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3課 植樹的牧羊人【學習目標】1.概括內容要點,理清故事情節。2.揣摩細節描寫,分析人物形象,從而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題。3.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質,樹立正確、積極的人生觀。【重點難點】(見“學習目標”1、2)【學法指導】默讀課文,勾畫關鍵語句;通過劃分段落層次,理清作者思路。導學過程 學法導引【自主學習,基礎過關】1.我的資料(詳見課本P74注釋①)2.我的檢測(1)音形識記。 kāngkǎi( ) tān( )塌 山毛櫸( ) 廢xū( ) chóu( )勞 水qú( ) 縫隙( ) 干涸( )(2)詞語解釋。 坍塌: 廢墟: 干涸: 刨根問底: 不毛之地:(3)常識填空。 本文作者(讓·喬諾),(法)國著名作家、電影編劇。代表作《人世之歌》《龐神三部曲》《屋頂上的輕騎兵》《一個郁郁寡歡的國王》。(4)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內容。 答:重點敘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見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變化。3.我的疑惑【合作探究,釋疑解惑】一、理解課文內容 1.文題解說 明確:文題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又點明了故事的主人公。同時又讓人產生一系列問題:牧羊人為何要植樹呢?他的成果如何呢?2.“我”和牧羊人的三次見面 牧羊人的情況 高原的情況初遇牧羊人再見牧羊人最后一次相見3.作者用什么順序記述故事?哪些詳寫,哪些略寫?明確:作者運用以時間先后為序的順敘方法。作者與牧羊人第一次見面的情形、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再次見面所看到的巨大變化、最后一次見面的感受寫得詳細;1920年后我幾乎每年都去看望他,寫得簡略。4.文章開頭說:“想真正了解一個人,要長期觀察他所做的事。”你認為文中哪些語句照應了這句話?從全文內容看,牧羊人種了多少年的樹? 明確: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從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時間,表明時間之長;而對牧羊人幾十年植樹造林的關注則表明了作者對他的敬佩和感動,這些照應了那句話。共種了35年。從1910年到1945年。 5.第②段的環境描寫對表現主題有什么作用?倒數2~5句有什么作用? 為后面寫牧羊人的植樹做了鋪墊,這大片荒涼的原野、廢棄的家園、稀少的人煙、貧瘠的土地、干燥的氣候都與后面呈現出來的綠色富饒、生機勃勃、美麗幸福的樂園似的情景形成鮮明對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樹所創造的奇跡。 渲染了荒涼的氣氛,突出此地環境的惡劣。暗示了種樹的艱難,烘托了牧羊人堅韌、頑強的品質。與下文改變后的環境形成鮮明的對比。二、探究課文主題 明確:敘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見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變化,贊美了牧羊人慷慨無私、不圖回報的精神品質和勤勞執著、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三、理解人物形象結合內容說說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①假如你想了解誰是真正品行出眾的人,恐怕得花好幾年觀察:看看他的行為是否無私;動機是否慷慨;同時他還必須在大地上留下明顯的印記。我很幸運地認識一位“種樹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說的條件。(無私、慷慨) ②他很少說話,但可以感覺得出是一個充滿自信、意志果斷的人。(自信、果斷) ③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凈凈,衣服也一針一線地仔細縫過,看不出任何補丁。(積極生活,愛整潔) ④他說,這塊高原因為沒有樹,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沒事業的壓力,正好可以擔負起拯救大地的任務。(目標遠大而高尚) ⑤或許正因為布非耶擁有無私的心靈,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過著儉樸的生活,上帝才賜予他如此強健的體魄。(無私、儉樸)【檢測反饋,學以致用】1.下列句子沒有使用比喻修辭手法的一項是( C )A.像馬蜂窩一樣、一間挨一間的房子周圍,總會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B.狂風呼嘯著穿過破房子的縫隙,像一只饑餓的野獸發出的吼叫。C.他的那條大狗也像主人一樣,安靜,忠厚,不張揚。D.從遠處望去,我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霧,像地毯一樣,鋪在高原上。2.文中作者用哪些話贊美牧羊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第15段末句、第17段后句、第21段末句。表現了作者無比敬佩之情。【總結提煉,知識升華】1.學習的收獲2.注意的問題【課后訓練,鞏固拓展】【課后反思,自悟自勵】 積累常識,識記字詞。思考討論,形成共識;代表發言,聽師點評。獨立完成,小組評比。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