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備課課題 9.動物的感知本領 授課時間 月 日(星期 )課型 新授課 第 1 課時(共1 課時)教材分析 本課是《觀察小動物》單元的最后一課。在一年級上學期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知道貓和兔等家養動物有眼、耳、鼻等感覺器官在前面兩課中,學生通過觀察發現,螞蟻和蝸牛都能通過觸角來感知周圍環境。動物的種類非常多,學生感興趣的動物也很多,不同的動物是通過什么器官來感知環境的 它們都有哪些特殊的感知本領 本課將基于學生的已有認識,組織學生就動物的感知本領展開討論,建構“動物可以通過眼、耳、鼻等感知環境”的概念。學情分析 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來分,低年級的學生正處在前運算階段和具體運算階段過渡的階段,思維處于半邏輯狀態,以形象思維為主。正處在從自我中心主義向自我中心化過渡階段,并能嘗試逐漸理順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通過訪談發現,學生對動物的感知本領不是很熟悉,對前面蝸牛、螞蟻兩中動物的感知本領比較了解。由于本節課是低年級使學生第一次調查活動,學生比較困難,所以第一個導入環節,因為學生在一年級《家養小動物》單元已經觀察過,金魚、貓、兔、還有一些常見的家養小動物,讓學生舉例說一說我們知道的動物的感知本領,使學習建立在學生已有認知基礎上。使學生知道熟悉的動物可以通過眼、耳、鼻、舌、觸角感知環境這一概念。為下面的學習奠定基礎。調查活動通過詢問、交流、調查、查閱資料等方式了解更多動物的感知本領。課前調查,課上進行交流,由于低年級學生注意力時間較短,愛表達,但傾聽他人發言的能力有待加強。結合學生特點,進行小組之間交流,調查方式、方法重點強調,比如:通過什么方式,知道了什么 再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種喜歡的動物,并用表演的方式把這種動物的感知本領表現出來,其它組的同學來猜是哪種動物。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解決學生遇到的難題。教學目標 科學觀念:學生通過列舉多種動物的感覺器官及其感知本領,認識到動物可以通過眼、耳、鼻等感知環境。 科學思維:學生基于探究活動進行比較、分析、綜合,建構動物可以通過眼、耳、鼻等感知環境。 探究實踐: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或訪談,了解更過動物的感知本領。 態度責任: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對其動物的感知本領與同學開展討論和交流。愿意傾聽和分享信息。教學重點 學生通過了解多種動物的感覺器官及其感知本領,認識到動物可以通過眼、耳、鼻等感知環境。教學難點 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或訪談,了解更過動物的感知本領。板書設計 8.動物的感知本領 動物的感知本領 動物名稱 感覺器官 感知本領 鼠 胡須 感知到眼睛看不到的東西 鯊魚 鼻 嗅覺強 蒼鷹 眼睛 視覺強 變色龍 眼睛 視覺強 豆娘 眼睛 視覺強 蝙蝠 耳朵和發音器官 超聲波 海豚 噴水孔 回聲定位 學生搜集到的資料補充(略)教學過程 問題引領下的主要學習任務、師生活動及設計意圖課前調查: 布置調查內容:調查一種自己感興趣的動物,了解這個動物的感知本領是什么。按活動手冊要求去調查,填寫。與家長共同完成。(教師要舉些例子:狗的嗅覺靈敏,怎么靈敏。兔的聽覺靈敏,怎么靈敏,告知感知的意思) 學生活動: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一起完成調查活動,上網查詢或者采訪家長、老師。 一、導入(3分鐘) 1.出示書上圖片,提出問題: (1)圖中是什么動物?它在做什么? 學生活動: 學生根據自己的觀點發言,討論。 (2)空中翠鳥是怎樣發現水中的魚蝦的? 學生活動: 學生會根據已有經驗回答。 (3)其他動物是怎樣感知環境的? 學生活動: 學生大膽描述自己的想法, 注意學生之間描述的差異。 (4)人用什么器官感知周圍的環境? (設計意圖: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知識。在探究活動中進行同化或者順應。) 二、科學實踐活動---動物怎樣感知環境(32分鐘) 1.交流我們知道的動物的感知本領 (1)提問:我們已經知道了哪些關于動物感知周圍環境的知識? (2)小組形式進行交流: 課前大家已經做了調查,請在小組內交流,你們調查的動物的感知本領有哪些?有什么發現。 學生活動:學生先小組內交流,推薦1到2名學生發言。讓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的發現。 (3)全班交流:說一說我們調查了哪些動物的感知本領?這些資料的來源? 學生活動:全班交流,注意傾聽別人的發言。學生把話說完整,讓其他學生借鑒。 (4)引導學生小結:調查了那些動物,使用哪些調查方法。舉例說明:戶外,上網、訪問、書籍等。 2.了解一些動物的特殊的感知本領 (1)談話:我們通過多種途徑獲得了一些動物的感知本領的資料。老師這里也準備了一些資料,現在發給各組,請小組同學一起學習,找出資料中的這些動物有哪些特殊的感知本領。然后結合課本第32頁的介紹,將我們了解的動物的特殊感知本領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第9頁上。 學生活動:小組學生認真閱讀資料,把重點標出來。主要找記錄本上要求記錄的信息就可以了。給予學生時間要長些。學生閱讀速度慢,不認識的字互相幫助。 (2)在學生活動中,教師進行巡視和指導。 (3)學生完成了資料閱讀和記錄后,引導學生集體交流: 說說你們組閱讀了哪些動物資料? 這些動物生活在哪里? 有哪些特殊的感知本領? 老師在這些資料上注明的來源是哪里? 學生活動:學生全班交流,不完整的地方找人補充。質疑的地方找人說一說。可以大家共同交流討論,把記錄單更完善。 (4)我們知道了哪些動物在視覺、聽覺、嗅覺等方面有特殊本領?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介紹,完善后,意識到動物的感知本領各不相同,依靠的感知器官不同。) 三、拓展延伸(5分鐘) 1.提問:了解動物能幫助我們做什么? 2.組織學生進行討論: (1)動物能幫助我們做什么? (2)看看課本上的4幅圖,說說圖中的動物在幫助人們做什么? (3)人類的生活能離開動物嗎? (4)你認為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動物? 學生活動:學生充分發言,在交流中,意識到動物與人類的關系。我們要愛護動物,保護動物。與動物和諧相處。利用動物的感知器官的本領幫助人們做很多事情。甚至還可以啟發人類的發明創造。 3.小結:動物和我們一樣,都是自然界的成員,我們應該與它們和諧相處。作業布置 1.課后繼續探究身邊其它動物的感知本領。 2.教 學 反 思 通過這節科學觀察動物的課,我發現孩子們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為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勤動腦的心理特點。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孩子們動手操作、主動探究的興趣和創造意識。活動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孩子們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掌握不同的本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