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中政治選擇性必修3《邏輯與思維》課本知識梳理2024年1月★特色★比較新:根據統編版選擇性必修3《邏輯與思維》2023年8月版次編寫比較全:基本完整呈現課本知識內容,包含必要的輔助文、綜合探究、課文經典示例評析等很適用:按課文段落整理知識要點,可用于課前預習、記憶背誦、復習備考、教學參考等歡迎使用!目錄第一單元 樹立科學思維觀念 1第一課 走進思維世界 1一、思維的含義與特征 1二、思維形態及其特征 1第二課 把握邏輯要義 2一、“邏輯”的多種含義 2二、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 3第三課 領會科學思維 5一、科學思維的含義與特征 5二、學習科學思維的意義 5綜合探究 提升思維品質 學會科學思維 6第二單元 遵循邏輯思維規則 6第四課 準確把握概念 6一、概念的概述 6二、明確概念的方法 8第五課 正確運用判斷 10一、判斷的概述 10二、正確運用簡單判斷 11三、正確運用復合判斷 13第六課 掌握演繹推理方法 16一、推理與演繹推理概述 16二、簡單判斷的演繹推理方法 17三、復合判斷的演繹推理方法 20第七課 學會歸納與類比推理 24一、歸納推理及其方法 24二、類比推理及其方法 26綜合探究 把握邏輯規則 糾正邏輯錯誤 28第三單元 運用辯證思維方法 28第八課 把握辯證分合 28一、辯證思維的含義與特征 28二、分析與綜合及其辯證關系 29第九課 理解質量互變 30一、認識質量互變規律 30二、把握適度原則 31第十課 推動認識發展 32一、不作簡單肯定或否定 32二、體會認識發展的歷程 33綜合探究 領悟辯證精髓 處理復雜問題 35第四單元 提高創新思維能力 35第十一課 創新思維要善于聯想 35一、創新思維的含義與特征 35二、聯想思維的含義與方法 36第十二課 創新思維要多路探索 38一、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的方法 38二、逆向思維的含義與作用 39第十三課 創新思維要力求超前 41一、超前思維的含義與特征 41二、超前思維的方法與意義 42綜合探究 結合社會實踐 勇于開拓創新 43第一單元 樹立科學思維觀念第一課 走進思維世界一、思維的含義與特征(一)思維的含義1.思維與人類密切相關論力氣,人比不上野牛和大象;論奔跑,人比不上羚羊和斑馬;論攀爬,人比不上猿猴和壁虎……然而,由于有思維參與其中的人類社會實踐,人成了萬物之靈。思維,就像陽光、空氣和食物一樣,是我們不可或缺的。只要我們在“想”、在“考慮”,就能切身地體會到我們在思維。2.思維的含義思維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思維與意識同義,狹義的思維與理性認識同義。感性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現象和外部聯系的反映,是認識的初級階段。“邏輯與思維”中所說的“思維”主要是從狹義角度來講的,指認識的高級階段,是對事物的本質及規律的反映。3.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等,是對人類理性認識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人們認識事物本質、把握事物規律的重要的思維方式,是具有指導性和針對性的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二)思維的特征1.思維既有個性也有共性人人都會思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維風格。不同風格的思維在速度、方式、質量乃至結果上有很大的差異。但不論哪一種風格的思維,都包含著思維的共同特征。2.思維的特征(1)具有間接性。人們不可能對所要認識的每一個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也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但思維能夠憑借獲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透過事物的現象,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實現對未知事物的認識。(2)思維具有概括性。思維能夠從多種事物及其各種各樣的屬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質的屬性,抓住內在的、共同的、本質的屬性,把握一類事物的共同本質。(3)思維具有能動性。任何思維都是對認識對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對認識對象的機械反映。思維能夠提煉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別于客觀實際的認識。正確的思維如實地反映認識對象,錯誤的思維歪曲地反映認識對象。3.思維與實踐的關系思維在實踐中產生,在實踐中發展,又反作用于實踐。正確的思維能夠幫助人們在實踐中實現預期的目的。二、思維形態及其特征(一)思維的基本形態1.思維形態的多種類別出于不同的目的,依據不同的標準,人們對思維的形態有不同的認識和分類。從思維的方向看,有向不同方向擴散的發散思維和向同一方向收斂的聚合思維;從思維對認識對象的思考角度看,有整體地認識對象的綜合思維和分別地認識對象的分析思維;從思維反映認識對象的方式看,有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的辯證思維和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的形而上學思維;等等。2.思維的基本形態:抽象思維、形象思維根據思維運行的基本單元的不同,可以將思維分為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如果人的思維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共同屬性,通過語詞鞏固下來,形成了概念,并以概念作為思維的基本單元,就屬于抽象思維。如果人的思維抽象和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作為思維的基本單元,就屬于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是思維的基本形態。(二)思維基本形態的特征1.抽象思維的特征抽象思維以概念、判斷和推理等反映認識對象,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抽象思維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單元的概念性、運行方式的推導性和思維表達的嚴謹性。2.形象思維的特征形象思維在感覺、知覺和表象的基礎上,運用聯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認識對象,觸及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形象思維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單元的形象性、運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維表達的情感性。3.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關系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區分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在實際思維活動中,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雖然各有其功能和作用,但又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第二課 把握邏輯要義一、“邏輯”的多種含義(一)“邏輯”的不同用法1.“邏輯”的四種含義“邏輯”是我們學習和生活中的常用語詞,也是一個多義詞?,F代漢語中的“邏輯”,或者與“規律”同義,或者指“邏輯規律與規則”,或者指認識問題的某種“思維方法”,或者指“邏輯學”這門學問。2.邏輯學的研究對象“規律”意義上的“邏輯”是所有科學的研究對象。“邏輯規律與規則”,以及“思維方法”意義上的“邏輯”才是邏輯學的研究對象。邏輯學研究試圖將邏輯規律與規則運用到實際思維中,以區分正確的思維方法和不正確的思維方法。作為工具性學科的邏輯學是為把握“規律”服務的。(二)狹義邏輯學與廣義邏輯學1.狹義邏輯學與廣義邏輯學的含義正像“邏輯”有不同用法一樣,作為一門學科的“邏輯”也有狹義和廣義之分。歷史上人們曾把所有研究思維規律與方法的學問都稱為邏輯學。隨著學科分化,人們把研究思維形式結構及其規律的形式邏輯視為狹義的邏輯學,而把含有狹義的邏輯學和研究辯證思維中的規律、規則與方法的辯證邏輯等視為廣義的邏輯學。2.狹義邏輯學(形式邏輯)的研究內容及其在生活中的運用形式邏輯特別關注推理問題。推理是由前提和結論構成的,由前提推導結論,前提作為結論的理由。從形式邏輯角度看,從真前提推出真結論,并不取決于思想的具體內容,而是取決于思想的形式結構。形式邏輯的核心任務是要把握從真前提推導出真結論的規律和規則。在日常思維中,人們常常運用推理進行論證和論辯。把推理的理由講出來作為“論點”的“論據”,就構成了通常所說的“論證”。用這樣的論證方式去說服人,讓他人接受自己的觀點,或者用這樣的論證方式去反駁別人的觀點,就構成了“論辯”。論證和論辯中使用的推理是否有效,直接影響說服的效果。3.狹義邏輯學與廣義邏輯學的關系學習狹義邏輯學的基本知識與方法,是學習廣義邏輯學的基礎。遵循形式邏輯的規律與規則,是正確思維的必要條件。二、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一)同一律:思維的確定性要求1.同一律的原因和內容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確定性的思維。要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的事實與規律,必須讓思維確定下來,該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通常用公式“A是A”來表示同一律的內容。這個公式的意思是說: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2.同一律的要求同一律要求人們: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每一思想必須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轉移論題。故意違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邏輯錯誤叫作“偷換概念”或“偷換論題”。3.同一律的注意事項在不同的時間或不同的條件下,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斷,同一律并不要求它們一定是同一的。同一律并不否認認識對象的復雜多樣性及其變化和發展。它所反對的,只限于在時間、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任意變更概念或判斷。同一律并不否認客觀事物及人的思想認識的變化發展,反映事物變化發展的正確認識并不違反同一律的要求。我國邏輯學家金岳霖曾有以下通俗說明:“西紅柿是由蘋果綠變紅的,當它是由綠變紅的時候,它就是由綠變紅的。當它是綠的時候,它就是綠的。而當它成為紅的時候,它就是紅的了。當然,它會有不綠不紅的時候,不錯,可是當它是不綠不紅的時候,它就是不綠不紅的。其所以如此,是因為同一律所反映的不是形色狀態或它們的變化,而是形色狀態和它們的變化的確實性的同一。”(二)矛盾律:思維的一致性要求1.矛盾律的原因和內容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維。要避免思維出現不融貫一致的邏輯錯誤,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來表示矛盾律的內容。