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聲音是由于物體振動而產生的。 ●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 ● 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2、過程與方法目標 ●由實驗探知聲音是由于物體振動而產生的。 ●經歷探究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的實驗過程,體驗聲音可以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傳播。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自然世界中聲音的美妙和有趣,從而產生好奇心與求知欲。 ● 具有團結合作,主動與他人交流,并敢于提出自己見解的探究精神。教學 器材 音叉、乒乓球、聲傳播演示器、水杯、復讀機、蠟燭、多媒體輔助器材等。 真空不能傳聲裝置教學 方法 以實驗探究為主、綜合運用討論法、講授法等過程設計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計意圖導 入 新 課 造聲比賽 試一試:你能讓一張紙出聲音嗎? 比一比:看看誰的方法最多! 晃動、搓揉、指彈、折紙包摔打、紙笛吹奏……程設計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計意圖合 作 探 究 一、探究聲音的產生原因 師:你觀察到紙在發聲時與不發聲時有什么不同?你認為紙在發聲時有什么共同特征?(提醒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仔細觀察比較、可以相互交流、討論) 出示音叉,引導:音叉此刻是聲源,那么它有無在振動呢?如果,有,如何判斷其發聲時是否也在振動? 演示實驗——音叉放入水中 音叉觸擊乒乓球 提問:實驗中的水和小球起到了什么作用? (按同學們提出的方法演示后鼓勵:其實物理學家們也常常利用一些直觀的、易觀察的現象,把一些微小的,不易觀察的現象表現出來。) 如果讓正在發聲的音叉停止振動,聲音還存在嗎? 師: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了,物體也就不再發聲了。 體驗一下人說話時聲帶的振動 追問同學們,是否一切發聲物體都在振動? 1.吹口琴的聲音,是由于氣流的沖擊,琴內的彈簧片發生振動發出的. 2.悠揚的薩克斯聲是由于氣流通過管時,使管內空氣柱振動而發出的. 3.吹口哨聲是口腔內空氣振動產生的. 4.炎熱的夏天,響亮的蟬鳴是蟬的發音肌收縮時,引起發音膜的振動而產生的. 5.桌子聲是由桌面的振動引起的 引導同學們進行歸納總結: ·聲音是由于物體振動產生的 ·我們把正在發聲的物體叫做聲源 ·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以是聲源 可能回答:物體發聲時在“運動”——振動 可能建議:用手摸、靠近水面觀察水面濺起水花,或觀察到講臺上的儀器,提出下圖所示方案: 并可能舉例:用手感覺自己說話時聲帶在動,瓶中的水靜止時不發聲,搖晃使之運動時,就能發出聲音等。 通過集體感受,可以把一個學生的發現轉化為全體學生的學習資源。 直觀的模擬,增強了學生對“振動”的感性認識。教學過程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計意圖合 作 探 究 二、探究聲音的傳播 (一)探究聲音能否在真空中傳播 疑問:聲音是靠什么從聲源傳到人的耳中的?老師的聲音是通過空氣傳播到同學們的耳朵中,假如沒有空氣,我們周圍真的是空無一物的“真空”,聲音還能傳播嗎? 猜想:聲音能否在真空中傳播 猜想:聲音的傳播可能需要什么東西做媒介。(強調語言的嚴謹性) 師:大家一起出謀劃策,想一想這個實驗怎樣做?怎樣實現沒有空氣的狀態?學生會很自然地聯想到需要提供一個真空的環境,把一個發聲體(例如小電鈴)放入這樣的環境里,前后對比。 實驗:由于實驗器材的局限性,這個實驗作為演示實驗,讓學生進行觀察對比:(1)抽去空氣前和抽氣后鈴聲的對比(2)抽氣后再放人氣體,兩種情況鈴聲的對比。及時糾正猜想的謬誤,最好推理得出“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的正確結論。 得出結論: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解釋:在宇宙太空中,木星和彗星相撞爆發出巨大的能量與劇烈的震動,但在地球上的人類卻沒有聽到一點點聲音 師:月球上沒有空氣,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員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過無線電交談,因為無線電波在真空中也能傳播. (二)探究聲音能否在液體中傳播 提問:聲音能在氣體中傳播,那是不是只能在氣體中傳播呢?