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4課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59~60課時)【學習目標】1.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理清篇章結構。2.明確作者的思想觀點,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3.培養動手操作的實驗意識,樹立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重點難點】1.感知作者演講的觀點和內容。2.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導學過程 導學方法【自主學習,基礎過關】1.我的積累(1)作者情況(詳見《中學語文教材全解(八年級下冊)》)(2)為第一行加粗字注音,為二三行詞語釋義。瞭望(liào) 緬懷(miǎn) 彷徨(páng) 格物致知:通過探察物體來獲得知識。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3)試比較下列句子中括號里的詞語,指出哪個詞最合適,并說明原因。A.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試、測量),它需要有小心具體的計劃。 答:“測量”最合適,因為實驗不僅要檢測,還要用儀器獲取相關數值。B.在今天,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地(支撐、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 答:“支配”最合適,因為對象是思想,只能引導和控制。C.因為儒家傳統的看法認為天下有不變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從內心(領悟、領會)的。 答:“領悟”最合適,因為圣人對真理不僅僅是理解,還有感悟。(4)“四書”指的是儒家主要經典《大學》《中庸 》《論語 》《孟子》。2.我的疑惑【合作探究,質疑解惑】一、整體感知第1段 引出論題第2~5段 具體剖析“格物致知”的含義(提出問題)第6~12段 具體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分析問題)第13段 提出希望,發出號召(解決問題)二、問題探究1.《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什么?作者所說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么? 明確:①《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②“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2.傳統的中國教育為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傳統的中國教育有什么弊端? 明確:①傳統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②傳統的中國教育“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缺乏對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3.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現實意義? 明確:①第一,這是由中國傳統教育導致的中國學生的弱點決定的;第二,這是科學發展的歷史和實驗過程證明了的;第三,這是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必不可少的。②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養學生的實驗精神,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這對于今天素質教育中要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有重要的指導意義。4.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精神的關鍵是什么? 明確:關鍵看他是否有對事物客觀的、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積極的、主動的探索,也就是我們平日所說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實踐”“大膽創新”的精神。5.本文運用了哪幾種說理方法?請結合課文內容作簡單分析。 ①引用論證: ②事例論證: ③道理論證:【課堂檢測,學以致用】閱讀課文第4段、第13段,完成下列各題。1.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是什么? 答: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2.“王陽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錯誤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意思? 答:把探索外界誤認為探索自己。探索。3.選中主要采用了事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的論證方法。4.第13段詞語“惟一”可以刪掉嗎?為什么? 答:不能,否則就不能突出途徑的單一性。請你“格”一“格”:讀下面這則故事,然后針對故事,請你指出其中的四個問題。 有三只獵狗追一只土拔鼠,土拔鼠鉆進了一個樹洞。這個樹洞只有一個出口,可不一會兒,居然從樹洞里鉆出一只兔子。兔子飛快地向前跑,并爬上另一棵大樹。兔子在樹上,倉皇中沒站穩,掉了下來,砸暈了正仰頭看的三只獵狗,最后,兔子終于逃脫了。 示例:①土拔鼠哪去了?②兔子不會爬樹。③一只兔子不可能砸暈三只獵狗。④兔子掉下來也會暈。【拓展延伸,博聞強技】活動:你在探索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經歷嗎?說出來與同學交流。【課后訓練,鞏固提高】 完成練習冊本課所有題目。【導學反思,自悟自勵】 查閱資料,獲取知識。放眼全文,理清思路。針對問題,研讀文段;交流看法,得出結論。邊想邊做,知識鞏固;邊讀邊做,能力展露。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