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當代國際政治與經濟第一單元 各具特色的國家第二單元 世界多極化1.1國家是什么一、國家的本質1、國家的產生——國家是一種歷史現象,不是從來就有的。國家是在原始社會瓦解、私有制出現、階級形成以后產生的,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2、構成國家的基本要素——人口、領土、政權和主權,是國家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最重要的要素是主權。3、國家的性質——國家的階級本質(誰掌握政權)統治階級的性質決定國家的性質。階級性是國家的本質屬性。4、國家的本質——所有國家都是一定階級對其他階級的專政。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5、專政與民主的辯證關系:對立統一民主 專政區別 含義 作為國家制度的民主,其實質是在統治階級范圍內,按照多數人的意志,實現國家職能 統治階級憑借國家權力,強制被統治階級服從統治階級的意志適用對象 統治階級(民主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被統治階級實施方式 平等的原則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 憑借國家強制力,運用警察等暴力機關進行統治。聯系★ ①民主與專政相互依存,凡是實行民主制度的國家,必然包括一定階級的民主,同時包括對其他階級的專政,都是民主與專政的統一體。②民主是專政的基礎,專政是民主的保障。6、國家職能——政治統治職能(根本職能)和社會管理職能7、當今世界主要有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類性質根本不同的國家。我國和當今世界上資本主義國家的區別?①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與資產階級專政的資本主義國家相比,享有民主的主體不同,專政對象也不同。②我國是絕大多數人對極少數敵對分子實行專政,表明社會主義國家不同于一切剝削階級國家;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表明社會主義民主優于資本主義民主。③我國的人民民主專政是新型的民主與新型的專政,體現著社會主義國家的本質特征。二、認識國體與政體1、國家制度——包括國體與政體,即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政體分為專制政體和民主政體兩種,古代奴隸制國家和封建制國家大都實行專制政體,現代國家大都采用民主政體。2、國體與政體國體 政體區別 即國家性質,反映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誰掌握政權) 即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也就是國家管理形式(如何掌握政權,設哪些國家機關,各國家機關之間的關系)聯系 (1)國體決定政體,政體體現國體,一定的政體服務于一定的國體。統治階級為維護其根本利益,總是力求采取最有效的政權組織形式。 (2)政體具有相對獨立性。①一個國家的政體不是一成不變的,這種變化既包括隨著國體的變化而發生的根本性變化,也包括隨著經濟、政治、文化等條件的變遷,在內容和形式上的不斷變化。(縱向)②世界上沒有任何兩個國家的政體是完全一樣的。除了國體對政體的決定作用外,地理環境、歷史淵源、文化傳統、社會習慣、發展程度等,都是影響政體的因素(橫向)代議制含義:由選舉產生的、代表民意的機關來行使國家權力的制度。原因:只有公民廣泛參與,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主政體;不可能全體公民都經常性地直接管理所有國家事務。作用:代議制是公民和國家之間的政治紐帶,是現代民主政體的共同特征。1.2國家的政權組織形式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產生?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偉大創造,是中國人民在人類政治制度史上的偉大創造。新中國,采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政權組織形式,是人民的選擇、歷史的必然。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地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權組織形式,決定著其他具體制度。它是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途徑和最高實現形式,是中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載體。3、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促進了人民民主專政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動員了全體人民以國家主人翁的姿態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保證了國家機關協調高效運轉;維護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符合中國國情和實際,能夠保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二、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憲制1、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憲制的劃分標準——國家元首是世襲的君主,還是選舉產生的總統從國家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的產生方式及其職權范圍看,現代國家的政體主要分為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憲制。2、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憲制民主共和制 君主立憲制劃分依據 國家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的產生方式及其職權范圍區別 基本特征 是遵循民主基本原則建立起來的一種政體。國家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一般都由選舉產生。 國家元首由世襲的君主擔任,但在憲法框架內,君主的權力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形成原因 是資產階級革命比較徹底的產物 資產階級革命不徹底或對君主制進行改良的產物典型國家 美國、德國、法國、意大利、巴西等 英國、日本、荷蘭、西班牙等聯系 ①屬于代議制;②都是現代國家所采用的基本政權組織形式;③相對于君主專制都是巨大的進步。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資產階級運用金錢的力量,以民主的形式掩蓋國家的階級性質;民主共和制是資產階級對國家進行控制和管理的最好形式,也是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的最好的政治外殼。廣大發展中國家不能照搬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共和制。1.3政黨和利益集團一、政黨1.