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七年級地理下冊 預習篇10. 極地地區極地地區——北極這是北極地區(北極圈以北)的動物——北極熊北極地區沒有南極地區難么寒冷 但大部分地區終年冰封,北極地區的降水量比南極地區高得多,風速沒有南極地區快,年平均風速僅為10米/秒。北極熊能應對嚴寒的氣候條件,皮下脂肪厚,這是它的生存本領。北極地區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我們要保護極地地區的生態環境。在北極點時四面皆時南方,在北極看地球自轉是逆時針。極地地區——南極這是南極地區(南極圈以南)的動物——企鵝南極地區的氣候特征:嚴寒(冰雪高原)、干燥(白色荒漠)、烈風(風庫)南極地區的暖季:每年11月——次年3月南極科考站很多,為什么選擇在2月建科考站?二月南極有極晝現象,明亮,此時為南極地區的暖季,氣溫較高。南極地區比北極地區氣溫更低,原因是什么?南極地區冰川廣布,海拔高,氣溫低。現在全球氣候變暖,溫室效應嚴重,南極冰川逐年萎縮,我們應該如何做?少使用一次性用品,低碳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南極地區是自然資源的“大倉庫”,地下埋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地上存儲著大量的固體淡水資源,海域及沿岸棲息著海洋生物。南極地區雖然礦產資源豐富,但我們不能大量開發,因為會破壞生態環境。在某次動物聯誼會上,胖胖的企鵝這樣介紹自己,讀圖,完成1——2題。1.企鵝的家鄉在( )A.南極地區 B.北極地區 C.中東地區 D.澳大利亞2.企鵝身體擁有厚厚的脂肪,有利于( )A.飛翔 B.防沙 C.御寒 D.防曬【答案】1.A 2.C【解析】1.由圖片“白色荒漠”“風力強勁”信息,可知是南極地區,南極地區是唯一沒有常住居民的大陸,企鵝被稱為“南極的主人”。A正確,BCD錯誤。故選A。2.極地地區緯度高,氣溫低,“滴水成冰”,企鵝身體擁有厚厚的脂肪和羽毛,有利于御寒,不是為了利于飛翔、防沙及防曬。C正確,ABD錯誤。故選C。人類燃燒常規燃料及其他活動釋放出的煙和煙灰等微小顆粒,被稱作“黑碳”,黑碳沉降到冰雪表面,可產生增溫效果。科學家發現科考設施所在地以及游客抵達點周圍雪樣中黑碳濃度較高。讀“南極地區科考設施、游客抵達點示意圖”。完成3——4題。3.以下四點,雪樣中黑碳濃度最高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4.南極地區黑碳濃度增加,帶來的影響可能有( )A.增加煤炭資源 B.加速冰雪融化 C.凈化極地空氣 D.削弱極地風速【答案】3.A 4.B【解析】3.讀圖可知,甲地附近科考設施、游客抵達點最密集,雪樣中黑碳濃度最高,A正確;乙、丙、丁三地附近科考設施、游客抵達點相對稀疏,雪樣中黑碳濃度低一些,BCD錯誤。故選A。4.南極地區黑碳濃度增加,可產生增溫效果,加速冰雪融化,B正確;“黑碳”是人類燃燒常規燃料及其他活動釋放出的煙和煙灰等微小顆粒,不是煤炭,A錯誤;南極地區黑碳濃度增加,會污染極地空氣,C錯誤;南極地區黑碳濃度增加,對于極地風速影響不大,D錯誤。故選B。南極洲是地球上緯度最高的大洲。下圖是南極洲年降水量分布圖。完成5——6題。5.南極洲年降水量空間分布特點是( )A.沿海多內陸少 B.內陸多沿海少 C.東部多西部少 D.南部多北部少6.南極洲降水分布狀況可能導致的自然特征是( )A.寒冷面積廣大 B.冰雪面積廣大 C.干燥面積廣大 D.大風日數很多【答案】5.A 6.C【解析】5.圖中年等降水量線呈環狀分布,且數值從四周向中間逐漸降低,可推知,南極洲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特點是沿海多內陸少,A正確,BCD錯誤。故選A。6.據圖可知,南極洲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中心區域甚至在50毫米以下,降水較少,可能導致干燥面積擴大,C正確;南極洲寒冷面積的大小、大風日數的多少與降水分布狀況關系不大,AD錯誤;南極洲大部分地區降水較少,不會擴大冰雪面積,B錯誤。故選C。近年來,科學家們探測到南極多個氣象站升溫超40℃和北極地區升溫約30℃的“發燒”現象。據此完成7——8題。7.極地持續“發燒”會導致( )A.海平面下降 B.海平面上升 C.地震頻發 D.火山頻發8.有利于幫助極地降溫的做法是( )A.節能減排 B.節約用水 C.保護土地 D.講究衛生【答案】7.B 8.A【解析】7.極地“發燒”是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其帶來的問題有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部分地區極端災害性天氣增加、一部分島嶼和沿海低地被淹沒,B正確,A錯誤;與地震和火山無關,排除CD。