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7課 誰是最可愛的人【導學目的要求】1.學習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英雄事跡和戰士們的崇高精神。2.了解通訊的文體特征。掌握本文圍繞中心精心選材、巧妙組材的特點。【導學重點難點】1.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學習圍繞中心選材的寫法。2.學習敘述、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培養閱讀和寫作的能力。【導學方法時間】1.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合。2.二課時。導學過程 學法指導【自主學習,基礎過關】一、課前查閱1.通訊知識:(詳見課件,下同)2.作者生平:3.寫作背景:二、預習檢測1.給下列詞語中加粗的字注音。 掰斷(bāi) 淳樸(chún) 謙遜(xùn) 豁亮(huò)2.文學常識填空。本文是一篇通訊(體裁),作者魏巍(人名)是一位詩人、作家。3.瀏覽課文,說說第3段寫了一件什么事,表現了人物什么精神品質。 答:第3段寫松骨峰戰斗,表現了志愿軍戰士的革命英雄主義。【合作探究,釋疑解惑】一、把握內容第一部分(第01~03段):提出志愿軍戰士是我們最可愛的人,歌頌他們崇高的精神境界,抒發對他們無比的熱愛和崇敬。第二部分(第04~14段): 以三個典型事例表現志愿軍戰士崇高的思想品質,具體說明他們是我們最可愛的人。第三部分( 第15段 ):號召人們熱愛志愿軍戰士,再次強調他們是我們最可愛的人。二、探究內容1.速讀第三段,說說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概括了志愿軍的特點。品質、意志、氣質和胸懷2.文中敘述了志愿軍戰士哪些英雄事跡?分別表現了他們怎樣的精神品質? 松骨峰戰斗——英雄主義 火海救小孩——國際主義 雪中話苦樂——愛國主義3.作者在朝鮮前線采訪中,收集了一百多個生動的事例。但經過反復的篩選,為什么最后只用了這三個事例?三個事例的順序可否調整一下? (1)因為作者選取的這三個事例從不同側面集中表現了志愿軍戰士最本質的思想情感,即對侵略者的恨,塒朝鮮人民的愛,以及他們的苦樂觀,表現了志愿軍戰士的革命英雄主義、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三個典型事例中,有集體的,有個人的,有戰斗場面,有戰地日常生活,都是具有代表性、最能說明志愿軍英雄本質的事例。三個事例集中體現了全體志愿軍戰士的英雄形象,揭示了本文要表現的主題。 (2)不可調整。因為志愿軍出國作戰,首要的使命是打擊侵略者,“松骨峰戰斗”理應放在首位。狠狠打擊敵人是因為同情熱愛朝鮮人民,“火海救朝鮮小孩”是這層意義更直接的體現,因此,放在第二位。兩個事例,一愛一恨,深層的思想基礎是什么,在“戰士三答問”的事例中揭示出來,最后這個事例是更深層的展開。三個事例不孤立,從內在聯系看,必須按現在的次序排列。4.說說末段與開頭的關系以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末段點明了中心,概括地回答了開頭所提出的問題。全段先用一組排比句,描繪了祖國人民的幸福生活圖景,然后提出設問,激起讀者思索,并作出肯定回答。最后一句意在使讀者從具體感受上升到理性認識——我們的戰士確實是最可愛的人。5.全文三部分,各以什么表達方式為主?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第一部分以抒寫感受為主,第二部分以記敘典型事例為主,第三部分以抒情、議論作結。這樣安排,以感受揭示主題,以事例表現主題,以抒情議論升華主題,因而集中深刻地表現了主題。 三、探究寫法1.作者在敘述事件時,交替運用了作者直接描述和引用被采訪人的描述兩種方法。體會這種寫法的表達效果。 直接引述描寫,故事情節清晰,文字簡潔明快;引述被采訪人談話,真實可信,其中多數為直錄談話,集中展示人物內心,真切深摯。二者結合,行文生動,中心突出,非常切合通訊體裁。2.舉例說明文中修辭手法的作用。①設問:“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呢?我們的戰士,我感到他們是最可愛的人。”明確提出我們的戰士是最可愛的人,呼應文章題目,引起讀者注意。②反問:第8段中“你不覺得我們的戰士是最可愛的人嗎?你不以我們的祖國有這樣的英雄而自豪嗎?”用一種不容置疑的語氣抒發強烈感受,喚起讀者對志愿軍戰士的熱愛。③比喻:第10段中“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紅高粱”,鮮明刻畫出馬玉祥的淳樸可愛,讀后讓人永志難忘。 ④排比:結尾段中描繪和平幸福的排比句,把讀者引入一條幸福的大河,這就是平常的生活,此時用細膩的筆觸羅列出來又深深觸動讀者心弦,掀起愛的波瀾。⑤反復:第14段中“第一流……第一流”“之花……之花”的反復,像連續敲擊的重音符,激發著讀者為志愿軍戰士而自豪的情懷。【課堂小練,學以致用】1.賞析第5段描寫生動細膩的語句。2.第12段有什么作用?【課后訓練,鞏固拓展】 完成語文練習冊本課所有題目。【課后反思,自悟自勵】 查閱資料,了解背景。獨立完成,小組評閱。瀏覽課文,快速歸納。先讀后思,討論發言。動手尋找,動口表述。即做即批,提高效率。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