這個公式的意思是說: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它的否定論斷“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2.矛盾律的要求矛盾律要求人們: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斷定它們都成立。違反矛盾律要求的邏輯錯誤叫作“自相矛盾”。3.矛盾律注意事項思維中出現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辯證法所講的事物的客觀矛盾。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時間、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作的論斷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論斷是對客觀實際的錯誤反映。客觀事物是變化發展的,此事物可以變成彼事物。從不同時間、不同方面對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論斷,并不是自相矛盾的。(三)排中律:思維的明確性要求1.排中律的原因和內容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明確性的思維。邏輯思維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邏輯錯誤,也要反對在“是”與“非”之間騎墻居中,在矛盾關系的論斷之間持“兩不可”的態度。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來表示排中律的內容。這個公式的意思是說: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2.排中律的要求排中律要求人們: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斷定它們都不成立。也就是說,不能同時否認“A”,又否認“非A”,對“是”與“非”各打五十大板。違反排中律要求的邏輯錯誤叫作“兩不可”。3.排中律的注意事項矛盾律表明,論斷“A”和“非A”必有一假;排中律進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一真。識別與把握“A”和“非A”這種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關系,對于提升邏輯思維能力有重要意義。4.形式邏輯的三大基本規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這些基本規律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對認識客觀事物的正確思維活動的總結。它們不是邏輯學家頭腦中固有的,也不是哪個權威規定的。人們通過無數次的社會實踐,既認識到了客觀事物的規律,也認識到了思維自身的規律。實踐證明,只有遵循形式邏輯基本規律的思維,才有可能成為科學的思維,而違背形式邏輯基本規律的思維,不可能是科學的思維。第三課 領會科學思維一、科學思維的含義與特征(一)科學思維的含義1.科學思維的條件和含義任何思維都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內容真實和形式正確是科學思維的兩個基本條件。這里所說的科學思維,泛指符合認識規律、遵循邏輯規則的思維,是能夠達到正確認識結果的思維。科學思維與不科學思維相對立。不科學思維是主觀臆想的、不合邏輯的、片面僵化的思維。2.科學思維是一種統稱科學思維不是與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新思維并列的思維形態,而是對實踐中遵循邏輯思維要求、運用辯證思維方法、創新性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的統稱。(二)科學思維的特征1.科學思維追求認識的客觀性科學思維總是從實際出發,力圖如實地反映認識對象??茖W思維不盲目崇拜權威,不盲目相信書本結論,它尊重實踐檢驗的結果,注重實事求是的推理和論證,堅持以理服人,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觀規律。2.科學思維的結果具有預見性科學思維總是通過對事物歷史與現實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發展的規律,并對事物的發展趨勢、發展前景作出合乎邏輯的推斷。3.科學思維的結果具有可檢驗性思維的結果必須接受實踐的檢驗。越是復雜的事物,對它的認識越要經過實踐的反復檢驗??茖W思維能夠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接受實踐的嚴格檢驗,修正錯誤,堅持真理。二、學習科學思維的意義(一)學習科學思維的思維素養意義1.捍衛真理學習科學思維,有利于我們糾正邏輯錯誤,駁斥詭辯,捍衛真理??茖W的抽象思維一定是符合邏輯要求的思維,違背邏輯要求的思維不是科學思維。通過學習邏輯知識,我們可以更好地擔當起維護真理的責任。2.把握本質學習科學思維,有利于我們把握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世界是普遍聯系、變化發展的。認識世界,不僅要認識事物的部分、方面、階段,而且要認識事物變化發展著的整體。學會運用辯證思維方法,我們可以更為全面、動態地把握客觀事物。3.著眼創新學習科學思維,有利于我們把握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從而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提高我們的創新能力。(二)學習科學思維的思想政治意義1.樹立正確思想人的思想是經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結果,有正確與錯誤之分。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而成功的社會實踐離不開科學思維的參與。2.提高政治覺悟學習科學思維,有助于我們認清社會發展規律和階段性特征,正確認識不同的社會實踐中的國情和世情,準確把握我們所在的歷史方位,提高我們的政治站位,提升我們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覺悟。3.投身政治實踐學習科學思維,有助于我們發揚科學精神,積極投身于當代中國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以銳意進取的態度和負責任的行動促進社會和諧,助力國家強盛和民族復興。4.提高效率 擔當奉獻總之,把握科學思維的精髓,學會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正確認識事物,提高學習和工作的效率;可以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更好地報效國家、服務社會、造福人類。綜合探究 提升思維品質 學會科學思維1.思維與科學思維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人們的思維風格雖然不同,但都具有間接性、概括性和能動性等共同特征。思維有不同的形態,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是思維的兩種基本形態,二者各有特點,卻又相輔相成。思維的方法不同,效果千差萬別??茖W思維是以科學精神為向導的思維,是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思維,是符合認識規律、遵循邏輯要求的思維,是能夠達到正確認識結果的思維。2.學習和運用科學思維科學思維之所以需要邏輯,是因為合乎邏輯的思維具有確定性、一致性、明確性,這是任何正確思維都必須具備的品質。能不能正確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有效地解決問題,順利地推進工作,既是思維品質和水平如何的體現,也是思維是否科學的表現。學會科學思維,終身受益。第二單元 遵循邏輯思維規則第四課 準確把握概念一、概念的概述(一)概念的含義1.概念的含義事物總有許許多多的性質和關系。事物的性質和關系統稱為屬性。事物的屬性可分為本質屬性和非本質屬性。本質屬性是一事物成為自身并使該事物同其他事物區別開來的內部規定性。概念就是通過揭示事物的本質屬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維形式。2.概念的表達概念只有通過語詞才能表達出來,但并非一個語詞在任何場合都一定表達同一個概念。不同的語詞可以表達同一個概念,同一個語詞在不同的場合可以表達不同的概念。如果不作區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二)概念的基本特征1.概念的兩個基本特征(1)內涵要知道一個概念究竟反映什么,就要弄清楚這個概念的內涵是什么。概念的內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屬性,它反映事物“質”的規定性,說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種事物究竟“是什么”。(2)外延要知道一個概念究竟是在指“誰”,就要弄清楚這個概念的外延是什么。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質屬性的事物的范圍。它說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種事物“有哪些”。2.不同概念之間的外延關系講到概念的外延,總會涉及不同概念在所指范圍上的關系。依據兩個概念在所指范圍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間的外延關系分為相容關系和不相容關系。如果兩個概念在所指范圍上具有相同部分,則為相容關系;不具有相同部分,則為不相容關系。(1)相容關系依據所指范圍相同部分的多少,概念外延的相容關系分為以下幾種:全同關系——兩個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種屬關系或屬種關系——一個概念的全部外延是另一個概念的外延的一部分,外延小的概念為種概念,外延大的概念為屬概念;交叉關系——兩個概念之間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設A、B為任意兩個外延相容的概念,其相容關系可以用圖表示為:(2)不相容關系不相容關系又稱為全異關系。設A、B為任意兩個外延不相容的概念,其不相容關系可以用圖表示為:矛盾關系和反對關系是不相容關系的兩種特殊情況。矛盾關系——兩個具有全異關系的概念包含在一個屬概念中,并且它們的外延之和等于該屬概念的外延;反對關系——兩個具有全異關系的概念包含在一個屬概念中,并且它們的外延之和小于該屬概念的外延。設A、B為任意兩個外延不相容的概念,C為A、B共同的屬概念,其矛盾關系和反對關系可以用圖表示為:二、明確概念的方法(一)明確內涵的方法1.定義是明確概念內涵的方法要明確概念的內涵,消除概念在內涵方面的歧義,就需要運用定義的方法。定義是從內涵方面明確概念的邏輯方法。給一個概念下定義,就是用簡明的語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定義由被定義項、定義項和定義聯項三部分構成。2.定義的方法:種差加屬概念定義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種差加屬概念。這里的屬概念是指被定義項的屬概念。種差指同一屬概念下的種概念之間的差別,即“被定義項”與其同屬的其他種概念之間的差別?!胺N差”和“屬概念”相加構成定義項,用定義聯項將被定義項和定義項聯結起來,就構成定義。下面是給“文學”概念下定義的圖示:3.正確定義的要求要下一個正確的定義,首先,應該具備相應的科學知識,正確地認識對象,把握其本質屬性;其次,應該遵循必要的邏輯規則。4.定義的邏輯規則(1)定義項與被定義項的外延必須全同。否則,就會犯“定義過寬”或“定義過窄”的邏輯錯誤。(2)定義項不能直接或間接地包含被定義項。否則,就會犯“同語反復”或“循環定義”的邏輯錯誤。