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3單元 基因的本質第1課時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知識點 教學突破策略 學習技巧點撥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 結合課件演示,引導學生重走科學探索之路,體驗科學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畫實驗流程圖,分析各實驗組的結果及得出的結論,體驗實驗設計的思路與體現的原則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 討論艾弗里實驗的不足,分析實驗流程圖及實驗結果,理解各步驟的作用、實驗設計的思路與原則煙草花葉病毒感染實驗畫實驗流程圖,分析各實驗組的結果及得出的結論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在新課結束時得出結論 在分析各類生物遺傳物質的基礎上歸納總結一、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1.格里菲思的體內轉化實驗(1)過程a.注射無莢膜R型活細菌→小鼠①。b.注射有莢膜S型活細菌→小鼠②→小鼠體內可分離出S型活細菌。c.注射③的S型活細菌→小鼠不死亡。d.注射R型活細菌+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小鼠死亡→小鼠體內分離出④型活細菌→后代也是S型活細菌。 (2)結論: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中含有⑤,性狀的轉化是可以遺傳的。2.艾弗里的體外轉化實驗(1)過程a.S型細菌的DNA與R型活細菌混合培養→結果:多數菌落為⑥型細菌的菌落,同時有少數⑦型細菌的菌落。 b.S型細菌的蛋白質與R型活細菌混合培養→結果:只出現⑧型細菌菌落。 c.S型細菌的莢膜多糖與R型活細菌混合培養→結果:只出現R型細菌菌落。d.S型細菌的DNA+DNA酶,再與活的R型細菌混合培養→結果:只出現R型細菌菌落。(2)結論:轉化因子是⑨。 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1.T2噬菌體是一種專門寄生在大腸桿菌體內的⑩,它的頭部和尾部的外殼都是由蛋白質構成的,頭部內含有。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后,就會在的作用下,利用的物質來合成自身的組成成分,進行大量增殖。 2.赫爾希和蔡斯實驗(1)過程a.培養標記的大腸桿菌:赫爾希和蔡斯首先在分別含有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培養基中培養大腸桿菌,并繁殖數代。 b.標記噬菌體:再用上述大腸桿菌培養T2噬菌體,得到DNA含有標記或蛋白質含有標記的噬菌體。 c.用T2噬菌體分別侵染大腸桿菌:分別用標記的T2噬菌體去侵染無任何放射性標記的大腸桿菌。d.攪拌、離心,放射性檢測。(2)結果:用35S標記的一組實驗,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中;用32P標記的一組實驗,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3)結論:子代噬菌體的各種性狀,是通過親代的遺傳的。 三、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遺傳物質除了DNA以外,還有。因為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所以說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1.下圖表示同位素32P、35S分別標記噬菌體的DNA和大腸桿菌的氨基酸,然后進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侵染后產生的子代噬菌體和母噬菌體形態完全相同,而子代噬菌體的DNA分子與蛋白質分子應含有的標記元素是( )。A.31P、32P 32SB.31P、32P 35SC.31P、32P 32S、35SD.32P、32S 35S2.在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中,將R型活細菌與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體內,下列能在死亡小鼠體內出現的細菌類型有( )。①少量無毒R型 ②多數無毒R型 ③少量有毒S型 ④多數有毒S型A.①④ B.②③ C.③ D.①③3.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能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原因是( )。A.實驗中噬菌體的DNA進入細菌,蛋白質留在外面B.實驗中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技術C.實驗中得到了大量的形態和結構相同的噬菌體D.實驗中噬菌體利用了細菌的物質和結構4.艾弗里等人的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和赫爾希與蔡斯的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都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這兩個實驗在設計思路上的共同點是( )。A.重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應B.