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本節內容既是本章的重點也是本章的難點,是第一節《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內容的延伸,同時也為以后學習血液循環系統奠定了基礎,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內容共包括兩個部分,即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過程(第一課時)以及肺泡與血液間的氣體交換(第二課時)。本文針對第一課時進行教學設計。二、學情分析肺與外界氣體交換涉及氣體體積變化、壓力等物理學問題,七年級學生缺少相關知識的儲備。這對學生來說內容抽象,較難理解。需要借助一些生動形象的實驗工具,或者是相關的實驗視頻,幫助學生理解記憶。三、教學目標1.閱讀課本,自主學習,能說出肺的結構和功能。2.課堂探究,會描述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過程。四、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過程。2.教學難點通過探究活動,概述肺與外界氣體交換的過程。五、教學策略本節課本著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教師通過設計多種探究活動,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討論、推測、交流、點評等一系列學習活動,成為學習的主動探索者。本節課還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ppt圖片等,使抽象知識直觀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降低學生的認知難度。六、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模擬肺模型教具、注射管、氣球等。七、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 引入新課 1.學生吹氣球比賽。教師:氣球中的氣體來自哪里 學生:外界空氣進入同學肺中。2.提問:氣體為什么能夠進出我們的肺 引入新課的同時還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二)自主探究 小組合作1.肺的結構和作用教師:觀察課本45頁,總結肺的結構,描述肺的位置。學生:左肺兩葉,右肺三葉,位于胸腔中。教師:人在平靜中不知不覺每分鐘都要呼吸16次,那一天我們呼吸多少次呢 學生:23040次!教師:這個足以說明肺的重要性,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是進行氣體交換的場所。2.活動體驗活動一:讓學生用雙手按住自己胸側的肋骨處,做深呼吸,感受自己在吸氣和呼氣時胸廓的變化。體驗前先認識一下胸廓。胸廓:由胸骨、肋骨、胸椎圍繞而成的胸腔的骨質支架叫胸廓。問題:你在吸氣和呼氣時,胸廓是否發生變化 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學生:深吸氣肋骨在向上向外運動,胸廓擴大。深呼氣肋骨在向下向內運動,胸廓縮小。活動二:胸廓發生的這種改變是剛剛的感覺,進行科學的探究感覺往往是不準確,通過測量胸圍差來驗證。結論吸氣時胸廓容積確實增大了,呼氣時胸廓容積確實減小了。教師:胸廓容積的變化是由什么引起的 展示動畫屈肘伸肘引導學生了解骨的位置變化是由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引起的。教師:胸廓容積的變化主要是哪些肌肉的收縮、舒張引起 胸廓容積發生了什么變化 圖示膈肌、肋間肌的位置,引導學生認識肋間肌和膈肌,演示動畫——呼吸過程中膈肌、肋間肌的變化。學生觀察并討論,最后得出結論:肋間肌的收縮和舒張改變了胸廓的左右徑和前后徑,膈肌的收縮和舒張改變了胸廓的上下徑。活動三:探究胸廓擴大導致吸氣,還是吸氣后導致胸廓擴大 (1)學生分小組,利用自己的模型,模擬探究膈胸廓變化與呼吸的關系。(2)引導學生指出模型的各部分分別代表的結構,學生小組討論并由學生代表演示氣球變大和回縮的過程。得出結論胸廓容積變大,肺擴張,氣體入肺。胸廓容積變小,肺縮小,氣體出肺。活動四:教師:隨著胸廓容積的變化,肺的容積也在發生變化,胸廓容積變大,肺容積變大,胸廓容積縮小,肺容積縮小。這與呼吸有什么關系呢?為什么肺容積的變化會導致吸氣和呼氣 教師:展示課前生物興趣小組同學錄制的注射器實驗問: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1)學生小組合作討論1.按壓活塞,拔出活塞,你有何感受?2.堵住針頭,按壓活塞,你有何感受 松手后會出現什么情況 3.堵住針頭,拔出活塞,你有何感受 松手后會出現什么情況 (2)展示交流,得出結論結論:一定條件下,氣體的體積和壓力成反比例的關系(3)與肺模型相聯系,總結肺容積變化與氣壓變化的關系結論:肺的容積變大時,氣壓減小,此時低于外界氣壓,空氣被吸入;肺的容積變小時,肺內氣壓增大,此時高于外界氣壓,空氣被壓出。(三)總結梳理幫助學生回顧本節課內容。通過知識總結,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形成條理性的認識。(四)聯系生活重癥肌肉萎縮患者會出現呼吸困難的癥狀,大家能結合今天所學知識對此現象進行解釋嗎?八、教學反思通過對本節課的反思,發現了自己在教學中的許多不足。對此,在以后的教學中,課前一定要做充分準備,合理安排課堂時間,讓知識更加通俗易懂。在課上多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及時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在學生思考時留足思考的時間,不打斷學生的思路。同時還應加強學習,促進自己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