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聚落一、思維梳理二、易錯點撥1.并不是所有的平原地區聚落都密集并不是所有的平原地區聚落都密集,如世界最大的亞馬遜平原,就因為氣候過于濕熱而人口稀少,聚落規模很小,甚至也有的地區沒有聚落。2.分析影響聚落分布及形態的方法(1)影響聚落分布疏密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地形 在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上,農業發達,人口密集,聚落分布多;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土地貧瘠,不適合耕作,人口稀少,聚落分布少;在那些終年被冰雪覆蓋的高山、高原地區則基本無聚落分布氣候 氣候溫暖濕潤的地區,人口稠密,聚落多資源 林、漁、礦產等資源豐富的地區便于發展各種工農業生產活動,人口較多,聚落多;資源貧乏的地區,聚落少(2)自然環境(氣候)對傳統居民形態的影響①降水a.降雨量和降雪量大的地區,屋頂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排水和減少屋頂積雪。如我國南方地區的民居和日本的合掌屋。b.降水少的地區,屋頂較平緩,多為平頂屋。如西亞、北非的平頂碉樓。②氣溫和光照a.氣溫較低的地區,如我國北方地區,為了滿足保濕防寒的需要,建筑物墻壁較厚,多向院內開窗,其中南窗較大,以便接受更多的陽光。b.氣溫較高且較潮濕的地區,如我國南方地區,一般墻壁較薄,門窗較大,利于通風散熱。③風也是影響建筑物風格的主要因素之一。防風是房屋的一大功能,尤其是在臺風肆虐的地區。三、知識演練在建筑保溫材料還沒有普遍應用的時代,從大西洋沿岸向東至俄羅斯,歐洲傳統民居的墻壁在厚度上有一定的變化規律。左圖是“歐洲傳統民居墻壁厚度的變化示意圖”,右圖是北歐傳統民居草皮屋。據圖文資料,完成下面小題。1.歐洲的傳統民居自西向東墻壁逐漸變厚,主要原因是( )A.太陽輻射逐漸減弱 B.緯度越來越高C.氣溫年較差逐漸變大 D.年降水量逐漸增多2.自新石器時代以來,數千年間,草皮一直被北歐等地的民族當作建筑材料,人們將草皮堆放在木結構上,做成厚厚的屋頂,最主要的作用是( )A.防寒保暖 B.通風散熱 C.加固房屋 D.美學價值世界文化遺產是經聯合國確認,具有歷史學、美學、考古學、科學、民族學或人類學價值的紀念地、建筑群和遺址。據此完成下面小題。3.下列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聚落屬于山西的是( )A.平遙古城 B.宏村和西遞 C.麗江古城 D.威尼斯城4.北京故宮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下列做法正確的是( )A.內部修建賓館、飯店等娛樂場所 B.限制游覽人數,加強文物保護C.附近修建高大建筑以便觀其全貌 D.擴大游覽規模,以便提高收入《桃花源記》中這樣描寫桃花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犬相聞……”。讀圖7對“聚”和“落”甲骨文的解釋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5.“桃花源”的聚落類型及判斷理由是( )A.城市,這里“阡陌交通”B.鄉村,這里“屋舍儼然”C.城市,這里“土地平曠”D.鄉村,這里“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6.從對“聚”“落”甲骨文的解釋可知,影響聚落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①靠近水源②交通便利④氣候寒冷③資源豐富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7.有人將安徽宏村比喻為夢境中的桃花源,該地2000年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其申遺的根本目的是( )A.吸引更多游客 B.保護文化遺產C.讓宏村聞名世界 D.獲得更多收入云南省綠春縣城建在山脊之上,呈長條形(如圖),只有一條街,房子都集中在街道兩邊。沒有十字路口,沒有紅綠燈。縣城最窄的地方45米,最寬也才450米。