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三課時《認識物體的形狀》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科學觀念:許多物體具有固定的形狀,形狀是物體的基本特征之一;物體的形狀會影響它的平鋪方式。科學思維:知道不同物體形狀不同,能夠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球體、六邊形等形狀。探究實踐:用簡單的方法就可以比較出不同物體的形狀有所不同;不同的物體,會有不同的擺放或堆放方式。態度責任:發展對物體進行研究的興趣;認同物體的特征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二、教學重難點重點:知道許多物體有固定的形狀,并且從“占據空間”的角度理解形狀是物體的重要特征之一。難點:探究多種“平鋪”方式,意識到物體形狀會影響其平鋪的方式。三、評價任務(根據需要設計評價量規)1.根據自己的常識,說出物體的常見形狀,感知一個物體從不同面觀察可以有不同的形狀。評價量表1評價內容 評價標準 星等說出物體的形狀 能準確說出3個及以上的形狀名稱,得1顆星 ( )2.動手操作,觀察實驗現象歸納得出實驗結論。評價量表2評價內容 評價標準 星等操作過程:把物體裝進盒子里,怎樣裝得更多? 把乒乓球和木塊裝進同樣的盒子里,比較并發現哪種物體平鋪的數量最多,得2-3顆星。描述并記錄觀察結果 能完成觀察記錄表,并能準確說出自己的結論,得2顆星。3.動手操作,通過擺放螺母,發現不同的擺放方式會出現不同的擺放數量。評價量表3評價內容 評價標準 星等操作過程:用不同的平鋪方式擺放螺母。 把螺母按照不同的面擺放在盒子里,觀察擺放數量,得1顆星 ( )描述并記錄螺母的不同擺放數量。 能完成觀察記錄表,并能準確說出每次的擺放數量,得1顆星 ( )四、教學過程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 效果評價(一)情境導入 1.問題導入 師:上節課我們用簡易天平稱量的方法比較了5種物體的輕重,你還記得它們是誰嗎? 生舉手回答 課件出示 師:現在,老師把其中的兩個物體放入一個盒子中,前提條件是你們不知道是哪兩個,那你能猜出里面裝的是誰嗎? 2.小游戲“摸一摸” 師提示不能用眼睛看,學生回答用手去摸 課件出示圖片 師問:你摸出是什么了嗎? 生舉手回答:我摸的圓的是乒乓球,長形的是橡皮。 師小結:看來我們可以通過形狀判斷出一些物體。 課件出示圖片 師解釋:科科在家里寫作業的時候,也發現了這個問題,鉛筆盒里都是文具,但是有的是長方形,如橡皮,有的是三角形,如三角尺。所以科科對物體的形狀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不同物體的形狀。 揭示課題:認識物體的形狀 通過問題導入和“摸一摸”的游戲,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積極性,同時直接引導學生關注物體形狀上的不同。 揭示課題,明白今天學習的主題。 學生通過對上節課的復習,了解這節課研究的物體和上節課有關。根據摸一摸的小游戲,了解這節課的內容和物體的形狀有關。老師給予積極評價(二)探究活動 評價活動:哪種物體放的數量最多 1.認識物體形狀 課件出示螺母和木塊的圖片 師問:你能說出這兩個物體的形狀嗎? 生舉手回答:螺母是六邊形,木塊是正方形 師小結:所以不同的物體作對比,形狀可能不同。 課件出示:形狀也是物體的重要特征。 師解釋:前面的課我們知道了質量是物體的一個特征,今天我們要研究的形狀,也是物體的一個重要特征。 那請大家說說這四種物體的形狀、 課件出示 生舉手回答 師問:如果我們把它們轉一轉,你看到的形狀還是這樣的嗎? 老師引導學生對物體進行旋轉,去觀察物體的每個面,從而感受角度不同,形狀一樣嗎? 小組討論,組內交流 課件出示 師小結:同一個物體,不同的觀察角度,有不一樣的形狀。 2.在盒子里平鋪物體 課件出示四個同樣小的盒子 師過渡:老師這里有同樣大小的四個盒子,如果我們把這四種不同形狀的物體分別放在這四個盒子里,怎樣才能裝得更多? 課件出示 師引導:用“平鋪一層”的方式來擺放,看一看怎樣才能擺放得比較多。 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己動手將四種物體分別平鋪在四個盒子里。 師:怎樣平鋪一層乒乓球呢?