(3)定義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否定形式只是說明被定義項不是什么,而沒有揭示它究竟是什么。違反這一邏輯規則,就會犯“否定定義”的邏輯錯誤。(4)定義不能用比喻。否則,就會犯“比喻定義”的邏輯錯誤。(二)明確外延的方法1.劃分是明確概念外延的方法明確概念的外延,可以運用劃分的方法。劃分是從外延方面明確概念的邏輯方法。它是依據一定的標準,把一個概念的外延分為幾個小類。小類是大類的種,大類是小類的屬。劃分就是把一個屬分為幾個種的邏輯方法。劃分由母項和子項兩部分構成。2.正確劃分的要求概念之間的外延關系是對事物之間客觀關系的反映。作出正確的劃分,首先,必須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對象之間的客觀關系;其次,要遵循劃分的邏輯規則。3.劃分的邏輯規則(1)子項的外延之和必須等于母項的外延。否則,就會犯“劃分不全”或“多出子項”的邏輯錯誤。(2)在同一次劃分中,只能用同一個標準。否則,就會犯“劃分標準不一”的邏輯錯誤。(3)劃分應該逐級進行,不能越級。否則,就會犯“越級劃分”的邏輯錯誤。4.如何準確把握概念任何概念都是內涵和外延的統一。準確地把握概念,既要弄清概念的內涵,又要分清概念的外延。認識對象是變化發展的,反映認識對象的概念也會發生變化,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不可能固定不變。同時,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化,人們對概念內涵和外延的理解也會越來越深刻和精確。第五課 正確運用判斷一、判斷的概述(一)判斷及其基本特征1.判斷的含義我們認識事物,必然會對事物作出判定,或者肯定它們是什么、相互之間有什么關系,或者否定它們是什么、相互之間有什么關系。在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認識活動中,就使用了判斷。判斷就是對認識對象有所斷定的思維形式。2.判斷的基本特征(1)對認識對象有所斷定,是判斷的一個基本特征。斷定的方式有兩種:一是肯定,二是否定。如果既不肯定什么,又不否定什么,就不是判斷。(2)判斷的另一個基本特征是有真假之分。既然判斷是對認識對象情況的斷定,判斷就有與認識對象實際情況是否符合的問題。如果一個判斷的斷定符合認識對象的實際情況,它就是真的;否則,它就是假的。哲學認識論是從主客體關系角度研究判斷的真假。形式邏輯研究判斷只是從形式上研究其真假特征,以及判斷之間在形式上的真假關系。在人們的交際活動中,確定某個判斷的真假往往需要借助于語境。語境涉及上下文、時間、地點、被指對象等多種因素。比如,“現在是上午8點整”這個判斷究竟是真還是假,要看說話者所指的時間在什么時區,表示時間的裝置是如何設置的,等等。3.判斷的來源以及檢驗判斷來源于人們的社會實踐,其正確與否要經受社會實踐的檢驗。符合實際的判斷就是真判斷,不符合實際的判斷就是假判斷。有斷定就會有真假,判斷的這兩個基本特征是相互聯系的。(二)判斷的表達與類型1.判斷的表達判斷是通過語句表達的。判斷是語句的思想內容,語句是判斷的語言形式。但是,不作斷定、沒有真假的語句并不表達判斷。對于含義不明確的語句,我們需要依據語言的具體情況排除歧義,才能準確把握這些語句與其所表達的判斷之間的關系。2.判斷的類型要準確地把握不同判斷的邏輯性質,需要清楚地了解判斷的類型。依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對判斷進行不同類型的劃分。依據判斷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斷,判斷分為簡單判斷和復合判斷。直接由概念構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斷的判斷叫作簡單判斷。本身包含其他判斷的判斷叫作復合判斷。簡單判斷包括性質判斷和關系判斷。復合判斷包括聯言判斷、選言判斷和假言判斷等。二、正確運用簡單判斷(一)正確運用性質判斷1.性質判斷的含義人們認識事物,首先要判斷它們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就是要對事物的性質作出“有”(是)或者“無”(不是)的判定。這就需要運用性質判斷。性質判斷就是斷定認識對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種性質的簡單判斷。這種斷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條件的,所以,性質判斷又稱為直言判斷。2.性質判斷的結構性質判斷一般由量項、主項、聯項和謂項組成。表示斷定對象的叫作主項。表示斷定對象性質的叫作謂項。表示主項被斷定范圍的叫作量項。起著聯結主項和謂項的作用的叫作聯項。3.性質判斷的種類依據不同的標準,可以把性質判斷分為多個種類。(1)依據判斷的質,即判斷所用的斷定方式是肯定還是否定的,性質判斷分為肯定判斷和否定判斷。(2)依據判斷的量,即判斷所斷定的對象的范圍,性質判斷分為全稱判斷、特稱判斷和單稱判斷。全稱判斷斷定的對象是某類事物的全部。特稱判斷斷定的對象是某類事物的部分。如果判斷主項反映的是單個對象,這樣的判斷稱為單稱判斷。(3)任何事物都是“質”與“量”的統一體,反映事物的性質判斷也應該是“質”與“量”的統一。從質與量的結合上劃分,性質判斷有六種基本的判斷形式:全稱肯定判斷、全稱否定判斷,特稱肯定判斷、特稱否定判斷,單稱肯定判斷、單稱否定判斷。4.運用性質判斷的注意事項準確地運用性質判斷,應該注意以下問題:不能缺少主項和謂項,否則判斷就不完整;避免主項與謂項配合不當,否則不能如實地反映事物狀況,容易造成誤解;要準確地使用量項和聯項,以保證判斷的“量”與“質”都準確無誤。(二)正確運用關系判斷1.關系判斷的含義事物除了有某些性質外,還與其他事物有多種關系。人們在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既要認識事物的性質,也要認識事物之間的關系。斷定認識對象之間關系的判斷叫作關系判斷。2.關系判斷的結構關系判斷一般由關系者項、關系項和量項三部分組成。表示關系承擔者的叫作關系者項。按照關系者出現的順序可以稱為第一關系者項、第二關系者項、第三關系者項……對于不同關系者項來說,誰在前、誰在后,會影響關系判斷的性質。表示關系者之間關系的叫作關系項。表示關系者項范圍的叫作量項。下面是關系判斷“有的被告反控某些原告”的邏輯結構圖示:事物具有多種多樣的關系?!瓣P系的性質”可分為對稱性關系和傳遞性關系。甲與乙是同學,“同學”關系是對稱關系,因為乙與甲也是同學。甲比乙大3歲,“大3歲”關系就是反對稱關系,因為乙肯定不比甲大3歲。甲認識乙,“認識”關系就是非對稱關系,因為乙有可能認識甲,也有可能不認識甲。甲的歲數比乙大,乙的歲數比丙大,“……歲數比……大”關系是傳遞關系,因為甲的歲數肯定比丙大。甲是乙的父親,乙是丙的父親,“……是……的父親”關系是反傳遞關系,因為甲肯定不是丙的父親。甲是乙的同學,乙是丙的同學,“同學”關系是非傳遞關系,因為甲可能是丙的同學,也可能不是丙的同學。3.性質判斷和關系判斷的意義認識事物,只有既弄清對象的性質,又了解對象之間的關系,才能對對象有較為全面的把握。在社會生活中,弄清不同對象之間的關系,對我們認清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角色,明確自己的職責,更好地履行應盡的義務、維護合法的權利,具有重要的意義。三、正確運用復合判斷(一)復合判斷及其種類1.復合判斷的含義和結構認識對象的情況是多種多樣的,僅僅依靠簡單判斷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對象的情況。這就需要運用復合判斷。復合判斷是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斷的判斷,它由聯結詞和支判斷兩部分組成。2.復合判斷的種類復合判斷有不同的形式。有的是斷定對象的幾種情況同時存在,有的是斷定對象的可能情況,有的是對對象之間的條件聯系加以斷定。根據斷定情況的不同,復合判斷分為聯言判斷、選言判斷和假言判斷等多個種類。(二)正確運用聯言判斷1.聯言判斷的含義和結構聯言判斷是斷定對象的幾種情況同時存在的判斷。組成聯言判斷的支判斷叫作聯言支。一個聯言判斷至少包含兩個聯言支?!安⑶摇薄凹取帧薄安坏摇薄半m然……但是……”等,是常常用來聯結聯言支的詞項,叫作聯言判斷的聯結項。在日常語言的表達中,聯言判斷的聯結項有時可以省略。下面是聯言判斷“這篇散文文筆生動,并且這篇散文富有哲理”的邏輯結構圖示:2.聯言判斷真假的判定在聯言判斷中,當且僅當,組成它的各個聯言支都是真的,這個聯言判斷才是真的。也就是說,它要求各個聯言支的斷定都要與實際相符合。如果有一個聯言支是假的,這個聯言判斷就是假的。3.聯言判斷的作用正確運用聯言判斷,有助于人們將認識對象的多種情況綜合起來進行考慮,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況,從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斷更為恰當。(三)正確運用選言判斷1.選判斷的含義和結構人們在對對象情況不能作出確切的斷定時,就要估計它有幾種可能的情況,或是這樣,或是那樣。這就是在使用選言判斷。選言判斷是斷定對象的可能情況的判斷。組成選言判斷的支判斷叫作選言支。一個選言判斷至少包含兩個選言支。“或者……或者……”“要么……要么……”“不是……就是……”等,是常常用來聯結選言支的詞項,叫作選言判斷的聯結項。在日常語言表達中,選言判斷的聯結項一般不能省略。下面是選言判斷“或者你說錯了,或者我聽錯了”的邏輯結構圖示:2.選言判斷的種類選言判斷中選言支之間的關系,有兩種不同的情形:一種是選言支所斷定的對象情況可以同時并存,這樣的選言支叫相容的選言支;另一種是選言支所斷定的對象情況只能有一種存在,不能有兩種和兩種以上的情況并存,這樣的選言支叫不相容的選言支。依據選言判斷對選言支之間關系的斷定情況,選言判斷分為相容選言判斷和不相容選言判斷。在日常語言中,“或者……或者……”可以用來表達相容選言判斷。不相容選言判斷通常用“要么……要么……”來表達。3.選言判斷真假的判定一個相容選言判斷是真的,要求它的選言支中至少有一個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如果沒有選言支是真的,這個相容選言判斷就是假的。一個不相容選言判斷是真的,要求它的選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一個是真的。如果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選言支是真的,或者沒有選言支是真的,這個不相容選言判斷就是假的。4.選言判斷的作用正確運用選言判斷,不僅有助于我們準確地表達關于對象的各種可能的情況,而且能夠明確解決問題的范圍和途徑。5.運用選言判斷的注意事項正確運用選言判斷應該注意:要根據認識對象的實際情況,確定應該使用相容還是不相容選言判斷,不能誤用;要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盡量把對象的可能情況都揭示出來,不要遺漏有選擇價值的可能情況。(四)正確運用假言判斷1.假言判斷的含義認識對象之間有多種多樣的聯系,其中有一種是條件聯系。某一情況的發生會促使另一情況的發生;某一情況不發生,會導致另一情況不發生。事物情況之間的這種聯系,就是條件聯系。人們認識了事物情況之間的條件聯系,就可以形成假言判斷。假言判斷是斷定事物某情況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況存在(或不存在)的條件的判斷。假言判斷又叫條件判斷。2.假言判斷的結構一個假言判斷由表示條件關系的兩個判斷組成。其中,表示條件的判斷叫作假言判斷的前件,表示依賴這一條件而成立的判斷叫作假言判斷的后件?!叭绻敲础薄爸挥小拧薄啊斍覂H當……”等,是常用來聯結前件與后件的詞項,叫作假言判斷的聯結項。下面是假言判斷“如果寒潮來了,那么氣溫會下降”的邏輯結構圖示:3.假言判斷的種類假言判斷的前件和后件所反映的事物情況之間存在著三種條件關系,相應地,假言判斷分為充分條件假言判斷、必要條件假言判斷和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1)充分條件假言判斷如果有前一種事物情況就必有后一種事物情況,前一種情況就是后一種情況的充分條件。充分條件假言判斷是反映事物情況之間充分條件關系的判斷。(2)必要條件假言判斷必要條件是產生某種事物情況所不可缺少的條件。如果沒有前一種事物情況就一定沒有后一種事物情況,前一種情況就是后一種情況的必要條件。必要條件假言判斷是反映事物情況之間必要條件關系的判斷。