誘發DNA突變,研究其表型效應C.設法把DNA與蛋白質分開,研究各自的效應D.應用同位素示蹤技術,研究DNA在親代與子代之間的傳遞5.(2015年安徽期中)下列有關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組成小鼠與煙草的遺傳物質的五碳糖都是脫氧核糖B.組成大腸桿菌、肺炎雙球菌的遺傳物質的五碳糖都是脫氧核糖C.噬菌體的遺傳物質的徹底水解產物中含有脫氧核糖D.煙草花葉病毒的遺傳物質的徹底水解產物中含有脫氧核糖知識點一: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1.請根據課本上格里菲思的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內容完成下表。步驟 方 法 現象 結 論1 注射R型活細菌 小白鼠正常 2 小白鼠死亡且體內可以分離出S型活細菌 3 注射加熱后殺死的S型細菌 小白鼠正常 4 加熱后殺死的S型細菌+R型活細菌 2.格里菲思的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主要遵循的實驗原則是什么 是否證明了DNA是轉化因子 3.請根據教材中艾弗里的肺炎雙球菌體外轉化實驗,回答下列問題。(1)艾弗里的肺炎雙球菌體外轉化實驗中最關鍵的設計思路是什么 有什么巧妙之處 (2)加入DNA的實驗組的實驗結果是什么 經DNA酶處理過的DNA用于實驗的結果可以說明什么問題 本實驗的結論是什么 4.格里菲思的體內轉化實驗和艾弗里的體外轉化實驗有什么關系 例1 某研究人員模擬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進行了以下4個實驗:①S型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菌→注射入小鼠;②R型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菌→注射入小鼠;③R型菌+DNA酶→高溫加熱后冷卻→加入S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④S型菌+DNA酶→高溫加熱后冷卻→加入R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以上4個實驗中小鼠存活的情況依次是( )。A.存活、存活、存活、死亡 B.存活、死亡、存活、死亡C.死亡、死亡、存活、存活 D.存活、死亡、存活、存活知識點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1.為什么要用32P和35S分別標記噬菌體的DNA和蛋白質 2.如果用15N標記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能否證明DNA是遺傳物質 3.請根據教材中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回答下列有關問題。(1)制備含有35S、31P與32S、32P的兩種噬菌體采用的方法是什么 (寫出實驗方案)(2)離心后上清液與沉淀物中放射性含量不同說明了什么問題 進一步觀察發現,細菌裂解釋放出的與親代相似的噬菌體中,可以檢測到32P標記的DNA,但卻不能檢測到35S標記的蛋白質。這一現象又說明了什么 (3)在含32P的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中,經過離心,沉淀物放射性很高,上清液也有放射性,原因可能是什么 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是否可以證明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例2 如果用3H、15N、32P、35S標記噬菌體后,讓其侵染細菌,在產生的子代噬菌體的結構成分中,能夠找到放射性元素的為( )。A.可在外殼中找到15N、35S、3H B.可在DNA中找到3H、15N、32PC.可在外殼中找到15N和35S D.可在DNA中找到15N、32P、35S1.右圖是某生物模式圖,組成結構a的物質最有可能是( )。A.蛋白質 B.RNAC.DNA D.脂質2.(2014年惠州期末)某同學分離純化了甲、乙兩種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重新組合為“雜合”噬菌體,然后分別感染大腸桿菌,并對子代噬菌體的表現型做出預測,見下表。其中預測正確的是( )。“雜合”噬菌體的組成 實驗預期結果預期結果序號 子代表現型甲的DNA+乙的蛋白質 1 與甲種一致2 與乙種一致乙的DNA+甲的蛋白質 3 與甲種一致4 與乙種一致 A.1、3 B.1、4 C.2、3 D.2、43.下列對肺炎雙球菌和T2噬菌體的相關描述中,正確的是( )。A.T2噬菌體可寄生在乳酸桿菌體內B.T2噬菌體頭部和尾部的外殼都由蛋白質構成C.R型細菌在培養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D.S型細菌可使人和小鼠患肺炎死亡4.(2015年野寨入學考)某科研小組為探究某新型病毒的遺傳物質,進行了如下實驗:實驗原理:略。實驗目的:探究某新型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還是RNA。材料用具:顯微注射器(向雞胚中注射有關物質)、某新型病毒的核酸提取物、活雞胚、DNA酶、RNA酶等。實驗步驟:第一步:取等量活雞胚,編號為甲、乙兩組,向甲組活雞胚細胞中注射 ,向乙組活雞胚細胞中注射 。 第二步:在適宜條件下培養。第三步:分別從培養后的雞胚中抽取樣品,檢測是否產生了某新型病毒。請根據上述步驟,進行實驗預測并做出相關判斷。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