請一位學生來演示平鋪的方法,并且將數據記錄在表格中。 其他學生糾正自己出現的問題,記錄數據,并比較哪個小組裝得快,裝得多。 課件出示 分組活動結束后,教師將各小組的數據填寫在記錄表中。 師根據各小組的記錄結果問:為什么小木塊放入盒子中的數量要比乒乓球的數量多? 小組討論,組內交流 師提示:從乒乓球和小木塊的形狀考慮 生舉手回答 師小結:乒乓球是球體,木塊是正方體,乒乓球之間有很多空隙,而木塊之間沒有,所以木塊平鋪的數量多。 師問:那有沒有其他的平鋪方式呢? 同桌討論 3.換一種平鋪方式 出示: 提問:換一種平鋪的方法,能放得更多嗎? 課件出示螺母的不同面的圖片 引導學生觀察螺母的面不一樣 師:我們把螺母平鋪在盒子里,看看是什么樣子的。 課件出示螺母躺著平鋪的圖片,讓學生感受螺母的這種平鋪 師問:換一種平鋪的方法,能放得更多嗎? 師提示:可以把螺母立起來哦。 課件出示 師小結:為什么螺母的平鋪方式不同,裝入盒子的數量就不一樣呢? 預設:螺母的面是不一樣的。 引導學生繼續填寫記錄單,感受螺母換一種平鋪方式后的結果。 課件出示 師:木塊和乒乓球為什么沒有其他擺放方式? 小結:乒乓球和木塊每個側面都是一樣的,所以怎么擺都一樣,擺的方式只有一種,所以平鋪一層的數量不會有變化。 課件出示: 小結:物體的形狀不一樣,會影響平鋪滿盒子后的數量。 師過渡:螺母不同的平鋪方式,可以改變它鋪滿盒子的數量,下面我們再來觀察一下橡皮,它有不同的平鋪方式嗎?如果有,鋪滿盒子的數量有變化嗎? 小組實際操作,感受橡皮各個面形狀的不同,從而分析橡皮鋪滿盒子的數量有什么不同。 課件出示橡皮的不同平鋪方法 師小結:橡皮“躺”著、“立”著和“側”著,用來平鋪的“面”形狀都不一樣,所以橡皮“躺”“立”“側”,裝的數量都不一樣。 引導學生把橡皮的平鋪結果填入記錄表中 課件出示記錄表 4.討論:形狀對物體占據空間的影響 小組討論,組內總結、交流 課件出示 讓學生感受同一種物體的平鋪現象 師小結:同一種物體不同的平鋪方式占據空間的狀況不同。螺母立著擺和躺著擺是不一樣的,用來平鋪的面形狀不一樣,所以平鋪一層的數量也不一樣。橡皮躺、立、側面所占的地方都不一樣,所以裝的數量也不一樣。 課件出示 讓學生感受不同形狀的物體的平鋪現象 師小結:不同形狀的物體在平鋪時占據空間的狀況不同。乒乓球在平鋪時中間有空隙,不能把盒子地面鋪滿,裝得少;而木塊在平鋪時能把地面鋪滿,所以裝得多。 拓展延伸 生活中的平鋪 師過渡:今天我們學到了形狀對物體的占據空間的影響,請大家想一想,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這樣需要平鋪的現象。 生思考后,舉手回答 師引導在媽媽包餃子時,餃子的擺放情況 課件出示圖片 師問:你有沒有發現,都是形狀相同,大小一樣的餃子,怎么擺放的結果不一樣呢? 同桌討論 師小結:對,因為放餃子的東西不一樣,所以 課件出示:根據“盒子”的形狀,選擇不同的平鋪方式。物體占據空間的大小,有時也取決于裝它的“盒子”形狀。 通過認識乒乓球、橡皮、螺母和木塊的形狀,讓學生明白不同的物體作對比,形狀可能不同。 通過對物體不同面的形狀做對比,讓學生明白,同一個物體,不同的觀察角度,會有不一樣的形狀。 通過演示,知道學生理解平鋪的方法,并學會操作及記錄數據。 用“比一比”的形式開展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探究擺放方法的興趣,更重要的是給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讓學生自己想辦法怎樣才能將四種形狀的物體盡可能多的平鋪在盒子中。當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時,數量肯定是不一樣的,老師引導學生分析原因,理解形狀對物體占據空間會產生影響,這樣知識對于學生是認知上的需要,而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 老師通過讓學生思考問題,使學生明白為什么木塊平鋪的數量多,同時理解乒乓球和木塊只有一種平鋪方式。 通過把螺母躺或立著平鋪在盒子里的方法,讓學生感受螺母有不同的平鋪方式,同時感受不同方法會有不同的平鋪數量。 將擺放的方式及對應的數據匯總在一起,方便學生觀察、比較。 學生大膽描述他們的想法。通過活動,學生已經意識到平鋪的面不同,會影響到擺放的數量,但是這只是學生心里的感受,還需要他們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并能夠與伙伴分享,經過這樣的過程,才能真正理解“形狀對物體占據空間的影響”。 