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屆高考政治二輪專題復習專題八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課件+習題+學案 三份資料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屆高考政治二輪專題復習專題八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課件+習題+學案 三份資料打包)

資源簡介

專題八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考點
考點一
[分層演練]
題組一
1.解析:觀察樹木的年輪,這是感性認識。科學家通過樹木年輪記錄追溯過去的氣候變化,更可靠地模擬未來的氣候變化,這是理性認識。表明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①符合題意。科學家通過樹木年輪記錄更可靠地模擬未來的氣候變化,說明科學家可以認識氣候變化規律,③符合題意。科學實驗是一種實踐形式,它可以檢驗認識的真理性,但是,材料沒有強調通過實踐檢驗一種認識是不是真理性認識,②排除。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揭示科學規律,指導實踐活動,④說法錯誤。
答案:B
2.解析:漫畫中,面對老人摔倒,好幾個旁觀人員只顧拍照點贊,而不付諸救助實踐,啟示我們要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
“刀在石上磨,人在干中學”,比喻人在艱苦困難的環境中,可以煅煉成材,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側重強調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①排除。“十個嘴把式,頂不住一個手把式”,強調說不如做,強調要去實踐,實踐第一的觀點,②正確。“十耳聽不如雙眼見,十眼見不如雙手干”,意思是耳朵聽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眼睛看到的不如親手做的,強調實踐的重要性,要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③正確。“不吃菜葉不知饑飽,不挖河水不知深淺”,強調要想獲得認識,需要去實踐,側重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④排除。
答案:C
3.解析:不管是真理性認識還是錯誤的認識都具有能動創造性,“更具有”說法錯誤,且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認識不具有直接現實性,①不選。實踐是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沿著科學性方向不斷深化的,②錯誤。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我國創造了一個個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間奇跡,可見理論的價值在于指導實踐,理論的說服力、感召力從根本上源于在科學指導實踐中展現的真理力量,③正確。認識的目的在于指導實踐,學思想的目的在于把思想變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強大武器,④正確。
答案:D
4.解析:中國科學院發布的嫦娥五號月球科研樣品研究成果深化了人類對月球演化歷史的認識,由此可見,科學研究是推動認識發展的強大動力,同時也說明在繼承基礎上不斷超越是真理發展的客觀規律,①③符合題意。認識的發展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并不是一個用新認識否定、代替已有認識的過程,而是對已有認識的超越。“不斷推翻前人認識”說法錯誤,②排除。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科學理論不能夠檢驗認識的真理性,④錯誤。故本題選B。
答案:B
5.解析:歷經半個多世紀探索,“楓橋經驗”鋪就了連心橋、鞏固了警民橋、架設了平安橋,這說明經過實踐檢驗的正確認識推動了社會發展,①正確。歷經半個多世紀探索形成的“楓橋經驗”,如今在全國各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說明認識是一個由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反復過程,③正確。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②說法錯誤。規律是客觀的,人可以認識、把握、利用規律,但不能創造規律,④錯誤。
答案:A
題組二
1.提示:× 實踐活動獲得的知識也有錯誤的,不一定高于書本知識。
2.提示:× 不以科學理論為指南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
3.提示:× 真理即正確的認識,是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錯誤的認識不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4.提示:× 真理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發展,而不是通過不斷戰勝謬誤得到發展。
5.提示:× 生產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6.提示:× 真理是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的過程,而不是“實踐與理論”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題組三
1.解析:充滿奇思妙想的太空授課,在億萬青少年的心里播撒下科學的種子。由此可見,對于太空微重力實驗背后隱藏的科學原理的認識屬于理性認識,有趣的太空實驗有助于引導同學們把感性具體上升為思維抽象,①③符合題意。對微重力的正確認識過程分為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再從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兩個階段,②錯誤。授課中同學們對微重力的認識是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的過程,④錯誤。
答案:A
2.解析:理性認識也有正誤之分,故不能說它比感性認識更正確,故①錯誤。物質不依賴于意識,③錯誤。元宇宙目前還處在初期發展階段,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亟須人們降“火”,對其作出理性的評價和認識,故②④符合題意。
答案:C
3.解析:平等內涵中“不同情況差別對待”強調要根據實際情況、不同的情況不同對待或者說區別對待,這體現了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真理是具體的,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講的,都是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會以范圍為界限而轉移”,①④正確。材料體現的是聯系具有多樣性,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并不體現聯系的客觀性,排除③。材料沒有體現價值觀的導向作用,排除②。故本題選D。
答案:D
4.解析: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獲得認識的途徑有直接經驗(實踐)和間接經驗,①錯誤。人類出現一夜白頭的情況,通常認為是壓力過大或遇到了強烈刺激性事件,但現在的科學研究表明這種情況與去甲腎上腺素有很大關聯,這說明人類的認識受客觀事物復雜性的制約而具有反復性,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要在實踐中推動認識的深化,②③符合題意。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④錯誤。故選C。
答案:C
考點二
[分層演練]
題組一
1.解析:《爾雅》闡釋了4 300余個術語的內涵,涉及天文、地理、日常、社會、人事、學習和習俗等,依據其所釋名物可以推求古代生活的風貌。由此可知,意識活動具有能動創造性,術語學也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通過這些術語可以探求當時社會的狀況,②④符合題意。材料表明依據其所釋名物可以推求古代生活的風貌,不體現時代的進步推動術語研究發展,①與題意不符。材料強調這些術語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風貌,不體現生產方式制約著社會生活面貌,③與題意不符。
答案:D
2.解析:材料主要涉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并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①不符合題意。聯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與周圍的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但不是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著必然的聯系,故②錯誤。
答案:D
3.解析: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志,新農具的使用,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發展現代農業,未涉及生產關系的變革,①不符合題意。農業新技術有利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揮科技促進農業增產增效的潛力,構成了農業生產力發展的新動力,②正確。被稱為“新農人”的大學生,他們依靠科技和專業知識成為農村致富帶頭人,這說明新農人的出現有利于優化農業生產力的結構,③正確。新農人的專業知識為鄉村振興注入智力支持,被稱為“新農人”的大學生為農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而非精神活力,④排除。
答案:C
4.解析:黨的二十大相關工作通過網絡等媒體聽取全社會意見,這為黨的二十大相關工作提供有益參考,這說明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訴求是制定決策的重要依據,也說明堅持黨的群眾路線需要探索創新有效的實現形式,①②正確切題。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而不是“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也不是“每個人都推動社會歷史發展”,③表述錯誤。從辯證法的角度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體現的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從群眾中來,是從一個一個的問題中找出共性,研究出對策,到群眾中去,用于指導解決群眾的問題。所以應該是只有從群眾中來,才能到群眾中去,這才符合認識事物的規律,④錯誤。故選A。
答案:A
題組二
1.提示:× 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性質和面貌,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社會形態的更替。
2.提示:× 將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落到行動上,就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不是群眾觀點。
3.提示:×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并不決定社會生活。
4.提示:×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就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反之,則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
5.提示:× 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
題組三
1.解析:每一個時代的哲學作為分工的一個特定的領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驅者傳給它而它便由此出發的特定的思想資料作為前提。這反映的是任何時代的哲學,都是它那個時代的產物,沒有涉及真正的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①排除。材料強調意識是時代的產物,受經濟活動支配,沒有涉及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②排除。經濟上落后的國家在哲學上仍然能夠演奏第一小提琴,表明意識形態的發展具有相對獨立性,它與經濟發展不完全同步,③正確。不論在法國或是在德國,哲學和那個時代的文學的普遍繁榮一樣,都是經濟高漲的結果,這表明經濟發展對上層建筑具有支配作用,④正確。
答案:D
2.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的表決通過表明加強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需要完善上層建筑,保障黃河安瀾需要尊重規律,作出正確的價值選擇,①③符合題意。《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的表決通過屬于立法實踐,不屬于社會意識,且社會意識具有雙重性,要發揮先進社會意識的促進作用,②不選。《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屬于上層建筑,不屬于生產關系范疇,④不選。
答案:A
3.解析:②屬于群眾觀點的內容,不選;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而不是領導力量,④錯誤。
答案:A
考點三
[分層演練]
題組一
1.解析:價值觀正確與否,不是取決于人們的價值評價,而是取決于是否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是否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①排除。在講究效率、與時間賽跑的時代,“治愈”“解壓”“詩和遠方”等網絡熱詞在青年群體中廣泛傳播,這表明價值觀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并隨其發展而變化,②正確。價值觀具有兩面性,不是所有的價值觀而是只有正確的價值觀才應當得到包容與認同,③排除。面對成長中的挑戰與困難不“躺平”、不消沉、不抱怨,而是主動營造“治愈瞬間”、仔細體味“幸福時刻”,讓人生充滿溫暖與亮色,成為青年人進行心理調適、積蓄昂揚斗志的新手段。這說明價值觀對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的選擇有著重要影響,④正確。故選C。
答案:C
2.解析:隨著鄉村戰略的實施,城鄉融合發展,我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人們對農村的認識從過去“爭相跳農門”變成“我要回農村”,說明任何價值觀和價值判斷都是對社會存在的能動反映,體現了價值觀和價值判斷對人們的行為選擇發揮著重要作用,①③正確。正確的價值觀和價值判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源于實踐,而不是主體的知識和能力,②錯誤。價值觀和價值判斷正確與否取決于是否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是否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④錯誤。故本題選B。
