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綜合實踐活動課《對月當歌》教案教材分析:本節課教學是滬科黔科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綜合實踐活動課《月圓中秋》之活動一《對月當歌》,通過教師講解關于中秋節的來歷和吃月餅的由來,了解中秋節,并通過對比古今過中秋的方式,將古人所寫的思鄉思親的古詩,進行新的演繹。同時進行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愛國情懷教育。二、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讓學生了解有關中秋節由來、吃月餅的來歷;2、讓學生了解有關中秋節的古詩和故事;3、使學生初步掌握朗誦詩的配樂方法。(二)能力目標:1、培養學生學會收集信息、整理資料的方法;2、通過實踐,使學生學會給詩歌配樂;3、通過活動,使學生能夠很好地參與合作學習,提高自主學習能力。(三)情感目標:1、通過讓學生給詩配樂的活動體驗,在欣賞中感受美,在不知不覺中撥動情感之弦,受感染和教育;2、通過學生參與小組討論,認真完成小組分派的任務,養成認真細心的態度;3、使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形成共同意識,增強團結協作精神。三、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通過對中秋節的了解,據詩詞的意境進行配樂朗誦。教學難點:能夠根據詩詞意景進行配樂朗誦。教學準備:課件、多媒體五、教學過程:(一)、首先通過談話導入:自然而然的由國慶節過渡到中秋節,并且讓學生在談話中說出現代中秋節的過法。(二)、中秋節相關知識介紹通過對中秋節的介紹,中秋節的由來、吃月餅的來歷、中秋節的傳說……以及了解古代怎么過中秋節呢?對比之下,古今過中秋節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是因為古代通訊和交通的不方便,不能夠在團圓夜團員的人都會用詩歌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而現代我們已經普及了普通話,不能夠作詩,但是可以讀故事、唱古詩、畫古詩等形式演繹古詩,從而進入到今天的主要活動內容。(三)、誦讀古詩引導學生將我們國家特有的傳統文化遺產古詩詞進行演繹一番,我們就來組織一次“對月當歌”的活動。在活動過程中,讓學生將積累的語文知識、音樂素養和肢體語言進行整合,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表現能力。(1)積累月的詞和詩句師:我們平時學了那么多的成語,詩句,你能不能說出你知道的關于月的成語或者詩句呢?我們來比一比,誰的積累最豐富?知道有哪些有關中秋節的古詩和兒歌?賞析詩詞。教師播放視頻: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和李白的《月下獨酌》讓學生感受別人是怎樣配樂詩朗誦的。也對他們將要進行的詩朗誦進行引導。(3)指導詩詞配樂演繹古詩。選出熟悉的古詩,了解詩的主題思想,結合當時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生活環境,找與詩的感情相符的背景音樂,進行配樂詩朗誦,然后表演給大家。并且要注意詩的韻律與音樂相配,與朗讀的節奏相吻合。(四)、朗誦匯報分小組進行創作,自己選擇合適的音樂。小組成員配樂詩朗誦,然后選出選手進行匯報。(五)、欣賞唱古詩、畫古詩教師在古詩詞誦讀后進行合理的評價,并引導學生了解古詩的其他演繹方式,并進行欣賞。六、教師小結教師最后進行小結,進行愛傳統文化愛國的教育。讓學生為中國有如此美好的傳統文化遺產中國古詩詞,感到驕傲自豪,并且期待他們能將中國古詩詞帶出國門走向世界,增強他們的愛國情懷。. .. ..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