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2課時《認識工程》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科學觀念:許多發明創造來源于對生活的觀察,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工程建設需要運用相關科學知識以及技術的支撐來完成;工程需要在一定的限制條件下完成任務,要經歷相類似的建設過程。科學思維:根據工程案例歸納出工程建設過程的相似步驟;了解宏大工程建設所需的科學技術支持,分析工程與科學技術的關系。探究實踐:能通過閱讀資料探究港珠澳大橋建設需要面臨的限制條件及解決辦法。態度責任:認識到工程建設的艱難,從而產生對建設者的敬仰之情;進一步喚起學習工程的興趣,激發做一名小小工程師的愿望;進一步認識到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人類的好奇及社會的需求對科學技術發展的積極促進作用。二、教學重難點重點:根據港珠澳大橋工程建設的案例,歸納出工程建設過程的相似步驟。難點:根據案例了解工程建設所需的科學技術支持,分析工程與科學技術的關系。三、評價任務(根據需要設計評價量規)評價任務 評價標準 表現程度 自評 互評 師評☆☆☆ ☆☆ ☆總結住房結構及建設過程 能回顧總結住房結構和建設過程。 能 基本能 不能探索工程建設過程 能了解港珠澳大橋的建造過程并能回答港珠澳大橋建設的四個問題 能 基本能 不能總結出工程建設的步驟 能 基本能 不能說出工程建設與科技的關系。 能 基本能 不能了解工程和科技進步的關系 能根據案例了解工程建設所需的科學技術支持,分析工程與科學技術的關系。 能 基本能 不能學習收獲四、教學過程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 效果評價(一)情境導入 科科學習住房的機構和各個系統的作用,對工程有了一定的了解,現在他想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了解其他工程建造的特點。于是他請教果果老師,在果果老師的幫助下,他們能解決問題嗎? 通過故事情境,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積極性。 學生融入故事情節,對能夠聯系本節內容的,要給予積極評價。(二)探究活動 評價活動一:回顧住房結構及建設過程 同學們,我們已經了解了自己的住房,其實住房就是一個工程建設。 教師出示圖片 那么,大家回顧一下住房結構及建設過程吧! 教師組織討論: 參考: 1.住房的基本結構包括門、窗、承重梁、墻體、樓板,需求不同,住房的結構也會存在差異。 2.經歷:選址、設計、建造,驗收等過程。 其實住房就是一個工程建設,工程建設有許多相似之處,現在我們一起來了解珠港澳大橋的建設吧! 評價活動二:探究工程建設過程 現在,我們一起來觀賞港珠澳大橋吧! 教師出示視頻《港珠澳大橋簡介》,組織學生觀看。 1.珠港澳大橋的建設 大家閱讀一下港珠澳大橋的相關資料,進行知識大比拼吧! 課件出示資料 港珠澳大橋全長55千米,其中包含22.9千米的橋梁工程和6.7千米的海底隧道,隧道由東、西兩個人工島連接;橋墩224座,橋塔7座;橋梁寬度33.1米,沉管隧道長度5664米、寬度28.5米、凈高5.1米。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極大地縮短了香港、珠海和澳門三地間的時空距離,在大灣區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港珠澳大橋的工程建造有以下三大亮點技術。 1.外海造島: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所在區域沒有現成的自然島嶼,需要人工造島。在陸地上預先制造120個直徑22.5米、高度55米、重量達550噸的巨型圓形鋼筒,通過船只將其直接固定在海床上,然后在鋼筒合圍的中間填土造島。 2.沉管對接:沉管技術,就是在海床上挖出溝槽,然后將預制好的隧道沉放至溝槽,再進行水下對接。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及相關技術是整個工程的核心,既要減少大橋和人工島的長度,以降低建筑阻水率,保持航道暢通,又要避免與附近航線產生沖突。 3.索塔吊轉:港珠澳大橋的斜拉橋距離機場很近,受密集航班影響,海上作業建筑限高嚴格,傳統的架設臨時塔式起重機吊裝的方法無法施展。