答案:B
3.解析:“最美鐵路人”執著堅守、精益求精、攻堅克難、擔當敬業,在不同領域、不同崗位奉獻與奮斗中書寫最美人生,表明辛勤勞動才能創造和實現價值,①符合題意。“最美鐵路人”之所以能書寫最美人生,不是因為工作崗位平凡,而是積極投身為人民服務的實踐,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和實現價值,②錯誤。20多年累計行走近4萬公里,給鋼軌問診把脈;驗證海量列控數據,為高鐵列車精準導航;反復揣摩作業環節,合理調配機車,為中歐班列開行提供有力保障……這表明“最美鐵路人”的工作是有目的、有意識、有主動創造性的,體現了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③符合題意。題述強調了“最美鐵路人”在不同領域、不同崗位的奉獻與奮斗,沒有涉及“最美鐵路人”的實踐活動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規模和水平,④不符合題意。
答案:A
題組二
1.提示:× 人的價值主要在于對社會的貢獻,所以青年人要把對社會的責任與貢獻作為自己的追求。
2.提示:× 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不一定都要通過實踐。
3.提示:× 奮斗能幫助我們克服人生道路上的障礙與困難,但并不能減少。
4.提示:× 人們的價值選擇是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作出的。
5.提示:× 實現人生價值要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而不是對社會作出獨特貢獻。
題組三
1.解析:理想信念作為一種價值觀,不能起決定性作用,故①錯誤。價值觀會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故②錯誤。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作為“強國一代”,希望同學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體現了正確價值觀對人們的行為具有指引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推動社會存在的發展,故③④符合題意。故選D。
答案:D
2.解析:意識是人腦所特有的功能,人工智能不具有能動創造性,A說法錯誤。“諸多專家建議停止研發人工智能,其濫用最終會威脅人類社會”說明科學使用人工智能需要堅持正確價值觀,B正確。人工智能的發展有利于推動社會發展,不是影響社會不穩定的因素更不是最終決定因素,C說法錯誤。材料反映的是人工智能的發展需要堅持正確價值觀的指導,未反映人工智能可以讓生活更精彩,D不符合題意。
答案:B
3.解析:意識必須通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②錯誤。利用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根本途徑,④錯誤。
答案:A
貫通模塊關聯
[對點題組訓練]
1.解析:尊重農民意愿有利于推進鄉村振興,但不是鄉村振興取得成功的關鍵性因素,①錯誤。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讓農民變成村集體“股東”,分享到了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村改革的成果,也促進了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這說明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有利于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能夠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②③正確。農村集體產權屬于生產資料所有制,不屬于上層建筑范疇,④排除。
答案:C
2.解析: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必須堅持問題導向,通過優化職能配置,使上層建筑更加適應經濟基礎狀況,從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①④符合題意。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上層建筑的調整,作為一種社會變革有利于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但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②錯誤。改革開放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③錯誤。故本題選B。
答案:B
3.解析: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70多年財政制度的變遷折射出我國經濟發展全方位的成就。由此可知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我國財政制度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目標,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會不斷調整,①③符合題意。財政制度的變遷屬于上層建筑的調整,不屬于生產關系的調整,并且生產關系調整不一定促進生產力,適應生產力才能促進生產力,②與題意不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國家治理體系中的根本政治制度,④錯誤。
答案:C
4.解析:浙江率先實施省域公平競爭政策先行先試改革屬于上層建筑的調整,未涉及生產關系的調整,沒有體現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也未涉及彰顯人民主體地位,①④不符合題意。
答案:C
突破常考題型
[題型演練]
答案:①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認識的來源和發展動力,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和認識的目的。
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在總結生態文明建設經驗、研究破解生態文明建設實踐難題中形成發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證實了這一思想的真理性和實踐價值。(共78張PPT)
專題八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精析核心考點
核心考點一 探索認識的奧秘
【核心整合】
1.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
表現 側重點 誤區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強調認識作為一種反映,是在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中進行并獲得的結果 混淆認識的來源和獲得認識的途徑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實踐為認識發展提出要求并提供可能性 把認識絕對化,思想僵化
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 誤認為科學理論也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認識的目的在于指導實踐 混淆認識的根本任務與根本目的
(2)認識的反作用
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積極的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則會把人們的實踐活動引向歧途。
2.真理的特點與認識過程的特點
內容闡釋 方法論
真理的特點 客觀性 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真理與謬誤的界限不容混淆 要堅持真理,反對謬誤,堅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條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 要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豐富、發展和完善真理
具體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認識過程的特點 反復性 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無限性 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上升性 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前掛后聯]
【分層演練】
題組一真題研練/保基分
考向1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1.[2023·浙江6月選考,17]氣候會影響樹木年輪的形成與寬窄變化。因此,樹木年輪記錄可以替代氣象資料,幫助科學家追溯過去的氣候變化,還可以為氣候模型提供量化、精確的背景參數,幫助科學家更可靠地模擬未來的氣候變化,這表明(  )
①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
②科學實驗可以檢驗認識的真理性
③科學家可以認識氣候變化規律
④準確認識規律是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觀察樹木的年輪,這是感性認識。科學家通過樹木年輪記錄追溯過去的氣候變化,更可靠地模擬未來的氣候變化,這是理性認識。表明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①符合題意。科學家通過樹木年輪記錄更可靠地模擬未來的氣候變化,說明科學家可以認識氣候變化規律,③符合題意。科學實驗是一種實踐形式,它可以檢驗認識的真理性,但是,材料沒有強調通過實踐檢驗一種認識是不是真理性認識,②排除。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揭示科學規律,指導實踐活動,④說法錯誤。
考向2 實踐的特征、實踐與認識的關系
2.[2023·遼寧卷,10]下列各民族諺語與漫畫蘊含的哲理相近的是(  )
①“刀在石上磨,人在干中學”(哈尼族)
②“十個嘴把式,頂不住一個手把式”(漢族)
③“十耳聽不如雙眼見,十眼見不如雙手干”(傣族)
④“不吃菜葉不知饑飽,不挖河水不知深淺”(阿昌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漫畫中,面對老人摔倒,好幾個旁觀人員只顧拍照點贊,而不付諸救助實踐,啟示我們要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
“刀在石上磨,人在干中學”,比喻人在艱苦困難的環境中,可以煅煉成材,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側重強調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①排除。“十個嘴把式,頂不住一個手把式”,強調說不如做,強調要去實踐,實踐第一的觀點,②正確。“十耳聽不如雙眼見,十眼見不如雙手干”,意思是耳朵聽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眼睛看到的不如親手做的,強調實踐的重要性,要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③正確。“不吃菜葉不知饑飽,不挖河水不知深淺”,強調要想獲得認識,需要去實踐,側重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④排除。
3.[2023·湖南卷,8]“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是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的總要求。精準扶貧理念推動中國減貧事業取得巨大成就;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顯著提升我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我國創造了一個個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間奇跡。這表明(  )
①真理性認識更具有能動創造性和直接現實性
②理論是在實踐指導下沿著科學性方向不斷深化的 ③理論的感召力從根本上源于在科學指導實踐中展現的真理力量 ④學思想的目的在于把思想變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強大武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不管是真理性認識還是錯誤的認識都具有能動創造性,“更具有”說法錯誤,且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認識不具有直接現實性,①不選。實踐是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沿著科學性方向不斷深化的,②錯誤。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我國創造了一個個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間奇跡,可見理論的價值在于指導實踐,理論的說服力、感召力從根本上源于在科學指導實踐中展現的真理力量,③正確。認識的目的在于指導實踐,學思想的目的在于把思想變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強大武器,④正確。
考向3 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4.[2023·新課標卷]據中國科學院發布的嫦娥五號月球科研樣品研究成果,月球最“年輕”玄武巖年齡為20億年,表明月球在20億年前仍存在巖漿活動,比以往月球樣品限定的巖漿活動時間延長了約8億年。該成果深化了人類對月球演化歷史的認識,可見(  )
①科學研究是推動認識發展的強大動力
②認識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推翻前人認識的過程
③在繼承基礎上不斷超越是真理發展的客觀規律
④科學理論在一定條件下也能夠檢驗認識的真理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中國科學院發布的嫦娥五號月球科研樣品研究成果深化了人類對月球演化歷史的認識,由此可見,科學研究是推動認識發展的強大動力,同時也說明在繼承基礎上不斷超越是真理發展的客觀規律,①③符合題意。認識的發展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并不是一個用新認識否定、代替已有認識的過程,而是對已有認識的超越。“不斷推翻前人認識”說法錯誤,②排除。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科學理論不能夠檢驗認識的真理性,④錯誤。故本題選B。