產生:政黨是在階級的基礎上產生的,是階級斗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2.性質:政黨是有組織的政治團體,政黨是階級的領導者。3.目標:政黨是有組織的政治團體,通常以執政為主要目標;也有一些政黨不謀求執政,但積極致力于推廣某種政治思想,維護某種政治利益。4.政黨爭奪政權的主要手段:在代議制政體下,政黨爭奪政權的主要手段是參加選舉;政黨通常有特定的政治目標和意識形態,對國家大政方針和社會議題有明確的態度和主張,這些往往體現在其政綱和黨章中。5.政黨的作用:在現代國家的政治體系中,以掌握政權、統治國家為目標的政黨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6.現代政黨制度的類型:資本主義國家政黨制度 類型 一黨制、兩黨制和多黨制(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是兩黨制,法國、德國、意大利、俄羅斯是多黨制)實質 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黨政治,無論采取什么樣的形式,都無法改變其維護資產階級利益、欺騙人民大眾的根本性質。社會主義國家政黨制度 我國政黨制度 內容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地位 基本政治制度特點 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偉大政治創造,是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新型政黨制度。二、利益集團1、含義:利益集團是指具有共同利益,向政府或社會提出訴求,或以合法手段施加壓力,借以影響公共政策,以爭取其團體利益及其成員利益的社會團體。2、地位:利益集團又稱壓力團體或倡議團體,是現代政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3、特點:在既有政治體制內進行完全合法的活動。4、利益集團影響政府決策的途徑:游說,宣傳,助選,集會游行,司法訴訟等。5、分類:自利型的利益集團,關心本團體及其成員的經濟利益;公益型的利益集團,爭取非經濟性的共同理想。6、作用:資本主義國家的利益集團,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會起到緩和社會矛盾的作用,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不同階級之間的矛盾。2.1主權統一與政權分層國家主權1.國家主權的含義、地位、重要性:是現代國家得以存在的法理依據,它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是一個國家對其管轄區域所擁有的至高無上的、排他性的政治權力。國家主權是一種自主自決的最高權威,沒有權力主體可以對其加以否決或駁回。國家主權是國家最重要的構成要素,國家主權的喪失意味著國家的解體或滅亡。2、國家主權的表現、體現——獨立自主的對外交往(對外)、獨立自主地決定國家的結構形式(對內)3、國家主權的確認國家主權通常以法律形式在憲法中加以規定(對內)國家主權對外則表現為國家之間的相互承認(對外)4、主權國家依據國際法享有的基本權利基本權利 含義獨立權 主權國家擁有按照自己的意志處理內政、外交事務而不受他國控制和干涉的權利管轄權 主權國家對其領域內的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轄的權利平等權 主權國家不論大小、強弱,也不論政治、經濟等有何差異,在國際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自衛權 主權國家擁有保衛自己的生存和獨立的權利二、中央與地方1.國家采取某一結構形式的原因:①必要性:當今世界,大部分國家不可能通過唯一的中央政府進行直接的、簡單化的、事無巨細的管理。國家之內的行政區劃, 通常是為了管理上的便利和有效而產生的。②影響因素:行政區劃的界線和分層,往往需要考慮民族、宗教、歷史、地理、文化、經濟、軍事等諸多因素。2.中央與地方權力的劃分:①中央政府與地方各級政府各自行使自身在法定范圍內的權力。中央政府與地方各級政府的權力劃分,往往通過國家憲法加以規定。②一般而言,中央政府主要負責國家秩序與整體發展、軍事、外交等國家級事務,地方各級政府主要負責各自區域內的經濟發展、 社會治安等地方性事務。3.我國行政區劃的類型:包括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別行政區。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限行使自治權。4.我國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在我國,中央和地方各級國家機構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劃分職權。 一方面,地方利益是國家整體利益的一部分,地方必須服從中央;另一方面,在保證中央統一領導的同時,必須考慮地方特殊利益,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2.2單一制和復合制一、單一制——中國、法國、英國1、組成單位:按照地域劃分的普通行政區域或自治區域2、權力劃分(特征):在單一制國家中,中央享有最高權力;地方政權被置于中央政權的統一領導下,只能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限范圍內行使職權。3、類型:中央集權型單一制國家,法國,地方沒有自治權。地方分權型單一制國家,英國,中央不干涉地方事務。復合制1、 聯邦制——美國、阿根廷、瑞士聯邦制國家是由享有相對主權的完整政治實體組成的國家。聯邦憲法規定國家整體與其組成部分的權限范圍。在各自的權限范圍內擁有最高權力并直接行使于人民,相互間不得任意干涉。聯邦各組成單位的權力并非由聯邦整體所授予,而是它自身作為政治實體所固有的。2、邦聯制——英聯邦是主權國家為某種共同利益而組成的國家聯盟,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不具有完整的國際法主體資格。它沒有統一的憲法和法律、國籍,中央政府3、國家結構形式的影響因素——各國家采取什么樣的國家結構形式受階級、民族、歷史、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人口、領土、政權、主權始終是國家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也是選擇國家結構形式時必須面對的基本問題。3.1世界多極化的發展一、世界多極化的發展世界多極化的形成與發展——尚未形成世界多極化發展是建立在多種力量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基礎上的,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前途是光明的)世界多極化的發展將是一個漫長的曲折的充滿復雜斗爭的演變過程,單極與多極的矛盾,將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存在。(道路是曲折的)在世界多極化加速推進過程中,傳統國際體系正在發生深刻變革與調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大國力量逐漸增強,國際政治中的權力關系正在經歷變化,國家關系朝著民主化方向發展,有利于反對單邊主義。有利于遏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建立國際新秩序。是時代進步的要求,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二、世界主要力量1.