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師教學設計表第1課時教學設計(其他課時同)課題 用種子繁殖課型 新授課 章/單元復習課□ 專題復習課□ 習題/試卷講評課□ 學科實踐活動課□ 其他□1.教學內容分析:《用種子繁殖》是單元第二課,研究的問題:“用種子繁殖”。本課安排了“種子的結構”、“探究種子萌發需要的條件”、“研究果實和種子的產生與傳播”三個科學實踐活動。拓展與應用部分,通過動手制作激發學生對植物繁殖的研究興趣。學習者分析: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基礎,并掌握了一定的探究方法與實驗的操作能力,可以在老師的引導下自主完成學習探究活動。學生通過上學期知識內容了解植物可以用種子繁殖后代,對于植物沒有種子或是某些植物不用種子將如何繁殖非常好奇,但另一方面,學生對于科學探究充滿熱情,對周圍世界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非常樂意動手研究問題,所以教學中只要關注學生的特點和周圍的各種環境因素,恰當的引導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學生定能在探究的過程中體驗、感悟和內化,感受到學習科學的樂趣。學習目標確定:科學核心素養:許多植物靠種子繁殖后代。種子是由種皮和胚組成。科學探究目標:解剖觀察種子結構,用簡單語言和圖示描述自己觀察結果。科學思想目標:運用觀察、比較的方法研究種子結構、萌發條件和傳播方式。科學法治觀念:有興趣探索有關植物用種子繁殖的問題,増強愛護植物種子,珍惜生命的意識。科學思維目標:運用觀察、比較的方法研究種子結構、萌發條件和傳播方式。4.學習重點難點:(1)認識一些用種子繁殖后代的常見植物,知道許多植物能產生足夠的種子繁殖。(2)知道傳粉是許多植物產生種子的一個環節。5.學習評價設計通過上學期的學習,學生對植物的生命周期有一定的認識,對植物的種子并不陌生,也曾探究過種子發芽的條件,這對本節課學生探究種子萌發胚根的生長方向、埋土深度等問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本課教學內容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解剖種子,觀察種子的內部構造并結合資料,讓學生了解種子的結構與種子萌發成的植株之間的關系。第二部分,提出有關種子萌發的問題,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在解決一些播種技術問題的同時,讓學生了解種子萌發的特點和條件。第三部分,分析并交流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認識每種果實都有它獨特的傳播種子的方式,以便種子獲取更大的生存機會。第四部分是第三部分內容的延續與拓展,指導學生觀察一些種子,并猜測它們的特點與種子的傳播方式有什么關系。6.學習活動設計:教師活動1、動物的生命大多是從受精卵開始的。許多綠色開花植物是靠什么繁殖后代的?2、“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種子的內部有什么?為什么能長出新的植物體? 學生思考及回答問題環節一:(新授)教師活動1一、種子的結構1、觀察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有哪些不同之處?展示圖片。比較不同的種子,它們有哪些相似的結構?(1)解剖材料浸泡過的蠶豆種子和菜豆種子、鑷子、放大鏡(2)鑷子的結構與使用結構:觀察顏色、大小、形狀認識實驗材料觀察鑷子結構練習使用鑷子按照實驗步驟進行實驗操作認真領會畫種子結構由種皮和胚組成,胚是由胚芽、胚根和子葉等組成。使用方法:大拇指和食指放在鑷子的夾合處,鑷柄位于掌心,輕輕用力,鑷頭夾住物體。(3)種子解剖過程①用鑷子輕輕剝開經水浸泡過的蠶豆和菜豆的種皮。②小心地將種子里的“豆瓣”分開,每部分盡量保持完整,擺放整齊。③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它們的內部構造,重點觀察“豆瓣”連接處有什么。(4)溫馨提示①用鑷子從種臍開始解剖②一定用力要小,動作要慢③能正確并熟練使用鑷子(1)用圖文展示種子內部結構明確:(2)不同的種子,它們有哪些相似的結構?(3)植物的種子為什么能長成新的植物?種皮——保護種子胚芽——發育成植物的莖、葉胚根——發育成植物的根子葉——提供或轉運營養物質胚是構成種子最重要的部分,是有生命的,在適宜的條件下能長成新的植物。環節二:探究種子萌發需要的條件教師活動21、根據我們的生活經驗與觀察,推測種子萌發需要哪些條件。2、怎樣設計對比實驗研究種子萌發需要的條件?3、實驗設計(1)種子萌發是否需要水選擇10粒綠豆種子,分兩份放在培養皿中。左邊培養皿中,用濕潤的棉花為種孑提供水,右邊培養皿不提供水。把這兩份培養皿都放在陽臺上。(2)種子萌發是否需要適宜的溫度兩份培養皿中都分別放入10粒綠豆,而且都有濕潤的棉花墊在底部。然后把左邊這份放在冰箱里,右邊這份放在陽臺上。(3)種子萌發是否需要空氣兩份培養皿中都分別放入10粒綠豆,而且都有棉花墊在底部。左邊這份棉花保持潮濕,右邊這份讓水沒過種子,都放在陽臺上。(4) 種子萌發是否需要陽光選擇10粒綠豆種子,分兩份放在有潮濕棉墊的培養皿中。左邊培養皿放在自然光下,右邊培養皿用遮光物質蓋起。4、實驗現象與結論5、根據觀察和記錄種子發芽需要哪些條件?查閱資料交流溫度、土壤、陽光、水分……我們只能改變一個條件,其他條件不變保持不變。小組交流,然后按照既定方案進行實驗操作,觀察實驗現象。 補充:種子發芽不一定需要土壤和陽光環節三:研究果實和種子的產生與傳播教的活動31、植物的花里有雌蕊和雄蕊。雄蕊上的花粉傳到雌蕊上的過程叫傳粉。傳粉后形成受精卵,然后長出果實和種子。展示圖片。2、每當植物開花時,花叢中總有昆蟲采花蜜。這對植物有什么幫助?講解:3、玉米、水稻等植物是靠什么傳播花粉的?交流實驗現象和結論適宜溫度、水分和空氣觀察雄蕊和雌蕊幫助植物傳粉 玉米、水稻等植物是靠風力傳播花粉的。板書設計:種子結構:種皮、胚(胚根、胚芽、子葉)傳粉方式:昆蟲傳粉、動物傳粉、風力傳粉種子傳播方式:風力傳播、動物傳播、水力傳播8.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1.種子的“鎧甲”,起著保護種子作用的是( )。A.胚芽 B.胚根 C.種皮2.下列植物種子中,借助風的力量進行傳播的是( )組種子。A.蒲公英 B. 蓮蓬 C.蒼耳3.下列哪個條件是種子萌發不一定需要的?( )A.溫度 B.空氣 C.陽光9.特色學習資源分析、技術手段應用說明: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許多植物靠種子繁殖后代,種子是由種皮和胚組成,胚能發育成新的植物。種子的萌發需要適宜的溫度、水分和空氣。傳粉是許多植物產生種子的一個環節。種子靠動物、風力和水力等力量傳播,繁殖后代。10.教學反思與改進:這節課我感覺不是很成功的,但也是完成了教學目標、達到了教學目的。在授課過程中,充分體現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思想。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學習方法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由被動學習完全轉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存在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個別學生表現不積極,不敢發表自己的見解,自信心差,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尋求解決方法。通過教學,還使我認識到學生擁有知識的量和創造想象力超過我原來的想象,我們教師應該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不斷調整自己,做新課程教學中的“有心人”和“多心人”。總之,這節課不足之處就是在時間的把握上,我會下一步多留意去改善自己的不足之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