5.[2022·浙江6月選考]歷經半個多世紀探索,“楓橋經驗”鋪就了一座座連接黨心民心的連心橋,鞏固了公安民警與人民群眾魚水深情的警民橋,架設了社會和諧、鄉村和美、百姓和順美好愿景的平安橋。如今,“楓橋經驗”在全國各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告訴我們(  )
①經過實踐檢驗的正確認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②立足自身需要可以建立新的具體聯系 ③認識是一個由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反復過程 ④人可以認識、把握、創造和利用社會規律造福人類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歷經半個多世紀探索,“楓橋經驗”鋪就了連心橋、鞏固了警民橋、架設了平安橋,這說明經過實踐檢驗的正確認識推動了社會發展,①正確。歷經半個多世紀探索形成的“楓橋經驗”,如今在全國各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說明認識是一個由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反復過程,③正確。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②說法錯誤。規律是客觀的,人可以認識、把握、利用規律,但不能創造規律,④錯誤。
題組二易錯清零/少失分
1.[2021·湖南高考,16]實踐活動獲得的知識總是高于書本知識。(  )
糾正:                                    
2.[2020·山東高考,12]不以理論為指南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  )
糾正:   
提示:× 實踐活動獲得的知識也有錯誤的,不一定高于書本知識。
提示:× 不以科學理論為指南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
3.[2021·山東高考,14]認識是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
糾正:                                    
4.[2023·泰安模擬]真理通過不斷戰勝謬誤得到發展。(  )
糾正: 
提示:× 真理即正確的認識,是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錯誤的認識不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提示:× 真理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發展,而不是通過不斷戰勝謬誤得到發展。
5.[2023·山東濟南模擬]科學實驗是人們改造世界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
糾正:                                    
6.[2023·遼寧協作體聯考]真理是堅持實踐與理論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的過程。(  )
糾正:   
提示:× 生產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提示:× 真理是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的過程,而不是“實踐與理論”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題組三衍生預測/拿高分
預測1 哲學與思維邏輯的交匯,考查學生對認識歷程的理解
1.[2023·遼寧六校協作體聯考] 2022年10月12日,“天宮課堂”第三課在問天實驗艙內進行,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等精彩實驗,并生動講解了實驗背后的科學原理。充滿奇思妙想的太空授課,在億萬青少年的心里播撒下科學的種子。對此認識正確的是(  )
①對于微重力環境下的實驗背后的科學原理的認識屬于理性認識 ②對微重力的正確認識過程分為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兩個階段 ③有趣的太空實驗有助于引導同學們把感性具體上升為思維抽象 ④授課中同學們對微重力的認識是從思維抽象到感性具體的過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充滿奇思妙想的太空授課,在億萬青少年的心里播撒下科學的種子。由此可見,對于太空微重力實驗背后隱藏的科學原理的認識屬于理性認識,有趣的太空實驗有助于引導同學們把感性具體上升為思維抽象,①③符合題意。對微重力的正確認識過程分為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再從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兩個階段,②錯誤。授課中同學們對微重力的認識是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的過程,④錯誤。
預測2 結合科技信息材料,綜合考查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的相關知識
2.元宇宙是整合多種新技術而產生的新型虛實相融的互聯網應用和社會形態,它將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在經濟系統、社交系統、身份系統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許每個用戶進行內容生產和編輯。不過,元宇宙目前還處在初期發展階段,尤其是作為產業,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無論是產業發展還是市場投資,都亟須回歸理性。材料體現了(  )
①理性認識比感性認識更深刻、更可靠、更正確
②實踐無限發展推動認識的發展沒有止境
③客觀世界里,物質和意識關系緊密不可分割
④元宇宙能否適應時代的要求仍需實踐去檢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理性認識也有正誤之分,故不能說它比感性認識更正確,故①錯誤。物質不依賴于意識,③錯誤。元宇宙目前還處在初期發展階段,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亟須人們降“火”,對其作出理性的評價和認識,故②④符合題意。
預測3 考查學生對真理特征、追求真理過程的理解
3.[2023·山東聊城模擬預測]隨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化與拓展,“平等”的內涵引人深思。以下為“平等”內涵中“不同情況區別對待”的闡釋漫畫,其中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
不同情況差別對待
①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②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有導向作用
③聯系具有客觀性,切忌主觀隨意
④真理是具體的,以范圍為界限轉移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平等內涵中“不同情況差別對待”強調要根據實際情況、不同的情況不同對待或者說區別對待,這體現了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真理是具體的,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講的,都是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會以范圍為界限而轉移”,①④正確。材料體現的是聯系具有多樣性,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并不體現聯系的客觀性,排除③。材料沒有體現價值觀的導向作用,排除②。故本題選D。
4.從古至今,人類出現一夜白頭的情況,通常認為是壓力過大或遇到了強烈刺激性事件。哈佛研究團隊揭示了真相,發現這種情況與去甲腎上腺素有很大關聯。當人體遭受較大壓力時,去甲腎上腺素就會被釋放,這樣會使黑色素干細胞無法正常增生,還會出現分化遷移以及永久的流失,從而導致頭發迅速變白,也就是俗稱的一夜白頭。這一發現佐證了(  )
①科學實驗活動是人類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的唯一途徑 ②人類的認識受客觀事物復雜性的制約而具有反復性 ③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要在實踐中推動認識的深化 ④科學研究成果能夠成為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全新標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獲得認識的途徑有直接經驗(實踐)和間接經驗,①錯誤。人類出現一夜白頭的情況,通常認為是壓力過大或遇到了強烈刺激性事件,但現在的科學研究表明這種情況與去甲腎上腺素有很大關聯,這說明人類的認識受客觀事物復雜性的制約而具有反復性,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要在實踐中推動認識的深化,②③符合題意。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④錯誤。故選C。
核心考點二 尋覓社會的真諦
【核心整合】
1.全面把握社會歷史觀
原理內容 方法論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②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它落后于或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 把握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做事情要從社會存在出發,樹立正確的社會意識
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①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
②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 遵循社會發展規律,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調整上層建筑以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需要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①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②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方式,在階級社會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在社會主義社會主要是通過改革實現的 要順應社會歷史發展趨勢
社會歷史的主體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跨模塊鏈接] 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依據
2.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與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之間的關系
【分層演練】
題組一真題研練/保基分
考向1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1.[2023·浙江1月選考]《爾雅》是由漢初學者編纂的一部術語詞典,闡釋了4 300余個術語的內涵,涉及天文、地理、日常、社會、人事、學習和習俗等,依據其所釋名物可以推求古代生活的風貌。由此可知(  )
①時代的進步推動術語研究發展 ②意識活動具有能動創造性 ③生產方式制約著社會生活面貌 ④術語學也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爾雅》闡釋了4 300余個術語的內涵,涉及天文、地理、日常、社會、人事、學習和習俗等,依據其所釋名物可以推求古代生活的風貌。由此可知,意識活動具有能動創造性,術語學也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通過這些術語可以探求當時社會的狀況,②④符合題意。材料表明依據其所釋名物可以推求古代生活的風貌,不體現時代的進步推動術語研究發展,①與題意不符。材料強調這些術語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風貌,不體現生產方式制約著社會生活面貌,③與題意不符。
考向2 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2.[2022·山東卷]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對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作出部署。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持續推動國內市場高效暢通,形成供需互促、產銷并進、暢通高效的國內大循環,將推動國內市場由大到強,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從哲學上看,持續推動國內市場高效暢通,是因為(  )
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要與經濟基礎狀況相適合 ②聯系是客觀的和普遍的,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著必然的聯系 ③通過調整和完善生產關系,可以更好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④發展是漸進性和飛躍性的統一,事物的量變可以引起質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材料主要涉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并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①不符合題意。聯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與周圍的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但不是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著必然的聯系,故②錯誤。
正確區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
辨別材料考查的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還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關鍵是準確把握兩者的基本內涵。經濟體制方面的改革,如所有制結構調整、分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等屬于生產關系的變革;而政治體制改革和意識形態的變化,如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法律法規的完善、思想觀念的解放等則屬于上層建筑的變革。
3.[2023·遼寧卷,8]植保無人機、北斗導航、免耕播種機……各種新農具正成為農業生產的“新武器”,操作新農具的多是被稱為“新農人”的大學生,他們依靠科技和專業知識成為農村致富帶頭人,其輻射效應推動了鄉村面貌的嬗變和農業發展的全方位轉型。這表明(  )