當今世界的力量中心: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擁有最強大的經濟,軍事力量,并且極力維護其世界唯一超級大國地位。中國、歐盟、俄羅斯和日本成為多極化國際格局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進入21世紀以來,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國家不斷壯大,推動國際格局向多極化發展。2、中國的發展及對世界作出的貢獻(1)中國的發展:中國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綜合國力不斷增強。(2)中國的貢獻: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發起創辦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3)中國的地位和作用: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進一步提高,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3、發展中國家的崛起及對世界作出的貢獻(1)發展中國家在人口、經濟、貿易等方面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發展中國家是反對世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力量。(3)廣大發展中國家積極開展南南合作,推進南北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實現聯合自強,成為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主力軍。3.2國際關系認識國際關系1、國際關系——含義:國家之間(最主要)、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的關系。內容: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關系等 形式:基本形式是競爭、合作與沖突(同時存在)國際關系領域的探究主要聚焦于:主要聚焦于主權國家之間的戰爭與和平、沖突與合作等問題。2、國際交往①國家間交往的主要方式:包括國家間的貿易往來,文化、科技、 教育、醫療等方面的交流,外交磋商,領導人互訪,締結條約或協定,等等。②國際法的作用:國際法規范著國際交往的各個方面和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對維護國際關系穩定、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遵守國際法的必要性:世界各國的聯系越來越緊密,遵守國際法符合各國的共同利益。3、國際競爭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應對:既合作有競爭二.影響國際關系的主要因素1、國際關系復雜多變的根本原因:各國的國家性質不同,利益追求、對外政策也不同,這使得國際關系復雜多變。2.影響國際關系的主要因素——決定性因素是國家利益和國家實力3.國家利益(1)含義: 國家利益不是抽象的,歸根結底是該國統治階級意志和利益的體現。(階級性)(2)內容: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是國家合作的基礎,而利益對立則是引起國家沖突的根源。(3)重要性:維護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對外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4)要求:任何國家都不應以維護本國國家利益為由,侵犯別國的主權和安全,干涉別國內政。4.我國的國家利益堅定地維護我國國家利益的原因:①理論原因:國家利益是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是我國對外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②根本原因: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利益與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就是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國對待維護國家利益的立場態度:中國堅定地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我國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5.國家實力——維護國家利益的有力保障是強大的國家實力。我國應該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增強核心競爭力,提升國家實力。國家實力既包括一國軍事力量、經濟力量和科技力量等內在的硬實力,也包括一國文化、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等文化軟實力。文化軟實力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自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力量4.1時代的主題一.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和平問題——和平問題是指維護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戰爭的問題。發展問題——發展問題是指世界經濟的發展問題,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問題。和平是發展的前提 ①人類社會的共同發展,需要國際社會保持持久和平的環境,為各國正常發展和政治經濟的往來提供保障。②世界經濟的發展得益于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戰亂和沖突是經濟發展的重大障礙,各國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爭端,是世界發展的重要前提條件 ①和平與發展是彼此聯系和相互影響的。發展需要和平,和平離不開發展。②在和平中求發展,以發展促和平,這是人類社會走向美好未來的重要保證。③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發展是和平的基礎 ①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只有釋放各國發展潛力,實現世界各國的共同發展,才能夠為國際社會的持久和平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②經濟的發展有助于消除貧困,減少地區沖突的產生,消除不穩定的因素,為維系持久和平提供動力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是說當今世界總體和平穩定,世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和平問題和發展問題等世界性問題仍然存在。二.促進和平與發展的因素1.經濟全球化發展加深了各國相互依賴程度2.不同力量中心之間的相互制衡,發展中國家力量不斷增強,新興經濟體實力提升。3.科學技術的進步,極大地改變了國際關系和戰爭面貌。4.談判與對話成為解決沖突的主要手段——國際協調機制不斷完善和多邊主義的深入發展4.2挑戰與應對一、和平與發展的主要障礙1.