(3)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有了這種情況,必將產生某種情況;沒有這種情況,必不產生該種情況。這種條件關系就是充分必要條件關系。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是反映事物情況之間充分必要條件關系的判斷,是同時斷定充分和必要兩種條件關系的假言判斷。4.假言判斷真假的判定假言判斷既然是反映事物情況之間條件關系的判斷,它的真假就不取決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決于判斷所揭示的事物之間的條件關系能否成立。有時,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但事物情況之間確實存在著某種條件關系,這樣的判斷仍然可以是真的。5.運用假言判斷的前提如果我們分不清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況之間的條件關系,就不能準確地反映認識對象的情況,那樣形成的假言判斷就會發生錯誤。掌握假言判斷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況之間的條件關系,是我們正確運用假言判斷的前提。6.判斷的邏輯地位判斷是由概念構成的,又是構成推理的基本要素。沒有判斷就不能明確概念,沒有判斷也不能進行推理。在邏輯思維中,正確運用判斷具有重要意義。第六課 掌握演繹推理方法一、推理與演繹推理概述(一)推理的含義與種類1.推理的含義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總要對認識對象作出判斷。一個判斷的形成有兩條途徑:一是通過實踐,直接對對象進行觀察或調查,然后作出判斷;二是借助已有的判斷,合乎邏輯地推出一個新的判斷。從一個或幾個已有的判斷推出一個新判斷的思維形式叫作推理。推理所依據的已有的判斷叫作推理的前提,推出的新判斷叫作推理的結論。2.推理結構的含義推理的結論是由前提推出來的,前提和結論之間就存在著一種邏輯聯系方式,這種邏輯聯系方式叫作推理結構。3.推理的種類依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將推理進行不同的分類。在哲學認識論中,人們依據對個別與一般的關系的認識來區分推理的種類:演繹推理是從一般性前提推出個別性結論的推理;歸納推理是從個別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結論的推理;類比推理是從一般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結論,或從個別性前提推出個別性結論的推理。形式邏輯從前提與結論之間是否有必然聯系的角度,將推理分為必然推理和或然推理。演繹推理是必然推理,歸納推理(除完全歸納推理外)和類比推理是或然推理。4.形式邏輯的研究對象:推理結構形式邏輯不研究每個推理所反映的認識對象的具體內容,而把推理結構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告訴人們正確的思維應該運用怎樣的推理結構,以及運用推理結構時應該遵循哪些規則,進而幫助人們識別什么樣的推理結構是正確的,什么樣的推理結構是不正確的。(二)演繹推理的邏輯要義1.正確演繹推理的必備條件演繹推理是力求從前提必然地得出結論的推理。要確保得到真實的結論,演繹推理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作為推理根據的前提是真實的判斷。如果前提虛假,由前提推出的結論就不能保證真實可靠。二是推理結構正確。如果推理結構不正確,也就是說,前提和結論的邏輯聯系方式是錯誤的,那么,盡管前提真實,也不能保證推出正確的結論。2.演繹推理的作用形式邏輯研究演繹推理,是從推理結構方面揭示其前提與結論之間的必然聯系,便于人們掌握正確的演繹推理的方法。掌握演繹推理的方法,對人們保持思維的嚴密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二、簡單判斷的演繹推理方法(一)性質判斷換質位推理1.性質判斷換質推理的含義在說話或寫文章時,為了使表達更為恰當和靈活,我們常常要根據上下文的具體情況,對一些性質判斷的形式結構進行變換,如將肯定判斷形式轉換為否定判斷形式,或者將否定判斷形式轉換為肯定判斷形式。這就要運用性質判斷換質推理。性質判斷換質推理,又叫換質法。它是通過改變已知性質判斷的“質”而得出一個新判斷的推理。2.性質判斷換質推理的規則和方法要使換質推理能夠從所給真實前提必然地推出真實結論,必須遵循以下規則。第一,推理時不改變前提判斷的主項和量項。第二,改變前提判斷的質,即把肯定判斷變為否定判斷,把否定判斷變為肯定判斷。第三,找出與前提判斷的謂項相矛盾的概念,用它作為結論判斷的謂項。具體推理方法如下:3.性質判斷換位推理的含義為了從不同方面加深對事物的認識,我們有時需要將性質判斷的斷定對象進行變換,也就是把性質判斷的主項和謂項的位置進行互換。這就要運用性質判斷換位推理。性質判斷換位推理,又叫換位法。它是通過改變已知性質判斷的主項和謂項的位置而得出一個新判斷的推理。4.性質判斷主項和謂項的周延情況每個性質判斷都對其主項和謂項所反映的對象范圍作了斷定。一個性質判斷如果斷定了其主項或謂項所反映的全部對象,這個主項或謂項就是周延的。沒有斷定其主項或謂項所反映的全部對象,這個主項或謂項就是不周延的。主項和謂項位置的變化會引起其外延斷定情況的變化。5.性質判斷換位推理的規則和方法要保證換位推理從所給真實前提得出真實結論,必須遵循以下規則。第一,推理時不改變前提判斷的聯項。前提判斷是肯定的,換位后還是肯定的;前提判斷是否定的,換位后仍為否定的。第二,將前提判斷的主項和謂項的位置互換。第三,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項,換位后也不能周延。6.性質判斷換質位推理的作用在思維活動中,我們可以將換質法和換位法結合起來運用,即進行換質位推理或換位質推理。正確地運用這種推理結構,不僅可以起到變換語句形式或語氣的作用,而且可以起到調整或強調認識重點的作用。(二)三段論推理1.三段論的含義和結構三段論是演繹推理的一種重要形式。它是以兩個已知的性質判斷為前提,借助一個共同的項推出一個新的性質判斷的推理。三段論的大項和小項在前提中并沒有直接發生聯系,只是分別和中項有一定的關系,通過中項這個媒介,大項和小項才有了一定的聯系,構成了三段論的結論。2.正確三段論的規則三段論可以有很多形式結構。在許許多多的形式結構中,有些是正確的,有些是不正確的。通過對無數個思維事例的考察,人們在實踐中概括出正確進行三段論推理的一般性規則。(1)一個形式結構正確的三段論只能有三個不同的項。在前提和結論中,大項、小項和中項必須分別出現兩次。如果出現四個不同的項,結論就不能必然得出。這種邏輯錯誤叫作“四概念”的錯誤。(2)中項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如果中項在兩個前提中都不周延,也就是說,兩個前提都沒有斷定中項所反映的全部對象,就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大項與中項的一部分外延發生聯系,小項與中項的另一部分外延發生聯系。這樣,大項和小項的關系就不能確定,結論就不能必然得出。違反這一規則,就會犯“中項不周延”的錯誤。在三段論推理中,判定某個概念是否周延,只要看那個概念在判斷中的位置即可。如果它是在全稱判斷主項的位置,就是周延的。如果它是在特稱判斷主項的位置,就是不周延的。如果它是在否定判斷謂項的位置,就是周延的。如果它是在肯定判斷謂項的位置,就是不周延的。(3)前提中不周延的項在結論中不得周延。這是針對大項和小項提出的要求。根據一類事物的部分對象具有某種屬性,我們不能推斷出這類事物的全部對象都具有這種屬性。也就是說,結論不能擴大使用前提所給的概念的外延,否則,就會犯“大項不當擴大”或“小項不當擴大”的錯誤。(4)兩個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結論。結論為否定,當且僅當,前提中有一否定。以上是三段論的基本規則。凡是符合這些規則的三段論,其推理結構就是正確的;違反其中任何一個規則,其推理結構都是不正確的。3.三段論的作用三段論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推理類型。我們只有熟知其推理的規則,才能自覺地避免這類推理中的邏輯錯誤,進而揭露詭辯,維護真理。三、復合判斷的演繹推理方法(一)聯言推理及其方法1.聯言推理的含義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我們有時需要將分別存在的對象情況綜合成比較全面的認識,有時又需要將對象的某種情況從眾多共存的情況中分割出來,實現認識由肯定總體到突出重點的轉化。這就需要運用聯言推理。聯言推理是依據聯言判斷的邏輯性質進行的推理。2.聯言推理的正確推理結構:合成式從聯言判斷與它的聯言支的真假關系來說,如果所有的聯言支都是真的,聯言判斷就是真的。如果聯言推理的前提分別斷定了各個聯言支是真的,它的結論就能夠斷定由這些聯言支所構成的聯言判斷是真的。3.聯言推理的正確推理結構:分解式從聯言判斷與它的聯言支的真假關系來說,如果一個聯言判斷是真的,它的聯言支就都是真的。聯言推理的前提斷定聯言判斷是真的,它的結論就能夠斷定這個聯言判斷的聯言支是真的。(二)選言推理及其方法1.選言推理的含義和種類事物存在的可能情況是多種多樣的,人們不可能對其中的每種情況都通過實踐來認識,這就需要運用選言推理,在事物諸多可能情況中作出某種選擇。選言推理是依據選言判斷的邏輯性質進行的推理。選言判斷分為相容的選言判斷和不相容的選言判斷,相應地,選言推理也分為相容的選言推理和不相容的選言推理。2.相容選言推理的正確推理結構:否定肯定式一個相容的選言判斷,斷定其選言支中至少有一個是真的。因此,一個相容的選言推理的正確的推理結構,只能是否定選言判斷前提中的一部分選言支,結論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選言支。3.相容選言推理的錯誤推理結構:肯定否定式由于相容的選言判斷只斷定其選言支至少有一個是真的,在進行相容的選言推理時,如果肯定了選言判斷前提中的一部分選言支,結論就不能必然地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選言支。4.不相容選言推理的正確推理結構:肯定否定式、否定肯定式由于不相容的選言判斷的選言支不可能都真,所以,在進行不相容的選言推理時,如果肯定了選言判斷前提中的一部分選言支,結論就可以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選言支;如果否定了選言判斷前提中的一部分選言支,結論就可以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選言支。(三)假言推理及其方法1.假言推理的含義和種類在人們的認識活動中,如果把握了事物之間的條件關系,并且確認了相關事實,就可以運用假言推理推斷未知的事物情況。假言推理是依據假言判斷的邏輯性質進行的推理。假言判斷有三種類型,相應地,假言推理也分為充分條件假言推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和充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2.充分條件假言推理的正確、錯誤推理結構充分條件假言判斷所斷定的前件和后件的關系是: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反過來看,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依據這種邏輯性質進行充分條件假言推理時,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斷的前件,結論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斷的后件;如果否定了假言判斷的后件,結論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斷的前件。由于充分條件假言判斷并沒有斷定前件假時后件會怎樣,也沒有斷定后件真時前件會怎樣,因此,在充分條件假言推理中,由否定假言判斷的前件而在結論中否定假言判斷的后件,或者由肯定假言判斷的后件而在結論中肯定假言判斷的前件,都是錯誤的推理結構。(提示:充分條件假言推理的正確推理結構可簡記為“有前必有后”和“無后必無前”,其余錯誤:無前必無后,有后必有前。)