為此,施工團隊采用預制索塔牽引吊裝的方案。 港珠澳大橋部分施工時間節點如下: 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工建設。2012年12月16日,港珠澳大橋主橋墩開鉆。 2015年2月3日,青州航道橋56號墩索塔“中國結”結形撐首個節段吊裝成功。 2016年9月27日,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全線貫通。 2017年3月7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最后一節沉管安裝成功。2018年2月6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完成交工驗收。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通車運營。 現在我們通過收集的資料,進行一次知識大比拼。 游戲規則; 學生分成三個小組,教師出示4道題目,學生進行回答,然后進行評分,分數高的小組獲勝。 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比賽。 1.為什么要建造港珠澳大橋?(2分) 參考答案:促進香港、澳門和內地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2.大橋的建造面臨了哪些限制和挑戰?(3分) 3.這些問題都是怎樣解決的?(3分) 限制和挑戰解決辦法珠江口有大量的泥沙會涌入海洋增大橋墩的跨度大橋要經過通向香港的唯一航道,橋面高度必須超過80米。修建海底隧道 橋梁和隧道需要用島嶼連接修建人工島建島的海床上有淤泥用圓鋼筒將圖片與港珠澳大橋施工過程連接起來?(4分) 2.歸納工程設計過程要經歷的步驟。 對比房屋和港珠澳大橋的建造過程,我們來歸納一下工程設計過程要經歷的步驟。 教師組織學生小組交流討論。 參考結果: 工程的建設都是有目的的,在建設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要有設計圖、進行施工、最后驗收。 當遇到困難,根據這些困難進行方案的設計。設計完方案再建造。 下面我們畫一下步驟圖吧! 教師組織畫出工程步驟圖。 評價活動三:了解宏大工程和科技進步的關系 中國“天眼”、高鐵、“鳥巢”體育場、“天宮”空間站這些工程分別采用了哪些技術?這說明什么? 課件展示相關資料: (1)“鳥巢”工程在建設過程中,采用了大量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材料,創新成果非常豐富,其中、較為突出的新技術、新工藝包括·灌注樁后壓漿技術、清水混凝土技術、新型腳手架應用技術、鋼結構CAD技術、鋼結構防火防腐技術、新管材應用技術、新型空調和采暖技術等。 (2)“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是中國科學院和貴州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FAST索網結構直徑500米,采用短程線網格劃分,并采用間斷設計方式。FAST索網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精度最高的索網結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采用變位工作方式的索網體系。 (3)中國高鐵網是國內首家以打造和傳播高鐵文化軟實力為主、主動對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決策的互聯網平臺,由國內首家高鐵戰略智庫--西南交通大學中國高鐵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傾力打造。營運高速鐵路里程世界第一。高速鐵路的彎道少,彎道半徑大,道岔都是可動心高速道岔。大量采用高架橋梁和隧道。來保證平順性和縮短距離。 (4)視頻《中國天宮空間站》 現在我們來討論一下這些宏大工程和科技進步的關系吧! 學生進行討論。 參考答案: “工程的關鍵是技術”。“技術的核心是發明”。科學技術進步支持工程的實施,工程的實施也推動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科學技術與工程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評價活動四:研討 教師組織活動: 1.