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5課 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 (第6課時)【目的與要求】1.了解新聞評論的相關(guān)知識,把握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2.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惜和平,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重點與難點】1.了解新聞評論的相關(guān)知識,把握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2.分析本文語言,感受新聞評論的特點。【方法與時間】1.講授法、討論法2.一課時導學過程 學法導引【自主學習 基礎(chǔ)過關(guān)】 1.我的資料 (1)關(guān)于新聞評論 新聞評論,是媒體編輯部或作者對新近發(fā)生的有價值的新聞事件和有普遍意義的緊迫問題,運用分析和綜合的方法,就事論理,就實論虛,有著鮮明針對性和指導性的一種新聞文體,是現(xiàn)代新聞傳播工具經(jīng)常采用的社論、評論、評論員文章、短評、編者按、專欄評論和評述等的總稱,屬于論說文的范疇。 新聞評論一般具有時效性、針對性、準確性、說理性和思想性的特點,也就是:①因時而評,新聞性強;②緣事而發(fā),寓理于事;③內(nèi)容貼近,題材廣泛;④大眾視角,公民寫作。。 (2)關(guān)于南京大屠殺 (詳見《教師教學用書》文字介紹及課件圖片展示) 2.我的檢測 (1)生字注音。 國殤(shānɡ) 篡改(cuàn) 殺戮(lu) 慘絕人寰(huán) 囈語(yì) 遁形(dun) 彰顯(zhang) 振聾發(fā)聵(kuì) (2)生詞注釋。 國殤:為國犧牲的人。課文指死難的軍民。 篡改:別有用心地改動或曲解。 遁形:隱藏形體。 慘絕人寰:人世上還沒有過的悲慘,形容悲慘到了極點。人寰,人間。 振聾發(fā)聵:比喻喚醒糊涂麻木的人。聵,聾。 【合作探究 釋疑解惑】 一、感知課文內(nèi)容 1.朗讀課文 2.把握內(nèi)容 第一部分( 1段 ):交代事件背景。 第二部分(2~4段):闡述世界正義之士和日本右翼分子對南京大屠殺的不同態(tài)度,批判日本右翼分子否認歷史的頑固態(tài)度。 第三部分(5~6段):寫南京成為國際和平城市,中國矢志捍衛(wèi)世界和平。 二、探究問題 1.如何理解文章標題“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 明確:將12月13日設(shè)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會以隆重的公祭儀式悼念死難同胞。中國人民永遠牢記南京大屠殺歷史,與全世界愛好和平與正義的人們共同維護世界和平。 2.閱讀第一段,研討:引用國家公祭鼎銘文的作用是什么?中國政府以隆重的公祭儀式悼念死難同胞的意義是什么? 明確:①既交代了南京大屠殺的史實,又點明了設(shè)立國家公祭日的初衷,語言莊重嚴肅,富有感染力。②中國人民永遠牢記南京大屠殺歷史,與全世界愛好和平與正義的人們共同維護和平。 3.閱讀第二段,研討:列舉一些事例有什么作用? 明確:列舉這些事例,有力地闡述了“歷史,不可能被忘卻”這一觀點,增強文章說服力。 4.閱讀第三段,研討:寫日本右翼分子否認歷史、美化侵略戰(zhàn)爭的事實,有什么作用? 明確:列舉日本右翼分子否認歷史、美化侵略戰(zhàn)爭的無恥行徑,與第二段形成鮮明對比,批判了日本右翼分子否認歷史的頑固態(tài)度。 5.閱讀第四段,研討:怎樣理解“歷史不會因時代變遷而改變,事實也不會因巧舌抵賴而消失”這句話的含義? 明確:時代雖然在不斷地變化,但歷史就是歷史,任何妄圖辱沒歷史真相的做法,都不會得逞的,因為南京大屠殺早已是所有正義力量的集體記憶。 6.閱讀第五段,研討:國際和平城市協(xié)會為什么要宣布南京為國際和平城市?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南京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飽受戰(zhàn)火摧殘的一個典型,如今成為國際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們更多地了解中華民族熱愛、追求和平的悠久歷史。 7.閱讀第六段,研討:本段最后一句話的作用。 明確:語言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盡顯大國風范,強調(diào)了我國捍衛(wèi)世界和平的信心和決心。起到了畫龍點睛、升華主旨的作用。 【課后訓練,鞏固拓展】 完成語文練習冊本課所有作業(yè) 【課后反思,自悟自勵】 思考討論, 聽師點撥,代表發(fā)言。9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