故選B。8.極地持續“發燒”是全球氣候變暖的結果,是由于人類過度排放二氧化碳導致的,為減緩全球變暖,要做到節能減排,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幫助極地降溫,A正確;節約用水、保護土地、講究衛生與全球氣候變暖無關,不能幫助極地降溫,BCD錯誤。故選A。下圖是北極地區圖,完成9——10題。9.圖中我國北極科考站——黃河站,所瀕臨的大洋是( )A.北冰洋 B.太平洋C.大西洋 D.印度洋10.在我國北極科考站——黃河站,能觀察到的現象是( )A.夏季高溫多雨 B.四季溫暖如春C.極晝極夜現象 D.成群企鵝歡蹦亂跳【答案】9.C 10.C【解析】9.圖中我國北極科考站——黃河站,所瀕臨的大洋是位于格陵蘭島東側的大西洋。ABD錯誤,C正確。故選C。黃河站位于北極圈以北,有極晝極夜現象,C正確;屬于極地地區,氣候寒冷干燥,AB錯誤;企鵝主要生活在南極地區,D錯誤。故選C。11.2023年2月26日是中國南極中山站建站34周年。伴隨著嘹亮的國歌聲,在中國第39次南極考察隊中山站全體隊員的注目禮下,五星紅旗在站區徐徐升起。讀中山站位置示意圖和太陽直射點移動軌跡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1)五星紅旗在南極中山站升起時,太陽直射點位于 (②-①/④-①)段,此時南極點有 (極晝/極夜)現象,(2)中國科考隊員在中山站升旗時,作為隊員大后方的祖國此時正處于 (季節),此時國內正午五星紅旗旗桿影子在一年中較 (長/短)。(3)試分析中國南極中山站在2月建站的原因。【答案】(1) ④-① 極晝(2) 冬季 長(3)2月份是南極洲暖季,且南極圈內有極晝現象,光照時間長,利于基礎設施建設,方便科考隊員活動。【分析】本題以中山站位置示意圖和太陽直射點移動軌跡示意圖為材料,涉及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極晝極夜現象的判讀、四季、一年中正午影子長短的變化、南極建站選擇2月的原因分析等內容,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讀圖識圖析圖的能力。【詳解】(1)依據材料,五星紅旗在南極中山站升起時,日期是2023年2月26日,此時地球運轉位置位于12月22日前后的北半球冬至日到3月21日前后的北半球春分日之間;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春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所以此時太陽直射點位于④—①段的位置;因為此時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所以南極點有極晝現象。(2)中國科考隊員在中山站升旗時,日期是2023年2月26日,此時北半球是冬季,我國位于北半球,所以祖國此時正處于冬季;北半球冬季正午太陽高度角較小,所以國內正午五星紅旗旗桿投影為一年中較長。(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南半球和北半球季節相反,2月份是南極地區的暖季,氣候相比其他時間溫暖,利于基礎設施建設;此時南極圈內有極晝現象,光照時間長,方便活動。12.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2021年北極理事會部長級會議5月20日在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召開,成員國簽署了共同宣言并介紹了其 對北極地區可持續發展和保護北極環境方面取得的進展。圖18為從我國大連至鹿特丹的傳統航道和北極東北 航道示意圖及鹿特丹氣候資料圖。(1)自本初子午線開始沿地球自轉方向,北極圈穿過的大洲依次是 、 、北美洲。(2)關于北極航道的敘述,正確的是( )A.北極航道全年都可以通航 B.航道上最大的威脅是冰山C.該航道大部分位于南溫帶 D.1月航道沿線有極晝現象(3)我國大連至鹿特丹北極東北航道從太平洋進入 洋的唯一通道甲是 海峽;航程終點鹿特丹地處中緯度大陸西岸,因常年受西風控制,形成了 氣候(氣候類型),氣候特征是 。(4)中國參與北極開發利用可以實現各方的互利共贏,推動北極的可持續發展。針對北極地區可持續發展和北極環境保護,我國可以做些什么 【答案】(1) 歐洲 亞洲(2)B(3) 北冰 白令 溫帶海洋性 全年溫和濕潤(4)加強國際合作,共同保護極地環境;加強監測等。【分析】本題以北極航道和傳統航道示意圖為材料,涉及大洲的分布、海峽、氣候類型分布等內容,考查學生對地理知識的遷移應用能力。