①新農具是推動農業生產關系變革的物質條件
②農業新技術構成了農業生產力發展的新動力
③新農人的出現有利于優化農業生產力的結構
④新農人的專業知識為鄉村振興注入精神活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志,新農具的使用,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發展現代農業,未涉及生產關系的變革,①不符合題意。農業新技術有利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揮科技促進農業增產增效的潛力,構成了農業生產力發展的新動力,②正確。被稱為“新農人”的大學生,他們依靠科技和專業知識成為農村致富帶頭人,這說明新農人的出現有利于優化農業生產力的結構,③正確。新農人的專業知識為鄉村振興注入智力支持,被稱為“新農人”的大學生為農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而非精神活力,④排除。
考向3 社會歷史的主體
4.[2023·全國甲卷,23]黨的二十大相關工作網絡征求意見活動于2022年4月15日至5月16日開展,在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所屬官網、新聞客戶端以及“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分別開設專欄,聽取全社會意見建議,累計收到網民建言854.2萬余條,為黨的二十大相關工作提供了有益參考。從中獲得的啟示是(  )
①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訴求是制定決策的重要依據 ②堅持黨的群眾路線需要探索創新有效的實現形式 ③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每個人都推動社會歷史發展 ④只要堅持“到群眾中去”,就能實現“從群眾中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黨的二十大相關工作通過網絡等媒體聽取全社會意見,這為黨的二十大相關工作提供有益參考,這說明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訴求是制定決策的重要依據,也說明堅持黨的群眾路線需要探索創新有效的實現形式,①②正確切題。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而不是“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也不是“每個人都推動社會歷史發展”,③表述錯誤。從辯證法的角度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體現的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從群眾中來,是從一個一個的問題中找出共性,研究出對策,到群眾中去,用于指導解決群眾的問題。所以應該是只有從群眾中來,才能到群眾中去,這才符合認識事物的規律,④錯誤。故選A。
題組二易錯清零/少失分
1.[2023·泰安模擬]互聯網思維決定了網絡時代社會形態的性質和面貌。(  )
糾正:                                    
2.將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落到行動上,就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觀點。(  )
糾正:   
提示:× 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性質和面貌,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社會形態的更替。
提示:× 將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落到行動上,就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不是群眾觀點。
3.[2023·遼寧協作體]網絡熱詞流行的現象表明社會意識的差異性決定社會生活的多樣性。(  )
糾正:                                    
4.[2023·山東濰坊模擬]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促進經濟基礎。(  )
糾正:                                    
5.[2023·山東省濟南期末]群眾觀點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  )
糾正:  
提示:×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并不決定社會生活。
提示:×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就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反之,則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
提示:× 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
題組三衍生預測/拿高分
預測1 結合名人名言、生活實例或政策建議的出臺,考查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知識
1.[2023·湖南湘潭統考]恩格斯說:“每一個時代的哲學作為分工的一個特定的領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驅者傳給它而它便由此出發的特定的思想資料作為前提。因此,經濟上落后的國家在哲學上仍然能夠演奏第一小提琴……但是,不論在法國或是在德國,哲學和那個時代的文學的普遍繁榮一樣,都是經濟高漲的結果。”這段話蘊含的道理是(  )
①真正的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
②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
③意識形態的發展具有相對獨立性
④經濟發展對上層建筑具有支配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每一個時代的哲學作為分工的一個特定的領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驅者傳給它而它便由此出發的特定的思想資料作為前提。這反映的是任何時代的哲學,都是它那個時代的產物,沒有涉及真正的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①排除。材料強調意識是時代的產物,受經濟活動支配,沒有涉及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②排除。經濟上落后的國家在哲學上仍然能夠演奏第一小提琴,表明意識形態的發展具有相對獨立性,它與經濟發展不完全同步,③正確。不論在法國或是在德國,哲學和那個時代的文學的普遍繁榮一樣,都是經濟高漲的結果,這表明經濟發展對上層建筑具有支配作用,④正確。
預測2 結合法律的制定或者重大改革措施的出臺,考查人類社會基本矛盾的知識
2.[2023·江蘇南通統考模擬]長期以來,由于裹泥卷沙、河道擺動、地上懸河等原因,黃河成為世界上水害嚴重、治理難度最大的河流之一。為加強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保障黃河安瀾,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華民族永續發展,2022年10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的表決通過表明(  )
①加強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需要完善上層建筑 ②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發揮社會意識的促進作用 ③保障黃河安瀾需要尊重規律,作出正確的價值選擇 ④治理黃河需要調整生產關系,使之與生產力相適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的表決通過表明加強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需要完善上層建筑,保障黃河安瀾需要尊重規律,作出正確的價值選擇,①③符合題意。《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的表決通過屬于立法實踐,不屬于社會意識,且社會意識具有雙重性,要發揮先進社會意識的促進作用,②不選。《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屬于上層建筑,不屬于生產關系范疇,④不選。
區分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
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關系,包括三方面內容:生產資料歸誰所有、產品如何分配、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所有制結構調整、分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等屬于生產關系的變革。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法律法規的完善、思想觀念的解放等則屬于上層建筑的變革。
預測3 依托近年來黨和政府惠民政策的制定和實施,考查學生對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主體的認識
3.“上網看看”“在線聊聊”“敞開談談”……在今天,善于運用網絡了解民意、開展工作,正在成為各級領導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之際,人民網專門成立“網上群眾工作部”,推動“領導留言板”這一平臺進一步落實中央要求,更好發揮“上連黨心、下接民心”的橋梁紐帶作用。做好新時代網上群眾路線(  )
①應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②應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③應密切聯系群眾,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④應高度認同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領導力量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A
解析:②屬于群眾觀點的內容,不選;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而不是領導力量,④錯誤。
核心考點三 實現人生的價值
【核心整合】
1.價值與價值觀
內容闡釋
人的價值 ①原理:人的價值包括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社會價值)、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自我價值),而人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②方法論:要求我們把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統一起來,在對社會的貢獻中實現自身的價值
價值觀 ①原理: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有重要導向作用;是人生的重要向導;承載著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標準
②方法論:我們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①特點: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階級性和主體差異性
②正確標準: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
圖示: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內在聯系
[前掛后聯] 全面理解“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的哲學依據
(1)唯物論角度:是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2)辯證法角度:是聯系多樣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要求。
(3)認識論角度: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人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
(4)價值觀角度: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
2.全面理解實現和創造人生價值
[時政術語] 廣大青年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分層演練】
題組一真題研練/保基分
考向1 價值觀及其導向作用
1.[2023·全國甲卷,22]在講究效率、與時間賽跑的時代,“治愈”“解壓”“詩和遠方”等網絡熱詞在青年群體中廣泛傳播。面對成長中的挑戰與困難不“躺平”、不消沉、不抱怨,而是主動營造“治愈瞬間”、仔細體味“幸福時刻”,讓人生充滿溫暖與亮色,成為青年人進行心理調適、積蓄昂揚斗志的新手段。這說明(  )
①價值觀正確與否取決于人們的價值評價
②價值觀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并隨其發展而變化
③價值觀往往因人而異,都應當得到包容與認同
④價值觀對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的選擇有著重要影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價值觀正確與否,不是取決于人們的價值評價,而是取決于是否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是否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①排除。在講究效率、與時間賽跑的時代,“治愈”“解壓”“詩和遠方”等網絡熱詞在青年群體中廣泛傳播,這表明價值觀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并隨其發展而變化,②正確。價值觀具有兩面性,不是所有的價值觀而是只有正確的價值觀才應當得到包容與認同,③排除。面對成長中的挑戰與困難不“躺平”、不消沉、不抱怨,而是主動營造“治愈瞬間”、仔細體味“幸福時刻”,讓人生充滿溫暖與亮色,成為青年人進行心理調適、積蓄昂揚斗志的新手段。這說明價值觀對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的選擇有著重要影響,④正確。故選C。
考向2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2.[2023·全國乙卷,21]農村,這個曾被一些人視為“窮困”“閉塞”“落后”的地方,如今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去創業。據統計,2012年至2022年底,全國返鄉入鄉創業人員累計達1 220萬人。從過去“爭相跳農門”變成“我要回農村”,說明(  )