整個縣城僅占地1.18平方千米。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面小題。8.綠春縣城聚落屬于( )A.鄉村聚落 B.城市聚落 C.農村聚落 D.旅游聚落9.影響綠春縣城聚落形態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氣候 B.河流 C.地形 D.資源傳統民居是人類適應自然環境的智慧杰作。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0.上面四幅景觀圖所展示的是不同區域的傳統民居,判斷其中描述有誤的是( )A.①是位于東南亞的高腳屋 B.②是位于北極地區的雪屋C.③是位于西亞地區的村莊 D.④是位于非洲的茅草屋11.對上述四處民居的設計目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A.①所在地區終年高溫潮濕,房屋的設計通風防潮B.②所在地區降雪多,房頂坡度大,便于及時排雪C.③所在地區氣候干燥,房屋的材料多用土坯筑造D.④所在地區終年炎熱,多臺風,茅草屋便于拆卸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鄉村,城市通常由鄉村演變而來。讀村莊演變為城市的階段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12.由鄉村演變為城市的一般順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②③①④ D.④③②①13.當聚落演變至第④階段時,可能出現的問題不包括( )A.犯罪率上升 B.醫療水平降低 C.環境質量下降 D.交通擁堵讀亞洲甲、乙兩地傳統民居景觀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14.圖中甲地傳統民居的特點有( )①以木材為建筑材料②門窗小,有利于防寒保溫③屋頂坡度較小,有利于積雪下滑④是高腳建筑,有利于抵御猛獸侵襲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5.乙地傳統民居多為平頂房,原因是( )A.當地居民晚上在屋頂休息 B.便于當地農民晾曬糧食C.當地冬冷夏熱,年溫差大 D.當地距海遠,年降水量少16.讀下圖,回答下列問題。(1)甲圖表示__________聚落,乙圖表示__________聚落。(2)從出現的時間來看,__________聚落早于__________聚落形成。(3)鄉村聚落比城市聚落交通條件要__________(填“好”或“差”)。(4)鄉村聚落比城市聚落環境狀況要__________(填“好”或“壞”)。(5)鄉村聚落比城市聚落人口密度要__________(填“大”或“小”)。(6)試描述圖中兩種聚落的景觀差異________。17.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民居,無論造型、結構,還是材料、功能,都受當地自然環境的深刻影響。讀我國不同地區的民居圖,完成下列問題。(1)圖①是北京的傳統民居_______,四面有房屋,房屋磚墻較厚,這樣有利于冬季防風并起到_______作用。(2)圖②民居是_______,主要位于我國的_______(地形區)地區。它具有省工、省地、_______等優點。(3)圖③民居是_______,易于拆裝,搬遷方便,適用于_______民族經常搬遷的流動生活。(4)圖④是傣族的傳統民居_______,當地的氣候環境是_______。(5)我國西北地區屋頂坡度小,甚至完全是平的,主要是因為當地氣候_______。18.某中學地理興趣小組探究“聚落形成與發展的有利條件”,請你一起完成探究過程。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問題。(1)城鎮分布特征:讀圖分析,汾河谷地大部分地區海拔在_____________米以下,城鎮分布_____________(密集/稀疏)。(2)城鎮布局條件:①汾河流經,_____________資源豐富,河流帶來肥沃的土壤,沿線_____________(林業/種植業)發達,有利于城鎮的形成和發展。②有眾多_____________線在此交匯,交通便利,有利于內外聯系。