【詳解】(1)沿地球自轉方向,即自西向東,本初子午線位于英國倫敦,北極圈自本初子午線開始向東依次穿過歐洲、亞洲和北美洲。(2)北極航道,冬季不能通航,A錯誤;航道上最大的威脅是冰山,B正確;該航道大部分位于北寒帶,C錯誤;1月航道沿線有極夜現象,D錯誤;故選B。(3)圖中顯示,北極航道從太平洋進入北冰洋的唯一通道是俄羅斯東部的白令海峽,該海峽溝通太平洋和北冰洋;鹿特丹地處中緯度大陸西岸,因常年受西風控制,形成了溫帶海洋性氣候,氣候特征是全年溫和濕潤。(4)極地地區環境原始,生態脆弱,受到全世界的關注,針對北極地區可持續發展和北極環境保護,我國可以加強國際合作,共同保護極地環境;加強監測等。1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總航程1.5萬余海里,歷時79天,“雪龍2”號完成了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任務并于今年9月27日返回上海。下圖為中國破冰船歷次北極考察航跡。(1)從圖中可知“雪龍2”號的出發地位于A (大洲)東部,經過 (大洋),穿過A和B大洲的分界C 進入目的地北冰洋。(2)科考隊發現在北冰洋的內部即使是夏天也會有大量的冰雪覆蓋,其原因是 。(3)9月5日13時55分,科考隊乘坐“雪龍2”號成功抵達②點,這是我國科考船首次抵達該地,填補了我國極地科考的空白。該點也是所有經線的交點,②地的名稱是 ,其緯度是 。【答案】(1) 亞洲 太平洋 白令海峽(2)緯度高,氣溫低(3) 北極點 90°N或北緯90度【分析】本大題以極地科學考察和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路線圖為材料,設置三道小題,涉及了世界大洲與大洋的分布、大洲的分界線、北極地區的氣候特點、緯線和緯度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和讀圖分析能力。【詳解】(1) 據圖可知,A大洲位于世界上最大大陸東部,為亞洲;經過亞洲東部的大洋是太平洋,C海峽為亞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為白令海峽。(2)科考隊發現在北冰洋的內部即使是夏天也會有大量的冰雪覆蓋,其原因是緯度高,氣溫低,即使在夏季,到處可見隨處可見的浮冰。(3) 經線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的經線都相交于北極點,②是北極點,北極點是地球表面最北點,其緯度是90° N。14.我國十分重視極地科學考察工作,2004 年首座北極科學考察站——黃河站建成并投入使用。讀圖回答問題。材料一:2021 年 2 月 19 日,央視新聞用“警示”一詞報道了南極部分地區冰雪變成了綠色和紅色,這種現象與當地藻類在氣候逐漸變暖情況下大量繁殖密切相關,并稱該現象可能導致極地冰雪消融失控。材料二:中國力爭在 2030 年前實現碳達峰,努力在 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1)南北極地區緯度位置的相同點是 。(2)南北極地區氣溫更低的是 地區,原因是 。(3)距離我國黃河站最近的大陸是 。我國黃河站位于(79°N,12°E)位于羅斯海新站(164°E,75°S)的 方向。(4)南極部分地區冰雪變成綠色和紅色的根本原因是 。(5)我國通常會選擇在每年11月到次年 3 月對南極地區進行科學考察,原因是 。小資料:碳中和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的主要成分之一。所謂碳中和,簡單來說就是不給地球環境增加二氧化碳負擔。它是指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方式抵消企業、個人在一定時間內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以實現二化碳“零排放”。(6)為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作為中學生,我們該怎么做 。【答案】(1)都位于高緯度,極圈穿過,位于寒帶(2) 南極 南極地區比北極地區海拔高(南極洲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南極地區以陸地為主,北極地區大部分為北冰洋,海洋比陸地更容易保溫。南極地區冰雪覆蓋南積更廣,對陽光的反射率極高,吸熱更少。(3) 亞歐大陸 西北(4)全球氣候變暖(5)此時為南極地區為暖季白晝時間較長,南極地區有極晝現象,便于開展科考工作(6)多步行,騎車上下學,隨手關燈,節約能源等,出行盡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分析】本題以南極、北極地區為材料,涉及南北極的位置、氣候、科學考察等知識點,考查學生對南極、北極地區的掌握程度。