3.必要條件假言推理的正確、錯誤推理結構必要條件假言判斷所斷定的前件和后件的關系是: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反過來看,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依據這種邏輯性質進行必要條件假言推理時,如果否定了假言判斷的前件,結論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斷的后件;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斷的后件,結論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斷的前件。由于必要條件假言判斷并沒有斷定前件真時后件會怎樣,也沒有斷定后件假時前件會怎樣,因此,在必要條件假言推理中,由肯定假言判斷的前件而在結論中肯定假言判斷的后件,或者由否定假言判斷的后件而在結論中否定假言判斷的前件,都是錯誤的推理結構。(提示:必要條件假言推理的正確推理結構可簡記為“無前必無后”和“有后必有前”,其余錯誤。)4.充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的正確、錯誤推理結構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所斷定的前件和后件的關系是: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反過來看,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依據這種邏輯性質進行充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時,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斷的前件,結論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斷的后件;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斷的后件,結論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斷的前件;如果否定了假言判斷的前件,結論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斷的后件;如果否定了假言判斷的后件,結論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斷的前件。相應地,在充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中,不符合上述推理結構的都是錯誤的。(提示: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前件和后件是同真同假的關系,其推理的正確推理結構可簡記為“有前必有后”、“無前必無后”、“有后必有前”、“無后必無前”。)5.假言推理的作用事物情況之間的條件聯系體現著事物發生、發展的內在規律。依據正確反映事物情況之間條件聯系的假言判斷進行假言推理,人們可以推斷出新的情況,可以預見事物的發展方向,為進一步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創造必要的前提。6.演繹推理“保真”的條件演繹推理是必然推理,是力求從真前提保證推出真結論的推理。這種“保證”是在遵循演繹推理的規則下得以實現的。演繹推理的規則是人們通過無數次實踐認識到的。違背演繹推理的規則,就不能保證從真前提必然推出真結論。第七課 學會歸納與類比推理一、歸納推理及其方法(一)歸納推理的含義1.歸納推理的含義人們認識事物,總是先通過觀察、實驗和社會調查等途徑搜集有關對象的事實材料,對它們進行整理和加工,得到一些個別性或特殊性知識。然后,以這些個別性或特殊性知識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結論。這種推理形式叫作歸納推理。2.歸納推理的種類如果歸納推理的前提不涉及認識的全部對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對象,這樣的推理就叫作不完全歸納推理。如果其前提遍及認識的全部對象,這樣的推理就叫作完全歸納推理。(1)完全歸納推理的特征和局限性完全歸納推理對某類認識對象中每個對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種屬性都進行了考察,從而推出該類全部對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種屬性。由于這種推理的前提與結論之間具有保真關系,它不屬于邏輯推理分類中的或然推理。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由于有的認識對象太復雜,人們的精力、能力和認識的條件有限,無法對它們中的每個對象都進行考察,而且,在有些情況下,人們也沒有必要對認識對象的每種情況都進行考察。這就需要運用歸納推理的其他形式。(2)不完全歸納推理的特征和意義憑借思維的能動性,人們不對認識對象中的全部情況逐一進行考察,只考察其中的部分情況,往往也能得出一般性結論。這就需要運用不完全歸納推理。不完全歸納推理是根據某類認識對象中的部分對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種屬性,推出該類全部對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種屬性的歸納推理。簡單枚舉歸納推理和科學歸納推理都是不完全歸納推理。簡單枚舉歸納推理是根據事物情況多次重復,并且沒有遇到相反的情況,由部分情況得出一般性結論。一旦發現相反情況,這種推理的結論就會被推翻??茖W歸納推理是根據某類部分對象與某種屬性之間的因果聯系,推出某類對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種屬性的歸納推理。因為它分析了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比簡單枚舉歸納推理的結論的可靠性要高。不完全歸納推理在日常生活和科學研究中有著重要意義。由于它沒有對前提中的每個對象的情況都進行考察,就得出一般性結論,這種推理的前提與結論之間的聯系是或然的。我們可以通過考察更多的認識對象、分析認識對象與有關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等方法,提高這種推理的可靠程度。(二)歸納推理的方法1.完全歸納推理結論真實可靠的必備條件要保證完全歸納推理的結論真實可靠,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斷定個別對象情況的每個前提都是真實的;第二,所涉及的認識對象,一個都不能遺漏。2.提高不完全歸納推理結論可靠程度的方法:探求因果聯系提高不完全歸納推理結論的可靠程度,需要在認識對象與有關現象之間尋找因果聯系。因果聯系是事物或現象之間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一種現象的產生或消失,必定有它的原因。因果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聯系。人們常用的探求因果聯系的方法有求同法、求異法、共變法等。3.探求因素聯系的方法(不完全歸納推理的方法)(1)求同法。如果被考察的現象a出現在多個場合中,而在這些場合中只有一個有關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這個共同因素A與被考察的現象a有因果聯系。(2)求異法。如果被考察的現象a在第一場合出現,在第二場合不出現,而在這兩個場合之間只有一點不同,即第一場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場合沒有這個因素A,其他有關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這個因素A與被考察的現象a有因果聯系。(3)共變法。如果被考察的現象a在發生某種程度變化的各個場合中,只有一個因素A有量的變化,而其他因素都不變,那么,這唯一發生變化的因素A與被考察的現象a有因果聯系。在培根總結的求同、求異和共變的“三表法”基礎上,穆勒增加了“求同求異并用法”和“剩余法”。求同求異并用法:如果在某一現象出現的幾個場合中,只有一個共同的情況,在這一現象不出現的另外幾個場合中都沒有這個情況,那么,這種情況可能就是這個現象出現的原因。剩余法:我們考察某一復雜現象產生的原因,如果已知它的原因在某個特定范圍內,又知道這個原因只是部分原因,那么,其他原因可能就是這一復雜現象產生的剩余原因。二、類比推理及其方法(一)類比推理的含義1.類比推理的含義和依據人們認識事物,常常會用已經認識的某個或某類事物去推斷尚未認識的另一個或另一類事物。這就需要運用類比推理。類比推理就是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在一些屬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它們在其他屬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客觀事物及其屬性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事物屬性之間的內在聯系,是類比推理的客觀依據。2.類比推理不同于比較和比喻類比不同于比較。類比要在比較的基礎上得出新的結論,它是一種推理;比較的目的在于認識兩類對象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它是一種簡單的認識方法,但不是推理。類比不同于比喻。類比和比喻雖然都以比較為基礎,但是,類比是一種推理形式,目的在于得出新知識;比喻是一種修辭手法,目的在于生動形象地描寫或說明認識對象。3.類比推理的特征類比推理是或然推理。由于事物屬性之間既有相似性也有差異性,從兩個或兩類事物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就推出它們在另外的方面也相同或相似,其前提與結論之間的聯系是或然的。運用類比推理時,我們應該注意提高其可靠程度。(二)類比推理的方法1.類比推理的常見方法:模擬方法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仿生學所運用的主要方法是模擬方法。它專門研究和模仿生物的構造及功能,用于制造先進的技術裝置。從思維方法的角度看,模擬方法是一種類比推理方法。2.類比推理的具體方法:要素、結構、功能、條件類比類比推理是依據事物之間相同或相似的屬性進行的推理,事物的要素、結構和功能是其屬性的主要內容。從思維的角度說,類比推理既可以在對象的要素和結構之間進行類比,也可以在對象的功能之間進行類比,還可以從導致對象某種功能的條件方面進行類比。3.提高類比推理可靠程度的要求要提高類比推理的可靠程度,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類比的根據越多越好。前提中確認對象的相同或相似屬性越多,意味著它們所屬的類別可能越相近,結論的可靠性越高。第二,作為類比推理根據的相同屬性越是接近本質屬性,相同屬性與推出屬性之間的相關程度越高,結論的可靠程度就越高。第三,前提中確認的屬性不應該有與結論相互排斥的屬性。一旦前提中出現與結論相互排斥的屬性,就不能推出結論。4.類比推理的作用(1)類比推理在科學技術創新中具有前鋒的作用。歷史上,許多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都是從類比推理開始的。科學技術人員通過類比推理,開啟思路,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2)在日常論證說理中,類比推理可以幫助我們創新性地解決他人思想上的困惑,糾正他人認識中的錯誤。為了論證和說明某種事實或原理,人們往往需要尋找另一種與之相同或相似的,并且已經得到承認的事實或原理,通過類比來使某種事實或原理得到論證和說明。5.發揮不同推理類型的功能歸納推理(除完全歸納推理外)和類比推理是或然推理,是不能保證從真前提推出真結論的推理。但是,歸納推理在幫助人們發現認識對象的規律方面,類比推理在幫助人們獲取新知識方面,都具有自身的價值。