①任何價值觀和價值判斷都是對社會存在的能動反映 ②正確的價值觀和價值判斷源于主體的知識和能力 ③價值觀和價值判斷對人們的行為選擇發揮著重要作用 ④價值觀和價值判斷正確與否取決于其對主體的實踐能否發揮導向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隨著鄉村戰略的實施,城鄉融合發展,我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人們對農村的認識從過去“爭相跳農門”變成“我要回農村”,說明任何價值觀和價值判斷都是對社會存在的能動反映,體現了價值觀和價值判斷對人們的行為選擇發揮著重要作用,①③正確。正確的價值觀和價值判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源于實踐,而不是主體的知識和能力,②錯誤。價值觀和價值判斷正確與否取決于是否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是否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④錯誤。故本題選B。
考向3 價值的創造和實現
3.[2023·浙江6月選考,19]20多年累計行走近4萬公里,給鋼軌問診把脈;驗證海量列控數據,為高鐵列車精準導航;反復揣摩作業環節,合理調配機車,為中歐班列開行提供有力保障……萬里鐵路線上,“最美鐵路人”書寫最美人生。由此可知(  )
①辛勤勞動才能創造和實現價值 ②平凡崗位上才能創造和實現價值 ③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 ④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最美鐵路人”執著堅守、精益求精、攻堅克難、擔當敬業,在不同領域、不同崗位奉獻與奮斗中書寫最美人生,表明辛勤勞動才能創造和實現價值,①符合題意。“最美鐵路人”之所以能書寫最美人生,不是因為工作崗位平凡,而是積極投身為人民服務的實踐,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和實現價值,②錯誤。20多年累計行走近4萬公里,給鋼軌問診把脈;驗證海量列控數據,為高鐵列車精準導航;反復揣摩作業環節,合理調配機車,為中歐班列開行提供有力保障……這表明“最美鐵路人”的工作是有目的、有意識、有主動創造性的,體現了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③符合題意。題述強調了“最美鐵路人”在不同領域、不同崗位的奉獻與奮斗,沒有涉及“最美鐵路人”的實踐活動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規模和水平,④不符合題意。
題組二易錯清零/少失分
1.[2023·山東濟南模擬]青年人要把獲得社會對個人的肯定作為人生追求。(  )
糾正:                                    
2.[2021·湖南卷,16]在勞動實踐中才能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  )
糾正:  
提示:× 人的價值主要在于對社會的貢獻,所以青年人要把對社會的責任與貢獻作為自己的追求。
提示:× 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不一定都要通過實踐。
3.[2023·遼寧省重點高中協作體模擬]奮斗能減少人生道路上的障礙與困難。(  )
糾正:                                    
4.[2023·北京順義模擬]在實踐中形成的價值選擇是價值判斷的基礎。(  )
糾正:                                    
5.[2023·天津和平模擬]實現人生價值要在勞動中對社會作出獨特貢獻。(  )
糾正:  
提示:× 奮斗能幫助我們克服人生道路上的障礙與困難,但并不能減少。
提示:× 人們的價值選擇是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作出的。
提示:× 實現人生價值要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而不是對社會作出獨特貢獻。
題組三衍生預測/拿高分
預測1 結合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講話、先進人物的事跡,考查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1.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作為“強國一代”,希望同學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志存高遠,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強國一代”要樹立正確理想信念的哲學依據是(  )
①正確價值觀決定人類社會的前途和命運
②“強國一代”的價值觀決定于其行為選擇
③正確價值觀對人們的行為具有指引作用
④先進的社會意識推動社會存在的發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理想信念作為一種價值觀,不能起決定性作用,故①錯誤。價值觀會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故②錯誤。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作為“強國一代”,希望同學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體現了正確價值觀對人們的行為具有指引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推動社會存在的發展,故③④符合題意。故選D。
預測2 結合生活中的熱點事件,考查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知識
2.ChatGPT能自主學習互聯網上的自然語言數據,訓練出語言模型。人類對它使用得越多,它的進化就越快。諸多高難度事情都變得易如反掌,也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然而最近諸多專家建議停止研發人工智能,其濫用最終會威脅人類社會。2023年3月,意大利以涉嫌侵犯用戶隱私和可能威脅國家安全等理由,宣布禁止使用ChatGPT。材料說明(  )
A.人工智能的能動創造性已經超過了人類
B.科學使用人工智能需要堅持正確價值觀
C.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是社會不穩定的最終決定因素
D.作為人類認識的工具,人工智能可以讓生活更精彩
答案:B
解析:意識是人腦所特有的功能,人工智能不具有能動創造性,A說法錯誤。“諸多專家建議停止研發人工智能,其濫用最終會威脅人類社會”說明科學使用人工智能需要堅持正確價值觀,B正確。人工智能的發展有利于推動社會發展,不是影響社會不穩定的因素更不是最終決定因素,C說法錯誤。材料反映的是人工智能的發展需要堅持正確價值觀的指導,未反映人工智能可以讓生活更精彩,D不符合題意。
預測3 考查實現人生價值的途徑,提升學生公共參與素養
3.下面漫畫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
①人的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
②人的意識能夠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
③只有不斷砥礪自我,才能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
④利用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根本途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意識必須通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②錯誤。利用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根本途徑,④錯誤。
貫通模塊關聯 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一)模塊內整合貫通:
1.社會發展的動力問題
(1)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
(2)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在社會主義社會,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3)社會發展的主體動力——人民群眾。
2.正確認識我國的改革
(1)改革原因:我國的基本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
(2)改革性質: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3)改革作用: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4)根本目的: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
(二)模塊間整合貫通:
鏈接1 偉大的改革開放(必修1第3課)
改變“四個面貌”:1978年以來,中國改革全面推進,對外開放向縱深發展。
鏈接2 “十個明確”中的改革(必修1第4課)
(1)“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
(2)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鏈接3 國企改革(必修2第1課)
積極穩妥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規范有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進股份制改革。
鏈接4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修2第3課)
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必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鏈接5 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必修3第3課)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
(三)時政知識貫通: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不斷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調整生產關系,不斷適應經濟基礎發展完善上層建筑。我們提出進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適應我國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變化來推進社會發展。社會基本矛盾總是不斷發展的,所以調整生產關系、完善上層建筑需要相應地不斷進行下去。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這是歷史唯物主義態度。
[對點題組訓練]
1.甘肅省永昌縣積極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健全集體收益分配制度,在尊重農民意愿前提下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中心,讓農民變成村集體“股東”,真正成為集體資產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受益者,分享到了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村改革的成果,也促進了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材料說明(  )
①尊重農民意愿是鄉村振興取得成功的關鍵性因素 ②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有利于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 ③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能夠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 ④作為上層建筑的產權制度改革激發了農業生產活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尊重農民意愿有利于推進鄉村振興,但不是鄉村振興取得成功的關鍵性因素,①錯誤。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讓農民變成村集體“股東”,分享到了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村改革的成果,也促進了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這說明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有利于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能夠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②③正確。農村集體產權屬于生產資料所有制,不屬于上層建筑范疇,④排除。
2.[2023·湖南模擬]2023年2月28日,黨的二十屆二中全會審議通過了《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全會指出,黨的二十大對深化機構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對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義重大而深遠。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  )
①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 ③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④能夠優化職能配置,使上層建筑更加適應經濟基礎狀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必須堅持問題導向,通過優化職能配置,使上層建筑更加適應經濟基礎狀況,從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①④符合題意。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上層建筑的調整,作為一種社會變革有利于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但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②錯誤。改革開放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③錯誤。故本題選B。
3.[2023·浙江溫州統考模擬]翻開國家大賬本,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生產建設型財政”,到改革開放后的“民生財政”,每個階段的“賬本”呈現出不一樣的特點,70多年財政制度的變遷折射出我國經濟發展全方位的成就。由此可知(  )
1953年至1978年生產建設型財政制度
1979年至1993年有計劃商品經濟時期的分灶吃飯財政制度
1994年至2013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公共財政制度
2013年至今國家治理視野下的財政制度