通過兩節課的學習,我們對工程有了哪些認識?這些認識的依據是什么? 學生活動,討論,得出結論。 在工程中的設計往往是有限制條件的,比如材料、環境等。像港珠澳大橋建造時就要考慮沒有可用的島嶼進行連接。 2.完成一項工程要經歷哪些重要的工作階段? 學生活動,討論,得出結論。 明確要解決的問題,在限制條件下進行設計,制作一個模型(解決方案),測試模型,評估改進,重新進行設計,實施建設…… 3.工程與技術的關系是怎樣的? 學生活動,討論,得出結論。 “工程的關鍵是技術”,“技術的核心是發明”。科學技術進步支持工程的實施,工程的實施也推動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科學技術與工程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4.假如讓我們做一名小小的工程師,我們都要完成哪些工作呢? 學生活動,討論,得出結論。 在限制條件下進行設計、制作模型測試、評估、改進、修改設計,不斷循環往復。 拓展:埃菲爾鐵塔于1889年建成,距今已經一百多年,經歷了風吹雨打的埃菲爾鐵塔為什么如此牢固穩定?它的結構有什么特點? 教師出示視頻《埃菲爾鐵塔》。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 參考答案: 埃菲爾鐵塔的整體形狀呈上小下大,內部為三角形等結構,因此距今一百多年仍牢固穩定。 活動一: 引導學生將學習視角從住宅工程拓展到港珠澳大橋的工程,聚焦本節課的學習主題。 活動二:通過討論港珠澳大橋的建設,探索工程建設的過程。 活動三:通過拓展中國宏大工程相關資料,引導學生學習并思考工程建設與科技的關系。 活動四: 研討板塊幫助學生梳理這兩節課的學習總結,及時檢查學生對前面內容的學習情況,又是為下一節課進行建造工程做準備。 活動一: 學生能回顧總結住房結構及建設過程。 活動二: 學生能了解工程建設最核心的關鍵點是什么,回答四個問題。 活動三:學生能根據案例了解工程建設所需的科學技術支持,分析工程與科學技術的關系。 活動四:學生能積極參與研討活動,并運用本節課知識點回答相關問題。(三)生活應用 根據所學內容,說說建筑塔臺需要考慮哪些因素? 教師引導,學生交流。 參考答案:塔臺的大小、材料、成本、結構是否堅固等。 拓寬領域揮新知、知識運用巧遷移。 觀察學生是否積極參與談論以及現象解釋。(四)知識總結 學生自主總結,用簡報或思維導圖等形式,進行展示。 幫助學生學會設計思維導圖,通過導圖總結歸納本節課內容。 教師考查學生運用思維導圖進行歸納總結的能力,給予評價。四、成果集成總結工程建設步驟以及工程與技術的關系,用思維導圖形式展現。五、作業設計【知識技能類作業】一、選擇題(1)關于港珠澳大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橫跨伶仃洋,連接香港與珠海、澳門B.大橋全長55千米,包含橋、島、隧C.大橋在修建過程中利用了兩座天然島嶼(2)建設港珠澳大橋的主要目的是( )。A.彰顯我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B.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發展C.促進科學技術的進步(3)修建港珠澳大橋時,用圓鋼筒圍島的主要目的是( )。A.保護環境 B.節省時間 C.節省費用二、判斷題(1)高鐵的建設需要運用相關科學知識以及技術的支撐來完成。( )(2)限制條件是人為添加的,設計無法完成時可以適當減少限制條件,使設計正常進行。( )(3)“鳥巢”和埃菲爾鐵塔應用了現代科技。( )答案:(1)C (2)B (3)A 二、(1)√ (2)X (3)√【綜合實踐類作業】收集鳥巢、東方明珠等建筑的結構特點及建造過程,用手抄報的形式展示出來。板書設計1.2 認識工程 住宅→港珠澳大橋七、教學反思本課通過回顧前知和分享展示自然引入。探索一中,讓學生觀看視頻并閱讀資料,提升了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探索二中,一方面讓學生自己梳理、歸納住宅與港珠澳大橋建設過程的相似步驟,發展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對箭頭指向的循環過程的思考,強化學生對設計的重要性、復雜性、閉環性的認知,讓學生認識到“工程的關鍵是設計”這一核心理念。探索三的資料展示,讓學生感知到工程離不開大量的科學技術,同時工程也推動著科學技術的創新。