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24課 三顧茅廬(第58課時)【目的要求】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2.通過文章中劉備的語言、動作體會劉備的求賢若渴,認識諸葛亮的雄才大略。【重點難點】1.感受劉備尊重人才的精神品質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2.學習課文通過人物的語言和行動的描寫來表現人物品質的寫法。導學過程 導學方法【自主學習,基礎過關】1.《三顧茅廬》選自《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名本,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朝代)小說家。2.給下列黑體字注音。拜謁(yè) 綸巾(guān) 鶴氅(chǎng) 漢室末胄(zhòu)愧赧(nán) 吳會(kuài) 存恤(xù) 簞食壺漿(dān)【合作探究,質疑解難】一、整體感知1.通讀課文,概括故事的主要內容、主要情節。①劉備三顧諸葛亮,孔明隆中出對策,感其誠,出山輔佐。②劉備求賢——孔明獻計——孔明出山2.歸納本文的主題思想。 明確:小說通過劉備“三顧茅廬”,既表現了他為興蜀漢大業而禮賢下士的寬宏氣度和不恥下問、求賢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曉天下事的諸葛亮的雄才大略。二、研讀情節1.劉備三顧:找出人物的不同表現。劉備:下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階下。張飛:大怒,欲放火。孔明:仰臥幾席。2.劉備問計:他的話包含哪幾層意思?明確:①表明身份及誠意。②分析現狀,表明志向。③求開愚拯厄之計。④表達心中疑慮。3.孔明獻計:他為劉備獻策包括哪幾層意思?為劉備規劃的政治藍圖是什么?怎樣實現這一目標?明確:①分析曹操、孫權兩大勢力的狀況,分清敵友,采取不同的方針;指出荊、益二州在戰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奪取的可能性;規劃政治藍圖,打消劉備疑慮。②漢室興,大業成。③以人和為基礎,先取荊州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業,成鼎足之勢,然后可圖中原。三、分析人物1.劉備:正面描寫他的言行,又用張飛關羽的言行側面烘托,表現他求賢若渴、誠懇謙虛、禮賢下士、不恥下問、氣度寬宏。2.諸葛亮:正面描寫他的語言、外貌,又用司馬德操、徐元直的推介側面烘托,表現他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不出門便知曉天下事、足智多謀。3.張飛:通過描寫他的語言、神態,魯莽、急躁、講義氣。四、概括寫法1.故事情節生動曲折。 2.人物形象個性鮮明。3.鋪墊烘托突出形象。【課堂檢測,學以致用】閱讀課文,完成下列各題。1.劉備“三顧茅廬”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興復漢室,建立功業。2.劉備在拜見諸葛亮時已年過40,而當時諸葛亮只有27歲,劉備稱諸葛亮為“大賢”自稱“謁見”并“離草廬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馬步行”。這些描寫,表明劉備什么樣的心態? 答:求賢若渴,對諸葛亮態度謙恭,非常有誠意。3.文中多次出現詩詞有什么作用? 答:孔明醒后所吟的詩,表現諸葛亮淡泊名利的品質;后兩首是后人的贊詩,是對諸葛亮的才華與品質的贊譽。三首詩從不同的方面表現了諸葛亮的才華和人生追求。4.根據文中的人物描寫,概括劉備、關羽、張飛的性格特征。 答: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有政治抱負;關羽穩重、顧全大局;張飛魯莽、直爽。5.劉備第一次去拜見諸葛亮未見時,童子說諸葛亮“蹤跡不定,不知何處去了”,“歸期亦不定”。聯系全文來看,這句話的作用是什么? 答:為兩次未見孔明埋下伏筆;表明諸葛亮具有超凡脫俗、淡泊名利的品質;暗示諸葛亮雖然隱居隆中,但關心天下大事。6.諸葛亮在隆中為劉備提出了什么樣的策略? 答:主攻荊州,奪取益州,聯吳滅曹,統一全國。7.文中介紹諸葛亮的幾位朋友,以及他的弟弟和岳父,有什么作用? 答:側面烘托諸葛亮的高瞻遠矚和雄才大略。8.依據課文內容,運用對偶知識,寫出下面一副對聯的下句。上聯:司馬徽再薦名士 下聯:劉玄德三顧茅廬【拓展延伸,博聞強技】1.介紹你喜歡的《三國演義》中的其他人物和事件,談談你對這些人物的認識。2.閱讀《三國志》,比較《三國演義》與《三國志》中的人物形象有何不同。【課后訓練,鞏固提高】完成練習冊本課全部題目。【導學反思,自悟自勵】 打開網絡,了解常識;查工具書,識讀字詞。一讀課文,把握情節,歸納主題。二讀課文,尋找語句,概括言行。根據講義,開動腦筋,做完題目,讓人評改。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