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5課 白楊禮贊 (第33、34課時)【學習目標】1.理解白楊樹的象征意義。 2.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語句,體味其中蘊含的感情,賞析關鍵語句。3.學習中華民族質樸、堅強、緊密團結、力求上進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重點難點】(同“學習目標”1、2)【學法指導】1.以朗讀法感受白楊樹的外形。2.以討論、探究的方法領悟白楊樹的象征意義。導 學 過 程 導學方法第1課時 【自主學習,基礎過關】 1.我的資料 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作家、社會活動家。代表作有小說《蝕》三部曲(《幻滅》《追求》《動搖》)、《子夜》、《林家鋪子》、《春蠶》等。 2.我的檢測 (1)先給詞語中加粗字注音,后解釋詞語。 倔(jué)強: 虬(qiú)枝: 懨(yān)懨欲睡: 婆娑(suō): 秀頎(qí): 不折不撓(náo): (2)解釋加粗的詞在文中的含義。 ①婆娑的姿態(枝葉扶疏) ②樹中的好女子(形象美好) ③樹中的偉丈夫(精神雄偉高大) 【合作探究,質疑解惑】 1.從文中找出直接贊美白楊樹的句子,并說說作者是從哪些方面表達自己的贊美之情的。(從文中找出直接寫白楊樹不平凡的句子,并說說作者從哪些方面寫出了白楊樹的“不平凡”?) 答:①1、4、6、8、9段。②景美,形美,神美。(①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②生存環境不平凡,外部形態不平凡,內在氣質不平凡。) 2.請以贊美白楊樹的不平凡為情感線索,劃分課文段落并歸納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直抒對白楊樹的崇敬、贊美之情。 第二部分(2~4段)描寫高原景象,交代白楊樹生長的自然環境。 第三部分(5~6段)具體描繪白楊樹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7~8段)揭示了白楊樹的象征意義,點明了文章的主題。 第五部分(第9段)以白楊樹與楠木對比,再次贊美白楊樹。 3.第1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開門見山,點明文章題旨,指出白楊樹是不平凡的樹;直接抒發了對白楊樹的崇敬和贊美之情,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調;點明了文章的感情線索。 4.第4(6)段:作者說白楊樹既“極普通”又“不平凡”,這樣表達是否矛盾?試結合全文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明確:不矛盾。以白楊樹是一種“極常見”和“極易生長”的樹來說,它當然極平常,“極普通”;但以它的外形美,尤其是它的內在美來說,它又是不平凡的。 【檢測反饋,學以致用】 用課文原句填空。 1.白楊樹象征了北方的農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 2.貫穿全文的線索是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 【總結提煉,知識升華】 1.學習收獲 2.需要注意的問題 【課后訓練,鞏固遷移】 完成練習冊本課你做得來的題目。 第2課時 【知識回顧,溫故知新】 1.檢查學生對字詞的掌握情況。 2.概述白楊樹的形象和性格。 【合作探究,質疑解惑】 一、分析形象,理解象征 1.第2段寫作者對黃土高原的所見所感。黃土高原的特點有哪些?作者的感受有哪些? 明確:①黃綠錯綜,遼闊平坦。②雄壯、偉大,倦怠、單調。 2.第5段用了哪個詞語總寫白楊樹的形象?下面還具體寫了白楊樹的哪幾部分,各寫出它們什么特點,具有什么深刻涵義? 明確:①力爭上游。②干、枝、葉、皮。干,突出它的直;枝,強調它的直而緊靠;葉,寫它的向上;皮,則主要寫它顯示生命力的色彩。通過這些特點的描寫,給人以正直、團結、進取、質樸、力爭上游的印象,涵義十分深刻。 