通過拓展延伸,讓學生感受到形狀對物體占據空間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也是常見的,同時加深學生對本節課的理解和應用。 教師通過學生表現進行評價:根據不同的物體,說出它們都是什么形狀。 學生通過觀察不同物體的不同面,對物體的形狀進行自己的描述,老師根據學生的描述給予評價。 根據老師的要求和提示,在盒子里平鋪四種物體,感受并理解平鋪的方法,從而得出結論,哪個物體平鋪的數量多。老師根據學生的演示給予評價。 思考問題,討論問題,理解木塊平鋪后數量最多的原因,感受物體的形狀對平鋪數量的影響。 跟著老師的提示,把螺母平鋪在盒子里,感受不同的平鋪方式和數量的變化。 根據自己的實際操作,總結螺母換一種平鋪方式后的數量變化,并填入表中。 小組合作,利用橡皮的不同平鋪方式,鋪滿盒子,感受橡皮的平鋪方式不同后鋪滿盒子的數量有什么變化。 小組討論,組內總結、交流,自己描述回答出同一種物體的平鋪特點和不同形狀的平鋪特點,從而感受形狀的影響,老師對學生的回答給予適當的評價和總結。 根據生活中餃子的擺放情況,感受形狀對物體空間占據的影響。(三)知識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學習了什么?每個小組試一試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 我們通過對乒乓球、木塊、螺母和橡皮四種不同的物體在相同的盒子里的擺放情況,知道不同形狀的物體在平鋪時占據空間的狀況不同,同一種物體不同的平鋪方式占據空間的狀況也可能不同。 幫助學生總結歸納本節課內容。 教師考查學生進行歸納總結的能力,及時給予評價。四、成果集成大家通過對不同物體在相同盒子中的平鋪情況,理解形狀對物體占據空間的影響。同一種物體不同的平鋪方式占據空間的狀況不同;不同形狀的物體在平鋪時占據空間的狀況不同。五、作業設計【知識技能類作業】大家來填空1、我們玩橡皮泥時擠壓和拉伸可以改變橡皮泥的( )。2、一個挨著一個地擺放,鋪滿整個盒子的方法叫( )。3、同一種物體,不同的平鋪方式占據的空間( );不同形狀的物體在平鋪時占據空間的狀況( )。大家來判對錯1、將同一種物體按不同方式平鋪,盛裝的數量不會改變。( )2、籃球和鉛筆的形狀不同。( )3、形狀也是物體的一個重要特征。( )4、( )大家來選一選1、橡皮要平鋪一層盒子,( )擺放,才能放得最多。A. 立著 B. 平放 C. 都一樣2、把下面的物體平鋪在方形盒子里,有不同平鋪方式的( )A.小木塊 B. 乒乓球 C. 橡皮3、同一種物體用不同的平鋪方式,盛裝的數量不同,這與物體的( )有關。A. 輕重 B. 顏色 C. 形狀答案:大家來填空1、形狀2、平鋪3、不同 不同大家來判對錯× 2、√ 3、√ 4、×大家來選一選1、A 2、C 3、C【綜合實踐類作業】媽媽給小彤買了一個新書架,小彤怎樣整理擺放她的書更好呢?請你將作弊那的書合理地擺放到右邊的書架里。(將序號填入書架中)答案:從上到下,從左到右,依次是②⑤③④①(解析:觀察書架的不同分區,選擇大小形狀合適的書,充分利用空間,可以把書擺放得更整齊,更多。)板書設計3.認識物體的形狀 螺母木塊橡皮乒乓球第1次第2次形狀對物體占據空間的影響七、教學反思在本節課中,學生將對“形狀”這一物體的基本特征展開研究,形狀反映了物體占據空間的狀況。在這節課中,學生關注的重點不是認識物體的具體形狀,而是通過游戲化的研究活動——擺放,知道不同形狀的物體在平鋪時占據空間的狀況不同,同一種物體不同的平鋪方式占據空間的狀況也可能不同,從而發展學生對“形狀是物體的重要屬性”的認識。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34張PPT)1.3 認識物體的形狀教科版一年級下冊內容總覽單元主題01教學目標02新知導入03新知講解04課堂練習05課堂總結06目錄作業布置07板書設計08單元主題科科是一個非常愛問問題的小男孩。在他上幼兒園的時候,就經常問“媽媽,糖為什么是甜的?”“媽媽,為什么你比我高呀?”“媽媽,爸爸嘴上面一圈黑黑的是什么?”“爸爸,你怎么不和我一起上幼兒園?”……媽媽每天都要想著如何去回答科科的問題,于是媽媽給他買了一本《十萬個為什么》,科科特別喜歡看。