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23課 《孟子》三章 (第56~57課時)【學習目標】1.積累文言詞語,疏通文意,背誦本章。2.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氣度,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大丈夫的評定標準及人才的成長條件)。【重點難點】1.積累文言詞語,疏通文意,在理解基礎上誦讀本章。2.理清論證思路,認識孟子的部分觀點。【學法指導】學習文言文的關鍵是誦讀。特別是像《孟子》這樣富于文采的文章,誦讀顯得尤其重要。可通過不同的朗讀方式,引導學生美讀課文,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導 學 過 程 導學方法第1課時(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自主學習,基礎過關】 1.資料助讀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稱。 《孟子》是一部記錄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的書,共七篇。南宋朱熹將它與《大學》《論語》《中庸》并稱為“四書”。 2.自主檢測 (1)天時不如 , 不如 。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我的疑惑 【合作探究,釋疑解惑】 一、暢讀課文 1.本人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注意把握字音,停頓、重音。 2.本人示范背讀課文,注意讀出文章的氣勢。 3.學生齊讀課文,本人稍作朗讀指導。 二、譯讀課文 本人引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同時分發文字資料,內容如下: (1)通假字 【畔】同“叛”,背叛。 (2)古今異義詞 【是】<古>此,這;<今>表判斷。 【池】<古>護城河;<今>池塘。 【城】<古>城墻;<今>城市。 【親戚】<古>內外親屬;<今>有血緣關系的親屬。 (3)一詞多義 【以】憑,靠;用。 【而】表修飾;表轉折,卻。 【之】的;它(指城);他(指寡助者或多助者);到。 (4)詞類活用 【域】名→動,限制。 【固】形容詞使動用法,使……鞏固。 【威】形→動,威懾。 三、品讀課文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作者是怎樣論證的? 明確:先提出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別舉例論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從道理上論證中心論點。 3.怎樣才能做到“人和”呢?“人和”用文中的原話來說是指什么 作者的結論是什么? 明確:①要做到“人和”,就要施行“仁政”,即“得道”。②“多助”和“天下順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擁護。③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4.本文反映作者什么樣的政治思想?本文主要是談戰爭還是政治?為什么? 明確:①“民貴君輕”的政治思想。②借戰爭談政治。孟子想借戰爭的取勝條件來談他的政治主張,他主張國君施行仁政,才會得到多助,才會天下順之,國家才會治理好。 5.這篇文章在寫作上有什么特征? 明確:①逐層論證,層層深入。文章第1句,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接著運用戰例,分別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5句進一步闡發,說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緊緊圍繞得“人和”這一中心,環環相扣,逐層推理,顯示出極其嚴密的論證藝術和極強的邏輯性。②議論中運用排比、對比等手法,使文章氣勢恢宏,筆酣墨暢,結構縝密。 【總結提煉,知識升華】 學習收獲 2.需要注意的問題 【課后訓練,鞏固遷移】 完成練習冊本課有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題目。 第2課時(學習《富貴不能淫》) 【自主學習,基礎過關】 1.自主檢測 畎畝(quǎn) 女家(rǔ) 傅說(yuè) 丈夫之冠(guàn) 曾益(zēng) 膠鬲(gé) 公孫衍(yǎn) 法家拂士(bì) 3.我的疑惑 【合作探究,釋疑解惑】 一、暢讀課文 (要求同上) 二、譯讀課文 本人引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同時分發文字資料,內容如下: (1)通假字 【女】同“汝”,你。 (2)古今異義詞 【是】<古>此,這;<今>表判斷。 【子】<古>你;<今>兒子。 【淫】<古>惑亂,迷惑;<今>淫亂。 【大丈夫】<古>有大志、有作為、有氣節的男子;<今>女人的老公。 (3)一詞多義 【得】能夠;得到,實現。 【戒】訓導;謹慎。 【居】居住;居所。 (4)詞類活用 【冠】名→動,行冠禮。 【屈】使動用法,使……屈服。 三、品讀課文 1.歸納各段段意。 第一段:景春提出大丈夫的標準。 第二段:孟子反駁并提出自己關于大丈夫的標準。 2.比較景春的大丈夫標準和孟子的大丈夫標準。 明確:前者是像公孫衍、張儀那樣位高權重、令人望而生畏的當權者,后者指那些堅守仁義道德的人。 3.孟子對大丈夫的闡釋,哪三句話能概括其精髓? 明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怎樣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明確:居天下……大道;得志……其道。 5.什么樣的人才是大丈夫?并舉例說明。 明確:富貴不能淫——關羽、文天祥、方志敏。 貧賤不能移——陶淵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顏真卿、聞一多、劉胡蘭。 【檢測反饋,學以致用】 多媒體出示: 1.用“/”標出句子“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的兩處朗讀停頓。 2.翻譯句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3.