【詳解】(1)讀圖1可知,極圈穿過南北極地區,基本位于寒帶范圍之內,屬于60-90°的高緯度地區。(2)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南極洲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南極地區比北極地區海拔高,因此氣溫更低;南極地區以陸地為主,北極地區大部分為北冰洋,海洋比陸地更容易保溫,導致南極溫度更低;南極地區冰雪覆蓋南積更廣,對陽光的反射率極高,吸收的太陽輻射更少。綜上所述,南極氣溫比北極地區低。(3)讀圖可知,黃河站在東經12°左右,位于亞歐大陸北側,故離黃河站最近的大陸是亞歐大陸。經線指示南北,緯線指示東西,12°E位于164°E的西側,79°N位于75°S的北側,故黃河站位于羅斯海新站的西北方向。(4)結合材料“南極部分地區冰雪變成了綠色和紅色,這種現象與當地藻類在氣候逐漸變暖情況下大量繁殖密切相關”可知,導致冰雪變成綠色和紅色的根本原因是全球氣候變暖。(5)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1月到次年3月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此時南極地區有極晝現象,且南極地區正午太陽高度較大,為溫暖季,適合進行科學考察。(6)全球氣候變暖是由于人為過度排放二氧化碳導致,為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作為中學生,應該做到人走燈關、少坐私家車,多步行、多騎車或坐公交車等公共交通出行等。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七年級地理下冊 預習篇10. 極地地區極地地區——北極這是北極地區(北極圈以北)的動物——北極熊北極地區沒有南極地區難么寒冷 但大部分地區終年冰封,北極地區的降水量比南極地區高得多,風速沒有南極地區快,年平均風速僅為10米/秒。北極熊能應對嚴寒的氣候條件,皮下脂肪厚,這是它的生存本領。北極地區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我們要保護極地地區的生態環境。在北極點時四面皆時南方,在北極看地球自轉是逆時針。極地地區——南極這是南極地區(南極圈以南)的動物——企鵝南極地區的氣候特征:嚴寒(冰雪高原)、干燥(白色荒漠)、烈風(風庫)南極地區的暖季:每年11月——次年3月南極科考站很多,為什么選擇在2月建科考站?二月南極有極晝現象,明亮,此時為南極地區的暖季,氣溫較高。南極地區比北極地區氣溫更低,原因是什么?南極地區冰川廣布,海拔高,氣溫低。現在全球氣候變暖,溫室效應嚴重,南極冰川逐年萎縮,我們應該如何做?少使用一次性用品,低碳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南極地區是自然資源的“大倉庫”,地下埋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地上存儲著大量的固體淡水資源,海域及沿岸棲息著海洋生物。南極地區雖然礦產資源豐富,但我們不能大量開發,因為會破壞生態環境。在某次動物聯誼會上,胖胖的企鵝這樣介紹自己,讀圖,完成1——2題。1.企鵝的家鄉在( )A.南極地區 B.北極地區 C.中東地區 D.澳大利亞2.企鵝身體擁有厚厚的脂肪,有利于( )A.飛翔 B.防沙 C.御寒 D.防曬人類燃燒常規燃料及其他活動釋放出的煙和煙灰等微小顆粒,被稱作“黑碳”,黑碳沉降到冰雪表面,可產生增溫效果。科學家發現科考設施所在地以及游客抵達點周圍雪樣中黑碳濃度較高。讀“南極地區科考設施、游客抵達點示意圖”。完成3——4題。3.以下四點,雪樣中黑碳濃度最高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4.南極地區黑碳濃度增加,帶來的影響可能有( )A.增加煤炭資源 B.加速冰雪融化 C.凈化極地空氣 D.削弱極地風速南極洲是地球上緯度最高的大洲。下圖是南極洲年降水量分布圖。完成5——6題。5.南極洲年降水量空間分布特點是( )A.沿海多內陸少 B.內陸多沿海少 C.東部多西部少 D.南部多北部少6.南極洲降水分布狀況可能導致的自然特征是( )A.寒冷面積廣大 B.冰雪面積廣大 C.干燥面積廣大 D.大風日數很多近年來,科學家們探測到南極多個氣象站升溫超40℃和北極地區升溫約30℃的“發燒”現象。據此完成7——8題。7.極地持續“發燒”會導致( )A.海平面下降 B.海平面上升 C.地震頻發 D.火山頻發8.有利于幫助極地降溫的做法是( )A.節能減排 B.