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燈籠 (第8~9課時)【學習目標】1.領會燈籠所蘊含的文化內涵。2.理解作者從不同方面表達的燈籠對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義。3.認識文中所表現出的鄉情民俗,詩詞典故,進而升華出的情感變化。【重點難點】1.感知課文中作者對燈籠的記憶與聯想。2.體會燈籠文化上和情感上的重要意義。導學過程 導學方法【自主學習,基礎過關】1.我的積累(1)作者 要點:吳伯蕭,散文家、教育家。(2)寫作背景(詳見《中學語文教材全解(八年級下冊)》)2.我的檢測(1)為第一行詞語中加黑字注音,為二、三行詞語釋義。爭訟(sòng) 斡旋(wǒ) 悵惘(wǎng) 鏘然(qiāng) 靜穆:安靜莊嚴。 馬前卒:比喻在前面奔走效力的人。 燎原:(大火)延燒原野。 人情世故:為人處世的道理。(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C )在中國民間,最深廣的文化,莫過于“年文化”了。中國人過年,與農業關系較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實際是一種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種努力理想化的生活。①所以,對于中國人來說,過年是非要強化不可的了②這生活與迷人的理想混合在一起,便有了年的意味③年在農閑時,便有大把的日子可以折騰④一切好吃好穿好玩以及好的想法,都要放在過年上⑤在過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⑥年又在四季之始,生活的熱望熊熊燃起A.②⑤④③⑥① B.⑤③④②⑥① C.③⑥①④⑤② D.①④③②⑥⑤3.我的疑惑【合作探究,質疑解惑】1.結合全文,簡析作者喜愛燈籠的原因。明確:①燈籠寄托著祖父、母親等親人的慈愛和牽掛,也寄托著作者對親人的感激之情;②許多鄉情民俗與燈籠結下太多的緣分,給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③燈籠能為夜行人指路,溫暖他人;④燈籠記錄、傳承著家族歷史;⑤燈籠引發作者聯想起古代將領挑燈看劍、抗擊敵人的情景,激發愛國熱情。2.結合文章,分析并評價第11段所表現的作者的觀點態度。分析:作者熱烈贊頌古代將軍塞外點兵、挑燈看劍、英勇殺敵的氣概;他們激發了自己的愛國情懷,作者熱切希望沖上前線,奮勇殺敵,打擊日寇;同時表達了對時局的擔憂和對未來的期望,希望有更強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團結抗戰,打敗敵人,保衛好自己的家園。評價:作者的愛國情懷值得肯定。(1分)在回憶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蕩著愛國主義的激越律,催人奮進。(1分)作者沒有只是沉浸在對美好童年生活的回憶中,也沒有單純追慕古代名將挑燈看劍、塞外點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業績,而是由追憶歷史轉而表現國難現實,并大聲疾呼,表達了愛國的熱情。這種情感在我們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3.怎樣理解作者圍繞“燈籠”所抒發的感情?明確:作者的愛國情懷值得肯定。在回憶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蕩著愛國主義的激越旋律,催人奮進。作者沒有只是沉浸在對美好童年生活的回憶中,也沒有單純追慕古代名將挑燈看劍、塞外點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業績,而是由追憶歷史轉而表現國難現實,并大聲疾呼,表達了愛國的熱情。4.分析開頭兩段和結尾一段的作用。明確:開頭兩段由小孩子喜歡火與亮光的心性和三家村的往事,既寫出人們對光明的渴望,又自然引出下文對有關燈籠往事的回憶;結尾一段又由燈籠聯想到“燎原的一把烈火”,再用一“壯”字,再次升華中心,贊頌蓬勃發展的中國革命。5.文章為什么以“燈籠”為題?明確:“燈籠”是文本的線索,作者正是通過描寫有關燈籠的事情以表達自己的情感。【課堂檢測,學以致用】閱讀課文,完成下列各題。1.第一段敘寫了小時候喜歡火、光的情景,請說說這樣寫的作用。 豐富了文章內容,增添了情趣,避免敘述的呆板和結構的單調,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引出下文,為下文敘述喜愛燈籠做鋪墊。2.結合文章,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1)垂珠聯瓏的朱門卻早已褪色了。 表面寫族姊家華貴朱門顏色變暗淡了,不再鮮艷了,實際上寫族姊家庭早已衰敗。(2)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樣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將以智慧和勇氣抗擊敵寇,保家衛國,其英雄事跡與日月同輝,激勵著后人,表達了作者對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3.結合全文,簡析作者喜愛燈籠的原因。(詳見“合作探究,質疑解惑”1)4.結合全文,分析并評價末段所表現的作者的觀點態度。(詳見“合作探究,質疑解惑”2)【拓展延伸,博聞強技】活動:搜集有關燈籠的詩詞、謎語,或講述你與燈籠的故事。【課后訓練,鞏固提高】完成練習冊本課所有題目。【導學反思,自悟自勵】 多方查閱,積累知識。獨立思考,形成初識;組內交流,形成共識。代表發言,匯報展示。獨立完成,小組批改;全班交流,擇優展示。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