的過程,驗證方法為把水葫蘆壓入水中后松手、用手擠壓水葫蘆的莖、掰開水葫蘆的莖。三個方法依次采用,暗含從發現現象到找尋原理的過程。活動二,觀察金魚藻的特點。暗含猜測原因和實驗驗證兩個步驟,驗證活動為分別觀察攪動水時、加水后金魚藻的表現。活動三,切開蓮的葉柄和地下莖,觀察它們的特點。這里也暗含猜測原因和實驗驗證,驗證活動為切開蓮的葉柄和地下莖進行觀察。這些活動為學生小結水生植物的結構特征鋪平了道路。第四部分,通過閱讀紅樹適應海水環境的資料,讓學生了解一些在海水環境中生活的植物的特點,重點介紹根的作用和呼吸方式。這一部分與前三個部分共同構成了認識水生植物的內容。第五部分,在學習栽種碗蓮的過程中,了解碗蓮適應水環境的特點。這是一個拓展活動。教材在此采用圖文結合的形式介紹了栽種碗蓮的方法,呈現出了碗蓮從種子到發芽再到長大的情況,指導學生在課后進行栽種,了解更多水生植物適應水環境的本領。教學準備教師材料:水果刀、托盤、碗蓮種子、無底孔的花盆、田園土或池塘泥、介紹相關植物的圖片和視頻資料。學生分組材料:透明水槽、小水壺、水葫蘆、金魚藻、藕、蓮的葉柄、水果刀、托盤。教學過程了解池塘里的植物池塘里常見的植物。水葫蘆:浮水草本,高30~60厘米。須根發達,棕黑色,長達30厘米。莖極短,具長匍匐枝,與母株分離后長成新植株。喜歡溫暖濕潤、陽光充足的環境,適應性很強。能隨水漂流,繁殖迅速。蘆葦:多年水生或濕生的高大禾草,根狀莖十分發達。稈直立,高1~3米,為全球廣泛分布的多型種。生于江河湖澤、池塘溝渠沿岸和低濕地。除森林環境不生長外,在各種有水源的空曠地帶,常以其迅速擴展的繁殖能力形成連片的蘆葦群落。能吸收水中的磷,可以抑制藍藻的生長。菱:一年生浮水水生草本植物。著生水底,水中泥根細鐵絲狀,葉片菱圓形或三角狀菱圓形,表面深亮綠色,背面灰褐色或綠色,喜溫暖濕潤、陽光充足的環境,不耐霜凍。蓮:又名荷花,多年生挺水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橫生,肥厚,節間膨大,內有多數縱行通氣孔道,葉圓形,盾狀。相對穩定的平靜淺水湖、沼澤地、池塘是其適生地。香蒲:多年生水生或沼生草本植物,根狀莖乳白色,地上莖粗壯,向上漸細,高1.3~2米,葉片條形。喜高溫多濕氣候,生長適溫為15~30℃,最適水深20~60厘米,亦能耐70~80厘米的深水,對土壤要求不高。金魚藻:金魚藻是多年生草本的沉水性水生植物,莖細柔,有分枝。葉輪生,每輪6~8葉,無柄。多生長于小湖泊靜水處,于池塘、水溝等處常見,常生于1~3米深的水域中,形成密集的水下群落。結 論 能在水中生長的植物統稱水生植物。根據水生植物的生活方式,一般將其分為以下幾類:挺水植物(比如蘆葦、蓮、香蒲)、浮水植物(比如水葫蘆、菱)、沉水植物(比如金魚藻)。2.池塘里的植物形態有什么不同?形態不同的主要表現:葉子的大小,莖的粗細、長短,花的形態等。3.池塘里植物的生長位置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水生植物在池塘環境中生長的位置也不同,主要表現在:金魚藻生長在水底;菱、水葫蘆生長在水面;蘆葦、香蒲生長在水邊;蓮扎根在水底,從水中長到水面。設計意圖:學生對水生植物既熟悉又陌生,尤其是對其分類了解甚少。指導學生認識水生植物,必須先讓學生了解其中的一些品種及其在水中的分布情況,以聚焦研究對象。水族箱里的植物1.漂浮植物是怎么漂在水面的?為了能夠獲得充足的空氣和光照,有些水生植物會努力地把葉子浮在水面上進行光合作用,漂在水面的植物的莖和葉有的有氣孔,有的莖中間是空的,有的比較輕,靠水的張力浮在水面上。