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將本國利益凌駕于其他國家的合理利益之上,嚴重違背國際社會主權平等原則,片面強調本國利益,忽視或否認他國的合理關切;憑借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對他國進行控制、干涉或侵略。利用國際舊秩序不合理的制度設計,對其他國家進行控制、干涉或者侵略;受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危害的國家,主權受到侵害,發展受到威脅,國際不穩定因素增加,世界走向動蕩不安,和平與發展遭受巨大挑戰。2.貧富懸殊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貧富差距問題,尤其是全球發展最突出的南北發展不平衡問題。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還在損害著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發展中國家比較普遍地存在貧窮和饑餓現象。國際舊秩序客觀上加劇了發展中國家人民的貧窮和饑餓。3.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局部動蕩頻繁發生,糧食安全、能源資源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4.積極應對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因素的挑戰,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措施)倡導世界各國共同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二、國際關系民主化——本質是追求公平正義,要求各國主權平等,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中國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中國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是為了更好地應對影響和平與發展問題的諸多挑戰,是順應時代潮流、解決時代問題的重要舉措,符合熱愛和平、追求發展的國家和人民的共同愿望。國際關系民主化要求,世界的命運必須由各國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應該由各國政府和人民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共同商量著辦。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的原因:國際關系民主化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證;國家不分大小、貧富,都是國際社會的平等一員。各國的事應由本國政府和人民決定,國際上的事應由各國政府和人民平等協商,堅持通過協商談判和平解決爭端;壟斷國際事務的想法是落后于時代的,是逆時代潮流而動。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的措施:中國角度:中國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世界的命運必須由各國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應該由各國政府和人民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共同商量著辦,國際關系民主化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證。聯合國角度:在事關世界和地區和平的重大問題上,應該按照《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以及公認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堅持通過協商談判和平解決爭端。世界多樣性角度:維護國際關系民主化,就應該承認世界的多樣性,尊重各國的歷史文化、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國際社會角度:國際社會應該旗幟鮮明地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共同推動建立適應國際力量對比新變化的全球治理體系,更好保障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益,更好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正當利益,共同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國秉持的全球治理觀的內容。中國推動全球治理體系向更公正合理方向發展。5.1中國外交政策的形成與發展一.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原因:新中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為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供了可能;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能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長期穩定、和平的國際環境;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能有力捍衛我國的國家利益、主權和領土完整。也有利于展現出我國愛好和平的負責任大國形象。決定因素:我國的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決定了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內容獨立自主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場。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維護我國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石,是我國對外關系的基本準則。二、中國特色大國外交1.外交政策的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更加成熟和完善,我國對外活動進入了更為活躍的時期。十八大以來: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形成了習近平外交思想。2.習近平外交思想指導意義:為新時代中國外交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為探索解決當今世界各種復雜問題指明了方向。目標使命:不僅以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己任,而且將為人類社會共同進步展現更大擔當。核心要義:“十個堅持”習近平外交思想核心要義:“十個堅持”◆堅持以維護黨中央權威為統領加強黨對對外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使命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堅持以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為宗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根本增強戰略自信。