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元(整體)備課第 二 單元單元(主題) 指導思想: 探究實踐是形成核心素養的主要途徑,也是一種關鍵能力。2022版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科學課程倡導以探究和實踐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動腦、積極體驗,經歷科學探究以及技術與工程實踐的過程;重視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和方法進行總結、反思、應用和遷移,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 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書中提到對探究式教學影響重大的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本主題從生活真實情境出發,讓學生在情境中提出科學問題、形成猜測和假設并制定實驗計劃,利用分析、歸納等思維方法了解蠶的發育過程。背景分析課標要求 本單元在《科學課程標準》中屬于“生命科學”這一核心概念。 學習內容: 1.1物質具有一定的特性與功能。 內容要求: ①能使用簡單的儀器測量一些物體的長度、質量、體積、溫度等常見特征,并使用恰當的計量單位進行記錄。 學習內容: 5.1生物具有區別于非生物的特征。 內容要求: ①說出生物與非生物的不同特點,描述生物的特征。 學習內容: 5.2地球上存在動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類型的生物。 內容要求: ②根據某些特征,對動物進行分類。 ③識別常見的動物類別,描述某一類動物(如昆蟲、魚類、鳥類、哺乳類)的共同特征;列舉幾種我國的珍稀動物。 學習內容: 5.6生態系統由生物與非生物環境共同組成。 內容要求: ⑤舉例說出常見的棲息地為生物提供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和食物等基本條件。 學習內容: 6.2人和動物通過獲取其他生物的養分來維持生存。 內容要求: ④描述動物維持生命需要空氣、水、食物和適宜的溫度。 學習內容: 8.2不同種類動物具有不同的生殖方式和發育過程。 內容要求: ④舉例說出動物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 ⑤描述和比較胎生與卵生動物的繁殖方式。內容分析 蠶是孩子們容易親近的小生命,也是孩子們容易飼養的小動物,更是能使孩子們著迷的奇妙的小動物。學生在養蠶活動中能觀察到一個生命的完整周期,獲得知識、情感、態度、方法等各方面的收益。本單元依據蠶的發育過程來建構教學內容,并在養蠶活動結束后,以交流會的形式引導學生回顧養蠶的經歷,讓養蠶成為學生終身難忘的體驗過程、發展過程和成長過程。 本單元的主要教學內容由以下4課建構而成。 第5課是《蠶出生了》。本課主要以“蠶是怎樣出生的”這個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引導他們進入一個較長周期的養殖活動。本課首先在觀察蠶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嘗試孵化蠶卵,然后觀察蠶卵的變化過程,并觀察蟻蠶的特點。通過這些活動,培養學生有目的、有順序、細致入微的觀察能力,以及表達與交流能力。本課的拓展與應用是寫“養蠶日記”。從本課開始,要求學生把寫養蠶日記貫穿在整個養蠶活動中,這既是記錄整個養蠶活動的過程,也是為后畫梳理蠶的一生、認識蠶的生命周期積累資料的過程。 第6課是《怎樣養蠶》。小蠶孵化出來了,必然面臨著“怎樣養蠶才能讓蠶健康成長”的問題。本課順應學生的認知需要,圍繞著科學實踐活動“怎樣養好蠶”,引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調查訪問等方式,了解人們是怎樣養蠶的,為自己的養蛋活動做好知識、方法、技能等方面的準備;了解要想養好蠶,需要了解適合蠶生長的環境條件、蠶喜歡吃什么食物;圍繞著這些問題,引導學生為蠶設計、安置一個舒適的“家”,探究蠶喜歡吃什么食物、怎樣吃食物等。本課的拓展與應用中介紹了“養蠶注意事項”,為學生更好地開展養蠶活動提供一些參考資料。 第7課是《蠶的生長變化》。觀察蠶的生長變化是養蠶活動的重點內容。在養蠶過程中,學生能夠觀察到蠶的許多生長變化現象,但教科書并沒有一一列舉,只是選擇了幾個反映蠶的生長發育過程的關鍵觀察點。首先引導學生知道怎樣觀察蠶的身體變化:然后,實際觀察蠶在生長過程中身體有哪些變化,蛻皮、吐絲的情況,蠶繭和蠶蛹是什么樣的,蠶蛾是怎樣破繭而出的,蠶蛾的身體什么樣,蠶蝦產卵的情況等。以這些觀察活動為載體,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記錄能力、表達與交流能力以及珍愛生命的科學態度。本課的拓展與應用是“怎樣抽絲”,通過這一活動引導學生了解關于蠶絲的知識。 第8課是《蠶的一生》。本課主要引導學生對整個養蠶活動進行回顧、梳理、反思。通過整理養蠶日記和各個階段的觀察記錄,回顧、梳理蠶的一生,認識蠶的生命周期,了解像蠶必樣的生長過程是變態發育。在此基礎上,認識其他動物的生命周期,了解還有一些動物的生命過程中也有像重蠶一樣的變態發育現象。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對于養蠶熱情高,對于新的知識有者比較強的求知欲,對于科學現象也非常感興趣。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思維處于感性認識階段,所以能結合養蠶的實際很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教學目標與重點、難點教學目標 (一)科學觀念 1.通過養蠶,了解蠶的形態特點、生活習性、生長過程。 2.了解水、空氣、溫度、食物等條件對蠶的生活和生長的影響。 3.了解蠶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以及蠶的一生所經歷的主要階段。 4.認識動物都有生有死,從生到死的過程中有不同的發展階段。 5.知道像蠶的生長過程中所經歷的形態變化是變態發育。 (二)科學思維 1.能圍繞養蠶過程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能針對養蠶的環境條件、蠶的生長過程等方面提出假設,制訂簡單的探究計劃,能觀察并描述蠶的生長過程。 2.能運用科學的詞匯、圖示符號等,記錄、整理觀察到的蠶的生長過程。 (三)探究實踐 1.能依據證據,運用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等方法,認識蠶的生長條件和過程,并正確描述自己的探究過程與結論。 2.能對自己的養蠶過程、方法和結果等進行反思,作出自我評價與調整。 (四)態度責任 1.對養蠶中的科學實踐活動表現出;較強的探究興趣。 2.在養蠶過程中,能以事實為依據,面對有說服力的證據時,能調整自己的觀點。 3.樂于興試運用多種思路、多樣方法完成養蠶活動,體會創新的樂趣。 4.能接納他人的觀點,能分工協作,樂于為完成探究活動,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貢獻自己的力量。 5.通過養蠶活動,了解并意識到人類為滿足自己不斷增加的需求,不斷改進著技術和產品。教學重點 了解蠶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以及蠶的一生所經歷的主要階段。教學難點 通過養蠶活動,了解并意識到人類為滿足自己不斷增加的需求,不斷改進著技術和產品整體教學框架(流程圖)作業設計規劃及作業內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