你能列舉生活事例或實驗方案來支持固體、液體可以傳聲這個觀點? 生活事實: ①請有釣魚體驗的同學回答:如果你在發現魚快要上鉤時,有人大聲說話,你會做出什么動作? ②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潛入水底時仍能聽到岸邊人的談話聲. ③漁民們常用電子發聲器發出魚喜歡的聲音,將魚誘入魚網. 實驗: ①硬幣在水中的敲擊聲 ②寒假作業——水下聲音(氣球) 結論:聲音能在液體中傳播 (三)探究聲音能否在固體中傳播 實驗: ①寒假作業——棉線的能力 ②一只耳用手指或棉球塞緊,另一只耳緊貼桌面傾聽。同伴輕敲桌面或書寫字 事例; 貝多芬在失聰,空氣傳播聲音無法實現,通過硬棒 牙齒 頭骨傳播。 結論:聲音能在固體中傳播 聲音傳播需要介質 三、聲音是如何傳播的? 師:聲音在空氣中怎樣傳播呢? 聲音在空氣中怎樣傳播呢?以擊鼓為例:鼓面向左振動時壓縮左側的空氣,使得這部分空氣變密;鼓面向右振動時,又會使左側的空氣變稀疏.鼓面不斷左右振動,空氣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間的波動,向遠處傳播.這個過程和水波的傳播相似.用一支鉛筆不斷輕點水面,水面就會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斷向遠處傳播.因此,聲音也是一種波,我們把它叫做聲波(sound wave). 蘇教版P9 四.聲速 師:聲音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的,那么需要時間嗎? 打雷時,閃電和雷聲是同時發生的,為什么 常先看見閃電,后聽到雷聲?為什么節日放禮花時,站在遠處總是先看到禮花,后聽到聲音? 這說明聲音的傳播速度要比光的傳播速度小得多,那么聲音的速度到底是多少呢? 師:同學們分組討論,每組想出一個測量聲速的方 法,盡可能的話,進行實際測量,看看哪個組 方法更合適 第一組:百米賽跑時,測出計時員與發令槍的發令 地點之間的距離s,再測出計時員從看到發 令槍發令時的煙霧到聽到槍聲的時間t,利 用v=就可以計算出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 第二組:測出海底的深度s,把恰好沒在海面下的 鐘敲響,測出鐘聲傳到海底,再反射回海 共用的時間t,利用v=就可以算出聲 在海水中的速度. 第三組:對著山崖喊話,測出從喊聲發出到聽到 回聲所用的時間t,再測出喊話者距山崖 距離s,利用v=,就可以計算出聲音 空氣中的速度. 第四組:兩個同學相距較遠的距離s,讓其中的一 位同學喊話,并記下開始喊話的時刻t1;當 另一位同學聽到喊聲時,也記下聽到喊聲的 時刻t2,則利用v=計算出聲音在 空氣中的速度. 師:科學家也類似在很早進行過多次測量聲速的實 驗,1635年,有人假設光的傳播不需要時間, 借助較遠處發出的槍聲測量聲速;1738年,法 國幾位科學家借助炮聲測量聲速,測得聲音 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37m/s,鑒于當時所用的 測量工具十分簡陋,能得出如此精確的結果, 已經非常了不起。 那么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快慢一樣嗎? 閱讀書本圖表 得出結論:聲速與介質和溫度有關。 五.回音 設疑:聲波由聲源向外傳播的過程中,如果遇到障礙物會怎樣?(引出回聲并簡單介紹) 師:回聲是聲波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而形成的。對著山崖 高墻喊話,聲波會被山崖 墻壁反射回來,再傳入耳朵,我們就聽到了回聲。 我在教室講話,有回聲嗎?(有)但我們聽不 到。如果回聲和原聲之間的時間差不足0.1秒, 人耳不能把回聲和原聲區分開。回聲和原聲就 會混合在一起,使原聲加強。在教室里講話要 比在曠野里講話聲音要響亮就是這個原因。 (只有障礙物離得較遠,發出的聲音經過較長的時 間,大于0.1秒再回到耳畔,我們才能把原聲和回 聲分開。——聽到回聲的條件) 回聲的運用:可判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離,發現沉船、魚群及敵人的潛艇等。 六.練習 聲音是由物體的________產生的,_________停止,聲音就消失。 在物理學中,把傳播聲音的物質叫做________,它可以是氣體,還可以是________或________。