2.水里的植物也要呼吸嗎?水生植物也是需要呼吸的。水族箱是為觀賞用、專門飼養水生動植物的容器,是一個動物飼養區。水族箱的種類有很多變化,從簡單的只飼養一條魚的小魚缸,到復雜的需要配備精密支援系統的生態模擬水族箱。水族箱是一個簡單的小型生態系統,其中的動植物要想存活就要滿足其生存需要,如水分、陽光和空氣等,并且要定期進行清潔。水族箱中的漂浮植物因其構造特點漂浮在水中,植物吸收養分進行光合作用,同時釋放出氧氣,氧氣溶解在水中,供水中的水生動物生存需要。設計意圖:受生活環境所限,學生的身邊也許沒有池塘,他們也沒有見過太多的池塘植物,但基本上對水族箱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就教學而言,水族箱是可以充分利用的縮小的人工水環境,針對水族箱里生活的植物提出疑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開展研究。探究水葫蘆漂浮的秘密實驗目的:研究水葫蘆漂浮的秘密。實驗材料:水葫蘆、水槽、海綿。實驗步驟:(1)把水葫蘆壓入水中后松手,觀察現象。(2)捏一捏水葫蘆,手感怎樣?再把它放入水中捏一捏,觀察現象。(3)把水葫蘆掰開,觀察水葫蘆的內部結構。(4)想一想水葫蘆的這些特點,和什么東西最像呢?把海綿也放在水中按一下,捏一捏,觀察海綿的結構特點。實驗記錄:實驗方法 壓入水中后松手 用手擠 掰開我的發現 上浮 冒氣泡 里面有大量孔洞實驗分析:(1)把水葫蘆壓入水中后松手,水葫蘆又浮了上來。(2)水葫蘆葉柄中下部膨大似葫蘆,里面有大量氣體。捏一捏水葫蘆,很軟,松松的,所有的空氣被擠出之后,水葫蘆就會變得很扁;再把它放入水中捏一捏,有氣泡冒出來,說明里邊有氣體。(3)把水葫蘆掰開,發現里面有很多孔洞,結構疏松。(4)水葫蘆葉柄的結構疏松,有大量孔洞,放入水中會自動上浮,用手一捏扁扁的,放入水中捏還有氣泡冒出來,這些特點和海綿最像。實驗結論:水葫蘆能浮在水面上的原因是它體內有大量氣體,比較輕,容易漂浮。觀察金魚藻的特點。實驗目的:觀察金魚藻的特點。實驗材料:水槽、金魚藻、放大鏡。實驗步驟:(1)往水槽里添加少量的水,把金魚藻放入水中,觀察金魚藻的狀態。(2)用手攪動水槽中的水,觀察金魚藻在水中的狀態。(3)往水槽中多加一些水,觀察金魚藻在水中的狀態。(4)用眼睛看,觀察金魚藻的顏色、形狀、根、莖、葉的特點等。(5)用手摸,感覺一下金魚藻的軟硬、表面光滑程度等情況。實驗記錄:實驗方法 攪動水槽里的水 往水槽里加水后 用眼睛看 用手摸我的發現 莖隨水流扭動 整體漂浮 暗綠色,莖有很多分枝,葉柄細小,邊緣有散生的刺狀細齒。 莖很軟,葉細小。實驗分析:(1)金魚藻植株較輕,不固定在水底時,能漂浮。(2)莖柔軟,在水流中不易折斷。攪動水槽中的水,金魚藻能隨水流扭動。實驗結論:金魚藻能漂浮在水中,莖柔軟,能夠隨波逐流,適合在水中生長。切開蓮的葉柄和地下莖,觀察它們的特點。1.觀察蓮的葉柄和地下莖的特點。實驗目的:觀察蓮的葉柄和地下莖的形態特征。實驗材料:小刀、蓮的葉柄、蓮的地下莖。實驗步驟:(1)將蓮的葉柄橫切,觀察切面形態。(2)將蓮的地下莖橫切,觀察切面形態。實驗記錄:觀察部位 蓮的葉柄橫切面 蓮的地下莖橫切面特點 葉柄粗壯,圓柱形,切面中間分布有孔洞。 蓮的地下莖切開后,中間分布有孔洞。實驗分析:蓮的根狀莖,由于生于水下淤泥中,受到水重力和缺乏陽光的影響,從而呈現了特殊形態的莖是根狀莖。橫生,肥厚,節間膨大,內有多數縱行通氣孔道。