在實踐中,人們總是將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結合在一起使用。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不同推理類型的思維功能。綜合探究 把握邏輯規則 糾正邏輯錯誤1.邏輯思維的規則邏輯思維過程是由概念、判斷和推理來承擔和表現的。只有做到準確把握概念、正確運用判斷、精確進行推理,思維才能合乎邏輯的要求。準確把握概念,就是要準確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要學會用定義和劃分的方法來明確概念。正確運用判斷,就是要深刻理解不同判斷的具體結構及邏輯特征,學會在不同的思維環境中正確地運用簡單判斷和復合判斷。精確進行推理,就是要認真辨別不同前提的邏輯性質,區分不同推理的基本規則,努力保證演繹推理結論的必然性,提高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結論的可靠性。2.邏輯思維的意義澄清概念、準確判斷、嚴密推理、清理矛盾、合理論證、辨識謬誤、糾正錯誤,是邏輯思維的題中之義。學習形式邏輯,不僅有助于提升我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有助于提升我們的理性思維素養和科學思維水平,而且有助于培育我們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第三單元 運用辯證思維方法第八課 把握辯證分合一、辯證思維的含義與特征(一)辯證思維的含義1.認識過程的必經階段:相對獨立的具體、深刻的認識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世界是普遍聯系、變化發展著的。在認識過程中,人們需要將普遍聯系著的對象及其各個部分、各種性質、各種關系,相對地獨立起來、區別開來,分別地加以研究,這樣才能獲得具體、深刻的認識。這是認識過程中的必經階段。2.形而上學思維的弊端、含義如果完全切斷事物及其各個部分、各種性質之間的聯系,就不能正確地反映事物的本來面貌。如果認為事物是一成不變的,事物之間的界限都是絕對分明和固定不變的,并把這種看法變成一種世界觀、方法論,就是形而上學思維。3.辯證思維的必要性、含義認識應該反映客觀事物變化發展的規律。事物以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相結合的方式存在,由多要素構成,有多層次、多方面的屬性。我們認識事物,不僅要分別認識事物的各個局部、各種層次、各個階段以及個別屬性,而且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及發展趨勢。這就需要辯證思維。所謂辯證思維,就是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其實質和核心是運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對立統一中把握事物。4.辯證思維的發展過程:古代樸素、近代唯心、馬恩科學、豐富深化辯證思維的發展和人們對辯證思維的研究經歷了一個由自發走向自覺的過程。古代人以樸素的辯證思維方式把握世界的整體發展和矛盾運動。隨著近代科學的產生和發展,人們開始自覺地、系統地研究辯證思維,但這時的研究大多帶有唯心主義的性質。在總結人類最新科學成果、批判地繼承以往辯證思維研究的合理因素,特別是黑格爾的辯證法的基礎上,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科學形態的辯證思維學說。隨著社會實踐和現代科學的發展,特別是研究復雜大系統的系統科學的興起與發展,辯證思維學說得以進一步豐富和深化。(二)辯證思維的特征1.辯證思維具有整體性(1)整體性是辯證思維的重要特征。任何認識對象都是由它的各個要素、各種聯系構成的有機整體。辯證思維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將認識對象的各個要素、各種聯系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在頭腦中再現出來,并從整體角度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2)整體性的辯證思維能夠科學地處理“此”與“彼”之間的關系。事物之間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按恕迸c“彼”之間既是相互獨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對立雙方經過中間環節而相互過渡。(3)辯證思維能夠科學地處理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整體與部分因為有了對方才能夠存在,而不是孤立地存在著。(4)辯證思維的整體是有層次之分的。事物的整體總是相對而言的。辯證思維是把多層次、多視角的認識綜合起來,整體性地思考問題的。2.辯證思維具有動態性(1)動態性是辯證思維的又一重要特征??陀^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人們的思維要正確地反映事物實際存在的過程,就必須以動態的方式去思考認識對象。用動態性的辯證思維看問題,就是用變化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用矛盾運動的觀點看問題。因此,我們不僅要考察事物的現狀和歷史,而且要想到事物的未來。(2)動態性的辯證思維能夠科學地把握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事物隨著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事物內部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定著事物發展的方向。我們只有用動態性的辯證思維看問題,才能把握事物變化發展的規律。3.辯證思維整體性與動態性的關系辯證思維強調整體性,但不排斥局部的獨立性;辯證思維強調動態性,但不排斥相對的靜態性。辯證思維在整體性與獨立性、動態性與靜態性的對立統一中把握事物。4.辯證思維與詭辯的區別辯證思維用實踐的觀點看問題。凡未經實踐檢驗的認識,決不能輕信和盲從。這是辯證思維同唯心主義詭辯論的根本區別。詭辯經不起實踐的檢驗,不是真正的辯證思維。5.辯證思維的作用學會辯證思維,我們就能對事物看得全、看得深、看得遠、看得活、看得真。辯證思維會使我們充滿智慧。二、分析與綜合及其辯證關系(一)分析與綜合的含義1.分析方法的含義復雜多樣的客觀事物是以有機整體的方式存在和發展的。為了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人們需要把認識對象的各個部分、要素暫時地分割開來,把被考察的部分、要素從對象整體中抽取出來。只有這樣,才能逐步“解剖”認識對象。這是運用分析的方法。分析就是把認識對象分解為各個部分、各個要素、各個層次,或者把認識對象的復雜的發展過程分解為若干階段,分別加以認識的一種思維方法。2.分析方法的種類實踐的需要不同,人們進行分析的具體內容和方法也不相同。在科學研究中,人們常常運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等多種方法,認識被研究的對象。在社會生活中,人們需要對社會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進行科學的分析。辯證唯物主義闡明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有利于人們在實踐中抓住重點問題,認清事物性質。這是最高層次、最具概括性的分析。人們要認識某一對象,首先要知道它具有什么性質,才能把它與其他對象區別開來。定性分析是確定研究對象是否具有某種性質或某種成分的分析,主要解決“有沒有”“是不是”的問題。事物不僅有質的區別,而且有量的差異。定量分析是確定研究對象在某個方面的量“有多少”的分析。確定研究對象是否具有某些功能或具有哪些功能的分析是功能分析。這種方法主要是解決研究對象“有什么作用”的問題。確定引起某一現象發生或變化原因的分析是因果分析。這種方法主要解決研究對象“為什么”的問題。3.分析方法的優點和缺點分析方法將注意力集中在問題的“點”上,力圖把具體的“點”認識透徹,其優點是精確。但是,如果認識只局限在問題的“點”上,就難免產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片面認識。4.綜合方法的含義要形成對事物整體的認識,必須把通過分析得到的對事物的各個部分、各個要素、各個層次,以及事物發展過程中的若干階段的認識,按照對象所固有的聯系重新組合起來,這就需要運用綜合方法。綜合是一種把認識對象的各個部分、各個要素、各個層次和不同發展階段,按照其固有的聯系聯結和統一起來進行考察的思維方法。5.綜合方法的種類不同的認識領域,有著不同的認識目的和綜合范圍。在科學研究中,人們常常運用結構綜合和功能綜合等多種方法,獲得對研究對象整體結構、所具功能的認識,從整體上把握具體研究對象的性質和規律。哲學中的綜合,旨在把握物質世界的本質和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6.綜合方法的優點和缺點綜合方法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各部分之間的聯系上。整體性是綜合方法的重要特征。但任何一次綜合的結果都只是對認識對象相對完整的認識,只是對現實原型的近似描述。只有將分析與綜合辯證地統一起來,才能全面而又深刻地把握認識對象。(二)分析與綜合的辯證關系1.分析與綜合的辯證關系從辯證思維角度看,分析是綜合的基礎,綜合是分析的先導;分析為綜合做準備,而綜合的結果又指導人們繼續對事物進行新的分析。在辯證思維中,分析與綜合是方向相反卻相輔相成的對立統一的關系。2.分析與綜合方法與矛盾分析法的關系辯證的分析與綜合是客觀事物的矛盾在思維中的反映。辯證的分析與綜合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的體現。世界充滿矛盾。事物的各個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兩方面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構成了事物矛盾的總體,使事物成為多種規定性的統一體。人們要深刻地認識事物,就必須認識事物矛盾,認識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轉化,這樣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辯證地理解和運用分析與綜合方法,要在分析的基礎上揭示事物的整體,在綜合得到的整體中指導分析。我們要學會在分析與綜合的對立統一中,推動認識不斷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第九課 理解質量互變一、認識質量互變規律(一)質量互變規律的含義1.質的含義任何事物都是質與量的統一體。質是一事物成為自身并區別于他事物的內部固有的規定性。此物之所以為此物,并區別于他物,就是由于它具有自身的質的規定性,一旦喪失了自己固有的質的規定性,它就不是原來的此物而變成了他物。2.量的含義量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數量表示的規定性,以及事物構成因素在空間上的排列組合方式。量的規定性不同于質的規定性,在一定范圍內量的增減并不影響某物之為某物。量總是一定事物的量。離開具體事物的“純粹”的量,只存在于思維的抽象中。即使像數學這門從“純粹”形態上研究量的科學,歸根到底也是對客觀事物的量與量關系的反映。3.質量互變規律的內容量變與質變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兩種基本狀態。量變即量的變化,質變即質的變化。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體現并保存量變的成果,并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量變與質變的關系是辯證的。事物的矛盾運動表現為量變與質變及其相互轉化。(二)遵循質量互變規律1.