拓展部分引導學生思考鐵塔為什么如此牢固穩定,它的結構有什么特點,在激發學生學習工程的興趣的同時,也為后面兩課關于設計和建造塔臺的學習做鋪墊。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一單元《小小工程師》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教材版本 教科版 單元(或主題)名稱 《小小工程師》單元主題 學校計劃在操場上建造一座塔臺,供足球教練指揮隊員訓練或領操員領操、教操,于是面向六年級學生展開了一場塔臺招標活動,參加活動的學生需以小組為單位,從選址、材料選擇、塔臺的設計、成本核算、人員分工、時間分配等各個方面進行工程整體設計,制作出塔臺模型,獲勝的小組將獲得“塔王”的稱號。“塔王”的稱號將花落誰家呢?課標要求 核心概念: 技術、工程與社會;工程設計與物化。 學習內容: 12.1 技術與工程創造了人造物,技術的核心是發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 ①知道技術包括方法、程序和產品等;知道發明的常用方法,舉例說出一些典型的發明,知道發明會用到一定的科學原理,很多發明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 ②知道工程以科學和技術為基礎,知道工程通常由多個系統組成;知道中國主要的大科學工程。 12.2 技術與工程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 ③知道技術對提高生產效率或工作效率的影響,舉例說明應用適當技術可以提高生產效率或工作效率,應用所學科學原理設計并制作出可以提高效率的作品。 12.3 科學、技術、工程相互影響與促進: ④初步認識技術與工程對科學發展的促進作用,應用儀器設備進行觀察并進行記錄;舉例說明科學發現可以促進新技術發明。 13.1工程需要定義與界定: ①描述簡單的設計問題,包括材料、時間或成本等限制條件。 13.2工程的關鍵是設計: ②利用示意圖、影像、文字或實物等多種方式,闡明自己的創意,初步認識設計方案中各影響因素間的關系。 ③基于有說服力的論證,認同或質疑某些設計方案,并初步判斷其可行性和合理性。 13.3工程是設計方案物化的結果: ④利用工具制作簡單的實物模型,根據實際反饋結果進行改進并展示。 學業要求: 1.能說出技術與工程的基本特點及其對提高生產效率或工作效率的作用。 2.能舉例說出常用的發明方法,能說出一些工程中的主要系統和中國的一些大科學工程;能簡要說明技術與工程對科學發展的促進作用,能嘗試利用儀器設備進行觀測和記錄。 3.能嘗試應用所學科學原理設計并制作簡單的裝置,能進行模擬演示并簡要解釋如何提高效率。能以事實為依據作出判斷。 4.能提出滿足一定限制條件的簡單工程問題,知道驗收標準,了解設計方案中各種因素間的關系。 5.能基于所學科學知識,應用創造性思維的基本方法提出多種設計方案,基于批判性思維評價并優化設計方案。 6.能制作實物模型,并基于證據改進實物模型的設計和制作。樂于嘗試多種設計方案,初步具有質疑、創新的態度;知道技術與工程需要實事求是,能如實記錄相關信息和正確對待作品的缺陷。教材分析 “小小工程師”單元的學習,讓學生經歷一個工程建造的系統過程。從貼近學生生活的房屋建造工程入手,以建造塔臺為任務目標,讓學生一步步地體驗、學習工程的過程:明確任務—設計—建造(模型)—測試—評估一改進。學生通過實踐,認識工程的各個要素,了解設計是工程的核心,同時滲透工程思維,體會到工程實踐與科學探究的不同魅力,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 本單元隸屬于技術與工程領域。在小學階段,沒有對技術與工程做出嚴格的區分,統一表述為工程設計,本單元實則指向的是工程。單元題目以“小小工程師”命名,就是希望學生擔當起工程師的角色,像工程師一樣根據規定的任務目標,運用已有經驗和對科學的理解,設計并建造出相應的產品。本單元學習核心是以建造塔臺為任務目標,讓學生經歷一個“工程”建造的系統過程:明確任務一設計—建造(模型)一測試一評估—改進。通過塔臺建造的實踐活動,學生將初步建立起對工程的了解,感受工程的復雜與魅力,從而讓科學學習的開展更為活潑和真實。 本單元共有七課時: 第1課“了解我們的住房”,從住房的基本結構、必需系統、建造過程三個方面開展學習。通過對自己居住房屋的回憶和分析,學生初步認識工程是由多個系統組成的。通過閱讀房屋建設資料,了解住房建造工程的基本過程,為單元后幾課實施工程實踐活動做鋪墊。 