①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②生產關系的調整促進生產力發展
③我國財政制度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目標
④財政制度是我國國家治理體系中的根本制度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70多年財政制度的變遷折射出我國經濟發展全方位的成就。由此可知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我國財政制度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目標,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會不斷調整,①③符合題意。財政制度的變遷屬于上層建筑的調整,不屬于生產關系的調整,并且生產關系調整不一定促進生產力,適應生產力才能促進生產力,②與題意不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國家治理體系中的根本政治制度,④錯誤。
4.浙江率先實施省域公平競爭政策先行先試改革,到2025年,建立與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公平競爭政策框架,完善公平競爭政策實施機制和組織保障體系等。這一改革(  )
①彰顯人民主體地位 ②體現矛盾問題的精髓
③順應經濟社會發展對上層建筑變革的要求
④符合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浙江率先實施省域公平競爭政策先行先試改革屬于上層建筑的調整,未涉及生產關系的調整,沒有體現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也未涉及彰顯人民主體地位,①④不符合題意。
突破常考題型 哲學“知識限定比較籠統類”增分突破
【題型特點】
此類試題設問限定的知識范圍比較籠統,不具體。
【解題思維】
演繹推理:A—B的思維模型
(1)此類試題設問限定的知識范圍比較籠統,宜先分解材料,即采取材料回扣知識的策略。
(2)首先,劃分材料層次(特別關注關鍵詞),提煉每一層次材料的主旨;其次,根據每層材料的主旨,篩選限定范圍內的知識要點;最后,將材料和知識要點依次相結合組織答案。
【題型演練】
[2021·全國甲卷,40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①著眼于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直面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深刻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經驗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認識的來源和發展動力,將中華文明“天人合一”“順天時,量地利”等生態文化加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出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破解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的時代難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新路徑,引領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生態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加快推進,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和認識的目的。我國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典范,為推動全球綠色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結合材料,運用認識論的知識說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形成的實踐基礎。
[解題流程4步走]
第1步:問題邏輯分析(明確設問要求)
第2步:知識邏輯分析(調用知識儲備)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認識的來源和發展動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和認識的目的;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
第3步:材料邏輯分析(分層、提取、遷移)
第4步:答案邏輯生成(知識與材料信息相結合)
答案:①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認識的來源和發展動力,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和認識的目的。
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在總結生態文明建設經驗、研究破解生態文明建設實踐難題中形成發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證實了這一思想的真理性和實踐價值。專題八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精析核心考點
核心考點一 探索認識的奧秘
【核心整合】
1.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
表現 側重點 誤區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強調認識作為一種反映,是在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中進行并獲得的結果 混淆認識的來源和獲得認識的途徑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實踐為認識發展提出要求并提供可能性 把認識絕對化,思想僵化
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 誤認為科學理論也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認識的目的在于指導實踐 混淆認識的根本任務與根本目的
(2)認識的反作用
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積極的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則會把人們的實踐活動引向歧途。
2.真理的特點與認識過程的特點
內容闡釋 方法論
真理的特點 客觀性 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真理與謬誤的界限不容混淆 要堅持真理,反對謬誤,堅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條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 要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豐富、發展和完善真理
具體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認識過程的特點 反復性 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無限性 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上升性 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前掛后聯]
【分層演練】
題組一真題研練/保基分
考向1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1.[2023·浙江6月選考,17]氣候會影響樹木年輪的形成與寬窄變化。因此,樹木年輪記錄可以替代氣象資料,幫助科學家追溯過去的氣候變化,還可以為氣候模型提供量化、精確的背景參數,幫助科學家更可靠地模擬未來的氣候變化,這表明(  )
①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
②科學實驗可以檢驗認識的真理性
③科學家可以認識氣候變化規律
④準確認識規律是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2 實踐的特征、實踐與認識的關系
2.[2023·遼寧卷,10]下列各民族諺語與漫畫蘊含的哲理相近的是(  )
①“刀在石上磨,人在干中學”(哈尼族)
②“十個嘴把式,頂不住一個手把式”(漢族)
③“十耳聽不如雙眼見,十眼見不如雙手干”(傣族)
④“不吃菜葉不知饑飽,不挖河水不知深淺”(阿昌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23·湖南卷,8]“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是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的總要求。精準扶貧理念推動中國減貧事業取得巨大成就;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顯著提升我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我國創造了一個個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間奇跡。這表明(  )
①真理性認識更具有能動創造性和直接現實性
②理論是在實踐指導下沿著科學性方向不斷深化的 ③理論的感召力從根本上源于在科學指導實踐中展現的真理力量 ④學思想的目的在于把思想變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強大武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3 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4.[2023·新課標卷]據中國科學院發布的嫦娥五號月球科研樣品研究成果,月球最“年輕”玄武巖年齡為20億年,表明月球在20億年前仍存在巖漿活動,比以往月球樣品限定的巖漿活動時間延長了約8億年。該成果深化了人類對月球演化歷史的認識,可見(  )
①科學研究是推動認識發展的強大動力
②認識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推翻前人認識的過程
③在繼承基礎上不斷超越是真理發展的客觀規律
④科學理論在一定條件下也能夠檢驗認識的真理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22·浙江6月選考]歷經半個多世紀探索,“楓橋經驗”鋪就了一座座連接黨心民心的連心橋,鞏固了公安民警與人民群眾魚水深情的警民橋,架設了社會和諧、鄉村和美、百姓和順美好愿景的平安橋。如今,“楓橋經驗”在全國各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告訴我們(  )
①經過實踐檢驗的正確認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②立足自身需要可以建立新的具體聯系 ③認識是一個由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反復過程 ④人可以認識、把握、創造和利用社會規律造福人類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題組二易錯清零/少失分
1.[2021·湖南高考,16]實踐活動獲得的知識總是高于書本知識。(  )
糾正:                                    
2.[2020·山東高考,12]不以理論為指南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  )
糾正:                                    
3.[2021·山東高考,14]認識是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
糾正:                                    
4.[2023·泰安模擬]真理通過不斷戰勝謬誤得到發展。(  )
糾正:                                    
5.[2023·山東濟南模擬]科學實驗是人們改造世界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
糾正:                                    
6.[2023·遼寧協作體聯考]真理是堅持實踐與理論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的過程。(  )
糾正:                                    
題組三衍生預測/拿高分
預測1 哲學與思維邏輯的交匯,考查學生對認識歷程的理解
1.[2023·遼寧六校協作體聯考] 2022年10月12日,“天宮課堂”第三課在問天實驗艙內進行,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等精彩實驗,并生動講解了實驗背后的科學原理。充滿奇思妙想的太空授課,在億萬青少年的心里播撒下科學的種子。對此認識正確的是(  )
①對于微重力環境下的實驗背后的科學原理的認識屬于理性認識 ②對微重力的正確認識過程分為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兩個階段 ③有趣的太空實驗有助于引導同學們把感性具體上升為思維抽象 ④授課中同學們對微重力的認識是從思維抽象到感性具體的過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預測2 結合科技信息材料,綜合考查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的相關知識
2.元宇宙是整合多種新技術而產生的新型虛實相融的互聯網應用和社會形態,它將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在經濟系統、社交系統、身份系統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許每個用戶進行內容生產和編輯。不過,元宇宙目前還處在初期發展階段,尤其是作為產業,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無論是產業發展還是市場投資,都亟須回歸理性。材料體現了(  )
①理性認識比感性認識更深刻、更可靠、更正確
②實踐無限發展推動認識的發展沒有止境
③客觀世界里,物質和意識關系緊密不可分割
④元宇宙能否適應時代的要求仍需實踐去檢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預測3 考查學生對真理特征、追求真理過程的理解
3.[2023·山東聊城模擬預測]隨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化與拓展,“平等”的內涵引人深思。以下為“平等”內涵中“不同情況區別對待”的闡釋漫畫,其中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
①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②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有導向作用
③聯系具有客觀性,切忌主觀隨意