節約用水 C.保護土地 D.講究衛生下圖是北極地區圖,完成9——10題。9.圖中我國北極科考站——黃河站,所瀕臨的大洋是( )A.北冰洋 B.太平洋C.大西洋 D.印度洋10.在我國北極科考站——黃河站,能觀察到的現象是( )A.夏季高溫多雨 B.四季溫暖如春C.極晝極夜現象 D.成群企鵝歡蹦亂跳11.2023年2月26日是中國南極中山站建站34周年。伴隨著嘹亮的國歌聲,在中國第39次南極考察隊中山站全體隊員的注目禮下,五星紅旗在站區徐徐升起。讀中山站位置示意圖和太陽直射點移動軌跡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1)五星紅旗在南極中山站升起時,太陽直射點位于 (②-①/④-①)段,此時南極點有 (極晝/極夜)現象,(2)中國科考隊員在中山站升旗時,作為隊員大后方的祖國此時正處于 (季節),此時國內正午五星紅旗旗桿影子在一年中較 (長/短)。(3)試分析中國南極中山站在2月建站的原因。12.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2021年北極理事會部長級會議5月20日在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召開,成員國簽署了共同宣言并介紹了其 對北極地區可持續發展和保護北極環境方面取得的進展。圖18為從我國大連至鹿特丹的傳統航道和北極東北 航道示意圖及鹿特丹氣候資料圖。(1)自本初子午線開始沿地球自轉方向,北極圈穿過的大洲依次是 、 、北美洲。(2)關于北極航道的敘述,正確的是( )A.北極航道全年都可以通航 B.航道上最大的威脅是冰山C.該航道大部分位于南溫帶 D.1月航道沿線有極晝現象(3)我國大連至鹿特丹北極東北航道從太平洋進入 洋的唯一通道甲是 海峽;航程終點鹿特丹地處中緯度大陸西岸,因常年受西風控制,形成了 氣候(氣候類型),氣候特征是 。(4)中國參與北極開發利用可以實現各方的互利共贏,推動北極的可持續發展。針對北極地區可持續發展和北極環境保護,我國可以做些什么 1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總航程1.5萬余海里,歷時79天,“雪龍2”號完成了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任務并于今年9月27日返回上海。下圖為中國破冰船歷次北極考察航跡。(1)從圖中可知“雪龍2”號的出發地位于A (大洲)東部,經過 (大洋),穿過A和B大洲的分界C 進入目的地北冰洋。(2)科考隊發現在北冰洋的內部即使是夏天也會有大量的冰雪覆蓋,其原因是 。(3)9月5日13時55分,科考隊乘坐“雪龍2”號成功抵達②點,這是我國科考船首次抵達該地,填補了我國極地科考的空白。該點也是所有經線的交點,②地的名稱是 ,其緯度是 。14.我國十分重視極地科學考察工作,2004 年首座北極科學考察站——黃河站建成并投入使用。讀圖回答問題。材料一:2021 年 2 月 19 日,央視新聞用“警示”一詞報道了南極部分地區冰雪變成了綠色和紅色,這種現象與當地藻類在氣候逐漸變暖情況下大量繁殖密切相關,并稱該現象可能導致極地冰雪消融失控。材料二:中國力爭在 2030 年前實現碳達峰,努力在 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1)南北極地區緯度位置的相同點是 。(2)南北極地區氣溫更低的是 地區,原因是 。(3)距離我國黃河站最近的大陸是 。我國黃河站位于(79°N,12°E)位于羅斯海新站(164°E,75°S)的 方向。(4)南極部分地區冰雪變成綠色和紅色的根本原因是 。(5)我國通常會選擇在每年11月到次年 3 月對南極地區進行科學考察,原因是 。小資料:碳中和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的主要成分之一。所謂碳中和,簡單來說就是不給地球環境增加二氧化碳負擔。它是指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方式抵消企業、個人在一定時間內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以實現二化碳“零排放”。(6)為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作為中學生,我們該怎么做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預習篇 2024年七年級地理下冊 10. 極地地區 導學案 學生版.docx 預習篇 2024年七年級地理下冊 10. 極地地區 導學案 教師版(含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