我們平時聽到的聲音主要是通過___________傳播的。 釣魚時,河岸上的腳步聲會把魚嚇跑,這說明____________能夠傳聲。 月球上的宇航員只能通過無線電來進行交談,主要是因為_______不能傳聲。 聲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做________。在15℃時空氣中的這個值是___________。 北宋的沈括,在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記載著:行軍宿營,士兵枕著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地聽到夜襲的敵人的馬蹄聲,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一根較長的鋼管一端敲擊一下,在另一端,耳朵緊貼鋼管的同學可以聽到______次聲音,第一次聲音是通過_________傳播的,第二次聲音是通過_______傳播的。若某同學在一根較長的注滿水的水管的一端用石頭敲擊,另一同學在水管的另一端用耳朵貼著水管聽聲,則他可以聽到聲音的次數是________。 關于聲音的發生和傳播,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聲音可以在真空中傳播 B.聲音在鐵軌中比在空氣中傳得慢 C.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D.在空氣中聲音的速度與光的速度相同 在敲響大古鐘時,有同學發現,停止對大古鐘的撞擊后,大鐘“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 A.鐘聲的回音 B.大鐘還在振動 C.鐘停止振動,空氣還在振動 D.人的聽覺發生“延長” 如圖,兩個小紙盒、一根銅線做成的“土電話”表明:( ) A.氣體能夠傳聲 B.固體能夠傳聲 C.電流能夠傳聲 D.只有紙盒能夠傳聲 夏季的一個雷雨天,小明同學在閃電過后5s的時刻聽到雷聲,此時溫度約為25℃,你認為雷鳴之處離小明同學的距離約為:( ) A.1.7km B。1.73km C。1.66km D。17km 請看下列聲速表中幾種物質中的聲速(m/s) 空氣(15℃)340海水(25℃)1531空氣(25℃)346銅(棒)3750煤油1324大理石3810蒸餾水1497鐵(棒)5200分析上表你可以得出的結論有(至少寫出2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設計一種方法,估測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要求寫出主要的測量工具的步驟) 1.振動 振動 2。介質 液體 固體 空氣 3。液體 4。真空 5。聲速 340m/s 6。聲音在大地中的傳播速度比空氣中的傳播速度大 7。2 鋼管 空氣 3 8。C 9。B 10。B 11。B 12。聲音在固體中的傳播速度比在氣體中快 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與溫度有關 實驗題提示:設法測出一定距離聲音傳播的時間t,再用速度計算公式v =算出聲速。如選定一個運動場或平直公路作為場地,用發令槍作為發聲體,在一段路程的兩端分別站立一個發聲者和計時者。注意發令槍后用黑板顯示白煙 可能的猜想有: 1.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因為據說宇航員在太空中不能自由交談,原因就是太空中是“真空? 2.聲音能在真空中傳播。因為聲音在空氣中傳播一段距離后便聽不到,或許聲音在真空中能傳播得更遠。 認真觀察“隨著鐘罩中氣體的減少,聲音逐漸變小,當氣體重新逐漸進入時,聲音又慢慢變大”的現象。在教師的引導下進一步分析推理出“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的實驗結論。 了解形成聽覺的原因及聲音是通過“聲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的。 學生模擬請別人不要說話的動作。 猜想聲音能在液體中傳播。 在交流.討論的基礎上設計出多種方案,如:用兩個硬幣在水中敲擊,看是否能聽到聲音。 培養學生猜想的能力,初步認識到猜想與假設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能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效率。 充分利用學生的“前知識”。 培養學生分析評估的能力。體驗控制變量的研究方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