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7《多樣的天氣》教學設計教材分析《多樣的天氣》是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教材第一次出現有關天氣的一些知識,了解了這些基本天氣知識以后為三年級《天氣與我們的生活》奠定基礎。這一單元的主要內容是認識常見的陰、晴、雨、雪、風等天氣現象,了解天氣對人類生活和動植物的影響,了解常用的預知天氣的方法。本單元主要包括“多樣的天氣”、“天氣與生活”、“天氣與動植物”、“怎樣預知天氣”。“多樣的天氣”是本單元起始課,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認識各種天氣現象,了解天氣現象與人們生活和動植物生長之間的關系。單元頁背景圖片呈現的是大自然的場景,青山綠樹,藍天白云,這幅圖本身就是一種天氣現象-天氣晴。18頁出示了一則諺語:陰和晴,風雨雪,天氣變化影響多。燕低飛,魚兒跳,天氣變化早知道。這則諺語從具體的天氣現象,天氣對人們和動植物的影響、天氣的預測等方面概括了本單元的研究內容。19頁放大的圓形圖,分別是生活中學生非常熟悉的場景,風箏在風中飛舞,雪花壓滿枝頭,暴雨淹沒樓房,通過這些現象引導學生知道這個單元主要研究天氣現象以及這些天氣對生活、動植物的影響。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場景入手,是為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研究生活中的天氣現象,讓學生認識到,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生活中處處有科學。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初步認識陰、晴、雨、雪、風等常見的天氣現象,并能用這幾種天氣現象描述天氣;2.能識別天氣預報中常見的天氣符號,并能用天氣符號記錄天氣。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天氣現象的能力,正確描述幾種天氣現象的特征。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天氣現象的多樣性,產生探究天氣的興趣。培養學生認真觀察、認真記錄的科學態度。教學重難點:認識陰、晴、雨、雪、風等天氣現象,能通過天氣符號辨別天氣情況。教學過程:(一)視頻導入:師: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來一個有趣的小視頻,請認真看,視頻與什么有關系呢?播放視頻生:晴天、雨天、雪、風等。師:天氣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天氣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今天我們來學習第七課多樣的天氣。(板書課題:多樣的天氣)(二)、講授新課:1.看圖片了解天氣現象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些有關天氣的圖片,我們一起來看看,圖片上都有哪些天氣現象?(出示圖片)哪位同學能來說一說你看到了圖片上的哪些天氣變化?(教師板書:陰、晴、雨、雪、風)我們看到的陰、晴、雨、雪、風等都是天氣現象。2.生活中不常見的天氣現象師:除了這些常見的天氣,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不常見的天氣,誰知道?生:暴雪、冰雹,、沙塵暴......師播放惡劣天氣的視頻,引導學生要保護環境,愛護地球。3.設計天氣符號生活中的天氣現象多種多樣,有時風和日麗、有時艷陽高照、有時烏云密布、有時大雨傾盆!你喜歡什么樣的天氣?(指名個別學生回答)同學們能把自己喜歡的天氣,用簡單的畫或是符號表示出來嗎?看到你設計的符號或是畫就能知道你喜歡哪種天氣。由于課堂上時間有限,每人設計一個,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下設計更多。老師相信同學們都是頂尖的設計師,拿起你的筆在老師課前發的紙上畫出你喜歡的天氣符號吧!作品完成后,我們在各小組內選出不同天氣符號的優秀作品,放到黑板上展示。(學生動手設計,教師巡回指導)請各組選出的代表介紹自己的作品。(展示學生作品)同學們的作品都很有創意,想象力也很豐富。4.認識常見的天氣符號在生活中為了方便人們識記,氣象工作者們設計了規范的科學的天氣符號,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出示規范的天氣符號,教師介紹)你在哪里見到過這些符號嗎?(學生回答:手機上、電視上)師播放天氣預報視頻生嘗試根據所學的天氣符號播報天氣情況5.記錄今天的天氣同學們設計的天氣符號和規范的天氣符號有很多相似之處。我們描述了今天的天氣,認識了規范科學的天氣符號。老師給每同學都準備了記錄單,同學們在記錄單上用規范的天氣符號記錄今天的天氣。(各組分發記錄單)我們一起填寫記錄單的時間、地點,下面天氣(寫一寫、畫一畫)自己獨立完成。(學生填寫記錄單,教師巡回指導)填寫完整后,展示學生的作品。同學們真像個小小氣象員,用我們認識的標準天氣符號,記錄了今天的天氣。(三)、拓展活動:1.談收獲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學生回答)2.布置作業記錄一周的天氣同學們設計了自己喜歡的天氣符號,還認識了規范的天氣符號。課下同學們在活動手冊上,用我們今天認識的規范的天氣符號記錄,從今天開始一周的天氣。老師相信同學們各個都是聰明能干的氣象員,一定能準確的記錄一周的天氣。(四)、總結下課《多樣的天氣》課后反思本節課導課中,我通過一個有趣的動畫視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直觀的引導學生說出雨、晴、風、雪等天氣,為下一步聯系到學生生活,引導學生認識天氣做了鋪墊。設計天氣符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了層層遞進的四個小環節。這幾個環節中,不但發展學生的比較思維,更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大膽質疑的科學態度。在設計天氣符號的過程中,學生手、腦、口并用,多種感官參與,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巧妙地把學生作品作為觀察研究對象,學生設計符號、介紹符號、辨析符號的過程既是對已有知識經驗的歸納概括過程,也是科學探究、創造實踐的過程,更在經歷中體驗知識、發展能力的過程。這樣的教學給學生創造了更大的思維空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在自己的認識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實踐,提高了把握事物特征并將特征進行形象化處理的創新能力,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都得到了進一步培養。在描述當天的天氣的感受環節中,學生聯系實際生活,結合自身感受,學習興趣進一步被激發,學生通過回答問題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同時感受到生活經驗的積累是很重要的,學生回答問題氣氛活躍,課堂漸入佳境。我借助學生的發言,為學生后面設計天氣符號、認識天氣符號打下基礎。在設計、認識天氣符號環節中,讓學生動手設計自己喜歡的天氣符號,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學生在自主設計天氣符號的同時,也對天氣符號中包含的設計要素加深了認知。學生展示作品的環節培養了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學生介紹自己的作品,教師通過評價學生的作品自然的過渡到標準的天氣符號的學習。通過前面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對天氣符號應該包含元素的認知,學生很容易接受。在這個環節的學習中,學生通過生活常識認識到天氣符號中應該包含的要素,認識標準的天氣符號并進行記憶,整個過程很自然。在生活應用環節中,從知識回歸到生活,學以致用,學生學會了天氣符號,要會應用標準的天氣符號。利用記錄單記錄當天的天氣,既加深了學生對天氣符號的記憶,同時鍛煉了學生運用天氣符號的能力,使得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能夠應用于實際生活中,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拓展學生的知識與生活結合的技巧,還能加深學生對天氣符號的記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