(3)影響城鎮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地形、_____________、土壤和_____________等。(4)巴厘島沿海地勢低平,村鎮多分布在沿海平原地區。讀圖并結合所學,分析巴厘島村鎮分布特征及主要自然原因。_____________。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歐洲自西向東受海洋的影響越來越小,受陸地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降水越來越少,氣溫年較差越來越大,因此其傳統民居自西向東墻壁逐漸變厚,C正確,各地緯度大致相近,太陽輻射相差不大,B、C錯誤;自西向東年降水量逐漸減少,D錯誤。故選C。2.答案:A解析:北歐所處緯度位置較高,冬季氣溫較低,因此當地的居民將本地較為豐富的草皮當作建筑材料,做成厚厚的屋頂,用來防寒保暖,A正確;通風散熱、加固房屋和美學價值都不是北歐等地的民族把草皮當作建筑材料的最主要作用,B、C、D錯誤。故選A。3.答案:A解析:平遙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是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A正確;西遞和宏村都位于安徽黃山的黟縣,B錯誤;麗江古城位于云南省,C錯誤;威尼斯城位于意大利,D錯誤;故選A。4.答案:B解析:北京故宮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在開發中應限制游覽人數,加強文物保護,B正確;在內部修建賓館、飯店等娛樂場所,附近修建高大建筑、擴大游覽規模等不利于北京故宮的保護,A、C、D錯誤。故選B。5.答案:D解析:由題目可知,“桃花源”描述的聚落類型是鄉村,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人們從事的是農業生產活動,D正確。故選D。6.答案:A解析:從“聚”“落”甲骨文的解釋可知,聚落的形成會受到水源、交通、人口、資源等因素的影響,沒有涉及氣候因素,A正確。故選A。7.答案:B解析:聚落是人類在歷史上留下的珍貴遺產,能夠反映某個時代的建筑文化,人們之所以保護聚落,是為了保護人類的文化遺產,B正確。故選B。8.答案:B解析:鄉村和城市是聚落的兩種基本類型,鄉村有農村、牧村、漁村、林場等不同類型,居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城市可分為大城市、城鎮、縣城等,居民主要從事工業、服務業等非農業生產活動。根據材料可知,綠春是縣城,屬于城市聚落,B正確,A、C、D錯誤。故選B。9.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綠春縣城建在山脊之上,呈長條形,因此影響綠春縣城聚落形態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故選C。10.答案:B解析:從圖上來看,①是東南亞地區的高腳屋;②是日本的合掌屋;③是西亞的村莊;④是非洲的茅草屋,B正確故選B。11.答案:D解析:①所在地區終年高溫潮漫,房屋的設計通風防潮,A正確;②所在地區降雪多,房頂坡度大,便于及時排雪,B正確;③所在地區氣候干燥,房屋的材料多用土坯筑造,C正確;④所在地區終年炎熱,茅草屋便于就地取材,D錯誤。故選D。12.答案:C解析:聚落是人們長期居住并進行生產生活的場所,根據生產方式的不同將聚落劃分為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往往是先有鄉村聚落再有城市聚落,圖中所示的四個階段中,聚落先是房屋分散稀少,慢慢越來越密集,房屋越建越高,交通越來越便利,一般順序是②③①④,故A、B、D錯誤,C正確。故選C。13.答案:B解析:當聚落演變至第④階段時,是鄉村聚落發展到了城市,人口越來越多、可能會出現就業困難、環境質量下降、交通擁堵、犯罪率上升等城市問題,A、C、D不符合題意;城市等級高,城市基礎設施完善,醫療水平高,B符合題意。故選B。14.答案:A解析:由圖可知,圖中甲地緯度較高,其傳統民居①以木材為建筑材料②門窗小,有利于防寒保溫,A正確;屋頂坡度小,不利于雨雪下滑,③錯誤;當地房屋不是高腳建筑,④錯誤,B、C、D錯誤。故選A。15.