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舉例說明你對大丈夫的理解。 【總結提煉,知識升華】 1.學習收獲 2.需要注意的問題 【課后訓練,鞏固遷移】 完成練習冊本課有關《富貴不能淫》的題目。 第3課時(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舊課重提,新課先知】 1.孟子認為,大丈夫應有怎樣的表現? 2.“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什么意思? 【合作探究,釋疑解惑】 一、暢讀課文 學生齊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停頓及重音,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多媒體顯示一些句子的朗讀節奏: (1)舜/發于/畎畝之中(后幾句相同) (2)必先苦/其心志(加粗字為重音) 二、譯讀課文 翻譯中掌握以下幾種文言現象: 1.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 【衡】同“橫”,梗塞、不順。 【拂】同“弼”,輔佐。 2.一詞多義 【發】被任用;發生,產生。 【于】從;給;在。 【拂】違背;同“弼”,輔佐。 3.古今異義:發、舉、所以、征、喻、入、出、不能 4.詞類活用:生、死、苦、勞、餓、空乏、亂、動、忍 三、品讀課文 1.文章開頭列舉六個人物的事例,共同點是什么?證明了什么? 明確:這六個人物都出身貧賤,在經歷了艱難的磨練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證明了生于憂患。 2.擔當大任的人必須從哪些方面經受艱苦磨難?目的是什么? 明確:內心“苦其心志”、身體“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為“行拂亂其所為”。目的是“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作者認為一個國家走向衰敗滅亡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確: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 4.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 請簡述本文的論證思路。 明確:①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②作者從個人、國家兩方面論證。文章先談造就人才的問題。先以六個出身低微、經過種種磨煉而終于身負“大任”的顯貴人物為例來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同時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的觀點。從兩方面說明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就必須在生活、思想、行為等方面經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煉。接著由個人說到國家,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業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論點。 5.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確:這篇短論采用了類比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歸納推理論證等論證方法。如把造就人才與治理國家類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羅列,如把成就偉人與國家滅亡對比,如先分析論證,后歸納觀點等等。 6.課外哪些事例可以證明“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這一觀點?請列舉幾例。 明確:①勾踐滅吳的故事。②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帶領義軍打進北京城,志得意滿,終致失敗。③將一只青蛙丟進沸水中,青蛙奮力一蹦跳出來了。將青蛙放入溫水中,青蛙樂于呆在其中;溫度漸升漸高,青蛙慢慢適應,最后竟被煮死了。 7.學習本章,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示 明確:①人生的道路不平坦,艱苦和挫折能磨煉人的意志,使人成長。(逆境出人才)(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勇敢地迎接困難和挑戰)②現代生活日益激烈,在實現個人價值、完成民族大業的過程中,尤其需要有憂患意識,居安思危,努力奮斗,才能有所作為。 【檢測反饋,學以致用】 1.文章的中心論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多媒體出示1~3題) 2.這一章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孟子認為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所以說“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亂其所為”,有了這樣的磨練,才能“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短文由個人說到國家,提出“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的論斷。 【總結提煉,知識升華】 1.學習收獲 2.需要注意的問題 【課后訓練,鞏固遷移】 完成練習冊本課關于《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的題目。 【課后反思,自悟自勵】 整理資料,積累常識。 憑借記憶, 完成填空。 反復朗讀,讀順讀熟。 察看注釋,自行翻譯;標出疑難,請教解決。 小組討論,教師作結。 結合注釋,自行翻譯,圈點勾畫,標示疑難。 小組討論,質疑解惑。 學生發言,教師補充。 獨立完成,小組評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