現在科科上了小學,懂得了如何去觀察和發現,所以他對身邊周圍的物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教學目標《認識物體的形狀》科學觀念:許多物體具有固定的形狀,形狀是物體的基本特征之一;物體的形狀會影響它的平鋪方式。科學思維:知道不同物體形狀不同,能夠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球體、六邊形等形狀。探究實踐:用簡單的方法就可以比較出不同物體的形狀有所不同;不同的物體,會有不同的擺放或堆放方式。態度責任:發展對物體進行研究的興趣;認同物體的特征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新知導入新知導入把手伸進盒子里,去感知物體的形狀,從而判斷是什么物體。新知導入新知講解不同的物體作對比,形狀可能不同。1.認識物體形狀新知講解形狀也是物體的重要特征。1.認識物體形狀新知講解它們的形狀一樣嗎?1.認識物體形狀各個面的形狀相同,都是正方形。新知講解各個面的形狀相同,都是圓形。每個面都不一樣如果我們把它們轉一轉,你看到的形狀還是這樣的嗎?1.認識物體形狀同一個物體,不同的觀察角度,有不一樣的形狀。新知講解怎樣才能裝得更多呢?2.在盒子里平鋪物體新知講解平鋪2.在盒子里平鋪物體螺母 木塊 橡皮 乒乓球第1次第2次9161610新知講解乒乓球是球體,木塊是正方體,乒乓球之間有很多空隙,而木塊之間沒有,所以木塊平鋪的數量多。為什么小木塊放入盒子中的數量要比乒乓球的數量多?2.在盒子里平鋪物體新知講解3.換一種平鋪方式有不同的平鋪方法嗎?新知講解3.換一種平鋪方式換一種平鋪的方法,能放得更多嗎?螺母的面是不一樣的。新知講解3.換一種平鋪方式只有一種木塊和乒乓球為什么沒有其他擺放方式?只有一種新知講解乒乓球和木塊每個側面都是一樣的,所以怎么擺都一樣,擺的方式只有一種,所以平鋪一層的數量不會有變化。將物體放在盒子中 螺母 木塊 橡皮 乒乓球第1次第2次新知講解2816991616103.換一種平鋪方式新知講解物體的形狀不一樣,會影響平鋪滿盒子后的數量。新知講解橡皮換了平鋪方法后,有變化嗎?躺著放立著放側著放3.換一種平鋪方式新知講解橡皮“躺”著、“立”著和“側”著,用來平鋪的“面”形狀都不一樣,所以橡皮“躺”“立”“側”,裝的數量都不一樣。新知講解2736將物體放在盒子中 螺母 木塊 橡皮 乒乓球第1次第2次2816991616103.換一種平鋪方式新知講解探索三:形狀對物體占據空間的影響為什么會這樣?同一種物體不同的平鋪方式占據空間的狀況不同新知講解不同形狀的物體在平鋪時占據空間的狀況不同。生活中的平鋪拓展提高根據“盒子”的形狀,選擇不同的平鋪方式。物體占據空間的大小,有時也取決于裝它的“盒子”形狀。大家來填空1、我們玩橡皮泥時擠壓和拉伸可以改變橡皮泥的( )。2、一個挨著一個地擺放,鋪滿整個盒子的方法叫( )。3、同一種物體,不同的平鋪方式占據的空間( );不同形狀的物體在平鋪時占據空間的狀況( )。形狀平鋪不同課堂練習不同大家來判對錯1、將同一種物體按不同方式平鋪,盛裝的數量不會改變。( )2、籃球和鉛筆的形狀不同。( )3、形狀也是物體的一個重要特征。( )4、 ( )×課堂練習×√√大家來選一選1、橡皮要平鋪一層盒子,( )擺放,才能放得最多。A. 立著 B. 平放 C. 都一樣2、把下面的物體平鋪在方形盒子里,有不同平鋪方式的( )A.小木塊 B. 乒乓球 C. 橡皮3、同一種物體用不同的平鋪方式,盛裝的數量不同,這與物體的( )有關。A. 輕重 B. 顏色 C. 形狀A課堂練習CC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學習了什么?每個小組試一試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我們通過對乒乓球、木塊、螺母和橡皮四種不同的物體在相同的盒子里的擺放情況,知道不同形狀的物體在平鋪時占據空間的狀況不同,同一種物體不同的平鋪方式占據空間的狀況也可能不同。課堂總結請你觀察一下家里還有哪些物品是平鋪的,它們的平鋪結果一樣嗎?作業布置板書設計3.認識物體的形狀形狀對物體占據空間的影響螺母 木塊 橡皮 乒乓球第1次第2次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兼職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物體》 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教材版本 教科版 單元(或主題)名稱 《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主題 科科是一個非常愛問問題的小男孩。