④真理是具體的,以范圍為界限轉移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4.從古至今,人類出現一夜白頭的情況,通常認為是壓力過大或遇到了強烈刺激性事件。哈佛研究團隊揭示了真相,發現這種情況與去甲腎上腺素有很大關聯。當人體遭受較大壓力時,去甲腎上腺素就會被釋放,這樣會使黑色素干細胞無法正常增生,還會出現分化遷移以及永久的流失,從而導致頭發迅速變白,也就是俗稱的一夜白頭。這一發現佐證了(  )
①科學實驗活動是人類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的唯一途徑 ②人類的認識受客觀事物復雜性的制約而具有反復性 ③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要在實踐中推動認識的深化 ④科學研究成果能夠成為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全新標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核心考點二 尋覓社會的真諦
【核心整合】
1.全面把握社會歷史觀
原理內容 方法論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②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它落后于或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 把握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做事情要從社會存在出發,樹立正確的社會意識
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①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 ②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 遵循社會發展規律,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調整上層建筑以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需要
社會歷 史發展 的總 趨勢 ①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②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方式,在階級社會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在社會主義社會主要是通過改革實現的 要順應社會歷史發展趨勢
社會 歷史的 主體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跨模塊鏈接] 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依據
2.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與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之間的關系
【分層演練】
題組一真題研練/保基分
考向1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1.[2023·浙江1月選考]《爾雅》是由漢初學者編纂的一部術語詞典,闡釋了4 300余個術語的內涵,涉及天文、地理、日常、社會、人事、學習和習俗等,依據其所釋名物可以推求古代生活的風貌。由此可知(  )
①時代的進步推動術語研究發展 ②意識活動具有能動創造性 ③生產方式制約著社會生活面貌 ④術語學也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向2 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2.[2022·山東卷]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對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作出部署。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持續推動國內市場高效暢通,形成供需互促、產銷并進、暢通高效的國內大循環,將推動國內市場由大到強,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從哲學上看,持續推動國內市場高效暢通,是因為(  )
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要與經濟基礎狀況相適合 ②聯系是客觀的和普遍的,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著必然的聯系 ③通過調整和完善生產關系,可以更好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④發展是漸進性和飛躍性的統一,事物的量變可以引起質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正確區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
辨別材料考查的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還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關鍵是準確把握兩者的基本內涵。經濟體制方面的改革,如所有制結構調整、分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等屬于生產關系的變革;而政治體制改革和意識形態的變化,如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法律法規的完善、思想觀念的解放等則屬于上層建筑的變革。
3.[2023·遼寧卷,8]植保無人機、北斗導航、免耕播種機……各種新農具正成為農業生產的“新武器”,操作新農具的多是被稱為“新農人”的大學生,他們依靠科技和專業知識成為農村致富帶頭人,其輻射效應推動了鄉村面貌的嬗變和農業發展的全方位轉型。這表明(  )
①新農具是推動農業生產關系變革的物質條件
②農業新技術構成了農業生產力發展的新動力
③新農人的出現有利于優化農業生產力的結構
④新農人的專業知識為鄉村振興注入精神活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向3 社會歷史的主體
4.[2023·全國甲卷,23]黨的二十大相關工作網絡征求意見活動于2022年4月15日至5月16日開展,在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所屬官網、新聞客戶端以及“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分別開設專欄,聽取全社會意見建議,累計收到網民建言854.2萬余條,為黨的二十大相關工作提供了有益參考。從中獲得的啟示是(  )
①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訴求是制定決策的重要依據 ②堅持黨的群眾路線需要探索創新有效的實現形式 ③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每個人都推動社會歷史發展 ④只要堅持“到群眾中去”,就能實現“從群眾中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題組二易錯清零/少失分
1.[2023·泰安模擬]互聯網思維決定了網絡時代社會形態的性質和面貌。(  )
糾正:                                    
2.將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落到行動上,就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觀點。(  )
糾正:                                    
3.[2023·遼寧協作體]網絡熱詞流行的現象表明社會意識的差異性決定社會生活的多樣性。(  )
糾正:                                    
4.[2023·山東濰坊模擬]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促進經濟基礎。(  )
糾正:                                    
5.[2023·山東省濟南期末]群眾觀點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  )
糾正:                                    
題組三衍生預測/拿高分
預測1 結合名人名言、生活實例或政策建議的出臺,考查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知識
1.[2023·湖南湘潭統考]恩格斯說:“每一個時代的哲學作為分工的一個特定的領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驅者傳給它而它便由此出發的特定的思想資料作為前提。因此,經濟上落后的國家在哲學上仍然能夠演奏第一小提琴……但是,不論在法國或是在德國,哲學和那個時代的文學的普遍繁榮一樣,都是經濟高漲的結果。”這段話蘊含的道理是(  )
①真正的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
②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
③意識形態的發展具有相對獨立性
④經濟發展對上層建筑具有支配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預測2 結合法律的制定或者重大改革措施的出臺,考查人類社會基本矛盾的知識
2.[2023·江蘇南通統考模擬]長期以來,由于裹泥卷沙、河道擺動、地上懸河等原因,黃河成為世界上水害嚴重、治理難度最大的河流之一。為加強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保障黃河安瀾,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華民族永續發展,2022年10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的表決通過表明(  )
①加強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需要完善上層建筑 ②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發揮社會意識的促進作用 ③保障黃河安瀾需要尊重規律,作出正確的價值選擇 ④治理黃河需要調整生產關系,使之與生產力相適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區分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
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關系,包括三方面內容:生產資料歸誰所有、產品如何分配、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所有制結構調整、分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等屬于生產關系的變革。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法律法規的完善、思想觀念的解放等則屬于上層建筑的變革。
預測3 依托近年來黨和政府惠民政策的制定和實施,考查學生對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主體的認識
3.“上網看看”“在線聊聊”“敞開談談”……在今天,善于運用網絡了解民意、開展工作,正在成為各級領導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之際,人民網專門成立“網上群眾工作部”,推動“領導留言板”這一平臺進一步落實中央要求,更好發揮“上連黨心、下接民心”的橋梁紐帶作用。做好新時代網上群眾路線(  )
①應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②應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③應密切聯系群眾,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④應高度認同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領導力量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核心考點三 實現人生的價值
【核心整合】
1.價值與價值觀
內容闡釋
人的價值 ①原理:人的價值包括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社會價值)、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自我價值),而人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②方法論:要求我們把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統一起來,在對社會的貢獻中實現自身的價值
價值觀 ①原理: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有重要導向作用;是人生的重要向導;承載著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標準 ②方法論:我們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①特點: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階級性和主體差異性 ②正確標準: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
圖示: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內在聯系
[前掛后聯] 全面理解“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的哲學依據
(1)唯物論角度:是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2)辯證法角度:是聯系多樣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要求。
(3)認識論角度: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人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
(4)價值觀角度: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
2.全面理解實現和創造人生價值
[時政術語] 廣大青年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分層演練】
題組一真題研練/保基分
考向1 價值觀及其導向作用
1.[2023·全國甲卷,22]在講究效率、與時間賽跑的時代,“治愈”“解壓”“詩和遠方”等網絡熱詞在青年群體中廣泛傳播。面對成長中的挑戰與困難不“躺平”、不消沉、不抱怨,而是主動營造“治愈瞬間”、仔細體味“幸福時刻”,讓人生充滿溫暖與亮色,成為青年人進行心理調適、積蓄昂揚斗志的新手段。這說明(  )
①價值觀正確與否取決于人們的價值評價
②價值觀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并隨其發展而變化
③價值觀往往因人而異,都應當得到包容與認同