3.第5段用了哪個詞語總寫白楊樹的性格?下面還用了哪些詞語加以刻畫,具有什么深刻涵義? 明確:①倔強挺立;②還用“參天聳立”“不折不撓”等詞語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楊樹在險惡的環境中堅強不屈的斗爭性格。 4.第7段:白楊樹有什么象征意義?作者是通過哪些語句層層深入地把這種意義揭示出來的? 明確:①白楊象征著根據地的抗日軍民和民族解放斗爭中的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②第七段四個反問句。第一句由樹及人的過渡,啟發人們深思不應該只覺得它是樹,那么,應該覺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個“難道”,就由淺入深地寫出了它的象征意義。“不想到”、“不聯想到”、“不更遠一點想到”等詞語就反映了一層比一層深的含義。第二句從白楊樹的性格出發,點明白楊“至少”象征著“樸質、嚴肅、堅強不屈”的北方農民。第三句從白楊樹“傲然挺立”的形象出發,把它象征為在敵后堅強不屈守衛家鄉的哨兵。第四句從白楊樹的“靠緊團結,力求上進”的品質出發,把它象征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華,文章達到高潮。 二、分析寫法,品味美點。 1.作者除了通過外在形象、內在精神直接寫出白楊樹的不平凡,還通過什么方法來突出白楊樹的不平凡?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明確:①欲揚先抑,對比烘托。②第2段交代白楊樹生長的典型環境,渲染一種不平凡的環境氣氛;暗示陜甘寧邊區抗日根據地,為后文揭示白楊樹的象征意義,表達主題思想作鋪墊。/ 第7段兩個“沒有……”似乎要否定白楊樹的美,這是抑。“但是……”一轉,變抑為揚,否定的是“好女子”,但肯定的卻是“偉丈夫”。/ 第9段把楠木和白楊樹對比,再次強調白楊樹的不平凡,與頑固派的觀點形成對比,表明作者鮮明的愛憎之情,歌頌抗日軍民,斥責“積極反共,消極抗日”的國民黨反動派,呼應篇首。(寫楠木的用意) 2.文中哪些語句用得準確、生動、富于表現力?請你選擇幾處加以賞析。 明確:①第二段中“撲”與“奔馳”照應,寫出了迎面而來的情景,形象而準確。靜態的黃土高原“撲”入視野,這是乘車者的實感,準確地表現了“奔馳”的汽車速度之快。“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氈子”“撲入”視野,也反映了黃土高原的遼闊平坦,一望無際,無遮無礙。②第二段中使用“涌”字,說明感想很多,瞬間形成,有的也許還未經過仔細考慮,就不由自主地噴涌而出。③第五段中“泛”字富有動感,生動地表現了白楊樹旺盛的生命活力。 【檢測反饋,學以致用】 閱讀課文第二段,完成下列各題。 1.按照作者對黃土高原的所見、所感,將這段文字分成兩層。在下面句序中用“‖”標出來。 ①②③④‖⑤⑥ 2.文中能概括作者所見的是第①句。作者由所見而產生的所感有兩點,這兩點是:“雄壯”、“偉大”和“倦怠”、“單調”(用文中詞語填空)。 3.本段第②③句具體描述了黃土高原黃綠錯綜的特點。第④句具體描述了黃土高原遼闊平坦的特點。 4.作者所感的兩點中,哪一點是主要的?哪一點是次要的?從文中找出準確表現其主、次的動詞。 答:“雄壯”、“偉大”是主要的,動詞是“涌起來”;“倦怠”、“單調”是次要的,動詞是“潛滋暗長”。 5.本段寫黃土高原與全文禮贊白楊樹有什么關系? 答:本段寫黃土高原,目的是交代白楊樹的生長環境。生長在“雄壯”“偉大”的黃土高原上的白楊樹,也定是不平凡的;而驅趕了“倦怠”“單調”的情緒,令人振奮得驚叫起來的正是白楊樹。這樣寫突出了白楊樹的不平凡,很好地襯托了白楊樹。 【總結提煉,知識升華】 學習收獲 2.需要注意的問題 【課后訓練,鞏固遷移】 完成練習冊本課剩下的題目。 【課后反思,自悟自勵】 了解作者,讀寫字詞。 放眼全文,理清思路;討論交流,積極發言。 緊扣語段,正確解答;提交小組,評論得失。 針對問題,研讀文段;交流看法,得出結論。 面對題目,冷靜沉著。仔細審題,運用所學。交與他人,敬請評說。導學補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