第2課“認識工程”,以港珠澳大橋為例,進行資料搜集與分析,梳理出工程建設的相似步驟,重點明確限制條件下的設計、制作模型測試、評估、改進、修改設計……,直至達成解決問題的循環往復過程。學生從感性角度認識工程,為后五課提升理性認識打好基礎。同時,理解工程與科學技術進步的關系。初步理解“技術發明通常蘊含著一定的科學原理”這一主要概念。 第3課“建造塔臺”,在之前學習的基礎上,開始體驗工程實施過程。以招投標形式明確工程項目要求,體會并感受設計的重要作用。在設計中感受工程設計要考慮的各項因素和其相互之間的聯系,體會工程的多系統與復雜的特性,加深對工程的理解。 第 4 課“設計塔臺模型”,從本課開始,教科書的呈現方式沒有沿用慣常的四個板塊的編寫體例,而是采用工程建設的基本程序來展開。建立模型是工程設計的關鍵步驟,本課是在上一課設計總體方案的基礎上,聚焦塔臺設計這個關鍵點來開展工程實踐活動的。在設計中學生要更多地考慮技術難關的突破,思考達成工程項目要求的方法。 第5課“制作塔臺模型”,本課的重點是動手做。學生基于上一課的設計動手制作塔臺模型。動手制作模型不但是將上一課的設計予以具體實施,而且也是為后幾課的測試、評估、改進打基礎。實施過程不僅要遵循設計圖紙要求,在制作過程中也會有新的發現、感受、改進。 第6課是“測試塔臺模型”。模型的設計是否符合工程要求,是以制作模型測試結果為依據的。以評價表為評價標準,全班進行測試、評價是本課的核心活動。量化各項測試活動,比較分析數據,找到自己模型的優勢與問題,在此基礎上對問題進行梳理與分析,最終明確模型設計或制作方法的修改點,均是本課學習的重點任務。 第7課是“評估改進塔臺模型”。本課重點有兩個:一是評估,二是改進。改進是工程設計的關鍵,滲透在工程的各個環節。本課的改進活動要讓學生認識到“依據”的重要性,要在數據、現象等證(依)據的支持下進行改進與完善。在本課與前幾課的學習中,學生將親歷工程實踐的基本程序,完成建造塔臺模型的過程,獲得小小工程師的角色體驗,對工程的理解一定優于之前的認識。但在本課學習的最后,要讓學生知道工程設計絕不是“一錘子買賣”,可能要經過多次地反復改進直至滿足工程的需要,同時還要提示學生對方案的最終選擇是在權衡多種因素后的取舍。學情分析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科學本質有一定的了解,科學素養得到相當的培養,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樂于動手,善于操作。不過兩極分化很明顯。優等生表現出對科學濃厚、持久的興趣,科學素養發展態勢良好;后進生對科學有種擔憂,隨著年級的升高,課程難度值增加,學習態度不夠認真,加上對科學學科的認識不足,認為本學科不重要,輕視,造成科學素養發展態勢一般。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重點引導學生養成合作探索的意識,讓學生在探索中獲得真知,在實踐中提高能力。 單元題目以“小小工程師”命名,就是希望學生擔當起工程師的角色,像工程師一樣根據規定的任務目標,運用已有經驗和對科學的理解,設計并建造出相應的產品。本單元學習核心是以建造塔臺為任務目標,讓學生經歷一個“工程”建造的系統過程:明確任務一設計—建造(模型)一測試一評估—改進。通過塔臺建造的實踐活動,學生將初步建立起對工程的了解,感受工程的復雜與魅力,從而讓科學學習的開展更為活潑和真實。單元目標 科學觀念: 許多發明創造來源于對生活的觀察,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 一項工程是由多個系統組成的,各系統內部需要協同工作。 工程建設需要運用相關科學知識以及技術的支撐來完成。 工程無論大小都要經歷相類似的建設過程。 工程的關鍵是設計,設計需要經歷不斷改進的往復過程,直至滿足建造要求。 工程建設具有復雜性的特點,需要集合多人的智慧共同協作完成。 2.科學思維: 能舉例說出工程與科學技術的關系。 能正確評估本組與他組的塔臺模型,反思并提出建議。 能綜合考慮各種建議,改進原設計方案,并基于調整后的設計方案對塔臺模型進行重整。 3.探究實踐: 能通過觀察、搜集資料、調查、案例分析等方式獲取信息。 能結合自己家的住房,說出住房的基本結構(功能分區)及供水、采光、供暖等主要系統。 通過查閱資料,能簡述出住房及其他工程的建造過程。 能根據建造塔臺的具體任務,綜合考慮相關因素,制訂出建造方案。 能根據限制條件設計出符合要求的塔臺模型,并能用文字和繪圖的方式表達創意。 能根據設計方案制作塔臺模型,并能宣講自己的設計理念與思路。 能按照評價表給定的指標測試塔臺模型。 