質量互變規律的要求客觀事物的質量互變規律要求我們,以統一性的觀念正確把握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量變與質變、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性與間斷性的關系。2.連續性與間斷性、漸進性與飛躍性的含義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連續性是指事物只是在量上發生了變化,表現在現實中就是這一事物還是它自身,是事物發展中的漸進性過程。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間斷性是指事物在質上發生了變化,是從舊質到新質的飛躍,是漸進性過程的中斷,或連續性的間斷。這個過程不是事物停止了發展,而是打破舊的質的規定性而代之以新的質的規定性,表現在現實中就是出現了新事物。3.連續性與間斷性、漸進性與飛躍性的關系正如量變與質變既相互區別又相互包含一樣,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性與間斷性也是相互區別又相互包含的。漸進性與連續性的每一步進展都是對自己的破壞,都在走向自己的反面,即飛躍性與間斷性。正是因為有漸進性與連續性的積累,才產生了飛躍性與間斷性,所以,飛躍性與間斷性包含著漸進性與連續性。1957年,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指出:“工人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之間存在著剝削和被剝削的矛盾,這本來是對抗性的矛盾。但是在我國的具體條件下,這兩個階級的對抗性的矛盾如果處理得當,可以轉變為非對抗性的矛盾,可以用和平的方法解決這個矛盾。如果我們處理不當,不是對民族資產階級采取團結、批評、教育的政策,或者民族資產階級不接受我們的這個政策,那末工人階級同民族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就會變成敵我之間的矛盾?!?br/>4.質量互變規律的意義準確地把握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量變與質變,正確地認識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性與間斷性,對我們認識事物的本質、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具有重要意義。二、把握適度原則(一)適度的含義1.度的含義事物質與量的統一體現在“度”中。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質的穩定性的量的限度。在度的范圍內,質與量相互結合、相互規定。當量的變化達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時,事物就開始發生質的轉化。任何度的兩端都存在著關節點或臨界點,度是關節點范圍內的幅度。關節點是事物量變達到的極限,是引起質變的節點。2.適度的含義事物的變化是發生在度的范圍之內還是超出度的范圍,這是區分量變與質變的根本標志。在度的范圍之內,事物的質保持不變,質規定著量的運動范圍和變化幅度;超出這個范圍,事物的質就發生變化,質與量的統一就會破裂。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活動中遵循適度原則。(二)掌握適度原則1.“得當”為了保持我們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質,應當把事物的變化控制在度的范圍內,防止過猶不及。從思維方式上說,適度原則就是要在“度”的范圍內尋求和把握事物發展的適當程度的原則。適當就是幅度“得當”,而不是“失當”。適度原則要求我們在思考和處理問題時把握好“分寸”,不犯極端化的錯誤。2.“得中”遵循適度原則,并不只是被動地適應事物的存在狀態,而是包含著積極地認識和推動事物發展到最佳的狀態。適度思維是“得中”而處之的思維?!爸小笔遣黄灰?,無過與不及?!暗弥小笔前殉钟卸?,合適且正好。這里的“得中”,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義的消極的思維方式。折中主義是企圖把對立的思想、觀點和理論無原則地調和拼湊在一起的做法。其特征和表現是:把矛盾雙方等同起來,不分主次;把對立雙方調和起來,混淆是非;在原則問題上模棱兩可,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和堅持的立場。它是一種無原則的思維方式,是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表現形式。3.積極促進質變要改變我們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質,就應當積極創造條件,促進事物量的變化,并使其向度的邊緣不斷發展,使該物轉化為他物?!耙藢⑹S伦犯F寇,不可沽名學霸王”,講的就是量變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我們要積極促成事物的質變,使其達到我們所期望的存在狀態。第十課 推動認識發展一、不作簡單肯定或否定(一)簡單肯定或否定的危害1.肯定與否定的含義任何事物內部都包含著肯定與否定兩個方面??隙ǚ矫媸鞘挛锉3肿陨泶嬖诘姆矫?,即肯定這一事物為它自身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促使該事物滅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轉化為他事物的方面。2.肯定與否定的辯證關系(1)事物內部的肯定方面與否定方面是對立的??隙ǚ矫婢S持著事物的質的規定性,當肯定方面處于優勢時,事物就會保持其原有的性質和自身的存在;當否定方面在事物發展中取得支配地位時,事物就會改變自己的根本性質,實現對自身的否定。(2)事物內部的肯定方面與否定方面又是統一的??隙ㄖ邪穸?。任何事物都包含著肯定性的因素和否定性的因素,二者的對立與斗爭必然使事物的發展進入自我否定階段,并因自我否定而自我更新。否定中包含肯定。否定并不是全盤否定,矛盾斗爭的結果并不是將矛盾雙方消解為虛無,而是產生新的規定性。這種包含肯定的否定是“辯證的否定”。辯證否定的豐富內容在“揚棄”這一范疇中得到了恰當的表述。黑格爾認為,“揚棄”既含有取消或舍棄之意,又含有保持或保存之意。這個語詞具有積極的和消極的雙重意義。因此,我們要把否定的環節、否定的過程既看成是消滅舊事物的環節,又看成是產生新事物的環節;既看成是先前事物與后續事物中斷的環節,又看成是后續事物與先前事物連續的環節。3.肯定與否定辯證關系的要求/簡單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危害根據事物內部肯定方面與否定方面之間的辯證關系,我們看待事物、解決問題就不能簡單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否則,就會陷于主觀的、極端的思維方式,犯形而上學的錯誤。(二)堅持辯證的否定觀1.辯證否定的特點辯證的否定具有肯定與否定的雙重性。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相對于肯定階段來說,否定階段是較后也是較高的環節。它包含著肯定,同時又具有比肯定更為豐富的內容,更能體現事物發展的辯證法。2.辯證否定觀的要求堅持辯證的否定觀,要深刻把握肯定與否定之間的辯證關系。作為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否定,是對舊事物整體、舊矛盾統一體的否定。沒有對這一整體、統一體的否定,舊事物就不能滅亡,新事物就不能產生。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絕不是對舊事物整體、舊矛盾統一體的肯定與保留,而是對舊事物整體、舊矛盾統一體中合理因素的肯定與保留;即使對合理因素的保留,也不是原封不動地將它照搬到新事物之中,而是經過改造,把它們包含在新事物之中。二、體會認識發展的歷程(一)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1.感性具體的含義、局限事物是現象和本質的統一體。人們通過感官感知到的認識對象總是具體的。這種感性具體的認識,是一種直觀的整體表象,是事物多種多樣的現象和外部聯系在頭腦中的反映。感性具體雖然是對事物整體的認識,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還沒有揭示事物的內部聯系和本質,沒有把握本質與現象相統一的事物整體,因而它對事物的認識還不完全。認識要向前發展,就需要運用思維抽象。2.思維抽象的含義、目的和內容思維抽象是指從多樣性統一的事物整體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質規定,或者從其個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維活動。抽象是相對于具體而言的。抽象首先是指一種思維活動,指人的思維從事物整體中提取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或者從事物個性中抽取其共性的活動。這時的“抽象”是一個動詞,如“這朵花是紅色的”,是將“紅色”這種屬性從這朵花的多種屬性中提取出來,至于這朵花的其他屬性,如形狀、氣味等都被思維舍棄了。作為上述思維活動的結果而得出的某個概念(如“紅色”)或判斷(如“這朵花是紅色的”),我們也可以稱它為抽象,這時的“抽象”是一個名詞。當我們說“這是一種抽象的認識”時,“抽象”又被當作形容詞使用。實踐的需要不同,抽象的目的和內容也就不同。抽象,既可以從事物整體中抽取某一部分,抽取事物某一方面質的規定性,也可以從事物個性中抽取某種共性,等等。3.思維抽象的環節思維抽象的具體過程千差萬別。分離、提純、簡略化和理想化是科學的思維抽象的重要環節。分離是思維抽象的起始環節,是暫時不考慮研究對象與其他對象之間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樣的聯系,而將其與其他對象分割開來、從與其他對象的聯系中抽離出來。提純是思維抽象的關鍵環節,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擾人們認識的因素,以便在某種單一的狀態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質和規律。簡略化是表述思維抽象結果的環節,是對單一狀態下的認識事物的結果進行簡要化處理,或對認識結果的一種簡略表達。理想化是思維抽象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在思維中對認識對象存在狀態的純然構想。4.思維抽象的局限人們通過思維抽象形成的是對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認識,還不能把握事物整體的本質和規律。認識不能停留在思維抽象階段。要在思想中再現活生生的、內容豐富的具體事物,認識必須發展到思維具體。(二)從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1.思維具體的含義思維具體是指在理性認識的層次上反映事物具體整體的認識,是人們在思維中把事物各個方面的本質規定按照其內在聯系綜合起來,形成關于事物整體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它是多樣性統一的事物整體在思維中的再現,表現為具有豐富內涵的科學概念。思維具體是思維活動的結果,而不是起點。2.從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的環節從思維抽象發展到思維具體,需要正確地選擇思維上升的環節。(1)起點:要選擇一個合適的上升起點。這樣的起點應是某一認識領域里最簡單、最基本的概念,是對研究對象的基本單位的反映。它能以“胚芽”的形式,包含著研究對象整個發展過程中的一切矛盾。把這個“胚芽”擴展開來,就能展現出一個完整的對象。(2)橋梁:上升的起點,往往是某一認識對象的矛盾焦點。隨著認識的發展,起點中所包含的種種矛盾會逐一展現出來。這些一一展現出來的矛盾是認識發展的環節,也是思維從抽象逐步走向具體的橋梁。(3)終點:思維從最一般的抽象規定開始,通過各個上升環節,達到再現事物多樣性的統一。最終完成的思維具體是飛躍的終點,它是對認識對象整體本質和規律的認識。3.