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不簡單的杠桿》教學設計課題 不簡單的杠桿 單元 3 學科 科學 年級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利用杠桿可以幫助我們撬起一些重物。·改變支點的位置、支點的高度會影響杠桿的作用效果。科學探究目標·能利用杠桿完成撬動大石塊的任務。·能用畫圖的方式記錄杠桿裝置的使用情況。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認識到杠桿也是一種簡單機械,在生活中應用廣泛,給我們帶來了便利。重點 用石塊、木板進行模擬實驗,認識杠桿的作用效果。難點 整理、分析數據并發現杠桿的省力規律。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1、圖中的人們在做什么?他們使用的是什么工具?(展示圖片)明確:用撬棍撬石板、用撬棍移動鐵軌、用撬棍撬開木箱蓋。2、任意選擇一個場景,說說撬棍是怎么工作的?(展示場景圖片)例如,撬棍的前端插入石板底部,中間墊在另一塊石板的邊緣,上端握在手里,用力向下壓撬棍,就可以使石板撬起或移動了。3、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叫做杠桿。4、你使用過杠桿類的工具嗎 能說說它的作用嗎 由撬棍導入杠桿,由淺入深,直擊聚焦問題。講授新課 一、探索 一根木棒就可以變成杠桿。古人利用木棒撬動大石頭,或者將植物粗壯的根撬出來。在工作時,能使我們省力或方便的裝置叫做機械。像杠桿和斜面這樣構造簡單地機械稱為簡單機械。1、模擬測試:利用木板撬和移動重物小石塊離小木塊越近越撬不動,離小木塊越遠撬動的距離越大。(1)從下面的記錄中,杠桿裝置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哪方面?明確:大石塊和小石塊的的位置不變,小木塊的位置在改變。準問:在只改變小木塊位置的情況下,大石塊移動的距離有什么變化?明確:小木塊離大石塊越遠越撬不動,離大石塊越近撬動的距離越大。2、實驗發現:杠桿的秘密(1)模擬測試中,一根簡單的木板就成為簡單地杠桿。如圖所示,杠桿有哪三個關鍵點? 明確:支點:支撐著杠桿、杠桿圍繞其轉動的位置。 用力點:在杠桿上用力的位置。 阻力點:杠桿克服阻力的位置。(2)什么情況下杠桿省力?明確:用力點離支點越遠,杠桿越省力;阻力點離支點越近,杠桿越省力。(3)改變支點的位置或支點的高度會影響杠桿的作用效果①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 杠桿省力②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 杠桿費力③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 杠桿既不省力也不費力五、作業布置 找一找,身邊還有哪些杠桿。 能利用杠桿完成撬動大石塊的任務。能用畫圖的方式記錄杠桿裝置的使用情況。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利用杠桿是一種簡單的機械,在生活中用各種不同的杠桿,它可以幫助我們撬起一些重物,改變支點的位置或支點的高度會影響杠桿的作用效果。 總結課堂板書 板書設計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