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2課 梅嶺三章(第3課時)【目的要求】1.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等相關知識,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的豪壯革命情懷。2.體會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辭方法的作用,分析三首詩各自的側重點和相互關系。【重點難點】1.理解詩的凝煉、含蓄的語言以及多種修辭手法。2.學習這三首詩構思新穎、想象奇特的寫作特點。導學過程 導學方法【自主學習,基礎過關】1.我的積累 (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見《中學語文教師教學用書》)2.我的檢測(1)給下面黑體字注音。血雨腥(xīng)風 應有涯(yá)(2)解釋黑體字。①即(就)為家 ②應有涯(邊際) ③取(選?。┝x成(成全)仁(3)第三章從體裁來看,屬絕句;從內容來看,是抒情詩。詩中押韻的字是家、涯、花。(4)下邊句子中朗讀節奏不恰當的一項是( D )A.投身革命/即為家 B.血雨腥風/應有涯C.取義/成仁/今日/事 D.人間遍種/自由/花(5)解釋下列黑體詞語。①余(我)傷病‖二十余(多)日 ②慮不得(能夠)脫‖得(寫下)詩三首留衣底③旋(不久)圍解 ④南國烽煙正十年(戰爭)3.我的疑惑【合作探究,質疑解難】一、初讀本詩,整體感知1.朗讀本詩2.整體感知小序:交代了寫詩的時間、地點、經過和寫作緣由。第一章:追憶往昔。著重寫作者身在必死險境,回憶艱難創業的征戰過程,申明此生若不見革命勝利,死后也必定要招集舊部英魂繼續戰斗,表現了生死不渝、誓與反動統治者血戰到底的革命精神<招舊部、斬閻羅>。第二章:面對當日。著重寫十年征戰,大業未成,詩人死不瞑目,勉勵幸存者努力作戰,以勝利捷報來告慰死者,表現了關心國家命運、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頭懸國門、捷報飛來>。第三章:展望未來。主要寫作者投身革命,以革命為家,預言反動派必將失敗,自由之花必將盛開,表現了樂觀堅定的革命信念和甘為信仰犧牲的革命精神(共產主義必勝的堅定信念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投身、應有涯、取義成仁>。 二、再讀本詩,探究問題1.這三章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明確:首章首句設問,總領全篇。然后依時間順序,從“追憶往昔”“面對當日”“展望未來”三個角度回答首句問題,從眼前回顧過去,從現實寫到理想,一氣貫注。2.品味詩中“招”“斬”“飛”“應”等詞的表達效果。明確:“招”,體現革命領袖的號召力和聲勢的浩大。“斬”,把百戰將軍、十萬部屬的斷頭之恨、未竟之志,沉著痛快、筆力千鈞地流露出來了?!帮w”,形象地表現出捷報輕快地傳來(快),接連地傳來(多),富有感彩?!皯?,表現出反動統治應該有個盡頭,信念堅定,感情充沛。3.指出“旌旗”“閻羅”“烽煙”“血雨腥風”“自由花”等詞的修辭手法和含義。 明確:“旌旗”,借代,指部隊;“閻羅”,借喻,指反動統治者;“烽煙”,借代,指戰爭;“血雨腥風”,借喻,指反動當局對革命人民的屠殺和鎮壓;“自由花”,借喻,指共產主義理想<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4.這三章在寫作上有什么特色?明確:第一章首句用設問,總領全篇;后兩句生發奇特的想象。第二章次句用春秋吳將伍子胥眼頭懸東門的典故,說明革命尚未成功,詩人死不瞑目。第三章第三句引用《論語》“殺身以成仁”和《孟子》“舍身取義”,表現甘為信仰犧牲的革命精神。三、誦讀本詩,重溫情感【課堂檢測,學以致用】1.填表。詩句黑體詞語意思辭格南國烽煙正十年戰爭(指1927年以來的國內革命戰爭)借代血雨腥風應有涯大革命失敗后,國民黨反動派對革命人民的血腥鎮壓。比喻取義成仁今日事為了真理、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而勇于犧牲。引用人間遍種自由花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或共產主義理想)比喻2.下面與詩句“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意境相同的一項是( A )A.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B.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C.生命誠可貴……二者皆可拋。 D.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3.第一章為了表現作者革命到底的決心,用死了也要去泉臺集合舊部革閻羅命的說法,對這樣寫的好處,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C )A.用閻羅來借指世上反動勢力,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形象化了,耐人尋味。B.通過革命將士英魂共斬閻羅的奇思妙想,表現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層的意思。C.鬼神怪異人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是比較常見的,能更容易地讓讀者理解。D.使詩中充滿了革命浪漫主義色彩和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就卣寡由欤┞剰娂肌?展示:陳毅的其他詩作。【課后訓練,鞏固拓展】 完成練習冊本課全部作業?!緦W反思,自悟自勵】 多方查閱,了解作者,識記字詞,參與檢測。逐章掃描,表述要點。多讀深思,釋疑解惑;討論交流,積極發言。提高速度,正確解答。同桌互評,增強自信。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