思維過程兩個階段的關系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再從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思維過程的這兩個階段相互依賴、不可分割。理解肯定與否定、抽象與具體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掌握這種辯證思維方法,對于我們獲得對事物全面而具體的認識具有重要的意義。綜合探究 領悟辯證精髓 處理復雜問題1.辯證思維及其方法事物是普遍聯系、變化發展的。我們要正確認識事物的本質,把握事物的規律,不能用形而上學思維方式,而應該用辯證思維方式。辯證思維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有自己的科學方法,比如分析與綜合方法等。運用這些方法的目的在于認清事物質與量的規定性,把握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漸進性和飛躍性,掌握適度原則;不作簡單否定與肯定,在辯證否定的“揚棄”中推動認識不斷發展,實現認識由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由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的上升與飛躍。2.辯證思維的重大現實意義“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敝袊厣鐣髁x事業越向縱深發展,越需要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提高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的本領。辯證思維素養是我們的核心素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第四單元 提高創新思維能力第十一課 創新思維要善于聯想一、創新思維的含義與特征(一)創新思維的含義1.創新思維的含義人的認識反映客觀事物不是簡單的“照相”或“復制”,而是要經過頭腦的加工制作。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的思維具有主觀能動性??茖W思維所說的創新思維,不是泛指所有思維都具有的能動性,而是特指人們在實踐中破除迷信、超越陳規,有所發現、有所發明的思維活動。2.創新思維的基礎創新思維是綜合能力的體現。任何創新思維都不能憑空產生。一方面,創新思維要以實踐為基礎,失去實踐基礎,思維會陷入不切實際的幻想。另一方面,創新思維離不開對前人和他人已有成果的繼承。在繼承的基礎上破舊立新,才能更好地實現創新。就思維方式而言,創新思維中既有前面已經介紹過的邏輯思維活動,也有想象等非邏輯思維的活動;既要運用常規的思維方法,也要運用一些非常規的思維方法,如逆向思維方法等。(二)創新思維的特征1.創新思維的三個特征(1)創新思維的思路具有多向性。從思維方向上看,創新思維常常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當問題出現之后,思維會從不同的方面、層次、條件等構思多種設想,探試多個答案。當某一思路受阻時,能夠很快轉向另一個方向。與單向性的思維相比,多向性是創新思維的明顯特征。(2)創新思維的步驟具有跨越性。創新思維不排斥一步一步的邏輯推導與分析,但它往往表現為對推理步驟的省略或跨越。正是這種省略或跨越,使得創新思維過程中的某些思維活動難以詳細描述,以至于在其中起作用的直覺、靈感等思維活動,有時就帶有神秘的色彩。(3)創新思維的結果具有獨特性。人們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往往沒有現成的答案,許多問題不是用常規方法就能解決的。這就要求人們用獨特而巧妙的方法解決問題。2.創新思維的“新”創新思維的“新”,主要“新”在三個方面。一是思路新,突破陳規看問題,另辟蹊徑想問題。思路決定出路,思路不落窠臼,出路才能巧妙。二是方法新,不局限于常規方法,敢用新手段,試用新工具,因為方法得當而事半功倍。三是結果新,凡是創新思維的成果,不論是生產活動和科學實驗中的新發明、新發現,還是理論上的新見解、新論證,總有其新穎獨到之處。當然,創新思維的智慧之“花”,只有經得起實踐的反復驗證,才能結出實實在在的創新之“果”。二、聯想思維的含義與方法(一)聯想思維的含義1.聯想思維的含義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系的。聯想思維是對事物之間普遍聯系的反映。離開了事物之間的客觀聯系,思維中的聯想只能是臆想。腦科學研究揭示,人的大腦會根據主體的需要、興趣、知識結構、個人經歷等,將其對事物的認識進行歸檔,分門別類地儲存在記憶之中。當主體面臨需要解決的問題時,大腦會根據問題的性質,利用某種契機,對相關事物的認識進行聯結,產生回憶,在觸類旁通的探索中尋求問題的解決。聯想思維就是將記憶中對不同事物的認識進行聯結與思考的思維活動。聯想思維是依據事物之間相似、接近或對比的關系,將對看上去毫無關聯的事物的認識進行可能的聯結。時間、空間和性質等是聯結的主要途徑。時間和空間途徑的聯結是外在聯結,性質途徑的聯結是內在聯結。聯想思維就是通過相似、接近或對比等思維機制,尋求對事物在時間、空間和性質等方面的相關性認識,將事物之間可能存在的聯系牽引出來,這就為人們解決問題提供了可能的選擇。聯想不同于簡單的回憶,而是帶有思維加工的成分。2.聯想思維的特征(1)聯想思維具有跨越的聯結性。聯想思維的“聯”就是把對性質相同、相似甚至不同的事物的認識聯結起來,建立新的關聯,產生新的觀念。從形式上看,聯想思維既可以將對相關對象的認識聯系在一起,也可以將對看似不相關對象的認識聯系在一起,其聯結方式具有非連續的跨越性。(2)聯想思維具有非邏輯制約的暢想性。思維在聯想時之所以會發生跨越性的聯結,將對看似不相關對象的認識“荒唐”地聯系起來,是思維發揮了非邏輯制約的暢想功能。聯想思維的“暢想”,包含著構想、想象甚至是幻想。3.提高聯想思維能力人人都有聯想思維,但其水平和能力并不相同。思維在聯想時的“聯結”速度和“暢想”得到的結果的數量,是衡量聯想思維水平和能力的重要依據。自覺地進行聯想思維訓練,在學習和生活中積極地運用聯想思維,是提高聯想思維水平和能力的重要途徑。(二)聯想思維的方法1.遷移(1)含義遷移是聯想思維的“聯結”方式。遷移的本義是離開原地而另換地點,或由于自然力的作用從某地移至他地。聯想思維中的遷移,是將不同認識對象的性質、作用等進行位置變遷與功能移植,以尋求解決問題的新思路。遷移不僅存在于某種經驗內部,而且存在于不同經驗之間。比如:數學學習中掌握的審題技能可能會促進物理、化學等其他學科審題技能的提高;語言學習中掌握的詞匯知識將促進閱讀技能的提高,而閱讀技能的提高又有助于獲得更多的詞匯知識。遷移有很多方式,比如:在功能上有發揮促進作用的正遷移,也有發揮阻礙作用的負遷移;可以將原有的認知經驗直接應用到其他工作之中進行同化性遷移,也可以調整原有的經驗或對新舊經驗加以概括,形成一種能包容新舊經驗的更高一級的認知結構,以適應新情況的順應性遷移。(2)作用①遷移可以為創新思維開拓可能的思路。人們認識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不可能從零開始,而是要汲取先前的經驗,利用已經掌握的知識。只有將過去的經驗和認識運用到新情況和新問題之中,才能開辟認識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可能道路。②遷移能夠為創新思維搭建由此及彼的橋梁。要實現由“此岸”到“彼岸”、觸類旁通的認知過渡,將先前的經驗運用到對新情況的認識之中,將已經掌握的知識用于解決新的問題,需要運用遷移。遷移對提高人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3.想象(1)含義想象是聯想思維的“暢想”方式。想象是在頭腦中對已有的事物表象進行加工、改造,通過重新組合而產生新的事物形象的思維過程。想象以通過感知形成的表象為基本材料,但不是表象的簡單再現,而是對表象進行積極的再加工、再組合,所產生的主觀形象不一定直接反映現實對象。想象可以分為無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無意想象是沒有預定目標的想象,如把天空中的白云,不由自主地想象為小白兔、小山羊等,或者隨著他人的描述,想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等。有意想象是在意識的控制下,按照一定的目的自覺進行的想象。為了解決某個問題而展開的各種想象,屬于有意想象。(2)方式①形象化想象: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展開想象的方式也會不同。想象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展開。把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按照有意想象的要求去思考,是一種形象化的想象。這種想象可以填補經驗知識的空白,幫助人們找出不同對象之間可能具有的關聯,還可以給抽象的認識對象建立起富有創造性的新形象。②假如式想象:通過提出“假如”式的問題,將與事實相反的情況作為事物發展的一種條件,仿照事物之間的條件關系,推測事物發展的可能前景。這種想象有助于打破人們對事物原有聯系方式認識的局限性,幫助人們創造出多種多樣的“虛擬世界”,豐富人們的認識內容和精神世界。(3)作用想象可以幫助人們明確創新思維的目標。創新思維的根本動力來自社會實踐的需要,想象在這里可以起到明確目標的重要作用。人們想象事物可能有更為完美的功能,問題有更好的解決方式,自己可以實現更高的工作目標和人生價值等,這樣的想象可以促使人們以更高漲的熱情和堅忍的意志投入創新活動之中。3.自覺培養聯想思維聯想是創新思維的基礎,遷移和想象是思維展開聯想的重要方式。人的大腦有聯想的功能,思維中有聯想的機制。如果我們能夠在自發聯想的基礎上,自覺地加以訓練,那將有助于提高聯想思維的質量,提升創新思維的能力和水平。第十二課 創新思維要多路探索一、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的方法(一)發散思維的方法1.發散思維的含義和特點事物具有多種多樣的性質和關系,不同的性質和關系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人們已經認識的事物的性質和關系、功能和作用,可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為了揭示事物可能存在的其他性質和關系,尋求事物可能具有的其他功能和作用,人們常常需要運用發散思維。發散思維是根據已知的事物信息,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思考,以尋求解決問題的多樣性答案的思維方式。發散思維在思維方向上的特點可以用下圖來表示:2.發散思維的方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維風格,也有不同的思維發散方法與訣竅。有人總結、發明了一些強制思維發散的技法,如檢核表法、信息交合法和頭腦風暴法等。(1)檢核表法檢核表法主要是通過對所設想問題的幾個方面進行詳細檢查,從看似“毫無問題”的事物中找到思維創新的突破口,以求產生創新的思路。檢核表法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維發散。他用:現有事物有無其他用途,或者稍加改變后是否可作他用?如尼龍絲最初只用于軍事,而尼龍襪就是將尼龍絲的用途進行了“遷移”。借用:能否引入其他領域成功的辦法解決某個問題?如醫生引入微爆破技術消除腎結石。改變:改變現有事物的形狀、顏色、意義、式樣等,會產生什么結果?如將平面鏡改為多種曲面鏡,制成哈哈鏡。擴大:現有事物能否另外加些什么?將其伸一伸、擴一擴行嗎?如在兩塊玻璃之間加入某些材料,制成防震、防碎、防彈的新型玻璃。縮?。含F有事物能減少什么?將其變小、變輕、變短、濃縮將會如何?如微型計算機、壓縮餅干、折疊傘等。代替:現有事物能否用其他材料、工藝、動力、結構、方法來代替?如電子表代替機械表。調整:調整順序、速度、程序會怎么樣?如飛機誕生之初螺旋槳裝在頭部,后來裝到頂部,便成了直升機。顛倒:正反互換會怎么樣?倒轉事物的因果關系會如何?如化學能可以轉化為電能,電能也可以轉化為化學能。組合:把這一事物與其他事物組合起來怎么樣?如帶橡皮的鉛筆、帶微型電扇的太陽帽、印有火車時刻表的一次性紙杯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