在他上幼兒園的時候,就經常問媽媽“媽媽,糖為什么是甜的?”“媽媽,為什么你比我高呀?”“媽媽,爸爸嘴上面一圈黑黑的是什么?”“爸爸,你怎么不和我一起上幼兒園?”……媽媽每天都要想著如何去回答科科的問題,于是媽媽給他買了一本《十萬個為什么》,科科特別喜歡看。現在科科上了小學,懂得了如何去觀察和發現,所以他對身邊周圍的物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就讓我們跟著科科一起去看看他都有什么發現吧。課標要求 核心概念:物質的結構與性質、物質的變化與化學反應 學習內容: 1.1物體一定的特性與功能: ①觀察并描述物體的輕重、薄厚、顏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狀等特征,能根據物體的外部特征對物體進行簡單分類。 1.2空氣和水是重要的物質: ①認識空氣是無色、無味的氣體。 ②觀察并描述水的顏色、狀態、氣味的特征。 2.2物質的溶解和溶液 ①知道有些物質能溶解在水中,如食鹽和白糖等;有些物質很難溶解在水中,如沙和食用油等。 學業要求: 能舉例說出生活中常見物體和材料的外部特征,能說出空氣和水的形態特點。 能依據一些外部特征對常見物體進行比較和分類。 能利用感官和觀察工具(如放大鏡等)進行觀察并描述,能口述或利用簡單圖形表達想法。 能在好奇心驅使下,對事物外部特征表現出探究興趣;能仔細觀察和比較,如實表達觀察到的現象;愿意使用工具輔助觀察。 知道常見物質有些能在水中溶解,有些則很難溶解。 能操作簡單的實驗,觀察和描述某些物質在水中的溶解現象。 對生活中的溶解現象產生探究興趣,能客觀描述觀察到的現象。教材分析 “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是小學生物質科學領域學習的開端,指向“組成世界的物體能夠依照它們的性質進行測量、分類和描述”這一科學核心概念。物體在一年級學生的生活中最為常見,一年級學生對其有直觀感受,他們對物體性質的理解又將為他們持續建立材料和物質的概念打下基礎。為此,“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從具有固定形狀的物體到一瓶水,再到一袋空氣,循序漸進地帶領學生們展開了一系列的探索活動,以加深他們對物體具有質量、形狀等特征的理解。 教科版小學科學(新版)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圍繞“物體”這一主題,共設置了7課時,有《發現物體的特征》、《誰輕誰重》、《認識物體的形狀》、《給物體分類》、《觀察一瓶水》、《它們去哪里了》、《認識一袋空氣》。教材的編排邏輯是這樣的:第1課到第4課是認識具有固定形態的物體,并對其根據性質特征進行分類;第5課是認識沒有固定形態的水;第6課了解水的特征——溶解性;第7課是運用前面學到的探究方法認識一袋空氣的特征。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大多為6、7歲,他們對物體的認識主要圍繞質量、體積、狀態等表現特征展開。在面對一個物體時,一年級學生大多可以說出其最明顯的特征,如黃色的橡皮、透明的玻璃。但是學生大多不會描述那些不顯著的特征,如與質量和體積相關的特征。通常,只有當描述物體特征的任務明確指向與質量或體積相關的特征時,學生才能說出哪個更大、哪個更重。盡管一年級學生掌握的詞匯有限,不知道如何描述物體的特征,但是他們認識物體的主要困難并不在于不能描述,而是缺乏認識物體的角度,不能從更多角度、更全面地描述物體,無法穩定地從物體的外部特征、質量和體積三方面認識物體。單元目標 1.科學觀念: (1)我們的周圍存在很多物體,物體具有形狀、大小、輕重等特征。 (2)質量是物體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測量。 (3)了解許多物體具有固定的形狀,形狀是物體的基本特征之一。 (4)知道水是無色、無味、會流動、透明的。 (5)知道有些物質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質不能溶解。 (6)認識空氣是無色、無味、透明的氣體。 2.科學思維: (1)如何通過對比的方法對物體進行觀察。 (2)如何用掂量、稱量等測量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3)知道不同的物體,會有不同的擺放或堆放方式。 (4)如何按材料對物體進行分類。 (5)如何用攪拌的方法讓水中的物體充分混合。 (6)知道空氣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觀察和描述的。 3.探究實踐: (1)用各種感官觀察和描述不同的物體。 (2)知道輕重和大小適當的物體可作為稱量的標準物。 (3)如何用簡單的方法比較出不同物體的形狀有所不同。 (4)學會按不同的標準給物體分類。 (5)在對比觀察中,知道水可以流動,但無固定形狀。 (6)通過對比的方法,觀察物質放入水中的變化情況。 (7)通過對比的方法研究空氣的特征,來觀察和描述空氣的一些特征。 4.態度責任: (1)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物體,它們具有一定的特征。 (2)認識到掂量、稱量等方法的準確程度不同。 (3)認同物體的特征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 (4)意識到材料是可回收利用的。 (5)體會水是一種重要的物質,跟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6)認可從多角度進行觀察是一種嚴謹的科學態度。 (7)體會到空氣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單元結構化活動達成評價 圍繞課時學習目標 1.關注課堂問題預設與學生課堂反饋表現 2.作業設計與學生答題正確率的及時分析 3.會利用眼、手、鼻等器官和兩兩對比的方式對常見固體、水、空氣進行觀察,會用科學詞匯從多角度描述物體的特征。 圍繞單元和主題目標 1.分層設置單元測試 2.會運用對比的方法,觀察物體的特征和物體放入水中后的變化情況。單元課時課型規劃 課時課型課時內容課時目標 (單元目標分配)課時學習任務 (或問題) (一般1-2個) 達成評價1觀察課發現物體的特征我們的周圍存在很多物體,物體具有形狀、大小輕重等特征1.如何通過感官觀察和描述不同的物體。 2.怎樣通過兩兩對比的方法對物體進行觀察。1.能通過物體的形狀、大小、輕重等特征認識物體。 2.能通過感官觀察和描述不同的物體。1實驗課誰輕誰重感受質量是物體的基本特征,并且可以被測量。怎樣通過掂量、稱量等測量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明白輕重和大小適當的物體可作為稱量的標準物。1觀察課認識物體的形狀知道許多物體具有固定的形狀,形狀是物體的基本特征之一。如何用簡單的方法比較出不同物體的形狀。1.知道物體的形狀會影響它的平鋪方式。 2.認同物體的特征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1實驗課物體的分類能按材料對物體進行分類1.生活和生產中有哪些物體需要進行分類。 2.分類的方法有哪些。學會按不同的標準給物體分類。1觀察課觀察一瓶水知道水是無色、無味、會流動、透明的。學會用詞匯描述對水的觀察結果。在對比觀察中,知道水和洗發液一樣,可以流動,但與木塊相比,水無固定形狀。1實驗課它們去哪里了知道有些物質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質不能溶解。1.通過對比的方法,觀察物質放入水中的變化情況。 2.能用攪拌的方法讓水中的物體充分溶解。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現象,知道可以利用這種變化為生活服務。1觀察課認識一袋空氣認識空氣是無色、無味、透明的氣體。空氣與木塊、水相比有哪些不同的特征,有哪些相同的特征。掌握如何運用感官,通過對比的方法研究空氣的特征,描述空氣的特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大單元整體教學】1.3認識物體的形狀 課件.ppt 【大單元整體教學】1.3認識物體的形狀 課時教案.docx 【大單元整體教學】教科版科學一下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物體》 單元教學規劃.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