能根據測試結果梳理塔臺模型存在的問題并初步提出改進設想。 能自覺運用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開展工程實踐活動。 4.態度責任: 對工程建設抱有極強的興趣與探索愿望,對擔當小小工程師的角色充滿期盼。樂于投入建造塔臺的工程實踐之中,認識到細心、耐心、務實和實事求是的重要性。樂于通過測試的方式發現問題,不斷改進設計,體會堅持與信念的重要性。愿意與同學合作、交流與反思,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 感受到工程與科學技術的密切關系,認識到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認識到工程是為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付諸的行動,意識到人工世界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單元結構化活動達成評價 圍繞課時學習目標 1.關注課堂問題預設與學生課堂反饋表現。 2.作業設計與學生答題正確率的及時分析。 3.分層設置單元測試。 4.塔臺招標活動表現。單元課時課型規劃 課時課型課時內容課時目標 (單元目標分配)課時學習任務 (或問題) (一般1-2個) 達成評價1工程技術課 了解我們的住房結合自己家的住房,說出住房的基本結構(功能分區)及供水、采光、供暖等主要系統。說出住房的基本結構(功能分區)及供水、采光、供暖等主要系統。 能簡述出住房及其他工程的建造過程。討論說出住房的基本結構; 交流簡述出住房及其他工程的建造過程,記錄在班級記錄表和信息記錄表中。1工程技術課 認識工程 根據具體工程案例分析工程與技術的關系。知道許多發明創造來源于對生活的觀察,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 知道工程建設需要運用相關科學知識以及技術的支撐來完成。能通過閱讀資料知道工程建設需要面臨的限制條件有哪些,又是怎樣解決難題的。 能了解工程建設所需的科學技術支持,分析工程與科學技術的關系。1工程技術課 建造塔臺結合建造塔臺所涉及的各個因素和“標書”樣本制訂出塔臺競標標書。知道對一項工程的設計需要考慮到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間的關聯。能夠考慮到建造塔臺所涉及的各個因素。 能夠根據教科書中的“標書”樣本制訂出建造塔臺標書。 能夠利用文字、繪圖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創意與構想。1工程技術課 設計塔臺模型學會設計塔臺模型根據建造塔臺的具體任務,綜合考慮相關因素,制訂出建造方案。能根據建造塔臺的具體任務,綜合考慮相關因素,制訂出建造方案。 能根據限制條件設計出符合要求的塔臺模型,并能用文字和繪圖的方式表達創意。 能深入思考,發現并解決設計中的難點問題。 能反思自己的設計,不斷改進。 1工程技術課 制作塔臺模型學會制作塔臺模型依照設計方案,制作出塔臺模型。能依照設計方案,制作出塔臺模型。 能在制作模型的過程中發現新問題,引發新思考。 能根據塔臺模型制作評價表反思所制作模型的優劣。1工程技術課 測試塔臺模型對塔臺模型進行測試并記錄依據標準對塔臺模型進行測試并記錄,對測試結果進行反思。能依據標準對塔臺模型進行測試并記錄。 能對測試結果進行反思,能歸因問題所在。 能將問題進行梳理、歸納。1工程技術課 評估改進塔臺模型工程要反復評估改進,不斷完善,才能達成最終的工程要求。依據評估標準,開展自評與互評,梳理出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問題,再次改進設計。能依據評估標準,針對每一組模型開展小組自我評估與組際評估。 能根據評估結果,梳理出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問題。 根據已梳理的問題,依據塔臺模型制作評價表再次改進設計。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大單元整體教學】1.2認識工程 教案.docx 【大單元整體教學】1.2認識工程 課件.pptx 【大單元整體教學】教科版科學六下第一單元 單元整體分析.docx 中國天宮空間站.mp4 埃菲爾鐵塔.mp4 港珠澳大橋簡介.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