◆堅持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堅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為基礎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以深化外交布局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關系。(主要任務)★◆堅持以公平正義為理念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主要任務)★◆堅持以國家核心利益為底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主要任務)★◆堅持以對外工作優良傳統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為方向塑造中國外交獨特風范★核心理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3.堅持和完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①要健全黨對外事工作領導體制機制 ②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③推進合作共贏的開放體系建設 ④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4.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國以實際行動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全球共同發展。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積極因素和堅定力量。中國是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話語權進一步增強,發揮著重要的建設性作用。中國同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國外交正譜寫著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新篇章。5.2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1.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性:當今世界全球治理體系與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世界各國相互聯系與依存程度日益加深;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與不確定性突出,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各國人民應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五點主張(目標):★★★①持對話協商,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政治)②持共建共享,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安全)③持合作共贏,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經濟)④持交流互鑒,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文化)⑤堅持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生態)3.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措施:★★★①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②安全上,要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統籌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 ③經濟上,要同舟共濟,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④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⑤生態上,要堅持環境友好,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4.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重大意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繼承和發展了新中國不同時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張,充分表達了人類追求和平和發展的愿望,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了寶貴的思路。反映了中外優秀文化和全人類共同價值追求;適應了新時代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歷史性變化;指明了世界發展和人類未來的前進方向。二.中國智慧的生動實踐1.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國際和平事業、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構建全球公平正義的新秩序。2.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關鍵在行動。①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以共建“一帶一路”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加強自身建設)②支持多邊貿易體制,促進自由貿易區建設,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國際合作)③我國積極開展公共外交,注重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重點展示中國文明大國形象、東方大國形象、負責任大國形象、社會主義大國形象。(重塑大國形象)綜合探究一 國家安全與核心利益國家安全利益是國家的最高利益。國家主權是國家安全的核心,我們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維護各領域國家安全。“一國兩制”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的高度自治權不是固有的, 其唯一來源是中央授權。高度自治不是完全自治, 中央對高度自治權的行使具有監督的權力,落實中央全面管治權,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這是國際社會的共識。愛國者治港,愛國者治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是實現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綜合探究二 貢獻中國智慧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