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22課 夢回繁華 (第50、51課時)【學習目標】1.學習課文,了解《清明上河圖》在中國繪畫史上的重要地位。2.熟讀課文,掌握作者條理清晰地介紹畫作的說明方法,揣摩作者準確而富于概括力的說明語言。3.了解北宋的社會風貌及生活,增強熱愛中華文明的責任感和自豪感。【重點難點】1.熟讀課文,掌握作者條理清晰地介紹畫作的說明方法。2.揣摩作者準確而富于概括力的說明語言。【學法指導】通過抓要點來理清作者對畫作的說明順序,通過思考和討論來理解課文內容。導 學 過 程 導學方法【自主學習,基礎過關】 1.給下列詞語中加粗字注音。 翰林(hàn) 題跋(bá) 田疇(chóu) 舳艫相接(zhú) 料峭(qiào) 檀木(tán) 擅長(shàn) 絡繹不絕(yì) 攝取(shè) 遒勁(qiú) 簇擁(cù) 摩肩接踵(zhǒng) 2.下列句子加粗詞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B ) A.星期天,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熱鬧極了。 B.經過半個小時的長途跋涉,我們終于到達了目的地——銀城花海。 C.那是一個陰冷的漆黑之夜。春寒料峭,風雨凄凄。 D.在展出的各幅畫前無不人頭攢動,尤其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前,觀看的人更是絡繹不絕。 【合作探究,質疑解惑】 一、讀文,知內容 1.瀏覽課文,了解內容結構。 第一部分(第1段):由宋朝城市的發展繁榮,引出說明對象《清明上河圖》(總體評價《清明上河圖》的歷史地位) 第二部分(第2段):介紹畫家張擇端及創作背景,呼應題目。 第三部分(3~9段):具體介紹《清明上河圖》特點(質地和大小)、畫面內容、技法特點(藝術成就)。 2.課文詳寫了哪些內容?略寫了哪些內容?為什么這樣安排? 明確:①詳寫畫面內容(尤其是汴河拱橋)、藝術成就。②略寫畫家的生平和畫的整體特點。③使文章中心明確(重點突出),使讀者易于了解。 二、品文,知寫法 1.說說第4段介紹畫幅的順序和內容。 明確:①開卷處近郊→城中的汴河兩岸→市區的街道。②初春景物,各色行人;人物形象(以拱橋為中心,以漕運為重點);各色店鋪,行人。 2.課文是怎樣圍繞“繁華”來說明清明上河圖的? 明確:先介紹宋朝城市經濟的繁華,再介紹畫家繪畫技藝的繁華和南宋人夢想的繁華,最后詳寫畫作內容和創作技法的繁華。 3.課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①舉例子:如第1段末句,以《清明上河圖》為例,具體真切地說明北宋繪畫的題材范圍擴展到描繪城鄉市井平民生活。 ②列數字:如第3段首句,列出數字,具體準確地說明畫作的尺寸。 ③引用:第5段第7句,引用《東京夢華錄》的語句,有力地說明《清明上河圖》中“所繪景物,與文獻中有關汴梁的記載基本一致”。 ④摹狀貌:如第4段11~13句,具體生動地說明畫面中段的情形。 ⑤打比喻:如第3段末句,將《清明上河圖》比作一部樂章,生動形象地說明畫卷疏密相間、錯落有致的特點。又如第4段第九句,將拱橋比作飛虹,形象地說明了拱橋的形態和氣勢。 4.課文運用了哪些說明順序? 明確:①邏輯順序(整體→局部,次要←→主要),如第3段概括介紹,第4段局部說明。……②空間順序(右→左),如第4段——畫面開卷處(由遠及近)→畫面中段→畫面后段。 【檢測反饋,學以致用】 閱讀課文,完成下列各題。 作者是按照怎樣的說明順序來介紹《清明上河圖》的畫面的?請找出相關語句進行說明。 答:作者是按照開卷—中段—后段的順序來介紹的。由“畫面開卷處描繪的是汴京近郊的風光”“畫面中段是汴河兩岸的繁華情景”“后段描寫汴梁市區的街道”可以看出。 課文開頭兩段并沒有介紹《清明上河圖》的內容,是否多余?為什么? 答:不多余。結構上,引出下文對《清明上河圖》的介紹;內容上,介紹了這幅畫的創作背景,加深了對這幅畫創作意義的認識和理解。 “除《清明上河圖》外,還有《西湖爭標圖》 相傳為他所畫”中的“相傳”一詞能否刪去? 為什么? 答:不能刪去。“相傳”是長期以來互相傳說的意思,去掉以后,就成了“《西湖爭標圖》為他所畫”,可能與事實不符,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 結合課文內容,說說《清明上河圖》這幅畫有什么價值? 答:繪畫技藝高超;見證了北宋時期的繁榮景象,揭示了社會生活狀況,極具歷史價值。 作者在描繪《清明上河圖》的畫面時,使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語,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答:內容凝練、豐富,形式工整,節奏鮮明,使文章語言典雅而富有韻味。 【總結提煉,知識升華】 1.學習收獲 2.需要注意的問題 【課后訓練,鞏固遷移】 完成練習冊本課所有題目 【課后反思,自悟自勵】 查閱資料,解讀字詞。 逐段掃描,抓住要點;思考討論,積極發言。 獨自作答,教師解析。9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