④價值觀對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的選擇有著重要影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2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2.[2023·全國乙卷,21]農村,這個曾被一些人視為“窮困”“閉塞”“落后”的地方,如今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去創業。據統計,2012年至2022年底,全國返鄉入鄉創業人員累計達1 220萬人。從過去“爭相跳農門”變成“我要回農村”,說明(  )
①任何價值觀和價值判斷都是對社會存在的能動反映 ②正確的價值觀和價值判斷源于主體的知識和能力 ③價值觀和價值判斷對人們的行為選擇發揮著重要作用 ④價值觀和價值判斷正確與否取決于其對主體的實踐能否發揮導向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3 價值的創造和實現
3.[2023·浙江6月選考,19]20多年累計行走近4萬公里,給鋼軌問診把脈;驗證海量列控數據,為高鐵列車精準導航;反復揣摩作業環節,合理調配機車,為中歐班列開行提供有力保障……萬里鐵路線上,“最美鐵路人”書寫最美人生。由此可知(  )
①辛勤勞動才能創造和實現價值 ②平凡崗位上才能創造和實現價值 ③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 ④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題組二易錯清零/少失分
1.[2023·山東濟南模擬]青年人要把獲得社會對個人的肯定作為人生追求。(  )
糾正:                                    
2.[2021·湖南卷,16]在勞動實踐中才能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  )
糾正:                                    
3.[2023·遼寧省重點高中協作體模擬]奮斗能減少人生道路上的障礙與困難。(  )
糾正:                                    
4.[2023·北京順義模擬]在實踐中形成的價值選擇是價值判斷的基礎。(  )
糾正:                                    
5.[2023·天津和平模擬]實現人生價值要在勞動中對社會作出獨特貢獻。(  )
糾正:                                    
題組三衍生預測/拿高分
預測1 結合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講話、先進人物的事跡,考查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1.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作為“強國一代”,希望同學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志存高遠,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強國一代”要樹立正確理想信念的哲學依據是(  )
①正確價值觀決定人類社會的前途和命運
②“強國一代”的價值觀決定于其行為選擇
③正確價值觀對人們的行為具有指引作用
④先進的社會意識推動社會存在的發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預測2 結合生活中的熱點事件,考查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知識
2.ChatGPT能自主學習互聯網上的自然語言數據,訓練出語言模型。人類對它使用得越多,它的進化就越快。諸多高難度事情都變得易如反掌,也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然而最近諸多專家建議停止研發人工智能,其濫用最終會威脅人類社會。2023年3月,意大利以涉嫌侵犯用戶隱私和可能威脅國家安全等理由,宣布禁止使用ChatGPT。材料說明(  )
A.人工智能的能動創造性已經超過了人類
B.科學使用人工智能需要堅持正確價值觀
C.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是社會不穩定的最終決定因素
D.作為人類認識的工具,人工智能可以讓生活更精彩
預測3 考查實現人生價值的途徑,提升學生公共參與素養
3.下面漫畫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
①人的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
②人的意識能夠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
③只有不斷砥礪自我,才能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
④利用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根本途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貫通模塊關聯 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一)模塊內整合貫通:
1.社會發展的動力問題
(1)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
(2)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在社會主義社會,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3)社會發展的主體動力——人民群眾。
2.正確認識我國的改革
(1)改革原因:我國的基本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
(2)改革性質: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3)改革作用: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4)根本目的: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
(二)模塊間整合貫通:
鏈接1 偉大的改革開放(必修1第3課)
改變“四個面貌”:1978年以來,中國改革全面推進,對外開放向縱深發展。
鏈接2 “十個明確”中的改革(必修1第4課)
(1)“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
(2)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鏈接3 國企改革(必修2第1課)
積極穩妥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規范有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進股份制改革。
鏈接4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修2第3課)
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必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鏈接5 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必修3第3課)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
(三)時政知識貫通: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不斷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調整生產關系,不斷適應經濟基礎發展完善上層建筑。我們提出進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適應我國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變化來推進社會發展。社會基本矛盾總是不斷發展的,所以調整生產關系、完善上層建筑需要相應地不斷進行下去。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這是歷史唯物主義態度。
[對點題組訓練]
1.甘肅省永昌縣積極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健全集體收益分配制度,在尊重農民意愿前提下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中心,讓農民變成村集體“股東”,真正成為集體資產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受益者,分享到了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村改革的成果,也促進了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材料說明(  )
①尊重農民意愿是鄉村振興取得成功的關鍵性因素 ②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有利于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 ③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能夠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 ④作為上層建筑的產權制度改革激發了農業生產活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23·湖南模擬]2023年2月28日,黨的二十屆二中全會審議通過了《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全會指出,黨的二十大對深化機構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對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義重大而深遠。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  )
①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 ③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④能夠優化職能配置,使上層建筑更加適應經濟基礎狀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23·浙江溫州統考模擬]翻開國家大賬本,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生產建設型財政”,到改革開放后的“民生財政”,每個階段的“賬本”呈現出不一樣的特點,70多年財政制度的變遷折射出我國經濟發展全方位的成就。由此可知(  )
1953年至1978年生產建設型財政制度
1979年至1993年有計劃商品經濟時期的分灶吃飯財政制度
1994年至2013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公共財政制度
2013年至今國家治理視野下的財政制度
①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②生產關系的調整促進生產力發展
③我國財政制度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目標
④財政制度是我國國家治理體系中的根本制度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浙江率先實施省域公平競爭政策先行先試改革,到2025年,建立與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公平競爭政策框架,完善公平競爭政策實施機制和組織保障體系等。這一改革(  )
①彰顯人民主體地位 ②體現矛盾問題的精髓
③順應經濟社會發展對上層建筑變革的要求
④符合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突破常考題型 哲學“知識限定比較籠統類”增分突破
【題型特點】
此類試題設問限定的知識范圍比較籠統,不具體。
【解題思維】
演繹推理:A—B的思維模型
(1)此類試題設問限定的知識范圍比較籠統,宜先分解材料,即采取材料回扣知識的策略。
(2)首先,劃分材料層次(特別關注關鍵詞),提煉每一層次材料的主旨;其次,根據每層材料的主旨,篩選限定范圍內的知識要點;最后,將材料和知識要點依次相結合組織答案。
【題型演練】
[2021·全國甲卷,40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①著眼于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直面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深刻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經驗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認識的來源和發展動力,將中華文明“天人合一”“順天時,量地利”等生態文化加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出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破解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的時代難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新路徑,引領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生態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加快推進,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和認識的目的。我國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典范,為推動全球綠色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結合材料,運用認識論的知識說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形成的實踐基礎。
[解題流程4步走]
第1步:問題邏輯分析(明確設問要求)
第2步:知識邏輯分析(調用知識儲備)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認識的來源和發展動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和認識的目的;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
第3步:材料邏輯分析(分層、提取、遷移)
第4步:答案邏輯生成(知識與材料信息相結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浮市| 那曲县| 津市市| 栾城县| 吴旗县| 高碑店市| 邢台县| 尼勒克县| 哈巴河县| 隆子县| 梁平县| 临安市| 哈巴河县| 临沂市| 塔城市| 龙游县| 六盘水市| 多伦县| 柳江县| 沙雅县| 清水河县| 潜江市| 阳新县| 顺昌县| 南通市| 平南县| 老河口市| 德格县| 枣庄市| 涞水县| 奉节县| 吉水县| 广丰县| 博乐市| 北碚区| 黔西县| 策勒县| 邯郸县| 塔河县| 图们市| 南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