答案:D解析:由圖可知,乙地遠離海洋,海洋的水汽難以到達,年降水量少,當地傳統民居多為平頂房,D正確;當地傳統建筑平頂房,不是為了晚上在屋頂休息和曬糧食,與當地氣候溫差大無關,A、B、C錯誤。故選D。16.答案:(1)鄉村;城市(2)甲;乙(3)差(4)好(5)小(6)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學校、醫院多,居民的居住條件相對擁擠,建造了許多高層住宅,人們工作節奏快,文化生活豐富,道路縱橫交錯,網線密集。有一些居民住在城郊,乘汽車或地鐵上下班。鄉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對分散,規模比較小的居民點叫做村莊,規模比較大的居民點叫做集鎮。鄉村的房屋一般都不很高,但經濟實用。鄉村的外圍通常分布有大片的農田。解析:(1)甲圖表示房屋稀疏低矮,是鄉村聚落;乙圖建筑物高大密集、交通四通八達,表示城市聚落。(2)從出現的時間來看,甲(鄉村)聚落早于乙(城市)聚落形成,鄉村聚落發展歷史早,鄉村聚落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活動,人口達到一定的規模,出現社會分工,非農業勞動從農業生產活動中分離出來,主要從事非農業產業活動的人聚集起來,逐漸形成了城市聚落。(3)鄉村聚落比城市聚落交通條件要差,鄉村聚落公路較窄小,城市聚落有寬敞的四通八達的公路。(4)鄉村聚落周圍是田地和樹木,空氣新鮮;而城市人口密集、工業發達,環境污染嚴重,環境質量差。(5)鄉村聚落比城市聚落人口密度要小,鄉村聚落規模較小,分散,人口密度小;城市聚落人口集中,規模大,人口密度大。(6)鄉村聚落居民的居住地相對分散,規模比較小的居民點叫做村莊,規模比較大的居民點叫做集鎮,鄉村的房屋一般都不很高,但經濟實用,鄉村的外圍通常分布有大片的農田。城市聚落的居住地集中、根據規模大小也會為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等,城市的建筑物高大密集,交通四通八達,空間較小,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學校、醫院多,居民的居住條件相對擁擠,建造了許多高層住宅,人們工作節奏快,文化生活豐富,道路縱橫交錯,網線密集。17.答案:(1)四合院;防寒保暖(2)窯洞;黃土高原;省料(3)蒙古包;游牧(4)竹樓;高溫多雨(5)干旱解析:(1)讀圖可知,圖①是北京的傳統民居四合院,是我國北方地區民居建筑的代表,以北京最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四面有房屋,房屋磚墻較厚,這樣有利于冬季防風并起到防寒保暖作用。(2)讀圖可知,圖②所示傳統民居是窯洞,位于我國黃土高原地區,這種民居利用黃土具有直立性且較干燥的特點挖掘而成,體現了當地降水較少的特點,它具有省工、省料、省地、冬暖夏涼等優點。(3)讀圖可知,圖③所示傳統民居是蒙古包,便于拆卸、搬運、安裝,便于游牧民族搬遷,位于我國的內蒙古地區。(4)讀圖可知,圖④是傣族的傳統民居是竹樓,具有屋頂坡度大、雙層、窗戶大的特點,利于排雨水、防潮、通風散熱,是我國云南地區的傳統民居,反映了當地氣候最突出的特點是濕熱,高溫多雨。(5)我國西北地區屋頂坡度小,甚至完全是平的,因為當地降水少,氣候干旱而且平頂可以晾曬玉米、辣椒等,當地叫“倉房”。18.答案:(1)1000;密集(2)水;種植業;鐵路(3)水源;交通(4)分布特征:沿河、沿海分布/自然原因:地形平坦,水源充足解析:(1)讀圖可知,汾河谷地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000米以下,地形較平坦,城鎮分布密集。(2)汾河流經該地區,水資源豐富,且地形平坦開闊,河流攜帶肥沃土壤在此沉積,有利于發展種植業;多條鐵路線在此交匯,交通便利,有助于當地的內外聯系與經濟發展。(3)影響城市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地形、水源、土壤和交通,地形平坦開闊,人口聚居,城市分布密集;臨近河流,有利于居民的生產生活以及發展工農業;交通線路匯集地區,便于當地與外地的聯系,有助于經濟發展等。(4)巴厘島聚落以村鎮為主,多沿河、沿海分布,主要是這些地區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