實驗結論:蓮的葉柄和地下莖中的氣腔能極好地適應水生環境。2.總結水生植物適應環境的本領。水生植物能適應水中生長,是因為有的體內有大量氣體,有的柔軟,有的體內有孔洞(氣腔)。設計意圖:選取三種學生較為熟悉的池塘植物,分別代表適應水生環境的三種結構類型:漂浮型、柔韌型、通氣型,以便學生在動手探究中發現水生植物適應環境的本領。觀察咸水中植物的特點前面了解到一些水生植物的特點,它們都生活在淡水(如江、河、湖水)中,下面我們了解一下咸水(通常指海水)植物有哪些特點。紅樹是紅樹科紅樹屬植物,在中國常成小喬木,高2~4米,樹皮黑褐色。葉橢圓形至矩圓狀橢圓形,紅樹生于海浪平靜、淤泥松軟的淺海鹽灘或海灣內的沼澤地。紅樹在淤泥沖積豐富的海灣兩岸鹽灘上生長茂密,常形成單種優勢群落。紅樹不堪風浪沖擊,故常生于有屏障的地方,在風浪平靜的海灣亦能分布至海灘最外圍,與其他紅樹林種類構成紅樹群落的外圍屏障。它喜生于鹽分較高的泥灘。紅樹會長出支持根和呼吸根,支持根可以幫助紅樹牢牢地固定在泥灘上,極度缺氧和透氣性差的淤泥使紅樹呼吸困難時,露出地面的呼吸根可以讓紅樹進行正常的呼吸活動。設計意圖:水環境包括淡水與咸水兩種類型。上一活動研究的是淡水植物適應環境的結構特征,此閱讀活動以紅樹為例,介紹海水植物適應環境的結構特征,從而形成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栽種碗蓮,了解碗蓮的特點。1.栽種碗蓮。活動目的:栽種碗蓮,觀察碗蓮的生長過程。活動工具:碗蓮種子、水碗、無底孔花盆、花土。活動過程:(1)在水泥地上把種子圓的一端磨出一個小口。(2)將已破殼的種子浸在溫水中。天換兩三次水,種子一般在7天內就會發芽。(3)選一個無底孔花盆,裝半盆田園土或河塘泥,加水浸泡兩周。移栽時,將小荷苗的細根按入泥中,加適量水。(4)可以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栽種,學生觀察并寫觀察日記。2.了解碗蓮的特點。碗蓮,常指荷花中的中小類型。多年生具多節根狀莖的水生植物。地下莖長而肥厚,有長節,葉盾圓形,葉柄粗壯被短刺,花期6至9月,單花開放天數因品種而異。碗蓮葉子是圓形的,有浮在水面上的浮葉,也有伸到水面上方的立葉。生長環境:喜陽光充足,不耐陰,喜熱,適宜生長溫度為20~30℃,氣溫低于15℃時生長停滯。喜濕怕干,喜相對穩定的靜水。喜水怕淹,水深易爛葉,前期水要淺,后期逐漸加深。喜肥又不耐肥、肥重易爛莖,基肥要足,追肥要少。對土壤要求不嚴,喜肥沃微酸性黏質土壤,一般肥沃的河泥或菜園土均可。設計意圖:前面的幾個活動都是將水生植物的成體作為研究對象,而水生植物在萌發及生長過程中也具有諸多適應水環境的特點。所以,在此安排一個栽種碗蓮的種植活動,希望學生在栽種和觀察過程中,了解更多水生植物適應環境的特點。活動手冊課堂總結本課我們通過探究活動,研究具體的水生植物適應水中生活的本領。通過把水葫蘆壓入水中后松手、用手擠壓水葫蘆的莖、掰開水葫蘆的莖觀察,發現水葫蘆漂浮的秘密。通過攪動水時、加水后金魚藻的表現,發現金魚藻適應水中生活的秘密。通過切開蓮的葉柄和地下莖,發現蓮在水下生活的秘密。教材圖中給出了一些池塘水生植物,分別是水葫蘆、蘆葦、菱、金魚藻、蓮、香蒲,這些植物的植株,部分或整體浸沒在水里,它們的特征也千差萬別。有的葉片大,利于吸收陽光;有的莖細軟,利于隨波逐流;有的根部退化,利于浮在水面。在觀察過程中,盡可能發現它們適應水生環境的特點。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